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成果

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10 00:05:47

A.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哪些问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1、扩大结构性矛盾

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2、恶化信用环境

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

金融风险放大

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

城市商业银行平时的经营普遍受到当地政府的强烈干预,一般地方政府都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向大股东的关联贷款庞大是引发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些感到财政收入不足、上级财政“补贴”不足、同时无力变相发债或借钱的地方政府或机构,往往情不自禁地利用手中职权向社会强行摊派或收费。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债务本息或拖欠工程款,使他们疲于应付筹措资金还债,这不仅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而且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1)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偿还途径:

1、增加国家预算中用于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支出;

2、利用股市变现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的大部分用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3、开征存款利息税;

4、发行养老保险国家债券;

5、发行养老保险彩券;

6、开辟新税种——个人住房房产税、遗产税及其他;

7、扩大共济基金 可运营部分的投放渠道和投放力度。

B. 研究政府或有负债的目的和意义

或有负债是从会计学中引入的概念。我国《会计准则》对企业或有负债定义为:“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总额不能可靠的计量。”从这个定义看,或有负债包括两块:一是潜在义务。二是现时义务。这种区分是以转化为负债的“可能性”的大小为依据的。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种区分也许有其意义,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观察,或有负债可理解为:由于过去事项或既存事实引起的各类潜在义务,履行这些义务可能导致政府支出压力加大。

企业的或有负债是由企业的行为引起的,而政府的或有负债并不仅仅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社会其他主体不能承担的风险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像金融机构如果发生风险,一旦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往往基于道义的责任或其他目的而出面救助。

企业的或有负债是显性的,是企业承认的,并且可以估量。而政府的或有负债则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对企业来说,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债务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企业无能为力。但政府由于是政策、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运行的裁判,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来规范自身行为以及加强对其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以此管理、引导和控制或有负债的发生及转化。

从管理上讲,政府或有负债的层次性,源于国家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由于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政府在管理自己的事务过程中,就会形成自身的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在集中统一的体制下,上下级政府之间又隐含着一层法律上的担保关系,上一级政府不可能坐视下一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而不顾。当下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时,上级政府必须给予救助,承担下一级政府的清偿责任。也就是说,下级政府的负债,包括直接负债与或有负债,都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负债。

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只是反映了政府活动的一部分,不能涵盖政府的全部财政活动,尤其对游离于预算体系以外的政府或有债务缺乏有效地确认、量化、报告和披露制度,使得一部分债务不断积累,并由政府或有负债向政府直接负债转化。这对政府财政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从地方政府角度看,这一表现更为突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清偿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因此,防范或有负债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当前具有重大意义。

C.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北京有个圣道法律经济公司,帮我们公司要回一个辽宁地方政府欠债就给我们要回来了,他们就能专门能搞定这类债务,你找试试

D.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今年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等十个地区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此次试点的推进迫使《预算法》修订工作提速,有利于强化市场约束,明晰偿债主体,从而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除了政策上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给予了广泛关注,甚至有国际机构预测这一风险将引发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债风险,显然需要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长期关注地方债问题,并进行了十余年的调查研究。近期,他负责的CF40内部课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综合化解方案研究”完成了中期成果,CF40就此举办了内部课题评审会。本次会议由CF40秘书长王海明主持。与会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短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加以区别对待,加强债务信息披露。在中期,应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来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在长期,应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多方约束体系,并为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建设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

经作者审核和主办方同意,《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就本次会议成果做专题报道,刊登会议纪要和CF40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的评审发言,以及部分与会嘉宾的现场讨论内容,以飨读者。参与讨论的嘉宾还包括:CF40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部主任李伏安、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CF40特邀嘉宾、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巡视员纪敏,CF40理事单位代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毛军华等。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课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综合化解方案研究”完成了中期成果,本课题由CF40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巡视员魏加宁负责。在CF40就此课题举办的评审会上,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统计局、上海市金融办等政府部门,财科所、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国开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围绕地方债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课题组不仅提出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对策,还提出城镇化融资的三种新渠道: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和公私合作。

地方债问题凸显

从债务规模、负债率和债务率来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为11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即政府或有债务)加总约为7万亿元。政府或有债务应由债务人以自身收入偿还,正常情况下无需政府承担偿债责任。

