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晓飞的论著成果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关系数据库机TDM模型系统,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放式CIM集成基础结构系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基于面向参数企业模型的CIMS领导信息系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基于知识的CIMS/FMS企业诊断方法,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论著
1) 徐晓飞,Wissensbasiertes Kennzahlen-orientiertes Diagnose-System im Proktionsbereich,CIM Management,Nr.3,1993 (in German)
2) 王刚,徐晓飞,高国安,HIT-ⅡP: An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Platform for CIM System Based on the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Computer Instrial Engineering,Vol.31,No. 3-4,1996
3) 徐晓飞,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动态联盟,《中国机械工程》,第7卷,第4期,1996年
4) 徐晓飞,王刚等,HIT-ⅡS: CIM集成基础结构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第33卷,第11期,1996年
5) 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敏捷虚拟企业建立及集成支撑环境,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8年第1期
6) 徐晓飞,战德臣,叶丹等,DAM:动态联盟企业组织方法体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9年第1期
7) 徐晓飞著,《现代企业资源计划与管理》,经济出版社,1999.12
8) 徐晓飞,叶丹,李全龙,战德臣等, Dynamic Organization and Methodology for Agile Virtual Enterprises,J.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5,No.4,July 2000
9) 徐晓飞等主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知识新解》,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年2月
10) 邓胜春,徐晓飞,王刚等,HIT-ⅡS.2: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ing Infrastructure for CIM Systems,Journal of Software,Vol. 12,No. 3,2001
11) 徐晓飞,战德臣,李成严,基于主动成本控制的中小企业ERP管理系统,《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年第1期
12) 徐晓飞,ERP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与思考,《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年第3期
13) Mbale Jameson,Xu Xiaofei,Acquisition of Interoperability Using Intelligent Binary Schema Match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7,No.6,Nov. 2002
14) 何增友,徐晓飞,邓胜春,Discovering Cluster Based Local Outliers,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Vol. 24,Issues 9-10,June 2003
15) Jameson Mbale,Xu Xiaofei,Deng Shunchun,Global Intelligent Benevolent Builder(GIBB): A System Automating Integration of Hetergeneous Classical Databases and Web,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oftware Technology,Vol. 45,No.9,June 2003
2. tdm newtera 有什么缺点
Newtera公司于2012年12月01日正式发布Newtera TDM 5.0.0版本。5.0.0版本是Newtera在4.x版本的基础上经历了两年多时间的研发成果。经过对TDM市场的大量调研和倾听企业用户的业务需求,5.0.0版本增加的应用模块及平台功能不但迎合了客户对TDM的迫切需要,而且进一步深化了Newtera在TDM的先进性、完整性和成熟性上的领先地位。同时,5.0.0版本扩大了Newtera TDM产品的应用范围,除了试验检验数据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之外,还增加了对生产过程电子数据包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对产品生产的质量数据的管理和跟踪。
3. 陆壳增生问题
王中刚等(1992)在“七五”期间对阿尔泰花岗岩做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测试分析数据,为研究本区的花岗岩成因及地壳-岩石圈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洪大卫等(1991,1995,1999)对中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境内的中亚造山带的侵入岩的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大多数花岗岩具有正的εNd(t)值和低的tDM年龄,只有在一些微陆块上的花岗岩才显示了负的εNd(t)值和古老的tDM年龄。这说明整个中亚造山带在显生宙曾有大规模的地壳生长(Hong D.W.,et al.,1991,Sengor,1993),由于很大一部分花岗岩是形成于洋盆关闭后的板内环境,地幔物质应是以垂直的方式进入地壳而使地壳发生垂向生长的。我们综合了近年来阿尔泰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的研究成果(王中刚等,1992;胡霭琴等,1992、1994、1997),发现有大约60%左右的花岗岩的εNd(t)>0,tDM分布在300~2200Ma之间,绝大多数tDM在500~1100Ma之间,仅有极少数的样品其tDM大于1500Ma,总体看来,tDM在800~1000Ma左右,是一个地壳演化的分界。其εNd(t)<0,说明这些花岗岩来自古老基底的重熔。而tDM小于1200Ma的样品,表明其形成时有一定量的地幔物质加入。我们注意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事实。
(1)在显生宙时期阿尔泰一直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它是发育在板块边缘的以陆壳为基底的显生宙造山带,因此排除了由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陆壳增生。
(2)阿尔泰在晚古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是什么机制提供了本区的地壳重熔所需要的热源?在显生宙时期沿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发生的陆壳增生过程中地幔物质又是如何加入到地壳中的?
