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天科目三考试语音播报成绩合格,可是网上查询确实不合格这是85分,这是咋回事
驾考系统还没有录入个人信息,科目三考试成绩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就会知道。
驾驶动作有扣分,在分数低于80分的时候,车上语音就会提醒本次考试不合格。驾驶过程中一直没有扣分,在结束时就会语音提醒本次考试通过。
在科目三考试没通过时,还可以去考场专门地点处拉取到底是哪里扣分了,这样可以重点联系扣分项目,使得下一次考试顺利通过。
(1)实线成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考生指纹验证无法通过后,请下车对指纹进行重新采集后方可重新排队进行考试。
2、考试过程中如果考生分数低于合格分数,系统会自动提示考生进行靠边停车,靠边停车动作完成后系统会提示进行下一次考试。
3、考生按要求完成所有必考项目且行驶距离大于3公里后,系统将自动提示靠边停车。学员听到靠边停车语音后,请在考试路线上自行选择清晰路沿石(或道路边缘实线)处,确认安全后完成靠边停车动作。靠边停车完成后,系统将语音播报考试结果。
4、绕车一周观察车辆外观和周边环境时,为保证雷达信号检测的准确性,请保持人身与车身距离在1米范围内。
5、根据公安部对驾驶人考试规定的要求,每个学员1次预约有两次考试机会,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可当场补考一次,如果科目三第一次考试未通过,还可以参加四次科目三考试(科目三路考一共可以预约5次,每次预约可以考2次,相当于三年可以考10次),从核发的驾驶技能准考证明。
6、如有多人同时跟车准备考试的情况,一个学员考试结束后,下一个学员需要依照标准流程下车从上车准备,绕车一周以及夜间灯光模拟等开始考试。
7、科目三考试时,在路口停车等待时,一般要改挂一档起步,如果二档起步,会导致离合器受损 ,也容易熄火。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科目三今起实行电子路考
『贰』 塔里木、准噶尔及周缘块体显生宙古地磁研究成果
一、各块体现有古地磁数据的收集与筛选
塔里木的现代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 1980~1982年马醒华等和McElhinny等(McElhinny et al., 1981; McFadden et al., 1988;马醒华等,1989)合作,重点对二叠系—三叠系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晚古生代末期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应为相互独立的3个块体,华北和扬子块体分别处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塔里木则位于北纬35°左右。 之后,白云虹等(1985)首次报道了塔里木晚古生代的古地磁极移曲线。 李燕平等(1988, 1989,1990,1991)取得了一套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至侏罗纪—白垩纪的古地磁数据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视极移曲线。 准噶尔块体的古地磁研究开展的较晚。李永安等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展了准噶尔块体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研究(Li Y.A.et al., 1990; Li Y.P.et al.,1989; Sharps et al., 1992)。 Chen等(1991)取得了一套准噶尔南缘中生代的古地磁数据。李永安等(1980, 1987, 1989, 1991, 1992, 1999)、翟永建等(1989)、孟自芳等(1990,1992)、方大均等(1991 , 1992, 1996, 1998),Chen(1992, 1993),Zhao et al.(1987, 1992,1996),朱日祥等(1998)先后在塔里木、准噶尔及邻区开展了古地磁研究。这些数据为建立整个塔里木和准噶尔块体的视极移曲线和研究其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地磁数据的可靠性研究,成为古地磁学研究的热点,先后提出了新的数据可靠性判别标准(Enkin et al.,1992; van der Voo R, 1990,1993;程国良,1993,1996)。 以上两方面的研究,为在现有水平上建立塔里木、准噶尔古地磁视极移曲线(APWpaths)提供了基本数据和数据选取的约束条件。
本书以近年来最新研究结果为基础,对已有成果进行了重新审视,我们收集了至1999年止已公布的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西伯利亚块体上各地质时代的古地磁数据。 按照已有国际通用的数据可靠性判据(Enkin et al.,1992;van der Voo R, 1990,1993; Butler, 1993;程国良,1993,1996)进行了筛选,尤其注重:①剩磁测试中样品经过系统退磁(包括交变退磁、热退磁或组合方法退磁和主向量分析,必须有足够的退磁处理和分析资料证明样品已被完全退磁。②经过一定的稳定剩磁检验(如砾石检验、烘烤检验、褶皱检验、倒转检验及一致性检验)。 ③必须是至少6~9个样品测量结果的统计值,且统计建立在采样点水平上。精度参数k≥10且平均值的95%置信圆半径a95≤16.0°。④能排除岩石形成后期构造作用(如旋转、推覆作用)和热作用(热液造成重磁化)等。⑤最好同时作过一定的岩石磁学实验研究,对其载磁矿物做了分析。⑥样品的时代已知,并且能推断剩磁是同一时期获得的。 在塔里木和准噶尔块体古地磁极数据中分别筛选出43个和8个符合上述可靠性判据的古地磁极(表11-2),采用Randolph.J.Enkin博士的计算软件,利用Fisher统计方法对这些古地磁数据按时代进行了统计分析(表11-2)。
表11-2 塔里木、准噶尔块体古地磁极综合数据表
注:T地层时代,n古地磁极个数,φp,△p和A95分别为平均古地磁极的经度、纬度和95%水平置信圆半顶角;P和Dec分别为参考点的古纬度和磁偏角,△P和△D分别为相邻两时代的漂移和旋转量。古纬度由古地极来计算,故其误差简单地用古地极的95%水平置信圆半顶角来表示。除A95太大的个别古地极外,磁偏角误差一般再乘以系数0.8。
(据Demarest,1983)
考虑到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已极大地改变了白垩纪时欧亚大陆的轮廓,我们重点对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筛选出24个符合上述可靠性判据的古地磁极(表11 -3),初步建立了研究区质量可靠的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库,并初步给出了研究区及邻区主要块体白垩纪以来的运动状况。
下面分别讨论各块体各时代的古地磁数据:
1.塔里木块体
塔里木块体位于新疆南部,呈东西展布的菱形状。 盆地东北部的库鲁克塔格出露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盆地西北部的柯坪地区出露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在西南坳陷、东南坳陷和铁克里克块隆出露了泥盆纪以来各时代的地层。 李永安等(1983, 1984, 1985, 1987, 1989, 1995)、刘本培等(1996)、张文治等(1992, 1993)、孟自芳等(1990)对塔里木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开展了不少古地磁研究。 但这些文献往往未介绍较详细的实验过程、退磁分析方法和检验,无法根据上述几条判据对其可靠性作出判别,因此未予采用。
(1)奥陶纪
奥陶纪古地磁数据虽然经过一些学者多年研究,但均由于碳酸盐岩剩磁强度较弱及重磁化影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采用了方大钧等(1994,1996)和朱日祥等(1998)的结果(表11-2)。
(2)志留纪
