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物探成果表

物探成果表

发布时间:2021-05-12 22:32:38

❶ 地面沉降调查成果资料整理

地面沉降调查工作完成后,要对调查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写报告。

地面沉降成果资料包括调查资料、工程地质测绘资料、钻探物探资料和监测资料。

地面调查资料整理内容有:第四系地层岩性资料;地下水的储量、开采量、补给量资料;基岩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关系资料;第四纪地质发展史和新构造运动情况资料;建筑物破坏、地表开裂资料;人类经济活动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资料。同时提交地面沉降调查报告,评价地面沉降危害等级,提出防治方案。

工程地质测绘资料包括:设计书,测绘方法,使用仪器,工程进度,地形图,地表水入渗、产流、径流、冲刷以及地表水的流通、灌溉、库水位及升降资料,开展渗水试验、渗透系数、地下水位等深线图等资料。

钻探与物探资料包括:勘探点线的布置,钻孔编录和钻孔柱状图资料,物探方法、仪器及成果(平剖面图及物探解译)资料,第四系地层资料,隐伏断裂资料,抽注水试验资料和地下水基本特征资料。

监测资料整理的内容包括:分层标、基岩标、孔隙水压力标、水准点、水动态监测网、水文观测点、海平面预测点的设置,水准测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地下水回灌监测资料,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因地面沉降而破坏的定期监测资料和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资料等。

地面沉降勘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序言,所处地貌单元,第四系地层岩性及发展史,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发展趋势,地面沉降危害等级及成因机制,地面沉降防治方案。附图包括地形图,地貌图,第四系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隐伏断裂横剖面图,物探平剖面图,基岩等高线图和地面沉降危害分区图(图6-5)等。附件包括调查报告、工程地质测绘报告、勘探与物探报告和监测报告。

图6-5 北京市平原区地面沉降危害分区评价示意图(据俞丰俊)

❷ 动物性物探密的表格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矿产储量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矿产储量与地质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矿产储量,是指经勘查探明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储藏量。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储量的勘查、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产储量实行统一审批,统一登记、统计,统一规划、分配的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非法侵占、转让、开采、破坏和浪费矿产储量。
第五条 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是本省矿产储量的审批机构,负责统一审批全省矿产储量和矿床工业指标,并下达批准书。
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办公室是省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矿产储量和矿床工业指标审批的具体工作。
第六条 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批准的矿产储量,是矿产资源规划分配、矿山和地下水水源地建设设计、矿业投资以及国有资产评估和地质勘查成果评估的依据。
第七条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有关工业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分别按照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履行矿产储量管理职责。

第二章 矿产储量审批

第八条 新建矿山或者开发地下水水源地的单位,必须由具有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提交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并按规定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或者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
第九条 矿床工业指标是界定矿产储量的标准,地质勘查单位必须按照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批准的矿床工业指标计算储量。
矿床工业指标,由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会同矿山企业和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查单位提出的矿床工业指标建议书论证后制定,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查批准并下达批准书。
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条件变化需要变更批准的矿床工业指标,应当提出论证材料,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下达。
第十条 下列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及储量数据,必须报经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查批准:
(一)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一般大型、中型、小型矿床地质勘查报告及供水源地建设使用的地下水地质勘查报告;
(二)作为矿山和地下水水源地项目建议书使用的详查、普查地质勘查报告;
(三)按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需要重新审批的矿产储量变更报告;
(四)供矿山、地下水水源地改建或者扩建设计使用的补充地质勘查报告;
(五)矿山、矿井闭坑地质报告;
(六)推广应用涉及矿产储量利用与变化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题报告;
(七)省矿产资源委员会规定的其他需要报批的事项。
第十一条 地质勘查单位应当于每年11月底前向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报送下年度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审批计划。
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应当先经其主管部门审查并出具初审意见书后,方可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同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发的勘查许可证;
(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任务书或者使用单位的委托书及双方签定的合同;
(三)地质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出具的初审意见书;
(四)国家矿产资源委员会或者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查下达的矿床工业指标;
(五)按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二条 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的审批,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和有关的规范、规程及规定进行。没有国家统一规范的矿种可以依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比照类似矿种的勘探地质规范和生产、设计单位的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 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编写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求,资料不全的;
(二)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
(三)测试分析结果不符合质量要求的;
(四)未对矿床内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和储量计算的;
(五)工程控制程度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
(六)需要进行重大修改、补充而未按期完成的;
(七)省矿产资源委员会规定不予批准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时,应当邀请生产企业、设计单位、地质勘查单位和有关专家参加评审会议,听取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审查意见书。
地质勘查单位应当根据审查意见书对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者补充,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
第十五条 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审批工作。地质勘查单位修改或者补充的时间,不计算在上述审批期限内。
第十六条 供勘查使用的普查、详查的地质勘查报告,由地质勘查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工业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部门应当将其中的矿产储量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和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矿产储量管理

