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西厢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同样出色。张生、莺莺、红娘,甚至老夫人、法本长老、惠明和尚都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张生的至诚之外,时时表现出来的傻气,被红娘讽刺为“傻角”的,充满喜剧色彩,非常真实可爱。
⑵ 民间种的"红娘"书名叫什么它形状象苦瓜,成熟了里面一棵一棵红色的
金铃子俗称赖葡萄,金黄色的外壳,上面鼓凸着若干大小不等的颗包,果实成熟时,瓤是红的,味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与苦瓜同属苦瓜属,其叶子和果实外形一样,但苦瓜只要成果就可食用;而赖葡萄必须成熟才可食用。
⑶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西厢记》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在《西厢记》中,两种冲突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一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同以老夫人为另一方的冲突,这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这构成了作品的辅线。两条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作者还善于利用悬念编织情节,巧妙地设置了“赖婚”、“酬简”、“哭宴”等一系列悬念,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效果。
2.《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最后,作者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划人物,《西厢记》的人物动作大都不甚复杂,却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3.《西厢记》的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作者善于把质朴活泼的民间口语和精炼隽永的诗词语言熔铸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动活泼而又雅致清新;《西厢记》中的不少曲词善于渲染气氛,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西厢记》的人物语言也都是高度个性化和充分戏剧化的,完全切合戏剧角色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性格,如莺莺的语言妩媚蕴藉,张生的语言文雅热烈,红娘的语言鲜活泼辣,惠明的语言粗犷豪爽,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型范式。
另外,《西厢记》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它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的通例,是由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规,在必要时一折戏可轮番主唱。体制的革新,大大丰富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⑷ 《西厢记》有什么艺术成就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流变 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西厢记》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
⑸ 第一次做红娘的心情说说成功
一、做红娘成功了心情说说
1.世界这么大,相遇是缘分。
2.今天又成功凑成一对鸳鸯。
3.全世界又多了一对恩爱的眷眷侣。
4.恭喜世界上又多累一对完美爱人。
5.冬天如约而至,很高兴能够促进这对新人。
6.看着一对对爱人走到一起,感觉世界都是甜蜜的。
7.今天的空气都是红心,彼此交换一生,交付对方。
8.每个人都不完美,有了另一半就成为了完美的一体。
9.今天成功的做了红娘,促成一桩美好良缘,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10.第一次做红娘,就圆满成功,看看两家人成一家人的开心,希望他们一直幸福下去,白头偕老。
二、做红娘成功感言
1.很多时候看见身边的两个合适的人,能够真正的走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家庭,这是一种成就,因为自己的牵线搭桥世界上多了一对有情人。
2.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原因,没时间找朋友,但是在经过介绍以后找到人生伴侣,这是红娘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脱单,一生一辈子有缘人终成眷属。
3.生活很美好,遇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有红娘的牵线搭桥,更是因为了解能够撮合成一对对的新人,更是红娘们的成就,祝贺天下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⑹ 求问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王实甫的《西厢记》为后世读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以红娘这一形象最为光彩夺目,几乎喧宾夺主,抢走男女主角的光华,但笔者认为崔莺莺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最为成功的。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然而剧作家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的描述,而是借由他人的惊艳来表现。在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他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莺莺容貌之美。和尚须是六根清净,但普救寺的这班和尚委实有趣,崔氏一家为老相国做法事,一班大大小小的和尚竟然被崔莺莺的美貌所打扰,以至作出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反常举止:“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种运虚于实、借宾喧主的手法巧妙地把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的容貌美描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借由旁人的反应来显示主角的形象。这种手法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传神之妙”。
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张生卧病,崔莺莺焦急万分,以一张蕴意颇深的药方表明心意“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把自己的无奈显现出来。崔莺莺文学修养之高,智慧之深可见一斑,难怪张生对她爱得如此之深切,“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崔莺莺不同于那些木讷的千金小姐,她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尽管她一出场就唱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无限忧愁,但仍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她在寺中游玩,在花前微笑如许,“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她对未来也有美好的憧憬。她在月下烧香,一愿先人早升天界,二愿母亲平安无事,三愿觅得如意郎君,她的孝顺、善良由此可见,她的追求也可见。她早已订下亲事,照理说不该再有其他想法,尤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而她显然不满意这门亲事,而是渴望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意中人,所以当张生隔墙高吟一首时,她不禁心神一动,依韵而和。笔者认为崔莺莺在此时方流露出对张生的爱意。不少学者认为崔莺莺对张生乃是一见钟情,然而试想一想,相国千金的身份,十几年封建礼教的熏陶,家教的严谨,种种存在的观念使她的行为端庄,决不轻佻,对只见了一面的陌生男子怎么有可能流露出爱意?“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其实是张生一厢情愿的想法,他多情地误把崔莺莺无意的好奇一瞥当作爱慕的眼光。
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孝顺老夫人,不想当不孝之女,但她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父母指定的人选上,这些使她对自己的行为反复无常。她既想约张生相会,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张生,翻脸不认,使张生相思成病。这时的她内心万分矛盾,十几年的教养在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她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
