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氧化碳有腐蚀性吗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就有的啊,,,如果有腐蚀性,,那我们怎么活到现在啊。。。
② 液态二氧化碳介质腐蚀严重吗
304不锈钢不能在含CO2情况下使用,主要是在含盐,尤其是含氯离子条件下,点蚀问题十分突出,
而且高温40~50度以上更为严重。
如果是蒸汽环境,设备底部积水区点蚀会更突出
③ 刘文宝的研究成果
曾获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历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员,美国麻省大学研究员等。多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英国“国际地理信息科学学报”、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报”、英国“国际遥感学报”和国内“测绘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专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④ 二氧化碳腐蚀需要测水的哪些项目
二氧化碳腐蚀?是说所成酸溶液腐蚀金属吗?
那最好做个实验,容易控制变量。
先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得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里的二氧化碳的量需要测量,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量来控制记录。
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一个密闭的实现放入待测金属和适量水的集气瓶里。这里金属的质量也需要测量,而且它的形状(即表面积)尽量与现实中的金属工具接近。另外水根据现实中的多少来添加,即现实中的潮湿,那你就放些水滴,若是水中,就加水。
然后把这个密闭容器放在一个和你要测定的金属工具相同环境(即现实中是太阳光直晒的,也放在太阳底下晒)。
接下来就等着吧。。每隔几天观察它的腐蚀情况,由于 比较慢,所以需要耐心。千万不要加热来加快反应,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不同。
最后,你估摸着几天了,就拿出来,把锈刮下来,称一下剩下金属的质量,然后这金属质量差除以这个金属的摩尔质量(混合金属就是平均摩尔质量),得出二氧化碳和金属反应情况,可以再除以时间,来得到腐蚀速度。实验应做个3次以上,来保证精确性!
⑤ 二氧化碳腐蚀缓蚀剂有哪些
用一连续-辐射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将照射前后光强度的变化转变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波长为横坐标,以电信号(吸光度 A)为纵坐标,就可以得到一张光强度变化对波长的关系曲线图-紫外吸收光谱图,如下:
A称为吸光度(absorbance),吸收度或光密度(OD,optical density),a称为吸收系数
(absorotiviry),是化合物分子的特性,它与浓度(c)和光透过介质的厚度(b)无关.当c为摩尔浓度,b以厘米为单位(l),a即以ε来表示,称为摩尔吸光系数或摩尔消光系数(molar absorptivity).
按Lambert-Beer定律可进行定量测定.测量时盛溶液的吸收池厚度为b,若浓度c已知,测得吸光度A即可计算出ε值,后者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若已知ε值,则由测得的吸光度可计算溶液的浓度.
⑥ 二氧化碳的产生与影响 <研究性学习课题> 5000字左右的。。.
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已是万夫所指。过多吸收二氧化碳,水稻、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营养成份下降。这一结论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日本同行合作,历时4年开展的自由空气条件下的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技术的研究,最近获得的。 、更多的二氧化碳融于自然界的水中会导致降水ph值略有增加,但影响很微小。是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导致它是一种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一种俗称,其实应当说是一类红外活性的分子。温室气体的分子是红外活性的。
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来表示。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该分子就被称为红外活性的;而Δ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则称之为非红外活性的。
再顺手贴下以前在绿色和平论坛的帖子,是讲全球变暖的真正危害的(注意,真正,是真正!)。如果楼主有心的话,也请帮忙宣传一下吧。谢谢
谁在乎?
究竟,有谁会在乎气候变化?
全球气温升温一两度,甚至六七度,南北极冰架的坍塌或融?
北极熊的死活
物种灭绝
沿海地区淹没多少城市
每年融化多少雪山
每年夏天热死多少人
因为炎热所带来的火灾烧掉多少森林
干旱城市
对于宣传全球变暖危害的朋友们,当我们将这些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摆给别人看,我们是否有十足的底气,可以让对方有同样的危机感?