白云虹等(1985)在塔里木四石厂剖面研究得到的志留纪古地磁极位于早二叠世玄武岩、晚二叠世岩脉与中志留世红层古地磁极所定义的大圆弧上;其特征磁化方向(D=110°,I=12°,α95=7.7°)与方大钧(1996)在烘烤检验中消除OPI组分后的剩磁方向相接近,其结果可能受到晚二叠世岩脉重磁化的影响。 在此只采用方大钧等(1992; 1996)和朱日祥等(1998)的结果。
(3)泥盆纪
塔里木盆地泥盆纪采用了方大钧等(1996)、李燕平等(1988)、孟自芳等(1991, 1992)的结果(表1)。
(4)石炭纪
Sharps(1990)获得的乌什地区石炭纪古地磁结果可能受到了二叠纪重磁化的影响。Bai et al.(1987)石炭纪古地磁结果同样可能代表了次生磁化,因为其虚磁极位置与二叠纪的磁极几乎无法区分。石炭纪数据只采用了晚石炭世地层的结果(方大钧等,1992;翟永建等,1988;Gilder et al.,1996) (表11-2)。
(5)二叠纪
二叠纪古地磁数据采用了塔西北柯坪地区二叠系的结果(方大钧等,1992;李永安等,1989; Li Y.P.et al., 1988; McFadden et al., 1988)(包括巴楚,柯坪一带的二叠纪岩脉)及库车河剖面晚二叠世的结果(McFadden et al., 1988)(表11-2)。
(6)三叠纪—侏罗纪
塔里木块体三叠纪、侏罗纪数据较为离散,古地磁数据精度较差(朱日祥等,1998;方大钧等,1992; McFadden et al., 1988; Li et al., 1990)(表11-2)。其古地磁数据的应用也存在APWP编图和地质解释上的困难。
(7)白垩纪
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较多,一致性也相对较好(表11-2)(Chen et al., 1992; Li Y.P.et al., 1988;李永安等,1989;孟自芳等,1990;朱日祥等,1998)。 文献中古地磁数据的质量有时也难以作出评价。 例如,Li et al.(1989)确实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和交变退磁,但并未通过矢量分析来获取特征剩磁方向,而是在退磁中采用了一个特别的方法。 Li et al.(1988)和张正坤等(1989)的数据来自同一采样点和样品,结果也相似,但张正坤增加了一个采样点,然而只有两个标本的测试结果,获取了较离散的方向。 因此,我们只采用了Li et al.(1988)的数据。
我们分别计算了上、下白垩统的平均古地磁极。 两者的视磁极很相近,在统计上无意义。 因此我们将上、下白垩统的所有古地磁极进行了平均,获得了塔里木白垩纪的平均视磁极(表11-3)。
表11-3 塔里木、准噶尔、西伯利亚块体古地磁方向和古纬度
注:西伯利亚块体数据来自van der Voo(1993);表中古纬度由极距法获得,故其误差为古磁极的置信圆半径;除A95太大的个别古磁极外,磁偏角误差一般再乘以系数0.8(据Demarest,1983)。
(8)新生代
老第三纪(古近纪)的极点主要来自孟自芳等(1990)、 Gilder et al.(1996)、朱日祥等(1998)。但3个数据较离散,其平均极95%水平的置信圆锥半顶角为70.4。精度参数为4.2。 这3个极点的观测点可能发生了局部变形(绕当地垂直轴可能发生了一定量的旋转)。 但因无其他可靠数据,我们暂时以此平均极作为塔里木老第三纪(古近纪)的平均视磁极。
塔里木新第三纪(新近纪)资料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2.准噶尔块体
准噶尔块体的古地磁研究相对来说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有关准噶尔块体古地磁研究的外文文献较少。 准噶尔盆地面积达130,000 km2,传统上被认为是Kazakhstan的一部分,楔入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块体之间。 它与前者以天山山脉为界,与后者以阿尔泰山脉为界,在两处都发现了蛇绿岩套和蛇绿岩混杂堆积(李春昱等,1982;Zhang et al., 1985)。 李永安等(1992, 1995, 1997, 1998)、刘本培等(1996)、张文治等(1993)对准噶尔开展了不少古地磁研究,但这些文献往往未介绍较详细的实验过程、退磁分析方法和检验,在此无法根据上述几条判据对其可靠性作出判别,因此未予采用。 Li et al.(1989, 1991)、 Nie et al.(1989)、 Sharp et al.(1992)分别对准噶尔块体西北部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北东的天池、乌鲁木齐以东的晚古生代地层的古地磁记录进行了初步研究。 如表11-2所示,这些结果均通过了上述几条判据。
目前在国外文献上只收集到4个准噶尔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其中一个数据仅发表在会议摘要上(Li Y.P.et al., 1991),无法对其可靠性作出判别,因此未予采用。 Cogne et al.(1995)对准噶尔块体西北部的克拉玛依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组浅黄色、灰色砂岩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三工河组暗红色砂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下白垩统样品显然已被重磁化,中侏罗统样品也可能在晚侏罗世或白垩纪被重磁化。 因此,未获得该区的中生代古地磁极。 另外两个分别是乌鲁木齐以西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Chen et al., 1991 ),均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且两者间无明显差异(表11-2,表11-3)。 因此,准噶尔块体(参考点为45.4°N,88E°)白垩纪平均古地磁极为73.3°N,225.3°(A95=5.1°)。
二、塔里木、准噶尔及周缘块体显生宙运动特征及相互关系
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APWP)及运动学特征。
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是认识块体运动和构造演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以上综合数据我们绘制了一个初步的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动曲线(表11-2;图11-5)。所有的极均符合上述六条判据。这一视极移曲线是否能代表整个塔里木块体尚需检验。 由表11-2可知:①塔里木块体古地磁数据的分辨率大多只能达到“纪”,只有部分古地磁数据的分辨率已达到“世”。 目前,塔里木块体缺寒武纪的古地磁数据。②塔里木块体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古地磁极与地理极还存在一些差异,古纬度也比参考点的纬度低得多,这与该区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协调的,仅用陆内挤压造成的地壳缩短作用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讨论这一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古地磁视极移曲线的变化反应了块体对接前的平移和旋转运动以及对接后块体的地壳缩短和相对旋转等因素。 因此,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仅可以揭示不同块体何时在动力学意义上成为整体,而不能直接确定块体之间的对接是何时发生的。
图11-5 塔里木块体(实线)与欧亚大陆(虚线)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
图11-6 塔里木块体显生宙古纬度变化图
由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推算的磁偏角(D)和古纬度(P)可以描述不同块体之间的旋转和纬向运动(表11-2)。相邻两时代的旋转量(△D)由时代老的地层记录的磁偏角与时代新的地层记录的磁偏角的差表示,也就是说△D大于(小于)零对应于块体顺(逆)时针旋转;相邻两时代的漂移量(△P)由时代新的地层记录的古纬度与时代老的地层记录的古纬度的差表示,即△P大于(小于)零对应于块体向北(南)漂移。
