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古代有关牲畜饲养的法律有哪些
西汉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在发展养马方面,官府充实马政机构,大办军马场。秦汉时期,朝廷对畜牧业加强了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定了《厩苑律》,它是我国古代有关牲畜饲养的法律。
在古代,牲畜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重要的战争工具和祭祀用品,朝廷对牲畜的饲养、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视。类似法规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牧牛”一职,说明《周礼》有关西周已设职掌管厩牧的记载是可信的。
秦朝廷制定畜牧法规《厩苑律》及其他有关条款规定。秦朝廷分管厩牧事务的是内史、太仆和太仓等官。在地方由县令、丞以及都官管理,令、丞和都官以下,有田啬夫、厩啬夫、皂啬夫、佐、史、牛长、田典、皂和徒等负责畜牧方面的具体工作。
关于牛马的饲养,秦代有定期检查评比制度,每年正月举行考核,成绩优秀者奖励,不按时参加评比或在评比中列为下等的,饲养者和管理者要受惩罚。
秦代条律还规定,官有的牛马死亡,应及时呈报所在的县府,由所在县检验后将死牛马上缴。如不及时上缴,致使牛马腐烂,应按未腐烂时的价格赔偿。如果是朝廷厩马或驾用牛马,应将其筋、皮、角和肉的价钱呈缴,所卖的钱少于规定数目,驾用牛马者应予补足。
朝廷每年对各县、各都官的官有驾车用的牛检查一次,凡有10头以上牛而一年死三分之一,不满10头牛一年死3头以上,主管的吏和饲牛的徒以及所属县的令、丞都有罪。
此外,秦律还规定马匹调习不善,军马评比列为下等的,要惩罚县司马及令、丞。秦代的《法律答问》还有一些惩罚偷盗马、牛、猪、羊的规定,对牲畜所有权进一步制定了保护性规定。
汉代也有《厩律》,西汉丞相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将秦代《厩苑律》列为其中一篇。《九章律》已经失传,但从《汉书?刑法志》中关于《九章律》的记载来看,可知汉代《厩律》的内容与秦《厩律》相差不多。
西汉时,牛耕在黄河流域已较普遍。东汉时,农牧结合经营区逐渐向江南推广,并且更加重视饲养和保护耕牛,将秦律“杀牛者枷”改为“杀牛者弃市”。同时,汉史中已有了牛疫的记载。
汉武帝为适应对匈奴用兵的需要,鼓励马匹繁殖,还制定了《马复令》,规定民养马可以减免徭役和赋税。此外,汉律以重刑惩治盗窃牛马的犯罪,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枷”,知情不举发也要受惩治。汉代不少地方官员劝说百姓饲养家畜,增加生产。当时养猪、养羊、养鸡很普遍,既可以解决肉食和肥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贰』 在西汉的手工业中什么占有重要地位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的发展汉初至文、景的六十多年内,社会经济逐渐由凋敝状态中恢复过来并且走向发展,到武帝时,便出现了一种繁荣富庶、国库充足的景象。据司马迁说,当时太仓和城乡仓库粮食丰积,陈陈相因,以至于腐败不可食;府库货财充斥,钱串都朽断了。
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已推广到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武帝时冶铁制器归国家垄断,铁农具的传播更为迅速。不但在中原地区,而且在今辽宁、甘肃、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西汉的铲、锄、镰、铧等铁制农具出土。出土铁犁铧数量很多,宽窄大小不一。这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犁耕技术的结果。最大的铧宽达四十二厘米,这也许是为开沟作渠等农事需要而铸造的农具。
汉代兼用马耕和牛耕,但主要靠用牛。从考古所获西汉牛犁模型、牛耕壁画和犁铧实物等看来,西汉普遍使用所谓二牛抬杠的犁耕法。《汉书·食货志》中所说的二牛三人的耦犁,也是二牛抬杠。由于扶犁人使用牛辔穿牛鼻导引耕牛,省去了牵牛的人力,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这是犁耕法的重大进步。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牛一人的犁耕法,可能是用于熟地的耕作。武帝以后,随着大规模徙民边陲,进行屯田,牛耕技术传到西北。为了保护耕畜,秦汉法律都规定,偷盗马和牛,要加重惩罚。与犁耕技术传播的同时,播种用的耧犁也开始使用,西汉晚期,耧犁已传到辽阳一带,辽阳的汉末村落遗址和北京清河汉代遗址中,都发现铁制耧足。武帝时由于大规模战争的消耗,耕马、耕牛严重不足,价格昂贵,北方一度出现以人挽犁的现象。江南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伐木燔莱,火耕水耨的阶段,同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差很远。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溉田都很多。龙首渠在洛水旁,由于渠岸易崩,它的某些段凿成若干深井,井与井间有水流通,叫做井渠。这种修渠方法,在沙土地带特别有用。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水利。如汉初羹颉侯刘信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修造七门三堰,灌溉田亩。文帝时文翁在蜀郡穿湔江以灌溉繁县土地。武帝时,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等郡引黄河及川谷之水,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东海郡引钜定泽,泰山郡引汶水,都穿渠溉田各万余顷。其他各种小的水利工程,更是举不胜举。南阳太守召信臣调查郡中水泉,开沟渎,起堤闸,溉田至三万顷。西汉时中原种植水稻,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水利灌溉。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西汉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治理黄河。文帝十二年(前168),黄河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决口;武帝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又自瓠子(今河南濮阳附近)经巨野泽南流,灌入淮泗,泛滥达十六郡。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决口。武帝曾巡视工地,并命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负薪填决河。经过这次修治,黄河才流归故道,八十年中未成大灾。