第十七条 未取得矿产储量批准书的,设计单位不得进行矿山设计,建设单位不得进行矿山建设,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国土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第十八条 经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批准的矿产储量列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更改或者注销。
第十九条 矿产储量由国家组织统一规划、分配。占有、使用矿产储量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申请办理占有、使用手续。
第二十条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矿产储量的调查、统计、汇总,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向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编报矿产开采、注销、保有或者增加的年度报表。
第二十一条 省有关工业主管部门在矿产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对所属矿山企业的矿产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对本部门矿产储量的正常核减进行审查;
(三)在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授权的范围内,对所属矿山企业基建、生产勘探中探明的储量与批准工业储量之间的误差进行审查并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备案。相对误差较大(特大型矿床大于5%,大型矿床大于10%,中型矿床大于20%)的报告,应当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复审;
(四)对本部门管理的矿产储量的利用、损失、保有等资料进行汇总;
(五)组织本部门矿山企业矿床工业指标的论证;
(六)参与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对本部门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的审查;
(七)对本部门管理的矿产储量,统一规划,合理使用,并进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矿山企业在矿产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是:
(一)合理利用和保护本企业的矿产储量;
(二)做好生产勘探工作,提高储量级别,提出生产勘探报告,为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三)做好矿山地质工作和储量正常核减工作,对储量非正常损失提出储量注销报告;
(四)统计和编报储量利用、损失、保有等资料,向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和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
第二十三条 矿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矿体进行再圈定后的矿产储量与原批准的工业储量存在较大误差及非正常损失的,应当提出储量变更报告,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重新审批。
第二十四条 矿山年度及阶段储量注销报告,经所在市、县(市)人民政府管理矿产资源的部门审核后,由批准开办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审批,报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矿山闭坑储量报告,由批准开办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矿产资源委员会审批,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予以闭坑。
第二十五条 储量注销范围内残留于坑底、边部和深部的储量、暂难利用但有可能复采的残留储量以及中停矿井(场)的未采储量,均不能注销。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保存措施,以备复采。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对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省矿产资源委员会或者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给予奖励或者表彰:
(一)执行有关矿产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成绩显著的;
(二)重视勘查工作质量,在矿产储量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
(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矿产储量成绩显著的;
(四)综合开发利用共生、伴生矿产成绩显著的;
(五)在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的科研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
(六)在矿产储量管理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七)矿产储量勘查报告经评选获优的;
(八)承担矿产储量报告审查工作认真负责,作出重大贡献的;
(九)取得省矿产资源委员会认为应当给予奖励或者表彰的其他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对不按规定提交矿产储量报告或者在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中弄虚作假的,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根据情节,处以警告或者1000元以下的罚款。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警告或者5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警告和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或者依据未经批准的矿产储量地质勘查报告进行设计和开采利用的;
(二)不按批准的矿产储量进行开采设计利用的;
(三)未经批准,造成矿产储量非正常损失的;
(四)擅自提高矿床工业指标造成矿产储量损失的;
(五)未按规定的程序注销矿产储量而擅自闭坑造成矿产储量损失的。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省矿产资源委员会会同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应用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1999年5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54号发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变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地震灾害的防治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管理的方针;实行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对易发、频发地质灾害或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区域,实行重点防治管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其监督管理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二)负责编制地质灾害勘查和防治规划、计划,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勘查评价和监测管理;
(四)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五)负责提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立项建议并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立项管理、设计审批和质量验收工作;
(六)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单位的资质管理;
(七)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计划执行情况。
水利、交通、城建、农林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同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向公民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意识。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督促、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在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的义务;对破坏地质环境、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行为有权劝阻、制止、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止或妨碍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禁止侵占、损毁用于防治地质灾害的各类设施、设备和物资。
第十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治规划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上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必要时可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
第十二条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论证和地质勘查评价。地质环境影响论证和地质勘查评价,应当报经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查确认。
经论证评价确认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同时作出防止发生地质灾害的方案,并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第十三条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不得进行采矿、削坡、炸石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确有必要的,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因自己的行为造成地质灾害而危害公共设施和他人生命财产的,必须采取防护、补救措施。遭受危害者,有权依法要求行为人赔偿损失。
第十五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破坏地质环境、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可以进行检查和通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
第十六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设置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做好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分析和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的报警制度,由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施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或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报。
第十七条 对即将发生的地质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采取紧急防范措施。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必须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防治地质灾害的勘查计划,勘查计划经省计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九条 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的审批权限及相应规范要求,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评价报告。未经审查批准的成果报告,不得作为防治规划和实施治理的依据。
第二十条 地质灾害勘查成果资料的汇交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因自然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治理。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属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由行为人负责组织治理。行为人无力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治理,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的申请和颁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相应等级以上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勘查。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侵占、损毁防治地质灾害的各类设施、设备和物资的或者擅自发布或扩散地质灾害趋势和预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应当进行而未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论证和地质勘查评价或者应当采取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的措施而未采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❸ 成果报告的编写

电法勘探成果报告是电法勘探成果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工作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反映客观实际、地质效果好的物探成果。

成果报告应由组长或由组长指定专人编写,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修改。成果报告经过批准后,电法组才算完成任务。

物探成果报告一般可分为单项(或专题)成果报告、综合成果报告和阶段性成果报告。

成果报告要求内容全面,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立论有据,文字简洁,结论明确,附图附表齐全。

单项(或专题)物探成果报告是指采用单项物探方法完成一个工区的一项或几项工程地质任务的成果报告(如××工区高密度电法勘探成果报告)。

综合物探成果报告是指用几种物探方法,综合解决一个工区有关地质任务的成果报告(如××工区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特点是要突出综合物探方法在解决地质问题方面的应用,将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提高物探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效果。

1.成果报告的内容

成果报告的编写可参照下列内容要求:

1)概况:简述工区的物探任务(目的、要求、工作范围及工作比例尺),工作期间,主要仪器设备、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往进行过的地质勘测工作(尤其是与本次物探任务有关的勘测工作),以及在本次工作中与其他勘测方法的配合。

2)地形、地质简况及地球物理特征:简述与物探工作有关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物探地质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和物性特征。

3)工作方法与技术:叙述外业生产工作布置、工作方法及依据,仪器性能及仪器因素选择。

4)资料解释与成果分析:简述采用的解释方法及选用参数的依据,叙述成果分析及其地质解释。

5)结论与评价:阐明任务解决的程度,提出物探成果的地质结论;叙述检查观测质量、成果解释精度,通过与已有钻孔及其他勘测资料对比分析、钻孔验证情况,对本次物探成果做出评价。

6)问题与建议:提出本次物探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补充和需要开展的其他物探工作和验证工作的建议。

对于工程物探的单项专题电法测试工作,如地基、桩基检测、灌浆效果检测、钻孔电磁波透视和钻孔电视观察等,可不受以上成果编写内容的限制,应结合具体任务要求和专题物探工作的需要,编写专题测试成果报告。

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是指一个工区在一个勘测阶段内所完成的物探工作成果的综合(如××工区可行性研究阶段综合物探成果报告)。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编写基础是单项物探成果和综合物探成果报告。

报告应在物探队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组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人员编写。

2.成果报告附图、附表

成果报告附图、附表,应根据任务要求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选择与解决地质问题有关的图件,需要综合而且能够综合到一张图上的内容尽可能绘在一张图上。

阶段性综合物探成果报告的附图、附表,应将本阶段历年所作成果图、表进行汇总。通常物探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件和图表:

1)物探工作布置图;

2)物探成果平面图(如电测深曲线类型分布图、异常分布图、覆盖层等厚度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基岩等高线图);

3)物探成果剖面图(如AB/2视电阻率剖面图、物性-地质剖面图等);

4)物探成果表(如物性表、各种解释成果表、物探点高程及坐标测量成果表等)。

❹ 物探资料数据处理

(一)重力航磁资料数据处理

为突出和增强反映地质体、地质构造空间特征方面的地球物理场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找矿信息提取,对1:20万重力、航磁成果资料开展了位场转换、方向导数计算等预处理工作。

