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成果
获奖时间 获 奖 项 目 名 称 奖 项 名 称 奖励等级 授 奖 部 门 2007年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鲜食辣椒抗病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开发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梨橙选育与高效栽培示范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高产优质早中熟花菜杂一代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6年 优质、抗病杂交水稻Q优2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番茄新品种渝红六号的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高自交系268的培育及兼用型杂交玉米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物用糯玉米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二 农业部 鲜食良种甜柿引进、筛选及栽培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三峡库区龙眼幼树丰产栽培规范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园生态系统的建设及调控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山地茶园保土培肥及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龙眼幼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茶园生态系统调控技术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控制综合技术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5年 穗重型杂交水稻渝优10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新组合合优3号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柑橘良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苦丁茶的引进筛选及生态茶园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丰收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梨橙高效栽培示范与推广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鲜食甜柿良种的引进筛选及栽培 重庆市丰收计划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2004年 优质专用小麦渝麦7号选育及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叶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加工技术推广 丰收奖 三 农业部 茶树新无性系繁育及示范推广 丰收奖 三 农业部 茶叶中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2003年 农作物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 科技部 优质高产糯玉米杂交种渝糯七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高抗绿茶新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春秋兼用型辣椒新品种渝椒五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柑桔新品种“桔橙7号”优质丰产栽培研究示范与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茶树品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珍稀蔬菜引种试验及配套技术研究 科技进步奖 一 巴南区人民政府 茄子功能性雄性不育系UGA1-MS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番茄耐热材料筛选及开发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消落区耕作制度消涨规律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大白菜新品种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茶树品种繁育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2年 优质、高产、多抗、紧凑大穗型玉米渝单五号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云杂3号的选育及推广 云南省技术发明奖 二 云南省人民政府 名优茶树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加工技术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与利用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柑橘高换果园适产高效规范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秋黄瓜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珍稀蔬菜引种试验及配套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渝麦5号、7号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大叶类茶树栽培和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茶叶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加工技术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杂交中稻“合优3号”应用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穗重型杂交稻生理机理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大叶类茶树栽培和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1年 杂交水稻Ⅱ优6078选育及其推广应用研究和重穗育种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川渝主要果树病原线虫及防治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蔬菜种子检测技术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蔬菜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蔬菜产业化工程生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新品种渝优10号及亲本不育系45A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茶叶机采及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2000年 茄子引种筛选及杂优利用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凉丰香糯、香糯1303的选育及推广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二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三峡库区优化柑桔结构提高品质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不同季节优质名优茶综合技术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再生稻250公斤栽培技术规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无公害茶叶及名优茶开发综合技术推广应用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1999年 黄瓜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柚品种改良及配套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银毫型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示范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茶跗线螨对水胺硫磷抗性机理研究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应 