由塔里木视极移曲线推测参考点 (39°N,84°E)的古纬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表11-2;图11-5,图11-6),奥陶纪塔里木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区(16.7°S);至志留纪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纬度地区(18.2°N,漂移量达3840 km),同时顺时针旋转了12.5°;志留纪至泥盆纪塔里木块体基本保持稳定;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以来由南向北移动并做顺时针的旋转(图11-5,图11-6)。 泥盆纪时,塔里木块体位于低纬度区,古纬度从泥盆纪的19.8°N变化到晚石炭世的32.5°N。 这一古纬度的变化表明,塔里木块体自泥盆纪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动约13° (1400 km),并顺时针旋转了40°。 一个板块如果它的一端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由于板块向下俯冲的作用力(slab pull)较大,它的运动速度往往较快(Gordon etal., 1984;李燕平等,1989)。 因此,在这期间,塔里木块体的迅速北移运动表明,塔里木块体可能正向北消减到哈萨克斯坦板块之下。 天山石炭纪大面积喷发的火山岩和构造活动,证实了这一消减过程的存在。但是,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罗世之间,北向移动已不存在(图11-5,图11-6);但至早二叠世仍发生了14°的顺时针旋转;至晚二叠世又顺时针旋转了12°,表明塔里木块体在这一时期与哈萨克斯坦块体的碰撞可能已开始减速。 三叠纪—中侏罗世塔里木块体逆时针旋转了16°。 至白垩纪塔里木块体由三叠纪—中侏罗世的31.7°N向南移至21.5°N(漂移量达1100 km),同时顺时针旋转约16°。 塔里木块体在白垩纪所处的纬度比其老第三纪(古近纪)和现今的位置低14°~18°。 这究竟是揭示了塔里木块体自老第三纪(古近纪)以来的大规模北向漂移,还是由压实作用与构造变形等过程引起的磁倾角变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一)研究区各块体显生宙运动特征与相互关系
根据塔里木、准噶尔、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扬子块体古地磁极与选定参考点地球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块体的运动特征和块体间的空间相互关系。 根据塔里木、西伯利亚、华北视极移曲线推算出的参考点古纬度和偏角见表11-3。
(二)准噶尔块体
由表11-1和图11-7可看出,准噶尔块体不同地点的石炭系—二叠系(C—P)具有类似的古地磁剩磁方向,具有与现今相似的、较陡的磁倾角,表明当时的准噶尔块体已成为一整体连接到劳亚大陆(Laurasia),自石炭纪以后几乎未发生视极移(即南北向净漂移)。
准噶尔块体与周缘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块体C—P古纬度的相近性(表11 -3;图11-7),表明至少自中石炭世起准噶尔块体已是劳亚大陆一部分,塔里木在二叠纪时已到达劳亚大陆南缘。 准噶尔块体中晚石炭世植物群显然属于安哥拉,也表明该块体在中晚石炭世已接近或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块体南缘拼合(Hu, 1985)。 该地区基于植物群/动物群以及野外地质考察的古地理重建也表明,准噶尔块体在晚石炭世位于北纬35°~50°(Ziegler, 1981; Scotese, 1984; Watson et al., 1987; Nie et al., 1990)。
塔里木块体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已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Wang et al., 1981; Zhanget al., 1984; Watson et al., 1987; Li, 1988; Sharps, 1990)。但是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之间自此以后显然存在着相对运动。从图11-8可以清楚看出,准噶尔块体C—P虚磁极与周缘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华北、华南块体的虚磁极明显不同,表明二叠纪后发生了明显的相对运动。例如,准噶尔(参考点45.4°N,88°E)自二叠纪的41.9°N漂移至现今的45.4°N,净漂移量为3.5°;而塔里木(参考点39°N,84°E)自二叠纪的32°N漂移至现今的39°N,净漂移量为7°。两者间3.5°的差别可能代表了大陆碰撞后天山地区的陆内缩短作用(图11-9)。
图11-7 准噶尔C2—P平均古磁极的等角度极射赤平投影
图11-8 准噶尔(Li et al.,1991)、塔里木(Sharps et al., 1989)、哈萨克斯坦(Khramov et al., 1981)、西伯利亚(Khramov et al.,1985)、华北、华南(Zhao et al.,1987)块体C2—P古磁极的斜极投影
图11-9 塔里木和准噶尔块体石炭纪—二叠纪的古地理重建
由准噶尔、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各块体C—P虚磁极计算获得的磁偏角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图11-10),表明古生代以后各块体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对运动。 准噶尔块体的古生代以后各块体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对运动。准噶尔块体的平均剩磁方向基本指向N—NW,而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块体的期望剩磁方向指向N40°E—E10°S (图11-8,图11-10)。
图11-10 由准噶尔、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各块体二叠纪古磁极获得的参考点
若以准噶尔块体为参照点,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块体绕准噶尔块体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即准噶尔块体可能与周缘块体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 与西伯利亚同时代古地磁资料的对比表明,塔里木自古生代以来具有明显的东向运动(Li,1988; Zhao et al., 1990),即塔里木块体可能与西伯利亚块体之间存在一系列的左旋走滑断层。 这一结论与其他地质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塔里木块体相对于准噶尔块体自侏罗纪以来发生了10°的顺时针旋转(Li et al., 1990; Chen et al., 1991)。
(三)吐鲁番盆地
Cogne et al.(1995)在吐鲁番盆地鄯善组(K2—E1)、下白垩统吐谷鲁组(K1)、上侏罗纪齐古组(J3q)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几乎一致,在统计意义上无明显差别。这表明从晚侏罗世至早第三纪(古近纪),地磁场是稳定的或吐鲁番块体的古地理位置未发生明显变化。将从这3组地层获得的视磁极平均即得到吐鲁番盆地白垩纪的平均视磁极43°N90°E(Cogne etal.,1995)。
这一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的准噶尔块体、欧亚大陆存在着角度差(分别为8.4°±6.7°和13.7°±5.5°),表明准噶尔和吐鲁番之间可能发生了相对运动,存在径向运动(6.4°±6.7°),但并无明显的旋转(4.0°±6.7°)。 这一平均视磁极与同一时期塔里木的视磁极很相近(两者间的角度差为4.3°±6.2°,在统计上无意义)。 这表明吐鲁番与塔里木块体间自晚侏罗世以来未发生明显的相对运动,当时的塔里木已是刚性块体,其地理范畴已包括了吐鲁番盆地。
