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传媒大学是几本院校
浙江传媒大学其实是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二本院校,但是也有的专业是一本专业,艺术类则为一本,其他专业则是二本。
浙江传媒学院在浙江是第二批次招生,可以说浙江传媒学院是二本大学;如果不是浙江考生,浙江传媒学院在考生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三批招生,也可以说浙江传媒学院是三本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1)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扩展阅读:
浙江传媒学院拥有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杭州下沙和桐乡乌镇。学校总占地1305亩,总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新媒体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音乐学院13个二级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部。
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0余人;建有“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等10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浙江传媒大学
❷ 浙江省江山市市情
估计很难买到!现在学校里发的乡土教材就有这样的内容的.
❸ 朱孝远的介绍
朱孝远,男,1954年2月生。留美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专业技术二级),欧洲中世纪史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希腊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俄勒冈大学荣誉教授”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项20余项,主讲的“西方文明史导论”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2011年专著《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曾任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兼任美国俄勒冈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海豚文库》总主编等。出版过作品22部,包括独著11部,合著2部,主持、参与翻译、总审校2部,总主编、总校审经典世界名著7部。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多篇被美国权威索引杂志《历史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收录。
❹ 川大怎样
不知你是什么专业?
❺ 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是什么
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包括文化引领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设施工程、文化创意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素质工程等。
❻ 名词解释 :敦煌学
敦煌学
敦煌学
Dunhuang,studies of
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历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西文化汇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传入中国内地。从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灭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历代地方长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庙、珍藏文物。这些是研究中国中古历史文化、中亚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贵资料。敦煌地区保存、发现的丰富历史文献和文物,是敦煌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具体包括5个分支领域:①敦煌石窟考古。主要考订各个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内容,为石窟艺术和其他分支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②敦煌艺术。对敦煌彩塑、壁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进行考察研究。③敦煌遗书。主要整理研究藏经洞所藏各类写本和刻印本书籍。这是敦煌学研究的最大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许多方面。④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包括敦煌小区域气候观测,流沙治理,窟内、外温、湿度控制,壁画、塑像病害治理,壁画色彩褪变化验与研究等。⑤敦煌学理论。主要包括敦煌学的概念、范围、特点、规律的研究,敦煌学在人类文化和学术史上的价值,研究敦煌学的现实意义,敦煌学发展史等等。
对于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宽度与广度,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国际上有广义敦煌学与狭义敦煌学之说,但不论研究范围的宽泛或狭窄,敦煌学是一门以地名学为基础,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这个特点是没有疑义的。
发展史 敦煌学在中国分史前期、创建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史前期(18世纪~1909) 敦煌莫高窟的价值早在18世纪就受到汪隆、常均、徐松等清朝地方官吏的肯定。19世纪中后期一些外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如匈牙利洛克齐、俄国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英国鲍尔等人先后到过敦煌,参观莫高窟。洛克齐在欧洲召开的东方学会议上演讲,介绍莫高窟的艺术。20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敦煌遗书流传于世。甘肃学台叶炽昌认识到遗书的价值,在日记中记述了藏经洞和文献文物散佚情况。西方汉学家斯坦因、伯希和等到敦煌石窟考察,掠走一批珍贵文物、史籍,在西方作过一些报道。但都不是对敦煌学的研究。
创建期(1909~1937) 罗振玉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他于1909年发表《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开始了敦煌学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敦煌学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序 、跋、提要等形式,对敦煌文献文物进行整理与考订,后一段主要到英法两京了解流散国外的敦煌卷子情况,抄录拍照、编目序跋,把被掠走的经卷“接回来”。在这一时期里,倾注了罗振玉、王国维、蒋伯斧、李翊灼、陈垣等老一辈学者和刘复、向达、王重民、姜亮夫又一辈敦煌学家的心血。敦煌文献初步理成系统,对唐代俗文学等某些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础上陈寅恪提出了“敦煌学 ”的概念。
