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奉天玉和尚新成果

奉天玉和尚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12 10:35:11

『壹』 清朝奉天玉和尚到底是谁

相传是闯王李自成,谢谢!!

麻烦采纳,谢谢!

『贰』 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

明末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是否当了和尚,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一桩悬案。前几年,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砖刻《塔铭》,以及传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于是奉天玉和尚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对象。因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对了解李自成是否当过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认为,根据多方事实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据何璘到夹山实地调查,见到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岁老和尚,他告诉何璘,奉天玉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观之“肖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第二,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你“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自号“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点来隐讳的。第三,夹山新发现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中有一首《东阁梅》说,“徐听三公话政猷”,那口气与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听三公阁老论政。 第四,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断碑、康熙十四年杨彝子写的《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记》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都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有人还认为,李自成所以要当和尚,是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夙愿。当时大顺军与明代统治者的矛盾已下降到第二位,与清统治者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位,因此必须联合国内武装力量共同抗清。但李自成考虑到人川与张献忠合作,怕他“念旧恶”;与南京朱由检集团合作,则因马士英、阮大铖继续祸国殃民;只有湖南何腾蛟拥立唐王朱聿键,据西南半个中国,可以联合抗清。但与何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何指挥,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自己是皇帝,这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同时,李自成逼死崇祯,恐唐王不谅。由此,李自成只得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而由高氏和李过出面来完成他的与何腾蛟联合抗清的战略部署。 有人则认为,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第一,何璘之说不可信,例如奉天玉画像,与史书并不一致,《明史》谓李自成“状貌狰狞”,且在崇祯十四年左目中箭,被称“瞎贼”,而那画像左目未吵,可见与李自成无关。第二,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并不证明李自成终于夹山,而只能证明确有奉天玉其人。第三,《东阁梅》中“徐听三公话政猷”之句,无非按题作诗,悬拟之辞,并不指实,且李自成也未置三公。第四,李自成早已称帝,为“李万岁爷”,并“至死不去僭号”,他不隐用帝号,而用王号称“奉天玉”,也不可信。据考察,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年间从四川云游到石门县夹山寺来的云游和尚,原籍和出家前的俗名都无可查考。他到夹山以后,眼见这所唐代古刹除宋朝的一口洪钟外已荡然一空,乃大发善心,沿门托钵,并得到清朝官绅的多方支持,使夹山寺在他死前已粗具规模。无论是他初来时的抛头露面、沿门托钵,还是后期的结交官府、广收门徒,都恰恰证明了这位清初老和尚不可能是“逃禅隐居”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也有人认为,奉天玉和尚是明朝遗臣。第一,根据《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奉天玉的身分与李自成不符,而与明朝遗臣相合。首先,奉天玉是清朝县官请来的和尚,一定是有名望、并与官场有关系的人;其次,《塔铭》作者刘萱,是忠于明朝的遗臣,不可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第三,从1981年冬湖南慈利县新发现的《野拂墓碑》也可证明。碑文记载野拂“久恨权阉”、“敢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这些词句可以看出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而野拂与奉天玉关系密切,并“事之甚谨”,可见奉天玉也是明朝遗臣。有人还认为,所以会出现李自成禅隐之说,是因为李自成的死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虽在抗清中接连失利,但仍大军在握,怎么会突然死在不是劲敌的乡民程九伯之手?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各种猜测:同情者,不愿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结局太惨,于是产生了李自成削发为僧、高寿善终之说;而仇恨者,则编造出神杀、崇祯索命等胡言,并为某些稗史汇编录用。 总之,奉天玉和尚究系何人,李自成最终是否出家,至今仍是一个谜。

