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五年,累计到款科研经费10.2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18篇,发表论文数全球排名第10名,论文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27名。学院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7项,其中授权454项,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合作将1项,省部级科技奖25项。材料学科连续多年入围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学院学术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等世界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项关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及核电等重大工程装备,解决了国家重要领域的关键性问题,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教授治学,推进民主管理”的管理理念,形成了“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共同愿景。
『贰』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科学研究
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科学研究工作是学院的核心任务之一。我们在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框架下,着重于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高水平的应用型科研体系。学院设立了三大科研方向: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软件工程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软件应用与服务。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程序语言理论,形式化规约与验证等内容。软件工程的方法与技术方向包括软件工程基础理论、面向方面的软件工程、高可靠软件、服务计算和SOA、软件测试技术、以及模型驱动开发等研究内容。软件应用与服务方向涵盖了与信息产业及相关行业紧密联系的有关研究内容,目前包括了实时嵌入式系统的仿真、验证与控制研究,信息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数字媒体计算技术和艺术设计方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RFID技术,网络计算以及医疗物联网等内容。近年来,学院全体教师在各个科研方向上瞄准技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发展潮流,争取到众多的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也在积极地进行产业化工作。
『叁』 问一下关于上海交大的问题
我是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当然拉你来交大了。既然你想学工,既然你没说清华,这两个学校都是不错的选择。个人觉得这两个学校学术水平相当,就说说我当初选学校时的考量吧。
我当时看中上海交大三点:
1.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废话)。但这意义很重大。上海是国际化的都市,生活在这里见识会更广,不要觉得这看不见摸不找,这点很重要!!广阔的视野注定了广阔的前景。这里企业众多,对实习就业和学校发展都很有好处;上海在中国定位为金融中心,注定了财富会在这里聚集;上海国际化程度很高,在交大学习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如大飞机、火箭的研发都在上海。
2.交大钱很多。仅次于清华吧,主要因为上海市政府给了很大支持。钱多自然什么都好说了,好处多多。就对本科生而言,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上也都能沾光。有一点需要说一下,浙大的硬件正在建设中,交大的已经建全了,您愿意见证发展还是愿意享受发展的成果,随您便吧。
3.最重要的一点,交大有交大密西根学院!这是我选择交大的根本原因。这个学院的官方信息,你可以在网络上搜搜,去网络看看,基本属实。很高兴你没有把密西根学院和某某联合学院等视之。我是北京的考生,考前报志愿,当时报清华北大没有80%的把握能上,别处可以随便挑,但去哪我都觉得有点亏,最后发现了交大密西根学院。密西根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您自己网上看一眼吧,我就不多说了。这个学院和密西根大学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上海交大书记和密西根学院正校长都是学院的董事;课程体系和教材用的是一样的;学院自己的老师是由密西根大学按照它的招聘标准,并由它的招聘团队找来的(个人感觉质量还成,比交大一般老师强),当然老师的工资也是按照美国的水平给的;每年有密西根大学的学生过来学习,有密西根的教授来上课(暑季学期的一般课程吧,有些事其它美国大学老师教的,水平也是不错的)。
我最看重的一点,是学院的双学位项目。在交大学习两年后再去密西根大学学习两年,拿到两个不同专业的、由两所学校颁发的两个学位,今年大二270人左右,有97人将在今年9月赴密西根大学继续他们的学习。当然参加这个项目的前提是有钱,总花销大概要70万吧。
还有一个本硕连读项目,就是用一年时间在密西根大学完成硕士并拿到学位。密西根学院的学生申请不需要GRE成绩,因为密西根大学对学院的教学体系和质量完全认可,学院学生享受的是密西根本科生的同等待遇。
如果不出国呢,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英语水平,密西根学院的学生4级都是裸考的。听读写都没问题,说略差,不过学院正计划开设口语课程。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学院,如果你未来发展想和外国沾边(深造也罢、就业也罢),来这里是比较合适的。这么说吧,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建设目标是把美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和质量引入中国,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全球化的眼光。
最后说点细枝末节的吧,学院三学期制,为了方便和国际上其他大学交流。宿舍三人一屋,有空调,不断电不断网,宿舍楼内有浴室,洗衣服不要钱,这是和其他学院宿舍的差别,但代价是要交每年3万的学费,住宿费倒是一样的。
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尚无毕业生,来的人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我们正在创造密西根学院的历史。
『肆』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教科成果
学院素有严谨、科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 “基础厚、要求严、适应性强”的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相结合。经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跃上新的台阶,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2001-2006年,共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9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本,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国家、部委和地方重大项目研究300余项,科研经费已突破1亿元/年。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合作与交流,与海外 8个国家和地区的10所著名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培养人才与开展科技攻关。学院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藉院士吴耀祖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章梓雄教授等著名学者为顾问教授,10余位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伍』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为适应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经交通运输部批准,在院设立了部长政策咨询小组办公室、交通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部、交通科技管理中心(含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交通部公路工程检测仪器计量检定站。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交通产品认证中心(CCPC)也设在该院。该院还设有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检定站。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设有经世界道路协会批准成立的“中国公路技术交流中心”(TTEC)、由瑞典沃尔沃研究教育基金会资助建立的“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CUSTREC)”。在政策宣传、学术交流、科技普及等方面拥有交通部主管、主办的《交通世界》、《运输经理世界》、《交通建设与管理》、《交通标准化》等四本交通专业期刊。
长期以来,全院承担了大量国家相关部门、交通运输部和各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与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2000年以来,全院共获科技成果3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7项。科技体制改革后,在加强为交通运输部服务的同时,面向公路建设主战场,积极开拓市场业务,投资兴办了多项科技产业,开展了绿化工程设计、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监测、公路景观设计、公路绿化施工、公路工程监理、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交通信息化工程设计、交通IT硬件与应用软件开发、交通技术服务与咨询、交通会展、国际国内培训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陆』 冉斌的科研业绩
