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杜建录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
1.《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2.《西夏经济史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3.《西夏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西夏社会文书研究》(与史金波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西夏社会文书研究》(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编著
1.《20世纪西夏学》: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国藏西夏文献》:常务副总主编,主要完成人,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4.《说西夏》: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中国西夏学百年文库》:主编,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
6.《辽金西夏金代通史》:参编(西夏部分2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0年
7.《党项西夏文献研究》:主编(主要作者),中华书局2011年
8.《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9.《西夏学论集》: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试析西夏占据过须弥山》:《宁夏文史》第11期1982年版
2.《试论仁宗年间宋夏战争性质与影响》:《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85年第1期
3.《宋夏青白盐问题》:《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87年第2期
4.《从太宗燕幽之败到仁宗陕西之战》:《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5.《宋夏商业贸易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6.《宋夏保安军榷场贸易论略》:《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7.《两年来我国西夏史研究述评》:《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8.《范仲淹御夏事迹述评》:《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9.《宋夏保安军榷场位置考辨》:《青海民院学报》1989年第4期
10.《历史上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商业贸易联系》:《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11.《西夏的畜牧业》:《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12.《宋夏对峙与沿边蕃部》:《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
13.《西夏农业生产述论》:《西北二民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4.《宋夏对峙与保安军》:《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5.《潘罗支与河西吐蕃》:《宁夏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6.《师专学报职能及其实现》:《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7.《抗金名将曲端冤狱始末》:《固原人物集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宋代沿边市马贸易述论》:《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6期
19.《宋代市马钱物考》:《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20.《宋代属户史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21.《西夏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宁夏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2.《西夏时期的横山地区》:《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23.《须弥山敕赐禅林碑载崇宁35年辨析》:《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24.《试论西夏定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25.《西夏边防制度初探》:《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3年第2期
26.《论宋代民间养马制度》:《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1期
27.《西夏沿边堡寨述论》:《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28.《须弥山石窟题记研究》:《宁夏文物》1993年总七期
29.《西夏兴起与建都兴庆府》:《中国古都研究》1994年刊
30.《试论早期党项与外界的联系》:《宁夏学刊》1994年第1期
31.《宋夏窟野河西地界问题》:《宁夏史志研究》1994年第1期
32.《试析党项羌内徙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4年第5期
33.《论西夏与统一前蒙古诸部的关系》:《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34.《论西夏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35.《论西夏建国前与北宋的关系》:《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2期
36.《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3期
37.《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又见《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38.《论〈长编〉中西夏史料的价值》:《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9.《须弥山石窟史略》:《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40.《王安石御夏方略》:《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41.《西夏官牧制度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42.《西夏的内宿制度》:《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43.《论西夏的官牧业》:《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4.《西夏的符牌制度》:《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期
45.《西夏仓库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
46.《西夏军队武器准备及其管理制度》:《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7.《西夏财政支出初探》:《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9年第1期
48.《论西夏的赋役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9.《西夏阶级结构研究》:《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6期
50.《西夏财政收入初探》:《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51.《西夏水利法初探》:《青海民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2.《西夏高利贷初探》:《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53.《论西夏的手工业》:《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9年第4期
