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九大成就:
1、着力加强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了网络强国推进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发展形势和面临趋势,及时加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加快实施和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五年来网络空间国际竞争力持续不断提高。
2、大力推动互联网和经济发展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及时做出了经济新常态重要战略判断,制定和实施了“互联网+”、大数据等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互联网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经济发展各领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应用已经深刻改变经济发展各领域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速,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和增多,有效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
3、积极深化互联网在社会发展领域普及应用,促进了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养老等领域与互联网加快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新业态促进了优质资源流动,促进了城乡协调和共享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2年的7.89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年底的22.97万亿元,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快速普及应用,加速推进我国迈向无现金社会时代,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社交通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正在为我国人民创造一种令很多国家向往和羡慕的新生活方式,科技改变未来因互联网应用正在加速实现。
4、多层次完善互联网发展法制环境,保障了互联网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先后在网络安全、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约车、网络借贷、互联网广告、互联网直播、网络出版、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网络支付、网络募捐、移动智能终端软件预置等领域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时填补了新业态监管的空白,有效地防范了新业态风险发生,特别是《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极大优化了互联网发展法制环境,夯实网络强国建设法制保障。
5、持续强化网络空间全面整顿治理,促进了网络空间规范和有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网信、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新闻、互联网网站、网络直播、网络赌博、互联网文化、互联网金融、电信诈骗、移动应用、互联网账号、云服务等多个领域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行动,剑指网络顽疾,保持高压态势,形成持续震慑,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6、大力加强互联网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了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互联网治理国际交流和合作,连续召开了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中美、中英、中新等互联网论坛,尤其是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五点主张,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7、加快构建高速宽带移动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了网络经济发展基础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积极加快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于2013年12和2015年2月发放了4G TD-LTE网络牌照和4G FDD-LTE网络牌照,2017年又发布了促进NB-IoT网络建设相关政策,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升级,宽带普及提速和降费年年持续大力推进,固定家庭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4G用户数量别从2012年年底的40.1%、82.5部/百人、0户提高到67%、96.2部/百人、7.7亿户,信息通信领域多项指标跃居世界第一。
8、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速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发展“互联网+”政务,推行“一号、一窗、一网”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创新监管和服务模式,实现了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治国理政能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双创活力蓬勃激发,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9、普及推广互联网全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了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活力。“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了当下中国思维和观念创新的最强音,网络化、平台化和生态化企业组织模式,众包、众创、众筹、众扶资源配置模式,移动服务、个性化定制、网络制造、远程运维等服务模式,已经深刻改变了大众对资源禀赋、特权资源、区位优势、阶层固化等影响创新创业要素的认识,人人皆想创新创业、人人皆能创新创业正在全面开启活力中国建设,不仅有效地适应和引领了经济新常态,更是调动和激活了创新发展的大众基础。
⑵ 什么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1、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专的优化和集成作属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⑶ 你感受最深的互联网发展成果是什么
淘宝啊,在淘宝买东西直接付钱就接着到了,太利于我这种喜欢宅在家的人了。
⑷ 什么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
1、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版作用权,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⑸ 互联网行业运营经理简历中的主要工作成果怎么写
可以写以前工作的成果,比如:在xx公司完成了什么事情,带来了什么好处;搭建了XX团队;只要是你以往工作好的方面都可以写,建议你写的成果一定是对企业有搬帮助有价值的事情。
⑹ 互联网+发展主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移动互联网已经开启了全面渗透到各个产业的进程。在PC时代各个行业基本都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各个行业的信息孤岛被互联网连接起来,行业间信息交互融合形成新的行业生态。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的新机遇、新生命。
“互联网+”是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抓手。
衣蝠网认为,“互联网+”有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三个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 互联网+商贸:商贸领域与互联网融合的历史相对较长,多年来,电子商务业务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一同发展壮大,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发展前景广阔。衣蝠网O2O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了针对企业的“团购”、“促销”"女性消费联盟"等活动,提供人人消费人人开店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互联网+金融”可以整合企业经营的数据信息,使金融机构低成本、快速地了解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效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升贷款效率。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必将与更多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科工网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合奏经济新常态下的最强音!
