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探索研究成果

探索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14 17:38:31

⑴ 人类探索太空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1.“新地平线”将飞向冥王星探索太阳系最遥远行星
去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发射各种探测器内探索太阳系内的容行星,现在,该是拜访最遥远的行星冥王星的时候了。美国“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7日13时(北京时间18日1时)借助“宇宙神-5”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长达9年的太空之旅。
2.引力论和宇宙论
量子理论与相对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纪物理学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果。然而,对于爱因斯坦本人最为看重的广义相对论研究,其进展不能令人满意。
3.“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并发现有水的证据
其它:
a.美超音速飞机创飞行时速超万公里新纪录;
b.“卡西尼”号飞船成功进入土星轨道;
c.韩、美科学家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
d.美科学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测到单个电子;
e.美研发利用核反应堆大规模制氢技术;
f.日开发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
g.美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最遥远的大天体;
h.法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i.以、美科学家制成能够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

⑵ 人类探索太空已经取得哪些成果

这方面太多了。复
1、宏观上制,包括外星星系的发现,宇宙范围的测量。
2、微观上,研究具体星系间的运行,半人马座、仙女座、太阳系等天体的研究。
3、理论上,研究宇宙发展理论,最主要的就是宇宙大爆炸学说。
4、探索上,寻找外星生物、寻找可为人类生存的星球。
5、研究上,包括黑洞、四维空间、时空隧道等学术的研究。
6、保护上,研究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发展,包括小行星带的监视。保护地球安全。
7、学术上,对于物质和反物质的研究。对于是否存在超光速等研究。
8、技术上,发射探索者、发现者号等研究火星地貌、是否存在水分等。
9、宗教上,研究宇宙是否是上帝创造等等。

⑶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食品工业:人们通过观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农、林业方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充分利用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寻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进行杂交工作都必须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土壤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与土壤肥力有关,有的能把生物尸体分解为植物需要的营养,有的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许许多多小圆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身的营养.科学研究证明,每公顷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够固定氮素102千克(折合成硫酸铰是510千克).因此,人们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如果土壤中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节约由于生产氮肥需要的电力以及减少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肥田的作用,并大量进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一些农业微生物学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种植豆科树、草,增加土壤肥力,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在对根
瘤菌进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一种控制根瘤菌数量的遗传基因密码,这将使在贫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为现实.
因化肥、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已成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带给水果、蔬菜、粮食的污染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净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发挥作用.
污水和垃圾处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靠微生物进行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微电子技术:显微技术还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美国的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直径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这种微型马达,将来人们大约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的工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和学生的理解力,教科书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例,更多的事实,希望学生自己去查阅.

⑷ 研究结论与成果

矿产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矿业城市来说,矿山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土地安全格局的制约因素。因此,探索丘陵矿区土地利用演变机理和驱动机制,构建土地利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模式,对指导今后矿区土地利用意义重大。本书综合运用系统论、生态学、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矿业用地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不同尺度的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演变。与矿山的生命周期一样,矿区用地也经历了楔入、扩张、稳定、转用或恢复、荒芜等阶段,相应矿区周围土地也由辅助转为他用;传统矿区土地利用是松散型向外扩散,废弃地多,土地利用外部负效应严重。生态矿业节约用地,矿业用地走向内涵式发展,内部开放与对外共生相协调,紧凑度明显上升。

首先,对矿业城市河北省武安市用地情况分析,表明十年间耕地、未利用地、河流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城市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林地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率最大的是独立工矿用地。1996年、2006年各景观要素的百分比表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及居住用地景观要素优势度比较明显,独立工矿斑块优势度增加变化率最大,说明独立工矿景观要素在研究区中所起的作用在增加。

其次,从土地利用景观特征看,武安市景观的破碎程度与异质性提高,斑块边界总长度增加;从斑块规模上看,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占景观百分比大,是市域内优势景观;景观集聚程度低,受采矿等人为干扰,使景观斑块分解、离散,斑块形状规则化;景观多样性增加,斑块分散程度增加,斑块规模减少;原有的优势景观类型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是林地与居住用地增加、耕地减少;原有斑块被分割,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原有各类景观斑块仅被廊道及新的斑块分割,新楔入的景观斑块规模较小,总体景观格局离散程度与变化幅度有限。