54.《西夏畜牧法初探》:《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55.《西夏的地理环境》:《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56.《〈天盛律令〉所记的西夏手工业》:《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57.《论西夏的土地制度》:《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
58.《论西夏畜牧业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59.《论党项宗族制度》:《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60.《西夏池盐的生产与征榷》:《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
61.《西夏农作物考》:《国家图书馆学刊·西夏研究专号》2002年
62.《西夏酒的生产与征榷》:《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63.《再论西夏的农业》:《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64.《论西夏的人口》:《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5.《论西夏的司法制度》:《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66.《西夏手工工匠考》:《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7.《西夏的审判制度》:《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68.《西夏历史与文化》:《宁夏历史十五题》,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古代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宁夏历史十五题》,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西夏的造纸技术》:《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二十世纪西夏官制研究》:《二十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72.《二十世纪西夏经济研究》:《二十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西夏的刑罚制度》:《宋史研究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西夏时期的统万城》:《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75.《天盛律令的历史文献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76.《论西夏天盛律令的特点》:《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7.《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李光睿墓志铭考释》:《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国藏西夏文献碑刻题记卷叙录》:《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西夏时期黑水地区农业》:《黑水城人文与生态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中国藏西夏文献概论》:《西夏学》(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1.《论西夏对河套地区农业的开发》:《西北开发国际会议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2.《西夏乾祐二年材料文书考释》:《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83.《中国藏西夏文献出版座谈会综述》:《西夏学》(第三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4.《中国藏西夏文献叙录》:《西夏学》(第三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5.《黑城出土的几件汉文西夏文书考释》:《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86.《网络下西夏文及西夏文献处理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87.《有关夏州拓跋部的几个问题》:《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88.《金夏关系的几个问题》:[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第13号,2008年
89.《评〈西夏社会〉》:《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90.《西夏文献的发现与整理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91.《黑城出土西夏榷场文书考释》:《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1期
92.《俄藏西夏天庆年间典粮文契考释》:《西夏研究》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10年第3期转载
93.《基于数学形态学等技术的黑水城唐卡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与史伟合作):《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4.《西夏文四角号码输入法研究》(与柳长青、史伟合作):《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95.《党项与西夏资料研究前言》:《西夏学》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6.《黑水城汉文文献的学术价值》:《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
97.《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综述》:《西夏学》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8.《西夏买扑文书考释》(俄文):《克恰诺夫80诞辰国际会议论文集》,俄罗斯2012年
99.《传统典籍中党项西夏史料整理研究》:《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三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0.《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
101.《敦煌研究院藏0669号西夏文<金刚般诺波罗蜜多经>考释》:《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102.《夏州拓跋部的几个问题》:《西夏研究》2013年第1期 1.西夏经济史专题:自治区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996年,主持,结项
2.宋夏关系研究:自治高校科研项目,1997年,主持,结项
3.西夏经济史: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编号:98JAQ770017,1998年,主持,结项
4.天盛律令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1BZS002,2001年,主持,结项
5.国内所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社政函[2001]5号),2001年,主持,结项
6.二十世纪西夏学回顾与展望: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2002年,主持,结项
7.西夏社会文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05JJD870006),2005年,主持,结项
8.中国藏西夏文献叙录: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编号:0538,2005年,主持,结项
9.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编号:06AMZ001,2006年,主持,结项
10.西夏资料索引:全国古籍整理项目(教古字[2007]074号),2007年,主持,结项
11.党项与西夏碑石整理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教古字[2007]150号),2007年,主持,结项
12.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出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08JJD770087),2008年,主持,结项
13.黑水城文献与西夏文化研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副总理级)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主持,在研
