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意义
引发化学爱好者爱化学……
⑵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如何创新
一、对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的创新
稀释浓硫酸的实验非常重要,但同时,该实验又很危险,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如下图),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用的浓硫酸量太多,不但浪费药品和危险,而且如果掌握不好酸液四溅的现象不够明显。
在此基础上,我将该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并应用于教学中。以下是实验改进的做法:
1、实验仪器及试剂:广口瓶 三孔胶塞胶头滴管(两个) 玻璃管 青霉素小瓶(两个) 浓硫酸 水
2、实验操作
广口瓶中的两个青霉素小瓶一个中盛有浓硫酸一个盛有水,胶塞上对应的胶头滴管中一个吸有水,一个吸有浓硫酸。另一个孔安装一个玻璃导管,为了防止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后使瓶内气压过大使胶塞顶开。
实验开始,向浓硫酸中滴加水,为了使现象明显,将水染成红色,可以看到滴加的水浮在液面上沸腾,并且有液滴飞溅,并且可以听得像热油锅中滴水的呲呲声,因为水沸腾,所以滴加水后,手松开胶头的同时,沸腾起来的水被吸入了滴管中。瓶子的上部可以看到水蒸气冷凝后的液滴,也说明稀释浓硫酸放出热量,红色的水变色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这两个知识点到高中可以学到。另一个小瓶是向水中滴加浓硫酸,可以看到浓硫酸由于密度大而沉到瓶底,没有其他现象。两个对比实验,很明显的对比出稀释浓硫酸的正确和错误方法。因为该实验属于微型实验,所以在实验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放大,效果很明显,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改为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看清水沸腾和听到声音。
3、装置改进的意义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相比,第一,仪器药品取材方便,实验装置简便,现象明显;第二,在教材原实验上增加了对比,更加直观;第三,节约药品,体现微型实验的优越性;第四,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大大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即便是让学生操作也很安全。
4、该装置的其他用途
(1)、该装置还可以用于改进探究分子的不断运动实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0页活动与探究,用的是一只大烧杯罩住分别装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小烧杯,实验所需药品量较大,且浓氨水有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实验不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对环境有污染。使用该装置可以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在玻璃管上绑上一个气球,保证了装置的密封性,在其中一支胶头滴管里吸取浓氨水,另一支吸取酚酞溶液,实验时同时滴入,很短时间内可以看见酚酞溶液逐渐变红,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保护环境。
(2)除此之外该装置还可以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实验,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气体溢出瓶外,体现了环保的理念。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钙粉末或者碳酸钠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硫酸,不用稀盐酸的原因,可以排除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石蕊变红的干扰。另外一个小瓶中装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泡制的干燥的小纸花,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水。实验开始:1、向碳酸钙粉末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但是,看不到紫色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2、另一个小瓶中,向小花上滴加水,可以看到,滴水的地方,紫色石蕊变红了,证明石蕊变红是二氧化碳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3、然后将变红的小花取出,稍微在酒精灯上烘烤,小花由红色变为紫色,证明了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4、再在小花上滴加稀醋酸,小花变红,由此对比实验,证明使石蕊变红的是酸。
(3)、检验铵根离子,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氨气溢出瓶外污染空气,也减少了对实验者的危害。一个小瓶中盛有氯化铵粉末,上面对应的胶头滴管中吸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小瓶中放有一张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上面的胶头滴管中盛有水。1、向氯化铵粉末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气泡产生。但是看不到石蕊试纸变蓝。2、向石蕊试纸上滴加水,看到试纸变蓝了,证明氨气和水生成了氨水,氨水使试纸变蓝。
(4)、验证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防止二氧化碳溢出,保护环境。其中一个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另一个小瓶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1、向碳酸钠粉末中滴加稀盐酸,看到有气泡产生。2、一段时间后,向另一小瓶中的溶液中滴加盐酸,也有气泡产生,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已经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3、氢氧化钠溶液上面的滴管中也可以换成氢氧化钙溶液或者氯化钙溶液,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碳酸钠溶液。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中间玻璃管上绑上气球,保证该装置的严密性。用一个小瓶和胶头滴管即可,小瓶中盛有碳酸钠粉末,上面的胶头滴管中吸有稀盐酸,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滴加稀盐酸,可以看到有气泡产生,同时气球鼓起,再次称量装置的质量,质量不变,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将气球拿开,将二氧化碳放出装置后,再次称量,质量变小,同样可以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⑶ 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介绍
中学化学创新实验是一本阐述实验创新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关系的化学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线索将中学化学实验的一系列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尤其精选了使实验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实验作为本书的范例。本书取材新颖,案例丰富、生动、典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中学化学教师、教研人员开展实验研究和教学研究之用。
⑷ 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实验中的创新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化学史实中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提到一句话:“温故而知新”。但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化学史实的教学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化学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科学史,是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很好的素材。通过对化学史实中某些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描述,可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动脑思维、动手实验和渴望创新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空气时,向学生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学习氢气时,介绍16世纪中叶和17世纪的一些科学家发现了某些金属与酸(无强氧化性)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氢气的方法,在工业上虽无实用价值,但却是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气的极为简捷的方法;学习王水时,介绍丹麦著名物理学家波尔是怎样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在学习磷时,介绍法国人布兰特是怎样发现磷的等等。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就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 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 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 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时,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以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
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出现是对传统封闭性习题的挑战,这类习题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实验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某无色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给出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并在我的适当提示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比较后,学生们便给出了以下几个合理简便的方案:
[方案一]取一只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这是取样检验的常规方法,后面表述用“取样”),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后,试管内的液体不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二]取样,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四氯化碳或苯,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方案三]取样,用胶头滴管取少量待测液,滴2-3滴到无水CuSO4固体上,观察白色固体上是否有蓝色出现,若有变化,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
再如,2002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第29题第(4)问,我便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喷泉现象应当满足什么条件?
