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天宇的创新成果
一、 主持参加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项,国家规范标准编制工作1项
⑴、主持完成省科技重点项目《建筑物远距离多向整体移位技术》获99年度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已编入国家相关规范,施工技术被选入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教材。应用于实际工程创造了建筑物移位多个之最:一地多幢、多向共轨、远距离的平移纪录,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成果已在省内外几十项工程中成功应用与推广,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⑵、主持完成省科技重点项目《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2001H030),该项目于2005年2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获省政府2005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已在几百项工程中得到应用,每年完成产值近千万元。
⑶、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排名第三),完成省科技重点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玻璃钢表面包裹加固法》(98-Z-35),该项目于2005年4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已在多项工程中推广应用,正申报省政府科学技术奖。
⑷、参加国家规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编制工作,承担沿海地区氯离子腐蚀资料收集整理与评定,已完成送审稿。
二、主持编制国家级工法一部
主持编制的《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YJGF42-98)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级工法(批准文号建建[2000]45号)。
三、从事新技术开发与服务,主持完成的代表性工程
1、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审定人,研究开发了厚钢板,扶壁柱、裂缝无损修复等加固新技术,主持主要完成的建筑物结构加固改造工程:福州东百大楼、福州大戏院、福州大饭店、福州中亭街、福州大利嘉城沃尔玛、泉州群众戏院、兴行银行马江大厦、马尾国际海员俱乐部、福建教育学院男生宿舍楼、泉州金帝花园19、20号楼、泉州房管所危旧直管公房、泉州东湖皇都大厦、漳州大酒店、南安石井镇企管楼、福州建荣花园C座等。
2、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审定人,主持研究开发了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主要工程:广西北海英国领事馆(国家文物)、泉州食品大楼、泉州新星有限公司、南安华兴加油站、南安东田卫生院、霞浦中行宿舍楼、南平铝厂办公楼、华兴加油站高位水塔、莆田自来水厂高位水池、省援藏项目“福建公园”等。
3、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审定人,加固技术应用市政与桥梁,主持主要完成工程:厦漳高速西溪大桥、福宁高速宁德桥路基、京福高速南平收费站综合楼、福宁高速太姥山综合楼、福清古屯桥等。
4、作为项目负责人、技术审定人,研究开发了CFRP加固古木结构等新技术,应用于古建筑物、现代文物建筑修复与保护,主要工程:观巷基督教堂、天主教福州泛船浦教堂神父楼保护、泉州钟楼、闽海关大楼拆移保护、泉州鲤城区老年大学、漳州农展馆等。
四、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承担设计项目工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建筑结构专业审核人,完成设计工程近百项,工程均已竣工。
五、社会学术团体担任的职务
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技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分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受聘担任省第五届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工程技术专家、福建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科技咨询专家。
获国家省六种奖励情况:
1、《建筑物(群)远距离多向整体移位技术》,国家建设部99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编号99-3-2501) 项目主持人 排名第一
2、《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省政府2005年度科学技术三等奖 闽建科[2005]55号 闽政文[2005]580 项目主持人 排名第一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玻璃钢表面包裹加固法》(98-Z-35), 省政府2006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
撰写的论文、著作、总结、报告:
代 表 作:《CFRP布包裹加固旧木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独立撰写人,《福建建筑》2005年第2期CN35-1120/(ISSN1004-6135)
1、《混凝土结构裂缝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独立撰写人,《福建建设科技》2005年/No.3 CN35-1165/TU
2、《常用裂缝修复技术对比试验》独立撰写人,《福建建设科技》2006年/No.1 CN35-1165/TU
3、《已有建筑物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独立撰写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10 ISBN7-81036-436-7
4、《建筑物整体移位施工工法》执笔人,国家级工法 建[2000]45号,《施工技术》2000年第11期 CN11-2831/TU ISSN1002-8498
5、《关于碳纤维加固福州乌塔的建议》第一作者,省建筑物鉴定与加固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10
6、《某过火结构构件检测鉴定与加固处理方案》独立撰写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2 ISBN-7-112-04861 TU4338
7、《福州乌塔塔身变形分析与评估》第二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2 ISBN-7-112-04861 TU4338
8、《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实例应用》第8章既有建筑移位 合著第二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ISBN-7-112-04861 TU4338
9、《地基处理技术发展与展望》第37章建筑物纠倾技术,第38章建筑物移位技术 合著第二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10 ISBN7-5084-2417-4
10、《建(构)筑物地基基础特殊技术》,泉州某八层办公楼整体平移工程实例分析,合著第二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1 ISBN7-114-05361-4
11、《建筑结构修复加固成套技术》主要执笔人,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报告 2004.12
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玻璃表面包裹加固法》部分执笔人,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技术报告 2004.12
Ⅱ 中建八局的创新成果
“垂直管理、区域协调的组织架构”、“项目全员风险抵押管理模式”、“ERP管理信息系统”、“机场、污水处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系列高端工程的成套施工技术”、“绿色施工综合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Ⅲ 项目成果报告
完成了所有一级项目来及自子项目的成果报告编写,编制4 579幅图件和8 171份表格。其中,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完成3 11 1 幅图件和3 187份表格,编写了10个二级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了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煤层气资源评价编制各种图件450幅、表格2 666份,编写了4个二级项目报告,编写了煤层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砂资源评价编制各种图件530 幅、表格548份,编写了5个二级项目报告,编写了油砂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页岩资源评价编制各种成果图件91张、成果表格1 044张,编写了油页岩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与应用编制各种图件38张、表格147张,编写成果报告15余万字;油气资源发现趋势预测编制各种图件55幅、表格200份,编写了5个二级项目成果报告,编写了油气资源发现趋势预测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建设共编制各种成果图件38张、成果表格37 张,编写报告43万余字。在一级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及数据表、图册。
Ⅳ 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Ⅳ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请你介绍我国的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说明其创新点在哪里
看每年科技奖发布就可以知道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足进步了。
第一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两只猕猴,填补克隆灵长类动物长达20年的空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意味着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多项科技新政颁布实施,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发创新活力……2018年,中国科技干劲足,活力强,目标更明确,步伐更稳健,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聚光灯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孕育未来发展新动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一年里,从基础科研到工程应用,我国科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攻克了体细胞克隆猴的世界难题,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同时,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将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学良研究组等科研团队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能精准模拟出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推动药物筛选和治疗方案制定。
北京大学江颖团队实现了氢原子的空间成像和精确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凌宏清团队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染色体精细图谱的绘制,全面揭示了小麦A基因组的结构和表达特征,对深入和系统研究麦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进一步推动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团队用基因编辑方法,将酿酒酵母中16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1条,创建出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超导块体材料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为马约拉纳任意子。该马约拉纳零能模纯净度高,能在相对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对构建稳定的、高容错、可拓展的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有望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后续,它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在这一年里,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北斗系统进入了全球组网密集发射期,截至11月19日,我国已成功发射第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行;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完成了首次海上试验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完成了首次水上高速滑行试验……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中,孕育着未来经济发展可能所必需的新知识、新要素和新动能,将有助于我们国家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