『叁』 李自成神秘失踪后的最终结局到底如何

李自成,字鸿基,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最主要的领袖之一,又称李闯王。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后来,又率众投奔了当地的另一股农民军高迎祥。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就义之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很会用兵,他知晓明军的实力,很会利用地形有时聚歼敌人。在他的领导之下,起义军连战连捷,先后攻陷了很多明朝州府,并顺利的进入四川,击杀明朝总兵侯良柱。崇祯十年的冬天,李自成率众围攻成都,因实力悬殊,攻城失败,后又在梓潼遭到明朝总兵左光先的伏击。将士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灭,李自成仅率领部将刘宗敏等十八骑勇士突围逃入陕西的深山之中。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经过三年的准备和恢复,再次举兵攻明。转战陕甘、河南一带,在河南李自成斩杀明朝的万安王。顺利得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会师,部众发展到数十万人之多。后李自成率军连战连捷,攻克宜阳,取得卢氏。李自成在转战的过程中,先后有许多有知识的人加入,如对李自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牛金星、李岩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的,并很快成为心腹谋士。后来李自成采纳李岩的建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李自成的起义军得到劳苦大众的一致拥护。崇祯十四年春,李自成在城内守军的策应下攻陷洛阳,杀死了民愤极大的福王朱常洵。不久李自成又率军围开封,数攻不克,转战邓州,击杀明朝总督傅宗龙。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与罗汝才以20万的部队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能攻克,但却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继而攻克陈州,与当地农民军会合,返师第三次围开封。先歼灭出城突袭的三营明军,后连破郑州、荥阳、上蔡,扫清开封周围明军据点。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率师十余万挺进朱仙镇。李自成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率主力占领朱仙镇有利地形迎击明军,获得大胜,俘虏明军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攻克襄阳,提出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 口号,李自成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随后,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计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亲自率大军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战中歼灭明军4万余人,迫使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追击,尽歼镇守潼关的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等地。随即分兵追歼明军残部,连下延安、汉中、榆林诸重镇。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李自成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随后李自成率军强渡黄河,攻进山西境内,攻克太原。然后,李自成兵分两路,一部由大将刘芳亮率领攻河北,自己同大将刘宗敏率主力部队北上宁武关,从北面迂回围攻北京,李自成率领大军顺利攻下大同、宣府、昌平。于三月十七日攻到北京城下,此时,明朝的崇祯皇帝已经无军可调,守城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兵士。崇祯急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和江南明军率兵勤王。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念俱灰,自缢于煤山之上。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后,开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些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将领以为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也都开始忙于修建宫室,搜罗美女,对明朝的官员进行追赃。他们没有及时的追剿依然据有江南的几十万明军,也忽视了重兵在握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起初的时候,李自成还想招降吴三桂。但是,由于义军将领在追赃的过程中,致使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自杀殉国,更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心爱的宠妾陈圆圆也被义军大将刘宗敏抢了过去。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的多尔衮,打开城门引兵入关。

在清军和明朝降兵的合击之下,李自成的大顺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陕西潼关,潼关之战,大顺军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陕西,转战河南、湖北。准备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是清军却对大顺军紧逼不放。派出重兵节节阻击,南明政权的明军也顺势攻击大顺军。导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失利,东下的去路也被切断。

后来,李自成率军到达九宫山一带,此后便失去了踪迹。几十万的大顺军也像蒸发似的,一下子就没了,而关于李自成最终的结局,后人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说法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地主团练攻杀。提出这种说法的最主要的依据是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奏报和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阿济格的奏报中称:“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也称,自己的部众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两个说法似乎都存在许多可疑之处,令人难以尽信。因为李自成是一位“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的军事奇才,不仅骁勇异常,而且还很有谋略。他的生死对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阿济格和何腾蛟的报告都存在模糊之处。阿济格的奏报中说李自成的尸体“尸朽莫辨”,何腾蛟的报告中则称尸体无头。也就是说两位将领都没有亲自看到死得这个人就是李自成。而是根据别人的报告,臆断这就是李自成,便急忙上了折子功请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手下尚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的至少也有数万人,绝非奏报中所称的仅带20名亲信。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也就是说,李自成遇难九宫山说,要么是两位将领为了邀功请赏而造出来的,要么是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故意施放的烟幕弹。用李自成以死作缓兵之计。这样一方面,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清军对他的攻击。以便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时东山再起。

