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界定工程联营与工程转包
建设工程领域总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有的建设企业很少承揽工程,施工力量大量闲置,使得与其他建设企业或者个人联营;有的建设企业施工力量不足,无力完成施工任务,对承揽的工程以转包或分包方式外包。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有的企业不具备施工资质,却能利用有资质的建设企业承揽工程,其方式就是挂靠建设企业,或与建设企业联营。因此,工程承包联营已是目前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难以界定的承包模式,很难分清其与工程转包以及挂靠之间的区别。
一、工程承包联营
1.概念:工程承包联营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具有法人资格的承包商以协议方式组成联营体,共同承接工程。以联营体名义,共同参加某项工程的投标并共同完成承包合同的一种承包方式。
2.法律特征:《建筑法》对联营体的规定为,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协议的约定负连带责任的,承担连带责任第五十三条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按照合同的约定各自独立经营的,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合同约定各自承担民事责任。
3.风险:工程联营体承担的工程具有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工程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技术及自然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程度高,联营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比如,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条款风险等。如果工程联营体在实施项目时,不注重风险影响,那么不仅难以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甚至还会导致整个联营体经营的失败。
为了规避风险,在签订联营体协议时,采用整体风险最小原则,即在责、权、利清楚的划分的基础上,更强调各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综合;将联营体作为一个系统,则整个系统的高效率为主要目标。以减少不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与方的风险控制和履约的积极性。
二、工程转包
1.概念:工程转包是指承包单位承包建设工程后,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第三人承包的行为。
2.法律特征:根据转包的概念并结合建设部体改法规司1996年颁发的(96)建法法字第14号《关于如何界定工程转包和分包问题的复函》的相关规定,转包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1)转包人不履行建设工程合同全部义务,不履行施工、管理、技术指导等技术经济责任。转包人在承包工程后,并不成立项目经理部,也不委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往往以收取总包管理费的方式,将全部工程转让给转承包人,转包人不履行建设工程合同中应由承包人(转包人)履行的全部义务。
(2)转包人将合同权利与义务全部转让给转承包人,转承包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原合同指发包人或总包人与转包人之间的建设工程合同,下同)。转包后,转包人不履行原合同约定的全部建设工程任务,全部的建设工程均由转承包人完成,这样在转承包人与原合同发包人之间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
(3)转包人对转承包人的履行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工程转包后,在转包人并不退出原合同关系的前提下,转承包人与原合同发包人建立了新的事实合同关系,转承包人应就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对原合同发包人承担责任。同时,转包人也应按照原合同就建设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对原合同发包人承担责任。
3.风险:因转包产生的合同纠纷,如果发包人起诉,应列转包人和被转包人作为共同被告;如因转包合同产生纠纷,以转包人和被转包人为诉讼主体,建设单位列为第三人;多层次转包的,除诉讼当事人外,应将其它各方列为第三人。对于因无效合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根据双方当事人——转包方和接受转包方的过错程度和责任大小,确定应当承担的赔偿数额。因无效合同造成的损失,一般包括误工费、停工费、保管费、机械设施闲置费、租赁费、临时设施建造费、利润、有关费用调整、定额保管费、税金等直接与该工程有关而独立发生的费用等。根据双方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禁止建筑工程转包,因为转包容易使建设单位失去对承包人的控制和监督,造成投机行为,引发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事故。但承包方按照承包合同的约定或者经发包方(建设单位)同意,将其承包的部分工程分包给他人的行为是允许的。
三、工程联营与工程转包的界定
比较工程联营与工程转包的概念及法律特征,对两者做如下区分:
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后,区分承包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联营合作协议是合作还是工程转包,主要依据是看双方合同约定的内容;若双方约定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则为合作联营;若第三方自行承担工程盈亏结果、税费及其他一切费用,承包方不承担任何风险只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则为工程转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承包人非法转包的,转包合同无效。
在转包项目中,承包方只成立一个项目部,象征性地指定项目经理、财务人员,实际施工全部由挂靠方或分包方实施,承包方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不参与工程实际施工和管理,是一种“责权利”分离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因其管理上的缺位而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以及建筑产品的质量,因此被《建筑法》所禁止。联营项目与工程转包的相似之处在于项目营销运作的非常规性,也是资质与项目和资金结合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区别则在于:(1)承包联营中工程承包人并未将承包合同的全部权利义务转让给他人,而是与他人共享权利,分担义务;(2)承包联营中的工程承包人依然要参与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经济工作,并承担责任;转包人转包工程后,则不再参与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经济工作,也不再承担责任,该工作和责任都约定由转承包人承担;(3)承包联营的工程可能是承包人承揽的部分工程,也可能是全部工程;转包则是承包人将所承包的全部工程转给他人,而不可能是部分工程;(4)承包联营除了联营施工外,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的联营形式,转包则是由转承包人独立承担工程施工,不可能有其他合作方式。
四、分包改为联营
《建筑法》第28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因此只要不符合法定的分包条件,将会被视为转包或违法分包,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为了既不违法又能承揽工程,建设企业就该化分包为联营,以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禁止性规定的方式分解施工任务,达到全面履行合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除总承包合同已有约定外,总承包单位分包专业工程必须得到业主的认可是分包的法定要求,否则即属违法分包。当总承包单位需要将不是专业工程的施工任务分解施工,或专业工程分包单位又需要把部分施工任务分解施工时,运用分包方式显然是违法的。这时可以考虑将需要分解施工的部分工程与有资质、能胜任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承包联营。
五、结语
工程联营虽是从挂靠和转包模式中衍生出的,但建筑法律、行政法规对联营施工也未加以禁止,逐渐演化成一种新的承包模式。在工程建设领域,工程联营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近年来,工程承包项目逐渐变得复杂,规模也越来越浩大,单独一家建设公司难以独立完成,因而很多公司通过工程联营的承包方式来承揽这些工程项目。但工程联营的管理难度大,对联营体的组建要求较高。联营体组建得好,联营各方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这样也就可以保证承包工程的成功。
B. 转让联营投资,取得转让收入670000分录
借:银行存款67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670000
C. 合同中不允许转让,但是可以联营吗
如果你不是以联营为名行转租之实,那么你不算违约。
D. 两家公司联营,A公司要把全部股权转让给B公司,需要什么操作流程
签一份股份转让协议就行,A公司同意把全部股权转让给B公司,具体协议双方协商好。
E. 转让联营投资收入应该记入哪个会计科目
计入投资收益
投资成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
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差额)
F. 联营合同有一方转让后,合同有还效么
在多方进行联营合同之前的话,一般都说,对参与联运的各方都应该有一个约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条件中,对你所说的这种转让没有做出限制的话,那么转让就是有效的。
如果对转让做了限制,那么参与联营的其中任何一方,向其他公司或者个人让自己联营股份的时候,按道理说是要向其他联营方提出通告的。在没有取得其他联系方同意的情况下,就无法进行转让。
G. 转让联营投资取得收入属于什么科目
计入投资收益投资成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时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差额)
H. 集团内子公司将联营企业股权转让给母公司
联营企业并非一个法人实体,转让的应该是项目的开发收益权等,而非股权。转让还需要经联营方的认同。
I. 联营企业转让合同约定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过渡期损益归受让方时,转让方可按权益法确认过渡期投资收益吗
既然约定了过渡期的损益均由受让方享有,转让方又依据什么取得收益?
J. 合伙型联营退伙或者转让必须经其他人都签字吗
合伙企业现在分普通合伙和有伙合伙,如果你是普通合伙人的话,转让必须经其他人一致同意,且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不同意又不购买,就办理退伙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