从我个人来看,这些东西,基本上对一个不了解全球变暖的正常人来讲,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些事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和关系?几乎一点都没有!顶多是冬天少穿点衣服,夏天多开一会空调,偶尔太热了单位学校还给放假,这不是挺好嘛。按这样的好处来看,越热越好!把老弱病残都热死了,还可以减少污染呢。
那我们凭什么,要靠上面的这些东西,来让其他人在乎全球变暖?
这说明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我们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们逆行着,走进了一条单行线。
我们只考虑到了自己的价值观,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常说的那几条,还有许许多多的影响,是同人类生活有直接密切关系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将这些讲给别人听?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的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会滋生出新疾病。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人们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癌症,将越来越普及;促死,将会越来越普遍。再多的钱,再好的医生,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我们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再多的钱,也未必能救得了你的命;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会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许多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了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一定会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都是由冰山融水组成的。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有一个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一个过滤过程。这整个的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的平衡保障。而现在全球变暖使得冰山上的冰雪积累的速度远没有融化的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经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的食物消失,将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温度的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而供我们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我说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的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对这一结果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后天》这部电影,其内容就是讲述冰河时代降临的恐怖。但这部片子只做成了灾难片,而几乎没有起到多大教育意义。我都只有在看第二遍时才察觉到在电影开头时,讲到了全球变暖和冰河时代的关系。跛脚的美国灾难片;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最恐怖的结果,也是未确定(?)未公开的结果,那就是,由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海啸等海洋性灾难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所带来的次生灾难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当海洋性灾难达到一个最高点时,也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一点时,部分地壳被海洋所撼动,造成地震,而部分地壳附近的火山被引发,连锁反应,来带更大的地震,从而产生更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所产生的数万吨上千摄式度的火山灰,所到之处,便是火海,即使没有点燃的,也被压扁。世界上近八成的人口将在这次火山爆发中消失。待火山平静下来,大量冷却的火山灰掩盖天空,将有至少长达两年之久的黑暗生活笼罩整个世界。没有阳光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粮食。坚持到最后的,恐怕只有老鼠和小强。