14.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自治区高校科研重点项目,2009年,主持,在研
15.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S001),2010年,主持,在研
16.西夏文献文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1@ZH001),2011年,第二主持人,在研
17.党项西夏碑文整理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70006),2012年,主持,在研 (一)海外及港台举行的学术会议
1.日本国“第六回辽金西夏史研究会大会”:2006年3月10日至12日,日本东京市,东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宣读论文:《新发现的夏州拓跋政权碑石研究》
2.内陆中亚史研究新史料的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4月15日,日本九州市,九州大学主办。宣读论文:《中国西夏文献研究回顾与展望》
3.丝绸之路与西夏文明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4月24日至30日,俄罗斯院圣彼得堡市,大英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主办。宣读论文:《中国藏西夏文献概论》
4.韩中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会议:2008年9月23日至30日,韩国首尔市,韩国外国语大学主办。宣读论文:《金夏关系几个问题》
5.敦煌学:第二个百年研究视角与问题:2009年9月3日至5日,俄罗斯院圣彼得堡市,国际敦煌学组委会主办。宣读论文:《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学术价值》
6.“韩中第四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大会”:2011年11月11日—11月1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韩国外国语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韩国中央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与会50多位专家围绕宋辽夏金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献等领域展开热烈讨论。杜建录教授发表“党项西夏文献研究”学术报告。
7.“西夏与契丹文献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3月22-26日在东京召开,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邀请和资助,做“中国藏西夏文献整理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会议结束后,作为自由评论员,应邀出席在学习院大学召开的“第十二回辽金西夏史研究会大会”。
8.2012年6月20-23日,应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邀请,出席“庆祝克恰诺夫80诞辰国际西夏学会议”,以“西夏买扑文书研究”为题,做大会发言。
9.2012年10月22-29日,应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古典系邀请,出席“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加研讨会”,发表“西夏文献收藏与保护”主题报告。
(二)大陆举办的学术会议
1.中国蒙元史学术讨论会:1990年8月8日至12日,宁夏银川市,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元史研究会、宁夏史学会主办,在大会作《潘罗支与河西吐蕃》报告。
2.中国古都学会第九次年会与学术讨论会:1991年9月24日至27日,宁夏银川市,中国古都学会、银川市政府主办。宣读论文:《西夏兴起与建都兴庆府》。
3.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1994年,四川成都市,中国宋史研究会、四川大学主办。宣读论文:《王安石御夏方略》。
4.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8月22日至26日,宁夏银川市,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大学主办。宣读论文:《西夏农田水利开发与管理》。
5.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1996年8月,云南昆明市,中国宋史研究会、云南大学主办。宣读论文:《西夏官牧制度》。
6.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史学术研讨会:1996年8月,宁夏银川市,中国民族史学会、宁夏大学主办。宣读论文:《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特点》。
7.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西夏建都兴庆府960年学术讨论会:1998年8月,宁夏银川市,中国宋史研究会、宁夏大学主办。宣读论文:《论西夏的符牌》。
8.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暨西夏科技史国际会议:2002年8月18至22日,宁夏银川市,中国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宁夏大学主办,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承办。宣读论文:《西夏的造纸技术》。
9.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2002年8月3日至8日,甘肃兰州市,中国宋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主办。宣读论文:《西夏刑罚制度》。
10.沙漠古都统万城学术研讨会:2003年9月22日至24日,陕西省靖边县,靖边县人民政府、陕西省文物局、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联合举办,主持了22日下午的大会报告,并作《西夏与统万城》发言。
11.《中国藏西夏文献》首卷出版发行仪式:2005年8月9日,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主办。
12.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16日至19日,宁夏银川市,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提交论文:《中国藏西夏文献》。
13.《中国藏西夏文献》编辑出版座谈会:2005年12月23日,甘肃兰州市。
14.黑水城人文与生态国际学术会议:2006年9月16日至20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日本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宣读论文:《夏元时期黑水地区的农业》。
15.邓广铭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3月16日至17日,北京市,北京大学主办。提交论文:《有关夏州拓跋政权的几个问题—新出土唐五代宋初夏州拓跋政权墓志铭考释》。
16.成吉思汗与六盘山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7月21日至23日,宁夏固原市。
17.《中国藏西夏文献》全卷出版座谈会:2007年11月6日,北京市。
18.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术研讨会——郭子仪与阳曲学术会议:2008年10月23日至26日,山西省阳曲县。
19.辽夏金元历史文献国际研讨会:2008年11月3日至5日,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宣读论文:《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出版与学术价值》。
20.第三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8日至10日,宁夏银川市,宁夏社会科学院主办,主持大会历史文献组讨论。宣读论文:《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的学术价值》。
21.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民族文献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28日至29日,甘肃兰州市,中国吐鲁番学会、西北民族大学主办,主持民族文献组讨论。宣读论文:《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的学术价值》。
22.纪念黑水城文献出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16日至17日,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主办,主持会议并宣读论文:《黑水城汉文文献概论》。
