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韩陈其的科研成果
韩陈其教授,善于融会贯通,古今比较,研究内容涵容古今汉语的各个领域:羡馀现象论;语义结构论;音义关系论;文字训诂论;语法词汇论;《史记》语言论;《马氏文通》论;中国语学论;中国语史论;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学大师徐复教授《中国古汉语学·序》评曰:韩陈其“于语言文字各部门,均所擅长,凡有所陈,无不惬心贵当,卓然有所树立” 。
韩陈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国家语言文字“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语综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况(语言学类成果共约830万字)
[1]、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上中下三册以及与其配套的韩陈其编写的《古代汉语练习》一册和《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一册(凡共五册)作为徐州师范学院内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约100余万字。
[2]、韩陈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第七辑,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约150万字。
[3]、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写其中20万字。
[4]、至2009年发表语言学论文112篇,其中1.6万-7万的单篇论文约10余篇,共约为100万字。
[5]、古籍整理,约为100余万字。
[6]、正式出版独力专著七部(约310万字):
八十年代一部——韩陈其《古代汉语自学练习》,廖序东《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统一书号:7346·498 ;字数26万字。
九十年代以来六部,书名详下,共约为284万字。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独力语言学专著六部(约284万字)
[1]、韩陈其《中国古汉语学》(上下册),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约82万字
书号: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装)
ISBN 957-17-1387-2(上册:精装)
ISBN 957-17-1388-0(下册:精装)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装)
ISBN 957-17-1390-2(上册:平装)
ISBN 957-17-1391-0(下册:平装)
[2]、韩陈其《汉语借代义词典》,徐复《序》,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版——实际约66万字 。书号:ISBN 7-5406-3201-1(精装、平装)
[3]、韩陈其《中国语言论》,徐复《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版——约50万字。书号:ISBN 957-17-1628-6(精装),ISBN 957-17-1629-4(平装)
[4]、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研究》,徐复《序》,许惟贤《代序》,齐鲁书社2001年版—约22万字
书号:ISBN 7-5333-0991-X
[5]、韩陈其《汉语词汇论稿》,徐复《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实际约43万字
书号:ISBN 7-80643-732-0/H27
[6]、韩陈其《语言是小河》,于根元《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实际约21万字
书号: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来的单篇语言学论文112篇(约100万字)
1981年
1-A.韩陈其《词的借代义》,《徐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江海学刊》1982年第2期有评介
2-B.韩陈其《现代汉语词语中的古义》,《教学与进修》1981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C. 韩陈其《报刊病句评改》,《语文教学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词的活用与词义变化》,《语文教学园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韩陈其《“境壤界”是一个词吗》,《天津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6-B.韩陈其《试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第4期
7-C.韩陈其《〈说文解字〉义训条例举隅》,《盐城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韩陈其《〈史记〉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9-B.韩陈其《〈汉语成语词典〉读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0-C. 韩陈其《从〈史记〉看介词“于”在古汉语补语中的有无》,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韩陈其《几种“所”字结构之间的层次关系分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
12-B. 韩陈其《再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13-C.韩陈其《谈谈古汉语中的分数表示法》,《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2 期
14-D.韩陈其《谈汉语成语中的数词》,《教学与进修》1984年第3期
15-E.韩陈其《古今同形的双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9期
16-F 韩陈其《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1期
17-G.韩陈其《汉字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一》,《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8-H.韩陈其《探求词的古义途径》,《语文教学》,1984年第6期
19-I. 韩陈其《论“修饰成分+人称代词”》,《内蒙古师范大学》1984年第4期
20-J.韩陈其《关于〈史记〉名词性补语的句子特点及其影响》,《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层次》,《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86年.
22-A.韩陈其《三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汉语学习》,1986年第1期
23-B. 韩陈其《汉语词汇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韩陈其《典型的望文生义》,《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25-D. 韩陈其《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大学文科园地》,1986年第1期
26-E.韩陈其《试论介词“于”字在〈史记〉名词性补语中的分布规律》,《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7-F. 韩陈其《是芭蕉,还是蜡烛》,《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28-G. 韩陈其《古汉语单音假设连词之间的音韵关系》,《中国语文》1986年第5期
29-H. 韩陈其《错误百出的〈语言文字理论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0-I. 韩陈其《古代汉语单音假设连词的形式特征》,《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87年.
31-A. 韩陈其《〈上古音与通假字〉质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韩陈其《论古代汉语中与“月亮”同义的语词系列》,《新疆师范大学》,1987年第1期
33-C 韩陈其《四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4-D.韩陈其《语文随笔三则》,《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35-E.韩陈其《汉语语法的羡馀现象—汉语羡馀现象的综合研究之六》,《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6-F.韩陈其《百期纪念,读者评刊》,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10期
37-G.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研究》1987年九总第九期
1988年.