1.资料准备

重磁数据处理应用程序中已对边部数据采取了外延加权处理,但为减少转换边界畸变效应,资料准备时对评价区周边均扩充了几千米范围。数据处理区域为矩形域,其中省外部分的重力数据为1:50万区调资料。

根据网格数据处理要求,采用空间自协方差最优内插法——Kriging插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网格化运算。参考重、磁原始资料平均网度,重力网格距取2km×2km,航磁取lkm×1km。

2.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

采用频率域重磁位场转换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原理如下:

①运用Fourier正交换,计算原始重磁异常Fa(x,y)的频谱Fa(μ,v);

②应用褶积定理,由Fa(μ,v)乘以相应转换的波数响应函数之频谱φ(μ,v),得到转换后的异常频谱Fb(μ,v);

③运用Fourier反变换,由F(bμ,v)计算得到转换后的相应重磁异常fb(x,y),其中μ,v分别是x、y方向上的圆频率。

3.计算公式

在空间域中,重磁场的各种转换可以表示为褶积形式:

皖东南区域地质矿产评价

式中fa(x,y)、fb(x,y)分别为转换前、后的位场;ψ(x,y)为滤波脉冲响应函数,或称权函数。

利用Fourier变换的褶积定理,上述空间域中的褶积关系在频率域内即变成简单的乘积关系,即为下列表达形式:

皖东南区域地质矿产评价

式中Fa(μ,v)、Fb(μ,v)分别是fa(x,y)、fb(x,y)的频谱;φ(μ,v)为权函数ψ(x,y)的频谱,或称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μ,v分别是x、y方向上的圆频率。

对于重磁位场的不同转换,其频率响应函数是不同的,表4-3-1列出了常见位场转换的频率响应函数的表达形式。

表4-3-1 重磁位场转换的频率响应函数列表

4.位场转换

有了上述计算公式就可以进行重磁位场转换、方向导数计算了,重磁预处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航磁(T)异常化极,重、磁(化极后)异常向上延拓1km、5km、10km、20km 4个高度,原平面及各上延高度的0°、45°、90°、135°4个方向水平一阶导数和垂向一阶、二阶导数。

(二)物探异常点的筛选

物探局部异常点信息可提供直接或间接找矿标志,在找矿预测和普查找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物探异常的标准是根据工作所发现的地球物理参数的局部变异,确定其与一定的地质现象相联系,这种局部变异被称为异常。异常本身无尺寸之分,但有级次之别。区内不同时期工作、现已建档的乙1类以上部分物探航磁、地磁、电法异常点信息简况,经综合整理予以取舍、确认,共确定区内33处物探异常点。在这些物探异常点(1处往往存在多个子异常)中,有20处为已知矿产地。已知矿产多有综合异常显示,其中激化率>4%,自然电位绝对值>100m V。矿化带、蚀变带、与矿产有关的(隐伏)侵入岩等(目标物)多有物探异常反映,其中地面磁测值达数百至上千纳特(n T)。

前文描述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已涵盖航磁异常点信息,而航磁异常值为全区统一的化极异常的趋势特征解释“下限”。需注意的是,不同区域构造背景、局部地质环境中某一场源体引起的物探异常的场值常是相对的,且存在综合因素的叠加,需具体对待加以区分。规模、产状相近的地质体引起的异常幅度(或场值),随其物性、探测距离及其与围岩的差异而变化。如:屯溪幅中依坑航磁异常(C31)处在正背景场中、异常幅度约100 n T,北岸异常(C35)位于负背景场中、幅度约200 n T,而地表主要出露中元古代地层,故推测均为隐伏侵入岩体,依坑解译为中酸性岩、有已知多金属矿点,北岸解译为(中)基性岩、见磁铁矿化。规模、物性差异相近的场源体产生的异常幅度,随其产状、埋深等变化。又如:伏岭岩体西侧中半坑航磁异常(C19)幅度约30 n T,东侧逍遥(C21)异常幅度约100 n T,两处相距约10km,出露主要均为震旦纪地层;逍遥出露花岗闪长岩体、有中小型矿床,中半坑解译为隐伏中酸性侵入岩、有铜矿(化)点。

在所有乙1类以上的物探异常点中,除了与评价预测的目标矿产有直接关系的异常点外,还有一些虽然与评价目标矿产无直接的关系,但它与成矿侵入岩有关,故列入与成矿有间接关系的评价参数参加计算。

(三)重磁异常解译推断

评价预测工作中物探异常的解译推断主要是以隐伏、半隐伏断裂构造和岩体为目标,其结果将作为评价地质变量——控岩控矿构造和控矿容矿侵入岩的一部分。有了这些隐含信息的参与,提高了评价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隐伏、半隐伏断裂构造的推断解译

反映断裂构造的地球物理场综合信息标志:不同性质和不同方向展布的区域性重磁异常区带的接合部,平直陡变的区域重力梯度带,具明显走向的狭长带状或串珠状磁异常,往往为深大断裂带的反映;重力高、低突变(常为梯度带),带状重、磁异常的转折、重叠,多条(一组)等量线的扭曲、收敛或发散等,多数是不同规模断裂构造所致。水平一阶导数相当于垂直求导方向的滤波器,应用其正、负极值带分析研究某一方向的线性构造特征。

2.隐伏、半隐伏侵入岩的推断解译

岩石物性差异是引起地球物理异常及其地质解译的前提。根据皖南地区岩石物性资料统计分析,①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平均密度为(2.59~2.62)×103kg/m3,如许村岩体为2.62×103kg/m3,基性侵入岩为2.87×103kg/m3,古生代-新元古代岩层密度为(2.65~2.68)×103kg/m3,而中元古代下部板桥组、漳前组岩石平均密度为2.74×103kg/m3。当相对地表而言存在剩余密度时,酸性-中酸性岩体将形成重力低异常,基性岩可引起重力高异常。②沉积岩、浅变质岩系及花岗岩基本无磁或为弱磁性,中酸性、基性岩类具中强磁性,如所测的花岗闪长岩磁化率为(427~2880)×4π106SI,剩磁强度为(24~248)×103A/m。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将产生不同梯度特征的局部磁异常。

