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颜宁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
其实颜宁自己在博客里面说得很清楚。科研的三重境界:生计、兴趣和永生。这项工作是她进清华开始就想做的,现在做出来了,而且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工作。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算是有些“永生”的味道了。对于纯粹的科学家来说这就足够了。
❷ 能解决复杂工程,多次获奖,段正澄院士生前带领的团队究竟有多优秀
2020年2月16日凌晨,南都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确认,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因新冠肺炎医治无效,于2月15日19时35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6岁。因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丧事将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在网上设立纪念堂。 教授段正澄多次获奖,那么一定会有人想知道教授段正澄生前带领的团队究竟有多优秀?
❸ 如何评价清华大学颜宁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
首先介绍下颜宁老师。
颜宁,1977年出生,2000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师从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2004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继续在该校接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博士后出站后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成为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其在清华的研究主要致力于重要跨膜运输蛋白及植物脱落酸受体信号通路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及2项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项目。颜宁回到清华迄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自2009年以来作为通讯作者在三大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成果于2009、2012年两次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重点引用, 2012年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颜宁2005年因为杰出的博士论文研究获得《科学》(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回国后相继获得“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等奖励和荣誉。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入选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即“万人计划”青年组);2011年,颜宁教授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评选的首届28位国际青年科学家之一。2014年被《细胞》杂志选为全球40位年龄在40岁以下的杰出科学家之一。颜宁老师是施一公老师的学生,目前都在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担任PI,在回国的5年里已经在CNS上发文9篇,在以论文数量排资论辈的环境,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可以完爆很多中科院院士。
再介绍一下工作。上面提到,她主要致力于重要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研究,而此次发表文章《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1》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
葡萄糖(D-glucose)是地球上包括从细菌到人类各种生物已知最重要、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也是人脑和神经系统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代谢的第一步就是进入细胞:亲水的葡萄糖不能自由穿透疏水的细胞膜,其进出细胞需要通过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完成。
GLUT1是发现最早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几乎存在于人体每一个细胞中,是红细胞和血脑屏障等上皮细胞的主要葡萄糖转运蛋白,对于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和大脑供能起关键作用。在已知的人类遗传疾病中,导致GLUT1功能异常的突变会影响葡萄糖的正常吸收,导致大脑萎缩、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癫痫等一系列疾病(GLUT1 Deficiency syndrome,又称De Vivo syndrome)。另一方面,当发生癌变时,葡萄糖是肿瘤细胞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肿瘤细胞由于缺乏氧气供应而只能对葡萄糖进行无氧代谢,同质量葡萄糖所提供的能量不到正常细胞的10%,因而对葡萄糖的需求剧增(这是被称为Warburg Effect的肿瘤细胞代谢现象),在很多种类的肿瘤细胞中都观察到GLUT1的超量表达,以大量摄入葡萄糖维持肿瘤细胞的生长扩增,这使得GLUT1的表达量可能作为检测癌变的一个指标。
癌(肿瘤) 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重要区别是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Glycolysis获取能量,对葡萄糖进行无氧代谢,而正常细胞可以通过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获得大量能量,由于糖酵解提供能量很少,所以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因而能观察到GLUT1的超量表达。所以总结起来,GLUT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运蛋白,这也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基础研究,但是距离实际的临床应用还有很远,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本身就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基础研究就是为了探索未知。
该成果在5月18日由《自然》杂志在线发表后,立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学成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评价说:“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对于GLUT1的结构解析本身是极富挑战、极具风险的工作,因此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膜转运蛋白研究专家罗纳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们终于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转运蛋白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的晶体结构,这是50年以来的一项重大成就。”人体GLUT1基因序列鉴定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哈维•罗德士(Harvey Lodish)认为,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并且表示将把这一重大成果加入到他正在编写的《分子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Cell Biology)经典教科书第八版之中。
❹ 10周年院士项目成果展示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10周年院士项目成果展示
翻译是:
10th anniversary academician project results display
❺ 钟南山院士都有哪些成就
钟南山院士作为我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过非凡的成就。
一、成长经历钟南山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两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先后荣获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
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多达1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或者引用了81篇,主编了多部医学书籍。
❻ 蜚声国际舞台的袁隆平院士,一生都有什么突出贡献和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所有人最重视的事情,民以食为天,袁隆平院士就解决了食这个问题,作为我国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研究,不仅使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缓解了粮食的供应问题,袁隆平院士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科学家。
1.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
在几十年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是比较低的,粮食的亩产量不是很高,当时大部分的家庭都不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院士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了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袁老和他的团队终于研究成功了,使我国的水稻产量亩产量达到近千斤,使我国彻底解决了粮食产量不足问题。
袁隆平院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他使我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❼ 中国著名院士什么团队研制出什么照排技术
中国名媛是学的,等着研究出什么照片,绩效与技术,有时候和他科研的,这都是从中国著名院校出来的。
❽ 杂交水稻创纪录,袁隆平团队又取得了什么成果
1、研制出了沙漠稻。众所周知,沙漠地带天气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完全不适宜水稻的生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克服了种种的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研制出了适宜在沙漠环境中生长的水稻。
袁隆平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产量进行统计最终的结果显示,沙漠水稻亩产达到了500公斤,这还是全球第一次有人尝试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并且取得了成功。来自印度的测产专家伊什特地 给袁隆平电话发来祝贺说:“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
袁隆平院士表示:“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❾ 安发国际科研团队的实力怎么样有哪些科研成果
安发的科研团队实力强劲,像董事长高益槐教 授是新西兰生物活性研回 究 中 心 首 席 科 学 家、新答西兰国 立梅西大学研究总监、教 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顾问谢联辉教 授是中科院院士,具体有哪些科研成果我不是很清楚,你可以去官网查下。
❿ 作为工程院院士的袁国勇,都取得过哪些重大成就
早在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发的时候,袁国勇最先在Lancet报道H5N1患者具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通过自行研制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爆发,袁国勇及他领导的小组成员追查到了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接着他又发现了SARS冠状类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华菊头蝙蝠,并且提出由于蝙蝠携带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发传染病的主要源头。对当时快速控制疫情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的成就不止这些,他发现新型微生物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截至2019年3月已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发现越60种新型病毒、10种细菌、四种真菌及两种原虫。
袁国勇出生于中国香港,他自小体弱多病,在他三岁时因为患上肺炎,没想到他长大了之后成为了那么一名优秀的医学者。
他的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他们见证了中国的两次大规模疫情和禽流感,并且都在努力的为祖国作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也是我们新一代的榜样和自豪,我们一定要向他们看齐,成为下一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