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动力接触试验的主要成果是
重型动力触探与标贯试验的异同点:
1、两种实验对象不同,圆锥动力触探适用碎石土,标贯粘性土和砂土。
2、二者的测试探头构造不一样;
3、探头不同,一个是管靴状,一个是锥尖状。
4、标准贯入只有一种锤重,即63.5kg的锤,而动力触探分为10kg(轻探)、28kg(中型动力触探)、63.5kg(重型动力触探)、120kg(超重型动力触探)。
5、测试依据或原理完全不同:动力触探是以动能方式,通过实心的锥尖反力推测被测试土的一些性质,而标准贯入试验是以动能方式,使被测试的土进入管靴的方式来测求或衡量被测土的一些性质。
6、动力触探需要进行杆长修正锤击数,这是取决于探头是实心的原因,动能随杆长衰减较快。标准贯入试验一般不需要进行杆长修正锤击数,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它测试的对象是砂类土或其它散粒状的土,如填土,一般情况下,测试时因这类土侧摩擦阻力较小,土塞不太明显。动能衰减较慢,可以被忽略,而针对粘性土(常用它来评价地基承载力)需要进行杆长修正锤击数,这是因为粘性土侧摩擦阻力较大,土塞较明显,容易形成“实体探头”动能衰减较快。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Ⅱ 成果质量检验
农用地分等工作必须对所取得的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实地校验,即按照农用地分等方法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等别初步成果后,对由各县(市、区)的分等指数划分出的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检验,以确定是否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际情况。
为了检验成果与实际的符合情况,项目课题组把农用地分等各等别图以及农用地分等所采用的相关自然、经济因素数据发放给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再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组织农业、土壤、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根据各县(市、区)的分等图件和有关系数表,对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进行实地验证,然后提供书面意见并加盖公章,及时反馈到课题组。课题组收到各县(市、区)的反馈意见后,对分等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资料和数据源头、计算方法、参数选取、结果表达方式等方面逐一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技术方案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改完善,有针对性地进行农用地等别调整。
(一)校验的内容和方法
1.农用地分等校验的内容
(1)划分的分等单元及其边界的合理性,即划分的分等单元及其边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分等因素及其权重选取的准确性。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合理性。
(4)检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5)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6)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
(7)农用地各等别的校验(计算得到的各等别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8)农用地各等别统计面积的校验。
在以上的调整内容中,第1项以及第5~8项由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校验并提供反馈意见;第2~4项由项目课题组进行实地校验。
2.农用地分等校验的方法
以县(市、区)为单位,从各县(市、区)所有分等单元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将实测结果与分等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差异小于5%,则认为初步分等成果总体上合格,对于发现的不合格的初步分等结果应进行调整;如果大于5%,则应对初步分等成果进行全面调整。
1)分等单元的校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采用“叠置法”。因农用地的分布错综复杂,地块间的边界参差不齐,地形特征相同、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耕地类型相同的地块有时存在多个,在划分单元时,也可能存在误划现象。应随机抽取5%的单元进行野外观测,主要是观测同一个单元在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和性质、耕地类型等方面是否相同,边界是否合理。如果相同、符合实际、边界合理,说明单元划分正确。
2)分等因素及其权重选取的准确性的校验
各因素指标区分等因素选取的准确性和分等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性对整个区域农用地分等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分等因素指标体系)选取的准确性必须验证其合理性。验证方法采用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工作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作为检验县(市、区),抽取不超过其单元总数的5%作为分等因素选取和其权重准确性的检验对象,将抽查对象与现有资料的具体数据进行对照。如果在这个指标区中,选取的因素对这个区域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影响,则认为选取的因素合理;如果选定的分等因素对这个指标区农用地的质量差异的影响小或不明显,则认为选取的因素不合理,必须重新进行调整。
在各指标区中,随机抽取不超过其总数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根据经验统计进行分析,互为印证分析结果,判断这套分等指标体系(权重)是否切合当地的实际,如果与实际相符,则认为这套分等指标体系(权重)合理;否则,必须进行全面调整。