通过数据处理突出异常信息是具体圈定隐伏、半隐伏岩体的有效方法手段。磁异常化极消除斜磁化的不对称等影响,有利于地质解译。垂向导数相当于高通滤波器,既突出局部异常特征,又压制区域低波数成分。

区内各类岩浆岩广泛出露,除个别岩体因与围岩无物性差异或差异不大、岩体规模太小未引起明显的物探异常外,大部分与重、磁异常较好对应,这就为从已知到未知类比推测隐伏岩体产状提供了依据。对同源重、磁异常,以磁异常解译岩体产状。岩体侵入时代未能根据物探资料予以判定。岩性依据重力异常正负性质、正磁异常梯度幅度及其组合等综合判断,如重力低位置上磁异常不明显多为花岗岩(如伏岭岩体等),局部磁异常处伴生幅度不大的重力低或重力异常不明显多为中酸性岩体(如大谷运岩体、里东坑岩体等)。结合与出露岩体岩性关系开展异常解译:①长陔-白际一带,重力低伴生局部磁异常反映该地的花岗岩中磁性暗色矿物含量较高,解译结果为花岗岩类。②伏岭重力低西侧明显绕曲形成次级异常,其位置与杨溪岩体偏离,同时存在局部缓磁异常(C19中半坑异常),故解译为隐伏的中酸性岩体。

无论物探推断的是断层还是岩体,只要是与成矿有关,且地质上未出露的,都将分别并入相应的控(容)矿构造和控矿侵入岩图层中。

❺ 以往工作成果搜集与整理

2.1.2.1 目的

统计以往工作区水文地质勘探与调查、环境地质调查、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与完成的工作量,为科学布置本次补充调查与勘探工作服务。

2.1.2.2 基本要求

(1) 1955 年以来的调查区相关资料的统计。

(2) 要细化统计内容,明确以往工作区完成的各类工作量。

(3) 要在成果内容内描述报告份数、页数及附图张数和比例尺等。

(4) 统计工作要力求全面、准确,并应包括地质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做的工作。

2.1.2.3 内容

(1) 项目名称: 原项目的名称。

(2) 项目编号、项目来源及工作性质: 按任务书有关内容填写。

(3) 工作范围: 包括工作区的地理坐标和工作区内的各级行政区,行政区应具体到县一级。

(4) 项目类别: 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其他。

(5) 项目下达单位、承担单位及起止时间: 按实际填写。

(6) 地质测绘: 包括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测绘的面积、工作比例尺及实测剖面条数和实测剖面位置。

(7)遥感解译:包括遥感解译面积、比例尺,成果解译图及说明书等。

(8)物探:各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电测深法、电剖面法、电测井法、磁法、重力法、浅层地震、甚低频或声频大地电场、放射性法等),完成的勘探剖面条数及各类物探解译推断成果图件。

(9)化探:化探样品数量及分析项目数,化探成果图件。

(10)钻探:各类地质、水文地质钻孔(地质勘探孔、水文地质孔、探采结合孔、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等)数量、总进尺及样品数目。

(11)抽水试验:各类抽水试验类型(单孔抽水试验、多孔抽水试验、干扰井群抽水试验、大型群孔抽水试验、稳定流抽水试验、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层抽水试验、混合抽水试验、分段抽水试验等)、数量。

(12)动态观测:地下水水位观测水点、水质观测水点及开采量观测水点个数。

(13)水质分析:水质简分析、水质全分析的样品数量以及微生物、污染物分析样品数量。

(14)同位素:同位素分析样品数量及主要分析项目。

(15)其他工作:压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试坑渗水试验、连通试验、示踪试验等。

(16)成果主要包括:各种综合性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图件以及其内容简述。

(17)成果提交使用情况(包括其社会经济效益)。

填写附表68。

❻ 地面物探实例

针对油页岩为直接目标的物探工作,未见。以页岩层系为地质目标的物探工作,偶见,如桂中盆地泥盆系页岩层系的大地电磁填图(Jin Zufa et al.,1997)。而以包含页岩-油页岩在内的沉积岩岩系的物探工作中,煤田物探及油田物探多有涉及。下面以发育油页岩的大杨树盆地、民和盆地为例,说明油页岩间接探测的物探方法及效果。

5.2.2.1 大杨树盆地的地面物探

(1)地质特征

大杨树盆地面积约15600km2,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叠置于大兴安岭造山带的东部,与松辽盆地紧邻,为一呈北北东向长条带状展布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型盆地,可分为北部隆起、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南部坳陷等构造单元(图5.16)。

大杨树盆地发育的地层见图5.17。浅层火山岩发育,火山岩层之下发育着含烃沉积岩层,沉积岩层中还夹有火山岩,地层较为复杂。相应地,该盆地的勘探因之具有一定的难度。

大杨树盆地中,煤层产于九峰山组,油页岩层产于下伏的龙江组三段,两者均可成矿。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16地质队提交的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春亭河油页岩矿普查地质报告”,其中的ZK2钻孔钻获了煤层与油页岩层,显示了找煤与找油页岩的前景:

第四系覆盖:腐殖土、粘土和残坡积层,厚6.4m。

图5.16 大杨树盆地构造特征(据刘志宏等,2008,略修改)

图5.17 大杨树盆地地层柱状图(据刘志宏等,2008)

7)煤层:黑色、层状、亮煤,厚0.9m。

6)泥岩:褐黄色、层状、松软,厚2.6m。

5)油页岩:黑色,页理发育,厚0.5m。

4)炭质泥岩:黑色,含油率向下递减,厚2.5m。

玄武玢岩:灰黑色,显微斑状结构,见碳酸盐化,厚24.0m。

3)油页岩:黑色,页理发育,厚1.0m。

2)砂岩:土黄色,发育水平层理,厚0.86m。

1)泥岩:褐黄色,层状、松软,厚1.82m。

玄武玢岩:灰黑色,显微斑状结构,见碳酸盐化,厚1.82m,未穿透。

(2)物性特征

大杨树盆地地质单元的基本物性统计特征见表5.7。宏观上,甘河组与九峰山组间、九江组与上古生界间存在着明显的密度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图5.17),具有重力勘探、地震勘探的物性前提。盆地沉积层含火山岩层,总体上磁化率明显高于基底岩层,具有一定的磁法勘探的物性基础。但岩层间的物性差异并非特别的显著,且局部火山岩层发育,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具有复杂性。

表5.7 大杨树盆地地质单元密度、磁化率统计成果表

(据汪在君等,2007)