大家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这一类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之前我们经常听到见到提到的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别人抱炸弹,一个是自己抱炸弹。相信大家和我的感受会很相似。
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都是肯为环保事业奉贤自己力量的可爱的人。但我们只是在宣传环保时,忘却了一点,那就是对方的感受。如果我们可以对对方的心理进行推敲,拿捏,在了解了对方后,再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宣传效果岂不会更加理想?对症下药,这是无论在哪里都适用的完用理论。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更震撼人心的影响,告诉周围人的话,那么,大家必定会重新审视环保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地球奉贤出一份力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产生哪些影响
过多吸收二氧化碳,水稻、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营养成份下降。这一结论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与日本同行合作,历时4年开展的自由空气条件下的升高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技术的研究,最近获得的。 <BR>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已是万夫所指。但它又是植物最好的养料。过多地吸收二氧化碳,对农作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祸是福?南京土壤所的研究成果,解答了科学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BR>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 <BR>有资料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高到现在的370pp
⑦ 程文青的研究成果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五科技 攻关项目1项;作为课题完成人之一,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863计划 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自2008年到2013年,累计完成10余项各类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30余篇。
⑧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自实验室建设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6项(二、三等奖各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其它部委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共计获科技成果奖励33项,获专利权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论著9部;培养博士54人,硕士58人,有12名博士后出站。已经在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及测试技术、高温氧化机理及防护涂层技术、应力腐蚀裂纹等方面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腐蚀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实验室设立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作为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同时实验室也接受全国腐蚀科技工作者自选的课题申请,并根据申请指南进行遴选予以资助,鼓励来实验室合作并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创新性研究。经十余年的建设,实验室已拥有较为配套的研究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实验室发展模式,并在引导和促进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发展,增进与国外腐蚀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实验室将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加强与国内外产业界的互利合作,提升解决重大腐蚀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力争在5~10年内,将自身建设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并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持的,具有活力的国际一流的腐蚀科学实验室。