3)“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校验
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选取的分等因素对于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其最佳值是不同的,它们各自都有对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发育最佳值进行影响的最大值。因此,对于“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检验主要采取“实地验证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各指标区中,随机抽取不超过总数5%的评价单元,进行野外实地验证,分析抽取的这些分等评价单元的土壤特性对其作物影响程度的大小,若最终评价符合实际,表示评分合理;否则,表示这些因素因子的指标不能正常地表现其作用,必须进行修正。
4)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校验
主要采取试评法、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校验。
(1)试评法:主要在分等工作的初期,为校验单元划分及赋分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采取试评法确定分等方法的可行性。首先,选择1~2个典型县(市、区)进行单元划分和赋分试点,然后对试点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土壤分布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吻合程度及修正,各相关图件行政界线与分等基准年行政区划的吻合程度及修正,乡、村一级划分单元的数量及调整,赋分结果与农用地实际质量状况的吻合程度及修正等。通过对试点县(市、区)的试评,将一些具规律性、整体性的不当结果进行修正,为全自治区开展单元划分和赋分工作提供基础。
(2)经验法:通过试评法确定单元划分和赋分方法后,影响赋分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关键是各指标区的选定因素和各因素指标的资料来源。鉴于各种资料的专业要求不同及形成资料时期的技术水平限制,在按资料赋分后,要对一些与农用地质量评价不符的分值根据专家经验进行校正。
(3)互为印证法:将以现有资料为主划分单元和赋分获得的结果与标准样地实地调查获得的结果进行互相比较、校验,对易于产生误差的因素,例如岩石露头度、灌溉条件、排水状况等,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后,请专家组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对整个项目修正的依据。
(4)统计分析法:在划分的全部单元和赋分结果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作为校验县(市、区),对校验县(市、区)随机抽取不超过单元总数的5%作为检查单元划分和各因素赋分准确性的检验对象,将抽查对象与现有资料的具体数据进行对照,如结果差异小于5%,则认为初步赋分结果合格,对发现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调整即可;如果结果差异大于5%,则认为初步赋分的结果不合格,应对成果进行全面调整。通过统计分析法,项目课题组先后对赋分结果进行过2次以上的全面调整或重新赋分。
5)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校验
由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水田的质量比旱地的质量好,相同地类(水田或旱地)的等别受自然质量分的影响最大,不同的单元,自然质量分不同,自然质量等别就有差异。根据以上原理,随机抽取该县(市、区)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包括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单元、最低的单元和中等的单元。召集土壤、农业、水利、土地等方面的专家会议,论证自然质量等指数是否真实反映农用地的自然质量,再到实地观测抽取的单元,检验自然质量等指数最高的单元是否是最好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最低的单元是否是最差的耕地。如果是,说明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计算正确;如果不是,找出原因并进行修正。
6)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
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校验,是以县(市、区)为单位,随机抽取各县(市、区)5%的单元进行野外实测,查看各随机抽取样点的作物单产和物化成本数据是否合乎实际情况,如果不符合,应进行全面调整。通常作物单产较高的乡(镇)农用地等别也较高;物化成本较低,农用地等别也较高。
7)农用地各等别的校验
由分等指数的计算方法可知,相同地类(水田或旱地)的等别受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影响最大,即受产量和成本的影响最大,且同一乡(镇)相同地类的等别接近(相同或相差1~2个等别)。在各县(市、区)农用地各等别图上,比较农用地各等别的分布是否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在该县(市、区)范围内,农用地各等别较高的乡(镇),是否是耕地自然质量和产出水平较高的乡(镇);反之,农用地各等别较低的乡(镇),是否是耕地自然质量和产出水平较低的乡(镇)。需召集土壤、农业、水利、土地等方面的专家,论证各等别的划分结果是否真实反映农用地的质量;再以各县(市、区)为单位抽取该县(市、区)5%的单元,到实地进行观测,论证各等别最高的单元是否是自然质量好、产量高、投入低的耕地,各等别最低的单元是否是自然质量差、产量低的耕地,如果是,说明分等结果正确;如果不是,找出原因。
8)农用地各等别统计面积的校验
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的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总面积的统计数据以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为准。校验以各县(市、区)2000年的土地现状变更数据为准,检验分等成果中农用地各等别的面积是否准确,精度至少要达到乡(镇)一级。