铁农具、牛耕的普遍使用,水利的发达,农业技术的进步,使西汉时的农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昭帝、宣帝以后,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全国经济发展更为显著。据西汉末年的统计,当时全国有户一千二百二十多万,口五千九百五十多万(据郡国人口数核算,实得口五千七百四十余万);全国垦田数达到八百二十七万多顷。这就是西汉农业发展规模的一个约略的说明。
手工业的发展在西汉的手工业中,冶铁业占有重要地位。西汉冶铁技术比战国时有了重大的发展。西汉后期,吏卒徒开山采铜铁,每年用人十万以上,规模是很大的。汉代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南至犍为,包括某些诸侯王国在内,都有铁官,这些大体上就是汉武帝以后冶铁制器的基地。山东、河南等省都发现冶铁遗址,其中河南巩县、郑州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包括矿坑、工场以及从开采矿石到制出成品的全部生产设备。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了矿石加工场所,发现炼炉、熔炉、煅炉共二十座。郑州古荥遗址的炼铁炉,是现知汉代炼铁炉中最大的,其中一座,估计日产生铁可达一吨。古荥遗址资料表明,当时生铁冶炼和加工工艺有较大的进步。遗址中炼铁的燃料,除木材外,还有原煤和煤饼,这是现在所知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淬火法已开始应用,这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坚韧和锋利程度。出土铁器,有农具,也有工具,出土的地点非常多。汉初的铁兵器,各地常有发现;武帝以后,铁兵器更多,替代了铜兵器所居的主要地位。西汉中期以后,铁制的日用器皿也逐渐增多。
西汉的采铜和铜器手工业也很发达。铜主要产在江南的丹阳郡和西南的蜀、越雟、益州等郡。汉初准许私人仿铸货币,所以铸钱场所分布在一些郡国中。武帝时铸币权集中到中央,在上林苑三官铸钱。西汉货币发现极多,铸币用的铜料、铸范以及铸所遗址也有发现。铜器制造主要属少府和蜀、广汉等郡工官,也有很多出于私人作坊。由于铁器漆器的兴起,铜器在汉代已失去了昔日的独特地位,但皇室、诸王和大官僚仍然喜爱精美的铜制器皿。铜制器皿的生产规模颇大。铜镜、铜灯、铜熏炉等物,近年常有出土,最多的是铜镜,是日用必需品。
丝织业是西汉的重要手工业之一,是北方居民的家庭副业。临淄(今山东临淄)和襄邑(今河南睢县)设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丝织作坊,产品供皇室使用。元帝时,临淄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长安的东西织室规模也很大,每年花费各在五千万钱以上。织缣帛一般用比较简单的所谓腰机。高级丝织品已采用提花织造,但工艺复杂,产量有限。巨鹿陈宝光妻的绫机用一百二十镊,能织成各式各样花纹的绫锦,六十日始能织成一匹,匹值万钱。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大量丝织物,包括完整的服装和其他杂品。丝织物有绢、缣、绮、锦、纱、罗等种类,花纹色泽丰富多彩。对这些丝织物的科学研究,证明西汉人民在植桑育蚕、缫丝纺纱、织造印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西汉的丝织物通过馈赠、互市或贩卖,大批输往边陲各地,远至中亚各国和大秦。
此外,煮盐(包括海盐、池盐、井盐)、酿造等业,在西汉时都是重要的手工业行业,生产规模和技术都超过前代。
汉代人民衣着所需的织物,就全国总产量而言,大部分出自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其中,北方农村以丝为主,南方农村以麻为主。家庭手工业品主要供农户自用,多余的在市场出卖。至于官府手工业品,除盐、铁等在武帝以后由官府垄断者外,一般说来质量虽精,数量并不多,在全国总产品中不占很大的比重。在上述各种手工业中,官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吏、卒、刑徒、官奴婢和少数佣工;私营作坊主要是僮仆、佣工,其中很多来自逃亡农民。
商业的发展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繁荣起来了。据《史记》记载,西汉时期全国已形成了若干经济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大的都会。关中区域膏壤千里,最为富饶。