23.2010年10月15-18日,主持召开“黑水城文献与西夏研究国际学术论坛”。
24.2011年8月17-22日,主持召开“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
25.2011年4月12-5月9日和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一届西夏文研修班。
26.2012年7月7-16日,和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第二届西夏文研修班。
(三)海外与港台学术访问和讲学
1.访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2003年12月20日至25日,访问了上述香港大学,与香港专业师生进行了座谈,会见了何冠环等香港学者。
2.访问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2006年3月8日,应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邀请,赴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与日本辽金西夏史、宋史、蒙元史学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3.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2006年3月10日在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发表“20世纪西夏学回顾与展望”学术演讲,日本著名蒙古史学家,前蒙古研究会会长,早稻田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所长吉田顺一教授主持演讲会。日本西夏学者荒川慎太郎、佐藤贵保、船田善之等出席了演讲会。
4.访问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2006年3月12日,在日本国“第六回辽金西夏史研究会大会”间隙,访问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
5.访问日本东京大学:2006年3月13日上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访问了东京大学,查阅了东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夏文文献。
6.访问东洋文库:2006年3月13日下午,在船田善之博士陪同下访问东洋文库,受到东洋文库特聘研究员梅村坦教授的热情接待,在梅村坦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东洋文库特藏,并浏览了东洋文库收藏的俄藏西夏文献数据库。
7.访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访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岩井茂树教授陪同参观。
8.访问综合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所:2006年4月5日访问位于京都的综合地球环境科学研究所,与中尾正义教授为首的中国黑水地区生态研究课题组专家进行座谈。
9.2011年9月19-22日,对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出席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以及相关学术活动。
(四)国内(大陆)学术考察和讲学
1.学术考察:每年带领西夏学研究院(研究中心)师生到西夏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西夏双塔等教学科研基地考察学习。
2.考察丝绸古道:2002年10月1日至7日,带领西夏学研究中心专家赴河西走廊,考察武威西夏碑、张掖卧佛寺、古玉门关、敦煌莫高窟等西夏文物古迹和西夏故地的风土人情。
3.考察统万城:统万城又称白城子,是夏州拓跋政权的发祥地。2003年9月23日,第一次赴白城子进行学术考察。
4.学术报告:2003年至2005年暑期,应自治区教育厅邀请,连续为美国教育访问团做“西夏历史与文化”报告。
5.学术报告:2004年6月2日至5日,参加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做“西夏文献发现收藏与整理研究”讲座。
6.西夏访古:2005年11月21日至28日,与银川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专家组成联合考察组,赴鄂尔多斯高原、横山山地以及黄河后套平原考察。这里是西夏的故地,考察组先后考察西夏宥州古城、银州古城、夏州古城(白城子)、李自成行宫、李继迁寨、李德明鏊子山离宫、成吉思罕陵、阴山岩画、鸡鹿塞,访问了市、旗、县文物部门,搜集到大量夏州拓跋碑石资料。
7.学术考察: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带领研究生访问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阅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藏黑水城文献,为以后联合整理出版《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奠定了基础。
8.考察黑水古城:2006年9月18日至19日,考察西夏黑水古城和黑河流域的生态情况。
9.学术报告:2008年8月,应中国民族图书馆学会邀请,在宁夏图书馆做“西夏文献发现与整理研究”学术报告。
10.学术考察:2008年10月25日至26日,考察山西五台山,感受西夏供佛道路。五台山是佛教圣地,西夏多次遣使到五台山供佛,并在贺兰山建立西夏五台山寺。
11.学术报告:2009年6月2日至4日,应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邀请,主持敦煌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分别为硕、博士研究生和历史教育基地班作了“黑水城汉文文献概论”、“西夏文献的发现与研究”、“西夏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等学术报告。
12.2010年12月9日-12日,黑水城社会文书研究课题组在院长杜建录教授的带领下,赴西夏故地武威、张掖等地考察。在武威先后访问了西夏博物馆、文庙、武酒集团西夏文化研究所、雷台汉墓、大云寺,并在武威西夏博物馆举行“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学科研基地”揭牌仪式与西夏学座谈会;在张掖访问了西夏大佛寺、河西学院,并与甘肃省重点学科平台“河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进行座谈。杜建录院长还为该校历史专业师生作了“西夏文献的发现与整理研究”学术报告。
13.学术报告:2011年11月17—20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宋史高层论坛”,杜建录教授应邀发表“西夏文献与西夏学”。
② 程章灿的研究成果
1.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唐诗入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刘克庄年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西京杂记全译(与成林合作)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5.西京杂记(与成林合作)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
6.汉赋揽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
8.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石学论丛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
10.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辽宁古籍出版社.1999
11.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魏晋南北朝赋史(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3.新译诗品读本(与成林合作)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
14.迷楼//宇文所安著//程章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论查初白《诣狱集》(译文)《南京大学学报》1987.1
2.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古籍研究》1987.3
3.“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南京大学学报》1988.3
4.从《世说新语》看晋宋文学观念与魏晋美学新风《南京大学学报》1989.1
5.先唐赋存目考《文献》1989.3
6.后村词编年补考《福建论坛》1989.6
