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儒藏最新成果

儒藏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12 22:35:38

❶ 乔秀岩的学术成果


论著:
◎单行本《义疏学衰亡史论》2013年台湾万卷楼出版社(博士论文修订版)《北京读经说记》2013年台湾万卷楼出版社(收录论文、杂文17篇)◎论文:(标☆者收录于《义疏学衰亡史论》,标★者收录于《北京读经说记》中)《日本古代『论语』学资料及其研究》1995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原学』第二辑(第353-380页)(重录)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第309至336页)《评江苏版点校本『仪礼正义』》1998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五辑(第155-157页)《「礼是郑学」说》1999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六辑(第113-118页)《『仪礼疏』探原试例》1999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七辑(第187-197页)《评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2000年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一期(第161-170页)《『仪礼』单疏版本说》☆2000年《文史》第50辑(第39-56页)《书『魏书?李业兴传』后》☆2000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第203-208页)《书『孝经述议复原研究』后》 2000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八辑(第307-314页)《左还右还后说图录》☆ 2001年 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九辑(第145-162页)《略谈历代学者对左还右还的理解》2002年 《文史》第59辑(第215-228页)《关于古籍整理中的存真标准问题》★2004年 北京图书馆演讲稿《版本的缺环或历史概念的形成》★ 2005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第16-24页)《『礼记』版本杂识》★2006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5期(第103-109页)《『周礼正义』的非经学性质》★2007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孙诒让研究论文集》(第75-81页)《论郑王礼说异同》★2008年 《北大史学》第13辑(第1-17页)(重录)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第五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9―299页)《关于『文选』的注释、版刻与流传——以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为中心》(与宋红合撰)《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8年第12期(第6―13页)(重录)《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第2期(第73―76页)(重录)『复印报刊资料』《基于文献学的经学史研究》2009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第163―176页)《郑何注论语的比较分析》2009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2期(第86―92页)《经疏与律疏》★2009年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隋唐五代经学研讨会论文集》(第161―171页)《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2009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第5―34页)《『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出版说明》2009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第307―318页)《『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后记》2010年台湾圣环图书出版《第一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0页)《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与名物考辨』》★2011年《中国学术》第28辑(第389―397页)《『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影印前言》(与李霖合撰)★2011年 《国际汉学通讯》第四辑(第217―235页)《嘉定南康军刊本『仪礼经传通解』之补修情况》★ 2013年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二期(第63―70页)《聂崇义『三礼图』版本印象——纪念多一种蒙古时期山西刻本的发现》(与叶纯芳合撰)2014年《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五辑《学『抚本礼记考异』记》 2014年《中正汉学研究》第23期「郑学第一原理」★ 『古典学』第一辑(待刊)「如何理解晋代庙制争议」★香港『能仁学报』(待刊)「郑何注『论语?异趣」★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经学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待刊)
◎杂文《初刻初印本『日知録』的发现》 1996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0日茶馆版《点校本『仪礼通论』读后》1999年《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9年第4期(第24-27页)《经学文献学的课题》 2001年台湾《孔学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62-472页) 《利用图书馆杂感》2010年 台湾《国文天地》第二十五卷第九期(第13―16页)《王文锦老师的生平与学术》2010年台湾《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八辑(第269-274页)《傅增湘逝世六十周年纪念展东京会场纪事》2010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二辑(第48―66页)《礼学第一要籍 孤本天下求偶》2012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9卷第1期(封三)《版本目録学的思考》2012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三辑(第491―493页)《图书馆古籍的永恒与瞬间》★2012年 《北京大学校报》第1298期(11月4日)第三版《文献学的具体与概念》★2013年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四辑(第545―548页)
◎编辑、点校等:《日本研究经学论著目录》(合编)1993年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878页)《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协助编集)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收录宋版《毛诗要义》、抄本《论语义疏参订》,撰后者校记前言。《日本收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合编)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礼书通故》2007年中华书局覆校,撰巻末附录《覆校记》(第2727-2756页)《选刊汉书艺文志索隐稿(序、六艺)上下》(誊录校点整理)2007、08年《中国经学》第二辑(第1―13页)?第三辑(第1―11页)《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策划、编辑)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4页+921页)《版本目録学研究》第一辑(编集、校对)2009年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旧京书影?(一九三三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策划、编集)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987页)《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策划,与叶纯芳合编)2011年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075页)《中国古籍总目(经部)》2012年中华书局 审订「礼类」初稿《南宋刊单疏本毛诗正义》(策划、编辑)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521页)《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策划、编辑)201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639页)《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策划、编辑)2014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周礼正义》(校点、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待刊)《礼书通故》(校点、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待刊)
◎翻译: 户川芳郎《人偶——偶谈之余终篇》2005年 《中国经学》第一期(第51―65页)高桥智《论惠栋校本『春秋公羊注疏』》(与刁小龙合译)2008年《中国经学》第三辑(第216―230页)古桥纪宏《魏晋礼制与经学》(编译)2010年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第254―295页)阿部吉雄《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经部礼类善本解题稿》(与刁小龙合译)2010年《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二十卷第二期(第229―253页)福岛吉彦《唐五经正义撰定考》并野间文史《跋》(与刁小龙合译)2011年《中国经学》第八辑(第87―104页)平冈武夫《村本文库藏王校本『白氏长庆集』―——走向宋刊本》(与叶纯芳合译)2013年《版本目録学研究》第四辑(第297―324页)尾崎康《正史宋元版研究》(编译)中华书局(待刊)