(四)西伯利亚块体
从西伯利亚块体的古地磁结果(表11-3)可看出,从中寒武世至志留纪西伯利亚板块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漂移到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漂移量约为5000 km),在这一漂移过程中基本没有旋转运动,这说明在此期间西伯利亚板块不可能与塔里木块体或华北、扬子块体发生对接,它也不可能与冈瓦纳大陆连在一起。 志留纪至泥盆纪,西伯利亚板块的运动表现为快速的顺时针旋转60°。 泥盆纪至晚二叠世,西伯利亚板块基本保持稳定,而华北块体在这一时期的运动则表现为明显的北向漂移(朱日祥等,1998),这说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块体在晚二叠世仍未发生对接。 晚二叠世至晚三叠世,西伯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2000 km,同时伴随有24°的顺时针旋转运动。 这种平移与旋转并存的运动特征,表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和联合古陆发生对接,但在此期间华北与西伯利亚(指参考点)古纬度存在20°~30°的差异,表明二者仍未发生对接(朱日祥等,1998)。 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漂移了1500 km,并与中国华北和蒙古联合块体发生对接(Zhao et al., 1992),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三叠纪—中侏罗世海相沉积地层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Nie et al., 1990)。
(五)华北与塔里木块体
华北与塔里木块体的关系,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两个块体上首先开展的古地磁研究揭示出两块体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所处的纬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记录的磁偏角也不同,这说明在二叠纪/三叠纪时,华北与塔里木块体是相互分离的(MacFadden et al.,1988)。 由华北和塔里木视极移曲线推测参考点嘉峪关(40°N,98°E)的古纬度和偏角可以看出(表11-3),早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塔里木块体以顺时针旋转运动为主(旋转量约为67°)。 据朱日祥等的研究(1998),志留纪—泥盆纪时,华北块体仍位于赤道附近,与塔里木块体在同时代的古纬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块体记录的磁偏角在这一时期也有明显差异(朱日祥等,1998;图11-5)。 华北块体与塔里木块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缝合带(残留洋壳)地层时代可能为石炭纪—二叠纪,这说明两者的缝合时限肯定晚于这一时间。 塔里木与华北两块体记录的磁偏角是在侏罗纪才比较相近,古地磁极也已在95%误差范围内(朱日祥等,1998;表11-3),说明两块体间的对接与缝合是在侏罗纪完成的。 此时,塔里木块体的古纬度也与参考点的纬度相近。
(六)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
从表11-3可以看出,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的古纬度在晚石炭世—二叠纪已趋于一致(95%置信范围),即两块体在二叠纪前对接缝合,形成天山造山带。 之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块体继续向北漂移,并伴随有陆内扭动和旋转;在晚三叠世,快速向北漂移的羌塘与塔里木-西伯利亚联合块体发生对接,形成昆仑造山带;直到中侏罗世,西伯利亚、塔里木和羌塘一起向南漂移;在晚侏罗世西伯利亚与华北对接缝合。 地质研究也表明,蒙古-鄂霍次克向东开口的剪刀状海槽封闭的时代是在晚侏罗世(任纪舜,1989; Nie et al.,1990),这充分说明西伯利亚与华北在动力学上成为整体的时代是在晚侏罗世。
图11-11 塔里木块体相对西伯利亚板块显生宙以来(a)古纬度和(b)磁偏角变化以及塔里木块体和西伯利亚板块显生宙以来嘉峪关参考点(c)古纬度和(d)磁偏角变化
(七)研究区及邻区主要块体白垩纪相对运动状态
考虑到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已极大地改变了白垩纪时欧亚大陆的轮廓,我们重点对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进行了筛选。前人对研究区及邻区中生代地层已开展了大量的古地磁研究,Enkin et al.(1992)和Chen et al.(1992, 1993)曾分别收集了中亚主要块体当时的古地磁数据,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书又收集了近几年发表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古地磁数据进行筛选和编录,我们初步建立了研究区质量可靠的白垩纪古地磁极数据库(在82个早、晚白垩世古地磁极数据中,只有24个符合上述的筛选标准。 其中,准噶尔2个,塔里木9个,吐鲁番1个,青藏9个,哈萨克斯坦费尔干纳1个,欧亚大陆2个)。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的综合分析,已可初步勾画白垩纪研究区及邻区主要块体间的相对运动状态(表11-2):
1)各块体早、晚白垩纪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一致,这表明当时各块体相对于古磁极的相对运动或位移较小。 这与Chen et al.在准噶尔(1991)和塔里木块体(1992)以及Enkin etal.(1992)和Yang et al.(1992)分别在华北块体和华南块体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对于整个欧亚视极移曲线(APWP)来说,这是个U形圈或稳态时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我们可以将早、晚白垩世数据平均来获取白垩纪的古磁极。
2)尽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图11-11),华北和华南块体的古磁极与欧亚各块体的磁极是一致的(Enkin et al.1992),这表明,在古地磁数据的误差范围内,中国大陆各主要块体和西伯利亚块体在晚侏罗纪时已处于其现今的相对位置。 欧亚、准噶尔、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块体的白垩纪古磁极近似地沿一与中亚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圆排列(图11-12),这意味着这些块体在一级近似的情况下,沿北北东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较少的旋转量。
图11-12 研究区及邻区白垩纪古地磁极的等面积投影
3)由北向南,欧亚块体与准噶尔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离为6.2°±4.8°(Chen et al.,1991, 1993),这相当于650±530km的南北向缩短(即古纬度差为5.9°±4.8°),同时准噶尔块体相对于西伯利亚(参照点位于44°N/86°E)逆时针旋转了2.4°±5.8°。