首都长安户八万余,口二十四万六千,是全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城市。长安城周围六十五里(据实测,周长二万五千七百米,合当时六十二里强),有十二门、八街、九陌、九市、一百六十闾里,它的布局,基本上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长安城的每个城门都有三个宽达六米的门道,以三条并列的道路通向城中,城市街陌也是三道并列。长安城的中部和南部是宫殿和官署。西北隅的东西九市,是长安城内的商业和手工业区,与居民闾里邻近。考古发掘所显示的长安城内这种政治区和经济区的布局,与《周礼·考工记》所说“面朝背市”的都市建筑制度符合。长安市上除有本地和附近的各种物产包括官府手工业的产品出售以外,还有从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出售。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当时合称五都)、番禺等城市,是全国主要的都会。蓟、阳翟、寿春、江陵、吴等,也都是一方的都会。全国各地区、各都会之间,有大道相联。在这些大道上,驿传罗布,车马杂沓,货物转输,络绎相属。江南多水,船是比车更重要的交通工具。吴王濞所造航行于长江的船只,一船所载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今广州、长沙等地的汉墓中,发现有木车、木船和陶船的模型,从模型看来,当时的船有锚、舵,结构坚固,可载重致远。广州曾发现汉代造船遗址。
出现在通都大邑里的商品,有牲畜、毛皮、谷物、果菜、酱醋、水产、帛絮、染料、木材、木器、铜铁器等类。奴隶被当作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出卖。高利贷也成为一种重要行业,它的盛行,是促使农民破产的原因之一。大高利贷者被称为子钱家,列侯封君都向他们告贷。
西汉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达起来。自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更远地区的道路,已经畅通。沿着这条道路,运入各种毛织物和其他奢侈品,运出大宗丝织品。西方人称这条道路为“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是番禺(今广东广州)。近年来广州、贵县、长沙等地,经常发现玻璃、琥珀、玛瑙等物,其中一部分是从海外运进来的。
『叁』 西汉初年,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经济________
萧条、荒凉、徭役、兵役、赋税、农业生产、耕作、农桑、节俭、“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
『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工业、科技和体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
2、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没收了官僚资本,清除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逐步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在工业中占了统治地位。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如各工业部门已拥有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产品、工艺和技术装备,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和纺织等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子能、自动控制、激光等尖端技术已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
3、科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激光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如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中国高铁的举世瞩目。
4、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各类体育场馆已超过100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65万人。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期盼,成为奥运史上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51枚,金牌榜名列第一。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
(4)西汉初年牲畜取得了什么成果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取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了上述成就之外,还有:
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在较长的时间里,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新事物。历史地看,该体制在两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二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本社会福利人人享有。
2、在教育现代化上,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文盲率高达80%。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极大提高了识字人口的比例。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伍』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休养生息的政策。