重庆市农机化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机局 1998年 辣椒新品种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优质稻开发研究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及亲本系8817选育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洛娃”的引进、鉴定与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主要秋淡蔬菜丰产栽培选育与应用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一代辣椒亲本及制种技术推广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新垦殖果园土壤熟化途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丰收计划奖 三 农业部 潼南科技扶贫 重庆市扶贫奖 一 重庆市科委 玉米新组合“渝玉一号”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6078示范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生物技术培育超高产杂交中稻新组合选育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业局 辣椒新品种渝椒2、3号示范推广 重庆市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奖 三 重庆市农委 茶园土壤主要酶的分布规律及活性研究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农业局 1997年 川东北及川西南作物资源考察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 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国番茄病毒病毒原鉴定和抗源筛选创新及利用 农业部丰收计划奖 二 农业部 II优6078选育与应用 百亿工程优秀项目奖 重庆市人民政府 菜用玉米的选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人民政府 杂交水稻“冈优渝九”选育及试验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WWB系列微型单机无过载水泵》的研究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三 重庆市人民政府 水稻籼型两用不育系“2602S”选育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一 重庆市农业局 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 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 三 重庆市科委 GP-C系列装配式镀锌钢架塑料大棚 重庆市农业科技进步奖 二 重庆市农机局
㈡ 李里特的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11月26日,教育部组织以方智远院士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对我校李里特教授主持的“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对该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1994年起,我校李里特教授带领其研究组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电生功能水的制备及在食品和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且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已使我国的农药“绿色革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课题组在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阐明了电生功能水杀灭食品及农业中病源微生物及其芽孢、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机理,开发了我国首台电生功能水发生装置,且其核心技术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ZL 96244992.X)。
李里特教授发现的电生功能水替代农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世界植物病害防治任务越来越重,农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药用量越用越重,农药种类越用越多。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大幅度替代农药直至完全替代农药,这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电生功能水使用后完全还原为普通水,成本低、无残留,从而可彻底实现无公害农业种植生产,这一研究在世界范围亦属空白。
据测算,电生功能水的生产成本仅9.64元/吨,而常用农药的价格在2-6万元/吨左右,稀释成杀菌浓度时也折合100元/吨以上。我国每年施用约2.5万吨杀菌剂,按20元/公斤杀菌剂计算,若50%施用绿色农药——电生功能水代替,每年就可以节约2.5亿元的农药开支,还不包括计算由于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通过10年的推广使用,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定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王超主持,我校校长助理龚元石教授、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讲话。
㈢ 黄宏的研究成果
主持或参与项目1. 教育部长江水水环境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基金项目及滚动资助《典型POPs在长江口水体及鱼体中的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2.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长江口及东海近岸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赋存特征及沉积记录》3. 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有机氯农药在长江口水体及鱼体中的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4. 上海水产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研究的研究》5. 欧盟国际合作项目“水中优先污染物的管理对策及其对食品、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方法学及其在中国河流流域的应用”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有机物联合毒性机制及QSAR研究”7. 国家863高科技项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遴选”
发表论文
黄宏,肖乾芬,王连生 淮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与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研究 2008, Vol.21(1): 42-45.黄宏,肖乾芬,王连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 第二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全国学术会议,2007年4月,南京黄宏,邬建勇,王翔. 东海海域贝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物指示 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07年10月,南京黄宏,杨红,樊伟, 王连生. 分子全息QSAR技术预测苯衍生物对蝌蚪的急性毒性 环境科学 (EI, 2005, Vol. 26(3): 25-28)景丽洁,王晓栋,黄宏,郁亚娟, 王连生 三氯苯在淮河流域(江苏段)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EI, 2005, Vol. 26(2): 83-87)牛红云, 黄宏,高士祥, 王连生 大气气溶胶中有机成分研究进展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Vol. 6(2): 10-15)肖乾芬,黄宏, 王晓栋, 王连生. 饮用水微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 6, 17-19)黄宏,王晓栋,郁亚娟,王连生 部分苯衍生物对黄瓜种子发芽率的抑制毒性及QSAR 研究 环境化学(Vol.23 (1):81-85)(2004)黄宏,郁亚娟,王晓栋,王连生 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3):207-209)郁亚娟, 黄宏, 王斌, 王晓栋, 王连生 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氯农药污染水平和风险评价,环境化学,(2004,Vol.23 (5): 568~572 )郁亚娟,黄宏,王格慧,王连生 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富集与分离方法 环境科学与技术进展(2004,Vol.l6 (6):26-28)郁亚娟,黄宏,王晓栋,王格慧,刘笛,王连生 淮河沉积物重金属的测定和污染评价 环境科学研究 (2003,Vol. 16(6): 26~28 )邵云, 高士祥, 黄宏, 蔡邦成, 王连生 大豆磷脂对不动杆菌降解硝基苯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Vol.16(3):47-50)戴吏,王晓栋,黄宏,王连生 应用分子全息QSAR技术预测硝基芳烃的遗传毒性 环境科学学报 (2003,23(5):698-702.)黄宏,丁应祥,张焕朝,李忠正 氨化木质素对五色苋的施肥效果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Vol.25(2):51-54)
