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类进化史
《第十二个天体》30周年纪念版,这部启示性的大师级著作,将永远改变人类的历史观和命运观。
年复一年,震惊世人的证据被不断地发现,它们挑战着早已建立的地球生命起源论,并用这些证据向我们证明,一个更为先进的地外文明曾在我们的星球上居住过。
带有革命意义的《地球编年史》的第一部,它提供的不可反驳的证据,强烈地证明了那颗谜之行星——尼比鲁的存在。它告诉我们,其上的宇航员为什么要在数个时代之前来到地球,并通过他们的形象造人。
超过30年一丝不苟的探索,《第十二个天体》将《创世纪》中大洪水、巴别塔以及娶人类女儿为妻的纳菲力姆的故事,视作事实而非神话那样进行研究。通过将《圣经》故事与苏美尔、巴比伦泥板文献汇总,它挑战着现存的地球和人类的起源观,并向人类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和史前观。
中译本总序
对一个读者——至少是我本人——来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具说服力而且也最陌生的关于太阳系与人类历史的知识体系。它是如此恢宏、奇诡、壮丽,使我首次意识到,当我们终于有机会和能力追寻人类起源的真相时,才发现事实竟然比想象或幻想更加不可思议。而此前,人类也许并不知道,其实我们一直就置身于创造的奇迹之中,或者,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被创造的奇迹。
我相信,大多数对人类进化有兴趣的人都将对这个系列的图书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同样,对《圣经》故事以及大洪水之前的历史感兴趣的人,也可能会持有同样的阅读姿态。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我们这个种族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能物种?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从古代的哲人到现代的科学家,都无法完全回答我们从哪儿来?或者你是否知道,为什么希腊词汇anthropos(人类)的意思是“总是仰望的生物”?甚至连earth(大地,地球)一词都是源于古代苏美尔的 e.ri.,而这个词的本意竟是“遥远的家”?
撒迦利亚·西琴在《地球编年史》系列图书中回答的远不止这些。
西琴是现今仅有的少数能真正读懂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学者之一。他穷尽一生的时间探究着我们的起源,当然这些研究要证明的绝对不是一群下树的猿猴怎样奇迹般地成为了人。作为一位当代伟大的研究家,他既利用了现代科学的技术,又从古代文献中窥知了那些一度处于隐匿状态的“神圣知识”。而这些神圣的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正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甚至,我们往何处去。从《地球编年史》的第一部《十二个天体》的出版,到第七部《末日:审判与回归的预言》的出版,其间耗时达三十年。而他在这三十年间所得到的成果,对于全人类来讲,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他的观点是:人类种族是呈跳跃式发展的,而导致这一切的是在30万年前的星际旅行者。他们在《圣经》中被称为“纳菲力姆”(中文通行版《圣经》中将其误译为“伟人”或“巨人”),在苏美尔文献中被称为“阿努纳奇”。与《圣经》中所记载的神话式历史不同,他通过分析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文献和希伯来原本《圣经》,替我们详细再现了太阳系、地球和人类这一种族及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同时也证明了伊甸园、大洪水以及《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史实而非神话。他的研究成果让进化论与《圣经》不再相互抵牾,这一点是空前的,人们有可能会在他的理论中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同感,而这样的认同感不是进化论或《圣经》能单独带来的。
西琴发现,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而得来的天文资料,竟与古代神话或古代文明的天文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令人震惊的是,数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的天文观甚至是近代文明所远远不及的。哪怕是现在,虽然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第十二个天体”尼比努的迹象,但却无法证明它的实际存在;而位于人类文明之源的古代苏美尔,却早就有了尼比努的详细资料。《地球编年史》充当了现代科学和古代文献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古代神话及天文学的帮助下,西琴向我们全面诠释了太阳系、地球以及人类的历史。
西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发现真正的人类只有30万年的历史,而非之前认为的有着上百万年历史的观点。而这是基于他对最古老文献的研读,对最古老遗址的考察,以及对天文知识的超凡掌握。借助强有力的证据,他向全世界证明,人类的出现是源于星际淘金者阿努纳奇的需求。人类是诸神的造物,这一点在《地球编年史》中有着完美的科学解释。
希望这个能让你去了解真正的历史 而不是那些被大家自以为是的历史蒙蔽了
㈡ 人类的进化史
人类和现代人 猿人 的共同祖先:原上猿 -- 埃及古猿 -- 森林猿 1 腊玛古猿:1400万年前至800万年前.特点:吻部短缩,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是猿向人进化过渡时间的早期代表.2 南方古猿:50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特点: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宽,表明能直立行走;平均脑容量接近500毫升,脑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能力.猿人 1 早期猿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从“螃蟹家族”产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呢? “螃蟹家族”的产生,肯定是那位英国移民妇女在患病后,其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病毒有将基因从一种生物“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妇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携带“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细胞产生基因突变的。既然正常人类能够突变为“螃蟹家族”,那么其他物种也可以眼突变为人类。由于人类既具有水生动物基因也具有陆生动物基因,那就说明是由某种病毒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基因“传递”、组合了起来。如果这一设想正确,那么被感染的物种就应当是人类的直接“源祖”。那么哪个物种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于水生动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而不少陆生动物却喜欢到水中游泳和嬉戏,所以陆生动物(在水中)感染携带水生动物遗传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人类的直接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人类生活于陆地的事实也表明,其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因为如若水生动物是人类的源祖,那么他们又是何时演化到陆地生活的呢?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变后所产生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生存竞争,也可能不利于生存竞争。由于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物种在原物种中都被看作“异类”,原有物种的“排异反应”使它们很难生存下来,结果绝大多数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就“螃蟹家族”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却由于不容于正常的人类社会,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产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样在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竞争中不具有生存优势,他们也会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成为生物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极其幸运的是,人类实际上具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优势,结果经过短短数万年的繁衍,竟然迁移扩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辩的主宰。
