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研究民族服饰”这个课题有什么意义谢谢
你可以这么说:
通过对满族和苗族服饰的探究,我们对这两个民族的服饰,及其服饰所体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体会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在这次探究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丰富了探究的经验,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祖国的感情更深了。
❷ 满族服饰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我不知道哪有卖的 在满足地区可能有买的
❸ 关于满族国内外的研究
这个你可以网络搜,满族儿女网,哪里资料很全。
❹ 满族服饰 的演变史
满族的祖先女真人古时生活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以渔猎为生。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古代的女真人以穿皮制服装为主。 冬季男女均穿皮袍,带貂绒帽,脚穿皮制的勿拉鞋,鞋内蓄有一种细纤维植物叫‘勿拉草’有很好的报暖效果。
公元9世纪时,女真人的农业有所发展,开始种植 麻,同时饲养“柞蚕”(一种北方吐丝昆虫,体型较大程绿色,茧为黄色,不同于汉族地区饲养的桑蚕)。轻薄的织物开始用于服装。最初仍然仿制皮装分块的裁减方法。男子穿袍,女子穿袄和布群。衣领均为左纫,目的是为右侧射箭方便。
金朝以后女真人入关与中原地区文化交往更为密切,服装上开始大量使用中原地区的花饰图案。元明以后女真族的服装开始大量使用扣子,衣襟边缘位于一侧,用三排琵琶扣 锁紧不影响射箭。袖口是紧身的,也是便于射箭,为了防止手被冻伤还发明了可以翻盖手面的马蹄袖。尤其是男子袍装的下摆使用了四面开岔和收腰,为的是骑马方便。 帽子以一种暖帽为代表一周镶有环型毛皮边,内部蓄棉,中顶用红缨装饰。另外还有四面带毛皮帽檐的暖帽。妇女的发式通常节在头顶用扁长的木簪固定,富有的女真贵族妇女往往配三对东珠或黄金耳环。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居住在关内温暖地区,满族服装开始便的宽大轻便。同时更加华丽复杂。男子休闲外套是一种马甲叫“吧图鲁坎肩”,礼服则穿黑色方马褂。长袍下边处要装置一种可活动的下摆,足瞪长靴。女性穿大镶边的平旗袍,头带一种大型妆饰部件叫“答拉赤”后边还要配一个假发部件叫“燕尾”。正式礼服中还要带一个洁白的围脖叫“丰库”,脚穿花盆底鞋。女性的暖帽中间配有绢做的鲜花。男子夏季服装是没有领子的,袍子也相对较短。还要带一种凉帽是用长白山区的一种天然藤子编成的,外边素以白布,顶上用红缨装饰。
到了民国以后由于西方现代服装的冲击,中国各民族基本都穿西式服装了。所以今天只有在节日庆典上满族才穿传统服装,花纹与款式也大为简化,但基本形制仍如故去那样。
❺ 清朝满族服饰文献
满族人的服饰文化 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过着狩猎生活,因而大多善骑射。早期的满族服饰的设计多为了适应着中生活方式。及至满洲人入主中原,随着各种典章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起服饰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演变,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在“即取起文,不沿其式”的原则下,即吸收他民族服饰文化之长,并坚持本民族的特色,使满足服饰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旗装。清代满族人都以穿旗装为贵为荣。入关前满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窄袖、盘领、缝腋,”“其长中及小腿,取便于骑也”。官员入朝,“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披肩领,即在无领子的旗装上加上披肩大领,以别臣庶。入关后,一般都穿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马蹄袖”旗袍。马蹄袖平时挽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又可御寒。到清嘉庆、道光年间,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满族官员人朝时才穿箭袖袍,平日则着宽襟大袖袍。 旗袍: 旗袍的基本款式特点是圆领口,窄袖,左衽,有口袢,系腰带。俗名“箭衣”,去其上窄下宽,便于骑射之意。旗袍又分男袍,女袍,官袍。 男袍,款式有长袍,行袍,圆领袍,披领袍之分。长服袍指一般长袍,下摆长达脚面。行服袍即“缺襟袍也”,也称“短”,“行袍”,外出征战,行围时用,以便乘骑。披领袍属于朝服。 女袍,与男袍有很大的区别。清代官场女服随夫,多指补服,冠,带。就常服说,无论后妃宫眷,一律“皆短袖长袍”,妇女旗袍无开契,无短袍,一般艘“长至蔽足”。女袍多装饰,在衣襟,袖边,领口等处镶嵌各种彩花为尚,又以多层领子和多层袖头为美。 官袍,是清代的补服之一,它是古代章服之制和满洲民族服饰特点相结合的产物。皇帝穿龙袍,皇帝以下,皇子,亲王,郡王,以尊卑不同,饰以不等数的龙爪。贝勒,贝子,镇国公等皆以蟒为饰纹。一品文,武官分别饰以仙鹤,麒麟。二品饰以锦鸡,狮子等。 辛亥后,宽衣大袍成普及,女袍变短,男袍逐渐废弃。女袍也由宽腰直筒式,渐变成紧身合体的曲线形,流向型的款式,今天旗袍已经为世界所青睐,无疑是满族对人类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 褂。史载“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为之外褂”,外褂分常服褂和补褂,另者形制相同,只是补褂是官服。