4)准噶尔块体和费尔干纳块体古磁极间的角度差异产生了可忽略的纬度差0.3°±6.9°和相对于费尔干纳附近参考点(40.5°N, 72.5°E)15.7°±10.0°的旋转。 Bazhenov(1993)认为这两个块体是哈萨克斯坦(Kazakstan)块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费尔干纳盆地发生了较大的逆时针旋转。 上述古地磁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Bazhenov认为这一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新近纪)(可能在过去的10m.y)。
5)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 (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无意义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块体与欧亚块体古磁极间的角距较之与准噶尔的系统偏大,这相当于420±605 km(古纬度差3.8°±5.5°)的缩短和2.11°±6.3°的旋转(参照点位于40°N/77°E)。
6)塔里木块体与藏西古磁极差8.5°±6.4°,但古纬度差并不大(5.7°±6.2°)。 这些资料意味着近南北向缩短量为630±680 km(即古纬度差为5.7°±6.2°),以及相对于参照点34°N/80°E具有较大的旋转量7.1°±6.4°。
7) Besse et al.(1984)和Besse (1986)通过在雅鲁藏布缝合线以南印度块体Dingri附近的古地磁研究认为自印度-欧亚开始碰撞以来,在Dingri以南横跨MBT和MCT发生了450±500 km的陆内缩短作用,在Dingri和拉萨之间发生了550±650 km的缩短。
综上所述,根据古地磁资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块体间的缩短量分别为650 km(西伯利亚和准噶尔块体之间,主要在阿尔泰)、420 km(准噶尔和塔里木块体之间, 主要在天山)、630 km (塔里木和青藏块体之间,主要在昆仑山和阿尔金山)、1000 km (青藏和印度块体之间,主要在Himalayas造山带),总计2700 km,这与海洋板块运动学的估计极为吻合。 由于自样品沉积和磁化以来并未发现其他主要构造事件发生,因此,所有这些由古地磁资料获取的缩短量和旋转量反映了自碰撞以来的整体变形状况。
『叁』 成功企业推行6S的方法
不管是公司推广什么东西,其实推广方法也没有多少,只是看如何做罢了,我们公司自己是不会推广的,所以这方面是让锦随推做的,整体满意。
『肆』 静力触探测试法的成果整理
1.单孔触探成果图件应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各触探参数随深度的分布曲线;
(2)土层名称及潮湿程度(或稠度状态);
(3)各层土的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
(4)对于孔压触探,如果进行了孔压消散试验,尚应附上孔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曲线;必要时,可附锥尖阻力随时间而改变的过程曲线。
2.原始数据的修正及触探参数计算
原始数据的修正及触探参数计算,可按TBJ37.93规则进行:
(1)用读数方式取得的原始数据,应按下列步骤修正:
①当记录深度与实际贯入深度有出入时,应根据记录表所标注的数值和深度误差出现的深度范围,按等距修正法予以调整;多余的读数记录,应根据实际贯入情况予以删除。
②当零漂值在该深度测试值的10%以内时,可将此零漂值依归零检查的深度间隔,按线性内插法对测试值予以平差。当零漂值大于该深度测试值的10%时,宜在相邻两次归零检查的时间间隔内,按贯入行程所占时间段落按比例进行线性平差。
③各深度的测试值按公式(2—58)修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x′——某深度h读数的修正值;
x——该深度h的测试值(读数);
△x——相应该深度处的零漂修正量(平差值),分正、负。
④用读数方式取得原始数据时,各深度的触探参数应按下列诸式计算: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X——某深度处的触探参数(Ps,qc、fs、ud或uT)代号(kPa);
K——对应于各触探参数的率定系数;
β——贯入孔压换算系数,β=uT/ud,参考表2—11取值;
σv0——土的总自重压力,
γi——第i层土的平均天然重度;
hi——第i层土的厚度或测试点与上层面的深度差;
qT——探头总锥尖阻力(kPa);
FR——摩阻比(%);
ud——探头贯入时于锥面测得的孔隙水压力(kPa);
uT——探头贯入时于锥底圆柱面处测得的孔隙水压力(kPa);
△u——探头贯入时土的超孔隙水压力(kPa)。
表2—11与土质状态有关的β值
⑤用自动记录仪取得的原始记录曲线,应按下列要求修正。
a.深度修正
i.实际贯入深度按式(2—63)计算: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D——探头实际贯入深度(m);
l——每根探杆长度(m);
n——贯入土中的探杆根数;
h——从锥底全断面处起算的探头长度(m);
△l——未入土的探杆余长(m)。
ⅱ.以孔口地面为深度零点,以停止贯入(加接探杆)时因锥尖应力松弛所形成的似归零线为依据,根据在记录纸上所标注的深度误差记录,按公式(2—63)校正记录曲线深度。曲线长度不足处,应据曲线发展趋势补入。
ⅲ.对于双笔或三笔记录曲线,尚应标明深度零点。
b.曲线幅度修正
i.以归零检查的标注为依据,直线连接两相邻归零点。根据此连线与记录纸上零线的偏差值,反号调整记录曲线的幅值。
ⅱ.当因加接探杆造成记录曲线脱节或出现喇叭口曲线形态时,应以平顺曲线予以补齐。
根据探头的率定系数,对各条经过修正的触探曲线绘制纵横坐标比例尺,并注明单位和标出各触探曲线所代表的参数符号。
⑥孔压消散值应按下列程序修正:
a.以经过修正的贯入孔压值(ud或uT)为消散试验的孔压初始值,以零漂修正量等量修正在该试验深度各个时刻测得的孔压消散值(ut)。
b.以孔压消散值(ut)为纵轴,时间对数值(lgt)为横轴,绘制孔压消散曲线(ut-lgt)。
c.当孔压消散曲线初始段出现陡降现象时,可用曲线板拟合其后段曲线,并让其通过陡降段终点而与纵轴相交,以此修正孔压消散曲线的初始段。
d.当孔压消散曲线初始段出现上升现象时(透水滤器位于锥面时,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位于锥底时,不发生上升现象),宜略去其上升段,以曲线峰值点作为该孔压消散曲线的计量起点,并在同一张ut-lgt坐标图中,重新绘制孔压消散曲线。
各种孔压消散曲线形态及修正方法见图2—32。
图2—32各种孔压消散曲线形态
3.静力触探成果图和归一化超孔压消散曲线的绘制
(1)静力触探成果图可按下列方式绘制:
①以深度为纵轴,其比例尺一般用1∶100或1∶200,当图幅尺寸不够时,可缩小深度比例尺。
②以触探参数为横轴,其中fs,ud(或uT)、qc三者的数值比例关系,以取1∶10∶100为宜。
③qc或Ps用粗实线,ud或uT用细实线,fs用虚线绘制触探曲线,再用点连线绘制静水压力uw线。此四条曲线可同绘于一个坐标图中,也可将ud(或uT)和uw曲线绘制于该坐标图的对称侧。对自动记录曲线,经修正处理后,亦应透绘于同一张成果图中。为清楚起见,各曲线(qc-h(或Ps-h),ud(uT,uw)-h,fs-h,FR-h)也可分别绘制,如图2—40。
④在与之并排的另一坐标图中,分别用细实线和虚线绘制Bq和FR曲线,其横轴数值比例关系宜取10∶1。
⑤对上述诸曲线应分别用参数符号标注清楚或示出图例。然后按本章第七节要求进行分层,计算各分层触探参数值和地基参数值,并填入成果图上的表格中。
(2)归一化超孔压消散曲线应按下列要求绘制:
①静止孔隙水压力及均衡孔隙水压力取值:
i.地基中的静止孔隙水压力(uw)按静水压力计值。静水压力由(2—64)式确定: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uw——静水压力(kPa);
γw——水的重度(kN/m3);
hw——试验点在实测地下水位以下的深度(m)。
ⅱ.均衡孔隙水压力(uw′)取孔压消散达稳定时的孔压值,取值标准应符合本章现场操作要点第9点规定。
ⅲ.地基中试验点处的残余超孔压(△uT)按(2—65)式计算: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②各时刻的归一化超孔压比按式(2—66)计算: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