❷ 童岭的研究成果

1、《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附: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识辑考)》,中华书局,2013年9月版。
2、《注石门文字禅》(宋·释惠洪著,日本·释廓门贯彻注,张伯伟、郭醒、童岭、卞东波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
3、《六朝通鉴博议》“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宋·李焘著,胡阿祥、童岭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后加★号者,代表已收录作者学术专著中】
1、《八代史籍校勘学发微——以荻生徂徕批校<南齐书>“衍”、“脱”、“讹”、“倒”为例》,文载台湾EMCH编《早期中国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刊。
2、《六朝旧钞本<礼记子本疏义>研究史略——兼论“讲疏”、“义疏”之别》,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3、《鸣谦室诸集未收文六种叙录》,文载《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七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4、《晋初礼制与司马氏帝室——<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胜义蠡测》,文载《学术月刊》,2013年10月号。
5、《隶古定本、不绝若线——唐钞本“伪<古文尚书>”九条、神田二种考铨》,文载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九辑,中华书局,2013年版。
6、《“海西好”,抑或“东人姝”?——从<訄书原刻手写底本>论拉克伯里“西来说”之推演》,文载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东亚中古文化景观:百济》,文载彭林等主编《礼乐》创刊号,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8、《唐摹王羲之<丧乱帖>及其他——六朝文学、文化与“国风暗黑时代”散策》,文载《文史知识》2013年第4期。
9、《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校识语辑考(卷一至卷二十)》,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2012年版。★
10、《虎贲考——六朝礼制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
11、《唐钞本<翰苑>残卷考正》,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12、《从“我是谁”到“我认为我是谁”——公元四世纪初五胡十六国史之发端》,文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12年第五期。
13、《南齐诗“谢灵运体”及“傅咸、应璩体”辨析》,文载《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4、《<百家诗话抄>溯源小考(附:李钰抄<随园诗话>逐条钩识录)》,文载《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5、《唐代东亚文学史文体意识接受初探——以<文选>与<经国集> “赋”类为例》,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此文后由韩国延世大学崔花译为韩语:《唐代东亚文学史에서文体意识수용에대한初探——<文选>과<经国集>의赋를例로》,刊载于《渊民学志》第十六辑,渊民学会编,2011年8月刊)
16、《隋唐时代“中层学问世界”研究序说——以京都大学影印旧钞本<文选集注>为中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17、《六朝时期“东亚文明圈”民族关系研究的另一种视角》,文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8、《“钞”、“写”有别论——六朝书籍文化史识小录一种》,文载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汉学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刊。
19、《“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古印两种甄微——印绶制度中所见汉魏时代之东亚关系》,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20、《草创期的日藏汉籍旧钞本研究——以狩野直喜、罗振玉等五人为例》,文载澳门大学编《南国人文学刊》,2011年第1期。
21、《安史之乱与海东地域的文化认同——以渤海、新罗等史料为例》,文载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Vol.16(高丽大学《韩国文化期刊》第16期), 2011.2. (此文中文版载莫砺锋编《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22、《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佚存初考》(附录两种),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二期,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
23、《旧钞本古类书<秘府略>残卷中所见<东观汉记>佚文辑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24、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Indian Serpent demons Nāga(《汉译印度古蛇怪“那伽”(Nāga)肊考》),文载Journal of 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Volume 2,Issue 2(《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2卷第2期),December,2010.
25、《六朝后期江南义疏体<易>学谫论——以日藏汉籍旧钞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为中心》,文载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二分,2010年6月刊。
26、《铃木虎雄手批笹川种郎<支那文学史>籀读札记》,文载台湾《书目季刊》第43卷第4期,学生书局,2010年版。
27、《六朝时代古类书<琱玉集>残卷考》,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
28、《六朝风格不堪看:南社诗魁陈去病先生》(童岭、徐家福合作),文载《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旧钞本<文选集注>诸注考——以其中所载陆机<答贾长渊>为例》,文载《中国诗学》第十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31、《隋唐时代东亚文明圈五期说刍议》,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32、《公元九世纪前汉籍东传丛考》,文载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19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33、《五言之制,独秀众品——萧子显之“文章”义及其论五言诗之流变》,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
