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洪堡大学

成果洪堡大学

发布时间:2021-06-12 09:36:45

⑴ 我完成了柏林洪堡大学的数学物理专业的学业,我现在是应该回到中国从事科研工作,还是留在德国继续深造

首先要看你是留学垃圾,还是留学精英。
留学有个721讲法,7成是家长攀比,2成是富二代出国享受的,只有一成是真正为了学习先进科技而留学的。
你是那一类???

⑵ 求一篇科学论文

1·植物学方面

在19个世纪对我国植物作过比较多研究工作的是俄、英、法三国。俄国对我国植物的研究受地缘政治的影响,主要在与其接壤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们在1804年就编出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植物志。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编写了《阿尔泰植物志》(Flora Altaica 1829-1834)。在我国的北京和内蒙的一些地方收集过植物标本的宾奇(A.Bunge),则对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植物作过一些研讨。当然,对我国植物研究得更多的沙俄植物学家是马克西姆维兹(C.Maximowicz)。他是上个世纪西方研究我国植物的数个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也是曾亲自到我国采集过生物标本的少数几个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

马克西姆维兹是彼得堡植物园的首席植物学家,俄帝国科学院院士和植物博物馆主任。在我国的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作了长期而广泛的植物学采集。此外,对那周边的日本和朝鲜的植物也作过很多的采集。对我国东北和朝鲜日本的植物颇为熟悉。不仅如此,许多俄国考察队和东正教使团人员采回的植物标本也是经他鉴定发表的。著名的如普热泽瓦尔斯基(N.M.Przewalski)、普塔宁(G.N.Potanin)、皮尔塞卿斯基 (P.J.Piasetski)等人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广大地区采得的植物标本大多由他整理发表。由于他还颇有见地地与英、法等西欧大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标本交换关系,所以英、法等国的采集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收集的标本也有不少由他定名发表。

马克西姆维兹前后用近四十年的时间研究我国的植物,在此基础上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包括《阿穆尔 [4] 植物志初编》(Primitiae Florae Amurensis 1859),书中共记述985种植物,包括57种苔藓。其中有新属4个,新种112个。书末还附有“北京植物索引”和“蒙古植物索引”。完成这项工作后,他曾试图全面记述东亚各国植物,后来意识到这非他力所能及,转而描述新种和订正原来记述过的属种。

从1866至1876年,他发表了20篇专文,按属别描述日本和我国东北的植物。尔后又于1876至1888年,同样按属排列发表了8个分册的《亚洲植物新种汇要》(Diagnoses Plantarnm Novarum Asiaticarum) [5] 。他曾研究普热泽瓦尔斯基数次率人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收集的大量植物标本,发现新种300多个,新属9个。1889年,他着手系统整理普热泽瓦尔斯基在我国采的植物,但只完成两个分册,分别为《唐古特 [6] 植物》(Flora Tangutica 1889)第一卷第一分册(具花托花和盘花植物 [7] ),及《蒙古及其邻近的中国突厥斯坦 [8] 部分地区植物名录》(Enumeratio Plantarum Hucusque in Mongolia nec non Adjacente Parte Turkestaniae Sinensis lectarum 1889)第一卷第一分册。《唐古特植物》共描述植物203种,其中有30个种是首次描述。连同以前在科学院期刊发表过的,总计有两个新属60个新种。绝大部分植物附有插图。《蒙古及其邻近的中国突厥斯坦部分地区植物名录》第一分册记植物330种,其中记有蒺藜科的一个新属和22个新种。同年,他还出版《普塔宁和皮埃塞泽钦所采的中国植物》(Plantae Chinenses Potanianae et Piasezkianae 1889 )的第一分册(从毛茛科到马桑科)。

马克西姆维兹先后记述我国植物数千种,其中有新种数百个。还描述新属十多个。很明显,他对我国东北数省、内蒙、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山西等与俄国毗邻地区植物的区系作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与马克西姆维兹同时,还有不少俄国植物学家研究过我国植物。曾任彼得堡植物园园长的雷格尔(E.Regel)是一位很有造诣的植物学家,1835 年即出版过《俄国植物志》。他和贺德(Fr.v.Herder)分别研究了雷德(G.Radde)在我国东北采的植物,前者研究离瓣花双子叶植物(从毛茛科到石竹科),后者研究合瓣花植物、无花被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并于1864—1892年以《雷德所采植物》(Plantae Raddeanae)的名称发表。