38-A.韩陈其《论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源类辨证》,《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6期全文转载
39-B.韩陈其《训诂零札两则》,《训诂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韩陈其《古汉语单音程度副词之间的音义关系》,《徐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41-D.韩陈其《试论汉语语词的讹变现象》,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韩陈其《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3-B. 韩陈其《试论文言名词充当动词性谓语时的语义结构程式和语言环境形式》,《徐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44-C. 韩陈其《汉语羡馀现象综论》,袁晓园主编《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韩陈其《话是如何被“砍”出来的》,香港《普通话》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韩陈其《从香港故娘说开去——街头语法站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0年第2期
47- B.韩陈其《论文言今译的科学原则和基本方法及现状》,《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991年
48-A. 韩陈其《我的他:他是谁?——街头语法站谈之二》,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1期
49-B. 韩陈其《佳丽的家族》,香港《普通话》1991年第2期
50-C. 韩陈其《论<说文>会意字》,《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51-D.韩陈其《论文言判断句的历时层次》,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7月号
52-E.韩陈其《以今通古掌握词义》,《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1期
53-F.韩陈其《比较<刘氏语通>与申小龙“新说”》,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韩陈其《说“老”道“子”——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1期
55-B.韩陈其《苹果树、女人街及其他——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2年第2期
56-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色彩》,《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4期
57-D.韩陈其《论<史记>复音词的意义特点》,《语文研究集刊》第一辑,语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韩陈其《对文的比照和词义的推求》,《中文自学指导》1992第2期
59-F.韩陈其《五论“名名”结构的内部修饰义》,《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韩陈其《男驴?女驴?——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1-B.韩陈其《牛奶与情话之类——语法小议》,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1期
62-C.韩陈其《数字的文化意义》,香港《普通话》1993年第2期
63-D.韩陈其《试论古代汉语同义句式繁化的规律性倾向——汉语羡余现象综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韩陈其《汉字的男女文化》,《学习》(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韩陈其《新婚贺语的文化随想》,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66-C.韩陈其《论连语的演变》,《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7-D.韩陈其《透过古音洞察文言虚词》,《语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韩陈其《人名与文化——汉语专名文化要览之一》,香港《普通话》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韩陈其《论“所”字结构》,《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韩陈其《同名互指的历史文化义蕴》,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1期
71-C.韩陈其《街名与文化》,香港《普通话》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韩陈其《论语词组合关系历时变化的理据》,《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韩陈其《街名与文化》(署名:晓丹)《语言研究集刊》第五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韩陈其《初读<马氏文通>》,《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第33——47页)
75-B.韩陈其《试论汉语词义:结构单位选择性》,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9年总第59期
76-C.韩陈其《〈经义述闻〉平议》,《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页)
2000年
77-A.韩陈其《论〈马氏文通〉语法观--〈文通〉百年,乡人评说》,载《〈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4——83页)
78-B.韩陈其《〈经义述闻〉评介》,载《中国典籍精华从书语文名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页)
79-C.韩陈其《〈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页)
2001年
80-A.韩陈其《论〈史记〉统括性范围副词》,载《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期(第197——206页)
81-B.韩陈其《汉语词汇学引论》,《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5——76页)
2002年
82-A.韩陈其《汉语词缀新论》,《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韩陈其《论循境求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4-B.韩陈其《论汇比求义和文本诠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5-C.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86-D.韩陈其《关于汉语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徐州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87-E.韩陈其《论〈经义述闻〉的语法观》,《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88-F.韩陈其《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韩陈其《论汉语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原则和释读途径》,《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90-B.韩陈其《论因声求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1-C 韩陈其《论比喻义和借代义的释义》,《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韩陈其《论诗歌语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网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新释》,中国人民大会中文系编《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庆祝胡明扬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韩陈其《浅谈“ 几乎”类语词的形式联系和语义强度》,《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韩陈其《中国诗歌语言的语学释读欣赏系列研究苏轼词释读欣赏(之一)》,《文教资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韩陈其《韩中语言文化比较漫谈——2004年11月韩国湖西大学大学院演讲稿》,《庆祝廖序东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韩陈其《论中国诗歌语言的词汇-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以苏词为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7-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 语义的视听类具象和感知—— 从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苏轼词之一》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7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7 年总第13期;又载韩国《汉语教学与研究》总第8期,首尔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韩陈其《语言人视域内的关於韩中语言文化教育内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较认识和理性认同思考纲要》,韩中建交15周年纪念, 第9次韩中文化论坛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韩陈其 立红《论中国古代诗歌的语学释读》,韩国汉阳大学主办《第一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韩国】李光哲 吴秀琴主编《中国北方文学与文化》,第131---180页,韩国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韩陈其《关于20世纪以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乡学院学报》2008 年第3期;又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2期【说明:本文与韩国版同名文章, 同名异实】