34、《那珂通世、林泰辅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学界》,文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
35、《汉唐经学传统与日本京都学派戏曲研究刍议》,文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6、《上海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简述》,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 ★
37、《独向深山深处行——胡小石先生学术生平述论》,文载《民国南京学术人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文选平点>翼证一则》,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9、《试析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文学观之异同——以<哀江南赋>的研究为例》,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2004年。
40、《今人少识吴保初》,文载《读书》2004年第10期。
41、《读<黄侃日记>随札》,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此文增订后被收录于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 1、《东洋学的系谱·狩野直喜篇》(江上波夫编、狩野直祯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
2、《近代以来日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野间文史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1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论语研究史》(宫崎市定著、童岭译),文载刘玉才主编《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皇侃<论语义疏>及其日本刻本对清朝经学的影响》(藤冢邻著、童岭译),出处同上。
5、《汉代边境关所考——围绕玉门关所在地》(冨谷至著、童岭译、石潭审校),文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魏晋经书解释所显示之方向》(加贺荣治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文选>絮语——吉备大臣入唐绘词的关联》(神田喜一郎著、童岭译),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8、《东洋学的系谱·市村瓒次郎篇》(江上波夫编,中嶋敏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6期。
9、《东洋学的系谱·那珂通世篇》(江上波夫编,田中正美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
10、《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静永健著,童岭译),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7日第七版。
11、《日本书志学研究史》(长泽规矩也著、童岭译),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9年版。
12、《郭象<庄子>注对六朝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的影响》(Richard John Lynn林理彰著,童岭译),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 1、《徐复先生所记<黄季刚先生论史箚记>》,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释史》(桥川时雄撰、童岭整理),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3、《唐钞本文选残篇跋(附录一种)》(狩野直喜著、童岭整理),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4、《中国学术之升降及今后之趋向(天人损益说)》(金松岑讲演、王謇等记录、童岭整理),文载《新国学》第八卷,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版。
5、《五经正义撰定答问疏证》(铃木虎雄著、童岭疏证),文载《艺衡》第2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6、《经学概论讲义》(王国维著、童岭整理),出处同上。
7、《唐前中国文学概要》(林山腴著,童岭整理),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章太炎讲演、朱希祖等记录、童岭点校),文载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此整理稿后由徐复先生作序,转载于《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最后的双子座:书<文论十笺>、<文论讲疏>后》,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6期。
2、《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冨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文载《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
3、《京都访“小书”录——读西嶋定生等氏著作五种提要》,文载《书品》2010年第6期。
4、《巴黎的忧郁与被遗忘的中国古典经学》,文载《书品》2010年第2期。
5、《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评<士与中国文化>》(童岭、赵婷合作),文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4期。
6、《介绍铃木虎雄<骈文史序说>新版》,文载《书品》2008年第5期。
7、《厚积薄发 体大思精——略论<诗词蒙语>》(周先林、童岭合作),文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中国天生就是我的恋人——读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文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6期。(此文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吉川幸次郎条列为参考文献) 1、《中华大典·文学理论分典》(参与编写工作),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2、《文艺学撷英》(与张伯伟教授合作撰写其中《论语》、《孟子》、《诗品》三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参与“索引”的编纂工作),中华书局,2004年版。