当然,在马克西姆维兹之后以研究我国植物著名的俄国人最早的要数柯马洛夫(V.L.Komarov),这位植物分类学家于19世纪末曾在我国东北和朝鲜采集,得标本6000余号。此后,他分别于1901—1902,1903—1904,1905—1907刊行了他编写的三册《满州植物志》(Flora Manchuriae)。他还研究了不少带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植物属种。另外,巴里宾(J.W.Palibin)等其他一些俄国植物学家也曾对我国的植物有过不少研究。

英国人对我国植物的研究与该国在其他殖民地的做法有相同之处,即很注意做类似普查性质的工作。早期英国的著名植物学家如胡克 (W.J.Hooker),班克斯(J.Banks),林德赖(J.Lindley)乃至在华为领事官的汉斯(H.F.Hance)都曾对中国的植物作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见于有关的植物学期刊中。

胡克研究过许多我国的蕨类植物。后来,另一英国蕨类植物学家贝克尔(J.G.Baker)家也研究过大量的中国蕨类植物,他完成了胡克的《蕨类纲要》(Synopsis filicum)并添了许多新种。1873年,《蕨类纲要》出第二版时,贝克又把不少新种作为附录加上。此人对我国的百合科植物也有过研究。林德赖对我国的兰花作过不少研究。J·D·胡克(J.D.Hooker)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地方考察过,发表过那里的一些杜鹃,有些还经他引进英国。他还与当时英属印度加尔格达植物园的主任桑姆生(T.Thomson)合著了《印度植物志》(Flora Indica)。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数位英国植物学家都很熟悉中国的园林花卉和经济植物。其原因很显而易见,就来自英国的四位最著名的植物采集者福群 (R.Fortune)和韩尔礼(A.Henry)、威尔逊(E.H.Wilson)和福雷斯特(G.Forrest)而言,他们分别是园林协会,东印度公司,英国把持的中国海关和一些著名花卉种苗公司的雇员,与商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的1861年,英国植物学家边沁(G.Bentham)即出版了《香港植物志》(Flora Hongkongensis )。书中共记述香港植物1065种。在那以后的19世纪下半叶,研究中国植物最著名的英国植物学家是丘园的赫姆斯莱(W.B.Hemsly)。众所周知,丘园是世界上研究植物学的中心,而赫姆斯莱与俄国的马克西姆维兹类似,也曾一生致力于中国植物的研究。是上个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研究我国植物最引人注目的学者之一。

赫姆斯莱1860年就曾在丘园工作,最初是作为边沁的助手。后来曾因健康等原因离开丘园,但在1883年又重新回到丘园工作。1884年,英国皇家学会决定,从它的政府科学拨款中拿一笔钱编写已知中国植物的目录,他参加了这项工作。后来热心了解中国植物的美国商人福勃士(F.B.Forbes)也积极投身此项工作。于是,他们一起合作发表了《中国植物名录》(Indix Florae Sinensis 1886--1905)。这套著作的植物包括朝鲜、琉球所产,内容述及分布和同物异名的辨别等等。1896年,他研究了西藏的植物区系,发表“西藏植物 ”(The Flora of Tibet),这项研究被我国植物学家视为这一地区的先驱工作。他还与他人合作撰写了“西藏或亚洲高原植物”(The flora of Tibet or high Asia 1902)等。当然这只是他比较著名的一些研究工作。他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上个世纪下半叶和本世纪初许多英国人采集的植物主要由他进行鉴定发表的。他发表有关中国植物的描述文章数以百计。

