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柴建设的科研成果:
1.采矿方法数据库的研究,河北省教委项目,1992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第二完成人。
2.脉状矿床矿体形态及采矿方法的电算模拟研究,原冶金部项目,1994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主研人员。
3.金厂峪金矿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系统,1996年通过鉴定,主研人员。
4.集成化三维实体矿化模型系统的研究,河北省博士基金课题,1998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课题负责人。
5.边坡稳定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河北省教委项目,1998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获唐山市199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199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6.棒磨山铁矿边坡稳定的研究,河北省科委项目,1998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课题负责人。
7.金厂峪金矿采矿方法及顶板稳定性的研究,河北省科委项目,1998年通过鉴定,国际先进,获唐山市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负责人。
8.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综合智能系统的研究,河北省教委项目,1999年通过鉴定,国际先进,第二完成人。
9.The Conditional Simulation Methods on The Estimation of Resources/Deposit(资源/矿床评估的条件模拟方法研究),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基金项目,1999,10完成,主研人。
10.The Estimation of Recoverable Reserves at a Chinese Gold Deposit, Ecole des Mines de Paris.
1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课题负责人。2004年通过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12.地质统计学中随机条件模拟的理论与应用,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负责人。
13.中国加入WTO后人才安全问题的初步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项目。课题负责人。通过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14.城市公共场所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辑平台及管理系统,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课题负责人。获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优秀成果推广奖。
15.北京市安全生产投入调查研究,2006,完成,课题负责人。
16.北京市“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需求调研, 2006,课题负责人。
17.易燃气体泄漏、扩散与爆炸过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项目(05-003),完成,08年通过鉴定
18.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辑平台及管理系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项目(05-005),完成,07年通过鉴定。课题负责人。获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
19.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第二负责人。获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
20.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役尾矿库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开发(2006BAK04B01),2006-2008,子课题负责人
21. 北京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研究,2008,负责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2. 北京市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发展障碍及对策措施研究,负责人,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3. 近年来主持完成各类建设工程劳动安全预评价项目10余项。
2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安全生产风险动态监管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010.6-2012.6,子课题负责人
25. 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市天然气管道系统脆弱性评估与天然气泄漏扩散模拟研究”2010.1-2012.12,负责人
2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高层建筑火灾预防与应急救援综合管理系统”,2010.1-2011.12,负责人
2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平台研制” 子课题5“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硬件鉴定和软件验证与确认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实施方法研究”2011.1-2013.12,主研
⑵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荐一个
596云网,您可以去看看~
⑶ 陈代荣的科研成果
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包括Adv. Mater. 、Chem. Mater. 、J. Phys. Chem.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SCI)9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5篇,论文被SCI他引400余次。近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1. Xinhong Ch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hitosan-Based Aerogels with High Adsorption Performance, J. Phys. Chem. B, 112(2008)7721-7725.
2. Xiao Jia,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Tao He, Hanyu Wang, Wei Jiang, Monodispersed Co,Ni-ferrite Nanoparticles with Tunable Sizes: Controlled Synthesis,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J. Phys. Chem. C,112(2008)911-917.
3. Zhongqiang Zhao,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Zirconia Aerogels with High Surface Area Derived from Sols Prepared by Electrolyzing Zirconium Oxychloride Solution :Comparison of Aerofels Prepared by Freeze-Drying and Supercritical CO2(l) Extraction, J. Phys. Chem. C, 2007, 111(50),18738-18743.
4. Sihui Zh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ang Song, Mesoporous TiO2/SiO2 composite nanofibers with selectiv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Chem. Commun. 2007, 2043-2045.
5. Yang Ti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ongzheng Duan, Facile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ubic-phase Li4Mn5O12 Nanowires, Chem. Commun. 2007, 2072-2074.
6. Changl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Shaohua Chen, In2O3 Nanocrystals with a Tunable Size in the Range of 4-10 nm: One-step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Optical Prooerties, J. Phys. Chem. C, 2007, 111(49),18039-18043.