(3)阿尔泰山的震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的Nd模式年龄均大于1500Ma,一般在2000Ma左右,如果花岗岩全部来自地壳重熔,其tDM值应与地层的模式年龄相近,由于花岗岩的tDM远远低于地层的模式年龄,因此可以推测有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如果考虑到本区地层负的εNd(t),以及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由地壳物质提供,那么加入地壳的地幔物质必然来自极度亏损的地幔(图1-5)。
图1-5 阿尔泰花岗岩tDM与εNd(t)值相关图
4. 测定效果最差的tdm方法
TDM:试验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管理
(TDM:Testing Data Management/Technical Data Management) 技术装备产品研制过程的各项活动均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基本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种是产品技术数据;另一种是产品设计数据。 与产品设计数据主要的区别在于,产品技术数据通常是通过技术手段得到的, 而不是由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产品技术数据包括各种仿真试验、物理试验或其它技术分析手段所产生的数据。 产品设计数据通常只需要以文件的形式(非结构化)进行管理,PDM软件能很好地满足产品设计数据管理的需求。 然而,对于产品技术数据则需要采用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满足用户对技术数据进行查询、展示、分析、计算等需求。 TDM是技术数据管理平台软件,能有效地满足企业对试验、仿真等技术数据进行结构化管理的需求。
北京天健通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健通泰) 是一家专业从事先进制造业信息化产品研发的高科技企业 ,创造性提出了ETB(企业试验业务)解决方案,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研究成果,包括神鹰®TDM(试验数据管理)、神鹰®LIMS(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神鹰®ASAM-ODS SERVER(根据ASAM-ODS VERSION 5.2 开发的ODS数据服务器)、神鹰®ODS数据采集中间件、神鹰®DA(数据分析)、IETM(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BI(商业智能)等。ETB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等领域的高科技装备企业,为客户试验业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 tdm-gcc mingw 如何链接到mingwm10.dll
我的mingwm10.dll只导出了两个函数,似乎与mingwm10.dll无关吧.
编译的要加-O2参数,结果需要用strip工具优化体积.
再说,编译结果并不算大.
6. ACCA学员,ACCA准会员,ACCA会员之间有何区别呢
2018年01月18日
许多会计专业的学员认为,只要通过专业考试就可以自称是合格的会计师。然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成为ACCACPA等专业会计师组织的会员,可能会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长期影响,并为客户和雇主带来麻烦。还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ACCA,小测一下就知道了,戳:ACCA学前评估
通过专业会计考试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收获,但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如果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会计师组织的会员,那么无论你在哪个行业从事财务工作,都表明你既拥有实践经验,又拥有在学习备考过程中获得的理论知识。
ACCA之类的专业组织坚持要求会员通过“持续职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时刻走在专业领域最前沿。正如医生需要掌握最新的医疗成果,正如律师需要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如果听取一个多年前获取资格就再也停滞不前的人所给与的建议,那么数百万美元可能付之东流。
专业机构会组织各种培训活动,不仅确保会员与时俱进,而且能够为每个人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使他们有机会结识财务专业人士,进而建立起有利于自身事业发展的社交网络。
诚然,成功通过考试是会计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步,但这仅仅是伴随着ACCA赋予的资格、责任和机遇而成长为一名专业会计师的第一步。
三者具体什么含义?
ACCA学员:已注册成功,并进行相关科目考试的学员。
ACCA准学员:如果学员通过了全部考试,但暂时还不具备3年专业实践经验,或者还没有完成在线职业操守训练课程的学习和测试,则可以先成为准会员。
ACCA会员:14科全部通过,并且有3年相关工作经验的ACCA.(只有ACCA的正式会员才能被允许使用“ACCA”和“特许公认会计师”的头衔。)
成为会员的必要条件?