两褂皆长过肘对襟饰扣。另一种叫行褂,是区别于外褂的短褂,也称“马褂”,“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清时马褂“服者渐众”,“游行街市”。马褂,即对襟短袍,袖身皆短,配长衫。旗人妇女也服马褂,与男式的肥袖方形不同,多为窄袖,有对襟,捻襟和琵琶襟等,但农村妇女则穿宽袖马褂。 清代马褂最引人注目的是黄马褂,明黄色为皇帝服用,朝臣得赐为荣。御前大臣,内大臣,正黄旗都统等准服,服褂时有各种限制。 坎肩。是汉人“半臂”演化来的,亦称“搭护”和“背心”。其种类有琵琶襟坎肩,带大襟坎肩,人字襟坎肩等。目前,除“巴图鲁”坎肩绝迹外,其余几中已经流入到其他民族服饰中。 旗靴和旗鞋。清代旗人城居者多穿靴,乡居者多穿鞋。 旗靴早年以尖为式,最著者是御用尖靴,缘皮在缝。亲王,郡王准勇挑重担,他人不得用。八旗官兵普遍穿尖靴,以便骑马。文官皆用方靴,甲午之后,时风突变,文武各官用尖靴。旗靴,贫者用青布料,富者用绒料。小孩则穿“毡疙瘩”。后来,靴鞋底由厚变薄,靴筒由长变短,跟加轻便,取名“薄底快靴”、“爬山虎”,“卡萨”等称。晚清还有一种牛皮软底靴,近于靰鞡鞋,名叫“踏踏马儿”。 旗鞋,旗鞋最著名的是靰鞡,它源于长白山区农民穿的“绑”,后变为靰鞡。有鞋槽和鞋腰组成,鞋槽长尺余,前平,后圆,方口;前脸聚皮纳褶,或饰云头。四周安人字形小耳六个,穿以麻绳或皮条;腰子高有尺余,以白,蓝,黑三色为常见,饰各种花纹。内蓄霿鞡草,严冬可燃性保暖,即经济又实惠。 旗鞋最为特点的是妇女的天足鞋,此鞋源于古人削木诶履,“其法于大底中部(足心)凿其两端,为马蹄形”,故曰“马蹄底”;又以其“状若花篮”,誉为“花盆底”,还有平底。高可一,二寸,三,四寸,最高达七,八寸。鞋脸用彩线绣成方头图案,叫:“网云子鞋”,还有高底绣花平金鞋和满底双脸鞋,但民间妇女为劳动方便则多穿稍矮的平底鞋。这种鞋如今只见于舞台,但它在解放汉族妇女缠足陋习方面,却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乌拉: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帽子。满人的帽子可分为暖帽,凉帽,便帽,风帽,毡帽,坤帽,秋帽,礼帽等。 暖帽,是满族秋,冬两季所戴之帽,呈圆形,周边饰卷檐,上翘,所以毡子,缎子,呢绒为面料,入冬时节,还可以额外挂上面,普通人多挂狗皮,兔皮,猫皮等。富贵者则挂水獭皮,貂皮等。 凉帽,也称“酱斗帽”。此中帽式无檐,状呈三角形,在春,秋时戴。最初是用长白山区的“得勒苏”草编织而成,故又称“草帽”。 便帽,亦称“小帽”,瓜皮帽。小帽头或“帽头儿”。帽状似馒头,上稍尖下宽,底部镶有一寸余宽的小檐,整个帽顶由六瓣缝合而成,亦称“六块瓦”。帽顶端缀有用丝绒结成的大疙瘩称,“算盘结”在帽前檐下处钉有一个标记,俗称“帽正”,帽正镶有珍珠,玛瑙,金石,烧蓝玻璃等不同质料,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风帽,也称“风兜”,“兜儿帽”。面多用呢,绒,绸,缎,里多用棉和皮,帽扇子教长,可护颈项,近似现代流行的“棉皮帽子”。 毡帽,俗称“帽儿头”,用毡子做面料,多为老年男子所戴。毡帽的请后里有两个相称的小脸,,前脸大,后脸小,前起遮“天门盖”,后起遮脖颈的作用。左右各有一个“扇子”护耳,冬天挂皮,速成“四扇”,在室内可以将四扇折起。常见的面料有深灰,淡黄,褐色,酱色等。 坤秋帽,为女性专门戴的一中礼帽。秋,冬两季实用,故称“坤帽”。 礼帽,也称大帽,为成年男子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时所戴的帽子弹,其形状与现代流行的礼帽基本一致。 领子。贫富差异甚大。男性的领子稍肥大,按季换原料,夏季为秃领,冬季为皮或绒制成。女性领子多为二寸绸带制成,掖于襟内,窄而高。 http://www.scjgc.com/Article/liuxin/200705/473.html http://www.e-museum.com.cn/dmsa/finery/fin/45463.shtml 清朝老北京传统满族女子服饰 http://hi..com/色空一如/album/item/affd3403f4594b673812bb30.html#IMG=ca437b389f7aacd2d56225cd 包括了清朝皇后的朝袍、清代皇后凤袍、清代皇后百蝶袍、清代乾隆皇后朝褂、清代皇后缂丝龙袍、清代琵琶襟马甲、晚清云肩、清代凤冠、清代满族旗鞋等等 网络资料楼上已经列了,这里就不重复了。简单介绍了一些,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❻ 满族的服饰特点介绍满族服饰有哪些
满族的服饰特点如下:
满族服饰中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装。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装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
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装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
民国年间,旗装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装,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装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
满族服饰有旗装、女式旗鞋、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
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装”、“旗服”。