发展期(1938~1978) 抗日战争期间,西北成为国防重地,交通较为便利,大批学者、艺术家前往敦煌考察,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热极一时。到70年代末,由于战争和政治运动,敦煌学研究虽有起伏,但总趋势是向前发展。这时期各种大型资料集和敦煌画集出版,石窟编号和文献目录编制趋于完备,研究领域较前期有所拓宽,出版了一批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成果。有张大千临摹《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3集)、《敦煌壁画选》(3辑,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唐代图案选》(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等是大型敦煌画集,对敦煌艺术的宣传和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敦煌石窟画像题识》、《敦煌曲校录》、《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变文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等是敦煌遗书资料、目录的汇集。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敦煌》、《敦煌曲初探》、《敦煌艺术叙录》、《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古籍叙录》等。60、70年代,敦煌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台湾出版了《敦煌论集》、《榆林窟壁画研究报告》、《敦煌讲经文研究》等著作。香港新亚研究所敦煌学会编刊《敦煌学》。这一时期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与学术研究机构敦煌艺术研究所。此外还在国内、国际上多次举行敦煌艺术、文物展览。
繁荣期(1978~ ) 70年代以后,敦煌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研究队伍扩大,组建新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4)、高等院校设立研究机构的有北京大学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室、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室、西北师范大学的敦煌学研究所等。还有季羡林为会长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以及甘肃、浙江等省级敦煌学会。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研讨会。研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进一步完善敦煌文物文献的考订、整理的同时,努力建构起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资料的整理和刊布方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5辑)、《敦煌大藏经》(63册)、《敦煌宝藏》(140册)等都是工程浩大的资料汇编,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如《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敦煌遗书论文集》、《敦煌文学论集》、《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另有如《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等多种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定期刊物《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台湾文化大学主办的《敦煌学》等刊物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和论文,对莫高窟艺术、于阗文、回鹘蒙文、社会经济文书、社邑文书、书仪卷子、中古寺户、归义军历史、敦煌曲谱舞谱、讲唱文学、敦煌曲子词、敦煌建筑科技等专题都有总结性或突破性的研究。
外国敦煌学 藏经洞发现后的10多年里,英、法、俄、日、德、美的一些汉、藏学家掠夺了一大批文献、文物和在洞窟内、外的大量照片,使国外敦煌学具备了资料基础。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国外敦煌学以法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法国早期敦煌学家是沙畹( 1865~1918)、伯希和(1878~1945)、马伯乐(1883~1954) 。其中伯希和于1908年来到敦煌考察石窟,对各窟一一作了详细笔记,系统抄录了石窟题识和游人题记,并在藏经洞度过了3个星期,对藏经作系统登录,并掠去精品6600多卷和一批文物(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9年伯希和完成他带走的敦煌文献目录,并编著《敦煌经卷图录》和《敦煌石窟图录》。法国敦煌学的代表是戴密微,他的研究侧重敦煌佛学,旁及变文俗讲。1973年法国国立研究中心和高等实验学院第四系联合组成的483研究小组是西方唯一的敦煌学专门机构,其宗旨是编写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指导和推动敦煌写本的研究。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了《敦煌学论文集》。在敦煌文献资料整理方面,法国出版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写本目录》、《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写本丛书》。
日本敦煌学研究与中国几乎同时起步。1909年《朝日新闻》登出内藤虎次郎《敦煌石室发见物》一文,被视为日本敦煌学第一篇历史性文献。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敦煌学界主要是搜集、整理和刊布敦煌资料。50年代中期进入研究阶段。1953年成立以石滨纯太郎为首的西域研究会,整理研究大谷瑞光新疆探察队留下的文献(大谷文书),成果是《西域文化研究》。1957年组织以铃木俊美为代表的东洋文库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该会整理出版了《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日本敦煌学侧重文书研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著。80年代出版的《讲座敦煌》13卷本著作集,是日本敦煌学界研究成果的集体展示。
其他国家的敦煌学研究也有成绩。英国斯坦因多次到敦煌掠走约9千卷文献(藏于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少部分藏于印度博物馆)。但英国没有很好利用这些文献进行研究。苏联从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研究敦煌文献,60年代出版《亚洲民族研究所所藏敦煌汉文写本注记目录》(2卷),主要敦煌学家是孟什科夫和丘古耶夫斯基。美国敦煌学的代表是梅维恒,他致力于敦煌变文研究,出版了《唐代变文:佛教对产生中国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贡献》、《绘画、戏剧:中国绘画故事及其印度渊源》等专著。印度尼赫鲁大学谭中教授长期从事敦煌文化研究,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
发展趋势 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热门学科。其发展有几点很明显:①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并行发展,一方面把敦煌学摆到整个东方文化中来把握,同时对文物、文献本身作细致的考订与研究,互为补充、共同发展;②国际性的合作研究;③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把敦煌遗书与石窟艺术的研究与整个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❼ 有没有关于研究地域文化和环艺设计的专著介绍一下!