再次,通过分析矿业用地变化趋势,十年间总量趋于减少。从2000年以后矿业发展高峰期已过,通过土地复垦恢复了大量被破坏的土地,矿山用地以小型为主。丘陵矿区的矿业用地斑块形状复杂,采矿边界不规则;矿业用地虽然近年来略有分离,但总体上集聚性较强,与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相一致,小矿山逐渐被大矿山所替代。

通过典型矿区西石门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明,经过20年的开采,矿区未利用地较多,主要是采矿产生废弃地,其次是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没有林业用地。土地复垦以增加耕地为主要目的。根据矿区内地貌形态、土壤条件和原生植被类型等,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后,工矿用地将减少52.2%,转为其他居住用地;工矿废弃地(未利用地)则转为耕地或林地,保留利用重要的矿业遗迹。

经分析认为,矿区土地利用受多种驱动力影响,矿业用地空间进化的过程是内部、外部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在物质空间的反映。

(2)本书在对生态安全、土地利用安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区生态安全、矿区土地利用安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思想演变进行分析,认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应以人与自然相平等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自然演进的需求为基线,以自然演进过程为发展依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格局。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是建立在区域安全格局基础上,包含矿业用地内部安全和对外共生协调安全,表现为矿业用地土地利用与区域的协调。

根据矿区PSR指标体系,构建了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分级标准,对武安市、西石门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总体安全状态处于下降趋势,矿业用地整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分析PSR指标说明,矿业用地总体“压力”下降,“状态”趋于向好的方向转变,通过矿山环境治理、矿区土地复垦使“响应”机制对土地安全格局贡献程度增加。但“响应”程度尚不足以使矿业用地达到安全状态,局部得到改进但总体趋势恶化的状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构建矿业用地安全格局,加大投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使矿区土地利用处于安全“状态”。

(3)将生态伦理思想、土地自然演进、“反规划”思想体系运用于土地利用中,构建武安市域“红绿黄蓝灰和谐,建田网矿集约”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根据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理想状态的要求,对处于临界安全武安市矿业用地格局进行修复和整合。

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的要求,针对安全性能不佳的矿区,提出废弃地农田生态元修复、废弃地林牧生态元修复方法,村落、矿山生产区、矿山生活区等建设用地生态单元利用方式,以及矿山景观恢复与利用措施和矿山公园景观规划方案。

以恢复生态学为依据,在对武安市的山、水、路、林、城、镇、村、矿、园等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武安市生态网络修复建设方案:即河流蓝线、山脊灰线、道路棕线、生态绿线修复及整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保持城乡的整体性。

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标准,提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方案。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标准,并对西石门矿区生态服务价值、矿山公园建设后的生态服务价值、居住用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说明传统采矿用地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经过环境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后矿业用地对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有正的影响。

以建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结构与生态网络优化和用地整合,形成以林业、河流用地为核心区,耕地为缓冲区,向矿业用地、居住用地过渡的格局;生态网络优化包括外部生态网络连接和内部生态网络融通、内部绿地斑块镶嵌。

(4)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实现,需要通过调控与管制手段,达到排除人类这一强烈干扰源影响。调控行为主体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政府通过各相关部门组织协调,矿山企业通过自控与负责,公众通过参与和监督实现。

政府通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出独立工矿区,在矿业用地区内通过“五线”(建设用地红线、林地绿线、河流蓝线、矿业用地灰线、耕地黄线)管控;运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环境治理、开采规划分区方式达到矿业用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目的。矿山企业基于生态重构规则约束,通过矿山勘探、矿山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开发、闭矿、后续土地利用与监测、采矿废弃地可持续利用、矿业遗迹保护等矿山生命周期的全程自控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实现负责。当地居民、科技人员、专业公司的参与和监督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的实现。

综上所述,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1996年、2006年全市与典型矿区西石门矿的工矿用地利用格局分析,揭示了丘陵地区矿业用地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机理。

(2)构建了矿区土地利用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分级标准,并对武安市、西石门矿区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矿区土地利用安全存在的不足。