从1909年至1956年,在我国西南高地、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及喜马拉雅山区作了长达近五十年地学和植物学考察和收集的瓦德,对该地区的植物分布及具体区域种类的多寡可谓见多识广。他一生写过不少关于我国西南地区植物学区系和植被方面的文章。包括《绿绒蒿的故乡》(Land of Blue Poppy)、“中国喜马拉雅的植物”(The Sino-Himalayan flora 1927)、“西藏的森林”(The forests of Tibet 1935)、“西藏的地理学和植物学概论”(A sketch of the geography and botany of Tibet, being 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the country 1935)等等,对那里的植物区系特点,及地理环境对植物区系的影响等做了很有价值的探讨,提出了“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等有见地的概念 [9] 。

本世纪前期,支持福雷斯特来华采集的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负责人鲍尔佛(B.Balfour),也是一位与我国植物研究有密切关系的学者。他是爱丁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曾研究和定名了大量由福雷斯特自中国西南滇川等地引进的植物花卉和标本。其中包括首次引入爱丁堡植物园的大量报春和杜鹃花属植物。 1922年,鲍尔佛死后,继任该园园长和爱丁堡大学植物学教授的斯密思(W.W.Smith)继续与福雷斯特合作,也研究了大量后者在华采集的植物,有关成果大多发表在爱丁堡植物园的期刊中。他熟谐我国喜马拉雅山一带的植物,也是报春花和杜鹃花属植物的专家。由于福雷斯特来华采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集杜鹃花。他们合作的结果之一是使爱丁堡成为研究我国杜鹃花属植物的中心。

法国近代地理学发达较早,在17世纪中期,法国人就在北美的考察方面有出色的业绩;此外在18世纪中叶以前法国一直拥有北美加拿大等大片的殖民地。因此一些法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两地间生物的重要关系。如传教士杜德美和在我国海关任职的福威勒等。他们可能是最早注意东亚和北美生物区系间联系的人。鸦片战争后,法国人研究中国的植物以邻近法属殖民地越南、老挝等国的西南地区出色,这与他们的传教士在这一带的活动活跃密不可分。法国植物学家研究中国植物有较长的历史和出色的成就。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巴黎自然博物馆所属植物园栽种了大量由法国传教士送回的中国植物,该园的主要园丁卡约瑞(E.A.Carrière),发表了一些中国植物的新种,还引种了不少由西蒙和谭微道送回的植物,并在有关刊物中发表了大量栽培于该苗圃的中国观赏植物。曾任这个植物园主任的迪赛森 (J.Decaisne)也曾描述和发表过大量来自日本和中国的植物新种。瑞士植物学家德堪多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时,在探讨中国栽培植物的时候曾经用了贝勒和他的研究成果。另外两个植物学家普兰琼(J.E.Planchon)和拜伦(H.Baillon)也研究过一些中国植物,其中一些为谭微道 (A.David)所采。

当然,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研究中国植物的法国学者以弗朗谢(A.Franchet)最为著名。他和同时的马克西姆维兹、赫姆斯莱等人一样,堪称是那个时期研究中国植物的最杰出人物。此人在研究我国的植物之前,曾对日本的植物作过不少研究。从1878年开始潜心于中国植物的研究。1881年他还着手整理巴黎自然博物馆的植物标本并进行相关的描述。他还鼓励在华的传教士积极为该博物馆收集标本。著名的传教士谭微道,赖神甫(G.M.Delavay)、法盖斯(P.Farges)、苏里(J.A.Soulié)等采集的标本主要是由他研究定名的。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共记载中国植物 5000余种,新种1000多个,新属约20个。其中相当部分是赖神甫采自云南的植物。

弗朗谢的主要著作有《谭微道植物志》(Plantae Davidianae)。此书分两卷,第一卷的副标题是“蒙古和华北及华中的植物”于1884年出版,记载北京河北和内蒙等地的植物1175种,计新种 84个。书后附标本图27张。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藏东植物”于1888年出版,记载川西宝兴植物402种,其中163种为新种。书后附有17张标本图,包括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宝兴杜鹃(Rhododendron mupinense)、腺果杜鹃(Rh. David)和一张珙桐的彩图。谭微道所采的植物涵盖面很广,对于西方了认识中国的植物区系意义很大。