❼ 有关历史论文满族服装的进化过程在500字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满族服饰形式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满族服饰分类
❽ 清朝服饰的研究现状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沿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❾ 满族的服装发展过程
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特有的服装,旗人服装的俗称。满族男女老幼都穿旗袍。旗袍的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这种衣服便于坐骑,适应游猎民族的生活习惯。左衽和束腰,不仅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的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体现。箭袖,满语叫“哇哈”,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时,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将马蹄袖弹下,两手伏地叩见,成为一种专门礼节。
旗袍是满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就穿这种类似的袍子。满族承袭其祖先的传统,在清初并加以制度化,规定官员入朝时穿披肩领袍,谓之朝服;平时穿的无披肩领袍,谓之便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
旗袍的样式和装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向农耕经济转化,窄袖长袍已不适合于田间耕作。于是,箭袖一度变为喇叭袖,后来又由肥变瘦,四开衩变为左右开衩,有的根本不开衩,下摆由宽大变为收敛。但满族贵族和有身份的人仍然穿戴箭袖的旗袍,旗人百姓则以箭袖旗袍作为礼服。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只有在入朝时才穿箭袖袍,平时则穿宽襟大袖袍,一般旗人很少穿旗袍。20世纪30年代以来,旗袍逐渐成为汉族的主要服饰。这时,男子的旗袍样式改为直筒袖长衫。女子的旗袍逐渐演变成各色各样的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样式,为汉族妇女所喜爱。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形体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渐渐成了中华民族非常有特色的服装。
满族的马褂是和旗袍配合起来穿的,它的样式很像现在人们穿的地襟小棉袄。圆领、对襟,有开楔,有扣绊,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四面开楔。因为它身、袖较短,冬季可以做成皮的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
马褂总的可分为短袖和长袖两类,短袖马褂有对襟马褂、琵琶襟马褂等数种。对襟马褂在乾隆朝以后美名曰"得胜褂"。相传,满族大学士傅恒领兵征金川,得胜回朝,喜欢穿这种马褂,誉为"得胜褂"。琵琶襟马褂的襟呈弧形,排扣如琵琶状,故取此名。长袖马褂对襟、身长、袖长,俗称"卧龙装"。相传,某国相北征,其母怜其文弱,给他缝制了这种长袖马褂,他感母恩,经常穿在身上。后被康熙帝发现,为表彰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清朝的皇帝也喜欢穿马褂,多用明黄色,其身边的扈从大臣,御前大臣等也可穿马褂,正黄旗的官兵可穿金黄马褂。"黄马褂"还是清帝赐给勋臣的重要赏赐。
满族的坎肩,据说是入关以后,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不同的是,满族的坎肩除了御寒以外,也为了装饰和美观,一般在坎肩上都镶有花边,绣有花卉图案。清朝时,坎肩是满族比较时髦的服装,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都要穿坎肩。坎肩的样式也比较多,有对襟、琵琶襟等。其中有一种为八旗子弟所喜爱的坎肩,就是在一定襟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扣子,套在袍子里面穿更为方便。如果要脱下来,只要解开前面和旁边的两排扣子,不需要脱下袍子,就可以脱下来。八旗子弟一般都喜欢穿在袍子的外面。满语管这种坎肩叫"巴图鲁"坎肩。"巴图鲁"在满语里是"勇士"的意思。后来在坎肩的挎篮处,加了两只袖子,便称之为鹰膀褂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❿ 满族服饰的介绍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特色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形式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袍(即长袍)、马褂、坎肩、套裤。旗袍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佩饰:满族人佩带的饰品分骨饰、石饰、珠饰、金银饰等。选戴哪一种首饰要根据地位身份,一般说首饰的好坏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贫富。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分类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突出了妇女体形的曲线美。