(3)按照土地利用安全框架,建立起丘陵矿区的“五色空间和谐,建田网矿集约”的土地安全格局模式;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显化,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为依据,对矿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结构优化和生态网络优化。

(4)基于人地和谐的整体性修复整合方略,提出废弃地农林牧生态元修复、村落与矿山生产生活区生态单元再利用、矿业遗迹保护与再利用等修复工艺及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整合技术。

⑸ 丁雨田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采用热型连铸技术制备:(1)铜单晶研究。该研究 被国家经贸委立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现已在河南省焦作市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化生产,达到年产 200 吨单晶铜的生产规模,实现新增产值 800 万元 ;(2 ) Cu 基和 Ti-Ni 形状记忆合金研究。制备的形状记忆合金其抗疲劳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合金;(3 )键合线材研究。制备的 Al-1%Si 和单晶铜键合线材具有优异的可拉性能且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目前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封装实验室合作开展 Al-1%Si 和单晶铜键合线性能的研究工作;(4 )高速铁路用接触导线研究。制备的 Cu-Ag 高速铁路用接触导线其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目前正在开展电流作用对 Cu-Ag 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工作;(5 )制备 Cu 基块状非晶研究。该研究拓展了热型连铸技术,于 2003 年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目前主要开展外场作用对凝固组织影响和电磁净化的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工作,为开发新型连续定向凝固技术做前期工作。
2 、 (1)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热型连铸过程微观组织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热型连铸的凝固过程中单晶组织的演化经历了晶粒迅速淘汰、缓慢淘汰和单晶生长阶段,提出了液 - 固界面形态对晶粒生长过程的影响;(2 )采用热型连铸凝固传热过程的显示交替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和微观组织模拟相结合的元胞自动机法,建立了微观与宏观统一的二维和三维微观组织模拟耦合模型,对热型连铸过程中铜单晶线材的组织演化过程随不同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准确、可靠且卓有成效的模拟,明确提出 CA 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热型连铸凝固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
2012年6月10号下午2时30分,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拾荒老人当场死亡,一名在校学生受伤,于当天晚上甘肃省武警医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肇事司机系兰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丁雨田 。