❸ 王小红的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宋代〈禹贡〉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章太炎儒学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儒学文献通论·尚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成都通史》卷四《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全书52.5万字,本人撰写5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舆地广记》校注(第二作者),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三苏全书》第19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11月。
论文:《〈舆地广记〉的地名学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宋代〈尚书〉学文献及其特点》,《图书与情报》,2007年第6期。《文以载道,书以纪文——〈全宋文〉与宋代〈尚书〉学研究》,(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7年17卷2期。宋代成都“十二月市”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2010年《尚书》研究综述,《儒藏论坛》第6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2010年《尚书》研究论著目录,《儒藏论坛》第6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尚书》研究2010,《中国儒学年鉴2010》,《中国儒学年鉴》出版社2011年9月。近代《尚书》研究概论,《儒藏论坛》第5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试论程大昌的《禹贡》学成就,《宋代文化研究》第18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杜诗与成都的历史地理研究》,《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章太炎学术年表》,《儒藏论坛》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苏轼的〈禹贡〉学成就》,《儒藏论坛》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宋代〈尚书〉学文献述评》,《宋代文化研究》第1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儒藏笔谈·〈尚书〉文献选目设想》,《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前言》,《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宋明通院、明通县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日本宋史研究文献目录》(1982-1997)(第二译者),《宋代文化研究》第10、11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2002年8月。《〈舆地广记〉历代著录与版本流传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舆地广记〉成书时间考》,《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近十余年宋代乡村社会生活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期。《水·树·园:宋代成都城的生态环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南宋淳熙二年成都府路户口数辨证》,《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5月。