弗朗谢曾试图系统整理赖神甫从我国云南送回的20万号植物标本,但终究力不从心,不得不放弃这一念头,转而描述其中新种。但即使这个任务,他也未能完成。通过长期对我国西南植物的研究,弗朗谢认为我国西南的川西、藏东和滇北是杜鹃花科、百合、报春、梨、悬钩子、葡萄、忍冬和槭属植物分布的中心。 [10] 他的上述看法大体是正确的,也为后来英、美和德国的植物学家继续这一地区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打下了基础。

弗朗谢之后,列维尔(H.Leveille)长期研究东亚植物,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二十余年中,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涉及我国的不少。20世纪上半叶长期研究亚洲植物的巴黎博物馆植物学家盖根湃(F.Gagnepain),也研究过不少中国植物。

德国柏林植物园和博物馆负责人、柏林大学教授代尔斯(L.Diels)曾长期研究瑞典人柏固(C.A.Bock)和奥地利人洛色恩 (A.E.Rosthorn)在我国四川大巴山等地采集的中国植物,著有《中国中部植物》(Die Flora von Zentral-China 1901),记述了我国中部秦岭地区一带的植物数千种。他还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中国近代植物地理学的第一篇论文-----《东亚高山植物区系》(Die Hochalpine Flora Ost-Asiens 1904)。其后,他又鉴定描述过英国采集者福雷斯特在华的首批标本。1913年,他又发表“中国西部植物地理学调查”(Untosuchungen zur Pflanzegeographie von West-China)。对我国西部的植物地理进行了研究,并尝试进行分区。

基于当时的研究成果,代尔斯对我国的植物地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尝试进行分区,同时指出我国植物区系的性质和成分。他认为中国中西部高山地区不但植物种类繁多,而且存在大量原始类型和由原始类型向进化类型过渡的中间类型,是大量植物种属的发祥地和分化中心。另外,这里的地质学证据也表明这里地层古老;同时,这里的动物分布情况也显示了这一点。因此,在系统发生学上很值得详细研究。后来,他在赫姆斯莱、沙坚德等人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对东亚的植物地理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他认为,东亚,尤其是中国内部,长富有北半球的普通植物。与北美植物的亲缘关系很近。有些属很发达,如黄精属、百合属、飞燕草属、淫羊霍属、小檗属、虎尔草属、杜鹃花属、报春花属、龙胆属、马仙蒿属及望江南属等等。他还指出,由于地层古老,且气候和地理条件优越,又未受地质变迁的大伤害,所以我国多有特产植物,如水青树属(Tetracentron )、杜仲属(Eucommia)和珙桐属(Davidia)等。这反应在他1929年出版的《植物地理学》等著作中。他还写有《秦岭及中国中部植物论文集》(Beiträge zur Flora des Tsing-Ling-shan und undere Zusatze zur Flora von Centrachina)。顺便提一下,20世纪30年代末,在洪堡大学学习的我国植物学家郝景盛,曾在代尔斯教授的指导下写了“青海植物地理研究”和“ 柳属植物志要”两篇论文。

此外,另一德国植物学家和树木学家柯恩(B.A.E.Koehne)也曾为威尔逊采集的一些植物新种定名,主要是花楸属(Soubus )和山梅花属(Philadelphus)植物。

本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哈佛大学堪称是研究中国木本植物的中心。该校的植物学家沙坚德(C.S.Sargent)曾到日本等亚洲国家采集植物标本, 熟悉东亚的植物。对我国的木本植物(主要由威尔逊等人收集)尤其有研究。从1913年起,沙坚德教授主编了《威尔逊植物志》(Plantae Wilsonianae),计三册,于1917年全部出版。该书记载了1907,1908,1910间,阿诺德树木园通过威尔逊等收集得的中国中西部木本植物。在该书第一卷,描述了威尔逊采集植物种类的一半左右,其中包含两个新属,225个新种,162个树木新变种。全书总共描述植物3356个种和变种,是当时研究中国木本植物最广博的参考著作。至今犹为研究我国木本植物及湖北、四川植被的重要参考书。