五、人类同源设想的科学性
基因突变极其偶然,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进化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很难设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种生物的几个个体都发生了相同的突变而各自产生了人类。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㈢ 人类进化史,具体的!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㈣ 人类的进化过成
1、地球史及生物的演化
追溯人类的起源,就必须从地球上出现生物以及生物的演化来开始,谈到生物的演化又一定要涉及到地球的历史。据宇宙学家估计,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50亿至200亿年。按照现代人们所承认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50到200亿年前,宇宙的物质集中在很小的范围内,密度极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这些物质的温度日趋上升,结果这一紧密的物质爆炸了。宇宙大爆炸使得宇宙中的多有物质,都向四面扩散。形成了基本粒子,并开始形成原子核。随着体积的不断膨胀,温度由高到低,宇宙由辐射状态变为物质状态,于是生成了上千亿的银河系,难以统计的星体,恒星、卫星、行星等等。一个银河系大约包含一千亿的星体,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星体,我们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九个行星中的一个。太阳系是大约50亿年前形成的。地球形成约在50到46亿年前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大部分时间只有无生命的物质。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约在3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形成了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或33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为五大阶段,也就是五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离我们久远,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距今40~25亿年)。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大约39亿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壳,至35亿年前大气圈、海水开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无生命出现。在距今约33亿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气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并出现了最早的、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叠层石;到 3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比较原始的藻类和细菌。在2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核生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动仍相当频繁,生物界仍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但大气圈已有更多的氧气。在19亿年前,大陆地壳不断增厚,地球表面保持着一种十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蓝藻和细菌继续发展,到距今13亿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绿藻出现。在元古代晚期,盖层沉积继续增厚,火山活动大为减弱,并出现广泛的冰川。从此地球出现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的分带性气候环境,为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自然条件。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节肢动物和腔肠动物了。
古生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这一时期还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许多地方都布满了茂密的森林。
中生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luo)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恐龙和最早的鸟类——始祖鸟。
新生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兽类大量出现,从中分化出了一支灵长类,从灵长类中又进化出了猿类。第三纪是哺乳动物繁盛时期。第四纪便进入到了人类的时代。
灵长类也开始出现,并从中逐渐发展出了最早的猿类。猿类头盖骨低平,颅腔很小,骨壁很厚,眉嵴特别粗大,颏部后缩。它具有较复杂一些的脑、肠,较广阔的胸和扁平的胸骨。生活在大约1400万年前的古代猿类(类人猿),就是人类的远古祖先。
2、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过程:从神话宗教到科学探讨
人类起源于古猿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呢?19世纪之前,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经历过传说、假说和学说三个阶段。世界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天地开辟传说,包括解释宇宙、天地之间各种自然现象的起源;另一类是种族和文明起源的传说,包括人类及本族始祖起源,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例如,神话宗教的解释女娲氏和普罗米修斯的传说。泥土造人。
19世纪中叶,人类学和考古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发现的原始人类化石的研究和实地考察,提供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科学证据,提出了从猿到人的假说和学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对植物学很有研究。他出版了《动物种志》,建立了“双名命名制”,即把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影响很大。他又根据花的雄蕊数目的位置作了认为的分类法。林奈最初认为植物的“种“是永恒不变的,但在他的另一不著作《自然系统》最后一版中,删去了“种不会变”的这一项,因为他观察到了自然界存在着“种”的变异的现象。林奈还认为,人猿同归于灵长类。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Jean B. Lamark,1744—1829)。他在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英国学者达尔文(C•Darwin,1809—1882)在《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英国学者赫胥黎(Tomus Henry Huxley, 1825—1895)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1876年,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奠定了人类起源的科学基础。
3、人类起源的地区
人类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历史上有五种说法。
第一,西欧起源说。哈得里卡(Hardlicka)认为,欧洲发现的人类遗迹特别多,自1823年到1925年的102年中,西欧发现属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不下116件。属旧石器之后、新石器之前的人遗骨达236件。两者合计达352件之多。而在亚洲,只有1891年在爪哇发现的直立猿人遗迹。1921年北京猿人才开始被发掘,当时所得不多。至于非、美、澳洲更无新发现。
第二,北亚起源说。国利伐(Quatrefages)于1889年发表《人类通史》一书,认为爱斯基摩人实为北方最早出现的人种,并提出因北方冰河所迫原始民族南迁的理论。
第三,中亚起源说,1857年莱底(Joseph•Leidy)和1911年马爵(Dr•William D•Mathew)提出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中亚文明发现极早的区域,西边有加尔提、小亚细亚、埃及等古文明区;东边有中国古文明区。在史前时代、古典时代以及中世纪有许多民族从这些地方涌出。东北经过阿拉斯加入北美及南美洲,东南则经马来西亚入澳洲。