⑨ 二氧化碳突出与二氧化碳腐蚀
一、二氧化碳突出
1.营城煤矿二氧化碳突出
中国煤矿CO2突出首次于1975年6月13日在吉林省营城煤矿五井发生(张虎权等,2005)。营城煤矿突出点位于侏罗系煤二层和煤三层之间的砂岩中,系掘进放炮所诱发(陶明信等,1992)。在起初4小时内,突出CO2气14000m3以及砂岩与少量煤共1005t,堵塞巷道46.2m。近70m长的巷道支架全被冲垮,顶板冒落高度1.5~2.9m。1985年11月29日在与五井相邻的九井又因放炮诱发第二次CO2突出,突出CO2气4万多立方米,岩石750t。两次突出气体的CO2浓度在85%以上,突出点均距井田边界主断裂F2断层不到500m,而沿F2断裂所发育的火山岩厚度最大。初步认为CO2源自火山岩,且与F2断层关系密切。
2.和龙煤矿CO2气突出
吉林省延边和龙煤矿松下坪井于1984年7月2日首次发生CO2突出,至1986年1月共发生21次突出和5次CO2气喷出(陶明信等,1992)。各次突出均在位于次火山岩之下的上侏罗统5B—7B煤层之间的砂砾岩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突出气体1750m3,岩石116t。各次突出气体的组分主要是CO2,占79.31%~96.69%,其次为氮气与甲烷,分别占1.40%~16.42%和1.81%~6.62%,还有微量C2H6和C3H8。突出特点为:突出强度小但次数频繁;突出均发生在一长约700m的巷道中;在煤、岩混合巷道段也只为砂岩及砾岩固体突出物,而基本无煤突出;突出点均位于近断层处,且形成近椭圆形突出孔洞;其中绝大多数突出都是放炮所诱发的。
3.甘肃窑街煤矿CO2突出
甘肃窑街煤矿是继营城煤矿之后中国第二个CO2突出煤矿,但突出规模远远大于前者。窑街煤矿地处民和盆地海石湾井田区。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侏罗统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上侏罗统享堂组,下白垩统大通河组、河口组、上白垩统民和组,古近系西宁群、新近系贵德群和第四系。该区CO2地质储量达18.39×108m3,煤层高浓度CO2气可能是与F19断裂带有关的深部无机成因气,CO2气形成时间晚,来自深部,在断层圈闭中聚集成藏(张虎权等,2005)。
在该矿皮带斜井1650北大巷施工过程中,在掘至F605断层处时发生冒顶,1977年2月3日处理冒顶时突然发生CO2突出,在起初20分钟内突出高浓度CO2气4920m3。突出发生后,改变原设计方向,从事故点后退114m后偏东开口掘进,新巷道位于距主采煤(二)层50m的底板砂岩中。1978年5月23日夜掘进至F504断层,24日零点放炮掘进,随炮声响,大量气体携煤、岩石同时突出,气体波及整个长13450m的巷道。当日24小时内突出气体约24×104m3;突出煤、岩石1030t,充填巷道163m,且有明显的分选性。其后一直有气体从该处涌出。其规模之大,不仅国内没有先例,国外也极为罕见,而且造成了巨大损失。“5.24”突出点位于被F604断层错开的主采煤层之间,距地表284.2m,距其东侧煤田主干断裂F19断裂带不到50m。
2007年4月6日23时05分,甘肃窑街煤电公司金河煤业公司16203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大量以CO2为主的瓦斯突出,并导致约300t煤堵塞巷道40余米。突出事故造成当时正在进行采掘作业的矿工2人遇难,1人受伤,另有7人下落不明。
此外,2000年10月11日,兰州市红古区獐儿沟煤矿井下发生一起煤与CO2突出的特大事故,造成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7万元。
二、二氧化碳气田开采井二氧化碳腐蚀
黄桥CO2气田自1983年在江苏黄桥苏174井钻获高产CO2气流,1985年投入开发以来,相继发生了气井套管断落、腐蚀穿孔、油管落井、采气树泄漏和地表泄漏等情况,正是由于腐蚀的影响,严重威胁着黄桥CO2气田的安全生产(谈士海等,2007)。
针对黄桥CO2气田腐蚀现状和特征,谈士海等(2007)分析了腐蚀的原因,并选用4种管材开展CO2高温高压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开采井油套管材料P-110和N-80在高温、高压和CO2环境下对管壁产生严重腐蚀;9Cr管材耐CO2腐蚀性差,有轻微点蚀;13Cr管材基本不发生腐蚀,可以满足CO2气井正常生产的要求。
1.腐蚀现状
(1)腐蚀简介
苏174井是黄桥CO2气田第一口探井,也是开发的主力气井,日供气量(10~40)×104m3。该井于1986年投产以后,1993年3月9日修井时起出管柱发现整个采气管柱的内壁腐蚀较严重,并有明显的冲蚀道纹,腐蚀深度0.5~1.0mm,有的点蚀深度达2mm,局部已经穿孔。发现816m以上油管内壁严重局部腐蚀,壁厚仅0.5~1.0mm,在540m处油管已大面积穿孔。2004年发现产出水Cl-含量异常,仅139mg/L,经检查和分析,发现套管又断裂,被迫再次大修。此外,其他采气井也曾发生类似的事故,如苏174和黄验1井井口和油套管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蚀,表现形态为穿孔、冲蚀槽、蚕豆绿豆大小点蚀坑、轮藓状腐蚀和台面状等。
(2)腐蚀环境
从黄桥CO2气田所产出流体的参数获知,油套管所处的腐蚀环境如下:①气藏为CO2凝析气藏;②CO2气层深度为2251.5~2640.0m;③2630.4m处气层温度为99.4℃;④气层中部压力为26MPa,关井井口压力为7~9MPa;⑤CO2含量为95%,无H2S气体,其他组分为烃类气体和少量凝析水;⑥CO2分压为6.7~24.7MPa;⑦凝析水中Cl-含量mg/L,矿化度22.57mg/L。