沙坚德还根据自己长期对北美和东亚植物的研究,发表了两篇颇富创建性关于东亚和北美植物区系的论文。其一为“东亚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比较”(A Comparison of Eastern Asiatic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n Woody Plants,1913),另一为“中国和美国木本植物种的比较”(A Comparison of Woody Species of China and America 1920)。在前一篇论文中,他就东亚北纬22.3度以北地区与美国得克萨斯格兰河以北地区的木本植物进行了比较。他逐科地指明两地的有无及属种的多寡和特有属种。在植物区系学上有重要意义。

1898年从德国赴美的瑞德(A.Rehder)也是对我国植物,尤其耐寒木本植物作过很多研究的树木学家。他长期在阿诺德树木园工作,后来成为哈佛大学的树木学教授。研究、描述过威尔逊和洛克(J.Rock)和其他一些人收集的许多植物。并发表了不少文章。他出版过一些重要的树木学著作,包括《北半球寒温带地区栽培的耐寒树木索引》(Bibliography of Cultivated Trees and Shrubs Hardy in the Cooler Temperate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1949) [11] 。另一位曾与韩马迪在我国云南和四川收集大量植物标本的德国植物学家施耐德(C.K.Schneider),后来也去了阿诺德树物园,在那里作了四年的研究,分类描述了大量威尔逊在我国西部采集的植物。他后来成为以我国为分布中心的小檗属(Berberis)和丁香属(Syringa)的专家。

本世纪上半叶,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农学院院长、植物学家梅里尔(E.D.Merrill1876—1956)是国际上研究我国植物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梅里尔博士1902年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到美属菲律宾马尼拉服务,先在农林部,后来在国家实验局任职,最后任科学局局长。1924年回到美国,先后任加里福尼亚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农业实验场场长,纽约植物园园长,哈佛大学植物学教授兼阿诺德树木园园长和哈佛大学植物标本总监 [12] 。1920年他到浙江、安徽采集过标本。他很熟悉东亚植物。20世纪上半叶,我国不少学者采集的标本是由他鉴定命名的。象我国前辈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采着的一马鞭草科新属种,就是经他鉴定命名为钟木(Tsoongia axillariflora)的。这属后来即成为纪念钟观光的钟木属。他鉴定我国学者送去的植物标本通常比较快速准确,为我国植物学家称道。他发表过不少关于我国华南、广东、海南岛植物的文章。1920年他路经南京时,与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相识,后来建立了终身的友谊。他们合作研究广东和海南植物,先后一起发表了“广东植物志资料”,“海南植物志资料补充”等许多研究文章。在纽约植物园工作期间,他曾指导我国植物学家裴鉴做博士论文。梅里尔先后研究东亚植物数十年。他和沃克(E.H.Walker)合作编写的《东亚植物文献目录》(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 1938)及由沃克作的《东亚植物文献目录·补编I》(Supplement I, 1960),收集东亚的植物文献相当充分,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和东亚植物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在华西南的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进行过重要植物学考察,并采集过大量植物标本的奥地利植物学家韩马迪(H.Handel-Mazzetti),是本世纪上半叶研究我国植物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中国回到奥地利维也纳后,潜心于中国植物的研究。并因对分布中心在我国西南的报春花属和珍珠菜属植物有精深的研究,而被当时的学术界目为专家。他还约请了其他一些植物学家研究他收集的植物标本。在此基础上,又查阅了当时西方各大植物研究机构收藏的中国植物标本。编写了《中国植物志要》(Symbolae Sinicae),1937年在维也纳全部出版。

韩马迪的著作共分7卷,分别为藻类、真菌、地衣、藓类、苔类、蕨类和种子植物。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许多分类群都有颇深入而有见地的探讨,是当时国际上研究我国植物的一部带有总结性重要著作。他也因此植物学界誉为中国叙述植物学的权威。这部著作至今对于我国植物学者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还发表过《中国植物地理结构及其亲缘》(The Phyt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Affinities of China)等有关我国植物地理学的文献。并曾根据他在我国西南等地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全中国的地理分区工作。