第四,亚洲起源说。奥斯本认为,人类的发展最初都在野外,后来才进入洞穴。其理由是:①天然的食物丰富,或不费力可取得食物的地方,人类发展常呈停滞不前或倒退状态;②人类最初的智慧与最早的文明,都在旷野中养成;③当近生代第三纪时,亚洲雨水充沛、丛林茂盛,便于人猿生存,而不利于人类出现。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则出现在气候干燥的高原。
第五,非洲起源说。此种说法的理由是:自20世纪起,非洲发现了许多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如肯尼亚库彼弗拉KNM-ER.1470号人,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的OH9号人,非洲南部的斯普灵布克人等。
从人类起源诸学说之争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我们认为,首先,人类起源是多源头的,不是单源头的;是多线的,不是单线的。其次,从猿到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恩格斯关于人类产生三阶段的基本观点的价值。它拨开了传说的迷雾,使人类看到了自己的祖先远古的生活与文明。第三,我们应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发现人类的化石遗迹和最早的文明区域看,有时间先后和文明的发达程度不平衡的现象,这与各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关。人类起源中心论是站不住脚的。第四,人类文明产生的地区,最早处于闭塞与孤立状态,处在地球上的零星的几个点。随着生产的进步,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金石并用时代,以及社会三大分工的发展和游牧畜业的活动,人类活动才从点到线,发展成由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文明。文明的交流促进了各个地区文明的发展。
4、人类起源的三个阶段
恩格斯指出,在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这三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攀树的猿群是指成群地生活在树上的古猿;完全形成的人是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而正在形成中的人则是从攀树的猿群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期间的生物。他们和完全形成的人的不同之处是还不能制造工具,而只能使用木棒和石块等天然工具。
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个时期。
早期猿人(约380万年至180万年前)。现已发现的化石有坦桑尼亚伽鲁西河流域莱托利地层的人类化石,定年为距今377万年至359万年前;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哈达尔人化石,定年为350万年前;肯尼亚特卡纳湖库比弗拉地方的“KNM-ER•1470号人”,定年为290万年至270万年前。
晚期猿人(学名称直立人,中国习惯上称之为“猿人”,约180万年至20、30万年前)。现已发现的化石有中国的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莫佐克托人、直立猿人;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桑尼亚的舍利人;德国的海德堡人等。
早期智人(古人,约20、30万年至5万年前)。现已发现的化石主要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法国的圣沙拜尔人、穆斯特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非洲的布罗肯山人、沙尔纳人等;中国的广东马坝人,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长阳人、桐梓人等。
晚期智人(新人,约5万年至1万年前)。现已发现的化石主要有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德国的阿伯加沙人;意大利的格利马狄人;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法卢人;中国广西的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内蒙河套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镇人等。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5、人种的差异
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也开始形成。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形、鼻形等外貌特征,把世界上的人类划分黄种(或蒙古利亚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或尼格罗人种)等三个人种。人种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外部差异不影响人的智力优劣。他们的脑容量、骨骼情况基本一致,因此没有优劣人种之分。梁启超把人类列表分类为黄种、白种和黑种三类。黄种中包括甲、乙、丙三类;白种中包括甲、乙、丙三类;黑种人主要集中在非洲。
这种分法是相对的,现代西方各人种间的通婚,产生出许多混血儿。除上述三个人种外,还有棕种人等。
㈤ 人类进化阶段主要有哪些文化成就
人类进化
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
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1]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2]
中文名
人类进化
起源
森林古猿
阶段
猿人、原始人、智人、现代类
所属学科
进化生物学
精品荐读
地球上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
作者:动物志
快速
导航
南方古猿
进化史
人类未来
争议附录
猿类诞生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3] 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猿,是人类和猿的起分支。)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显然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地球上第一个人是谁,从何而来?
动物志
赞45
阅读1.2万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当对蛋白质和DNA差异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分子钟后,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这些证据暗示黑猩猩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㈥ 人类起源进化表
人类起源
随着现代科技、考古的进步,人类进化之迷逐渐清晰,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越来越受到强大的挑战。
无论进化论各个主流学派之间的分歧有多大,它们对人类祖先体形的想象却很相近。认为人类体质有两个最大的迷:一是直立,二是体毛稀少。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指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结合当代考古成果,人类进化时间表是:
古猿(1400--800万年前)南猿(400--190万年前)猿人(170--20万年前)
由此来看,古猿与南猿间空缺400万年,南猿与猿人间空缺20万年,其间进化的关键阶段至今未找到过渡种类的化石,因此,科学家们对于人类起源产生了谜团。1960年英国人哈代提出\'海猿说\',指出800-400万年前,古猿曾下海生活,后重返陆地。证据是:人的皮肤裸露无浓密体毛,有皮下脂肪,泪腺分泌及排出盐分,出汗及性行为生理机制像水兽一般,而灵长类动物体表有浓密体毛,无皮下脂肪,其生理机制与人类大相径庭。人在水中分娩无痛苦,婴儿天生喜欢水,人潜水时地反应与海豹等类似。但该理论无法解释400万年的化石缺环,人类
至今并未发现海洋古猿化石。另外一些科学家提出在400万年空缺中古猿与某种海洋生物发生了基因重组,即\'海陆双祖复合说\'至于是哪一种海洋生物尚无证据。还有科学家认为人的祖先是外星人与地球雌猿结合出来的。总之,人类起源之谜还在争论,还需要证据。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类的体毛特征是由多毛变化而成的。与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体毛稀而细小,表皮柔软。人类的皮毛特性是自然界唯一的。许多人认为人类的祖先穿了动物皮"衣裳"才导致体毛逐步退化的。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热带或非洲大部分人直到近代才穿衣服,他们身体的大部分是长期裸露的,但是非洲人的体毛最稀少。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带白种人的体毛反而要浓些。唯一的解释就是:人类的体毛尚未丰满,而不是退化!