7.《诗集传》纂例举证《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古籍整理:信息开发与反馈处理──评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与程千帆合作)《社会科学研究》1991.3
9.说驴《文史知识》1991.1
10.《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南京大学学报》1991.1
11.论南朝赋的诗化趋势《江海学刊》1991.4
12.论南朝赋的唯美化追求《学术论丛》1991.4
13.建安赋:斑斓的情感世界《中国文学研究》1992.1
14.诗谶说: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剖析《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5.《西京杂记》的作者《中国文化》第9辑1994
16.诗词体性新论──关于词的艺术特征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4.2
17.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
18.石刻考工录补遗(上)《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
19.诗字古义考(译文)《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
20.宋代石刻刻工辑补《文献》1994.4
21.汉魏六朝文学五考《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5
22.略论《六朝赋话》的编撰《江苏文史研究》1994.2
23.神女之探寻(译文)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4.传统的叛逆(译文)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
25.漫说“易安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
26.谢夫人缘何“意大不说”?──兼论东晋王谢二族之关系《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
27.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阙误《南京大学学报》1995.1
28.何逊《早梅诗》考论《文学遗产》1995.5
29.《陆广成墓志》考《考古》1995.10
30.论士族宗亲伦理对六朝文学题材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
31.石刻考工录补遗(下)《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
32.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文献》1996.1
33.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看元稹之为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
34.从金到石从廊庙到宫廷--石刻之起源与文化背景《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
35.“填写”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看唐代宫女的命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
36.谁得了便宜--碑刻润笔及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
37.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
38.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
39.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
40.唐代墓志丛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
41.沈约《奏弹王源》与南朝士风考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4
42.所谓《后村千家诗》考《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3.刘勰赋论:溯源与评述《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4.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林昌彝稿本》考《文献》1996.4
45.辞赋批评:思的框架与史的脉络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
47.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上)《古典文学知识》..1997.1
48.《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下)《古典文学知识》.1997.2
49.《唐史研究手册》评介《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8期1997.6
50.《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上)《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29期1997.7
5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中)《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0期1997.7
5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下)《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1期1997.7
53.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
54.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江海学刊》1998.1
55.透过字面看风波《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56.名山名寺名僧-《明征君碑与栖霞山的故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
57.画鬼――读“鬼书”之一《文史知识》1999.1
58.话鬼――――读“鬼书”之二《文史知识》1999.2
59.鬼界素描――读“鬼书”之三《文史知识》1999.3
60.鬼怕什么――读“鬼书”之四《文史知识》1999.4
61.人鬼之间――读“鬼书”之五《文史知识》1999.5
62.读《六朝别字记新编》札记《古汉语与古文献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63.五种英文本中国文学史著作评述――兼谈中国文学史的编撰问题《跨文化对话》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4.唐宋元石刻中的赋《文献》1999.4
65.关于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几点想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6
66.《事类赋注》引六朝赋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2
67.六朝碑别字新考《中国语文》2000.3
68.峥嵘岁月征诗史—-读《闲堂诗存》《中国韵文学刊》2000.2
69.读任昉《刘先生夫人墓志》并论南朝墓志文体格―――读《文选》札记.《〈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70.青灯有味说读书《古典文学知识》.2001.5
71.汉魏六朝文学札记《论学谈言见挚情—洪顺隆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文集》.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2.1
72.城市传奇·金陵王气(上)《古典文学知识》.2002.1
73.城市传奇·金陵王气(下)《古典文学知识》.2002.2
74.城市传奇·龙蟠虎踞(上)《古典文学知识》.2002.3
75.城市传奇·龙蟠虎踞(下)《古典文学知识》.2002.4
76.城市传奇·青骨成神(上)《古典文学知识》.2002.6
77.论赋绝句五十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2
78.两种碑刻集中的刻工资料--《石刻考工录》三补《古典文献研究》总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9.林昌彝《砚耕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0.黄季刚先生与酒《文史知识》2002.5
81.石刻文献与古代文学研究刍论《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周彦文主编台湾学生书局2002