根据审计署的测试,从全国来看,2012年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即负债率)约为37%;考虑到政府的或有债务,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约为39%,低于国际通行的60%的标准。而从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即债务率)来看,截至2012年底,即使考虑到政府的或有债务,我国政府的债务率约为113%,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之内,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

虽然风险总体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首先,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近三年来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年均增长接近20%。其次,道德风险巨大。我国为单一制国家,从法理上讲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有兜底责任,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十分巨大。

再次,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增强。我国各级政府虽然拥有大量国有资产,但是资产变现往往需要时间,而地方政府债务多为中短期债务,从而形成期限错配。一旦爆发财政金融危机,届时再卖国有资产就会越卖越不值钱。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就会使地方政府的偿债资金大幅减少,从而诱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37%。

最后,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来源日趋“影子银行化”,造成债务信息越来越不透明。近三年来,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来自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从75%下降到50%,而通过有明显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渠道形成的债务余额在明显上升,债务隐形化特征凸显。一旦某地或某项目爆发偿债危机,债务信息不透明不仅会提高化解成本,而且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策。在近期,可以根据风险的程度,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分为三类:第一类,债务指标已经超过警戒线,但尚未发生债务危机;第二类,已经爆发债务危机,但不具备系统性风险;第三类,债务危机已经十分严重,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课题组建议对于不同类别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并且有必要建立一个跨部门的临时性决策机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应付近期内可能出现的局部性突发风险。但对于管理委员会的设置与功能,与会专家并未达成共识。

在中期,首先,应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财源。为满足城市化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早日从法律上允许地方政府公开、透明、自主地从资本市场自主举债融资,开正门、堵旁门。对存量债务,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证券化两个方向来盘活存量,把现有的隐形债务“暗翻明”,增强流动性,防止资不抵债,防范银行风险。此外,应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转移支付的规范性、公式化和透明度,以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其次,应当让国开行回归政策性,使之成为专门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与商业银行不同,一般不会形成短存长贷或短借长投等期限错配现象。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国有银行的“去国有化”进程,以切断地方政府的“关联交易”。双管齐下,尽快化解商业银行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从长期看,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一是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必须建立起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监测指标、有效监管和预警体系。二是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公开、自主举债融资,形成来自信用评级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以及广大投资者的市场约束机制。三是强化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在各级政府之间打造“防火墙”,如强化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监督约束等。

城镇化融资新渠道

多方研究表明,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资金需求较大。从图3来看,城镇化也是地方政府频频举债的重要原因。为了顺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课题组认为,当前亟须开拓城镇化融资新渠道。首先,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是可行的渠道之一,前不久国务院也批准了若干试点。地方自主发债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也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但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加强对地方债务信息的披露,发挥好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形成良好的定价机制。

其次,在新型城镇化当中,需要的资金量大、期限长、回报慢,并且很多项目带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从而有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发挥“开发性金融骨干作用”。政策性金融一方面可以直接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筹资和投资,并通过制度的安排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支持外部性强的准公共品生产。

最后是推动公私合作制。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为了完成某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而长期合作,并且运作模式灵活多样。私营部门是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而政府部门是监管者。公私合作模式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以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实现风险分担,提高服务质量等。但其成功运作离不开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保障,还需要公私双方加强对模式的学习和相关人才的培养。

(资料来源:网易财经)

E. 急,问:若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实践与经验借鉴——以**省为例。文章内容要包含哪几块

引言,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简述,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问题分析,三 X省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简析,四 X省政府债务管理经验的借鉴,五 结语。