达尔文是用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人体裸化的。这个解释也很牵强。
踩在三叶虫上的足印:发现2.5--2.7亿年前的人类足迹。
史前科技: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矿石中的人造物:人类学会制造工具不过几十万年历史,然而,人们却从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前形成的矿石中发现人工制造的东西。
以上种种超文明不解之谜,一些科学家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所留下的痕迹,一是现代人类文明之前,曾经出现过前一届高级人类的史前超文明。越来越多的人更为相信后一种解释,有科学家提出了地球文明周期进化论。生物考古学家认为,地球诞生至今的45亿年历史中,地球生物经历了5次大灭绝,生生死死,周而复始,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之前。有人据此推断,20亿年前地球上存在过高级文明生物,但不幸毁灭于一场核大战或巨大的自然灾变。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几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痕迹,仅留下极少遗物,成了现代人类的不解之谜。
㈦ 人类的进化历程有哪些详细过程
在地球生物圈中,物质和意识组成我们这一现实世界,组成了地球生物进 化文明的序幕,使得我们这一现实世界五彩缤粉。
在当代人类的眼里,科学与文明是一盏不可分割的神灯,它带给人类那么 多不可思议的东西,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试爆成功,爆炸力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同年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向日本的 广岛和长崎,使两个城市瞬间化为废墟,举世震惊。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航天时代的到来。1969年7月美 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一次实现了数千年来月亮旅行之梦。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 世,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现晶体管后,电子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每5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和成本降低10倍,把人类带入了电脑化 时代。
20世纪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巨大生产 力,创造出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伟大奇迹。在物质领域,高分子化学材料、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 等;在意识领域,科学文化、教育、艺术均步入电脑时代,都在点缀着现代
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这异彩纷呈的物质、意识文明,人类不禁会产生这一个信念,科学文 明简直是万能的,它会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呢?如果它现在无能为力,那肯定是因为它还不发达,只要继续发展科学文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 然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类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美好。
然而,在科学文明成功的背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强大的潜在危险正 在显露出来,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市的一名叫特伊.加斯帕尔的男婴降生了,这事引起全世界的特别关注,连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 的德奎利亚尔先生也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事情的关键并非由于这个男婴自身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因为,他是地球上的第50亿位居民。50亿,也 许算不得什么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对地球来说,不啻于足球场上亮出一枚黄牌,50亿人口,对地球生物圈环境而言,的确是一声洪钟般的警告。到 了1997年,人类的人口已近60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预测今后50 年内,世界人口可能翻一翻,大大突破百亿人口大关,这意味着人类将面
临生存与毁灭的严峻挑战。
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物质、意识领域的同步均衡增长,人类通过更大规 模的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掌握更高的能量,支配自然,从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但地球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圈,既无法承受人类 掠夺性的野蛮破坏,同时,最终也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现代工业和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绝大部分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这 是地球在演变过程中花了近30亿年积攒下的非再生能源,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在一个不远的将来,也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被彻底耗光。到那 时候没有新能源供应,氧化文明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可是环境呢?地球是否会回到30亿年前的原始荒芜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呢?空气中缺乏氧气, 二氧化碳可能成为超过氧气的主要气体,碳氢、碳氧、氧化氮、氧化硫等化合物的有毒气体会窒息地充满在大气层内。由于工业、农业的污 染,大量含氯类的工业及消费品的排放,将彻底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 紫外线将长驱直入地杀伤地球生命。同时大气在失去臭氧层的情况下, 会失去保温层的作用,昼夜的温差变化极大,狂风暴雨,炎热干旱酷暑严寒将扫荡整个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天空将不再呈蔚兰透明,大量的有 毒粉尘、尘埃漂浮在空气中,大海也不再是蔚兰色,大量的油污,植物的尸体漂浮在海中,大海变成黑色或红褐色,山川不再秀美壮丽,在酸雨的 作用下,生物将难以生存,犹如月球这荒凉的球面上,静谧而无生机。
此外核能的开发水平已达到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地步,但也正是核能,时 刻像一把利剑倒悬在人类及生物的头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总是存在,即使是理性行为也难免有失误,处理常规能源,个别失误造成的危害是有限 的,而使用核能,一旦失误,就会造成无限的灾难。现在世界上拥有数万枚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100万倍以上,如果发生核 战争或大量的核泄漏,其结果就是人类文明及地球生命的毁灭,难怪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今天人类却不能控制这种力量,科学家们制造了原 子弹,却不能阻人们使用原子弹,这表明了掌握了知识力量的人们并不能