⑶ 德国计算机科学专业有哪些好的大学

在US News排名中,德国高校在计算机科学方面名列全球百强的有4所,依次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柏林洪堡大学 、亚琛工业大学。
不过,各类大学排行榜并不一致,柏林洪堡大学在计算机方面的排名争议较大。争议较小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德国高校中计算机科学最为突出的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机全球排名第9(US News排名全球29位),而且全球综合排名60位,在德国高校中也是综合排名最高的。
其次,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拥有德国高校同领域中公认的综合实力强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设立最早,而且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声国际。而亚琛工业大学在QS排名中表现抢眼,其计算机科学列 世界51-100,德国第2名,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不相上下。
考生可以重点考虑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亚琛工业大学。

⑷ 欧洲有哪些著名大学

牛津大学 英国 12世纪中期 http://www.ox.ac.uk/
剑桥大学 英国 1209年 http://www.cam.ac.uk/
巴黎大学 法国 中世纪
莫斯科大学 俄罗斯 1755年
海德堡大学 德国 1386年
爱丁堡大学 英国 1583年
鲁汶大学 比利时 1425年
莱顿大学 荷兰 1575年
波鸿大学 德国 1964年
彼得堡大学 俄罗斯 1819年
科英布拉大学 葡萄牙 1290年
伦敦大学 英国 1828年
罗马大学 意大利
维也纳大学 奥地利 1365年

太多了,排进世界前五十的都有三十多所 还要不??真的有点多.....

⑸ 为什么人们都不愿去德国洪堡大学

第一点,德国真正类似于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基本都是 亥姆霍兹研究集团,马普所这样的研究集团,它们都是独立的,充其量与学校合作。 出的成果也都基本属于这些研究集团的。

举例说明,亚琛工大附近有个比较有名的亥姆霍兹研究中心叫于利希研究中心。 亚琛和它有非常多的合作项目,而且里面也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参与两边很多项目,但是200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是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只有英文的维基把他算到RWTH头上,其它任何关于大学的介绍,都没这教授什么事。

第二点,德国的大学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

第三点,学校很多,政府都得养活,其实学校的经费比起美国就很少很少了。如果去查下,德国钱最多的两个学校 RWTH和TUM,每年经费也就11亿欧元。 美国的大学呢,MIT每年40亿美元,哈佛好像更多。这当然没办法比。如果有人想反驳说UC Berkeley没多少钱,但是UC Berkeley俩国家实验室每年经费就40到50亿美元。



⑹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 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 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效率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因此,只有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借鉴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经验,提高国民素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⑺ 德国柏林爱丽斯-索罗门大学怎么样

首先,护理专业在德国的就业情况非常好,工资也非常的高。我自己的姐姐在德国已经入籍了,但是想申请护理都是不行的,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申请了一个护工的专业,就业前景也非常好!所以能读这个学校就很好了。工作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周末,自由。。。因为德国老龄化厉害,老人又是社会中最富有的,所以毕业为这类人群工作,待遇可想而知。

学院简介
柏林爱丽丝-索罗门学院(Alice Salomon Fachhochschule Berlin)是一所百年老校,德高望重。其创建人是德国妇女运动的伟大先驱爱丽丝-索罗门。

该校自创建之日起就致力于社会及社会教育学。在社会学(soziale Arbeit)、社会教育学(Sozialp dagogik)、健康(Gesundheitswesen)及护理学(Pflegwissenschaft)等专业有着很强的优势。

该院下设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并有大量实习专业及与企业、其他院校合办的,和实践挂钩的进修专业。

该院的学士学位专业包括:
健康与护理管理(Bachelor Gesundheits- und Pflegemanagement)、幼儿教育(Bachelor Erziehung und Bilng im Kindesalter)和理疗(Bachelor Physiotherapie/ Ergotherapie)。

该院的硕士学位专业包括:
护理/ 护理管理学(Pflege/ Pflegemanagement)、卫生机构管理和质量(Management und Qualit tsentwicklung im Gesundheitswesen)等二十多个专业。

作为传统的公立学院,该院在对中国学生的学历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消息来源:杭州滨才留学