ut——消散至某时刻(t)的孔压值,可在经修正的孔压消散曲线上查取;
u0——经修正了的孔压消散试验的初始值;其余符合同前。
③以
(3)静力触探仪上如配有自动记录曲线装置或由计算机处理测试数据,则上述成果整理可自动完成。
『伍』 神户制钢所的主要成就
遍地开花的小钢铁厂技术水平低,能耗大,污染重,是令中国感到头痛的问题,日本的神户制钢为解决小钢铁厂技术问题提供了一服“良药”。
森胁亚人当了两年零八个月的神户制钢子公司的总经理后,2002年在他58岁的时候,又回总公司当了副社长,开始主管公司的国际、环境、工程等业务。神户制钢是日本第四大钢厂,其钢铁生产量比武汉钢铁厂略少一些,在世界钢铁企业中排名第29位。神户制钢不仅有钢铁,还有机械、工程、铝业等事业部门,是一家综合企业。在子公司当老总使森胁有了不少去国外考察的机会。他看到美国的高炉钢铁厂纷纷衰败,电炉炼铁厂的却意外兴起,森胁更看到了中国小高炉的顽强生命力。
既不要像美国那样完全靠电力来炼钢,又不能像中国小钢铁厂那样污染空气,钢铁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森胁在回总公司当上副总后,他想的就是把神户制钢开发的直接还原炼铁法向全世界推广开来。
抓住美国人的“小辫子”
1980年代,美国的高炉炼铁厂危机四伏,经营陷入极度困难的状态。日本钢铁厂开始到美国投资。国内外的钢铁界、经济学界人士对美国钢铁业的衰退做了不少分析。技术革新停滞论、垄断导致发展停滞等种种说法,沸沸扬扬,争论不休。
然而还是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电炉炼钢厂家,却从19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那里的年产量不过几十万吨到数百万吨,但却经营得很好,账面上有赢余。用废铁炼钢,把精力放在钢板等的加工上,成了万人瞩目的焦点。短流程模式(用电炉熔解废铁进行炼钢的生产方式)成了新建钢厂的唯一方式。日本自不必多说,就是在中国,1990年代名声渐起的江苏省沙洲钢铁厂,就是一个短流程的钢铁厂。按美国的模式建短流程钢铁厂,能收到好的效益,似乎无可非议。
但是神户制钢的研究开发工作没有赶时髦。副总经理森胁对《经济》说∶“美国有丰富的废钢铁,它本身就是个出口废钢铁的大国,把废钢铁投到电炉中重新冶炼,对美国人来说不是件难事。可是在工业化刚刚开始的国家,哪里去找废钢铁?短流程不一定适用。”森胁说得很有道理,中国的沙钢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是用短中续长的方法解决原料问题,沙钢就有炼铁用的高炉。
“况且耗电太大也是个难题。”森胁接着说。美国可以不用太大的精力去思考电力问题,而能源匮乏的国家、地方,引进电炉炼钢法,除了原料不足外,最头疼的恐怕就是电力问题了。“我们开发直接还原炼铁法的理念是,不经过烧结就把精矿直接投入到炉中去。在能源的使用上,我们不用高炉法上使用的焦炭,而要用普通煤。没有烧结、炼焦工序,这样就能相当大地降低炼铁成本。在炼铁过程中,我们用余热发电,并把这部分电供给熔解用的电炉,这样一来对外部供电量的需求少了,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炼钢的成本。”
森胁在谈到他们研发出的技术特点时说∶“世界上的钢铁技术很多,但既能为大钢铁厂用,又能适应小型钢铁厂的技术不太多。我们开发的技术,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能让大小钢铁厂都能用上。”。
钢铁老大也青睐的技术
第一个在商业上使用了神户制钢开发的直接还原炼铁法的企业,不是神户制钢自己,而是国际钢铁老大新日铁。
森胁的部下,炼铁产业设备部科长石野裕通拿出一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装置对《经济》记者说∶“这是使用了FASTMET(直接还原炼铁)法的新日铁广田(Hirohata)工厂。这个环形炉直径21.5米,炉床幅宽3.75米。2000年3月开始生产,一年的还原铁产量为14万吨,使用的原料为废钢。广田厂的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在生产开始后很快就达到90%以上,目前也在正常生产。”和新日铁的其他工厂不一样,广田没有炼铁的高炉,靠新日铁的其他工厂把铁运来以后,在这里用转炉炼成钢(年产量120万吨),然后再加工成钢板等。使用了FASTMET法以后,使广田多少有了一些炼铁能力。FASTMET法能为大企业解决燃眉之急,为以后在钢铁大企业中的使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用FASTMET法炼铁,这一技术的开发始于1995年。神户制钢从这一年开始在实验室进行了FASTMET法还原铁的最初融化试验。1996年在神户制钢的高砂工厂商业运转的电炉上进行了还原铁融化作业。1998 年通过在神户制钢集团企业MIDREX所设置的演示设备,使这项技术达到成熟。
石野说,“其实用我们的技术更适合建造50万~200万吨的炼铁厂。FASTMET法可以使用普通煤炭,使用没有烧结的粉矿炼铁,占地面积少,建造成本低。”年产量能达到100万吨以上,在中国算是一家不小的钢铁厂了。
中国小型钢铁厂的“良药”
神户制钢想让FASTMET法在中国普及开来,他们看到中国有众多的中小型钢铁厂。
中国的小钢铁厂技术水平低,能耗大,污染重,但它投资少,靠近市场。与其政策性地取缔小钢铁厂,不如让中小型钢铁厂使用新的低成本技术,解决质量、能耗、污染问题。一个钢铁厂它生产几千吨、还是几万吨钢铁,应该由它自己决定。政策主要应该关注在产品质量、污染问题的解决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已经就FASTMET法和神户制钢进行了几次技术交流。该协会科技环保部:“FASTMET法可以充分利用国内低品位铁矿石资源,适应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它减少了烧结、焦化工序,甚至可以部分取代高炉,这对钢铁生产中的节能环保是个很好的促进。目前我们正密切关注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其成熟性。”
对于在中国推广FASTMET法,副总经理森胁显得很有信心。他说∶“这两年我亲眼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我们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投石问路。”今年10月神户制钢在中国唐山建的合资工厂——唐山神钢熔接材料有限公司将正式开始生产。”神户制钢公关科告诉《经济》说,唐山神钢熔接公司是由神户制钢、神钢商事、松下产业机器三家日方公司与唐山开元电器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梁及汽车用半自动熔接材料。开始时产能为500吨,两年内在增加了设备以后,将发展到1.8万吨规模。这是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实线(solid wire)工厂。合资企业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在中国市场上购买的。
中国有不少小高炉,对年产30万吨~50万吨的钢铁设备需求很大。中国废钢铁很少,电力资源也还欠丰富,所以我们在中国推广FASTMET法,一定能为中国人瞩目,也一定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陆』 cfa考试通过率怎么计算
CFA评分标准:
考试成绩分为“Pass”或者“Fail”;CFA一级、二级成绩一般在考试结束后50天左右公布,CFA三级成绩在考试结束后的70天左右公布。
1、评分体系:CFA考试中会对各个科目单独评分,每个科目的成绩分为三档:<=50%、51%-70%、>70%。CFA协会会把考生各个科目成绩汇总做加权平均,从而评判考生是否能通过考试。
2、CFA协会官方尚没公布具体的通过标准,以下标准为根据历年考生的实际通过情况进行估算的:考生正确的答案数量>=全球成绩排名前1%的考生的平均正确答案数量的70%。
3、Ethics部分的影响:如果考生成绩在及格线边缘,那Ethics的成绩会对考生是否通过考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考生Ethics的成绩很好的话,跟那些同等分数的考生相比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考试,所以考生应该更加重视这部分内容。