控制这种力量的运用。
在科学文明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及地球生命的魔鬼。科 学文明的未来如何,人类及生物的未来如何,这是现代人类深思的问题。
有人深信,由科学文明所带来的问题还需由科学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的方 式来解决,人类不能舍弃目前的生活方式,不能舍弃我们赖以生存的现代
科学文明技术。
有人认为,我们固然能指望科学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消除它所带来的一 切已知的危害,但谁能保证,它不给我们带来未知的更严重的灾难?如果科学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解决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以危及人类地球 生物的生存根基为代价,那么人类的科学文明及生活方式确实应该改变了,科学文明的发展方向,确实应该改变了,对物质、意识的观念发展方 向
也应该改变了。
如果按过去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一成不变的发展下去,用不 了几十年,世界将出现极端的环境生态危机,人类和生物的生存根基将被彻底地氧化殆尽,人类生存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乐园,而是一 个又黑又脏,空气令人窒息和恐怖的星球。
造成地球生物圈被氧化的根本因素是人口和物质、意识,物质、意识以 技术爆炸的形式非自然的氧化自然,而人口爆炸又以意识为导向,物质消费为生存保证的形式,超高速的非自然氧化生物圈,使生态环境遭到地球 生命进化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氧化破坏。
当今世界人口爆炸和技术爆炸,以二种不同的形式出现
穷国以人口爆炸的形式超高速非自然的氧化自然……
富国以技术爆炸的形式超高速非自然的氧化自然……
穷国和富国正以互相攀比竞争的超高速的形式强行非自然氧化自然……
而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和有限的空间,人类社会愚昧的非自然氧化,正以 超高速的污染值,超高速的氧化生物圈,并超高速地接近生物圈的临界值,人类社会的非自然氧化的人口爆炸和技术爆炸以同样极端愚昧的物 质、意识形态,危害着自然生物界,动摇着人类和生物进化文明的生存根基。
摆在人类面前可供人类选择的是二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选择黑暗的毁灭, 还是光明的延生。
决定地球生命进化文明历程的人类,该如何调整人类自身的世界观、方 法论呢?人类是坚持非自然氧化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条道走到黑呢?还是选择自然还原的科学文明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摆在人类面前,特别是 各国政府面前的最首要的议题和政策、法规行为……
富国不要因为拥有先进的科学文明技术,高速的经济增长,优越的生活条 件而极端愚昧的沾沾自喜……
穷国也不要因为贫穷落后,低速甚至负增长的经济,极度黑暗困苦的生活 条件而极端愚昧地自暴自弃……
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唯一的地球,因 为我们拥有共同唯一的生物圈,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有团结起来,全人类紧紧地团结起来,不论你是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让我们紧紧地手 挽着手,坚决、彻底、果敢地迈向二十一世纪光明的未来!……
?/P>
?/P>
第一章 生命的进化文明历程
地球生命的进化文明均由低级生物阶段进化到高级生物阶段的过程, 在 生命的进化过程中,物质和意识是生命进化的能量源泉,没有物质和意识也就没有生命创生的根基,也没有生命进化文明的历程。
生命物质是贯穿于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外部自然环境,是生命存在形式的 生物圈,是生命的外因机制,是宇宙运动变化的产物。
生命意识是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内因机制,是在原始生命最初形成过程 中的原动力,即生物的聚合、复制、遗传、繁殖、生长等因素。
生命、物质、意识组成了生命进化文明历程的三要素,地球能量生命线 的进化文明时空历程,也就是这三要素交织演变进化文明的过程。
生物外因的复杂变化,导致生物内因机制为适应生物外因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推动生物的不断进化文明。
生物的进化文明是生物在变化的外部自然环境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内 因机制,使生物物种在外因自然环境中生存延续进化文明的过程。
在地球生物进化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上,外部自然环境由于宇宙的不断 运动而不断变化,一部分生物物种能够适应这些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正生物的内因机制,从而得以继续进化 文明,而另一部分生物物种, 由于不能及时调正自身的内因机制,或外部自然外境剧烈变化的太快、太突然,未能及时调正生物自身的内因机制,而导致生物物种的灭绝。
在地球生物圈内,生物的外部自然环境还存在着气候差异、地理差异、 地磁差异等诸多因素,同种生物间不同区域、气候自然环境下,内因机制的变化也不同,使同种生物产生不同种类型的内因机制的变化,从而造成
生物进化文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物的进化文明是由低级生物进化文明到高级生物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 中,我们将生物的进化文明划分为低级生物、中级生物、高级生物三个阶段。
在生物的进化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地球生命进化的生物质量,在低级生物 阶段末期会趋向于饱和状的动平衡态,而生命的进化文明随着宇宙的演变而永无止境。
在生命进化文明历程的三个阶段中,低级生物阶段和高级生物阶段是生 物进化文明历程时空表中最漫长、最永无止境的两端,中级生物阶段是低级生物阶段过渡到高级生物阶段的过渡阶段,也是生物进化文明历程 中,人类开始进化文明并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一阶段在地球生命的进化文明历程的进空中是非常短暂的,却又是关键的一个过程。是低级生 物向高级生物过渡的桥梁,而中级生物阶段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社会与自然还原自然社会是生命进化文明过程中桥梁中的桥梁。在生命的进化文 明历程中,空气中的氧一直占据地球生命进化文明历程的主要内容。原始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繁殖,最终出现了积氧过程,形成了地球生命的生物 圈,氧成了大气的主要部分和生命循环的组成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氧化还原几乎均围绕着氧,除原始的生命外,几乎所有的生物均围绕着氧,没 有氧也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生物世界,也没有人类社会的进化文明。因而氧是组成地球生命进化文明的最主要的外因物质。
在本文的论述中,中级生物阶段是论述的重点和关键点,也是目前时期人 类进化文明最关键的转折点,对于目前人类社会的进化文明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现在、未来的进化文明发展趋势指明方向。
?/P>
第一节 低级生物阶段