根据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大纲,成为ACCA会员的必要条件是要完成“三个E”(Exams,Ethic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具体包括:
(1)通过ACCA专业资格大纲14门课程的考试(其中9门根据学员的教育和专业背景可申请不同程度的免试);
(2)至少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
(3)完成在线职业操守训练课程的学习和测试。
对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注册的学员,完成在线职业操守训练课程不作为申请会员的必要条件,但ACCA鼓励学员完成这一课程。
在线职业操守训练课程
ACCA开发了在线职业操守训练课程,以检验学员职业操守的价值观和行为。ACCA鼓励学员在报考课程P1(专业会计师)时就开始在网上学习职业操守的课程。学员可以自己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但是必须在申请会员之前完成课程的学习。
实践经验要求(PER–practical experience requirements)
(1)具备工作经验是成为会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参加ACCA考试之前、考试期间、考试完成之后取得的工作经验ACCA都认可。
(2)成为ACCA会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必须在职业道德、公司治理、绩效管理、沟通交流、财务报告、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方面达到相应的水平。
(3)ACCA新大纲制定了20项有实践经验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成为会员必须达到13项,其中9项是必须达到的关键要素,剩余4项从11个可选项中选择。
工作经验记录
ACCA设计了学员发展矩阵(Trainee Development Matrix,TDM)以便学员通过回答相关问题,记录自己在工作中达到的绩效考核指标。
TDM有在线和书面两种形式。当一项工作成绩记录被上司认可签字,ACCA将认可会员申请者满足了相应领域的绩效考核指标。该项纪录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也可以书面提交。
年度报告要求
为了跟踪了解会员申请者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ACCA要求会员申请者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提交年度报告。在报告中,申请者要阐明当年在哪个要素领域达到了绩效考核指标、在相关的岗位工作了多长时间。
该报告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也可以书面提交。特别要说明的是,如果会员申请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是ACCA的黄金或白金级认可雇主,申请者无须填写详细的TDM,只需在年度报告中声明这一点即可。
监督指导
会员申请者在工作中要有一名指导人对其在以下方面进行监督指导:
(1)选择绩效考核的领域;
(2)设定要达到的工作绩效的目标和时间;
(3)提供适当的条件和支持;
(4)定期进行审核评估。
指导人可以是申请人的直接上司、所在单位的部门经理或其他个人。
如何申请成为会员
(1)ACCA每年2月份和8月份会分别公布上一年12月份和本年6月份的考试成绩。每一个通过ACCA全部考试的学员随后会收到ACCA英国总部颁发的ACCA准会员证书,以确认学员成功通过所有考试。(一般收到时间是3月初和9月初);
(2)符合上述会员的必要条件”3E”的准会员可以填写《ACCA会员申请表》。《ACCA会员申请表》可以直接登陆ACCA网站下载。对于暂时未满足会员的必要条件的准会员,可以在条件满足的任何时间向ACCA递交ACCA会员申请表;
(3)ACCA总部将对会员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完全符合条件者将被批准成为ACCA会员,并会收到ACCA英国总部颁发的ACCA会员证书。一般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4)成为会员约五年后,经申请和资格审查,可以成为资深会员(FCCA)。
ACCA考试全部通过后,需要做什么?
1.ACCA每年2月份和8月份会分别公布12月份和6月份的考试成绩。每一个通过ACCA全部考试的学员随后会收到ACCA英国总部邮寄的《ACCA会员或准会员申请手册》(一般收到时间是3月初和9月初)。每人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如是否满足ACCA相关工作经验要求,向ACCA英国申请成为会员或准会员。
2.ACCA总部收到学员申请后,不论是申请会员和准会员,都会给学员颁发ACCA准会员证书,以确认学员成功通过所有考试。
3.对于申请会员的学员,要求他们如实填写会员申请手册,并总结平时记录的STR(Student Training Record)中的主要工作经历和取得的工作能力,填入申请手册(在递交会员申请表时,可以暂时不提交STR,但是,一旦ACCA英国总部通知需要提交STR,以便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完成评估,学员需要再补交STR)。ACCA英国总部会对学员所填的工作记录进行评估和并与其监督人联系进行核查,确认无误后,则批准其成为ACCA会员,一般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4.如果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以上申请手册,可以直接登陆ACCA网站www.accaglobal.com下载
5.对于暂时未满足工作经验的准会员,他可以在条件满足的任何时间向ACCA递交ACCA会员申请表。还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ACCA,小测一下就知道了,戳:ACCA学前评估
7. 冯勇的论著成果
1. 冯勇主编. 现代计算机数控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 冯勇主编. 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 哈尔滨:哈工大出版社, 2003 1. Y. Feng, X. Yu, F. Han, (2013) Chapter 18 On Digitization of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f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in AC Electric Motors Control: Advanced Desig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Fouad Giri (ed), Wiley.