新的分科目成绩单中,各科目70%正确率为分数线(简称70%分数线,即黑色细实线)代替了全球低通过分数线(MPS),如果某科目得分高于70%分数线,表示你对该科目掌握非常熟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等级;
当然,如果某科目得分低于70%分数线,也不用担心,只能说明你该科目比较薄弱,协会没有设置单科分数线,也就是说表现比较好的科目和表现比较差的科目可以相互弥补,协会看的是你的总成绩。
新版本成绩我们每个人同样会收到一份传统的“成绩单”,如果没有通过,邮件下面便会给你一个成绩等级--“Your score band: 10” 。对于未通过的考生还会额外收到一份新版的“成绩单”。
『柒』 农用地分等成果
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主要反映农用地等别划分的结果及其相应的统计数据。
(一)农用地等别
全省农用地等别初步确认后,对初步分等成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和等别调整,最终确定全省农用地分等成果。
1. 农用地各省级等别概况
经过对全省农用地分等结果进行检验、接边处理及调整后,最终确定为 9 个省级等别,其中最低等为 2 等,最高等为 10 等。
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为 1188.84 万公顷(包括耕地 1144.15 万公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垦荒地 44.69 万公顷)。其中,2 等农用地面积 8.14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7%,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佳木斯、黑河、伊春、双鸭山等市的边远山区;3 等农用地面积 165.15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3.9%,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及黑河、佳木斯、伊春、双鸭山、鹤岗等市和农垦、森工系统的边远地区及山区;4 等农用地面积 100.1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8.4%,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和大庆市以外的山区及边远地区;5 等农用地面积 399.57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33.6%,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地区以外的各县(市)及农垦、森工系统;6 等农用地面积 282.31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23.8%,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市以外的平原地区;7 等农用地面积 145.0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12.2%,主要分布在全省除大兴安岭、黑河、伊春、鹤岗市以外的平原区;8 等农用地面积 63.9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 5.4%,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大庆、鹤岗等市及农垦系统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9 等农用地面积22.77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七台河等市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10等农用地面积1.75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0.1%,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五常市、呼兰县及哈尔滨市郊区的水田和菜地区。
2. 农用地分等成果特点
(1)农用地等别较低。黑龙江省农用地分为 2 ~ 10 个省级等别,与全国农用地分等情况相比,农用地等别属于偏低水平。从全国农用地综合质量看,黑龙江省由于积温低、降水量少,加上土地开发较晚、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粗放等原因,全省农用地质量在全国属于低水平。
(2)农用地等别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从全省各农用地等别所占的比例看,2 ~ 4 等质量较低的农用地面积为 273.40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22.99%;而质量好、等别高的7 ~ 10 等农用地面积为 233.56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19.65%;处于中间的 5 ~ 6 等农用地面积为 681.88 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 57.36%。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说明黑龙江省农用地中高产田和低产田比例较小,大部分为中产田,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全省农用地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农用地质量分布呈区域性特点。由于黑龙江省农用地的等别和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及土地经营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农用地质量分布也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大兴安岭山区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地区,无霜期短,有效积温少,又处于山区,因此,这一地区农用地的等别都在 2 ~ 3 等,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低值区。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处于全省第一积温带,无霜期长,有效积温多,加上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农用地等别大部分在 7 等以上,属于全省农用地质量的高值区。
(二)面积量算与统计
1. 面积量算要求
(1)农用地分等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农用地分等面积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主,因此,农用地分等面积应该与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相一致,这样做便于土地利用现状面积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广泛应用。
(2)农用地各等别面积按图斑进行统计。为了保证农用地分等面积的准确性,在进行农用地各等别面积统计时,要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面积进行统计。
(3)建立统计台账。对农用地分等面积要认真进行量算和统计,并建立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台账,归入档案,长期保存。
2. 面积汇总