(3)地震勘探

大杨树盆地已开展了地震勘探,其中过杨参1井及DYS9934剖面的地震剖面示于图5.18。含煤层的九峰山组(T4-1与T4-3)和含油页岩层的龙江组(T4-3和T5),以及盆地基底(T5)等界面均较清楚,盆地形态清晰,由于勘探目标明确。

(4)重、磁、震联合勘探与解释

地震勘探的费用过高,在油气的勘探阶段常与重力勘探或(和)磁法勘探相结合使用。在获得面积性的重力异常或(和)磁异常数据后,利用有限的地震勘探剖面以及少量的钻孔资料进行约束,进行重、磁、电、震的约束反演,获得联合解释的地质剖面,进而对整个勘探工区的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编图。

大杨树盆地的早期勘探已采取了这种勘探模式。其中盆地南部的重力异常见于图5.19。重、磁、震的联合解释剖面示于图5.20。通过剖面综合解释而扩展到面上,获得了盆地南部的基底埋深(图5.20)、含煤层及油页岩层的九峰山组-龙江组的厚度(图5.21)的空间分布图,提供了盆地能源勘探的基础资料。

5.2.2.2 民和盆地页岩岩系的地面物探

大杨树盆地提供了重、磁、地震等勘探方法确定含煤、油页岩层系的埋深与厚度的实例。下文以民和盆地为例,说明电磁测深法在圈定含油页岩层系的效果。

图5.18 大杨树盆地地震剖面图

图5.19 大杨树盆地南部剩余重力异常图(据汪在君等,2007)

图5.20 大杨树盆地54线地震、重、磁联合解释剖面图(据汪在君等,2007)

(1)地质特征

民和盆地位于青海省、甘肃省的交界地带,处于西宁市与兰州市两市之间(图5.23),面积约11300km2。盆地内,钻孔中见到油气显示,已有煤矿开采(如炭山岭、窑街、海石湾等煤矿)。

民和盆地的地层发育情况见于表3.4、表3.5。油页岩层主要发育于煤层的上部,并赋存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中(图5.24)。了解盆地内侏罗系的厚度、埋深,对于盆地的能源勘探前景的评价,无疑是关键的地质问题。

(2)电性特征

根据盆地内钻井的电阻率测井成果(例如海石湾1002井,图5.25)获得地层的电阻率特征值——第四系黄土的电阻率约75Ω·m、砾岩电阻率约450Ω·m;新近系-古近系泥岩、细砂岩、砂岩的电阻率10~14Ω·m,泥灰岩、砾岩电阻率51Ω·m;白垩系粉砂岩、泥岩电阻率为17Ω·m,砾岩、砂砾岩为54Ω·m;侏罗系泥岩、粉砂岩电阻率为12~20Ω·m,油页岩与煤层电阻率为37~84Ω·m;前侏罗系为变质岩,电阻率达400Ω·m以上。各岩层电阻率差异明显,特别是在侏罗系中,电阻率比较高的情况可能是富含煤层与油页岩层的响应。

图5.21 大杨树盆地南部基底埋深图(据汪在君等,2007)

图5.22 大杨树盆地南部九峰山组-龙江组厚度分布图(据汪在君等,2007)

图5.23 民和盆地地理位置图(据张虎权等,2007)

(3)大地电磁深测成果

以探测侏罗系为地质目标,在民和盆地永登坳陷地区开展了大地电磁测深工作。其测深点计741个,以剖面方式分布于工区内(图5.26)。

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反演解释,获得了各测深点侏罗系的厚度、埋深的数据。其中侏罗系顶界埋深大于1000m,厚度大于800m的数据示于图5.27。这样,获得了工区的侏罗系分布概况。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解释侏罗系厚度与埋深的同时,也获得了该点侏罗系的电阻率值。其空间分布见于图5.28。根据侏罗系物性调查的结果,侏罗系在含煤、油页岩层的时候,电阻率较大,并且电阻率的大小与含煤、油页岩层的厚度有关,厚度与电阻率约成正比关系。由电阻率的空间分布,可推断侏罗系的富有机质的沉积中心。如图5.28中,电阻率大于35Ω·m时,可能是富含有机质的成煤、成油页岩矿的有利地区。

图5.24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沉积剖面柱状图(据王春江等,1997)

图5.25 民和盆地海石湾1002井电阻率测井统计成果图(据郭友钊等,1997)

图5.26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大地电磁测深观测点位分布图(据郭友钊等,1997)

图5.27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侏罗系厚度与顶界埋深等值线图(据郭友钊等,1997)

图5.28 民和盆地永登坳陷侏罗系电阻率及沉积中心推断图(据郭友钊等,1997)

照片1 何家坊附近的岩石露头

❼ 重要成果

(一)找矿成果的总貌

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为主与化探综合发现及扩大的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549处,其中金属矿465处,非金属矿84处。

物探曾在铁等54种金属、非金属矿上进行过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较好的矿种是铁、铜、铅锌、铬、镍、锡、钨、钼等金属矿,以及石墨、硫铁矿、磷矿、金刚石和各种盐类矿等非金属矿,在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方面工作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综合方法的找矿效果见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数据及事例主要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发现矿床是指经物探或以物探为主与化探共同工作后发现、圈出主矿带或主矿体,为确定其是否为大、中型矿床提供了依据,而非仅发现矿化点或矿点,还不能确定其规模者。扩大是经物探工作后矿床由小型升为中型或由中型升为大型者。

1.铁矿(含钒钛磁铁矿)

寻找铁矿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几乎磁性铁矿上均曾采用过物探方法。物探发现的大、中型矿164处(大型46处),另扩大者62处(其中大型25处)。在矿区的详查、勘探中圈定矿体、研究产状、发现打丢的盲矿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为知名的例子,如辽宁鞍山-本溪地区(特大型)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区特大型钒钛磁铁矿田,湖北大冶地区铁矿田,河北迁安-滦县及武安-沙河铁矿田,山西五台山地区铁矿,江苏南京梅山铁矿,安徽庐江罗河、大包庄、龙桥铁矿和马鞍山地区的铁矿田,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山东莱芜地区铁矿田、淄河铁矿,河南舞阳、许昌铁矿,湖南祁东铁矿,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陕西柞水大西沟铁矿,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铁矿。其中一些矿床的发现和储量扩大物探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第四系覆盖区的找矿和深部盲矿的发现,全靠磁法为主的物探,个别使用了重力、电剖面及电测深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井中磁测在找深部盲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实例十分普遍),研究复杂和弱磁异常的技术进步为找深部矿和形体复杂的矿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验证异常中走过一些弯路,积累了不少经验。磁法定量推断磁性铁矿的埋深、倾向、大体形态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异常场的向量,可确定矿体顶部位置及埋深,后期多使用特征点等解析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多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定量反演,有时可给出矿的截面形态。磁法用于其他磁性矿的效果也与铁矿同。