⑹ 李时人的研究成果

一、主要著述
《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
《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古训新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
《中国旅游文学大观·诗词卷》(上下册),(陕西)三秦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全唐五代小说》(五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李汝珍及其〈镜花缘〉》,(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与何满子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
《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大全》(主编),黄山书社,1992年5月版。
《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与何满子合作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
二、主要论文
《也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与蔡镜浩合作),《徐州师院学报》1982年3期。
《金瓶梅》中“金华酒”非“兰陵酒”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西游记〉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学遗产》1983年3期。
《贾三近作〈金瓶梅〉说不能成立──兼论考证的态度与方法》,《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4期。
《〈西游记〉闹天宫故事形成考辨》,《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2期。
《关于〈说岳全传〉》,《中国通俗小说阅读提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孙悟空形象的渊源》,《西游记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问题和研究方法》,1985年1月22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
《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1期。
《“百丈”也是人名》,《读书》1985年1期。
《谈〈金瓶梅〉的初刻本》,《文学遗产》1985年2期
《写情入物,苍凉凄动——〈诗经·秦风·蒹葭〉欣赏》,《名作欣赏》1985年2期
《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成书问题——与徐朔方先生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3期。
《朱鼎臣〈西游释厄传〉考》,《明清小说论丛》第3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5期。
《日本学者关于孙悟空形象来源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1985年18期。
《〈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与于盛庭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12月版。
《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和杂剧繁盛》,《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12月31日。
《“词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1期。
《〈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写作时间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仿作和续书问题思考》,《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1日。
《〈四游记〉版本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谈金瓶梅初刻本〉补正》,《文学遗产》1986年3期。
《关于〈红楼梦〉及其他古代小说研究问题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美人图及其人体美观念——读〈卫风·硕人〉》,《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意义的〈文心雕龙〉和对它的文化审视》,《学习与探索》1987年1期。
《李汝珍“河南县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说研究》6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2月版。
《金瓶梅:中国16世纪后期社会风俗史》,《文学遗产》1987年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发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2期。
《兰陵笑笑生》,《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李汝珍》,《中国十大小说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站在新的时代文化的高度观照〈金瓶梅〉》,《学习与探索》1990年3期。
《论〈金瓶梅〉的性描写》,《中国小说中的性描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萧兵的楚辞研究及有关问题》,《文学遗产》1992年4期。
《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泛论——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谈片之一》,《北方论丛》1993年3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美学新风貌——谈〈金瓶梅〉的艺术新创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
《三国演义:亚史诗和亚经典》,《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4年11月9日。
《三国演义纵横谈》,《文汇报》1994年11月27日。
《西门庆:中国“前资本主义”商人的悲剧象征》,《光明日报·文艺观察》1995年7月19日。
《孙吴政权与江南世族》,《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增刊》。
《出入乾嘉:李当珍及其〈镜花缘〉创作》,《国学研究》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渔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1997年3期。
《“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1997年5期。
《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复旦学报》1998年6期。
《小说观念与〈全唐五代小说〉的编纂》,《文学评论》1999年3期。
《20世纪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一》,《零陵师专学报》1999年4期。
《20世纪宋元小说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二》,《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1期。
《20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之三》,《零陵师专学报》2000年4期。
《越南汉文古籍〈岭南摭怪〉的渊源成书》,中华书局《文史》53辑,2001年4月。
《新罗崔致远生平著述及其汉文小说双女坟记的创作流传》,中华书局《文史》57辑,2001年12月。
《〈三国演义〉:史诗性质和社会精神现象》,《求是学刊》2002年4期。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研究力作——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序言》,《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道路与理论建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3年3月26日。
《唐代女冠诗人:女性文学中的特殊现象——〈唐代女冠诗人研究〉代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卓然不群:〈何满子学术论文集〉》,《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8期。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小说》》,《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月12日。
《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 ——兼评邱昌员〈历代江西词人论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与杨彬合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游仙窟〉的日本古钞本和古刊本》,与詹绪左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学刊》2007年1期。
《〈游仙窟〉古钞本、古刊本勘误与质疑》,与詹绪左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唐代文言小说“诗化”的文学史意义——兼评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朝鲜半岛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与聂付生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一点思考》,《北方论丛》2009年3期。
《越南古代汉文诗叙论》,与刘廷乾合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期。

⑺ 人类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类探月史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寸乘7英寸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6次的阿波罗号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

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探月计划,见嫦娥工程条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后.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Chandrayan”.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据悉,欧航局将在2020年前分4个阶段进行月球探测,计划在2012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设.计划耗资:约890亿元人民币.

⑻ 人类探索宇宙的成果有那些

1.“新地平线”将飞向冥王星探索太阳系最遥远行星去几十年来,人类一直在内发射各种探测器探索容太阳系内的行星,现在,该是拜访最遥远的行星冥王星的时候了。美国“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7日13时(北京时间18日1时)借助“宇宙神-5”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长达9年的太空之旅。2.引力论和宇宙论量子理论与相对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纪物理学所取得的最辉煌的成果。然而,对于爱因斯坦本人最为看重的广义相对论研究,其进展不能令人满意。3.“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并发现有水的证据

⑼ 程利国的研究领域成就:

1. 皮亚杰学术思想研究
曾在《心理学报》(1989)发表学术论文《皮亚杰应是三项图式论者》;出版专著《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该二项研究成果均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
曾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1992)发表学术论文《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论人的心理是特殊的机能性耗散结构》;主编全国八所师范大学协编教材《儿童发展心理学》(1996),出版专著《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对发展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
3. 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即已从事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从2000年开始,在自己家中设置紧急求助电话,随后又用手机和小灵通对全校学生随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创编了一套“变通参照系”的心理咨询技术,主要论文有《心理咨询的宣泄-建构模式与大学生的人生观再教育》(1996)、《皮亚杰建构说在心理治疗中的临床价值》(1996)、《建构主义心理疗法中的德育因素探析》(1998)、《论心理咨询的哲学方法论基础》(2001)等,在当时的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几篇论文曾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等转载。

阅读全文

与探索研究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