(3)腐蚀标准
NACERP-0775-91标准对CO2平均腐蚀的腐蚀程度有明确的规定(表7-1)。
表7-1NACERP-0775-91标准对平均腐蚀程度的规定
(4)腐蚀特征
从黄桥CO2气井油套管的腐蚀现状及腐蚀环境分析,油套管腐蚀具有以下特征。
1)由于探采初期缺乏对CO2腐蚀的认识,已有探采井套管均采用P-110或N-80材料完井,井口为KQ35/65碳钢材料采气树;
2)受市场用气量的变化影响,苏174井每天产气量为(10~40)×104m3,油管内最高气流速度达40m/s。以管径73mm的油管为例,苏174井以每天产气量30×104m3、井口压力8MPa计算,油管内气流速度达到27m/s;
3)更换腐蚀油管不合理。每次修井时,仅更换少量已腐蚀油管,表面粗糙,在流速高时形成湍流、冲蚀及孔蚀;
4)与CO2腐蚀规律相反,管柱腐蚀严重部位在井筒1000m以上,而1000m以下腐蚀相对较轻。
2.腐蚀的产生
在干燥情况下,纯CO2对钢材不发生腐蚀,但CO2遇水后,钢材处于CO2/H2O两相系统中,一旦CO2与H2O接触,就会与油、套管发生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并从油套管壁上脱落,造成油层套管和技术套管壁逐渐变薄,最终导致油井油套管损坏或破裂,但与通常CO2腐蚀不同,井底腐蚀相对井口较轻。实测数据显示(表7-2),在CO2从井底流到井口的过程中,CO2饱和含水量为降低状态,且CO2饱和含水量在1000m以上显著降低。
表7-2苏174井实测压力和温度数据表
当CO2从气藏开采至地面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饱和状态被打破,水便会从CO2中析出,由于日产气量大,少量的析出水随CO2流体产出地面,但因井底CO2密度相对较大,且CO2饱和含水量易在1000m以上显著降低,所以凝析水易在井筒上部析出,CO2遇到凝析水后,油套管便处于CO2/H2O两相系统中,随即发生CO2腐蚀。这就是造成了井筒上部腐蚀严重,而下部腐蚀较轻的原因。
当油层套管甚至技术套管因CO2腐蚀发生破裂时,浅层地下水便进入井筒,从而加剧井筒内油套管和井口采气树的腐蚀,最终导致气井无法正常生产。
3.井下管柱选材评价
由于探采初期缺乏对CO2腐蚀的认识,已有探采井套管均采用P-110或N-80材料完井。给生产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需要改进完井材料。为此在对现有油管CO2腐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模拟现场高温高压CO2腐蚀环境,研究不同油管材料(特别是国产13Cr材料)的腐蚀行为和影响因素,测试其腐蚀速率,以确定采用何种管材适合黄桥CO2气田的开发环境。
(1)高温高压模拟试验方法
1)试验方法:试验所用试样分别取自现场和近年来生产厂家新研制的管材,所有试片均为50mm×10mm×3mm。试验前,将试样逐级用砂纸打磨,最细规格为600目,用丙酮清洗除油,清水冲洗,冷风吹干后,将试样相互绝缘安装在特制的防腐试样架上,通入高纯氮以除氧,随后将高压釜密封,通入CO2气样。实验结束后,将试样清洗、除油,冷风吹干后测量尺寸和称重。腐蚀介质CO2气体和实验用水样取自苏174井。试验温度为20℃、40℃、60℃、80℃和100℃,CO2分压为5、10、15、20和25MPa,共开展了5×5组实验。试验流速为1m/s,试验时间为7天。
2)试验材料:根据黄桥CO2气田近年来试采生产开发情况,选取4种油管管材进行试验,分别是普通P-110、N-80、9Cr和13Cr。
(2)试验结果
根据黄桥CO2气田近年来试采生产开发情况,将上述4种油管试片在CO2高温高压的腐蚀环境下进行模拟试验,其中一组试验结果见表7-3。
表7-3动态腐蚀数据表(温度80℃,CO2分压20MPa)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110和N-80材料腐蚀速率大,腐蚀形貌变化明显。含Cr的不锈钢表现出优良的抗腐蚀性,随Cr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腐蚀速率降低。9Cr试样的腐蚀形貌和腐蚀速率虽有影响,但13Cr试样无点蚀,基本不发生腐蚀(谈士海等,2007)。
由于13Cr材料目前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为普通油套管材料的3~5倍。因此,可以考虑只在腐蚀严重的管段使用13Cr管材,而在腐蚀环境相对较弱的区段使用普通N-80油套管材料。从黄桥CO2气田井下油套管实际使用情况看,腐蚀主要发生在油套管1000m以上,因此该井段油套管必须作为重点考虑。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黄桥气田CO2腐蚀的主要特征为井下1000m以上油套管和采气树发生严重腐蚀。
2)按照NACERP-0775-91标准对平均腐蚀程度的规定,普通P-110和N-80在所试验环境中均属于极严重腐蚀区域;9Cr介于中度和严重腐蚀之间;13Cr属于允许的腐蚀区域。
3)井下材料在1000m以上可选用13Cr套管,而在1000m以下使用普通N-80油套管材料,井口采气树使用KQ35/65不锈钢采气树。
4)为延长黄桥CO2气田现有采气井的使用寿命,在采气层位上部安装封隔器,油套环空填满CO2缓蚀剂。
5)随着国产防腐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发展,国产13Cr油套管完全可以替代进口13Cr油套管,满足高压高产CO2气井的要求。目前塔里木、胜利和南海等油气田已经使用了国产13Cr油套管,尚未发生CO2腐蚀事故,上述实验亦验证了国产13Cr材料油套管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