(二)校验的结果
经过认真、细致的校验,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校验结果如下:
(1)各县(市、区)一致认为本县(市、区)农用地同一分等单元在地形特征、土壤类型和性质、耕地类型等方面基本相同,边界基本合理,分等单元的划分基本正确。
(2)经过实地抽样调查,采用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校验,得出的结果表明,各分等指标区选取的分等因素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对农用地的质量差异有明显的影响;各分等因素的权重能正确地反映各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因此,各分等指标区选取的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经过实地抽样调查检验,“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评分绝大部分合理,能充分反映分等因素对土壤特性及植物生长发育最佳值的最大影响。较少部分(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的分值显得过高,需进一步调整。
(4)经过实地抽样调查、检验,采取试评法、经验法、互为印证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进行校验,绝大部分合理,较少部分(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的分值显得过高,需进一步调整。
(5)从各县(市、区)的反馈意见和上报的资料来看,提交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基本上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等别分布规律。个别县(市、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与实际稍有出入,但这些单元数均未超过本县(市、区)单元总数的5%,只需局部调整。
(6)针对第(5)点出现的问题,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需进行局部调整。
(7)少数几个县(市、区)分等成果中部分农用地的等别与实际稍有出入(未超过单元总数的5%),需按照计算程序重新进行调整。
(8)极个别县(市、区)在校验时发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按2000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进行校正平差。
(三)农用地各等别的调整
实地验证后,项目课题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中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资料和数据源头以及计算方法、参数选取、结果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在技术方案里提出改进方法和调整措施。
1.等别划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校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查明原因,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对需要修正、修改的因素、参数、分值、系数、面积数等进行修正、修改。
在修改完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
(1)“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的合理性。
(2)部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3)个别县(市、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4)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需进行局部调整。
(5)少数几个县(市、区)分等成果中部分农用地的等别与实际稍有出入。
(6)部分面积需更正。
农用地的经济等别是由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决定的,而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又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以及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决定;另外,农用地自然质量分是由“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的赋分决定的,面积更正只需按反馈资料来修改。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赋分的合理性;二是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调整。
2.等别调整的技术手段
课题组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对这两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经过实地调研、校验,科学分析、积极探讨、多方面论证,决定采取以下方案:
(1)调整“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个别分级分值。
①对“表层土壤质地”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关于质地的资料主要是反映室内化验结果,与外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属洪积母质发育的水田单元(土壤为A4、B4等),室内分析土壤细粒部分质地多为壤土或粘壤土,其赋分结果为100分,但实际上这类土壤含砾石较多,需要校正为60分;同理,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硅质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单元(土壤为A9、A10、B9、B10等),适耕性较差,需要校正为60~80分;属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垦种的耕地单元(土壤多为红壤性土或赤红壤性土等),土壤含砾石较多,需要校正为60分。