⑻ 洪堡大学的主要成就

柏林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许多知名学者、政治家在这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成就惊人。
柏林洪堡大学的教师阵容十分强大,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亥姆霍兹、赫兹、韦恩等,生物化学之父费歇尔(Emil Fischer),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伊曼( John Von Neuman),化学家拜耳(Adolf von Baeyer),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李特尔(Ritter),哲学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谢林(Joseph von Schelling)、黑格尔(Georg W. F.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法学家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都曾在此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Robert Schuman)、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著名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铁血宰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Kurt Tucholsky)等。

⑼ 洪堡大学是不是比其他德国知名大学更难入学

学校简介
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简称HU Berlin)的前身是柏林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是德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810年,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由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当时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从一成立起,就确定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全面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
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苏联的“洛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1981年,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
编辑本段创校理念
洪堡大学是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的新学校,他也希望洪堡大学能成为「现代大学之母」(Mutter aller modernen Universitäten)。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研习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较不重视研究。此后洪堡的理念传递至欧、美各地,也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
编辑本段专业与师资
柏林大学成立时有四个传统系科:法律系,医学系,哲学系和神学系。第一个学期有256名学生上课。现在,该校已经拥有三万七千多名学生,将近两百多个专业。
曾任职于该校的著名教授有: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法学家卡尔弗里德内西.凡撒非尼亚,训诂学家奥古斯特.波克等当时在欧洲都非常著名的学者。
二十世纪柏林大学科研成果特别显赫,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出自洪堡大学即当时的柏林大学,即1901年荷兰人教授雅可比.亨里修斯.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学动力学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此后,该大学共出了二十九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洪堡大学是德国大学的表率,也是许多国家的大学效法之楷模。重建于1818年的波恩大学曾沿袭洪堡大学的办学模式。
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洪堡大学在180多年的岁月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以下是曾在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简况。
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尔伯特·A·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较准确地测定了光速和发明分光仪于1907年获奖。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abriel Lippmann)法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工作。因创立电守恒定律、“李普曼干涉定律”等于1908年获奖。
卡尔·F·布劳恩(Karl F. Brau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深造。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研制阴极射线示波管于1909年获奖。
威廉·维恩(Wilhelm Wien)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和任教(1892-1896年)。因发现黑色物体中的热辐射、推演出黑体辐射的位移定律和辐射能量分布定律于1911年获奖。
马克斯·冯·劳厄(Max F. T. Von Laue)德国物理学家,是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学生,曾先后在洪堡大学任教近40年。因以晶体测定X射线并证明X射线的波动性于1914年获奖。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1875-1877年在洪堡大学学习,1888-1926年在该校任教。因创立光的量子论于1918年获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美籍德国物理学家,1914-1932年在洪堡大学任教。因创立相对论和提出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奖。
詹姆斯·弗朗克(James Franck)美籍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因提出电子原子冲撞定律于1925年和古斯塔夫·赫茨共享此项奖。
古斯塔夫·赫茨(Gustav Hertz) 德国物理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1925年与弗朗克一起获奖。
维尔纳·海森贝格(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曾担任洪堡大学教授。因建立导致对氢的多种发现的量子力学基础于1932年获奖。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奥地利物理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时(1917-1933年)因提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于1933年获奖。
马克斯·玻恩(Max Born)德国物理学家,1915年起任洪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瓦尔特·波西于1954年同获此奖。
