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工作
一、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 一是突出三个重点,把握教育内容。突出宗旨教育,增强全体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方便群众办事;突出岗位廉政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突出示范教育,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开展三项活动,改进教育方式。全面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在干部遵纪守法的同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知行统一;全面开展廉政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举办廉政知识测试、签订廉政承诺书、进行廉政宣誓、任前廉政谈话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廉政教育的有效性;全面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做到每个部门有廉政宣传专栏、有警示标牌、每个干部办公桌上有廉政格言警句、重要时段和节假日给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让廉政文化上机关墙面、上办公桌面、上网络页面,使机关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扎实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清权查险。认真清理人财物管理、设计代表管理、设计变更、造价核查、工程清单调整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人员的权力,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集中评、组织审五步法,深入查找个人、部门、单位存在的腐败风险。 二是切实制定防范措施。加强班子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防止腐败问题发生。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解决一些部门既当“导演”,又当“演员”、“评委”,自己定规自己执行等问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在内设机构之间合理分权,将决策与执行、审核与批复、调配与使用、调查与处理等各项权力分由不同的内设机构行使,加强内部牵制。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分级分档固化裁量标准,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 三是加大监督控制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行工作流程计算机管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防范违纪违法行为。四是及时实施预警处置。建立风险信息收集,对收集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甄别、分析,存在问题但又不构成违纪的,及时发出预警通知书,以谈心疏导、批评教育、限期整改等处置方式,预防腐败行为发生。五是积极营造激励氛围。正确运用和把握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积极性,建设干事创业的“安全区”。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 三、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公务接待制度。明确接待对象,制定接待标准,限定陪餐人员,严禁用公款相互吃请。 二是健全财务联签审批制度。违反程序规定的票据,会计不得入帐。 三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党委推荐干部必须如实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力度,机关从事人、财、物管理等重点岗位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轮岗交流。 四是健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应如实申报个人婚姻变化、住房、投资和配偶、子女从业及其出国(境)定居、留学等有关事项,并进行公示。五是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重点公开党委重要决策决议、干部选拔任用、财务收支、经费使用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重大问题,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全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以严肃党纪政纪为目标,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一是加大办案力度。在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下,惩治这一手决不能软。党组织和纪委对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注重在专项清理、民主评议、信访调查、监督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线索,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况,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 五、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促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突出重点,量化考核。一查一岗双责落实情况,重点查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是否做到两手抓、两不误,责任是否明确、任务是否分解、措施是否落实;二查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重点查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是否健全,三重一大问题是否集体研究决定;三查领导干部是否带头讲廉政党课,机关干部是否参加警示教育、签定廉政承诺书、举行廉政宣誓、廉政知识测试活动;四查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情况,重点查机关干部是否开展了风险查找活动、制定了防范措施、加强了监督控制、实施了预警处置;五查建章立制和责任追究情况,重点查反腐倡廉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执行,对违反规定的是否实行责任追究等问题。 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发展党内民主,严明政治纪律,强化制约监督。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化。
② 如何解决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固化、内容单一
一、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少数党员学习自觉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使得人们的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有些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党建,常常以“工学矛盾”为借口,不重视党员学习教育,寻找种种借口少参加、不参加组织生活,甚至在心理上不自觉抵制各类政治活动,形成明显“重业务、轻党务”思想的危险信号。
(二)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腐朽思想使得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出现多元、多维变化,甚至与民争利、腐化堕落、违法乱纪。思想上缺乏党性,工作上脱离群众,把党员学习教育留于嘴边,止于行动。
(三)党员教育内容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党员教育内容、形式与当前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形态发展严重脱节,仍然是满足于“嘴上讲、耳朵听”,一些党员产生了“厌、淡”的情绪,结果是“左耳进、右耳出”。党建工作简单地组织安排“学习”、“宣传”、“活动”等,开展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党的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严重脱钩,形不成合力,出现“两张皮”现象。一些地方党员教育没有考虑不同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的特点,没有针对性。一些单位教学方式较单一,办法不够多,内容不够实,党员思想融入度不够高,达不到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四)党员教育监督考核制度落实不力
少数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组织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不够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不能将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党员教育工作“走过场”。 有的单位党建工作都是靠党务干部“单打一”,党员参与度不广,党务工作“孤掌难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党务干部的“个人工作”,甚至成为一个单位的“附带工作”。有的单位表面上是网上教学、严格打表,实际上却是代学代考,没有达到应有教学目的。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党的领导特别是党的“一把手”抓党教工作的机制。党的领导干部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切实把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到家。各级党委必须把“一把手”抓党教的工作列入领导责任制考评的目标之一,把能否做好本单位、本辖区内的党教工作作为衡量一个领导是否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能否驾驭全局重要标准。二是建立“以块为主”抓党教工作的机制。大到党委,小到党的小组,必须切实负起党教工作主抓责任,改变依靠上级抓、部门抓、条条抓的状况,并把能否抓好党教工作列入党建工作重要考评目标。三要建立党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县以上党委要以宣传部、组织部、纪检部门为主体成立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研究工作、定期召开党员教育经验交流会,提高对基层的指导力度,做到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系统化。四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党教工作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干部真学、真懂、真用,适时收集党务干部、基层群众对党员教育的意见建议,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价考核制度。五是建立党教工作投入机制。党员教育管理要有专项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改善教育条件,逐步实现党教工作现代化。