2. Y. Feng, L. Wang, and X. Yu. (2011) Chapter M32 AC Servo Systems (in Instrial Electronics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Control and Mechatronics, Wilamovski B M, and Irvin J D (eds.)), London: CRC Press.
3. Y. Feng and X. Yu. (2009) Chapter 3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Chaotic Systems (in Control of Chaos in Nonlinear Circuits and Systems),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p.55-77.
4. 徐殿国, 冯勇. 第6章: 电力电子器件与电力传动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Selected Refereed Journal Articles
1. Y. Feng, X. Yu, F. Han, On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Automatica, vol.49, no.6, pp.1715–1722, 2013.
2. Y. Feng, X. Yu, Z. Man, “Non-singular adaptive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rigid manipulators,” Automatica, vol.38, pp.2159-67, 2002.
3. Y. Feng, X. Yu, F. Han, High-order terminal sliding-mode observer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a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ial Electronics, vol. 60, no. 10, pp.4272-4280, 2013..
4. Y. Feng, J. Zheng, X. Yu, N.V. Truong, Hybrid terminal sliding mode observer design method for a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control system,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ial Electronics, vol.56, no. 9, pp.3424-31, 2009.
5. F. Han, Y. Feng, Q. Chao TimeDivision Multiplex (TDM) based multiple synchronized chaotic signalstransmission, Electronics Letters, vol.49, no.1, pp.42-44, 2013.
6. Y. Feng, X. Han, Y. Wang and X. Yu, Second-orde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uncertain multivariable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vol. 80, no.6, pp. 856–62, 2007.
7. Y. Feng, X. Yu, L. Sun, “Synchronization of uncertain chaotic systems using a single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vol. 35, no. 4, pp.755-62, 2008.
8. F. Han, X. Yu, Y. Feng and J. Hu, “On multi-scroll chaotic attractors in hysteresis-based piecewise-linear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54, no.11, pp. 1004-8, 2007.
9. F. Han, X. Yu, Y. Wang, Y. Feng, G. Chen, “n-scroll chaotic oscillators by second-order systems and double-hysteresis blocks,” IE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Letters, vol.39, no.23, pp.1636-7, 2003.
10. Y. Feng, X. Yu, X. Zheng, “Second-orde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input-delay systems,”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vol. 8, no. 1, pp.12-20. 2006.
11. Y. Feng, S. Bao, X. Yu, “Inverse dynamics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two-link flexible manipul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vol.19, no. 2, pp.91-102, 2004.
12. F. Han, Y. Wang, X. Yu, Y. Feng, “Experimental confirmation of a new chaotic attractor,”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 vol.21, no.1, pp. 69-74, 2004.
13. Y. Feng, X. Zheng, X. Yu, “Second-order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 decomposed control of uncertain multivariable systems,”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vol. 5, no. 4, pp.505-12, 2003.
14. F. Huang, Y. Feng, X. Yu, “A symmetric 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a simple novel two-dimensional m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vol.3, no.6B, pp.1593-602, 2007.
15. 史宏宇, 冯勇, 感应电机高阶终端滑模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自动化学报, vol.38, no.2, pp.288-94, 2012.
16. 李涛, 冯勇, 安承全, 变边界饱和特性减小变结构系统抖振的设计方法, 自动化学报, vol.26, no.1, pp.90-3, 2000.