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它是满族男人喜著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 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女式旗鞋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满族妇女高底鞋。满族妇女皆天足,旧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为之,前平后圆、上细下宽,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故名。底高达三四寸,后京师旗妇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面,富家多以缎为质,贫者布为之,皆彩绣花卉图案,素而无花者,最为禁忌,以其近凶服。贵族妇女常在鞋面上饰以珠宝翠玉,或于鞋头加缀缨络。少女至十三四岁始用。民国以后,已不多见。
马褂
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坎肩
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大拉翅
清代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靰鞡
多为农村下层满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种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跑冰。它是很有特点的满族服饰之一,一直在东北农村穿用。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色彩与图案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
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特别是满族入关以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编辑本段]精美多姿的满族服饰
清代满族基本都编入八旗,有旗人之称,故这种满族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装被人们称为旗袍。式样分男女两种。清初男子旗袍为圆领、大襟、箭袖(马蹄袖),四面开衩,系扣袢,腰中束带。四面开衩是为了骑射自如,箭袖是为射箭方便,又可御寒保护手背。冬季在棉袍外往往套一件长到肚脐、四面开衩、对襟的短褂,俗称马褂(满语鄂多赫)。亦有外套一马甲(俗称坎肩)者。清末。由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箭袖多改为平袖。女式旗袍基本与男袍同,只是在领口、前襟、袖口等处镶饰花边,天寒时则外加马褂或马甲于袍外。民国年间,女式旗袍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男式旗袍在满族聚居区才逐渐废弃,而女式旗袍不但满族妇女至今喜爱,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穿着。
马蹄袖是清代满族男女旗袍之袖式,亦称箭袖。清初,满族男子所服旗袍,袖口较窄,袖端多加一长可露指的半圆型兽皮(后改布质),因其状酷似马蹄而名之马蹄袖。优点是征战、打猎时射箭方便,御寒保护手背。清中期以后,该袖式的服装渐从便服转为礼服,便服多为平袖,礼服仍为马蹄袖。平时多卷起,在办公事、喜庆节日、拜见上司、叩见长辈时,必须先左后右地放下马蹄袖,才可行拜见礼。亦有将马蹄袖用钮扣系于便服袖口以为礼服之用者。满族妇女礼服亦多为马蹄袖式。民国年间,逐渐不用。
窝龙带也是满族传统服饰,亦称马甲,实为无袖的马褂。有领,衣长及腹,多为两侧开衩,在领、襟等边缘处饰以各色花纹。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和棉、皮、夹、纱之分。内蒙古的满族男子多喜琵琶襟式坎肩。其式是将衣襟缝成弧形,即襟从领口至右肩处贴胸而下,但不到底,而又左转至肚脐处,以致下襟缺一小截,其式是为上下马方便之故。女式坎肩多为对襟式,对襟下端多为如意头式,衣缘多镶以艳丽花边。清代该服饰窄小,多穿于旗袍内,清末以来尚宽大,多套于旗袍外。因其美观实用,至今在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仍有年长者穿著。
乌拉是满族传统的防寒靴鞋之一。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鞋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利于军事征战及狩猎生活,故得以沿用下来,至今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一些偏僻山村还可见到。
[编辑本段]满族服饰文化
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努而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袍”。满族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后,清太宗皇太极认为清朝帝王应当维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尤其是维持统治者的民族标志的服饰制度,以此作为固国之本。于是便著手制定和完善清朝的衣冠制,并三令五申,不许亲王大臣学汉人穿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等。要求在宫廷里的侍女奴仆都著满族服装,汉人成年男子衣著发式必须遵从满族的习惯,只有在死后入敛殡葬时方可用汉人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