在生命的演化史上,最初的生命的诞生,一直困绕着人类,在人类进入20 世纪后半叶,生命科学在实验室内结出了丰硕成果,遗传密码的破译,阐明了生命蛋白质的合成机制,以及最新的克隆技术产生,表明了人类已
经 基本摸清了生命最初的合成起源。
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应追述到地球大气的演化和合成,大气的演化具有 特殊意义,因为它为生命的出现创造条件。
科学家们推测,地球大气的演化大致分三代,第一代大气即原始大气,在 地球演化的早期就可能跑掉了。第二代大气是地球由于重力作用,碰撞, 放射性衰变放热及原始地球物质逐步收缩,重物质沉入核心,轻物质浮上 来,最后形成今日的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层结构过程中,内部物质产生物理化学反应而挤压出来的,我们称还原大气。还原大气中缺氧,我们现在 空气中的氮气可能在那时渐渐增加而成为还原大气的主要气体,沼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在还原大气中可能占相当成份,火山爆发及地质变迁 可以产生相当数量的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此外,还有一些化学性状相当稳定的稀有气体,如氩、氪、氙等气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生 命的进化与大气的演变交织在一起。大气特征和构成,是由现在地球上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决定的,完全不同大气在无生命情况下具备的特征和 构成,当然也完全不同于我们邻近无生命的行星、火星的大气层。
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形成若年后才出现的,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氧,则 很久以后才形成的,科学家们在生命起源的问题上只能小心翼翼的推测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岩石和水,炽热的太 阳光直射到地表,、形成很高的温度,缺氧的大气使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畅通无阻地射到地表,而紫外线具有极强的化学活性。在大气和地表中发 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使本只有无机物的地球表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断发生化学反应,逐渐由简单 的有机物聚合成复杂的有机物,出现了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这些蛋白质和核酸在海水中慢慢储存聚集,经过数亿年的长期发展,终于出现了
有自我复制功能的生命单体。
生命单体出现,生命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进化也就开始了,生命单体向越 来越复杂的方向进化,先是原始单细胞生物,然后向两个方向进化。一是自养功能加强而运动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菌藻类植物,成为植物界的 进化源头。另一方向则是运动功能和异养功能增强,自养功能退化,进化到单细胞原生动物,成为动物界的进化源头。
在地球上,大气的积氧几乎均由植物产生的,植物的生长繁殖是通过根茎 吸收土壤中的有机质、水份,利用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充足的能量来源阳光,经光合使用,使二氧化碳与有机质、水化合产生碳水化合物和 能量,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是氧气。在这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氧在空气中逐渐积累,需要氧气的动物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动 物于是出现了,这一过程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成份和分布,积氧过程到新生代第四纪即人类火的使用时期可能达到顶峰,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约为
21%,这就形成了现代大气。
植物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消费者,据科学家们预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 6年就生成分解一次。即使初看时是化学和物理过程,常常也有生物成份。部分二氧化碳由于被岩石层吸收而长久地从大气中消失了,也有部 分被小生物吸收化合为壳,壳脱落沉到海底变成沉积物的一部分。植物在呼吸、死亡、腐化过程中,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有机质,有 机质可再被生物吸收。有相当数量植物的含碳的碳水、碳氢化合物以化石或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形式储存在地层内。动物也有相当数量以同 样的形式储存。大量裸露在土层外的岩石被二氧化碳风化反应成石灰岩、大理石及土壤中的有机质,这一系列自然与生物进化的共同作用演
变以积氧过程占有优势。
动物是氧气的主要消费者,动物吸进新鲜的含有氧气的空气,经过体内的 组织系统,与体内的葡萄糖、脂肪等反应,
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生物机体组织所需的能量。而动物呼出作为废气的 二氧化碳气体正是植物所需要呼吸的气体,从而在地球生物圈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自然氧化还原的生物循环。
早期的生命都在海水中生长,后来海水中植物率先登陆,使地球表面披上 绿装,植物一旦覆盖大地,地球大气也开始快速变化,生命成长的外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科学家们推测生命的出现将比氧气还早,现代大气的
积氧过程至少需要25亿年。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组成地壳的沉积岩是一层一层的,叫地层。通常越在 下面的地层,形成越早,离现在的年代越久远,越在上面的地层形成越晚,
离现在的年代也越近。
地质学家根据古生物化石在地层上沉积的次序划分了地质年代,后又根 据同位素放射性蜕变物的测定,确定了确切的距离,现在的生物进化的时间顺序表:
太古代 距今45亿年
元生代 距今24亿年
古生代 寒武纪 距今5.7亿年
奥陶纪 距今5亿年
志留纪 距今4.4亿年
泥盆纪 距今4亿年
石炭纪 距今3.5亿年
二迭纪 距今2.85亿年
中生代 三迭纪 距今2.3亿年
侏罗纪 距今1.95亿年
白垩纪 距今1.37亿年
新生代 第三纪 距今6700万年
第四纪 距今250万年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出现在35亿年前的地层里,是一种丝状微 化石。
在距今约6亿年前后,海洋中已经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动物有原生动 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原始节肢动物等,植物主要有各种藻类,当时在陆地上还少生物的踪迹。在距今4.5亿年到3.5亿年间,地球上海洋面 积缩小,出现了不少池沼、湖泊和大片陆地,有的海洋植物产生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开始离开水面到陆地上生活,发展成苔鲜和蕨类植物。在海 水中的部分鱼类开始爬出水面,逐渐发展成两栖动物。
在距今3亿年到2亿年间,陆地上气候温暖潮湿,有的蕨类植物发展成高大 的种类,裸子植物也开始出现。这时候,爬行类动物的种类很多,它们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活在水中,也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地球一度成为爬 行动物世界。其中有的爬行类运行以后进化鸟类,另有些爬行运行发展成原始的哺乳动物。