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李自成没有死,而是在夹山寺出家做了和尚。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澧州志林》的记载,书中说李自成兵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跑到了湖南的石门夹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奉天玉。后来这个人便到夹山寺探访,寺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还记的夹山寺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入寺的,声音像是西北的人。他还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此后,考古人员又在夹山寺“敕印”的石龟和“奉天玉诏” 铜牌,“敕”字和“诏”都是皇帝的专用名词,由此可见,这个奉天玉极有可能就是做过皇帝的李自成。但对这一说法也有人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奉天玉大和尚的墓和其他文物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但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澧州志林》中描述的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与事实不符,李自成在夹山寺出家一说,也还有待商榷。

近来又有人对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说法, 认为李自成兵败后,没有出家做和尚,也没有在九宫山遇难,而是辗转来到粤北乐昌的金城山,在那里继续从事抗清斗争,后来因叛徒出卖而受伤,死于马背之上。

当然,以上的三种说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并非定论,李自成兵败后的结局,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肆』 平西王和奉天玉啥意思

关于李自成兵败后的下落,三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一段历史悬疑。在众多说法中,有一说就是李自成兵败后在湖南石门夹山出家当了和尚。特别是随着一些考古工作的展开,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砖刻《塔铭》以及《梅花百韵》木刻版,关于奉天玉和尚的身份问题一时之间成为争论的焦点。奉天玉和尚真的就是李自成吗?
李自成禅隐夹山,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说法早在清朝就已经出现,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何璘。何璘是河北宛平人,曾任澧州知州。何璘任职时期得知澧水流域广为流传着李自成禅隐夹山的说法,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决定进行实地考察。何璘利用自己澧州知州的身份优势,在当地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何璘在考证的过程中,见到一位曾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老僧。据这位老僧介绍,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来寺的,说话是陕西口音,并取出其画像,画像中人“肖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通过询问老僧,察看画像,并辅以考订史迹,最终何璘得出李自成禅隐夹山的结论,并在地方志中写了《书李自成传后》一文,介绍了奉天玉和尚的情况,指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从此这一说法开始广为流传。到了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也到澧州采集了大量传说,还考证出李自成在夹山时留有《梅花百韵》,其中一首《东阁梅》有“金鞍玉镫马如龙”、“徐听三公话政猷”之句,认为口气完全像是帝王所作,与普通和尚迥然不同。章太炎的研究也使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观点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而考古发现似乎也印证了奉天玉和尚与李自成的关系。从澧州发现的奉天玉和尚墓地中,不仅出土了奉天玉和尚的骨灰,更重要的是从中出土的符碑,与李自成老家陕西米脂县地方传统的随葬符碑内容十分相近,而这种符碑在石门当地其他墓葬中没有发现过。在夹山附近还出土了“永昌通宝”铜币、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竹制扇骨、铜制熏炉等。“永昌”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时的年号。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个铸有隶书阳文“西安王”字样的铜制马铃。这和陕西米脂县出土的、上面铸有“自成王”字样的马铃,形制相同,字样一样,花纹相似。随这些文物出土的还有三块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断碑、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杨彝子写的《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记》和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这都与何璘所述相印证,似乎在显示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通过考证,有人认为野拂即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从奉天玉和尚的法号也可窥见一斑:他的法号是“奉天玉”,而李自成曾自称为“奉天倡义大元帅”,“奉天玉”可能隐含“奉天王”之意。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分析,李自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联合其他武装力量来抗清的夙愿。当时,对于李自成等人而言,与明王朝的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而与清统治者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要和其他力量进行联合,但李自成考虑到曾与其他力量之间有着种种恩怨,于是想出一个变通的方法,即由高氏和李过出面,来完成与何腾蛟的联合,共图抗清大业。李自成陈列馆但也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奉天玉和尚根本不是李自成。他们从何璘的观点以及夹山文物着手,一一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他们认为后人对何璘的观点存在着种种误解。何璘当初是鉴于野史、正史对李自成死因记载不一,本着求实精神,故“周谘遗事”、“旁询故老”,搜集到“李自成实窜澧州”、“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等传闻,这使他产生了兴趣,因此决定去实地考察。由于在观念上先入为主,他在夹山寺见到野拂所撰《奉天玉和尚碑》碑文有“和尚不知何氏子”句顿时产生疑问:“夫‘奉天’岂和尚所称?”并推测:“曰‘玉’,曰‘何氏子’,盖寓言之,亦讳言之也。”他将自己推测奉天玉和尚可能是李自成的想法“遍问寺僧,对不甚详”,这是当时寺僧不认可何璘这种推测的铁证。何璘根据李自成当初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认为“奉天玉和尚”大概是以“奉天王”自寓,大概“王”字加点以讳之,但他没有把握断定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他还将《书李自成传后》编排在《澧州志林》艺文志中“辨”的部分,这意味着何璘并没有否定李自成九宫山遇害的说法。但后来众多的史书记载,将何璘这一本具有探讨性的提法,变成肯定性的观点,例如澧州、石门县、米脂县方志等文献均采用了这一观点,从而以讹传讹。
持反对意见者还根据夹山文物来驳斥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观点。他们认为夹山出土的文物无疑为研究奉天玉和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但是并不能表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他们认为,指认奉天玉和尚为李自成的人在有意无意间歪曲了文物的史料价值,如他们为了证明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连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中“奉天老人”、“老人”、“奉老人”的称法都不放过,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奉天王”的隐讳词。而事实上将名高望重的老和尚称为“老人”极为平常,夹山寺康熙碑中“奉天老人”等称法,并不能与李自成联系起来,只是主张奉天玉和尚是李自成的人自己牵强附会罢了。
此外,关于奉天玉和尚的身份还有很多说法。据一些史学家考证,奉天玉和尚是从四川云游到石门县夹山寺来的。他到夹山后,觉得这所建于唐朝的古刹十分残破,于是便沿门托钵,并得到清朝官绅的多方资助,终于使得夹山寺在其死前初具规模。种种事实表明,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逃禅隐居”的李自成。
还有人提出奉天和尚是明朝的遗臣。首先,他们依据《弘律奉天大和尚塔铭》,认为奉天玉应该是明朝的遗臣。这是因为《塔铭》的作者刘萱是忠于明朝的遗臣,他是不可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的。其次,从野拂墓碑上可得到证明。在墓碑上有着“久恨权阉”、“敢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的词句,通过这些词句可看出,野拂可能是痛恨宦官的明朝武官,因此与野拂交往密切的奉天玉和尚极有可能是明朝遗臣。
此外,还有人认为,由于李自成的死始终是个谜,不免引发人们的种种的猜测,因此一些同情李自成遭遇的人,不希望李自成结局十分凄惨,于是便想像出了李自成削发为僧的结局。
奉天玉和尚究竟是何人?