82.《望厦条约》前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文化知识——读亨特《旧中国杂记》和《广州番鬼录》《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3.关于墓志文体的三个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4.《浮生六记》中芸的形象分析《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5.城市传奇·莫愁东下《古典文学知识》.2003.2
86.城市传奇·千变女人《古典文学知识》.2003.3
87.城市传奇·多少楼台烟雨中《古典文学知识》.2003.4
88.城市传奇·沆瀣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3.5
89.城市传奇·城市寓言(上)·爱住金陵为六朝《古典文学知识》.2003.6
90.明僧绍与栖霞立寺史实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
91.魏理的汉诗英译及其与庞德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2003.3
92.汉诗英译与英语现代诗歌---以魏理的汉诗英译及跳跃韵律为中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93.《文苑英华》选录碑志文的统计与分析《古典文献研究》总第六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5
94.《文选》选录碑文及其相关的文体问题《〈文选〉与“文选学”》(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5
95.汉魏六朝文学文献丛札《廿一世纪汉魏六朝文学新视角:康达维教授花甲纪念论文集》.文津出版社.2003.7
96.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中华读书报》.2003.9.24
97.区域文学史研究的新创获—评《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大学学报》.2003.4
98.《桯史》“稼轩论词”条评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1
99.城市传奇·城市寓言(下)·是真名士自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4.1
100.城市传奇·旧时王谢(上):王榭的故事《古典文学知识》.2004.2
101.城市传奇·旧时王谢(下):风流的渊薮《古典文学知识》.2004.3
102.《骑鹤扬州》,《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4期
103.《百斛金陵春》,《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
104.《俗眼看“花”——晚清南京娼界一瞥》,《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
105.《魏理与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交游考》,《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106.《细数落花——王安石与南京(上)》,《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 第1期
107.《半山夕照——王安石与南京(下)》,《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2期
108.《魏理眼中的中国诗歌史——一个英国汉学家与他的中国诗史研究》,《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
109.《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
110.《462年的爱情——贵妃之死(上)》,《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3期
111.《哀荣背后的都城政治——贵妃之死(下)》,《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4期
112.《先唐“九”体源流述略》,孙津华、程章灿,《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113.《古典文体的现代命运——以20世纪赋体文学观念及创作为中心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14.《高阁临江》,《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5期
115.《旧时燕》,《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6期
116.《后论赋绝句五十首》,《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4期
117.《百斛金陵》,《出版参考》2006年第23期《廿年远在帝王州》,《世界》2007年第1期
118.《东方古典与西方经典——魏理英译汉诗在欧美的传播及其经典化》,《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119.《蒋王庙神蒋子文由人到神的传奇》,《南京日报》2007年7月2日
120.《宋江杀阎婆惜前后》,《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
121.《瓦官寺的故事》,《南京日报》2007年8月6日
122.《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张捷、程章灿、刘泽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23.《随园先生袁枚》,《南京日报》2007年12月17日
124.《魏理及一个“恋”字》,《读书》2008年第2期
125.《欧美六朝文学研究管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26.论“碑文似赋”》,《东方丛刊》2008年第1期
127.《读〈张迁碑〉志疑》,《文献》2008年第2期
128.作为文本的汉代石刻——读〈汉代石刻集成〉》,《古典文献研究》2008年第00期
129.《旧时天气旧时衣——“鬼话连篇”之一》,《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
130.《岂曰无衣——“鬼话连篇”之二》,《文史知识》2009年第2期
131.《耳径通幽——“鬼话连篇”之三》,《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
132.《井井有鬼——“鬼话连篇”之四》,《文史知识》2009年第4期
133.《鬼诗是怎样生成的?——“鬼话连篇”之五》,《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
134.《鬼使神差——“鬼话连篇”之六》,《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135.《说“鬼木”——“鬼话连篇”之七》,《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
136.《读〈张迁碑〉再志疑》,《文献》2009年第3期《唐传奇中的“木鬼”——“鬼话连篇”之八》,《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137.《为仙鬼捉刀——“鬼话连篇”之九》,《文史知识》2009年第9期
138.《人鬼与钱神——“鬼话连篇”之十》,《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
139.《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程章灿、成林,《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40.《庄子见鬼——“鬼话连篇”之十一》,《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
145.《画鬼容易吗?——“鬼话连篇”之十二》,《文史知识》2009年第12期
146.《苏东坡“画蛇”了吗?》,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1期
147.《三十个角色与一个演员——从〈杂体诗三十首〉看江淹的艺术“本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48.《青山为谁妩媚?》,程章灿,《江苏政协》2010年第S1期
149.《“天下白”是什么东西?》,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
150.《“青衿”者谁?》,程章灿、于溯,《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
151.《晚窗分得读书灯——程章灿读书札记》,《名作欣赏》2010年第16期
152.《更从何处问刘郎?》,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
153.《何处是蓬莱》,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5期
154.《荔枝为什么侧生?》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