在距今7000万年前后,地壳又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冷,在植物界中,被子 植物繁盛起来。在动物界,大型爬行动物如恐龙类已灭绝,体温恒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由于能适应环境而逐渐繁盛。人类是由哺乳动物中的一 类古猿进化来的。从火的使用开始,真正出现人类进化文明开始的历史约有300万年。
?/P>
第二节 中级生物阶段
中级生物阶段由非自然氧化自然和自然还原自然二个部分组成。人类的 进化文明是地球生命进入进化文明历程的中级阶段时期。
人类在地球生物圈中的生物物种是进化文明的最成功的一支生物物种, 因而其进化文明的概念、本质及进化文明的发展方向当然也属于地球生物的进化文明的范畴。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是人类社会进化文明的二个能量级的飞跃,也是人 类远远脱离了原始生物界的自然氧化还原平衡。而文化进化文明的诞生、发展,这标志着人类的进化文明从量变向质变飞跃的过程,其非自然 氧化自然的能量达到了极端的顶点,也是人类文化进化文明自然还原自然的序幕。
人类进化文明的谱系我们从类人猿作为起始端排布
人类进化文明谱系 考古分期
绝对年代
原始自然氧化还原阶段 类人猿 手足分工 (低级生物阶段) (7000万年 -300万年)
非自然氧化起始阶段 直立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火的使用中级生物阶 段) (300万年-30万年)
非自然氧化初级阶段 早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工取火) (30万年 -5万年)
晚期智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 (5万年-1万年)
非自然氧化 中级阶段 现代人 新石器时代 (非自然氧化文化的进化文 明) (1万年-4千年)
非自然氧化高级阶段 金属时代 (4000年-200年)
非自然氧化超高级阶段 工业科学文明时代 (非自然氧化文化的科学文 明) (200年-公元2000年左右)
非自然氧化与自然还原过渡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还原科学文明起始阶段 (公元2000年左右-公元2050年左 右)
自然还原起始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还原科学文明低级阶段 (公元2050年 左右-公元2200年左右)
自然还原低级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还原科学文明中级阶段 (公元2200年 左右-公元(4000-10001)年
自然还原中级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还原科学文明高级阶段 (公元 400-10000年公元100000-50000年)
自然还原高级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还原科学文明超高级阶段 公元 (100000-50000)年公元(300000-1000000)年
文明自然氧化还原阶段 未来人类 自然氧化还原的科学文明阶段
(高级生物阶段 ) 人类与生物的理想王国世界大同
?人类进化文明可分为五个阶段,一.原始的自然氧化还原自然阶段;二. 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三.非自然氧化自然与自然还原自然的过渡阶段; 四.自然还原自然阶段;五.文明自然氧化还原阶段。人类社会的进化文 明史到目前为止,已经几乎走完了第二阶段的进化文明史,紧接着是非自然氧化自然与自然还原自然的过渡阶段,然后是自然还原自然阶段,再就 是生物、人类的最高理想王国文明自然氧化还原自然的社会。在地球生物进化文明的历程中科学文明的自然氧化还原自然是生命进化历程中的 最高最理想阶段。也就是地球生命进化文明的高级生物阶段。
1.人类的进化文明的第一阶段原始的自然氧化还原自然阶段,属原始生 物的进化文明,距今300万年以上这一时期,是人类的祖先古猿进化文明到直立人的这一阶段,此时的人类祖先具有现代猿科动物的一切生理及 心理特征,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猿类化石,年代约3000万年以前,那时现代所属的人科与现代猿所属的哺乳类动物的猿科尚未分化, 是人猿的共同祖先。现代猿也叫现代类人猿,共有四种,包括生活在赤道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以及生活在东南亚的猩猩和长臂猿,它们与人类 都是由古猿进化过来的,古猿是现代人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早期人类原始生物的进化文明,属于原始的自然氧化还原自然状态,由于 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们无法考证这一时期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和进化文明过程,但从现代猿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及进化文明 的原始气息,找到人类社会步入第四阶段自然还原自然及第五阶段自然氧化还原自然阶段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模式。
2.第二阶段是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这一阶段从人类的非自然氧化自然 的开始至结束作为一个阶段来划分,这一阶段以人类"火的使用"作为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起始端,即低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人工取火,作为初 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文化的进化文明作为中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 金属时代,作为文化的进化文明的高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工业革命时 代,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进化文明的超高级非自然氧化自然的最高形式,也是非自然氧化自然的终极端。人类非自然氧化自然共分为五个时期。
⑴低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这一阶段以人类火的使用作为人类进化文 明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起始端,距今约300万年至30万年间,这一时期在人类的进化谱系表上属直立人也称能人,是石器工具的制造者,能够建筑 简陋的住所,1965年在中国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及前后相继出现的北京人、蓝田人等均属直立人。考古学家从人类牙齿化石的地层中,发现很 多炭屑,表明直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从化石层中,还发现许多很精制的石器,在这漫长的二三百万年的进化文明中,人类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能 力还非常有限,但人类此时的进化文明也远远高于其它生物物种,包括古猿,也脱离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准则。并成了人类进化文明史上野蛮非
自然氧化生物的起始端。
⑵初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这一阶段以人类学会人工取火作为跳跃性 的开端。距今30万年至1万年。火的使用与人工取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驱散了蒙昧、黑暗,带来了文明,有了火,人类熟食的食谱种类 扩大了,营养丰富了,体质得到增强,大脑进一步发达,火可以御寒,帮助人类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生存。火可以照亮洞穴,使人类的野居变成洞 居,改善了居住条件,可以猜测,火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驱逐凶猛的野兽,甚至在围捕野兽时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人类称作智人。
