㈠ 中国文化成就有哪些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的时代;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在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近牛胰岛素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政治方面,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也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方面,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很少,只有修建了铁路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就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7次“神舟”号的发射与回收实验。
在经济方面,1980年,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
1984年,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然后与1980年开始,开放经济特区
大概就这些了,够你写的了,都是我自己按照历史书上打出来的,
蛮辛苦的,一定要给我分数哦
㈡ 论述我国近代后期的文化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可以买这本书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直至新中国的建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涌现出一批开启与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著名的文化人。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百文化名人的作品,其中有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林则徐、龚自珍、冯桂芬、王韬、郭嵩焘、马建忠、严复、章炳麟、邹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墨宝,也有清末洋务派首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丁日昌以及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刘光第、杨锐、黄遵宪、陈三立、陈炽、翁同稣、汪康年等人的墨迹。既有近现代文化教育、科技界的杰出人物蔡元培、李达、王国维、严修、吴玉章、刘师培、黄侃、马君武、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黄炎培、马寅初、马叙伦、马衡、陈垣、黎锦熙、胡适、陶行知、刘半农、钱玄同、陈寅恪、柳治微、梁漱溟,陈望道、张东荪、沈尹默、范文澜、顾颉刚、吴宓、李济、潘光旦、周鲠生、潘菽、熊十力、冯友兰以及颜福庆、任鸿隽、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灏、秉志、竺可桢、刘仙洲、茅以升、叶企孙、吴有训、梁思成、张钰哲、苏步青、赵九章、吴大猷,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王选等人手迹:也有现代文学艺术大师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冰心、田汉、夏衍、李叔同、苏曼殊、郁达夫、欧阳予倩、齐如山、梅兰芳、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齐白石、徐悲鸿、丰子恺、沈从文、曹聚仁、俞平伯、朱光潜、钱钟书等人的笔墨.既有宗教活动家马相伯、英敛之、赵紫宸、赵朴初、马坚的手笔;也有近现代社会文化名流俞樾、张裕钊、黎庶昌、王阊运、吴大澈、吴汝纶、王先谦、王鹏运、沈曾植、张謇、林纡、夏曾佑、罗振玉,张元济、朱启钤、杨度、于右任、章士钊、马一浮、柳亚子、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人的翰墨。
㈢ 列举古代人类文化成果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成书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间(纪元之后)。也有史家认为它的出现更早,是孕于周而成于西汉,甚至更有人说它出现在纪元前1000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㈣ 赵复塍的文化成就
赵复塍作为资深性学专家, 科普作家 ,多年来偏爱文学,擅于文笔。1981年吉林大回学专修文学创作,著述颇丰;答1993年专研性学,作为最早的性学发起人之一,先后在多家杂志、报纸上发表学术与科普文章100余篇。编著有:《浮躁的时代性文化》《女性伊甸园》 《性与性传播疾病》《当代临床心理与应用心理学研究 》《 性·思· 路 》书籍。自1995年3月26日始在大连市广播电台主持健康教育节目,主播《圣爱夜话》《女性健康之友》《月色港湾》多年。在大连电视台主持《美丽人生》《女性健康》系列科普节目。并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性学研究与内妇科疑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为无数的病人解除病苦,送去健康;为无数的人送去知识,带来文明。在文化、医学、性学以及社会教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㈤ 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复是中华制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㈥ 中华文化成果辉煌的演讲稿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㈦ 中国文明成果(在线等!!)
《文明从我做起》
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那什么是家呢?就是由一个一个成员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三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同学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㈧ 新中国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繁荣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
文学艺术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风向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类的文学与电影交互辉映,涌现大批反映现实、尊重生活、捍卫尊严的优秀作品。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氛围下,文艺等繁荣发展,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多样化。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从六五时期开始,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持续保持两位数。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55.8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1.57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助力城乡文化建设。2004年开始,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
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我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1982 颁布《文物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由文物管理转向对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构建了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
改革释放活力。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少数文化单位率先开始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尝试,试行“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运行,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并出现了图书、演出、音像和电影等文化市场。
六、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在不断创新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进来”。
2003年12月,我国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㈨ 中华文化成果辉煌的作文八百字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养育了十三亿斗志高昂的炎黄子孙
,经历了百余年的磨难,受尽耻辱,受尽嘲笑……今天,终于成就
了一条金光闪闪的东方巨龙!
中华文化不计其数。有古色古香的陶瓷,有号称“文房四宝”
的笔、墨、纸、砚,还有远近闻名的四大发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传承了许许多多的传统
民俗。而到现在,那些曾让人期盼的传统节日却变得如同白开水,
平淡无味。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那一天,村里便热闹了起
来,一眨眼的功夫,村子中间的路上便挤满了人。有舞狮子的,有
扭秧歌的,还有一些小商贩在街头叫卖。小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花棉
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老人们聚在一块,纷纷坐在
石凳上谈论天南海北。
中秋节,爸爸会和家人一起吃香甜可口的月饼,赏皎皎圆月。
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如今,西方的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开开心心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是随着
潮流,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中国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逐渐被人淡
忘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难道就这样袖手旁观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去饭店大吃一顿,吃饱喝足后,守
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唉,怎么一点儿年味都
没有呢?”中秋节,皓月当空,又有谁还会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抬
头赏月呢?由此可见,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悄悄地向我们挥手告
别。
中华文化是无数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我们的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
,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
无一不是与中华文化贯穿始终。因此,继承和弘扬既是历史责任,
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徐多措并举。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倡议大家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
力。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
族,它是属于这个世界。让我们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