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区别
1、中国科学院秉承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变革,结合国立科研机构的特点,于版2002年设立了权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首次颁奖。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个人或集体,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10个,其中每个获奖集体的突出贡献者不超过3人。获奖者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签署奖励证书并颁发奖章或奖杯。
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是一项覆盖面广泛的科学技术奖。从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性质来讲,包括了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进步、技术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或自主开发创新的技术等
②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
③ 21世纪伟大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宫二号完成了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2、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
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3、细胞核重新编程
所谓细胞核重新编程,是将成熟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发育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将细胞内的基因表达由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
通过这一技术,可将一个体上较容易获得的细胞(如皮肤细胞)类型培育成另一种较难获得的细胞类型(如脑细胞)。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30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因为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生命体的理解。
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弥,获得这一奖项。
4、神光二号
神光二号是我国2002年成功研制的大型激光装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由成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
可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释放出极端压力和高温。
“神光二号”可用作科学实验,释放的巨大能量在实验中产生的极端物理条件,对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应用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技术的推出,均有重大意义。
“神光”的未来前景诱人。据专家介绍,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科学家可利用激光聚变技术。
把海水中丰富的同位素氘、氚转化为巨大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神光二号”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从海水中获得能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④ 当今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神舟七号飞天 重大航天科技成果揭秘 人民网电 神七今天就要飞天了,它的成功发射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价值。 一个科研成果的研究的诞生当然不能只有设备,还要有一批顶尖级的科研人员。而研究中心集合了当今世界和中国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50多位顶尖级院士、科学家。50多位科学家合力破解肿瘤之谜。 太空制药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结晶,涉及到微生物、空间生命等多项学科,政府共调动了包括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国防科工委、清华大学在内的27家科研单位,参与了研发工作。魏江春教授、蒋兴村教授、庄逢源教授、刘志恒教授……一批批科研专家、医学专家中的精英们加入了“太空药”研发的行列,其中许多科学家都是该领域里赫赫有名的 “旗帜性人物”。为了给研发工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为了不负国家的重托,生产基地还不断完善着自己,装备着自己: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了太空研究所,投资2000多万兴建了中国第一个太空药实验室。 这支浩浩荡荡的研发队伍,叩响了人类空间生命科学的大门。正是因为有这么雄厚的科技力量作后盾,才使人类在太空抗肿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科学家们将一种从人体喉咙提取的具有抗肿瘤功效的菌株带入了太空,希望通过太空特有的环境使得菌株发生基因突变。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们终于在“神舟三号”卫星搭载后的菌种中发现了一种“多肽”,它不但能够直接杀死肿瘤细胞,还能修复肿瘤的自愈系统。科学家们兴奋无比,他们就要揭开人类生命死亡的真相,破解肿瘤难治之谜。 为彰显太空科技对肿瘤治疗药物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科学家们给它取了一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名字——“神舟三号”。中国唯一一个专门抗肿瘤的太空药终于诞生了,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可以用航天飞船命名的药品。 2003年11月,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各相关领域20几位顶尖专家对经太空搭载的“神舟三号”口服液的生产菌株进行了科学论证,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 依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规定,一个课题必须且只能确定一个课题责任人和课题的依托单位。由一个研发单位负责一个领域。亨通光华制药公司作为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年连续两次代表中国实施863计划,是中国惟一连续多次进行太空搭载的企业。公司的863项目主要研发方向是生物菌种的太空搭载、诱变、筛选及其变异规律等空间生物领域的研究,将太空技术、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这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领域相结合,肩负中国发展太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科技和实现太空制药产业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意味着,现在以及以后,亨通光华制药将在太空生物制药方面长期保持在世界前列。而太空药微生物菌种在太空反复搭载的累加效应及稀缺的空间搭载资源,使公司在太空生物制药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⑤ 中科院发布25项科技成国果分别都那些成果
1.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物理研究所
2.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3.量子通信,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
5.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6.同余数问题与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深紫外晶体器件.激光光源及应用,牵头研究单位是理化技术研究所
8.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9.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牵头研究单位是生物物理研究所
10.突破钍基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1.神经疾病靶点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2.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药物研究所
13.大型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牵头研究单位是电工研究所
14.高温超导与纳米材料,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分子反应基础与器件,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16.工程金属材料的结构纳米化科学与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金属研究所
17.植物碳氮代谢和性状改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8.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19.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牵头研究单位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牵头研究单位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由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
⑥ 21世纪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么
1、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2、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将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3、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实现水上首飞。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4、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创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于2018年2月返回,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建成,所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技创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⑦ 最新的科技成果50分!!
.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给你10条
⑧ 中科院2016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如何
中国科学院2016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831.43亿元。
“地方与企业的科技需求非常旺盛,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合作邀请。”赵千钧说,“这激励我们更要做好科研,提供更多科技供给。”
⑨ 中国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么
中国抄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旋转磁场直流电动机》,这个信息正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中国的企业家竟然不知道,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在我们这个崇拜 权利和金钱的国家里,政府天天在呐喊《崇尚科学》,人们的灵魂追逐的却是《权利和金钱》,正是这种民族思想意识在《埋没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结果,在西方国家有8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是我们中国的移民。在我们国家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大很多很多。
我们中国的科技发明,不能都像火药一样,中国人发明西方人发展。
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贵已经太晚啦,留下的只有遗憾。
中国人民觉醒吧,只有真正意义的《崇尚科学》,中华民族的明天才会更加强大,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⑩ 中国科技发展成果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