②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实践经验证明,并不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耕地质量越好,耕地质量与土壤有机质的活性也有关。由泥炭土、沼泽性土和冷浸田等发育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较高(≥4.0%),但其有机质活性较低,因此,不能完全按有机质含量结果给予赋分,一般需校正为50分。
③对“灌溉保证率”因素赋分结果的校正。因项目涉及的农用地面积比较广,难以全面收集到农田灌溉保证率方面的资料,所以该因素赋分时按现有资料或区位状况或农用地类型,最后结果也需进行校正。例如,淹育性水稻土(A型)的赋分,习惯按“一般满足”赋分,校正时则要考虑到,处于低平地带的新开田多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属“基本满足”;台地、低丘梯田属“一般满足”;高丘梯田和岩溶峰丛地带的梯田,多为望天田,属“无灌溉条件”等几类进行适当修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旱地部分的指定作物是甘蔗,而甘蔗在自治区多数种植在高丘梯田和岩溶峰丛地带的梯田,绝大部分为望天田,近几年来降雨量又偏少,因而将旱地的“灌溉保证率”的因素赋分由原来的30分、50分统一校正为30分。
(2)个别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调整。
包括两个方面:①对特殊值的调整。进一步剔除个别与实际明显不符、不合乎逻辑的数据。将大于0.99和小于0.20的系数列为重点核查的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上报部门及填表人进一步核实等方法,获得更接近实际的产量、工价、工时、成本数据,从而对原有系数进行修正。
②对特殊乡(镇)的处理。由于个别乡(镇)没有种植其所在指标区的指定作物或因各种原因收集资料困难,造成这部分乡(镇)用于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的产量及成本等数据空缺或不全,不能计算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这些乡(镇)的相应系数应参考与其邻近的乡(镇),原则上取相邻土地经济系数和土地利用系数且自然状况最近似的乡(镇)的相应系数值,或自然状况近似的相邻几个乡(镇)的相应系数的平均值。
(3)重点检查因分等过程简化可能造成的错误。
(4)通过认真细致的检查,消除工作中由于疏忽引起的计算、输入等错误。
(5)对于部分需要调整等别的分等单元,重新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的分等程序进行计算,划分等别。
(6)详细记录调整过程,形成材料,与第一次计算资料及结果一并整理,归入档案永久保存。
(7)将按照程序校验合格的农用地等别确定为农用地分等成果,填入表格并保存。
(四)农用地各等别的确定
对农用地分等的初步成果,按以上步骤进行实地校核,对不合格的评价单元按照程序进行调整,重新以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规程》规定的分等程序进行计算,划分各类等别。
1.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各等别的划分结果显示,全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分为4~18等,无1~3等。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划分结果如图3-13所示。
图3-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2. 农用地利用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利用等别分为 2 ~ 15 等,无 1 等地。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等划分结果如图 3-14 所示。
图 3-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利用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3. 农用地经济等别的确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经济等别分为 1 ~ 13 等。各指标区农用地经济等划分结果如图 3-15 所示。
图 3-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指标区农用地经济等别单元数分布柱状图
Ⅲ 中国动检是什么意思
中国动物监测,表示活体的和死的包括做成产品的
Ⅳ 检验学习成果的成语
1、受益匪浅抄
解释:指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匪:通“非” 不是。
2、硕果累累
解释:硕果,大的果实。累累,形容积累很多。形容收获很多。也比喻巨大的成就。
3、满载而归
解释: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4、仰取俯拾
解释: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5、一树百获
解释: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
6、以蚓投鱼
解释:用蚯蚓做鱼饵钓鱼。比喻用较小的代价换得较大的收获。
7、左右采获
解释: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收获颇丰。
8、稳吃三注
解释:四人赌博,一个人赢三个人的赌注。比喻凭空的大量收获。
9、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10、稇载而归
解释:稇载:满载;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Ⅳ 成果验收