155.《怎样学文言文》,《名作欣赏》2011年第1期《相逢何以不相识》,于溯、程章灿,《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156.《总集与文学史权力——以〈文苑英华〉所采诗题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7.《“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③ 请简述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成就
龙门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一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龙门石窟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六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龙门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
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三十五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大都集中在龙门的西山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
在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就是古阳洞,它开凿于公元493年,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年是北魏太和十七年,正是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年。
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以南。窟内所供奉的主佛是佛祖释迦牟尼,南壁的大龛是释迦多宝并坐佛,在佛教中又称“二佛并坐”。南北两壁上下各有三列佛龛,每列分别为四个相互对称而又富于变化的大龛。
其中一座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佛传故事,表现了悉达多王子成道的过程。
古阳洞中大小列龛多达数以百计,不但佛教故事最多,龛上图案的装饰也十分精美华丽,严谨完整,丰富多彩。
石窟中的佛像都是信徒们所奉献的,每尊佛像上都记载着敬奉者的祈愿经过。从这些造像铭中可以看出,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北魏时期开凿的主要洞窟还有宾阳三洞。
宾阳中洞所供奉的是三世佛。主佛两边各有两个弟子和菩萨侍立,左边是迦叶和文殊菩萨,右边是阿难和普贤菩萨。佛和胁侍面相都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宾阳中洞顶上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拂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的内壁两侧是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象》四层。龙门石窟不少洞窟中都有礼佛图,以宾阳中洞的为最佳,但是已经被盗往国外。
在北魏晚期还开凿过一些很有特点的洞窟,如莲花洞、火烧洞、皇甫公洞、魏字洞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大量古代的药方而得名。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
北魏王朝在洛阳龙门开窟造像活动的终结是以宾阳中洞的停工为标志的。
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才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唐代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是位于龙门西山北端的潜溪寺。这时正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建立的时期。
唐代开窟造像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跟政治紧密相连。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万佛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内道场供奉者智运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发愿雕造的。
在武则天当皇后期间,特别迷信弥勒。为此,她在龙门广造弥勒佛。千佛洞、惠暕洞、大万五佛洞、极南洞和摩崖三佛都是以弥勒佛为主尊的洞窟。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奉先寺的主尊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在唐代的造像与北魏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的造像题材中弥勒佛的造像数量仅次于阿弥陀佛,释迦却显著减少,菩萨中以文殊、观世音为最多。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二个高潮结束于公元705年前后,这一年武则天退位,同年去世,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也就日见绝迹了。而龙门石窟的辉煌历史,也伴随着弥勒神灵的消失,从绚烂的顶峰跌落了下来。
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已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它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龙门石窟断断续续开凿了四百多年,经过了四百多年的苦心营造,不同时期的能工巧匠在龙门石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被世界称为我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④ 北朝的碑刻哪个朝代成就最高 代表作品有哪些风格特征是什么并对相关内容作介绍!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盖其族望质朴,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像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世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记尤其如此。故猥琐鄙恶者不少,但好的也很多。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往往至今尚存。
北朝的碑版很多,以造像记来说,当以龙门造像为最多,其中以二十品为精品,世称“龙门二十品”,尤其以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魏灵藏为最佳,是龙门造像中的最精品,并最有代表性,世称“龙门四品”,以外,北魏尚著名的碑版有《张猛龙碑》、《贾思伯碑》、《杨碑》等。北魏著名的墓志有《张黑女》、《李超》、《刁遵》、《元显隽》墓志及《石门铭》等,它是北魏墓志的杰作。东魏著名的碑志有《李仲璇碑》、《程哲碑》、《高盛碑》、《敬显隽碑》、《司马升墓志》等。
⑤ 沈维进的个人成就
书法作品自1983年起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书画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在全国多次大奖赛中获奖。名录分别收入文化部《全国群众书画展获奖作品集》、《中国学者墨迹选》、《跨世纪世界书画名人大典》、人事部《中国专家大辞典》、入展中国书协“小榄杯”等。著作有《书论要语》(《老年教育》2001年连载8期)、《泰山经石峪临习指导》(《中国书画报》2003年7月24日起连载14期)、《泰山碑刻艺术研究丛书》(七册,获泰安市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怎样临习楞严经》、《泰山碑刻经典》(9本)《玄帝宫碑及期艺术》(载《山东书法通讯》2003年第3期)、《杂谈书法矛盾》(载《中国书画报刊》2003年第14期)、山东省老年大学协会书法统编教材《行草教程》(全国发行)等多部。《书法的繁荣与危机》(载《中国书画报》2004年6月)。
⑥ 近几年有哪些著名的中亚考古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丝路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考古工作也逐渐走出国门。