冉斌教授从事了26年的静态和动态交通网络模型研究,从80年代末起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动态交通网络预测和优化模型,为“Ran-Boyce”流派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同行的广泛赞誉,被称为国际动态交通网络建模领域的领军人物。冉斌教授创建的威斯康星交通运营和安全实验室已成为威斯康星全州以及美国中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数据平台,实现了ITS交通数据存储、各种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营应用以及交通的相关研究的支持等功能,为州交通部的信息发布,交通信息电话服务(511)等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冉斌教授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具体工作集中在应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设计和实现基于道路及基于车辆的系统方案、采集实时交通数据和提供个性化交通信息等,尤其是对现代交通检测器特别是基于手机的检测器的研究。冉斌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与多家移动通讯公司合作,分别从美国和中国的手机网络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数据,建立了一系列的适用于多种道路网络的交通流信息估计和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的交通信息产品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Google地图和Yahoo!地图的交通信息服务和美国国防部的智能道路铁路信息系统(IRRIS)。另外,这些研究成果也大量应用于上海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并已在2010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和周边区域的交通监控、诱导、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冉斌教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在世界各种交通研究会议上发表150余篇论文,遍及Operation Research, Transportation Scien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Part C, ASCE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Annual Meeting,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TS等著名期刊和会议;与David Boyce教授于1994年和1996年出版了两本专著《Dynamic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Models --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lligent Vehicle-Highway Systems》和《Modeling Dynamic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 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Oriented Approach》,已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冉斌教授拥有3项美国专利、1项中国专利并申请了3项中国专利;作为项目负责人目前已经完成累计一千六百多万美元的科研项目。冉斌教授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了21位博士及23位硕士,接受了二十多名访问学者和十多名博士后的进修。已毕业博士生和博士后有多名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学担任教授职务及行政职务。
『柒』 上海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止2015年7月,上海大学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培育)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学校)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有机光电显示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2个):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
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1个) :转型期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价值变迁研究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新媒体发展协同研究基地”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3个):社会学E-研究院、网格技术E-研究院、现代力学E-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1个):影视与新媒体创意制作工作室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机复合污染分析与控制、智能装备技术、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量转换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关键材料
其他上海市级科研机构:
上海功能纳米材料中试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上海市电子物理研究所上海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上海光纤技术与现代通信研究所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上海计算数学和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经济管理中心上海热处理技术研究所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老年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司法研究所上海党政研究中心上海劳改法学研究所 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还有各种校级,校企联合(宝钢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上广电,上海飞乐股份,上海自仪,航天科工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美国INTEL,SYBASE,SGI,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法国ESSILOR国际集团等),国际合作科研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共计100多个。 馆藏资源 据2015年学校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图书馆目前共有馆藏图书资料386万余册,定购中外文现刊31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近500种。已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覆盖了上大所有学科范围,包含了国内外二次文献数据库、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事实数据库等。图书馆现可提供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SCI、Scifinder Scholar、Elsevier、Springer Link 、John wiley、Ei Village、 IEL(IEE/IEEE)等几十余种网络和光盘数据库,可供使用的中外文电子期刊1.8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30万余种。2010年,学校收藏了钱伟长院士毕生学术藏书,共计1万余册。 学术刊物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名誉主编周邦新院士,主编孙晋良院士。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同时,刊物被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数据库等十余种国内外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评定为来源期刊、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先后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规范执行优秀奖。 据学校最新官网显示,上海大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0、44、23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高校21位,科研经费居全国高校41位。2012年由上大两位院士领衔的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有11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5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1项,经费8268.8万;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 。
上海大学2011年科研总经费达6.05亿。2012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0项,经费9841万元。2012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9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2项。在多个领域创造出一大批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百余项。
2014年世界著名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显示,上大共计有物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临床医学6个学科的科研实力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上大的科研竞争力在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排名第23、上海第3位(仅次于复旦、交大)。
『捌』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强院”的建设中,既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又重视科学研究的工程化技术和产学研结合,一方面注重内涵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使用好各种外部信息与资源,借助内部与外部形成合力,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上水平,达到培养人才、科技攻关、服务社会的目的。近年来,学院分别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连续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技术、国防攻关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各类科技项目,以及大量企业委托项目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2006 年7月,由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领衔的“全氟离子交换膜工程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立项论证,成功入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5年全院到校经费3000万余元。高水平论文和科研经费明显增长,近年来,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00多篇,2003年为150篇,2004年为130余篇,2005年为202篇。2004年,在Science、 Nature,J.Am.Chem.Soc.,Angew.Chemie. 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2005年在Angew.Chemie和JACS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2006年发表7篇。1999-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 项,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有