(二)着力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教育引导党员自觉为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引导党员坚定信念,树立崇高理想,面向未来振奋精神,立足当前摸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把做好现实工作同实现崇高理想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的 “从政为了打一份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努力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切实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摸准党员的思想脉搏,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员,区别不同情况,提出教育的不同侧重点,采取更易于为教育对象所接受的方法。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着力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
(三)创新党教方式,提高工作实效
一是积极探索从纯理想信念教育转化到理想信念教育与“人本教育”、“现代先进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路子。二要在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行业的党员要进行分层次教育,克服教育的盲目性。三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把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内容注入到党教内容中去,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党员的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育内容。四要在教育形式上进行改革。变静态教育为互动教育,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形象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
③ 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发展合力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还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决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从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起步,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再到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特别是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出新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成为亮点,也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决定》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人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实行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切实增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度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投身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增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增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层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省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时,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高校选取425个单位先行试点,经过3年的探索,在顶层设计、政策协调、咨询指导、监督检查、宣传推广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进机制。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我们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④ 固化教育与阶层固化问题 为什么中国社会阶层固化
因为思维固化了,低阶层的缺乏冒险思维,不敢打拼,所以他们很难跨越阶层。
⑤ 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有什么成效
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积极探索党员干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化于果”,精心打造了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廉洁从政教育基地、党的宗旨教育基地4大类特色党建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接受党性、廉政和警示教育,强化党性修养,牢筑廉政防线,成为坚强的战斗集体。
⑥ 如何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按照中央的总体安排,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基本结束,活动收尾但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一时之功,而是我们党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巩固和拓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
继续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夯实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树牢群众观点,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三个自信”,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从严治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加强党性锻炼,筑牢宗旨意识,切实把学习提高作为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从政习惯和良好作风。要在前段学习贯彻基础上,进一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夯实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继续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落实好整改方案,是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已基本结束,暂时告一段,但这只是一个新的开端,后续整治整改、制度完善的任务很重,涉及面大,头绪繁多。因此,要继续坚持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态度,对照“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地抓好整改方案和专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继续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好从严治党的制度体系。要继续强化法治思维,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一套科学严密、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阻断滋生“四风”的根源和漏洞,用制度固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要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源头上防治“四风”之弊,为从严治党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继续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为此,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作风改作风,努力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着力提升作风建设的整体效应,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抓好活动成果转化,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要切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以改革创新谋划发展、以优良作风推动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检验活动成效,切实把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固本强基的持久效力。要把总结成功经验和转化运用成果结合起来,转化运用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
继续采取有力举措,切实抓好从严治党工作。要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深刻把握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党建主业意识,认真履行好党建主业责任。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教育,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严三实”要求,从严管理干部,大力支持敢于担当的干部,批评教育“为官不为”的干部。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队伍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营造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洁氛围,从而不断取得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不断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
⑦ \\“三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谁能告诉我
信仰、信念、信心。
“红色文化”引导人——固化“信仰”。作为革命老区的沂源县深挖红色资源宝库,将“红魂”融入“三信”教育活动中,激发创先争优的新动力。投资50万元修复县委旧址,建立党史展览馆,全力打造“革命传统教育中心”。
录制了《沂源先锋之歌》,选树了一批“身边典型”,编制“群英谱”,建设“先锋长廊”;成立理论宣讲团,举行各类讲座178场,2万余人接受了教育。
“如今党员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到村委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这首农民自创的顺口溜,印证了“三信”教育在沂源大地落地生根的成果。
在会员中广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理想信念之旅”,学习先进,坚定信念、信任和信心。
(7)固化宣教成果扩展阅读:
“内涵发展”凝聚人——增强“信念”。沂源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内涵发展,全力做大经济“蛋糕”。
工业上,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富财政,全力打造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积极推动医药、新材料、高分子、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建设。
“改善民生”鼓舞人——树立“信心”。为把好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沂源推行了“领导联点、组织联村、干部联户”的“三联”机制,组织各级党员干部沉到一线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
⑧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维护还是打破阶级固化呢
教育有很多作用,可它是维护还是打破阶级固化呢?