早期智人的典型是尼安德特人,1856年在德国的杜塞多夫城附近的尼安 德特河谷中发现的,距今30万年至5万年。晚期智人的典型是克罗马农人,其化石最早是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克罗马农村发现的,距今约5 万年,晚期智人已经遍布全球,今天全世界各色人种在那时已经分化。在体质性状上,晚期智人与现代人相差无几,而且开始创造文化。他们发明 了弓箭,学会了有组织的狩猎,制造了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而且在山洞中绘画、雕刻,真正现代意义的人开始出现了。
人类在这一初级非自然氧化自然的过程中,野生动物成了首先非自然野 蛮氧化的目标,在古生代出现的陆上爬行动物及中生代的哺乳类动物,成了人类捕食的主要对象,植物主要作用是用于熟食,照明御寒用的燃料而 被非自然的氧化。因而到了公元10000年左右,地球上的爬行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已大为减少,在某些地区,有些野生动物在这一时期已濒临绝种
或已绝种,而人口却已大量增加了。
(3)中级非自然氧化自然阶段,在这一时期主要是文化进化文明的过渡过 程而向更高的进化文明发展。距今10000年至公元4000年,以人类的石器时代结束,金属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冰期已过,气候逐步变暖,地球上的人口大量地增 长,可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大减少,一部分蒙古利亚猎人从西伯利亚经过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大陆,这时发生了新石器革命,这个革命的最重 要标志是农业社会的出现。耕种代替或补充了狩猎,饲养家畜,栽培植物或成为生存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类开始稳定地居住在一块土地上,在那里
开垦、播种、繁衍生息。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情况,我们所知极为粗略,许多人类 的文明的远古之谜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考古学家们根据原始人类创造的程度不一的文明遗迹、遗址、遗物来再现人类文明史的史前史。
此时人类的文化进化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在这一时期考古发展 与定居生活相伴的陶器已开始使用,并创造出美丽的陶器艺术,农业也逐步发达起来。人类学会了缝织衣服,储存食物,制作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日 用品,并出现了骨雕、角雕及各种装饰品。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能根据物候、气候的观测,安排农业生产,并能观测天象,从规则的 天文现象中制定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时间物候次序和生活节律。
在这一阶段,植物不仅作为非自然氧化的能量使用,部分植物逐渐纳入了 人类非自然氧化的食谱之中。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破坏、砍伐、开垦,形成了许多现代原始的村落。家畜的饲养的和植物的播种,导致极少量的 动植物物种,及与人类或这类动植物物种伴生的天敌物种,被纳入或吸引到人类进化文明的轨迹之中,人类的非自然氧化自然的速度又被文化进
化文明加快了。
(4)高级非
㈧ 人类的进化史
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㈨ 人类的进化过程
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
㈩ 人类的进化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从“螃蟹家族”产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呢? “螃蟹家族”的产生,肯定是那位英国移民妇女在患病后,其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病毒有将基因从一种生物“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妇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携带“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细胞产生基因突变的。既然正常人类能够突变为“螃蟹家族”,那么其他物种也可以眼突变为人类。由于人类既具有水生动物基因也具有陆生动物基因,那就说明是由某种病毒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基因“传递”、组合了起来。如果这一设想正确,那么被感染的物种就应当是人类的直接“源祖”。那么哪个物种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于水生动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而不少陆生动物却喜欢到水中游泳和嬉戏,所以陆生动物(在水中)感染携带水生动物遗传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人类的直接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人类生活于陆地的事实也表明,其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因为如若水生动物是人类的源祖,那么他们又是何时演化到陆地生活的呢?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变后所产生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生存竞争,也可能不利于生存竞争。由于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物种在原物种中都被看作“异类”,原有物种的“排异反应”使它们很难生存下来,结果绝大多数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就“螃蟹家族”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却由于不容于正常的人类社会,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产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样在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竞争中不具有生存优势,他们也会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成为生物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极其幸运的是,人类实际上具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优势,结果经过短短数万年的繁衍,竟然迁移扩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辩的主宰。
五、人类同源设想的科学性
基因突变极其偶然,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进化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很难设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种生物的几个个体都发生了相同的突变而各自产生了人类。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