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自成有哪些成就
李自成(1606~1645)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字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
『贰』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直接成果是什么
直接成果,楼上的回答很幽默,呵呵。
不过,灭掉大明王朝肯定是直接成果之一,逼反吴三桂和引起满清入关,只能算是连带后果。
『叁』 李自成的主要成就
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 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政权,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十七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
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 李自成统军作战十余年,重视从严管理、训练部队;注意密切民众关系;善于把握战场主动权,常以灵活战法出奇制胜,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重要篇章。李自成征战10余年,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虽未留下兵书战策,但史书中的有关记述反映了他的一些军事主张:
李自成宣布为救百姓,故起义兵, 因而提出剿兵安民的口号,立志以仁义之师,反抗官军,夺取天下。为争取民心,他提出均田免粮的主张。他着眼于提高作战能力,不断加强农民军建设。重视军队编组,将起义军区分为战斗部队和地方守备部队。战斗部队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以不同颜色旗帜区分,由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统领。以步兵、骑兵为主,另有炮兵、工兵、水军。重视改善武器装备,常用缴获的铳炮、火药、铁胄、骡马装备部队。重视练兵习武,规定将士四更即起,操练武艺;部队驻定则校骑射,谓之'站队',及夜方毕 。奖勇罚怯,培养起义军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重视军队纪律,要求将士严遵约束,按令行事。每到一地传牌申禁: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 。用兵作战,灵活多变,不用古法 。善于流动作战,以走制敌。率领农民军辗转于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粉碎明军多次围剿。为提高部队机动能力,骑兵一兵必二三马,更番驰骤而不疲毙 。善于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以远程奔袭、诱敌入伏、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等战法,击败敌人。李自成对农民战争的认识及实践,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但他早期不重视根据地建设,后期治军不严,导致所部纪律松弛,战斗力日弱,以致大顺政权很快倾覆。
『肆』 李自成的功过怎么评价
李自成是个只会破坏、不会建设、没有远见、小富即安的人,耗光了大明的元气。因意识形态,建国后将其历史地位过分拔高。
1 李自成的民族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据考证是西夏党项族后裔。
2 李自成的破坏性
裹挟行为:李自成为了壮大势力,将大军所过之处抢劫一空,人民无所食,只得加入流寇。李自成不经营根据地,只是像蝗虫般涂炭所过之处,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假投降行为:大明给其机会返寇为民,还乡生产。但其为了个人野心,一旦脱困,复起作乱。
3 李自成的短视
李自成刚刚攻陷北京,整个集团迅速腐化,内部争斗倾轧激烈,而无视山海关外满清的虎视眈眈。终于走上败亡之路,连带丢失汉家江山。
『伍』 李自成的结果真么样
1自成的战略部署。潼关一仗,李自成大败,结果在不到三个月内,便由陕西败至武昌...一般化的描绘,怎么看见了夹山寺所藏奉天玉和尚的遗像,就能辨认出是李自成呢?...
2李自成,字鸿基,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最主要的领袖之一。又称李闯王。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后来,又率众投奔了当地...
3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入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 战争结果:...
4...吴使呆了两天多都没结果。这时候,李自成若能及时赶到山海关定能取胜吴三桂,可是李自成失去了这个机会,... 结果李自成失去了这最后一个机会。 总之,没有把握住上述五个机会,终于酿成李自成兵败如山倒...
5如果吴三桂投降了李自成?结果会是怎么样的?200 标签:投降,李自成 崇祯17年... 李自成会利用吴三桂,让他来抗击女真。最后功成名就时把吴三桂解决掉…… ...
『陆』 李自成的成就是什么
1、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
『柒』 李自成有什么成就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免徭役,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当时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拥护,李自成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一时间拥兵百万,以催枯拉朽之势攻占了北京城,将强大的明朝推翻,建立了大顺王朝,李自成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大顺王朝的皇帝。然而,大顺王朝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42天,象昙花一现,瞬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忽略了这个朝代的存在,也遗忘了这位皇帝的存在。李自成打下了江山,为何又不能守住江山?象天际的一颗流星,瞬间消失在夜空之中,笔者阅读了这段历史,认为李自成兵败北京城有以下方面的原因。李自成作为一位家民出生的领袖,他有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也有反对封建统治的能力,更有为全天下老百姓谋福利的愿望,但他没有改变天下的的本领,更没有如何治国的方针,他只有为他的小团体为谋福利的想法,他进驻北京城,本意不是赶皇帝下马,而是想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崇帧皇帝领会错了李自成的意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当李自成找到崇帧皇帝的尸体后,还没有意识到他能够治理江山,并没有拿出一套治国方略,想的是攫取明朝的财产,以供他们的团体使用。李自成打到哪里,只是惩治贪官污吏,分浮财,给老百姓好处,但他没有治理这一块地盘的愿望,打了就走,也不重用懂管理的这方面人才,以至于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还没有自己的地盘,所以说他攻下北京城并未占领天下,他只是暂时的拥有紫金城。如果他当年打下洛阳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的话,他的江山足以坐稳,至少有喘息的机会,而且他当时也有条件创建自己的根据地,因为他拥兵百万,只需要在民众中选择有管理地方行政能力的人才。
『捌』 李自成的成就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参考资料: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兼谈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玖』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直接成果是什么
导致明朝灭亡和满清入关统治中国。
『拾』 李自成起义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李自成起义,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功绩。
十几年战争,导致生灵涂炭,只知杀伐,不会治理,哪有功绩可言?部下只有一个李岩,算是有能力治理的人,还被李自成干掉了。所谓的“均田免赋”“闯王来了不纳粮”,保护工商,实际上,没有几样真正落实了,不过是鼓动平民的口号。
反倒是因为起义军反复投降再起事,导致明朝始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恢复生息,平定辽东。最后大明灭亡,吴三桂反叛,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灭明而不能守天下,现在有很多人把汉民族文化的崩溃归罪于满清,可是若没有所谓的起义军,满清不过几万军队,哪有能力平定中原。
所以这个人,我不觉得他有什么功绩。推翻腐朽明王朝吗?可是大顺完全没有好到哪里去。而且崇祯至少是有志于中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