7.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Keyan Xue, Nanosized Cu2O/PEG400 Composite Hollow Spheres with Mesoporous Shells, J. Phys. Chem. C, 2007, 111(44),16284-16289.
8.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ngfang Liu, LiCoO2-MgO Coaxial Fibers: Co-electrospun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J. Mater. Chem.2007, 17(18), 1769-1776.
9.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Keyan Xue, PEG-assisted Fabric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CuI nanosheets: A General Route to Two-dimensional Nanostrucuured Materials, J. Phys. Chem. C, 2007, 111(1), 6-9.
10. Cuiqing W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hanglong Chen, Lotus-root-like In2O3 nanostructures: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J. Phys. Chem. C, 2007, 111(36), 13398-13403.
11. Yang Ti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La1-xSrxMnO3(x=0,0.3,0.5,0.7) nanoparticles nearly frees-tanding in water: prepar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Chem. Mater. 2006, 18(26), 6088-6090.
12.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ngfang Liu, Linear attachment of Li1+aV3O8 nanosheets to 1-dimensional (1D) arrays: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J. Mater. Chem. 2006, 16(44), 4361-4366.
13. Changl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uiqing Wang, Ultrathin corunm-type In2O3 nanotubes derived from orthorhombic InOOH: synth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Chem. Commun. 2006,4632-4634.
14. Yongde Me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soporous Co3O4 core/mesoporous silica shell nanocomposit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31),15212-15217.
15. Sihui Zha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aihong Tao, Long TiO2 hollow fibers with mesoporous walls: Sol-gel combined electrospun fabric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23),11199-11204.
16.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ingling Wang, Co3O4 nanoboxes: Surfactant templated fabric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Adv. Mater. 2006, 18(8), 1078-1082.
17. Li Zhang,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Monoclinic structured BiVO4 nanosheets: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loristic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J. Phys. Chem. B, 2006, 110(6),2668-2673.
18. Yuanxiang G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LiCoO2 fibers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 Phys. Chem. B, 2005,109(38),17901-17906.
19. Qifang L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 microtubules through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beta-cyclodextrin and Triton X-100 in aqueous solution, Chem. Mater. 2005, 17(16), 4168-4173.
20.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ingling Wang, Yongzheng Duan, Solubility-controlled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Co3O4 nanocrystals, Chem. Mater. 2005,17(15),4023-4030.
21. Yanyan Xu,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Fabrication of CuO pricky microspheres with tunable size by a simple solution route, J. Phys. Chem. B, 2005,109(28),13561-13566.
22.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o3O4 nanoparticles through oriented aggregation, Chem. Mater. 2004,16(4),737-743.
23. Tao He,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anyan Xu, Yuanxiang Gu, Surfactant-assisted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Co3O4 hollow spheres with oriented-aggregation nanostructures and tunable particle size, Langmuir 2004,20(19),8404-8408.