2006 年 12 月 11 日至 13 日,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专家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了验收。验收组在听取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观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相关成果展示,审查了农用地分等的文字报告、图件、表格、数据库以及原始记录表等资料后,一致认为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扎实、成果齐全、标准统一、数据格式规范、电子化程度高、评价体系和方法符合国家《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要求,并且考虑重庆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成果有较高应用价值,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予以验收。
验收会上,与会专家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给予了五个“第一”的较高评价:重庆市是全国 4 个直辖市中第一个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并且顺利通过验收的市,是全国第一个建立省级标准样地体系的省(市),是全国第一个把农用地分等成果广泛应用的省(市),是全国第一家真正为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而组建专业技术队伍的省(市),是全国第一个农用地分等成果研究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的省(市),并且指出重庆市是全国第 15 个农用地分等工作通过验收的省(市),分等成果是一个高水平的成果,是一个“出技术、出人才、出经验”的成果,也是面向更广泛领域应用的成果。
图2-10 2006年12月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验收会
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验收意见
2006 年 12 月 11 日至 13 日,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和土地整理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组成验收组,依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厅发〔2004〕40 号文件、《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和《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方案》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了验收。验收组听取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汇报和技术汇报,观看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相关成果展示,审查了农用地分等的文字报告、图件、表格、数据库及原始记录表等资料。经质询讨论,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1.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工作组织科学有效、实施方案切实可行。采取了“分区试点先行、外业分县实施、内业全市集中处理、全市一体、上下互动、步步监控”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成果质量。基础扎实,成果齐全,符合有关要求,整体质量高。
2.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正确。分等指标区划分、分等因素选择、分等参数确定、分等单元划分合理;自然质量分、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调查与计算正确;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划分符合实际;文字报告编写、数据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等符合有关技术要求。分等数据格式规范,标准统一,保证了全市分等成果的可比性。
3.建立了市、县不同尺度下分等单元的空间对应关系,实现了不同尺度下分等数据间的关联与互访,形成的成果逐级控制,等别序列完整,面积一致,具有可追溯性。
4.建立了包括国家级(12 个)、市级(183 个)和县级(202 个)标准样地的三级标准样地体系,形成了标准样地图片集与属性数据库。
5.以《农用地分等规程》和相关要求为基础,采用 GIS 技术开发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了农用地分等中数据处理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成果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
6.依据样点调查资料,对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了不同区域不同等别系列的检验分析,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
7.开展了分等成果在定级估价、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核算、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制定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8.项目经费使用符合《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验收组一致认为,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组织、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承担的重庆市农用地分等项目成果符合相关要求,完成了国家下达任务,予以验收。
建议在修改完善、整理归档后按规定于一个月内上报成果。
验收组组长:马克伟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Ⅵ 动力触探测试法的成果整理
1.检查核对现场记录
在每个动探孔完成后,应在现场及时核对所记录的击数、尺寸是否有错漏,项目是否齐全;核对完毕后,必须在记录表下方签上记录者的名字和测试日期。
2.实测击数校正及统计分析
(1)轻型动力触探:
①轻型动力触探不考虑杆长修正,根据每贯入30cm的实测击数绘制N10-h曲线图。
②根据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对地基土进行力学分层,然后计算每层实测击数的算术平均值。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10——实测击数(击/30cm);