❹ 王智勇的主要成果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
《靖康要录笺注》(3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宋代诏令全集》(14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 。 《评焦竑《国史经籍志》》,《贵图学刊》1987年第2期。
《近年来四川地方史研究综述(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8期。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史籍不足之分析》,《青海图书馆》1987年第4期。
《宋文作者系年考辨七则》,《文献》1989年第2期。
《论集部诗总集和诗文评的史料价值》,《津图学刊》1989年第3期。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宋真宗的个性特征与宋代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
《中华本<宋大诏令集>系年辨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辑》巴蜀书社1992年。
《说<四库全书>》,《贵图学刊》1992年第4期。
《<文潞公文集>初探》,《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2期。
《论吕陶》,《成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张方平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辑》巴蜀书社1993年。
《异端学术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3期。
《宋人文集误收诏令考》,《古籍整理与研究》1995年。
《<四库总目·存目>明代典籍的史料价值》,《四川图书馆学报》1996年6期。
《吴氏世将与南宋政治》》《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中华本<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朝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1996年12月。
《<宋史·真宗本纪>系年刊误》,《文史》1998年第44辑。
《论<七略>不立史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8年2期。
《吕陶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
《<宋史·吴玠·吴粼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七辑》巴蜀书社1998年。
《论曲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宋史·刘孙传>证误》,《宋代文化研究第八辑》巴蜀书社1999年8月。
《读<宋史·张方平传>—北宋中期士人交际论考(一)》,《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
《<宋大诏令集>的价值与整理》,《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4期。
《中华本<长编>仁宗朝校勘补正》,《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1年8月。
《陈彭年年谱》,《宋代文化研究第十辑》线装书局2002年8月。
《<全宋诗>宋诸帝诗补》,《文史》2002年2期。
《论宋真朝“五鬼”》,《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1期。
《说子部》,《图书馆学刊》2002年增刊。
《从<宋史·陈彭年传>看北前期的南北士人之争》《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3年8月。
《论宋金德顺之战》,《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3期。
《从吴玠死因之争谈史料的发掘与解读》,《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岳飞北伐时期西部宋军配合不力原因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宋徽宗朝御笔与北宋后期政治》,《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七辑》2009年。
《试析<四库全书总目>贬毁明代学术的政治动因》,《儒藏论坛》2010年。