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⑺ 中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互联网给与我们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
毋庸置疑,互联网首先是一场技术革命。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消费方式,中国的生产、制造、商业流通形态也因电子商务的纵深推进而发生着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网络社区的出现,为我们架构了一个完全平等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也拥有了“制造舆论”的能力,于是一场诞生于网络的话语狂欢顿时席卷全国。
传统媒体不能报道、不愿报道、不去报道的事件在网络中被不断传播,无限放大,网络舆情开始深刻地影响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网络社区”与“恪守宣传口径的传统媒体”展示的中国图景,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看来,互联网又绝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无法分开的。事实上,互联网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
以下是记者访问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人的解放
记者:就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单纯的技术层面我们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们可以先厘清,互联网对技术时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带来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谢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谓“去中心化”。互联网和以往的通讯系统、交流系统、媒体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中心。每个节点、每个成员,无论从技术层面上讲还是逻辑层面上讲,都是平等的。人们之间是互动,而不是广播,这一点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你说的去中心化,其实与启蒙时代以来弘扬个体价值有点脉承关系。整个西方的启蒙主义,一直以来都是在倡导这种个体主体意识。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在效果上促进了西方启蒙主义所倡导的东西。而互联网的这一价值,在集体主义意识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传统里,意义显得更加积极。
谢文:当年美国国防部设计互联网是为了保证苏联的导弹不至于把通讯中心炸毁了,这个系统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参加系统的每一个都不会因为另外一个点坏掉了。说穿了就有点像咱们这个社会一样,你干什么和我干什么互不干扰。可是电视、广播、报纸都是有中心的,电视我不播、报纸我没卖,你就不能看。互联网不是,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等的,从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个体系。虚拟的网络世界比我们现实世界更加平等、开放,更加倾向弱势群体。
记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个多样化很有差异性的。
谢文:既然人人可以参与,机会是平等的,所以就有无穷尽的演员,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世界,呈现给我们的网络世界就是多样化的,无中心的。
记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可能让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国家,人和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
谢文:现实社会当中必然存在组织化、等级化、层级化的结构。为什么现实社会当中有那么多层级化?就是因为时间、空间的局限,为了有效才会出现城市和各种组织。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大家都个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务。而在网上,正因为去掉了物理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它就自然呈现出了一种一步到位。
记者:这种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在实际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个相对彻底的地步。
谢文:这是局部的,还不是真实意义上、完全意义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数字化的形象和他愿意传达给别人的信息能够比较方便、比较低成本的得到传播。真实的社会里面,穷与富的差别仍然存在,不会因为有了网络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将一步一步来嘛。
记者:交换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标应该是越来越快地在实现。
在网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后是自我表达、自我展示,再然后是与其他人的互动,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以前的现实社会中的麻烦、损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联网对社会有极强的重组作用
谢文:现在总的大趋势是,随着一代代新人的出现,互联网渗透人们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极速地扩大。
记者:这些年我也一直在观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从他们刚开始进入互联网,到这10年下来,他们的状态、理解力、视野,都有很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还不只是来自于外在的资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内在的进步。
谢文:因为方式都变了。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把陈凯歌这个人都给改造了。原来以为自己和若干个寡头、媒体搞好关系就可以,自己公关去营造一个形象,没想到出了胡戈这样一个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轰,陈凯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议,到最后一下变得很低调、很务实了。过去精英控制媒体、控制言论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一个环境,现在不可能了。像这样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是有相当大的重组作用的。
记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官僚制科层化的社会,那种一厢情愿的控制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谢文:这个是一个过程,像你们年轻人可能总觉得慢,像我们年纪比较大有过经历的人,我反而感觉到一种大势所趋。和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开放、改革是有着实质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正好赶上了技术进步、赶上了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得庆幸,就是这时间的阴错阳差,使得我们和其他某些国家和地区在走向现代化开放过程的类似阶段相比,我们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联网互动将引导公众学会对话
谢文:在我出国之前,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我们有限的一点信息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传进来,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过时的。有了互联网以后,现在20多岁的人看世界,只要你愿意看,你获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丰满得多、及时得多,而成本接近于零。现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现在就变成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媒体的步伐在前进,这是一种话语权的转变。以前的媒体,有点精英的潜意识,而现在是网民的行为在引导着人们应该看什么、关注什么。这种无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来,我觉得就形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一种社会基础,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话题。这种社会自动调节,就使整个社会显得比较健康。
记者:但是在这种泛技术论的观念支撑下,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你所担心的问题?
谢文:这和市场经济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开放、平等地竞争,优胜劣汰。活下来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严肃文章会自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当然可能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谁掌握了这个平台,谁掌握这个技术好一点、早一点、快一点,他就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享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但是和过去比是进步。
记者:可能这种担心显得太遥远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谓技术统治的时代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谢文:我不认为互联网在技术上有什么了不起,远远没有达到软件业的高技术。当然这里边有些问题肯定是有。就是在当信息充分流动,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互动的成本接近于零的时候,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记者:近期的群体性事件,基本都发生在县市层面。这些地方的互联网应用又是相对薄弱的。表面看来这之间有些错位,但正是这种错位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打开了新的空间。
谢文:这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你不能说社会动乱多了是互联网传播的,也不能说没有互联网就不容易出事。瓮安事件,从后来的报道看,属于地方政府对人民的利益诉求不管不问,结果干柴烈火一点就着,那个事和互联网其实没关系。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作为一个社会工具的确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过程还是被人们,被现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力量所驾驭的,所以不要消极地、被动地、抵触地去看问题。货币流通得越多,市场经济越好,同样,信息流动的越多,社会也越健康。
4.互联网将推动中国变革
记者:一开始你就提了一个概念叫去中心化,后来我们又聊到互联网本身会对现实结构带来影响或者是造成冲击。反观整个政治生态,利益生态,大体而言还是一个一元化的结构,称不上是一个绝对的、坚固的一元化,它是一个带有诸多韧性的相对弹性的一元结构。我们将互联网对中国现实结构的影响放在一个长时段来考虑的话,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趋势,到底会对现在的社会结构带来多大的影响?