『伍』 奉天玉和尚是不是李自成

是的
明末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是否当了和尚,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一桩悬案。前几年,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葬骨灰、砖刻《塔铭》,以及传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于是奉天玉和尚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对象。因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对了解李自成是否当过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认为,根据多方事实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据何璘到夹山实地调查,见到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岁老和尚,他告诉何璘,奉天玉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观之“肖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第二,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你“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自号“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点来隐讳的。第三,夹山新发现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中有一首《东阁梅》说,“徐听三公话政猷”,那口气与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听三公阁老论政。

『陆』 李自成生死之谜,李自成撤出北京后究竟下落如何呢

李自成,原名鸿基,刚参加起义军时,是闯王高迎祥的部下。高迎祥去世后,李自成继承了闯王的称号。李自成的军队一路打到了明朝的皇宫,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但是最后却败在了清吴联军的手里。李自成失败后,那他死了吗?死了的话又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李自成之死。


当然,有人认为只以一些诗文就判断李自成出家了,未免太武断,另外奉天玉和尚的画像与史书上的对于李自成的描述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所以他们认为李自成是战死于九宫山的。

『柒』 “闯王”李自成是出家为僧,还是被部将所杀了有何依据

在民间野史中,李自成败走北京,辗转进入湖北九宫山地区,深夜受到一名高僧点化,看破红尘,剃度出家,隐居于夹山寺,法号“奉天玉大和尚”,最终圆寂于山林之间。


李自成果真在九宫山逃出生天,出家当了和尚?