主要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因为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的国策,这个政策是由刘邦及其群臣所一起制定的。汉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景两代,都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即使汉武帝时期,后期因为长期对匈奴作战的原因,全国户数锐减,所以在武帝末年以及随后的昭帝、宣帝年间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而且这一政策几乎成了往后历朝历代初定天下时候所采取的国策。可见休养生息政策到了后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的一个手段之一。所谓“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那么汉初统治者及其后的继承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1)汉初统治者亲身经历了秦朝灭亡的过程,吸取秦王朝教训是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刘邦本人经历过农民战争,他本身是通过农民起义当上皇帝的,亲身感受到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体会到秦王朝的灭亡是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过重所致。秦王朝赋税重,占农民收成的2/3;农民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书记载,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总人数达二三百万,光是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这两项工程,就征发了70多万人;秦朝的刑法十分严酷,光是死刑就有砍头、腰斩、活埋、车裂等多种,还有斩脚、割鼻等摧残人体的肉刑法,连坐、株连、“夷三族”等。这样的情况,人民怎能不怨声载道、社会经济怎能不趋于崩溃、秦朝怎能不覆灭?所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2)社会经济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写道: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銄,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场,……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这是司马迁笔下的西汉刚刚建立时的社会面貌,主要是社会经济状况,国内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物资匮乏,连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子,将相只能坐牛车;粮食、马匹的价格异常昂贵,1石米的价格高达1万钱,一匹马的价格则需要百两黄金。可以想象在广袤的国土上有多少人民流离失所,风餐露宿了。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王朝的统治怎样才能巩固,维持下去?是西汉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两点原因,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汉初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那么措施有哪些?
2、措施
汉高祖刘邦时期:(1)劳力归农。让大量士兵复员,分给他们一定数量的田地,并免除一定期限的徭役;下令逃亡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原有的土地房屋;把由于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2)轻徭薄役,汉政府鉴于秦朝滥用民力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比较珍惜民力,缩短了人民服役时间,规定全国男子从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并且可以以钱代役。(3)薄敛赋税,规定田赋为十五税一(就是政府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占收获物1/15的田税)。(4)鼓励生育,汉政府为了提高全国户数,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这项政策使得汉初人口得到极大的提高。
汉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景两代(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都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内容:(1)重视农业生产。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的政策,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嘉奖努力耕田的人;文帝减轻了人头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措施。(2)提倡节俭。如文帝身体力行,带头提倡:取消建造价昂贵的露台;死前留遗嘱,主张自己的丧事从简。(3)减轻刑罚。文帝废除了亲属连坐法,用笞刑(用竹板子打)代替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再减轻了笞刑。
通过和秦朝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比较得出:秦朝实行暴政,导致人民民不聊生。在秦朝时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汉初皇帝薄赋劝农,田租在汉高祖时为十五税一,文帝时为三十税一;徭役方面减轻了很多,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刑法方面不象秦朝刑法十分严酷,动不动就惨遭杀害。……
那么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成效呢?