谢文:互联网应该是最基础的、持续不断的社会推动力之一,能够和它并列的力量我觉得不多。互联网不简单是一个媒体,它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中展开生活。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很多过去看来必然要经过的历史阶段,通过互联网就一步到位了,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可能。
记者:但是研究群体无意识的人就很担心,当一个系统完全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达、自我行动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另外的问题?
谢文:咱们千万不要把互联网极端化,就好像现在社会已经被互联网所操纵了。互联网始终是一个平台,现在社会平台主体还是人,还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下变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动加速了,成本极低,所以免去了过去很多障碍。其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无非是大家可以选择到底是主动利用,还是被动躲避甚至对抗。所以不会出现“互联网无政府主义”。
美国互联网程度比我们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国社会依然故我,应该说进步很大。奥巴马当选,85%的捐款来自互联网小额捐款,奥巴马就不用向大财团磕头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主党的捐款超过共和党一倍。这不是谁设计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连民主党自己都大吃一惊。
我很多美国朋友都说,没想到一个美国黑人可以当总统,还是伊斯兰背景的。你一定说这是互联网造成的,不是。但是因为有了这个平台,加速了历史进程,降低了历史前进的成本,这就够了。而且我不认为会出现那种人们难以控制,人们都说不可以的事情。
记者:从互联网年轻人对前辈的话语挑战来看,这一代年轻人,对“文革”以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上一代知识阶层是不满意的。
谢文:中国的所谓作家阶层,吃着老本,由于一个非常老化的结构,放在一个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胀。他们面对网络作家态度,一开始仇恨、蔑视,后来惶恐。过去是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够,使得发言权控制在一小撮知识精英手里,现在是优胜劣汰。
记者:通过传统作家对网络写手的态度转变,这种社会交换和认同模式,以后所谓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可能也将踏上这样一条相似的道路。
谢文:应该是。信息传播加快,对政治和经济来说主要是正面影响,所以政治精英和商业精英失去的比较少;但是对知识来说,过去垄断知识、垄断信息的知识精英阶层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识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记者:更准确地说,整个互联网的出现,对根深蒂固的控制观、垄断观是严重的冲击。这种控制观不仅仅是政府的治理思维,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样明显。
谢文:我们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软控制),互联网对这块是有了根本的摧毁。过去都是因为地域、信息不对称,信息传播有成本,经过选择才成了某种社会秩序或者某种利益切割。现在这个东西荡然无存了,我觉得聪明人就赶快适应、赶快利用。
记者:我非常认同你这个观点,互联网对中国的革命性影响正刚刚开始。尤其是你刚才说的这种互动关系,这将把生物意义上的共生关系发挥到极致,它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甚至是个体与任何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共生。
谢文:有人担心有了IM(即时通讯软件)、twitter(微博客),错误的东西会造成摧毁性的传播,没那事,不会因为信息的传播而造成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改变。所以要热情拥抱、充分利用,赶紧跟上历史前进步伐才是最好的办法。
记者:在互联网这个场域里,它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切割和争夺,还是一个社会诸多价值观交换和磨合的场所,他们在发生很激烈的观念冲突,每一次争论之后,各自都回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立场、观念,你会发现这个过程在持续不断地往前走,而这种观念的交换,会对我们固有的意识形态本身造成巨大的潜在影响。
谢文:现在一个中等的网站一天有几百万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门户网站可能有上亿人看。这已经超过垄断媒体的影响力了。这个时候不去拥抱它,而是想办法限制它,纯粹就是逆水行舟。
记者:我看你博客上面还有一篇文章,里面用来系统的这个概念,阐述了所谓的生态系统、净化系统、智能系统三个层次,这个跟现实的系统联系在一起思考的话,这方面你有没有什么更新的思考?
谢文:我那个说法特指互联网自身的情况。互联网最早其实是最简单的通讯工具。就是我们简单地模仿了一个邮局,模仿了一个电话,后来又模仿了一个媒体,现在我们要模仿这个社会。这个社会的真实生态是什么样的,自然逻辑是什么样的,互联网到了那个阶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开始模仿整个社会了。当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它非常有可能反客为主,变成人们依托互联网作为自己生活的基点,再开始自己的真实生活,那就变成非常现代或者是后现代了。
现在随着手机也3G了以后,你随身携带一个信息中心,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与人互动。当然现在3G手机还不够好,但是这个过程我觉得几年后会往前走非常明显的一大步。这个过程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个公司,是千家万户共同在努力,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家的合力产生了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个过程是在潜移默化地前进。
⑻ 张晏佳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有哪些成就
她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有近20年的经验,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实践者,在当代互联网经济中是一个先锋式的人物,她是"赋能式重构"商业理论的创始人,首次提出产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并且成为这个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产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走上“互联网+”道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⑼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体制增效升级。“互联网+”是对创新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
⑽ 义务互联网有什么成果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