作为大顺军中下级的降卒,不可能掌握李自成的安葬地,在死亡尸骨中寻找更是南辕北辙。仍然希望取得李自成尸骨向上献功的阿济格,在奏书中只好说“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这句话从而为李自成之死埋下谜团,也成为后人编撰“奉天玉大和尚”的重要依据。


4、抗清名将一封信揭示真相


何腾蛟,南明重臣、抗清名将。李自成身死九宫山时,他正督守长沙抗击清兵。失去主心骨的大顺军主要将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各自为战、各奔东西后,最终走上与何腾蛟联手抗清之路,李过、高一功、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等无一例外。而开先河之人则是郝摇旗、刘体仁。


郝摇旗、刘体仁率部来到长沙附近,经过双方数次试探,何腾蛟掏心掏肺,郝摇旗和刘体仁迅速被招安。郝摇旗本名郝永忠,投奔李自成之初是大旗手,因作战勇猛得到赏识而提拔,人称“郝摇旗”。作为李自成的心腹战将,他跟随李自成进入九宫山,自然熟知李自成被杀的前后经过。



何腾蛟与郝摇旗交谈后,获知李自成之死的真相,给南明绍宗朱聿键写了一封信:


李自成之死实属天意,率28人登九宫山,窥测地形和路线,不料伏兵四起,被杀于乱刃之下,相随的张双喜(张鼐)是其义子,和刘伴当驰马逃出,大呼“李万岁爷被乡兵杀死下马,二十八骑无一存者”,闻听此信,一时满营聚哭。等到臣见到刘体仁、郝摇旗、袁宗第、蔺养臣、王进才、牛有勇后,也从他们口中得到相同答案。郝摇旗如今在臣的标下,讲了李自成之死的过程。此后被清兵围,臣招抚郝摇旗等人,九宫山“道阻音绝”,也无处寻找到李自成的首级报验。


郝摇旗等人与何腾蛟联手,只是在执行李自成生前的既定战略,为赢得何腾蛟的真正信任,无必要隐瞒李自成是生是死的真相。设想如果李自成还活着,他出面率军联合南明的号召力不是更大?当时南明还保有半壁江山,李自成率军来投,南明的胜算不是更大?



而李自成始终没有现身,唯一的可能就是已死。而何腾蛟深知李自民是大明的掘墓人,如果能获取他的首级献给南明绍宗也是一大功绩,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所做出的解释也在情理之中。