表3-1找矿效果表

注:黑色金属矿中的铁矿和铀矿系按矿床数统计。

2.铬铁矿

在大多数找铬矿的地质项目中,物探均开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发现覆盖区的超基性岩,并圈定和划分岩相,一些地区还用重力和电法研究其产状。早期物探主要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以及全国有超基性岩的地区圈定岩体工作。进入20世纪60年代,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的日趋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铬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发现和圈定铬矿方面还是起到了作用,共发现和扩大矿床6处,其中小型2处。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鲸鱼铬矿,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发现了可能为岩体引起的磁异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详细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为铬矿引起的重力异常,当年验证见到铬矿体。这是我国物探首次找到的隐伏铬矿。而后,陆续在西藏安多东巧和依拉山铬矿,甘肃肃北大道尔吉铬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香嘎山铬矿用重力和磁法开展了工作,除详细圈定岩体外还圈出了若干矿体群,为扩大储量起到了作用。在内蒙古进行了大量铬矿物探工作,圈定岩体效果好,但因致密铬矿少而小,重力找矿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发展和完善,并达很高水平;还试用过电法和磁法直接找铬矿;井中无线电波等方法也曾试用过。

3.锰矿

物探寻找锰矿的工作并不多,收入《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的仅有四处(两处为发现,两处属扩大)。湖南洞口江口锰矿系1972~1974年由磁法发现,湖南彬县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为1957年由磁法、自电发现,山西晋城上村锰菱铁矿是1965年经电测深、激电工作后扩大,福建连城锰矿经多年(1965~1980年)工作后用激电扩大了规模。

4.铜矿(含铜镍矿、铜钼矿、铜钴矿、铜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铜矿效果仅次于寻找铁矿。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床55处(大型21处),扩大为大、中型矿床9处(大型5处)。在大量的铜矿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矿体、确定产状,以及追索矿体走向。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红透山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电法发现,安徽西马鞍山矽卡岩型铜矿(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发现,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铜绿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发现,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积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发现,湖南七宝山沉积热液叠加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发现,广东石荨矽卡岩型铜矿(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发现,青海铜峪沟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青海德尔尼岩浆岩型铜钴矿(大型)是1965年自电、磁法发现,吉林红旗岭和赤柏松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分别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西藏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主盲矿体(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喀拉通克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积-喷气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84~1985年电法、磁法发现,新疆小热泉子火山热液型铜矿(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发现,云南大平掌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中—大型)是1997年电法圈定了主矿体,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96~1998年激电圈出矿化带发现。另外一些铜矿经物探工作发现盲矿或找到主矿体从而扩大为大型矿,如江西城门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发现了二、四矿带,甘肃金川岩浆岩型铜镍矿的Ⅲ、Ⅳ号矿是1959~1961年磁法、电法发现,四川李伍沉积变质热液改造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充电法圈出了主盲矿体。

由于不少铜矿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矿效果较好,且有不少铜矿是在为找铁矿中发现的。电法找非磁性矿的效果较明显,特别是激电法。对于浅部块状硫化物矿自电也有效;这种矿有露头时,充电法效果也好。几种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矿及研究矿体形态效果也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矿为主,而后在找深部矿时,直接与间接找矿并举,异常研究重视了综合方法运用。电法找铜、多金属矿等矿床时的解释,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对产状能有所判断,对矿的顶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给予一定精度的推断,但均不如磁法对磁性矿的推断精度。对于良导或高极化的矿体,用测深类电法时能给出较好的反演断面。

5.铅锌矿(含铅锌、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铅锌矿效果较好,次于寻找铜矿效果。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33处(大型15处),扩大为大、中型矿18处(大型9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湖南黄沙坪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54~1955年自电、磁法发现;青海锡铁山火山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大型)是1957~1958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广东大宝山沉积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大型)是1956~1958年自电及化探发现,甘肃小铁山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大型)是1953~1956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1993~1996年电磁法又发现深达800m层厚17.7m的富矿),河北蔡家营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77~1980年激电发现,河北北岔沟门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89~1995年激电及化探发现主矿体,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铅锌矿(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甲生盘沉积变质型铅锌矿(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发现,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大型)是1985~1986年自电、激电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一些矿,例如内蒙古白音诺尔、孟思陶力盖铅锌矿等,江苏栖霞山铅锌矿,湖南李梅铅锌矿,陕西西成铅锌矿田等均经物探工作而扩大为大型或增加较大的储量。

铅锌矿类型较多,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还是铁锌矿。因此,磁法效果也较好;但主要使用的还是电法,早期自电曾取得不错的效果。

6.锡、钨、钼、锑、汞等多金属矿

物探找锡、钨、钼矿效果较好,工作也较多;但次于找铜、铅锌矿的效果。锑、汞等矿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与化探综合共发现大、中型矿31处(大型13处),扩大为大、中型的7处(大型2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内蒙古黄岗矽卡岩型锡、铁矿(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发现,内蒙古大井次火山热液型锡银多金属矿(大型)是1983~1986年激电、电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种方法发现并不断扩大,江西香炉山类矽卡岩型钨矿(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江西曾家垅矽卡岩型锡矿(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江西阳储岭斑岩-角砾岩简型钨、钼矿(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河南夜长坪斑岩型钼、钨矿(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南界牌岭高、中温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电发现,广西芒场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云南个旧外围几个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区(大型)是1957~1965年电测深、电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隐伏岩体及构造后发现的盲矿,甘肃西和崖湾沉积再造型锑矿(大型)是1959年电法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的矿,如重庆兴隆锶矿(大型),江西驼背山锑矿(中型)是通过X荧光法和电法扩大了储量。

由于矿种和矿床类型多且复杂,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还是磁法和电法。对钨、锡、钼矿是以磁法为主要方法,锑、汞矿以电法为主,在找矿中均要与化探综合使用。有时物探是检查化探异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矿化地段找深部矿。