❺ 纪晓岚的成就

纪晓岚是个值得纪念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
第一, 纪晓岚在清朝乾嘉时代居于高位、负有盛名、学问淹贯,而且有关他的民间传说之丰富,在整个封建社会象他这样的地位的人当中是罕见的。有许多名人往往容易被人“造神”,无论是名官巨宦,还是文人学者,他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人民所厌恶的,往往被人们传播一些传说,编造一些笑话,来讥讽嘲弄;一种是为人民所景仰的,人们会对他的一些事迹、一些思想造出一些神奇的传说来颂赞。纪文达公属后者。他以他的聪明睿智,博得人们的敬爱,更重要的是关于他的传说,相当部分是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有关他的传说中大部分牵涉到乾隆皇帝,人民通过纪晓岚这样一个代表人物来应对皇帝,来说明人民的智慧是高于皇帝的。但是,后来有人把纪晓岚一些小节夸大成他生活的全部,这是对纪晓岚的严重歪曲。所以我觉得研究会为什么研究纪晓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纪晓岚以本来的真实形象,真实面貌。
第二, 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献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而且截止目前也尚无来者。
纪晓岚在文化事业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盛世的一次大的举动。在此之前,经过了康雍两朝和乾隆的前期,国力日益充实,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现在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于清代。西北、西南部平定了,东北这一片也并入中国版图。经济上,也得到了复苏和发展。康乾盛世确是中国历史上的闪光点。
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后,就会出现文化的发展。一个朝代在开始的时候首先要稳定政权。政治稳定之后,就将进入经济、文化发展时期。一般的政权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我们国家现在正处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那么未来呢,将要发展文化。我们这个纪晓岚研究会,正好适应了未来文化建设高潮的需要。
乾隆皇帝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就要通过文化来体现他的大统一思想。到了乾隆中期,经过三代皇帝的努力,三藩也平定了,台湾也收复了,西北也归顺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了。他要通过文化来体现、表达一种气象,一种祖国大一统的气象。《四库全书》就是乾隆皇帝为了反映大一统局面的一个结晶。而且这部全书的编纂,也成了中国文献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保存着丰富文献资料的国家。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的文献在历史上经过三次大的总结。一次是在汉朝,在公元交界的时期,汉朝出现了《史记》、《汉书》等,总括了前史的文献,记述了千年的历史。
从公元初到九世纪的隋唐时期,在唐初出现贞观之治,这时就要总结以前的几个世纪的文献,所以就出现了《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又把近千年的文献作了一次总括。从九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兴盛又慢慢衰弱的时期。这又是近千年的历史,中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战乱,但基本上保持了大一统局面,中国的文献得到了很丰富的归藏。在乾隆时期出现了中国文献史料的第三次大的结集。《四库全书》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清朝一些学者已经有了动议,要编一部儒家的汇总性的图书。当时有人提出,道家有《道藏》、佛家有《佛藏》,而儒家则没有一部《儒藏》。所以在乾隆初期,就出现了“儒藏”说。他们提出要把儒家经典汇编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体现中国主流思想的一套大的丛书。这个问题后来就落实为编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纂责任交给谁了呢?就交给了纪晓岚。当时朝廷下了文件,要各省把社会上的书籍征集起来送到中央来。这是中国历代都有过的一种行为。通过征书来充实国家藏书。然后再在这些藏书中选择编纂《四库全书》。当然对于《四库全书》的编纂,研究者当中也有些非议,因为在编书过程中也毁掉了一些书,所以有一种说法叫“功魁祸首”。即对保存文化典籍有功,但对摧残文化也做了一些灾难性的事情。这个事情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无可厚非。一个统治者总要用一种主流思想来维系。如果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他总是要把分毁掉,或删改。历代都有这种现象。如果从功过上来分析,它还是功大于过。《四库全书》的编纂,保存了中国的历史文献,而且能够广泛流通。至今海内外一提《四库全书》,可以说稍有学识者无不知之。在这当中纪晓岚花了很大的精力。在编书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学习。一个是他善于遴选人才。这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他要选顶级人物来负责分部的工作。当时选的,经部戴震,是经学大师;史部邵晋涵,是当时著名史学家;子部周永年,是当时编纂《四库全书》的提议者之一,也是提倡藏书向社会公开的倡导者之一;集部,纪晓岚自己承担。经史子集的主持人都是当时在学术界最有声望、学识最渊博、底蕴最深厚的几位学者,总其成的是纪晓岚。纪晓岚不但选拔了当时各方面最有学识、最有功底的学者,而且他还可以领导、驾驭这些学者,馆员三千人,是很大的机构,所以他也是一个相当有组织才能的人。