有关地域文化:
按地域对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将全国划为九州,并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作了一定的描述,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地域文化研究著作。《诗经》中《国风》按15个诸侯国和地区分别汇编民歌,显示不同情趣的乡土格调,开启了地域文化作品研究整理的先河。自先秦至明清,地域文化的研究整理著作成为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地方史志的形式表现。方志中的总志,宋以前人文内容比较简略,宋代以后,各类方志体例定型并不断发展,其人文内容大大加强,从《太平寰宇记》到《大清一统志》,从省志到县志及更小范围的地方志,其地域文化的色彩逐渐浓厚。
20世纪前半叶,随着西方地理学、文化学的传入和研究风气的兴起,我国地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一批地域文化史专著相继问世,如夏光南的《云南文化史》(1923年)、张立志《山东文化史研究(甲编)》(1939年)、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1946年)、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1949年)等。不同角度的比较研究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1905年)、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4年)、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关系》 (193l一1933年)、陈序经《南北文化观》(1933年)、贺昌群《江南文化与两浙文人》(1937年)、王汝棠《文学与地域考》(1941年)等。一些日本学者也发表了不少中国地域文化方面的文章。作为现代意义的地域文化的集体探讨,则是三十年代一批学者提倡对吴越文化的讨论,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由蔡元培任会长,编辑出版了《吴越文化论丛》(1937年)。四十年代抗战中的四川还兴起了巴蜀文化的讨论。但没有形成普遍的风气。
五十年代以后,主要是从资政、宣传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各地的政治、经济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考古成果等进行一些编纂,并出版了一批地方史志书籍。宏观历史的探索是关注的焦点,从“文化”角度的研究甚少。
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学术繁荣,地域史研究和文化热潮的兴起,地域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82年底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不仅对推动文化研究,也对推动地域文化研究起了巨大作用。七八十年代之际,各省市纷纷成立或重建社会科学院及历史研究所。历史所一般都是和地方史志、党史、政协文史机构一道,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本地区的历史资料,有的逐渐把注意力放在本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上。至今已有不少省市以社科院和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了地域文化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机构。比如: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山东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省委党校“齐鲁文化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太原“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师大“晋学研究中心”,忻州师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北朝文化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在石河子建立“西域文化研究院”,塔里木大学有“西域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黄山有“徽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师大都设“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社科院“赣文化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师大都有“赣文化研究所”;福建省量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华南师大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则是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等等。
地域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则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涌现,最突出的如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不但省里早已成立,全省所有的市及部分县,甚至北京大学也都成立了分会,山西还成立了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在全国政协的关注下,至今已召开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并于今年4月成立了全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由全国政协有关领导担任会长,有的市县还成立了中原文化研究会、河图洛书研究会;甘肃省1995年成立天水伏羲文化研究会,在此基础上,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成立中华天水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早在1981年就成立了中国楚文化研究会,1995年在省政协王生铁主席关心支持下,成立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并在荆州、襄樊等地市成立分会,宜昌成立了三峡文化研究会,孝感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安徽不但省里有徽学学会、皖文化研究会,海南省的皖籍人士还在海口成立徽文化研究会。其他如吉林长白山文化研究会,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江苏传统文化研究会、吴文化研究会,江西赣文化研究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会,贵州黔北历史文化研究会,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客家文化研究会,福建漳州闽南文化研究会,澳门于1993年即成立了澳门文化研究会。