17. 于晶, 冯勇, 郑剑飞, 基于高阶滑模和加速度反馈的机械谐振抑制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 vol. 26, no. 10, pp.1133-6, 2009.
18. 郑剑飞, 冯勇, 郑雪梅, 杨旭强,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反演终端滑模控制, 控制理论与应用, vol. 26, no. 4, pp.410-4,2009.
19. 郑剑飞, 冯勇, 陆启良, 永磁同步电机的高阶终端滑模控制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 vol. 26, no. 6, pp.697-700, 2009.
20. 王艳敏, 冯勇, 参数不确定柔性机械手的终端滑模控制, 控制理论与应用, vol. 25, no. 6, pp.1049-52, 2008.
21. 冯勇, 郑雪梅, 鲍晟, 多变量线性模型不确定系统终端滑模分解控制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 vol. 21, no. 1, pp.11-6, 2004.
22. 王艳敏, 冯勇, 韩向伟, 不确定多变量系统的高阶滑模控制, 控制与决策,vol. 23, no.4, pp.455-9, 2008
23. 张袅娜, 冯勇, 王冬梅, 于兰, 柔性机械手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控制与决策, vol. 21, no.7, pp. 750-4, 2006.
24. 张袅娜, 冯勇, 孙黎霞, 柔性机械手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控制与决策, vol. 19, no.10, pp. 1142-6, 2004.
25. 孙黎霞, 冯勇, 余星火, 采用鲁棒滑模观测器实现一类混沌系统的同步, 控制与决策, vol. 19, no.10, pp. 331-4,8, 2004.
26. 冯勇, 鲍晟, 余星火,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控制与决策,vol.17, no.2, pp.194-8, 2002.
27. 冯勇, 鲍晟, 余星火, 用于刚性机械手的无抖振快速终端滑模控制, 控制与决策,vol.17, no.3, pp. 381-4, 2002.
28. 冯勇, 鲍晟, 郑雪梅, 非匹配不确定MIMO线性系统的终端滑模控制, 控制与决策,vol.18, no.5, pp. 531-4,9, 2003.
29. 李娟, 冯勇, 杨旭强, 压缩图像的三维混沌加密算法, 光学学报, vol.30, no.2, pp.399-404, 2010.
30. 刘洪臣, 冯勇, 赵永平, 基于Kronecker 积的图像超分辨率快速算法, 电子学报, vol.37, no.4, pp.839-44, 2009.
31. 李娟, 冯勇, 杨旭强, 黄峰, 可逆映射集合的图像加密算法, 光电子·激光, vol.20, no.1, pp.78-83, 93, 2009.
32. 李林静, 冯勇, 刘洪臣, 基于投影的单幅图像超分辨率重构算法, 光电子·激光, vol.18, no.11, pp.1378-81, 2007.
33. 冯勇, 韩凤玲, 许士文, TDI CCD成像系统的研究, 光学技术, vol.26, no.2, pp.120-22, 2000.
34. 杨旭强, 冯勇, 刘洪臣, 一种基于HSI颜色模型的目标提取方法, 光学技术, vol.32, no.2, pp.290-2, 2006.
35. 刘洪臣,陈希有,冯勇,邢海军,马向前, 双电压合成矩阵变换器共模电压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vol.24, no.12, pp.182-186, 2004.
36. 史宏宇,冯勇, 基于电流解耦的感应电机高阶终端滑模控制,高技术通讯, vol.22,no.6, pp. 657-662, 2012.