2018年3月23日我国正式启动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5名中方队员将于2018年3月26日奔赴沙特阿拉伯,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2018年4月5日,中沙联合考古队对塞林港遗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处、墓地两处,并发现了疑似水井、围墙墙体等遗迹,初步判断塞林港遗址存在明显的功能化分区。从建筑技术的考察来看,地表建筑物多用砖块、土坯和珊瑚石垒砌。两处墓地中已发现墓葬超过百座,并发现碑刻数十块,部分碑刻还可见清晰的碑铭,记述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镇红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2018年9月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该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方面合作推进的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镇的红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人员首次对整个红河古城遗址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绘,并在古城西侧发掘了一个佛寺遗址。
2016年9月26日丝路考古成果发布:发现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中外考古人员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一发现为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⑦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继王羲之的第二个高峰,他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是仅次于“二王”的。颜真卿出生于盛唐时期,颜氏家族又是一个世代为官、以儒学传家的名门大族,因此颜真卿从小就接触儒学,接触书法,为他的书法造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颜真卿对“二王”的书法体系加以研究,依据他们的书法特色,灵活通变,推陈出新,创造了符合盛唐审美追求的刚健雄浑的颜体。颜真卿诸书体传世最多,被称为中国书苑的一大宝库、百代楷模。
(7)碑刻研究成果扩展阅读:
颜真卿书法特点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有他独特的风格和笔法。他所留下的碑帖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认为从他的一些碑帖中可以找到「圆笔」的痕迹,和其他书法家的「方笔」不同。
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格,称为“颜体”。
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几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承担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明代碑刻及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及属性描述”、“历史题材创作和改编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华大字符集创建工程”、“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国别研究”、“中国高校弹性学制改革与实践研究”、“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获得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出版学术专著400余部,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0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2004年核发的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整体实力排名全国第二,且在评估的四项中获得两项满分。
⑨ 江燕的研究成果
1.《云南古代物产大系》,主编,2005年度院级课题,100余万字,入选“社科文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该书先后历时5年之久,查阅省图书馆、院图书馆,及各地州县有关文献古籍300余种,在沿袭旧志编纂体例的过程中,又有编者新的观点和工作方法,是目前为止,云南地方古代物产史料收集最齐全、最详瞻的一部文献史料集,又富有创新价值,得到评审专家一致好评。
2.院“八五”重点课题《云南史料选编》。完成6.2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3.院级重点项目《正续云南备征志精选点校》。独立承担《西徼水道》、《于役迤南记》、《云南温泉志》、《云南温泉志补》、《富良江源流考》等篇。13万字。此书选题精审,校对认真,前后历时4年之久,现已被许多从事云南古籍文献的同行所认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2003年获云南省第八届优秀图书二等奖。
4.《滇南碑传集点校》,三人合编。个人完成30万字,并承担全书90多万字的录入、统改工作。此书历时3年,对方树梅先生所辑明清以来有关云南各方面400多人500余篇人物传记、墓表、碑铭等均作了重新点校及补充,为后人了解滇人对滇境,乃至全国的贡献,提供了宝贵资料。此书与先已出版的《续滇南碑传集校补》合二为一,相互衔接。该书获得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出版资助,并被评为2003年度“云电杯”优秀著作三等奖。
5.《滇系》有关经济史料辑校,第二主编。个人完成15万字,同时负责录入、修改、统稿等具体工作。在校改过程中,对如何选题、课题最终应达到的效果、反映的水平、存在的具体困难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等有了新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滇系·赋产》的史料特点及价值”论文一篇,发表在《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获2003年“云电杯”优秀论文三等奖。
6.《新纂云南通志》点校,2004年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重点选题和骨干工程”,选题编号为2004099。全书140册,约700万字。内容较旧《志》文简而事详,条理井然,可谓云南方志集大成者。承担《名宦》、《物产》、《气象》、《天文》等22卷,约8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整理点校“名宦传”过程中,对活跃在云南历史上的历代名宦、忠节、文苑、孝友等有了鲜活而系统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针对对云南有重要影响的人、事,注意采纳众书之说,详之以不遗后人;对有争议的人物,也博采众说,述之以供后人评判。“物产考”,则是对云南动、植物、矿物资源、盐井开发等的记载考辨。虽然,有些地方难免有不科学准确的记述,但瑕不掩瑜。该书不仅内容最为丰富,而且还注明史料来源,可使后学后用者按图索骥,寻找到所需原始史料。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志书的文献记载,科学分析各时期云南物产发展演变状况,为开发西部、开发云南,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
7.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康熙《姚州志》、嘉庆《黑盐井志》点校,与云南省图书馆文献部合作课题,负责复点复校工作,完成7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8.2003年度院级课题万历《云南通志》点校,第二主编,承担卷三、四、九、十,20万字。承担全书录入、排版工作,并协助主持人刘景毛研究员对全书进行1-3校的校勘记修改工作。2004年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资助,编号089。现入选“社科文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9.2007年度国家社科资金“西部项目”《云南道教碑刻辑录》,批准号:07XZJ005。负责承担志书中有关云南道教史料文献的辑录整理,及部分碑刻照片的录入工作,完成18万字。
10.美国洛克菲勒项目《云南跨境民族文献评述》,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及工作培训,独立承担云南境内跨境民族(14个)现存志书中文献史料的辑录整理,完成22万字,列入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计划。
⑩ 王宁的科研成果
近年复出版有《宋元乐妓与戏剧》制、《宋元乐妓考》、《昆曲与明清乐妓》(合作,第一作者)、《昆曲艺术》(撰稿人之一)等专著,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戏曲研究》、《戏剧》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王骥德《曲律》之散曲理论探略》、《“教坊雷大使舞”考释》(第一作者)、《古代碑刻署时方法略谈》、《乐妓与宋金杂剧扮演》、《旦源七说平议》、《院本名目之“和曲院本”与“诸杂砌”试解》、《“连厢”补证》、《“幺末”与“古弄”》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承担文化部艺术规划司项目“昆曲与传统文化”之《昆曲与明清乐妓》子课题,曾获山西省2002年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