这些学术团体都开展了系列研讨活动,有的还编辑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各地党政部门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研究。浙江省委、省政府2005年9月发文,要求全省认真实施《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等八项工程,其中《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提出,要“从学术方面对当代浙江和浙江历史文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解读和研究,研究成果将构成一定的气势和规模。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为丛书大系。”丛书拟分为当代浙江发展研究、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名人研究、文献整理四个大系。“通过工程的实施,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力。”带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和学科骨干,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学科,打响“当代浙江学术”品牌。为整合资源、协调关系,成立由省领导、浙江大学、省直有关单位、各市领导参加的“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及总的和四个大系的学术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提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制定了总课题和9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成立了以自治区领导为主的工程领导小组,工程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已推出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还有不少省市地域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很大。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全会上,致公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研究列入国家长期社科发展规划”的建议。
近2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全国性的地域文化丛书,如《中国地域文化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12种),《中国地域文化大系》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出6种),《中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学林出版社,1999年,5种)等;二是某一地域文化丛书,如《浙江文化史话丛二|i》(宁波出版社,2000年,4种),《楚文化知识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种),《荆楚文化研究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种),《徽州文化全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0卷),《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巴蜀书社,2003年,6种)等。《岭南文库》则是广东省的一套系统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民俗、人物等领域的大型学术丛书,自1991年启动,计划书目350种,已出版70多种;同时还出版一套普及版的《岭南文化知识书系》,计划书目300种,已出50多种。由国台办立项,厦门市政府主持,厦门大学和台湾学者联合编纂的《闽南文化研究丛书》(共14册)和《闽南文化网络全书》(共14卷)也已启动。三是未列入丛书的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包括综合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的著作,现已出版数百种。四是跨地区的山水文化研究著作,如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白山文化、海洋文化等,有张正明主编《长江文化论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李学勤、徐吉军主编《长江文化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万绳南主编《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黄山书社,1999年),《黄河文化丛书》(共10卷,沿黄省区数家出版社协作项目,2001年5月起陆续出版),李学勤的《黄河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等。
有关环艺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❽ 麻天祥的学术成果
一、专著: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54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繁体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简体版。被评为《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优秀著作、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新闻出版总署),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佛学与人生》,27.1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汤用彤评传》,27.8万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8万字。
《欧阳竟无》,12万字,台湾商务出版社,1997年。
《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51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54.3万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佛门旧踪》,17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国近代学术史》,62.8万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20世纪中国佛学问题》,33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修订版,34.7万字。
《陕西通史》(思想卷·宋元部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中国佛教网络全书·历史卷·近代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境外谈佛》,21万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
《中国宗教哲学史》,31.2万字,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7月、8月。
《梁启超说佛》,25.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国禅宗思想史略》,29.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三宝斋学术著作四种》“名家学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禅宗文化大学讲稿》(文理通识大课堂),19.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如是我闻——麻天祥佛学与宗教哲学研究》,35万字,中华书局,2010年1月。
《指月——麻天祥随笔初集》,20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实际时间2010年2月)。
《揽月——麻天祥随笔二集》,19.4万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实际时间2010年2月)。
二、主编
《民国学案》,六卷,350万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马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黄梅四祖寺与中国禅宗》,30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佛学百年》,81.4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2008年出版6种:《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印度哲学史略》、《胡适卷》、《欧阳竟无卷》、《杨仁山卷》。