新型聚合反应,具有光、电、磁、医用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合成与加工改性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 聚合物共混材料;有机氟化学及自由基化学,手性配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学;无机纳米化学、纳米手性介孔材料;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组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方法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与应用,分子力学力场方法、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新型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绿色化学工艺,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应用电化学,燃料电池,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等。
『玖』 人生赢家!他25岁读上海交大博士,妻子漂亮,带娃科研两不误 ,他是谁
王言博活出了大家都羡慕的样子,事业有成拿国家大奖,妻子貌美如花,孩子可爱,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但是这背后如果没有妻子的默默支持,或许没有这么顺利。爱情是需要彼此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扶持,才能够携手走到白头。
『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学术研究
科研概况 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
2010-2013年,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372项,2013年获得497项,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医学学科第一。
2012年度,发表SCIE论文1980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一,同比增长29.7%。
2005年-2012年,学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
2008-2013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市(部)级科技成果奖162项,王振义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9-2013年,学院在SCI收录中国医学领域科技论文数量机构排名中连续五年荣获第一位。 科研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研突破年份大事记1954年 完成中国国内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 1956年 首次用阿托品治疗锑剂中毒引起的阿斯综合症 1958年 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 1963年 成功实施国际医学史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 1973年 施行中国国内首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1977年 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 1978年 完成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1981年 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 1986年 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年后又在国际上首先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的应用可以特导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使得复发难治白血病治疗取得突破 1991年 首次进行了头皮撕脱伤原位再植获得成功 1999年 研制成功中国国内首例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1999年 最早研究发展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以及形状记忆骨折内固定装置,并用于临床 2003年 成功施行了亚洲首例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成人胰岛细胞—肾联合移植 2004年 成功完成亚洲首例腹腔七器官联合移植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学术期刊 期刊期刊名称期刊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月刊,为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以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等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为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中国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肿瘤》于1981年1月创刊,月刊。1992-2008年,该刊一直被北大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中心的“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数据库”收录;并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美国)、chemical abstracts (美国)、embas (elsevier(荷兰)、viniti abstracts journal (俄罗斯)、index copernicus (波兰)、jst – china (日本)等数据库收录。《现代免疫学》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该刊致力于免疫学领域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介绍中国国内外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技术,主要发表原创性免疫学研究论文,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及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临床儿科杂志》月刊,创刊于1983年,该刊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报道重点是儿科医学领域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及成熟的、有实用性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数字化网络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双月刊,2005年2月创刊,该刊报道组织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美容外科、颅面外科、眼科、口腔颌面外科、四肢显微外科、骨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并及时介绍整形重建外科重大进展、新技术和新动态,力求科学性、实用性。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年7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内分泌代谢领域中国国内及与国外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TOXCENTER》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收录。 《中国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86年,月刊,该刊旨在交流这一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EMBASE。 《医用生物力学》创刊于1986年,季刊。该刊报道内容主要包括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中有关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流变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分别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来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来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 《上海口腔医学》该刊于1992年创刊,双月刊,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 《外科理论与实践》该刊于1996年创刊,双月刊,以普外科为重点,同时兼顾外科总论。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月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于2002年3月起发行,双月刊,内容涉及检验、放射、B超、病理、内镜、EKG和临床诊断等。2004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于2003年3月创刊,双月刊。该刊主要报道中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EBSCO数据库和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CODEN码ZKHWA6)。 《内科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7月创刊,双月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2008年录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重点报道和介绍内科跨专业或交叉性疾病,提高和拓展药理知识,系统介绍随时代发展要求临床内科医师需掌握的新知识。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网) 馆藏资源 馆藏概况
根据2015年3月医学院图书馆官网显示,学院图书总藏量达58.5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拥有医学类电子文献数据库35个,医学及相关学科电子全文期刊4000余种,其中中文期刊约1500种。
特色馆藏
临床医学文献资源收藏齐全,为中国国内重点收藏单位;基础医学以免疫、组胚等为主。
医学院图书馆作为全国法文医学文献特藏中心,不仅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医学法语历史文献,还与法国虚拟医学大学( UMVF )合作,引进了该校网上教学资源等多种法语信息资源。2005年,图书馆建立了法语信息中心,进一步推进了法语及法国医学文献的馆藏建设。
医学院图书馆曾在中国国内率先引进 Medline 、 Embase 、 Biosis Preview 、 OVID 、 Micromedex 、 Karger 、 Informa 、 Lab Protocol 、 Best Practice 等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内容涉及医学临床、医学基础、药学及循证医学各领域。
在创建医学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医学院图书馆联合各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联盟”,旨在推进医学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的共建与共享,使医学信息资源在学院和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
教育部科技查新综合站(医学部),科技部和卫生部以及上海市科委认可的查询点,对全社会开展课题检索和查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