F. 什么事地方政府债务包含哪些原因是什么

在现实社会中,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非常突出,造成了政权运转不畅,威胁社会稳定的 影响, 如果不积极防范和及时化解,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债 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已成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 建和谐社会需要加以探讨的现实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第三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十八条 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因此,在法律上 ,除国务院特批之外,地方政府不得举债,而国务院至今并没有特批的案例。但在现实中,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非常严峻。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预算单位举借或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 条件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内外债务。具体来说,“它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要按照协议或合 同的约定,依照法律的规定向债权人承担资金的偿付义务。”其表现形 式复杂多样,“ 地方财政应支未支,应拨未拨,应补未补;国企改革支出,对下级财政救助;超越正常权限 发生的担保或允诺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其中包括部分外债和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务;在地 方政府直接干预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国有政策性投融资机构债务。”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而且所 负债务的种类之多,负担之重,已超出一般人之想象。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 题组粗略统计,2004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乡镇平均负债高达4 00万元。2002年国家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审计调查发 现,截至到2001年底,49个县(市)中有37个累计瞒报财政赤字10.6亿元,49个县(市)累计债 务 达163亿元。另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近40%的县的一般预算呈赤字状态,乡镇基层债务额已 超过5000亿元,其中乡镇一级净负债超过2300亿元,村级负债则超过2500亿元,乡镇政府的 债务每年还以200多亿元的速度在递增。目前,全国各地、各级地方政府大多负有各种各样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正在日积 月累,情况十分复杂,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蜂窝结构”目前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与此同时 ,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又十分分散,不仅不同程度地负有各种债务,而且均有不同形式的举 债欠账行为,地方政府所负债务的具体形式既有由地方政府出面担保或提供变相担保为企业 向银行贷款融资所形成的债务,也有因征收不足或挪用资金等原因造成的社会保障资金存在 缺口,既有粮食企业亏损挂帐,也有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还有地方政府部门拖欠企业工 程建设项目施工款等各种“白条”,因此,在债务结构上形成了一种“蜂窝”形态。2.“一盘散沙”目前对于地方政府的负债欠账项目,各级政府均缺乏统一的统计 数据,甚至连统一的统计口径都没有。由于缺乏具体的统计数据,因此,不仅各级地方政府 负债的真实规模无法统计,而且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也无法运用,债务预警机制因而 也无法建立。尽管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也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地方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这种“一盘散沙”的状态使地方政 府债务的规模仍呈加速上升趋势,形成了“滚雪球效应”。3.“暗箱操作”“地方政府债务的隐蔽性强,透明度差已经成为重要的隐患和风 险。”〔4〕地方政府举债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例如,一些地方政府 为兴办各种 形象工程,以公司、企业或项目的名义进行的政府担保的债务融资活动,这些项目一旦失败 或到期不能履约偿债,地方财政便直接负有清偿责任,除此之外,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 社保基金缺口、工资欠发等其他项目,由于这些都属于非法或违规行为,直接违反《预算法 》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地方政府在举债问题上隐蔽性强,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 ,透明度更差,形成一种“暗箱操作”。 地方政府负债目前已经逐渐由经济上的困难而影响到政治上的威信,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致使党和政府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在执行中难以首尾兼顾,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压力和掣肘。“目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 当地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债务缠身的地方政府,正在盲目透支政府的公信力,而这种透支的办法,几乎清一色的都 是赖账,“有些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本级财政的运转”重庆晨报》报道了重庆开县民政局和汉丰镇政府被一施工单 位告上法庭索赔139万元,在法院判决后,开县民政局和汉丰镇政府告诉施工单位,欠账需要1 000年才能还清。《北京青年报》曝光了总投资3.2亿元的呼和浩特市党政办 公大楼2001年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可是直到现在,这栋大楼仍拖欠民工近3000万元的工程款。地方政府债务缠身,由于没有偿还能力,甚至根本没有偿还意愿,给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带 来极大的伤害。2006年3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冯培恩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 会议上就提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过度负债影响了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7〕应该认识到,当地方政府的债务发展到一定程度 ,当政府 对信用的盲目透支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导致个别地方政府信用的破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政府行为往往对公众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政府视信用为儿戏,将使我们社会发 展的成本成倍增加。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新视角分析 1.财权与事权分配问题的“经济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私人选择活动中适用的理性原则,也适用于政治领域的公 共选择活动。也就是说,政府和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扮演着“经济 人”的角色。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政府自身利益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目标函数。可见,“政府并不一定只代表公共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政府基本代表公 共利益,由于公共利益有不同的层次之分,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除了 有自身利益外,在公共利益方面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G.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取得了哪些成效

一是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财政部完善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相关回管理办法,答组织清理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报告制度,动态监控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管理,贷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债务风险防范措施不断强化。
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办法,综合运用债务率、新增债务率、偿债率、逾期债务率等风险指标,全面反映地方政府整体偿债能力、债务增长速度、当期偿债压力、政府履约能力等,并组织评估各地区政府债务风险。
三是加强了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监管。
预算法“开前门、堵后门”,既赋予省级政府发行政府债券规范举债的权限,又加大对地方政府违法举债或担保的惩处力度。

阅读全文

与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