8. 大陆地壳形成时代的限定与陆壳生长
目前,对陆壳形成时代的确定,除直接来自对深变质岩的年龄测定之外,Nd模式年龄也被用作探讨地壳形成年龄和演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研究区内应用这两种方法研究陆壳形成与演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中国东南地区主要位于扬子陆块的东南部分,它是由多个地质块体拼合形成,各块体之间分布具有不同演化史的板块缝合带或造山带,这些块体的聚合边界即对应着古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扬子板块的主体陆壳是在元古宙形成(Jahn et al.,1990),其平均年龄在1700~1600 Ma(Goldstein et al.,1984),晋宁期(600~1100 Ma)与造山作用有关的花岗岩广泛出露于扬子陆块内及周边地区,反映新元古代华南地区大部分已形成为具有较成熟陆壳的陆块。虽然在东南地区花岗岩中发现有一些捕获锆石U-Pb年龄为太古宙一古元古代的年龄(甘晓春等,1996),但其分布的规模很小(Chen and Jahn,1998)。据李献华(1999)研究,华南前中生代的Nd同位素年龄分布在1200~3200 Ma之间,并且在1800 Ma和1400 Ma出现明显的峰值,各类残留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1200~1400Ma、1800 Ma和2500 Ma,这也表明华南陆壳生长具有幕式生长的特点。但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晚期有个明显的幔源物质进入,形成永-梅拗陷带的基性火山岩和区内广泛分布的火山-侵入岩,这也是岩石圈不连续出现的主要标志。为了更清晰地揭示东南地区各块体之间的异同点,下文就不同地区的陆壳年龄研究作进一步讨论。
(一)大别隆起
大别隆起区是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延部分,那里在燕山期以来一直处于隆升状态,在地表出露的岩石主要为角闪岩相变质岩,其间尚包含大面积出现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多数中外地质学家研究认为这套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是陆壳俯冲到地幔深度快速折返至地表所形成。在大别隆起区深变质岩中同位素年龄众多,但获得的可靠年龄数据较少。早期在变质岩中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多在1800~2110 Ma,但是 《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将其划为新太古代,《湖北省区域地质志》(1990)则归为古元古代。近年来,一些科研生产单位取得了一批新的年龄数据,但最古老的年龄是湖北省区调所(1991)在大别杂岩所夹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2850 Ma±100 Ma的Sm-Nd同位素年龄。
据陈江峰等(1999)对大别隆起区的Nd-Sr同位素研究,大别山具有东南地区最老的Nd模式年龄。在变质岩中,模式年龄一般在1100~3100 Ma之间,T2D最老可达3300 Ma,其中约三分之二的T2D年龄在1500~2000 Ma范围内;燕山期花岗岩类的T2D年龄在2800~2100 Ma,εNd(t)为-24~-16,但ISr为0.708~0.711 ;花岗岩类三分之二的样品T2D年龄集中于1500~2000 Ma之间。在大别山广泛出露的变形变质侵入体,近年完成的精确同位素定年成果表明(江来利等,2005),其形成时代主要为晋宁期(600~900 Ma),相比华南地区晋宁期花岗岩的年龄普遍滞后,显示大别隆起与华南型结晶基底存在亲缘关系。所以,大别地区可能有太古宙陆壳的存在,但主体部分为古元古代形成,这与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二)下扬子拗陷
下扬子拗陷中基底变质岩零星出露于沿江两岸。在安徽怀宁董岭出露的董岭群变质岩是目前区内地表所见的最古老岩石。邢凤鸣(1993)、董树文(1993)在董岭群下段片麻岩中获得的Sm-Nd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895 Ma、1439 Ma±56 Ma,所以其下段形成于中一古元古代无疑。涂荫玖等(2001)在嘉山南黄钻孔中,对位于张八岭片岩之下的一套角闪岩相片麻岩进行的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2495 Ma±5 Ma的年龄,其地质结构与董岭群相同,地球化学资料和年代学研究认为与鄂西崆岭太古宙杂岩可以对比。