N10——击数平均值(击/30cm);
n——参加统计的测点数。
(2)中型动力触探: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附录三中规定:贯入时,应记录一阵击的贯入量及相应锤击数(一般粘性土,20—30cm为一阵击;软土,3—5击为一阵击),并按(3—12)式换算为每贯入10cm的实测击数后,再按(3—13)式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28——相当于贯入10cm时的实测锤击数(击/10cm);
n——每阵击的锤击数;
S——每阵击时相应的贯入量(cm)。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28——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杆长校正系数,见表3—2;
N28——实测击数(击/10cm)。
表3—2中型动力触探杆长校正系数
注:l为探杆长度(m)。
(3)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
①铁路《动力触探技术规定》(TBJ8-87)中规定,实测击数应按杆长校正。
重型(N63.5)动力触探的实测击数,按下式进行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杆长击数校正系数,查表3—3;
N63.5——实测击数(击/10cm)。
表3—3杆长击数校正系数α
注:l为探杆总长度(m);本表可以内插取值。
超重型(N120)动力触探的实测击数,应先按公式(3—15)换算成相当于重型(N63.5)的实测击数,然后再按公式(3—14)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相当于重型实测击数(击/10cm);
N120——超重型实测击数(击/10cm)。
②中国西南建筑勘察院对杆长击数的校正:
对超重型N120的实测击数,无须换算成N63.5的实测击数,可直接按(3—16)式及表3—4进行杆长击数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120——校正后的击数(击/10cm);
α——校正系数;
N120——实测击数(击/10cm)。
关于超重型(N120)的杆长修正问题,铁路规范与西南勘察院不同之处有两点:
a.铁路规范需将N120的实测击数换算成相当于N63.5的实测击数后再作杆长修正。西南勘察院则直接用N120的实测击数进行修正。
b.铁路规范N120所用探杆直径为φ50mm,每延米重量为7.5kg,可与N63.5共用,并能在工作过程中互换重锤。西南勘探院所用探杆直径为φ60mm,每延米重量为11.4kg,工作过程中不能与N63.5进行重锤互换。除以上两点外,其他设备参数,二者基本相同。
表3—4杆长击数校正系数α
注:l为探杆总长度。
③工业与民用建筑勘察规范的击数校正:《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J21-77)对重型触探的实测击数要求作如下校正:
当杆长大于2m时,按下式校正击数: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N63.5——分别为校正后击数和实测击数;
α——杆长校正击数,查表3—5。
表3—5重型触探杆长校正系数
对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砾砂和圆砾、卵石,锤击数尚应按下式进行校正:
土体原位测试机理、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式中,N′63.5为经触探杆长度校正后的锤击数。
3.绘制动力触探N′63.5-h曲线图
以杆长校正后的击数(N′63.5)为横坐标,以贯入深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对轻型动力触探,按每贯入30cm的击数绘制(N′63.5-h)曲线。图式可分为如下两种:
(1)以每阵击贯入量按式(3—12)换算,然后绘制N′63.5值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如图3—4所示。
(2)按每贯入10cm的实测击数,经杆长击数校正后,绘制其随深度的分布曲线,如图3—5所示。
图3—4按每阵击贯入量换算成N′63.5的曲线
h—贯入深度;hcr—临界深度;hr—有效厚度
图3—5按每贯入10cm时的N′63.5的曲线
h—贯入深度;hcr—临界深度;hr—有效厚度
动力触探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曲线图的绘制,可用手工进行,也可用微机处理。
GB50021-94规范规定,动力触探测试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单孔动力触探应绘制动探击数与深度曲线或动贯入阻力与深度曲线,进行力学分层。
(2)计算单孔分层动探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超前或滞后影响范围内及个别指标异常值。
(3)当土质均匀,动探数据离散性不大时,可取各孔分层平均动探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场地分层平均动探值。
(4)当动探数据离散性大时,宜采用多孔资料或与钻探资料及其它原位测试资料综合分析。
(5)根据动探指标和地区经验,确定砂土孔隙比、相对密度,粉土、粘性土状态,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土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等设计参数;评定场地均匀性,查明土坡、滑动面、层面,检验地基加固与改良效果。
Ⅶ 去学烘焙甜点,平常会组织活动检验学习成果吗
如果你去正规培训学校学习,肯定会定期检验成果,如果只是短期培训,那学完之后最后一天会让你做个成品
Ⅷ 进口货物动检
LZ的管材是钢管么?
应该属于商检的机电科负责,不是植检科。
-----------
进口法检货需要报检,商检通关后才能报关。海关放行后,再问问商检负责你这票货的科室官员是否需要验货,如果不需要验货的话就可以放行提货了。
-----------
报检、报关LZ可以货代去办。
Ⅸ 视频监控动检是什么意思
动态检测的意思!
功能是在有移动的物体经过摄像机所拍摄的范围内时,摄像机会检测到,并且进行一系列的联动功能!比如录像,报警,联动抓拍,联动视频上墙等等!常用的有报警,录像,动检录像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硬盘的占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