郝摇旗等人、何腾蛟和阿济格都说李自成死了,但是死不见尸也是事实,这种结局是野史文人最喜欢的。所以“奉天玉大和尚”就横空出世了……

『捌』 闯王起义军最后的结局如何

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之后,开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些农民出身的起义军将领以为攻陷了北京,除掉了明朝的皇帝,就是大功告成,可以坐享天下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也都开始忙于修建宫室,搜罗美女,对明朝的官员进行追赃。他们没有及时的追剿依然据有江南的几十万明军,也忽视了重兵在握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起初的时候,李自成还想招降吴三桂。但是,由于义军将领在追赃的过程中,致使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自杀殉国,更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自己心爱的宠妾陈圆圆也被义军大将刘宗敏抢了过去。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的多尔衮,打开城门引兵入关。
在清军和明朝降兵的合击之下,李自成的大顺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陕西潼关,潼关之战,大顺军再次失利,被迫退出陕西,转战河南、湖北。准备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是清军却对大顺军紧逼不放。派出重兵节节阻击,南明政权的明军也顺势攻击大顺军。导致李自成在湖北武昌、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失利,东下的去路也被切断。
后来,李自成率军到达九宫山一带,此后便失去了踪迹。几十万的大顺军也像蒸发似的,一下子就没了,而关于李自成最终的结局,后人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其中一种最具代表性说法是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地主团练攻杀。提出这种说法的最主要的依据是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奏报和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阿济格的奏报中称:“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也称,自己的部众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两个说法似乎都存在许多可疑之处,令人难以尽信。因为李自成是一位“万金之赏莫能购,十道之师莫能征"的军事奇才,不仅骁勇异常,而且还很有谋略。他的生死对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阿济格和何腾蛟的报告都存在模糊之处。阿济格的奏报中说李自成的尸体“尸朽莫辨”,何腾蛟的报告中则称尸体无头。也就是说两位将领都没有亲自看到死得这个人就是李自成。而是根据别人的报告,臆断这就是李自成,便急忙上了折子功请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手下尚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的至少也有数万人,绝非奏报中所称的仅带20名亲信。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也就是说,李自成遇难九宫山说,要么是两位将领为了邀功请赏而造出来的,要么是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故意施放的烟幕弹。用李自成以死作缓兵之计。这样一方面,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清军对他的攻击。以便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时东山再起。
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李自成没有死,而是在夹山寺出家做了和尚。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澧州志林》的记载,书中说李自成兵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跑到了湖南的石门夹山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奉天玉。后来这个人便到夹山寺探访,寺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和尚还记的夹山寺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入寺的,声音像是西北的人。他还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此后,考古人员又在夹山寺“敕印”的石龟和“奉天玉诏” 铜牌,“敕”字和“诏”都是皇帝的专用名词,由此可见,这个奉天玉极有可能就是做过皇帝的李自成。但对这一说法也有人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奉天玉大和尚的墓和其他文物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但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澧州志林》中描述的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与事实不符,李自成在夹山寺出家一说,也还有待商榷。
近来又有人对李自成的生死提出更新的说法, 认为李自成兵败后,没有出家做和尚,也没有在九宫山遇难,而是辗转来到粤北乐昌的金城山,在那里继续从事抗清斗争,后来因叛徒出卖而受伤,死于马背之上。

当然,以上的三种说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一家之言,并非定论,李自成兵败后的结局,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玖』 历史上的奉天玉和尚是李闯王吗

是。奉天玉大和尚即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9)奉天玉和尚新成果扩展阅读: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拾』 历史7大迷案

中国历史7大迷案

中国历史悠久,人物众多。既有英雄壮士的慨慷悲歌,又有帝王将相的传奇经历。而有些故事,就象谜一样牵动史学家和大家的兴趣,至今仍有很多人为此废寝忘食的进行考证和研究。现在本人经过认真筛选,特列出七大谜一样的悬案。也请各位历史爱好者和网友给予补充和指正。

1.老子的出关之谜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 “飞升”。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之意外身亡。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2.西施的生死之谜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这与上述记载相同。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又有人说被仇恨的吴国人民乱棍打死,至今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3.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 “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然而,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究竟归宿如何呢?史书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可是,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因此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问。
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称,杨贵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实际上是吞金而死。这种说法只出现在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一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5.宋太祖暴死之谜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归西了,正史中没有他死亡的明确记载,《宋史·太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也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一种意见是,宋太宗“弑兄夺位”。持此说的人以《续湘山野录》所载为依据,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
另一种意见认为,宋太祖的死与宋太宗无关,持此说的人引用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据《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据此,太祖死时,太宗并不在寝殿,因而不可能 “弑兄”。毕沅《续资治通鉴》即力主这一说法。还有一种意见,虽没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弑兄的凶手,但认为他无法开脱抢先夺位的嫌疑。在赵光义即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即据《涑水纪闻》所载,宋后召的是秦王赵德芳,而赵光义却抢先进宫,造成既成事实。宋后女流,见无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宋史·太宗本纪》也曾提出一串疑问:太宗即位后,为什么不照嗣统继位次年改元的惯例,急急忙忙将只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传弟”的遗诏,太宗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使他郁郁而死?太宗即位后,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何自杀?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后为 “开宝皇后”,但她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的礼仪治丧?上述迹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继统,后人怎么会不提出疑义呢?
近世学术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确实死于非命,但有关具体的死因,则又有一些新的说法。一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太祖死于家族遗传的燥狂忧郁症。一说承认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纵观古今诸说,似乎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然而有关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确凿无疑的**。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自成已死,尸朽莫辨。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
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 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

阅读全文

与奉天玉和尚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