在编纂《四库全书》这个问题上,清代有的学者,曾经有过异议。有人说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不象人们想像的那么大。但在他的身后,一位曾与他共过事,在朝廷很有地位的人叫朱珪,给他写了一篇祭文,那是死后的定论了。他有四句话,概括了纪晓岚的贡献,他说:“生入玉关,总持四库,万卷提纲,一手编注。”纪晓岚曾因涉案被发配到新疆,后又被赐环,所以朱珪讲他生和入玉关,总持是总负责的意思,他又一手编注了万卷提纲,即《总目提要》。这四句话是朱珪对纪晓岚最沉痛、最扼要的论断。这书编好之后,誊写了七套,在南北“七阁”中分别存藏。《四库全书》的编纂,对各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南方的藏阁,人们可以去里边抄写。
在编书过程中,因为要辨别这些书,决定取舍,所以每一部书进呈上来之后,都要有主持者写一篇提要。这些提要汇总起来,就形成了编纂《四库全书》的一个副产品,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际上是一部学术史,对每一部书和源流、价值等都作了介绍。它成为后来学者研究这些古书的一个切入点。很多大学者都承认,他们是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手作学问的。这部书二百卷,《四库全书》近八万卷,人们读是不容易的,而《提要》二百卷就可以读了。当时又考虑到一般读者仍不方便,于是又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简称《四库简明目录》,就成了一小册了。所以《四库总目》有繁简二本。在中国历史上,为国家藏书编目录的历代都有,但同时编繁简两种目录的唯有纪晓岚。他不但为治学做了楷模,而且为使学术让更多的人易于接受,树立了一个榜样。所以我们说,《四库全书》的编纂,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学术事业上,特别是在文献结集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后来虽有人作过一些“续”、“补”等工作,但无论在规模上,深度上还没有人超过纪晓岚。所以我们说“尚无来者”。《四库全书》的编纂是纪晓岚在文化史上的第一大功绩
第二大功绩是著《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的晚年之作。是在《四库》编就之后,在收尾工作期间,他写的一部随笔体著作。在这部书中,他写了他的许多见闻,也有一些是他假借狐怪之事来劝诫人们,还有一些是对一些事件的考据。比如说沧县这地方产枣,他在书中就讲到“余乡多产枣,北以车运京师,南随漕船以贩鬻于诸省,土人多以为恒业”。是说从那时纪氏故乡崔尔庄这个地方就有很多人以卖枣为固定职业,到现在,这一带还是个产枣区,还是个枣产品集散地,而且如今枣的销售范围更广。还有朝中的一些掌故,如怎么样地考试?怎么样的发榜?怎么样唱榜?如何进行这些活动,也都有的反映。
清代文言小说,最著名的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人把《阅微草堂笔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称。在清代学者中,对这两个人、这两部著作也有不同看法,有人扬纪抑蒲,有人扬蒲抑纪。究竟怎么样,我们说,这两部书在清代小说杂记中,都是不可磨灭的巨作。各有代表意义,可以并存。我们不必要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劣,它们在内容上也有些不同。对《阅微草堂笔记》评论,最公允的当属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他给该书下了一个结论“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就是说,后来人再按这种体裁著书,没有人能超过它。后来确实有不少人写过这种笔记,象许元仲的《三异笔谈》、乐钧的《耳食录》、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因为纪晓岚这个《阅微草堂笔记》不单是志鬼怪,而蒲松龄《聊斋》基本上都是志鬼怪,是志异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应入小说家。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则应入杂家。在古典图书分类中,它们不属一类。可以说《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随笔体杂记中是不刊之作。它是没有办法修改的重要作品。所以我们说,纪晓岚在以上两项文化业绩上做了重要贡献。
后人对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看得重,而对他著《阅微草堂笔记》似乎看得略轻了一点,但这部书在民间流传很广。自清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的刊本包括私印本,大概不下20来种,有的书还做了一些注解,这些注本有很多注典故注词语做得还是可以的。但是它们有很大一个缺点,因为作注的人都不是当地人,所以他们对当地有些违背的地方。比如“高川”这个名词有的不加注,有的呢就认为是一片高高的地方,但是问问沧县人就知道,“高川”是个村名,沧县就有高川村。所以李会长问我,我们结合当地的人和事和地名,对《阅微草堂笔记》做个详注有没有必要?我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我非常希望我们的研究会把这件事列入到你们的研究课题之中,这个注本出来以后,那是纪晓岚故乡的后人来注纪晓岚的书,我想一定会非常贴切。注释过程可以把前人的成果吸收进去,那么这个注本将成为沧县纪晓岚研究会的惊世之作,可以说是个标准本。所以我希望你们能考虑这件事情。
对纪晓岚这样一个人物,应该给他一个评价,应该还其真实面貌,应该对他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上半年北京修纪晓岚故居,他们也请我去发表意见,那就是一个好苗头。因为纪晓岚无论从民间传说所反映的人民意愿,还是他在学术上所作的绝大贡献,无疑是一位中国名人,而且他也是世界名人。今天我们来纪念他、研究他,具有足够的重要意义。一者以正社会视听,二者来阐释他的文化成就。我就讲这些看法。