然而崔莺莺在科举这一事情上是让步的、妥协的。老夫人默许她与张生的婚事,但前提必须是张生得中状元。崔莺莺内心并不想让张生远赴京城赶考,但为了能得到母亲的许可,她也只能妥协。在送别张生时她千叮万嘱张生要惦记她。“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现实的冷酷使她深知未来的幸福还是渺茫的,她内心惶惑不安,既怕张生不中状元,又怕他为别的女子所吸引,抛弃自己。未来幸福与否,她实在无力把握。这些看来似乎有损崔莺莺形象的反抗性,但这正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所在。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只能等待张生得中归来。但无论如何,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的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为勇敢强烈。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有前提的,只有在梦里,在她死后化为鬼魂时,她才敢做出反封建礼教的种种行为,与柳梦梅私自结合,而一旦重生,又须在明媒正娶的条件下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她不能逾越礼教的鸿沟,只有当她出现在虚幻空间里才能反叛礼教,这与自始至终都在与礼教做斗争的崔莺莺比起来,未免有些逊色。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⑺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⑻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王实甫的《西厢记》为后世读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以红娘这一形象最为光彩夺目,几乎喧宾夺主,抢走男女主角的光华,但笔者认为崔莺莺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最为成功的。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中指出:“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嫉妒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崔莺莺有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绝美容颜,然而剧作家并没有对此作出正面的描述,而是借由他人的惊艳来表现。在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他惊呼:“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继而又说:“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连“铁石人”也会动心,可见莺莺容貌之美。和尚须是六根清净,但普救寺的这班和尚委实有趣,崔氏一家为老相国做法事,一班大大小小的和尚竟然被崔莺莺的美貌所打扰,以至作出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反常举止:“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种运虚于实、借宾喧主的手法巧妙地把人物的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的容貌美描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借由旁人的反应来显示主角的形象。这种手法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具有“传神之妙”。 崔莺莺也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张生卧病,崔莺莺焦急万分,以一张蕴意颇深的药方表明心意“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把自己的无奈显现出来。崔莺莺文学修养之高,智慧之深可见一斑,难怪张生对她爱得如此之深切,“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崔莺莺相国千金,出身高贵,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她与一般的女子不同,她有自己的思想,在温驯的外表下仍有急于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 崔莺莺不同于那些木讷的千金小姐,她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尽管她一出场就唱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无限忧愁,但仍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她在寺中游玩,在花前微笑如许,“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她对未来也有美好的憧憬。她在月下烧香,一愿先人早升天界,二愿母亲平安无事,三愿觅得如意郎君,她的孝顺、善良由此可见,她的追求也可见。她早已订下亲事,照理说不该再有其他想法,尤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而她显然不满意这门亲事,而是渴望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意中人,所以当张生隔墙高吟一首时,她不禁心神一动,依韵而和。笔者认为崔莺莺在此时方流露出对张生的爱意。不少学者认为崔莺莺对张生乃是一见钟情,然而试想一想,相国千金的身份,十几年封建礼教的熏陶,家教的严谨,种种存在的观念使她的行为端庄,决不轻佻,对只见了一面的陌生男子怎么有可能流露出爱意?“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这其实是张生一厢情愿的想法,他多情地误把崔莺莺无意的好奇一瞥当作爱慕的眼光。 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孝顺老夫人,不想当不孝之女,但她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父母指定的人选上,这些使她对自己的行为反复无常。她既想约张生相会,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张生,翻脸不认,使张生相思成病。这时的她内心万分矛盾,十几年的教养在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她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 然而崔莺莺在科举这一事情上是让步的、妥协的。老夫人默许她与张生的婚事,但前提必须是张生得中状元。崔莺莺内心并不想让张生远赴京城赶考,但为了能得到母亲的许可,她也只能妥协。在送别张生时她千叮万嘱张生要惦记她。“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现实的冷酷使她深知未来的幸福还是渺茫的,她内心惶惑不安,既怕张生不中状元,又怕他为别的女子所吸引,抛弃自己。未来幸福与否,她实在无力把握。这些看来似乎有损崔莺莺形象的反抗性,但这正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所在。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只能等待张生得中归来。但无论如何,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的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为勇敢强烈。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是有前提的,只有在梦里,在她死后化为鬼魂时,她才敢做出反封建礼教的种种行为,与柳梦梅私自结合,而一旦重生,又须在明媒正娶的条件下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她不能逾越礼教的鸿沟,只有当她出现在虚幻空间里才能反叛礼教,这与自始至终都在与礼教做斗争的崔莺莺比起来,未免有些逊色。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她的美丽与智慧、哀愁与憧憬、多情与无常、反抗与让步,无不牵扯着读者的心弦,可以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为《西厢记》的成就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参考资料: http://www.gudian.net/dispbbs.asp?boardid=17&id=21052
⑼ 做红娘成功了对方要怎样感谢红娘呢
做红娘成功了对方要怎么感谢红娘?每一个地方有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你随他们的便就行,不要太计较。做红娘成功了,你成就了一桩姻缘,即便是他们不感谢你,你也会为他们感到高兴。
⑽ 为什么成果可以凭借爱情公寓圈粉无数
在广大网友的“千呼万唤”中,《爱情公寓5》终于跟大家见面了。除了一些老成员之外,《爱情公寓5》还增加了一些新鲜血液,其中,成果就是新加入《爱情公寓》的成员。在《爱情公寓5》里面,凭借着诸葛大力这一角色,成果成功吸粉无数,不少网友都特别好奇为什么成果出演诸葛大力之后那么圈粉,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吧~
其实,成果的成功,是大势所趋。在李现、肖战等现象级男星火爆之后,青年男性群体这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自然备受关注,即便没有诸葛大力的出现,也会有其他角色的出现。对于成果来说,能够赶上这个机遇,是一个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