引发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怎样才能引发装置II的喷泉?
然后让学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得出合理的方案:
[方案一]用降温的方法。即打开夹子,用浸过冰水的毛巾捂住烧瓶,使烧瓶内气压减小到一定程度,外界大气压产生的压强将烧瓶中的水通过导管压入烧瓶,使氨气与水接触,形成喷泉。
[方案二]用升温的方法。即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使氨气与水接触,发生喷泉。
四.开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我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2CO2==2Na2CO3+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与Na2O2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1)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上只是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初步尝试,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深化。
⑸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科。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下面对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只会停留在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的阶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较为死板,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也不适应高考的考试模式。我们迫切需要打破旧有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旧有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状态,要灵活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课堂。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关键。只有创建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能力的激发才能成为现实。新课程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阶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现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选择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二、创新教育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创新教育中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例子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利用与化学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焰色反应”时,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炒菜时不慎将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的事实,增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做完钠、钾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之后,又补充做了锂、钙、钡、铜离子的焰色反应实验,用色彩鲜艳、明亮绚丽的焰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接着又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给学生展示美丽的焰色,尤其是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更可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学习化学获得的美感。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这就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注重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除了需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支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思维,轻松自由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需要好的氛围来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首先教师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要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开展学习。其次,教师要经常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有勇气、有信心开展学习。哪怕是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更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当学生有错误的想法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批评、遏制,先要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态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的化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高中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创新教育需要更新学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后,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不再适应教学需求了。当然无论实施怎样的教育,讲授式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教学方式。我们化学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氯气和水反应”的教学中,传统方法仅以讲述法说明氯气的溶解度,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Cl2+H2O=HCl+HClO,HClO有漂白作用,这样讲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思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取
⑹ 初中化学创新小实验
1+1是否一定等于2
①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
②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
自制简易净水器
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
鸡蛋壳与酸的反应
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自制汽水
在约500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
粗盐的潮解
用月季花,胡萝卜制酸碱指示剂,弄碎后用酒精浸泡后现清液
仅供参考欢迎采纳希望帮到你祝你学习进步
⑺ 有没有关于中学生化学创新实验的看法急用啊!!!!!!!
摘要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要加强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素质是关键。本文从我县举行的教师创新实验大赛中谈了几点自己的感悟,提出一些改进的尝试,以期与同行商榷。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学会如何选择创新点,即学会寻找从何处创新。笔者有幸亲历了县第三届中学化学创新实验大赛,深有感触,现从中摘取一二,以飨读者。
一、化学创新实验的特点
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我认为关键要体现一个“新”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高质量地发挥实验功能。下面我就列举在本次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改造实验仪器,使操作简便易行
教学中我们已习惯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虽然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仪器的笨拙和使用时的千万小心,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的发现问题,传统仪器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
例如,在“物质加热”实验中,人们已习惯于用铁架台(带铁夹)夹持试管,考虑到铁架台的笨重、使用不便,设计了如图(一)所示装置,改进后的仪器简单且取材方便,也容易携带。另外,有人又根据酒精灯使用不太安全的因素,设计了简易的“安全酒精灯”(见图一)。
又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时,由于操作繁琐且直观性不强,可以利用浮力原理,设计了如图(二)所示装置,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前后试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试管作上标记)。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起来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科间的融合。
2、改造实验装置,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对于一个传统的实验装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时间长,不利于教学;产生有毒尾气,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要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革,这些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若把红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气中燃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实验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即可解决上述弊端。图(三)就是该实验的“绿色环保”设计,具体做法是:①挤压气泵通入空气,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②用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同时挤压气泵(使空气先通过红磷再通过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而红磷无明显变化,由此即可证明燃烧的条件。本实验最大的优点是自始至终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
又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较大,基于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将足量白磷放在试管中并塞紧胶塞,用酒精灯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胶塞,过一会再塞上胶塞拿出水面观察(事先把试管五等份)。本实验所用仪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针对实验中的安全隐患,设计解决方案
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常常由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甚至危险性,老师们大都避而不谈或只给学生讲原理。殊不知,在这些实验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创新素材,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上教版教材(九年级)关于面粉爆炸实验,做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若想办法克服困难,让学生在安全、好奇的状态下完成实验,不但能加深他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能消除对实验的畏惧感,培养科学的“实验”观。图(四)就是经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用洗耳球吸满面粉,点燃蜡烛后盖上盖(不宜太紧),然后用力挤压洗耳球让面粉充满整个容器,随着“砰”的一声响盖子腾空而起,在一群欢呼声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4、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设计趣味实验
教学中,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灭火实验: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条点燃后放进集气瓶中(注意不要将棉条全放进瓶中),可观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灭,若把棉条提出后又恢复燃烧。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耀燃纸上。
二、对实验教学的反思
尽管这次活动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倒向作用,但实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创新、探究的力度不够,一些实验仍偏向“高、大、长”发展的趋势…
新课标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的观念、态度和改革力度都将直接影响整个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
⑻ 如何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作为研究课题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验探究作为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体验到象科学家研究科学那样的过程,因此,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想使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这一目标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每个探索步骤加以具体化。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此谈一些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剩余2501字)
⑼ 为什么要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
需要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