诺贝尔化学奖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荷兰化学家,曾就读于洪堡大学。因提出碳原子理论、化学、力学法则和渗透压于1901年获奖。
埃米尔·菲舍尔(Emil Fischer)德国化学家,晚年在洪堡大学任教,其间因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突出成绩于1902年获奖。
阿道夫·冯·拜尔(Adolf von B?yer)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185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开始任教。因在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合成靛蓝和砒霜合成方面的杰出贡献于1905年获奖。
爱德华·布赫纳(Edvard Buchner)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在生物化学研究及无细胞(酶)发酵等方面的贡献于1907年获奖。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尔(Richard Willst?tter)德国化学家,因对叶绿素和植物色素的研究于1915年获奖。
弗里茨·哈贝尔(Fritz Haber)德国化学家,在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1911-1933年)因发明用氮和氢合成氨的研制成高压合成氨,1918年获奖。
瓦尔特·奈恩斯特(Walther Nernst)德国物理化学家,在第一次担任洪堡大学教授期间(1905-1922年)因阐明热力学第三定律于1920年获奖。
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化学家,曾在其叔父、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米尔·菲舍尔资助下进洪堡大学深造。因关于血液、胆汗的色素研究并研制人造血红素晶于1930年获奖。
彼得·德拜(Peter J·W·Debye)美籍荷兰物理化学家,在开始任洪堡大学教授的同一年(1936年)荣获此项殊荣,原因是他提出了极性分子理论,确定了分子的偶极矩的测定方法以及对电子衍射、气体中的X射线的研究。
阿道夫·博特纳特(Adolf Butenandt)德国化学家,由于对性激素的化学研究于1939年获奖(但未接受)。
奥托·哈恩(Otto Hahn)德国物理化学家,曾任洪堡大学教授多年。因发现原子核裂变于1944年获奖。
奥托·迪尔斯(Otto Diels)德国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任教12年(1904-1916年)。因发现和发展二烯合成法于1950年获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德国医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于1889-1895年在该校工作。因研究抗毒素血清,尤其在运用血清治疗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贡献于1901年获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德国病菌学家,在任洪堡大学教授、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期间,因分离并确证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结核病菌、霍乱弧菌于1905年获奖。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Otto Heinrich Warburg)德国生物化学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并任教授(1914-1923年)。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于1931年获奖。
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德国细菌学家,曾主持洪堡大学科赫传染病研究所的工作。因发现中和白喉毒素的抗菌素、研制成功治疗梅毒的“606”于1908年获奖。
汉斯·施佩曼(Hans Spemann)德国生物学家、胚胎学家,曾在洪堡大学任教授。因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组织者作用于1935年获奖。
诺贝尔文学奖
特奥多尔·蒙姆森(Theodor Mommsen)德国历史学家,曾在洪堡大学讲授古代史,1874-1875年任该校校长。因著《罗马史》于1902年获奖。
格哈特·霍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德国作家,曾在洪堡大学学习。因创作《织工们》、《沉钟》、《米哈依尔·克拉玛》等剧本于1912年获奖。
诺贝尔和平奖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德国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德国首相和外交部长,曾在洪堡大学攻读国民经济学。因推行德国与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的和解政策于1926年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世界著名人物先后在洪堡大学学习或深造,其中最为重要的如下:
著名进步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曾于1821-1823年在该校学习法律,聆听黑格尔的哲学课。
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Ludwig Feurbach)曾于1824-1825年在洪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因受黑格尔影响改学哲学。
著名的国际工运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曾于19世纪40年代在该校攻读哲学和语言学。
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枣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在洪堡大学学习法学与国民经济学之后于189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伟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马克思(Karl Marx)曾于1836-1841年在洪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枣恩格斯(Fiedrch Engels)曾于1841-1842年利用在步兵炮团服兵役的业余时间去洪堡大学旁听,一年时间内先后学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外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曾于1922年2月由法国迁居德国柏林在洪堡大学勤工俭学。
洪堡大学采取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如学生助学金制度、午餐补贴、已婚学生补贴、住宿补贴等。
该校的文艺团体(交响乐团、室内乐队、合唱团、室内合唱团、木偶剧组、歌舞剧团和绘画社等)和社会专业艺术团体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经常为学校举办音乐会、戏剧表演会和展览会等。
近年来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教育体制的不同,推出了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项目,对中国学生来说,条件是必须在中国本科毕业。中国本科毕业生到德国来学习三到四个学期,即可取得德国的硕士学位。入学只需满足学历条件,不需参加入学考试。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6-1985年,洪堡大学先后向国际上150位杰出人物颁发名誉博士证书,其中包括中国的周恩来和郭沫若。
http://www.hu-berlin.de/

阅读全文

与成果洪堡大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