该区Nd同位素模式年龄变化较大。沉积岩和变质岩T2D主要分布在1300~2200 Ma和1100~2800 Ma,变质岩最老的模式年龄在董岭群,T2D达2800 Ma。侵入岩类的εNd(t)为-17~+1.4,ISr为0.7099~0.7046,它们的Nd模式年龄变化于900~2300 Ma之间,并且各个地区差别极大。铜陵地区:εNd(t)为 -6.34~-16.5,ISr为0.706~0.7101,T2D主要分布在1460~2270 Ma,并出现1800~2270 Ma和1400~1600 Ma两个区间。在庐枞、宁芜盆地两个火山岩盆地基本一致:εNd(t)为+1.4~-14.0,ISr为0.7033~0.7075,T2D主要分布在810~2170 Ma,大多样品T2D年龄为1100~1600 Ma,其中宁芜盆地的蒋庙、阳湖塘玄武岩的T2D仅810 Ma,为扬子拗陷带的最低年龄,其ISr为0.7043。区内这种低T2D、低ISr带在东南成矿区仅次于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它显示岩浆并非由陆壳部分熔融形成,代表了有大量新生幔源物质注入的结果。
由上表明,在扬子陆块北缘局部地区存在太古宙形成的古老变质结晶基底。
(三)江南隆起
该区地表出露的基底主要为一套绿片岩相变质岩,而结晶基底仅见于庐山星子观音桥一带,为一套片岩-片麻岩组合,在其中角闪斜长片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岩)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多在1869 Ma±40 Ma,证明江南隆起区存在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
在江南隆起的变质岩中,T2D主要分布在1600~2400 Ma之间,集中出现于1620~1800 Ma范围。而江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的εNd(t)为-2.01~-8.01 ,ISr为0.7278~0.7048,T2D主要分布在1320~1780 Ma,其中约四分之三的样品年龄<1600 Ma,平均年龄为1490 Ma。江南隆起中广泛出露的晋宁期花岗岩类(600~1100 Ma),其岩性包括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其上见南华纪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这为制约东南地区陆壳形成时代和晋宁期造山作用提供了依据。本区所获得的燕山期花岗岩Nd模式年龄与变质岩的模式年龄相差较大,它反映花岗岩的物源可能来自年轻地壳部分,这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得出江南隆起区下地壳相对较薄的原因有关。同时也反映江南隆起区内缺失太古宙的基底。
(四)浙赣拗陷
浙赣拗陷为钦州湾-杭州湾拗陷带的北东段,北自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南至萍乡-绍兴断裂带南侧,即在两个缝合带所夹持的浙赣古岛弧地体发展起来的,其结构较复杂。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坳”(萍乡-乐平、怀玉)、“一隆”(万年地体)。
该区所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变化较大,主要年龄在中-新元古代。张村岩群中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024~1113 Ma、锆石U-Pb年龄为968 Ma。田里组锆石U-Pb年龄为1669 Ma。
浙赣拗陷的德兴-灵山一带是Chen and Jahn(1998)圈定的华南低TD带(N1)之一。区内沉积岩和变质岩的Nd同位素资料主要集中于德兴地区,该区T2D分布在1300~2600 Ma之间,主要集中出现于1500~1800 Ma范围。花岗岩的εNd(t)为-0.76~-8.97,ISr为0.7056~0.71097,T2D在895~1060 Ma,它明显低于已知的基底同位素年龄。由于火成岩的T2D明显小于平均地壳时间和具有较低的ISr,意味岩浆活动有显著的新生幔源物质参与。所以,初步认为浙赣拗陷带的基底是一种不同时代的变质块体混杂而成,因它有晚古生代盖层存在,故这种具有构造混杂性质的基底固结于加里东期。
(五)武夷隆起和沿海地区
武夷隆起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同是华夏陆块的一部分。华夏陆块中已证明的古元古代地层包括麻源群和八都群,主要由角闪岩相变质岩组成,所获得的Rb-Sr和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603~1707 Ma和1376~2199 Ma(胡雄健,1992、1991)。侵入于八都群的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介于1800~1890 Ma之间(王银喜等,1992;王一先等,1997),所以2000 Ma应是麻源群、八都群生成年龄的上限。通过对陆块内大量的颗粒锆石U-Pb年龄测定,从中获得了一些时代为太古宙的继承或捕获锆石年龄(2505~2589 Ma)(赵凤清等,1995)。福建东南沿海的区域变质岩,现划归为前泥盆纪。然而,侵入澳角岩群变粒岩、片岩的片麻状花岗岩与其接触关系截然分明,花岗岩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组分别达到1135 Ma±10 Ma、909 Ma±10 Ma,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澳角岩群形成时代应早于晋宁期。
