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贵州的“天眼”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锅状建筑——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射电望远镜)。
探索未知宇宙,搜寻和发现脉冲星是中国天眼的主要科学目标之一,从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以来,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发现距地球约4000光年的毫秒脉冲星。据报道,截止目前,中国天眼已经发现了43颗脉冲星,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我国天文学家们正在破解中国天眼获取的海量信息,而西方天文学家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这情形,当真是扬眉吐气啊。
② 贵州文化如何发展
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美丽,黔东南旅游开发的实例说明在产业中融入文化,这是一个快效和有利的途径。旅游文化产业,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特色。彩云之南有了“丽江印象”,贵山之阳,也有了“多彩贵州”,这是文化产业中的范例,是产业中融入文化元素的经典。所以,我们可以用图片去展示美丽,用服饰去表现美丽,用食品去填充美丽,更需要用文化去增添美丽的底蕴!
③ 论文贵州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
1、县县通高速。
到2015年,贵州的高速公里突破了5100公里,在全国排名10名,密度也在西部排名前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2、贵广高铁开通。贵州到广州的高铁。
3、2016年,9条高速公路开始建设。
4、贵州将建17个机场。目前建设了10个
5、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预计接待游客达到4000-50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为300-400亿元。
④ 谈谈贵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90年代以来,贵州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贵州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贵州传统的民族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汉族占65%,少数民族占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由季羡林为总顾问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类型分为燕赵、三晋、三秦、齐鲁、中州、荆楚、吴越、巴蜀、安徽、江西、松迈、闽台、岭南、滇云、贵州、塞北、甘宁、西域、青藏等19种地域文化,其中就有贵州,与其他地域文化有别。
据贵州著名历史、民族学家史继忠介绍,贵州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个移民省,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迁来。贵州的汉族来自全国各地,汉代开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谓“五六杂处”。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会的地方,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族系,与他们的语言系属有明显对应关系,百越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氐羌属藏缅语族,苗族属苗瑶语族,濮人初步定为仡基语族。从总体上看,汉族主要从黔北,黔东北,黔东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东,苗瑶自东而西,百越由南向北。在长期迁徙之中,相对对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黔北和黔东北汉族移民较多,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交错,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较多的地区,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与仡佬、苗族等民族错杂,黔中则是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处。据此,贵州各民族由于杂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使各种民族文化在贵州“共生共荣”。这是移民文化最大的特点,大家都从外地迁来,文化上有很大的包容性,互不排斥,给每种文化的发展都留下很大的空间,文化之间虽然互有交流,相互吸收、融洽,但“和而不同”,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还相当明显。这与其他地区不同,北方虽然原先也是多元文化,但经过长期融合,基本是汉文化为主,汉文化与越文化融合为吴越、闽台、岭南等文化,青藏文化以藏文化为主,新疆民族虽多,但大抵属“西域文化”伊斯兰文化居主导地位。
贵州地形复杂,山重水复,客观上使某种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区域,形成“十里不同风”的格局。贵州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除中国本土的道教而外,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贵州传播。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都发端于原始的信仰,现在统称为“民间宗教”。由这些崇拜构成的巫文化,反映了人类在农耕时代的精神生活,孕育了古代的文明,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彝文、水书源于巫师,神话传说,苗族古歌、摩公书,彝文经典皆出自巫文化。“自然历法”,实际上是人们长期观察的气候、物候的结果,民族医药多是“巫医不分,神药两解”。侗族大歌是“山与水”的和声,傩戏、地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许多民族节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保护自然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载歌载舞使生活快乐,社会和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成为多彩贵州的品牌底蕴。笔者近30年来关注贵州文化,从贵州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清醒看到贵州民族文化的走势。从2013年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汇中看到,贵州省9个市(州)10台剧目和2014年黔东南、毕节打造的《仰欧桑》、《索玛花开》来看,侗族大歌、布依戏、歌剧、歌舞剧、歌舞诗、音乐舞蹈诗、花灯剧等剧目涵盖了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艺术,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剧目注重利用本地原生态艺术及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行创作的剧(节)目参演,成为展示贵州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省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民族文艺品牌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贵州有54个,有53个少数民族。从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中了解到,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比重排第五位。全国56个民族中除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外,其他民族在贵州均有分布。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优势。勿庸置疑,“多彩贵州”推广8年以来,贵州的民族文化品牌打造有了长足的发展,“多彩贵州”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歌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舞蹈大赛、国际摄影展等不同主题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挖掘、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迄今为止,多彩贵州风已演出2600多场,正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目前,随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一些民族歌师一个个离世。非物质文化“人死艺绝”、“人死歌亡”的状况有增无减。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现象。如果说,由于发展的局限,贵州省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相当封闭,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还有着适宜条件的话,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重心的西移,这种状况将迅速改变,但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更严重的威胁。
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随现代传媒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立足,是一个严峻考验。如何利用外来力量又能将当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及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至关重要。我们更希望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如定期举办民间文艺调演,聘请民间老艺人培养民族文艺新人等等都是对保护的一种具体的“接地气”,坚持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发展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⑤ 急在线等翻译“2009贵州建设成就博览会暨2009贵州品牌文化成果展示会”
2009贵州建设成就博览会暨2009贵州品牌文化成果展示会
译:2009 achievements in construction in Guizhou, Guizhou Brand Culture Expo 2009 Exhibition results
贵州品牌
译:Guizhou Brand
⑥ 简述贵州在不同德历史时期有哪些突出的文化表现
贵州茅台啊,这个事贵州最最最突出的文化
⑦ 贵州"十一五"时期取得哪些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初步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71.6亿元,是“十五”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能源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着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等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解决了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914亿元,是“十五”的5.1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我们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全省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27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省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0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7%和9%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省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52.3亿元,是“十五”的2.9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20%,职业教育在校生54.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1万人。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4.5%。推出了“多彩贵州”等文化精品,“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3‰。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双降”。“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双拥优抚、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档案、参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这是你们 赵克志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
⑧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贵州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方面:贵州虽然作为一个内陆小城市,不过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就拿贵州的消费水平来讲,在全国还是比较高的了,外地的许多学校了贵州招生,他说贵州的消费水平太高了,由此可见贵州的经济还是发展起来了;政治方面:贵州的政治也是比较不错的,现在最火的就是要属"三创一办"了,正在举全市之力,努力搞好这项政治工作,这也说明贵州的政治能力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方面:现在贵州的招牌可多了,就拿气候来说,贵州的气候就是钱了.不是有"碧暑之都"之称吗?贵广高速公路的修建,就是贵州的气候吸引了其他省的人来贵州旅游,避暑;文化方面:文化就是"三创一办"当中的'一办'就能体现贵州的文化在发展,'一办'就是举办2011年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要是贵州没有这个文化能力,谁还会拿这些运动给你办,这说明了贵州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希望能够帮助你!
⑨ “十二五”时期贵州教育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就
学前教育形成多元发展新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初步形成公办、民办幼儿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目前贵州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966所,在园幼儿14.36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6.6万人,占全州在园幼儿人数的45.94%。
贵州省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11123”工作思路,即一个服务,一个方向,一个关键,两手抓,三个突破。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实施"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突破工程"等三项工程。设立专门的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集中物力、人力、财力推进工程建设。
2011年,省级财政将投入加快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5亿元,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建设工程专项资金5亿元,省直高校新建改扩建工程贷款贴息资金1.4亿元。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而“十二五”末指“十二五”规划完成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