24. Dehong Chen, Dairong Chen, *Xiuling Jiao, Yuting Zhao, Hollow-structured hematite particles derived from layered iron(hydro)oxyhydroxide-surfactant composites, J. Mater.Chem.2003, 13(9), 2266-2270.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山东省及教育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1年获山东省十佳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⑷ 科研平台成果及投资理财
做石油不错
⑸ 曾汉民的科研成果
曾汉民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增韧增强和功能化及其多相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系统研究及开发应用,取得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在聚合物接枝共聚和共混改性、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研究成就突出:
五十年代后期开拓一类碳链-杂链新型结晶接枝共聚物;
六十年代初期提出接枝共聚反应的凝胶效应及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及增韧机理。研制成功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满足了军工和民用急需,建立我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试厂;
70年代后期至今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
1. 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当时未见有国内外相关报导,而这类研究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是解决中国战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因此,他先后获1978-1979 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他出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巴西召开的碳纤维应用国际会议,向世界介绍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曾汉民教授被聘请为UNIDO专家顾问,并参加UNIDO支援巴西的碳纤维生产线的验收工作。
2. 在国内最早开展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界面特征的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及其共混体系、热固性乙炔端基砜(ATS)/热塑性聚合物半互穿网络共混体系,以及它们的碳纤维或混杂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界面效应、混杂效应及界面层优化设计与性能及其应用特性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各种纤维对结晶性聚合物(如PPS,PEEK等)诱导形成横晶(transcrystalline)界面效应的机理,此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并多次被引用。正如曾汉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被专家组验收评价为“A”时指出:在结晶高聚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控制和机理,界面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复合工艺等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他与合作者十多年有关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成果还集中反映在其专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显微图像》(中、英文版)中。此专著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曾汉民等人还首次用CF/PPS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合金钢制造成功航模高速内燃发动机旋板及制造能承受90米/秒风速的风杯,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制造耐高温、耐腐蚀、减摩抗磨的化工及纺织机械零部件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复合材料界面与非线性结构设计”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他研究成功多种热塑性聚合物基新型导电复合材料,并首次发现导电复合材料呈现二阶逾渗特性(Twostep percolation),获得更宽更稳定的加工范围。他申请两项发明专利。新型高性能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首次揭示形成Semi-IPN过程的反应性增塑作用,及此类体系相容性、微相分离及其界面层优化设计和界面稳定化机制,获199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3. 碳纤维的功能化制备活性碳纤维的研究。他提出多种有机纤维碳化—活化机理和活性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机理,并开拓“活性碳纤维用于含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198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研究了多种有机纤维大分子反应和接枝共聚功能化,制备新型离子交换纤维、螯合纤维。首次发现两类对贵金属离子有氧化—还原作用的功能纤维,提出其氧化—还原吸附机理,开发多种功能纤维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取得显著效果。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功能纤维的研究还得到他的夫人陆耘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陆耘也是高分子化学家,他们是大学同班和留苏期间的同学。共同的理想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使他们结为终身伴侣。
⑹ 科研成果转让信息发布平台
你去万维标准网吧,万维标准网提供了标准在线查询修编平台、产权股权转回让交易信息发布平答台、科研成果转让信息发布平台,信誉好,给你提供一个交流空间,有兴趣的话赶紧看看去 这个网站很适合你 很多专家教授都是在那里发布自己的科技成果的 很多都成功转让出去了万维标准网 收录了各种行业和产品的国家标准,去那可以方便查询 分类很详细
⑺ 吴鲁平的科研成果
1990年以来,在《社会心理研究》、《民意》、《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报》和《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Bukkyo University》(日本)等报刊上发展论译文或调研报告60多篇(其中1篇在香港发表、3篇在日本发表)。近五年来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独著)、《东亚社会价值的趋同与冲突----中日韩青年的社会意识比较》(合著)、《大过度时代的中国青年》(合著)、《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合著)、《中国青少年校外教育政策----内容分析与绩效评估》(合著)等。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全球化时代中国城市青少年价值结构的多重性及其对社会教育的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北京青年的后现代价值观研究”、团中央规划重点项目“消费主义与爱国主义关系的实证研究——对北京海淀区700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等5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
⑻ 陈方竞的科研成果
1. 在断裂的深层——论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之联系
《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
张万仪撰《鲁迅郭沫若比较研究摭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引用
2.“以鲁视郭”心态批判――从郭沫若“薄海民”特征说开去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1期转载
张万仪撰《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3.试论郭沫若战国史剧的楚文化蕴涵及表现
《东疆学刊》1990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0年第2期转载
4.在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中——论穆木天抗战后的诗歌创作
《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
5.美学的历史的批判观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实践
——全国首届穆木天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
《吉林师院学报》1990年第3、4期合刊
6.关于穆木天研究的思考
《穆木天研究论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师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8.水的情趣,诗的意境——读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
邵金峰〈〈对〈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引用
9.郭沫若“五四”时期思想创作独特性之我见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0.关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函授教学》1990年第1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对渐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
《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2. 在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双重变奏中——论穆木天战后的诗歌创作
《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3.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形象——论《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民族复仇精神的形象再现——读《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信天游”: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读《王贵与李香香》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一份绝妙的社会生活速写——读《一九三九年春在太原》