7.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

物探寻找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的效果不如寻找有色金属矿,总的工作规模也较小。基本上是属于间接找矿,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矿的范围、确定产状。虽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和扩大储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71处。

金矿。大部分系统的金矿物探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物探在金矿上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化探异常,个别情况在覆盖区追索矿化带或含矿构造、地层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某些金矿和扩大规模方面还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现大、中型金矿38处(大型17处),扩大为大、中型金矿11处(大型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猫岭蚀变岩型金矿是1986~1987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红花沟混合热液型金矿是1957~1962年磁法、电法发现,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铜)矿是1967~1975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黑龙江金厂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1965~1980年激电、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马山高中温热液型金矿是1964~1971年磁法发现,山东胶东新城、河东、马塘、寺庄、东季、仓上等焦家式金矿床是1967~1979年电法、磁法发现,河南老湾、银洞坡蚀变构造岩型和热液型金矿是1974~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鸡冠咀、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电法及化探发现。

银矿(含规模较大的伴生银矿)。以找银矿为专门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综合找矿中,主要是找铅锌矿中发现银矿。物探化探综合发现和扩大为大、中型银矿18处。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是1972~1990年磁法、电法、化探发现,内蒙古额仁陶勒盖热液型银矿是1986~1987年激电法发现,吉林山门低温热液型银矿是1981~1985年激电法、化探发现,河南破山热液型银矿是1957~1979年激电、磁法、化探发现。在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上用自电、激电等方法找到盲矿,扩大了规模。山西灵丘小青沟-流砂沟银、锰多金属矿是1986~1989年化探、激电发现。

铂(钯)矿(含铂镍矿)。我国铂(钯)矿少,物探在这类矿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寻找这类矿中有4处发挥了找矿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铂(钯)或铂(镍)的超基性岩体,进行间接找矿。在黑龙江五星铂(钯)矿、河南湖阳铂(镍)矿、四川杨柳坪铂(镍)矿、云南金宝山铂(钯)矿的发现、扩大方面发挥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矿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矿上进行的工作不多。单独由物探发现及扩大者有6处,物探与化探共同发现的有2处。

铌钽矿。物探在铌钽矿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苏苏州善安浜铌钽矿、江西横峰黄山铌钽矿用磁法、重力、电法圈花岗岩体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触部位等),起到间接找矿作用。

稀土、稀有矿。物探曾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特大型铌-稀土-铁矿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发现深部盲矿体(与稀土矿共生的铁矿)。湖北竹山高垭铌稀土矿及内蒙古札鲁特旗“801”稀有、稀土矿均为放射性法发现。

9.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种类很多,物探在找矿中起发现或扩大作用的矿种不多。按发现数目依次排是硫铁矿、石墨、金伯利岩、磷矿、盐矿、石膏、钾盐、芒硝矿、硼矿、蛇纹石(滑石)。其他如膨润土、硅灰石、萤石、石棉、水晶、高岭土、云母、砷(铜)矿、石灰石矿等仅有一二个矿床。物探共发现或扩大的非金属矿床为85处。当然,在详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矿体、测井划矿层等方面的作用有许多,难以数量化。

在硫铁矿、石墨矿上物探可以直接发现或圈定矿体,其他一些非金属矿上主要是间接找矿。物探在非金属矿上的找矿效果较寻找贵金属矿要好。

硫铁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28处。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电法,特别是自电法。较重要的矿床如内蒙古甲生盘、霍格气等沉积变质型硫铁矿是20世纪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何家小岭火山岩型硫铁矿是1957~1961年磁法发现,安徽马山火山喷发-热液型硫铁矿是1953~1954年磁法、自电发现,江西铁山矽卡岩型硫矿是1960~1968年磁法发现。

石墨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床8处,主要用电法。例如,黑龙江云山石墨矿(磁法、自电),山东臧格庄石墨矿(电法)。

金伯利岩。物探发现或圈出7个岩管、1个岩脉。在辽宁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号、42号、50号岩管,山东蒙阴圈出1号、28号、31号、33号岩管和30号岩脉。在山东郯城用电法为找金刚石砂矿圈出了可能含砂矿的范围。

磷矿。磷矿类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共发现或扩大矿床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河北承德罗锅子磷矿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测找磷铁矿盲矿,河北涿鹿矾山、承德头沟、马营磷矿均是用磁法找磷铁矿或含磷辉石岩,江苏锦屏沉积变质型磷矿上是用重力圈含矿层位,福建洋墩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磷矿是用磁法、放射性法发现的。

盐类矿(含钾盐矿)。因属沉积类型矿,不论是否含钾,主要采用的是重力和电测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构造和圈出可能含盐的部位;测井划出盐层及钾盐层位。重要的矿床,例如安徽定远东兴盐矿,湖南衡阳盆地盐类矿,江苏金坛盐矿,四川盐源井沟盐矿,云南富民者北盐(芒硝矿)及云南江域钾盐、岩盐矿,西藏贡觉油札盐矿等。近年航空γ能谱圈出了新疆罗布泊罗北钾盐矿。

石膏矿。属沉积类型矿,多数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发现。物探用电法,个别还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围及含膏层位,测井划层位。物探工作过并发挥了作用的矿床有河北隆饶双碑石膏矿,湖北当阳高店子石膏矿,湖南临澧合口和歇驾山石膏矿。

芒硝矿。属沉积类型矿,往往在找油气中发现。重力或地震圈含矿层,测井划层位。物探在江苏洪泽-淮阳无水芒硝矿,四川新津金华钙芒硝矿上工作并圈定了矿层范围。

硼矿。因硼矿中的矿石有硼镁铁矿物,在这类矿上磁法及化探找矿效果好,测井划层位。物探在辽宁宽甸砖庙沟硼矿,湖南常宁七里坪-场市硼矿上发挥了作用。

蛇纹石矿。因属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矿,所以磁法的圈矿效果好。例如,江苏赣榆岗尚,福建莆田长基和建阳崇雒北坜的蛇纹石矿。

其他非金属矿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矿上(如石棉、云母、水晶、萤石矿)的找矿效果较明显。主要使用电法,在石棉、硅灰石矿上采用磁法,在萤石矿上还用测井划矿层。

10.物探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详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发现和扩大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矿床发现后的详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进行工作,成果也十分显著。主要工作任务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详细圈定矿体的平面展布及形态,了解矿体的埋深、截面形态、下延及矿体间是否相连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矿;有时还可用测井方法划分钻孔岩性及矿层。