在行为上,以自己为榜样做给他看。格局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要与人方便,宁可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失信于人,涉及到原则的事,要护住自己的底线,但是不关乎原则的事,也可以做到退让,做到低头,做到包容。
在观念上,以日常小事,通过与和孩子的互动,传达出积极的态度,清晰的认知。
⑨ 教育资源固化是什么意思
就我所见而言,对于河南的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讲,现在的教育环境比过去不知好多少了,即便是单论制度也是如此。
在我的老家那个城市,重点高中有四所,分别是ABCD,其中A最先进,完爆其余三个,BC次之,但也说的过去,D最挫,但也是个重点。
在我小时候,我所在的那个乡镇里,学生是没有报考ABC三个学校的资格的,只能报考D,D虽然在重点里面不怎么样,但在当时的农村学生看来,已经是天之骄子的存在了,并且当时还不是谁都能报,是有指标的,一个班是多少个我忘了,班主任会根据成绩去分配指标,建议那些成绩差的人去报考其他的高中,让有希望考上的人去报考D。
众所周知,任何标准都有灰色地带,即便是大公无私,也无法绝对平等,因此每次报志愿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看着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报考D,自己却只能报考比较差的学校,哭闹一番,尽管他们报考D也考不上。
再后来,学生还是不能报考A,但是可以报考BC了。
现在则是都能报考了,只要成绩够就可以,当年我上小学时候威震全乡的D高中,现在已经成为家长嘴里“你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去D高中上学”的存在了。
所谓的教育资源固化,可能对于一线城市原住民是如此,比如我的北京同事,小时候上学可以随便上,现在的孩子上学就得有很多条件,但如果将眼光放到全国的话,就未必是如此了,当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农村人和穷人是不能算成人的。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没有哪一个群体可以永久保留自己的地位,哀嚎固化的那些人,畏惧的未必是固化,只不过是自己不在固化的群体中罢了。
⑩ 朱伟的科研与教育成果
(1)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工程《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 2003-2006
(2)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疏浚底泥再生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3)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负责《东西五里湖交换条件及其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的子子课题研究,2002-200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土中水的转化特征定量研究疏浚泥的固化机理》,2004-2006
(5) 江苏省重点基金——《净化低碳源面源污染、防止淤堵的人工湿地系统研究》,2004-2005
(6) 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甪直古镇中心区水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研究》,2004-2005
(7)江苏省社会发展计划——《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07-2009
(8) 国家火炬计《复合型淤泥固化材料》,2003-2005
(9) 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2005-2007
(10) 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2002-2005
(11) 太湖流域管理局项目——《太湖水生态修复技术方案研究》,2003-2004
(12)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甪直古镇中心区生态环境重建工程示范工程》,2004-2005
(13) 水利部公益项目——《小堆场快速复耕的疏浚淤泥处理新技术》,2007-2009
(14)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资源化利用(固化)的中试示范研究》,2007-2010
(15) 深圳市水污染物治理项目——《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场工程试验研究》,2007-2009
(16) “863”探索导向类项目——《大面积吹填淤泥W-S-S工法》,2007-2009
(17) 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负责第四子课题《填埋场渗沥液污染地下环境及防污屏障》,2012-2016(在研)
(18) 江苏省重点基金——《废弃生物质(污水厂污泥)超临界水气化产氢能源利用》,2011-2015(在研)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污染淤泥固化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及溶出规律》,2010-2012
(20) 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疏浚泥规模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负责第三子任务《疏浚泥固化技术深度研究及应用示范》,2011-2014(在研) 201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城市淤泥集中式场地综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排名第一;
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获奖项目:湖泊环保疏浚关键方法与技术及其应用;
2012年,第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等,获奖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泥浆及成膜关键技术,排名第二;
2012年,第四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淤泥污泥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009年 《基于水分转化原理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 《疏浚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优秀社员;
2005年 全国归侨优秀个人;
2004年10月,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同部省级;
2003年1月,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校级;
1998年10月,水分特征曲线的路径的研究,日本土木学会优秀发表论文奖,排名一;
1998年3月,非饱和土坡的稳定性评价研究,日本大学青年教师研究奖励,排名一;