3、成效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在汉高祖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面貌完全焕然一新了,在世界威名远播。司马迁的《史记.平淮书》反映了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政策后,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的景象: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这是跟上面描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情况,真实反映了汉朝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
『陆』 求作业答案:西汉初年,牲畜奇缺,
萧条;荒凉;徭役;兵役;赋税;农业生产;耕作;农桑;节俭;“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
『柒』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决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
在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实施探采结合示范井20口,钻探总进尺3453.4m,总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决了当地26 137人、50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的问题和13 04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表1-3)
表1-3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河南巩义应急抗旱钻探成果统计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河南巩义市由于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巩义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开采量(供水量)平均为12388万m3。
河南巩义市地下水分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种类型。依据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可大致划分出4个水化学类型区:邙山丘陵与黄河阶地区(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滩阶地与阶地后缘山前倾斜平原区(HCO3-Ca.Mg型)、东南碎屑岩分布区(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区(HCO3-Ca型)。
巩义市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如伊洛河以南的黄土丘陵区北部及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及米河、新中、小关、大峪沟、核桃园、涉村、夹津口、西村等乡丘陵山区。
巩义市地下水总体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和蓄水构造类型
河南巩义市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松散岩类孔隙、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松散岩类孔隙水按深度可进一步划分出浅层(60m以浅)和深层水(60~300m)两类孔隙水。浅层含水层组水量丰富区分布在黄河滩及阶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阶地、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浅层含水层组水量贫乏区分布在邙山、山前倾斜平原及山前黄土丘陵地区康店、沙鱼沟—北山口—芝田—鲁庄一带,黄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层孔隙水水量丰富区分布在巩义市区、北山口-沙鱼沟、回郭镇-芝田以南、念子庄-罗口以北地带,定井成功率较高;深层孔隙水水量中等区分布在富水区南侧,东部位于站街一英峪南一带,西部位于鲁庄—西村一带,定井成功率较高。丘陵区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区分布在东部的新中—米河一带及核桃园、涉村—夹津口一带,含水层为寒武系及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定井成功率较高;但由于矿山开采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层被疏干,加之矿坑排水,使部分地区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区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岭主峰的北侧、米河-小关-大峪沟以北及涉村-关帝庙以北,地下水较贫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调查表明,在寻找地下水过程中辨别地下水蓄水构造和赋存条件非常关键,本次工作发现河南巩义市地下水蓄水构造类型主要有5大类:岩溶或接触-岩溶蓄水构造、松散岩层蓄水构造、断裂蓄水构造、单斜蓄水构造和基岩风化壳片状蓄水构造。其中,松散岩层蓄水构造可进一步划分出河流阶地松散岩层和山前倾斜平原松散岩层两种蓄水构造,断裂蓄水构造可进一步划分出断裂旁侧影响带、断裂交汇影响带和断裂破碎带3种蓄水构造。
(四)编制了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根据区内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地下水开采的分配格局,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实地钻探施工结果,对河南巩义市地下水开发利用进行了区划,划分出可增强开采、控制开采、调减开采和尚难规划利用4个区,为区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总结了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和找水经验
本次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过程中应用了高密度电法、激电测深法和测井等技术和方法,针对本地区特点,总结出了“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经验”、“两种定井方法”和“四种钻井方式”。
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经验:在巩义地区该方法找水经验是在“基岩山区高阻中寻找低阻”和“松散层低阻中寻找高阻”。
两种定井方法:一为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定井;二为通过高密度电法技术、电测深技术结合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定井。
四种钻井方式:冲击钻钻井;回旋钻钻井;挖掘机+回旋钻+气压潜孔锤组合钻井;回旋钻+气压潜孔锤组合钻井。
以上经验与方法应用在巩义地区应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钻孔成井率100%,无一眼干孔,钻探效率和效果十分显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巩义)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数据库
二、经济和社会效益
河南巩义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是由国土资源部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支援河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找水的一个重大项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缺水地区群众的巨大关怀和帮助。项目“探采结合”水井工程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工作区内人畜饮水困难以及农田灌溉的问题。项目成果可为河南巩义市严重缺水地区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为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项目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可以确保当地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项目成果的应用将在长时期内使这一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尤其对保障供水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
本次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后,为尽快使抗旱应急示范工程发挥长远效益,河南巩义市国土资源局、水务局及时联合组织对成井工程实地及工程后期所需的配套设施(变压器、泵房、线路工程等)进行了调查,编制了所需要的资金预算并报请巩义市政府。巩义市政府很快划拨近200万元资金用于配套设施建设。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将于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后,巩义市很多村民带着赶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调情”、“挖井支农,心系百姓”、“兴水钻井、惠民支农”、“为民打井、福泽百姓”、“不辞艰辛找水,泽惠山区人民”、“抗旱打井显真情,不远千里送甘霖”等锦旗纷纷前来慰问送行并表示感谢。
『捌』 西汉初年,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经济
萧条;荒凉;徭役;兵役;赋税;农业生产;耕作;农桑;节俭;“以德化民”;文景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