《国学常识》,56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
三、论文:
《红楼梦兼包并容的文化思想》,《红楼梦学刊》1988年2期。
《五台山佛教东传及传播者慈藏》,《五台山研究》1989年1期。
《梁启超人生哲学初探》,《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3期。
《谭嗣同经世佛学的逻辑结构》,《中州学刊》1989年4期。
《杨仁山诸宗同归三教一体的净土思想》,《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2期。
《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5期。
《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学术研究》1990年5期。
《龚自珍佛教文化研究特征》,《晋阳学刊》1991年2期。
《熊十力的本心本体论》,《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3期。
《清末民初佛教文化勃兴的原因》,《哲学与文化》(台湾)1991年10期。
《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向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3期。
《读书札记五则》,《西北大学学报》1991年2期
《龚自珍学佛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4期。
《近代佛教哲学研究》,《河北学刊》1992年1期
《丘处机二入关中及全真道的发展》,《人文杂志》1992年4期。
《汤用彤比较宗教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2年2期。
《章太炎的法相唯识哲学》,《哲学与文化》(台湾)1992年6期。
《儒家文化的变异与转向》,《孔子研究》1992年4期。
《汤用彤文化观念的形成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导引》,《哲学杂志》1993年1期。
《吴宓的新人文主义》,《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2 期。
《中体西用与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3期。
《梁启超的佛教史研究》,《学术研究》1993年2 期。
《近代经学的思想特征》,《传统文化与近代化》1993年4期。
《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人生哲学》,《海南大学学报》1993年4 期。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史研究中之具体问题之比较》,《佛学研究》1994年3期。
《中西文化论争的文化哲学》,《湖南师大学报》1994年6期。
《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孔子研究》1994年4 期。
《汤用彤学术思想概说》,《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1期。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学术研究》1995年1期。
《汤用彤先生的汉唐佛教史研究》,《中西哲学与文化》第二辑,1995年。
《挑战与回应的百年学术》,《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3期
《佛教与二十一世纪》,《佛学研究》1995年2期。
《清代学者对鬼谷子研究的贡献》,《文献》1996年3期。
《理学与禅学》,《湖南师大学报》1996年3期。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4期。
《传统学术的递嬗与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益阳师专学报》1997年3期;《高等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6月。
《胡适、铃木大拙、印顺禅宗研究方法之比较》,《求索》1997年6期。
《禅考及禅的现代诠释》,《禅考》文史第四十五,1998年9月。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乞食效贫儿——中国现代化困境中的非文化因素》,《中国改革报》1998年7月1日。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禅学研究》第三集,1998年11月
《变徽协奏曲——近代学术统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近代史》2000年第6期。
《欧阳法相唯识宗诠》, 《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
《太虚科学唯识宗说》,《中国佛学》第三卷第一期,2000年。
《光山净居寺考》,《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2期
《宗教道德与医学伦理》,载《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7页。
《中西文化的互补与趋同》,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0年8月14日;《新华文摘》2000年11月。
《佛教与二十一世纪》,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557页。
《创变中的民国学术》,《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禅空与上帝——关于基督教与禅宗的对话》,《文化中国》(加拿大)27、28期,2001年3月。
《阐释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1年4月2日。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孔门大乘阳明禅》,《禅学研究》第四集,2002。
《宗教与宗教学新论》,《云梦学刊》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3期。
《印顺禅宗思想解读》,《曹溪禅研究》第三辑,第3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禅与基督教本体论的对话——道、言与空、心》,《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中英文〈圣经〉翻译中本体论和人性论的文化差异》,《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中国近代佛教的再思考》,《云梦学刊》2004年第5期,第26-29页。
《尢智表的佛学科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佛教的科学分析及佛学、科学的比较研究》,《普门学报》总27期,2005年5月。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朝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哲学与医学的交融性思维》,《科学时报》2005年7月4日B4版。
《天人合一、心统万物的儒教哲学》,《云梦学刊》2005年第6期。
《拓进中的回望:美学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与终极形式》,《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1期;《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优秀论文。
《宋代新儒教哲学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Scientific analysis of Buddhism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ddhism and science”, P.594-629,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1,No.4, October 2006.