在这类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释能达到地质工作的需要。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实例也多为磁性矿产的勘查,电法(主要是充电法、电测深法及电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实例,但均较磁法为少。

例如,用充电法在不同矿体露头上充电,解决了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中多个矿体间是否相连的问题;用中间梯度激电法圈定了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矿体的平面分布,据此合理布置了详查钻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测及电阻率测井在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区圈定了富矿体及井旁盲矿,有效地指导了钻探;安徽庐江何家大岭铁矿曾根据已知钻孔地质和物性资料,对实测磁异常计算过矿体截面,后经补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区的铁矿,在详查、勘探中均根据井中磁测找到了盲矿,使矿产详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红格钒钛铁矿的勘探中根据磁化率测井求得全铁含量,解决了钻孔岩心采取率不高的问题,并得到全国储委的认可[1]

❽ 怎么根据物探成果判断地下岩层情况

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主要有物探和测井两种。
物探主要是根据地下岩层物理性内质的差异,通过物理量测量,对容地质构造或岩层性质进行研究,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球物理勘探。我们在石油勘探中,对於被表土、沙漠和海水覆盖没有岩层直接出露的地区,主要依靠物探方法间接了解地质构造和岩层性质,以寻找油气藏。
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或石油测井,简称测井。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又称完井电测,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除了物理,还要把相关的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相关知识把握好以增加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可靠性。

❾ 勘查示范成果总结

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采用多种勘查方法组合,对典型示范区进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万遥感解译1900km2,1∶10万遥感解译4482km2,1∶5万水文地质调查2042km2,1∶1万专门水文地质调查61km2;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完成物探剖面测量1853m、物探点344个;布置实施探采结合井270口,完成钻探总进尺9932.80m,抽水试验181 层/次,采集、测试水样82件;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18个。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观。

按照一般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标准,红层含水层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认为这些含水岩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而这些含水岩组分布区往往又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长期的忽视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使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根据农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红层含水层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广泛的特点,采用经济适用的钻探工程、抽水设备和供水方式,以解决红层缺水地区农村生活用水为主要目标,兼顾发展庭院经济用水需求,红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红层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深化了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

示范区岩性组合复杂,往往出现不同类型的含水层在空间展布上相互叠置、交错分布的情况。但在总体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质因素所制约,即岩性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基础,构造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必要条件。构造和地形上的双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块段形成区;厚度大、分布连续的砂岩是红层区主要的层间裂隙含水层,可形成规模较大的富水块段;可溶蚀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等地层,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是红层重要的含水岩组;缓倾角地层区,在同等深度内钻孔揭露的含水层数较多,钻井涌水量较大,成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区的低矮岭脊不具地下分水岭功能,地下水可从较高谷地顺岩层补给邻近的低谷,使丘陵区成为红层地下水的富集区;红层区褶皱发育,背斜轴部张裂隙发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特别是背斜谷地区往往可获得较大钻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红层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及开发技术条件。

1)盆地、丘陵宽谷区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带,也是村落密集、缺水问题严重的区域,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宽谷区相对较为富水、地下咸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较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适宜的勘查开发方式解决农村缺水困难。

2)云南红层区泥质岩分布广泛,往往也是缺水村庄分布集中的地区,但泥质岩中砂岩夹层分布普遍,裂隙发育,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与缺水村庄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因而泥质岩中的砂岩层间裂隙水对于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云南红层风化层分布零散,厚度变化大,风化裂隙多被泥钙质充填,赋存的风化裂隙水有限,单井出水量普遍较小,且枯、雨季水位变幅大,枯季多出现吊泵现象,故仅仅依靠浅井开采风化裂隙水解决农户用水效果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较密集的区域,最大开采水量约为补给资源量的40%,且小于允许开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区域,可将井孔涌水量作为允许开采量,能满足农村供水的资源需要,探采井和观测井水位动态稳定。开采红层地下水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在资源上是有保证的。

5)浅丘平坝、河谷低阶地、谷地底部的浅埋藏松散层孔隙水、风化裂隙水适宜采用浅井开采;缓丘平坝、河谷阶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中深井开采;低山丘陵区埋深60~9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深井开采。

(4)初步评价了红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范区多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区,地表冲洪积粘土和残坡积层分布较广,基岩中泥质岩较多,红层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总体较好。其中,覆盖和埋藏型层间裂隙水和溶蚀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好,裸露型风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差。

(5)加深了对咸水分布特征的认识。

根据岩石化学成分、岩性组合和地下水水质的差异,通过剖面对比和实测,在地层含盐层较多的大姚示范区进一步细划出含盐岩性段,缩小了咸水分布的范围,再通过探采井验证,基本掌握了咸水分布规律,在含盐地层中寻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县夏家坝团山含盐地层区实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饮用水井9口,占成井数的39.1%。获得总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饮用水量483.5m3/d,占总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红层地下水勘查方法体系。

通过示范实践证明,所采用的勘查方法简易适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够满足红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掌握开发技术条件和防污性能,布置开采井、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范成果为依据,布置实施的开发示范井成井率达97.4%,单井出水量5.0~243.4m3/d,获得总水量7536.9m3/d,解决了示范区13201人的饮用水困难。

(7)总结了红层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点。

1)云南红层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庄往往处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贫乏的地区,且为农户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离村庄太远,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围有限。因此,红层地下水勘查首先应明确目标,由面到点,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是查明构造的形态、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厚度、边界条件、有利于补给汇流的地貌特征等,圈定富水块段,研究富水块段地下水的富集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需水量大小确定适宜的开采目的层和井位。

2)钻探是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资最大的勘查手段,应充分发挥物探快速、经济的优点,在地质和物探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孔,以减少钻探工作量,经济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钻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层、满足开采量要求为原则,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导致达不到目的的情况发生。

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项追索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工作,观测效果的好坏对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影响较大。对农村分散供水勘查来说,地下水动态观测一是要合理布点,除利用开采孔外,在重要区段还应设适量的专门监测孔,并尽可能采用自动监测装置进行监测;二是要责任到人,并定期督促检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为红层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勘查总体方案布置合理、成效显著,可在红层地下水勘查与开发中推广。鉴于红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勘查示范点的局限性,在推广利用时尚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❿ 下图是什么类型的物探测试成果图从该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成果图,该图反映了地表到60米深度的地质体电阻率变化情况

阅读全文

与物探成果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