㈣ 王惠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省级课题5项。包括“灰葡萄孢代谢产物农药活性成分研究” (2002-2004陕西省自然基金), “真菌代谢产物除草剂研究”(2003-2005陕西省农业重大攻关项目), “金龟甲化学通讯物质的研究”(1993-1995省基金杨陵专项), “金龟甲引诱剂初步研究” (1995-1997省基金杨陵专项),“金龟甲化学通讯物质的研究”(1994年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参加完成省级项目2项。
参加的“烟碱杀虫剂研究与中试”(1996-1999甘肃省重点项目)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发明专利2项(ZL 99 1 05952.2和ZL 99 1 05949.2)。参加的“真菌毒素源生物除草剂创制的理论与实践”(2004-2007河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7年12月通过了鉴定,2008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近年来,先后在《Journal of Basic Microbiology》《Mycologia》《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全英文论文4篇,SCI收录2篇。主编出版教材1部,参编著作1部;主编出版的《农药分析与残留分析》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㈤ 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医药、农药等领域.下列叙述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是()①根据DNA分子的特
①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表明了其具有特异性,则能根据特异性进行亲子鉴定,①正确;
②采用套种、合理密植、大棚种植等措施增加作物产量,是基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提高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呼吸作用速率,增加有机物的积累,②错误;
③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因此人工“肾”能治疗尿毒症,③正确;
④三倍体无子西瓜育种方法属于多倍体育种,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正确.
故选:C.
㈥ 张祥民的研究成果
在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主要包括:色谱理论方面,在国际上(1)首次发现了色谱学上同族化合物的分簇现象,提出了多柱系统理论;(2)第一次建立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保留值换算理论模型;(3)首次建立色谱理论模型并实验测定了106种多氯联苯化合物的辛醇/空气标准分配系数。在创新技术、新原理研究方面(4)建立了多个新型多维色谱分离系统,发明了并行阵列色谱与电泳高通量多维分离系统新技术,使蛋白质组等样品的分离效率提高10-20倍;(5)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快速气相色谱仪,首创柱上加热、微型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等创新技术;(6)首次研制出了sol-gel高强度毛细管液相色谱柱技术和530微米毛细管大口径整体柱与富集柱制备技术;(7)发明了基于液体热膨胀原理的高精度梯度微流泵,将在生物色谱、蛋白质组学多维分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8)发现了水杨酸甲酯等数种植物间传递的诱导抗性信号分子物质,是潜在生态农药制剂;发现、确认了多种醛、酮及氨基酸等标志物与肺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密切关系,发展了快速、高灵敏度的测定新技术、新方法;在疾病诊断、普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9)在肝脏蛋白质组研究方面,首次分离、鉴定了人肝组织中数千种蛋白质;(10)建立了多维液相色谱平台技术,首次获得了多种中药及复方药物的两维色谱“超清晰”精密指纹图谱,在药效物质基础、药理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
㈦ 以农药污染的影响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报告怎么写,就解答
课题方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课题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部分。课题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撰写课题方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可行性和过程性。 课题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为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课题研究的“蓝图” 。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得出有助于认识、解决相应问题的结论过程。由于师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的限制,对课题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环节(信息的即时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工作)。因此,重视课题方案的设计,对于保证研究的规范性,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㈧ 历史上与化肥和农药有关的研究成果
常见氮肥有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尿素。常见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常见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混合化肥有磷酸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农药有杀虫剂(敌百虫,叶蝉散,乐果等等)杀菌剂(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等)杀螨剂,杀线虫剂(威百亩)杀鼠剂,除草剂(草甘膦 2,4–D丁脂 等等)
不知道有木有帮助。。。
㈨ 多选题: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医药.农药等领域。下列叙述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是
选ACD.
A正确,基于DNA的亲子鉴定技术就是DNA指纹技术,是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
B错误,采用套种、合理密植、大棚种植等措施增加作物产量是基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不是呼吸作用;
C正确,人工“肾”就是基于膜的选择透过性而开发的,是膜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应用;
D正确,多倍体育种是建立在对染色体遗传变异原理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㈩ 列出农药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并列出其主要成就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