《中国现代文学名作选讲》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鲁迅研究的一个理论偏颇——再读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
2.鲁迅与浙东典籍文化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转载
陈力均《承传与择取——鲁迅与儒学》(《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引用
3.试论鲁迅的农民气质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4.碰撞:升沉与超越——《讲话》之于新文学发展的意义
《长白论丛》1992年第3期 1.“他身上流淌着农民的血液”——鲁迅与浙东民性之联系
《东疆学刊》199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
2.论《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
《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3年第1期转载
3.鲁迅与浙东经史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
4.“文体”的困惑——关于蒋光慈《丽莎的衰怨》的重新评价
《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5.追寻民族固有之血脉——《故事新编》的深层意蕴
《吉林师院学报》1993年第2期
6.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理性透视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7期 1.《穆木天研究论文集》评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2.人生道路之起点——《穆木天评传》之一
《吉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3.变革时代的选择——穆木天在天津
《沈阳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大家族出身之于鲁迅的意义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6期
5.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鲁迅与世界文学
《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地缘:文化之链——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生成论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转载
张万仪《故乡与童年的烙印――论童年经历对鲁迅、郭沫若创作个性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5期)引用 1.“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
《心路历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2.茅盾的小说《残冬》赏析
《茅盾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鲁迅的现代主义特质——一个本世纪中国文学描述应予深化的问题
《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1期
4.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文学史”价值
《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10期合刊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转载
5.鲁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
《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 论穆木天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
2. 穆木天传略(上)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1期
3. 穆木天传略(下) 《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2期
4. 关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世界文化中的鲁迅》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
5.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上)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6.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思考(下)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转载 1. 平淡见苍凉——张爱玲的“俗人生”表现
《世纪论评》1998年第4期
2. 论穆木天的《写实文学论》
《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故事新编》研究的历史回顾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
2.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
《文艺研究》1999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7期转载
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孙先科:《百年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反思》评述。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转载 1. 穆木天生平著译年表(3万字)
《新文学史料》2000年第1期 1. 与章学诚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
2.《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两重性及其意义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9期转载 1. “校”与“刊”相结合的北京大学透视
――对五四新文学发生根基的再认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
2.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
3.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二〗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
4. 关于“道德主义”问题
――对五四新文学(文学)运动中心的多重对话〖三〗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5.“共和制情结”――《青年杂志》发动思想启蒙的深层动因
《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五卷)第1期
6.对《新青年》发动批孔与文学革命的再认识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收录,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摘卡》2002年第3期摘文
7.鲁迅早期思想的现代性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远方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对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发生运动根基的再认识
《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第5-6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5期“篇目辑览”
2.“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下)
《东疆学刊》2003年第3、4期
3、关于“世界主义”问题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1-4)
《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7-10期
4.关于“科学主义”问题
——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倡导中心的多重对话(上、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5-6期
5.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上)(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4期
1.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删节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出版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全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 1.一部用生命写出的富于“思想”的书
——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
2.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鲁迅:“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
——兼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局限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收《新华文摘》2004年第16期“篇目辑览”
4.历史?现状?趋向: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述评
《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4年第1期
5.五四新文学与“大学文化”关系透视
《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6鲁迅小说的“魏晋情结”:从“魏晋参照”到“魏晋感受”
《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
7. 鲁迅与章太炎联系及其“五四”意义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2004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5期摘发。
8.“边缘文化”:当下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家》2004年第3期
9.北京大学学术化氛围的开创与“一校一刊”相结合再述
《现代中国》第4辑
10.“断裂”与“承续”:对五四语体变革的再认识
《新国学论丛》第1辑
11.民初上海文学“甲寅中兴”考索
《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对话与重构:“史料研究”应有的姿态
——《舒芜口述自传》读后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本人为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