《印顺佛学思想解读》,《闽南佛学》第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
《概论宋代混融三教的文字禅》,《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宗教哲学方法论的理论探索》,《中国宗教》06年10期。
《宋代士大夫禅学》,《禅学研究》第6辑,2006年10月。
《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普门学报》总40期,2007年7月;《禅与人间佛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台湾),2007年4月。
《宗教制度化及宗教哲学的二律悖反》,《哲学门》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雍正与清初禅学之兴衰》,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2期。
《中国宗教哲学思维模式的理论探索》,《中国宗教》2007年第10期。
《中国近代化与民族佛教之发显》,《佛教学报》(韩)第47辑,2007年2月,中、韩文。
《船山先生的佛学现量观》,《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佛教卷)》,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原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
《中国近代文化的哲学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科学与理性的佛学百年》,《佛学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佛学研究》总17期,2008年。
《宗教的象征与无限》,《中国宗教》2009年第9期。
《慧皎与早期佛教哲学的综合》,《禅学研究》第八辑,2010年。
《雪峰义存对心性哲学的解读》,选自《雪峰义存与中国禅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选自《东晋求法高僧法显和〈佛国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
《慧远法性无性的体极论及果报哲学》,《普门学报》(台)57期,2010年5月。
《禅的现代诠释》(演讲),《在少林寺听讲座》上,465-488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325-338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学术商品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月11日。
❾ 青岛大学本科自主招生,2019青岛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自主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及专业
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不超过我校招生规模的5%,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只能从下列招生专业中选择一个报考,各专业招生计划视生源报考情况而定。
尼山计划、哲学类5人、中国语言文学类10人、新闻传播学类10、历史学类10人、考古学5人、英语10人、文理兼招
泰山计划、数学类20人、物理学类20人、化学类20人、理工类
卓越计划、机械类20人、材料类20人、自动化类20人、软件工程20人
蓝色硅谷计划、法学类20人、政治学类20人、文理兼招
生物科学类20人、电子信息类20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20人、理工类
注:根据生源情况,总计划和各专业计划可适当调整。
二、报名条件
学科特长突出、具备创新潜质,符合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具体条件如下:
人文社科特长类:对人文社科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突出特长,高中阶段在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人文社科竞赛中获得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
对英语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在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性英语竞赛中获得总决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
三、报名程序
1.网上报名:考生须登录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zzbm/ );报名时间:2018年3月26日至4月10日。
2. 学生须在报名截止前将报名申请材料电子扫描件上传至报名系统,材料包括:
(1) 自主招生报名申请表(网上报名成功后通过系统打印并由本人亲笔签名、中学审核盖章);
(2) 高中阶段各类课程修习情况及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等写实性材料;
(3)证明申请者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各种证书、作品或学术论文(含封面、目录及全部成果页等)。
上传至报名系统的申请材料要求真实、详尽、准确、清晰,除证书原件外所有材料均须中学盖章。除正式出版的个人专著外,我校不接收其他纸质材料。
个人专著原件(注明学生姓名及报名号)请于2018年4月10日前(以收件日邮戳为准)寄(送)达我校本科招生办公室。所有报名材料恕不退还。未按要求完成报名、报名申请材料不合要求者,报名无效。
四、选拔程序
1.资格审查:我校将组织专家对考生报名材料进行审核,依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等表现,择优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并对考生提交的论文进行原创性审核。初审合格考生名单将通过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在线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予以公布。公示无异议者方可参加我校自主招生考核。
2.考核时间:6月10日。
3.考核方式及内容:各专业考核均通过笔试加面试形式,笔试、面试均考察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内容,分值均为100分。
4.资格确定:学校本着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由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生的测试综合成绩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2的比例确定各专业资格考生名单(综合成绩=笔试*50%+面试*50%);各专业获得资格的考生中成绩特别优秀者(10%左右)给予A级资格,其他给予B级资格。
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省赛区一等奖及以上奖励的学生免笔试,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面试,面试优秀者可直接获得A级资格。
5.结果公示:获得山东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考生名单将在山东大学本科招生网站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并报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公示备案。
五、录取政策及办法
1. 获得A级资格的考生
(1)对于继续实施普通本科分批次录取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及以上,我校予以录取;
(2)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划定的自主招生参考录取控制分数线及以上,我校予以录取;
(3)对于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上海市、浙江省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上海市、浙江省确定的相关最低录取控制参考分数线及以上,且考生选考科目满足填报专业的科目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我校予以录取。
2. 获得B级资格的考生
(1)对于继续实施普通本科分批次录取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份第一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以内(不低于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我校予以录取;
(2)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的省份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考生所在省份本科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以内(不低于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划定的自主招生参考录取控制分数线),我校予以录取;
(3)对于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上海市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上海市确定的相关最低录取控制参考分数线20以上、浙江省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浙江省确定的相关最低录取控制参考分数线40以上,且考生选考科目满足填报专业的科目要求、综合素质评价合格,我校予以录取。