❻ 川大怎样

不知你是什么专业?

❼ 儒藏的实施过程

《儒藏》工程规模浩大,绝非某一单位可以单独完成,而北京大学拥有组织该项目的诸多有利条件。北京大学研究力量雄厚,有着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史、哲、考古、图书馆等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北京大学集中了一批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和著名学者,多年来已完成和出版多种有关儒学的著作,具有雄厚的古籍整理实力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北京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善本既富且精,可以为编纂《儒藏》提供约70%的图书,并与国内外古籍藏书大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已同国家图书馆签订了《儒藏》编纂合作协议。同时,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儒藏》工程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支持和参与。目前北京大学已经联合国内外34所高校及研究机构,近300位国内外学者参与,共同完成“《儒藏》编纂与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北京大学领导及各级部门对《儒藏》工程给予了大力支持。2003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以季羡林先生为名誉主任、许智宏校长为主任、吴志攀副校长为副主任、汤一介先生为常务副主任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指导委员会”,负责《儒藏》工程计划和成果审查、工作进度考核、财务监督等工作。同时成立以汤一介先生、吴志攀副校长(2007年由张国有副校长接任)为组长,由北大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以及图书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工作小组”,负责《儒藏》工程的规划制定、业务咨询和重大问题研究等工作。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成立了实体性机构“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负责《儒藏》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经过多方协商,目前已组成以季羡林先生为首席总编纂,汤一介(该项目首席专家)、庞朴、孙钦善、安平秋先生为总编纂,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及韩国、日本、越南、法国、美国等海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为编委的《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并聘请饶宗颐(香港)、任继愈、王元化、来新夏、朱伯昆、田余庆、萧萐父、黄永年、汪德迈(法国)、户川芳郎(日本)、柳承国(韩国)、金忠烈(韩国)、崔根德(韩国)等13位海内外年高德劭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为《儒藏》精华编顾问。同时组建了以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具有古籍整理经验的资深编审为主的审稿专家组。
北京大学已多次召开《儒藏》编委及部类主编会议,就编纂《儒藏》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同时联系韩国、日本、越南的学者,设置编纂机构,启动《儒藏》海外文献部类的编纂工作。

❽ 儒藏的编纂历史

2002年,汤一介教授提出编纂《儒藏》的建议,得到了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的热情鼓励;
2003年北大成立了以许智宏校长为首的《儒藏》编纂领导小组和以吴志攀副校长、汤一介教授为组长的《儒藏》编纂工作小组,这一工程作为我国重大学术文化项目,被列入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全国社科基金2004年重大项目。
2003年,教育部将“《<儒藏>编纂与研究》”定为“200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03JZD008,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任项目首席专家。
2004年,“《儒藏》精华本”又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04年,《儒藏》工程被列为“北京大学‘985’工程重点项目”。
2004年,北京大学召开了两次有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包括台湾地区学者)参加的“《儒藏》编纂与研究工作会议”。
截至2005年,已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对《儒藏》精华编460部儒家典籍的校点工作。
2006年,《儒藏》编纂工程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
2007年,《儒藏》“精华编”的出版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重大工程出版规划。
《儒藏总目》和《中国儒学史》计划于2006年完成,《儒藏》精华编计划于2010年完成,而《儒藏》项目计划在2020年全部完成。
目前《儒藏》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收有5部经过重新校点的古代《论语》注疏和1部经过重新整理的出土文献《论语》的合集,作为《儒藏》的样书,8月将由北大出版社制作完成。

❾ 儒臧(北大的一部新书)

把相关典籍收集在一起为“藏”,把儒家典籍收集在一起,编成一大文库,即为“儒藏”。明清两代的学者即提出要编纂“儒藏”,但均未完成。

❿ 儒藏的编纂成果

2014年6月27日上午9点,《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召开。
经过海内外近500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儒藏》“精华编”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00册,6000余万字。
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十余位著名学者执笔的《中国儒学史》九
卷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儒藏》课题“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首批4种研究著作已经出版。除《中国儒学史》业已完成外,目前韩、日、越三国的“儒学史”编写工作也已展开。《儒藏总目·经部》已于2011年初正式出版。《儒家经典与思想研究》集刊目前已顺利出版六辑。作为日本《儒学史》编写工作的起步成果,其重要儒学著作仓石武四郎的《日本中国学之发展》已于2013年初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4年6月底,由北京大学主持编纂的大型儒学典籍《儒藏》“精华编”将出版到100册。《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四国的650余种重要儒家经典文献,预计2018年至2019年,计划中的339册将全部出齐。

阅读全文

与儒藏最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