1988年10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研究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一;
1991年3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1990年5月,饱和黄土硅化加固,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990年5月,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变形特征,兰州建筑研究所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一; [1] Zhu W, Zhang CL, Abraham C. F. Chiu.Soil–Water Transfer Mechanism for Solidified Dredged Materials [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2007. 133(5): 588-598
[2] Wei Zhu, Bo Bian, Lei Li.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road-deposited sediments in a medium size city of China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147(1~3):171~181.
[3] G. F. hua,W. zhu, L.F. zhao, J.Y. huang. Clogging pattern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nsight from a lab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80:668-674.
[4] Zhu Wei, Wan Lei, Zhao Lianfang. Effect of nutrient level o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 22(1):32-39.
[5] C. Dong, W. Zhu, Y.Q. Zhao, M. Gao. Diurnal fluctuations in root oxygen release rate and dissolved oxygen budget in wetland mesocosm [J]. Desalination. 2011-1-14 accepted.
[6] Z.R. Xu, W. Zhu. Influence of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direct gasification of dewatered sludge via supercritical 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ccept.
[7] WANG Yongping, ZHU Wei, XU Zhirong, LI Le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on the cell water of sewage sludg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ese). 2011: V, No.6, pp.172-175.
[8] 孙晓辉, 朱伟, 徐志荣. 污泥固化/稳定化处理中强度发生机理研究.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 2011, 06:397-400.
[9] 贺敏杰, 朱伟, 徐志荣. 污水厂污泥砂井固结排水试验及数值分析.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2011:1791-1795.
[10] 李磊, 朱伟, 屈阳, 包建平. 低渗透污染土水动力弥散参数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1, 33(8):1308-1312.
[11] Zhirong Xu, Wei Zhu,J.P Bao and J.W Chen. The fate of heavy metal ring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1, 02:1260-1263.
[12] W. Zhu, Z.R. Xu, L. Li and C. He. The behavior of phosphorus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sewage sludg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1, 171(1):190-196.
[13] Z.R. Xu, W. Zhuand S. H. Htar. Partial oxidative gasification of municipal sludge in subcritical and supercritical wate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2011:1-7.
[14] 何洪涛,朱伟,张春雷,王亮. 分层抽取法在泥沙沉积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岩土力学, 2011, 32(8):2371-2378.
[15] 左佳,朱伟,闵凡路. 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材料固结-胶结特性研究. 2011年地球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2011, (5):536-540.
[16] 王永平,朱伟,徐志荣,李磊. 污水厂污泥胞内水溶脱试验研究.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2011.(6): 172-175.
[17] Qu Yang, Zhu Wei, Li Lei, Xu Zhirong.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or solidified sludge landfil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4(1).47-51.
[18] Hua guofen ,zhu wei, zhao lianfang, zhang yunhui. Applying solubilization treatment to reverse clogging in lab-scale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6): 1479-1481.
[19] G.F. hua, W. zhu, Y.H. zhang. A conceptual approach based on suspended solids to estimate clogging tim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10, 45(12): 1519-1525.
[20] Gan Zhao, Wei Zhu, Chun-lei Zhang, Shuncai Wang. Assess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s in DongGuan,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