在华夏陆块内变质岩、沉积岩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研究中,王银喜(1992)对花桥二长花岗岩进行Sm-Nd同位素研究结果,其TD值为2704~2718 Ma,该岩体 fSm/Nd和εNd(t)值变化较小,表明岩浆形成后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此2600~2700 Ma可能代表了源岩年龄。华夏陆块内的花岗岩形成时代主要包括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也有少量的印支期花岗岩出现,其Nd同位素组成和模式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别。加里东期花岗岩εNd(t)为-1.98~-18.36,ISr为0.7079~0.73181,TD分布在1522~2689 Ma范围,集中于1600~2000 Ma,这些年龄与华夏陆块古元古代地层时代吻合。出现最高值的付坊二长花岗岩,TD达2689 Ma,反映区内存在太古宙的陆壳信息。燕山期花岗岩的εNd(t)为-1.05~-18.36,ISr为0.5815~0.73035,TDM变化较大,于1064~2281 Ma之间,集中在1600~1850 Ma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夏陆块中出现的A型花岗岩带和TD异常带,A型花岗岩普遍具有低ISr、低TD的特点,其空间分布主要受长乐-南澳断裂控制,它是陆壳强烈减薄的地质记录,也是华南最年轻TDM的异常带。此外,在区内出现的另一TD为1000~1300 Ma的低值带主要分布在永安-梅县-会昌拗陷带中(后文叙述),这种低ISr、低TD异常带是由新生幔源物质添加所致。
(六)永-梅拗陷
该带位于华夏陆块内部,虽然对其成因尚不十分清楚,其中不仅发现有元古宙火山活动,并且在海西-印支期出现两次裂陷作用,并形成海底火山沉积矿床。永梅拗陷带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零星分布于边缘地区,至少说明它应有华夏陆块古元古代基底。
在区内进行的年代学研究中,陶奎元等(1998)获得的火山岩年龄数据主要有两组,一组是1970~2682 Ma,其中单颗粒锆石年龄为2369~2401 Ma;另一组为1599~1628Ma。其εNd(t)为+5.3~+11.8,TD分布在1686~2070 Ma。显然中元古代-太古宙变质火山岩构成了下地壳,正的εNd(t)值表明其物源来自地幔,因此也表明该区存在一个富幔质的下地壳,这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一致。王德滋等(1994)对江西会昌岩背花岗岩的Nd同位素研究结果,其εNd(t)为-4.0~-4.75,ISr为0.69002~0.70746,TD分布在1237~1231 Ma范围,中生代岩浆岩这种低ISr、低TD和TD年龄低于基底变质岩时代的特征支持其成岩过程中有大量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的论点。本区即位于Chen andJahn(1998)圈定的S3带之中。
对东南地区不同单元花岗岩形成时代的初步研究表明,东南地区太古宙陆壳主要分布在扬子大板块的北缘地区,大别隆起区、下扬子拗陷带北部可能太古宙陆壳成分相对较多,在华夏陆块中出现的太古宙陆壳零星,几乎所有的变质岩、沉积岩给出的TD是元古宙的模式年龄,因此东南地区的陆壳主要是在元古宙形成的。在比较江南隆起与华夏陆块的TD值可见,前者TD为1500,后者TD则达1800,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这可能与江南隆起下地壳较薄或缺少古元古代—太古宙陆壳有关。
9. 曾烈光的芯片开发成果
本课题组自主开发、自主技术设计、成功投片并得到应用的芯片:我国第一片大规模通信专用芯片THMT001A、THMR001(1988年,3um工艺),复分接片MXTR2301(1993年,2um工艺),多功能复分接片MXZW68231(1997年,0.8um工艺),系列SDH芯片MXHO155-2(1998年,0.5um工艺)、MXLO21E1-3(1999年,0.35um工艺)、MXDC8×8-4(2001年,0.35um工艺)、MXTULP×8-5(2002年,0.25um工艺),TDM over Ethernet芯片,光以太网环路芯片,Ethernet over 4/8E1芯片,万兆以太网芯片MX10GE-7(2005年,0.18um工艺),RPR(弹性分组环)芯片MXRPR-9(2005年,0.35um工艺),单片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芯片MXMSTP-6(2006年,0.18um工艺,600万门/片)等(点击可看到正在应用的芯片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