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采取按行政单位和地类逐级汇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表格进行填写,并做好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省级的农用地分等面积逐级汇总工作,形成全省农用地分等面积统计表。
(1)乡(镇)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村(生产队)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乡(镇)级(农场、林业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2)县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乡(镇)及农场、林业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的面积,形成县级(农垦分局、森工管局)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3)省级农用地面积汇总要求以县(市)及农垦分局、森工管局为单位,分别填写和汇总各等别农用地面积,形成全省各等别农用地面积统计表。
(三)农用地分等成果图
1. 图件成果内容
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省级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图。
(2)省级分等因素指标区图。
(3)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图。
(4)农用地利用等别图。
(5)农用地经济等别图。
(6)标准样地分布图。
2. 图件比例尺
乡级农用地分等图比例尺为 1∶1 万、1∶2.5 万,县级为 1∶10 万,省级为 1∶50 万。农用地分等成果图比例尺原则上与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一致。
3. 图件上图要素
1)农用地分等图的上图要素
(1)行政界线,包括省、县、乡镇行政界线,参照相应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式。
(2)各类等别边界,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界线。
(3)分等单元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3 毫米。
(4)各类等值区边界,包括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边界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边界,用黑实线表示,线宽为 0.4 毫米。
(5)等别色标,各农用地等别用不同颜色区分,以冷色调为主,最低等为灰色,中间等为银色,最高等为红色,相邻等别的颜色不宜相差过大。
2)标准样地分布图的上图要素
标准样地可以直接标注在分等图或分等单元图上,用圆圈表示样地的编号。
3)其他上图要素
其他上图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公里网格、坐标系数、制图单位、时间、面积汇总表等。
表 3-11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2 黑龙江省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3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4 黑龙江省农用地利用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5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各市(地)面积统计表单位:公顷
表 3-16 黑龙江省农用地经济等别地类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捌』 为什么长辈们会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60以前的长辈,会教育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0年代的,会告诉孩子你只要走正路,能上大学读到博士爹妈都供你,要想出名就要趁早,爹妈可以做你的经纪人,要是早结婚早有小孩儿,爹妈给你带,你就踏踏实实地工作赚钱;80年代的,会提醒孩子,你要多知多懂,给你报那么多补习班,就是要你能赢在起跑线上,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你只有凭相貌、凭才艺、凭努力,才有可能比其他的小朋友有出息;90年代的,会对着刚会说话或者不会说话的孩子叮嘱,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拍抖音,拍短视频,做直播,有流量才有可能赚钱,赚钱了我们的生活才更好,我们离成功才更进一步!奥利给! 不同时代的长辈,对成功的定义不同,70后孩子的成功是稳定,80后孩子的成功是与众不同,90后孩子的成功是与时俱进。真的难为了这些孩子的父母,整日为孩子早点成功操碎了心。 1. 努力是为了更多的选择 以前的长辈会觉得有个铁饭碗,有个好婚姻,有个好收入,孩子这辈子就妥妥的了。而现实中,没有了铁饭碗,年轻人晚婚、不婚,就是有了好的收入也不一定能持续,压力大、懵懂困惑,成为了坚守在职场中各个年龄段成年人的状态。 有的年轻人还在和家人一起居住,有的年轻人早早地成为了“北漂”和“南漂”,不想听长辈的唠唠叨叨。其实,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立业、早成家,所以让孩子更“努力”,已经变成了让孩子多一些“选择”的代名词,只要过得好,父母就会更安心、更踏实,没有努力,天下哪里有免费的午餐,更别说天上掉下馅饼的事情了。 2. 机遇是给努力准备好的人的礼物 我们从媒体中,看到了太多凭借相貌优秀、做短视频、直播带货大把赚钱的各种年轻“榜样”,长辈会说,这叫老天爷赏饭吃。由此,千军万马,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做自媒体,拍短视频,夜以继日地在直播间聊天,等着打赏,希望被MCN机构签约,成为网红,大主播。 只可惜,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几率,没有几个能获得这样的机遇,就像是越想成为薇娅,越难以复制,越想成万众宠爱的大咖,越难以真正实现。机遇是给努力准备好的人的礼物,而不是给靠模仿、克隆别人的多数普通人。王健林在谈到“很多年轻人想当首富”时表示“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你要能挣1个亿的前提是,你准备好了并做了实实在在的事。 3. 失败到底是证明没有成功还是不会成功 有人做了几天自媒体,看没有什么数据就放弃了;有的企业做出来的产品,用户无人问津,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有的定下来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结果月收入还不到城市平均收入线,就心灰意冷了。 我们的长辈会说,慢慢来,改变还来得及。三十好几的人了,连个对象都没有,更别说有车有房了,是不是人生没有希望,不可能逆袭了呢?其实,长辈是在提醒我们,“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这不是在说宁愿贬低自己,也不愿被人嘲笑狂妄,而是,人怎么能变强,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才会成功。 有的牛人以前可能很牛,但不是一直都牛,一直都牛的人也会有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想让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就要失败了再努力,又失败了,更努力。 人总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又失败了,更努力一次,万一成功了呢? 长辈的话,听不听,看自己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