备注:模拟投档线由生源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按照本科一批招生所有高校在该省(区、市)最终确定的投档比例测算生成。
对于高考总分不是750分的省份考生,降分幅度按照考生所在省份的考试总分与750分之比进行折算,并按照四舍五入的规则确定实际降分幅度。江苏考生选考科目等级不低于2B。
专业分配原则: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将录取至其自主招生报考专业学习。
六、其它
1. 我校自主招生工作将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信息公开,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对于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材料等违规考生,均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自主招生资格,并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做进一步处理。
2.对于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表现突出或取得显著成绩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我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机构组织开展特殊类型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若发现以我校名义进行非法咨询、辅导、招生等活动的中介或个人,我校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4.本简章如有与教育部2018年招生政策不一致之处,以教育部有关政策为准。
❿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术研究
截止2015年12月,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1个,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43个;两个研究机构:水利与海洋工程研究所(校级)、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省级) 。
2015年11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成立水利结构与水资源配置等10个校级研究所。 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水文化与水资源经济研究所): 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
2015年,水文化研究所与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接财政部、广电总局、水利部重大水文化工程项目(26集“中华治水故事” 动漫片)。
研究团队完成了《诗韵浙江山水》、《浙江源头山水文化》、《特色水教育题库》等的编写工作;完成的课题有浙江水利厅《浙江水文化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水文化“十二五”规划》、《浙江古堰坝文化研究》等; 共同合作出版了水文化书籍:《浙江河道记及图说》、 《浙江通志·海塘卷》、《浙江通志·运河卷》、 《中华水文化文集》、《钱塘江潮诗词集》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1个):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43个,名单不全):水利工程基础实验室、电力工程实验室、给排水实验室、3S技术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 、供应电技术实验室、风力发电实验室
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浙江水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五水共治协同创新中心、水环境立体传感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节水灌溉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水资源安全与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研究所(10个):水工结构与水资源配置研究所、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农村水电及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应用翻译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健康促进研究所 截至2015年12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8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项, 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共17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省部级项目70项, 完成科研与科技服务总经费超过2亿元。
近五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和科技服务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科技计划支撑项目等课题的子项共5项。
公开发表高层次论文共计87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12篇,外文期刊30篇,四大检索论文431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872篇,其中核心期刊326篇。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4项,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二等奖3项,获得各种论文奖励10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承担CDIO相关课题58项,其中省厅级23项;发表CDIO教学改革论文35篇。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底,图书馆纸质藏书共计79万余册,纸质期刊1100余种,电子图书45.7万册,电子期刊18500种,数据库数十种。校图书馆已成为浙江省具有鲜明水利和数字化特色,水利水电文献资源收藏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建有“浙江水利文献中心”和“水利特藏文献库”。
截至2014年3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图书馆建有数据库27个,其中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的期刊论文资源全文子系统、学位论文子系统的部分、国研网、起点考试系统、冰果英语、超星学术视频、读秀知识库、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资讯行和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资源、方正Apabi数字图书、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万方标准文献数据库、龙源人文期刊数据库、全球产品样本数据库、墨香华文数字报纸、正保多媒体数据库、环球英语就业培训库、软件通视频学习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和数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外文数据库有外文数字图书馆、Springerlink外文全文期刊库、EBSCO全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于1987年创刊,是公开发行的科技类学术期刊。《学报》自创刊以来,先后获中国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学术期刊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先后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及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力工程、机电工程、汽车工程、管理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及基础学科等领域内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工程实例等,也适当刊登具有创见的教学研究论文。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有《水利水电工程》栏目、《河口与海岸工程》栏目、《机械与电气工程》栏目、《水利史志及水文化》栏目、《教学与研究》栏目等。
2014年12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被列入中国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
《应用技术教育》:2015年1月,获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研究批复同意创办。
《应用技术教育》以研究应用技术教育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大力推进应用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聚焦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动态,追踪理论界关于应用技术及关注热点,介绍推广国内外最新的实践成果和优秀经验,努力为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