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易航成果

易航成果

发布时间:2021-06-07 23:58:17

Ⅰ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 月背软着陆

等待了数十亿年后,月球永远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终于迎来第一个翩翩降临的地球访客。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5G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全方位变革,将推动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性时刻。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原则上,一个人工通用智能系统可以执行人类能够完成的绝大多数任务。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限于通信光纤的损耗和探测器的噪声等原因,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内获得较高成码率。目前最远成码距离是潘建伟团队于2016年实验实现的404公里。

Ⅱ 航交所的取得成果

自1996年11月28日成立以来,在交通部、上海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上海航运交易所一路寻觅、一路探索,年年都有进步,岁岁均有收获。沉淀八年来的积累,上海航运交易所主要取得了以下八大主要成果: 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推进人才集聚战略,抓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年轻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自身的人才高地;通过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努力营造优秀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上海航运交易所开展航运相关政策研究和咨询提供了坚实地保障。
2004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承接了“2004年海运计划”、“内贸和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实施方案”等4项交通部研究课题,承接了“2010年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阶段性目标、主要瓶颈问题以及推进思路研究”和“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长江流域联动发展”等上海市研究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多项自主研究项目。
此外,在航运资信评估、招标项目运作等方面,上海航运交易所现代航运服务人才优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改变管理模式,需要以信息掌握行业动态、以法规管理市场行为、以政策引导企业发展;企业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呼唤有规范的航运市场、有透明的市场环境、有畅通的航运信息。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运而生、顺势而为。在政府相关政策研究阶段,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企业的喉舌,反映行业呼声;并主动开展专项调研,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在政策实施阶段,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工作,并组织专家、学者举办各类讲座。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各国政府与航运企业了解中国航运市场的重要渠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入国外的航运经验与管理模式,引导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不断沟通政府与企业间的航运信息,使之对内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对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航运市场的窗口。
上海航运交易所客观上在为政府、为市场服务的同时,始终贯彻“竭诚为港、航、货、代单位服务”的宗旨,主观上全心致力于为会员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政策研究,倾听会员呼声;信息采集,与会员共享;搭建平台,为会员开放;资信评估,为会员号脉;咨询培训,提高会员能力;交易鉴证,保障会员权益。 1998年8月,在交通部和上海市的领导下,上海航运交易所积极配合口岸“大通关”改革试点,组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将涉及航运有关的港、航、货、代企业及海关、国检、边防、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单位引入上海航运交易所集中办公,为广大会员企业提供了“集中、便利、经济、高效”的“一门式”、“一条龙”服务。2003年10月1日起,上海口岸试行“5+2天”工作制在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正式启动。目前,服务中心受理的出口报关量占上海口岸出口报关总量的70%,进口与报检也分别占到30%,外省市在上海的报检量100%在服务中心受理。自试行“5+2天”工作制以来,周六、周日两天受理的业务量达到了总量的20%。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通过对航运市场服务功能进行有效组合,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吸引了上海周边地区大批货源来上海中转,在改善口岸软环境的同时,也树立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形象。
站在新起点,开拓新思路,落实新措施,实现新跨越。展望未来,以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航运市场健康发展为己任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将按照“融入大业、积极贡献;拓展业务、提升服务;博采信息、深化研究;抓住要素、做实交易;集聚人才、优化环境”的总体工作思路,争取在拓展现代航运服务领域,促进上海航运软环境的不断完善,提升上海航运文化底蕴,深化航运资信评估,搭建航运相关业务公开招标平台,形成舱单数据平台,强化船舶交易鉴证,建立船舶交易产业链,推进我国船员劳务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以及探索航运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航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不懈奋斗。

Ⅲ 2020年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Ⅳ 关于中国航天成就的资料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4)易航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

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

Ⅳ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国航天2016年成绩单
【24次】中国航天年发射次数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该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等优势。
【欧洲市场】1月16日,中国成功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整星在轨交付业务首次打开欧洲市场。
【北斗导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国第22、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的稳健性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微重力】4月6日,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并于18日顺利返回地球。
【空间实验室】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高分辨率】8月10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分三号能全天候、全天时对全球海域和陆地信息进行监视监测。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33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等数十项工作,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大型运载火箭】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起飞质量最大、起飞推力最大、箭体结构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2月11日,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01星成功发射。
【碳卫星】12月22日,中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发射升空。
【0.5米级】12月28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01组两颗卫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顺利发射升空。

Ⅵ 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0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103.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4次发射。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

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完成在轨演示。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搭载的“复合材料空间3D打印系统”,在轨期间自主完成了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样件打印。此次实验,是中国首次太空3D打印,也是世界首次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太空3D打印实验,对于未来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超大型结构在轨制造具有重要意义。

Ⅶ 航天的成就

五星红旗飘扬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国。9月28日,我国航天员在顺利完成首次空间出舱任务后安全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我们向参加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英雄的航天员们表示诚挚的慰问,向支持和关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载人航天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也是增强国家实力、提高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的宏伟工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短短16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无人到三人、从舱内到舱外的巨大跨越,成果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凝结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阅读全文

与易航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
06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137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浏览:24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记录表 浏览:59
电力qc成果发布ppt 浏览:407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