102-B韩陈其.《尔雅》名义考论新说:尔雅=明义,《辞书研究》2008年6期
103-C.韩陈其《论汉语词典编写的理论原则和规范条例》,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5期
104-D.韩陈其《中华汉族鼠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8 年总第17期
105-E.韩陈其《同义对称结构四字格所映射的词化现象》,《汉语学习》2008年1期
106-F.韩陈其《视野高而邃发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刘永华博士<马氏文通>研究》,载刘永华《马氏文通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3月
107-G.韩陈其《关于<尔雅>研究的后瞻与前瞻的若干反思与正思》,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文论集》(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韩陈其《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关于《华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启事,刊韩国《韩中语言文化研究》2009 年总第20期】
109-B.韩陈其《古诗文言意传输的最新最佳的尝试-----序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载仲济民等《高中古诗文新课标导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韩陈其《论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触觉类、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11-D.韩陈其《苏轼词的词汇—语义的联觉具象和感知及其变化和转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2-E.韩陈其《中国现行教育的“度”、“量”、“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来的其它语言学成果(约120万字)
[1]、《古代汉语常识百问百答》(约20万字),载《古代汉语自学指导》(韩陈其主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点校本第794卷——900卷审订(约100余万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学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创作
[1]、韩陈其《人:男人·女人》
[2]、韩陈其《花·人·街》
[3]、韩陈其《文身——图腾文化的映现》
[4]、韩陈其《服色与身份》
[5]、 韩陈其《壬申双春喜话猴》
[6]、韩陈其《汉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韩陈其《乡音的魅力和语言的势利》
[8]、韩陈其《花名与名花》
[9]、韩陈其《鸡: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韩陈其《鸡子·孩子·君子》
[11]、韩陈其《山水咏叹调》(托名)
[12]、韩陈其《读书耦谈》
[13]、韩陈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韩陈其《我的老师》
[15]、 韩陈其《人名与民风》
[16]、韩陈其《景名与游兴》
[17]、韩陈其《酒名与诗歌》
[18]、韩陈其《店名与社会》
[19]、 韩陈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厦》
[20]、韩陈其《新婚贺语随想》
[21]、 韩陈其《三“韩”缘——游韩咏叹调》
[22]、韩陈其《淑明“美”思——游韩咏叹调》
[23]、 韩陈其《韩国教育观“花” ——游韩咏叹调》
[24]、韩陈其《韩中女子名异同谈趣——游韩咏叹调》
[25]、韩陈其《秋色赋——游韩咏叹调》
[26]、 韩陈其《千禧之爱——游韩咏叹调》
[27]、 韩陈其《梦溪乡思》
[28]、 韩陈其《狗头狗脑----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韩陈其《乡人赛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韩陈其《华盛顿的樱花世界》
[31]、 韩陈其《三游美国费城》
[32]、 韩陈其《美国“牛友”麦乐尼》
[33]、 韩陈其《游祭美国葛底斯堡古战场》
B. 景益鹏的科研成果
1、*Wang, Huiyuan; Mo, H. J.; Yang, Xiaohu; Jing, Y. P.; Lin, W. P.,Elucid-exploring the local universe with the reconstructed initial density field. i. hamiltonia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ethod with particle mesh dynamics, Astrophysical Journal, 794(1), 2014/10/10.
2、*Zhang XinMin; Jing YiPeng,Special Topic: BICEP2 and Beyond, 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 & Astonomy, 57(8), p 1413, 2014/8.
3、*Jiang, C. Y.; Jing, Y. P.; Han, Jiaxin,A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merger rate of galaxies and their close pair count, Astrophysical Journal, 790(1), 2014/7/20.
4、*Jia, Yunpeng; Du, Cuihua; Wu, Zhenyu; Peng, Xiyan; Ma, Jun; Zhou, Xu; Fan, Xiaohui; Fan, Zhou; Jing, Yipeng; Jiang, Zhaoji; Lesser, Michael; Nie, Jundan; Olszewski, Edward; Shen, Shiyin; Wang, Jiali…,Estimation of absolute magnitude-dependent Galactic model parameters in intermediate latitude with SDSS and SCUS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41(1), pp 503-512, 2014/6.
5、*Guo, Hong; Li, Cheng; Jing, Y. P.; Boerner, Gerhard,Stellar mass and color dependence of the three-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galaxies in the local universe, Astrophysical Journal, 780(2), 2014/1/10.
6、Zheng, Yi; *Zhang, Pengjie; Jing, Yipeng; Lin, Weipeng; Pan, Jun,Peculiar velocity decomposition, redshift space distortion, and velocity reconstruction in redshift surveys. II. Dark matter velocity statistics,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10), 2013/11/11.
7、*He, Jian-hua; Li, Baojiu; Jing, Y. P.,Revisiting the matter power spectra in f(R) gravity, Physical Review D - Particles, Fields,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88(10), 2013/11/8.
8、*Srisawat, Chaichalit; Knebe, Alexander; Pearce, Frazer R.; Schneider, Aurel; Thomas, Peter A.; Behroozi, Peter; Dolag, Klaus; Elahi, Pascal J.; Han, Jiaxin; Helly, John; Jing, Yipeng; Jung, Intae……,Sussing Merger Trees: The Merger Trees Comparison Project,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36(1), pp 150-162, 2013/11.
9、*Knebe, Alexander; Pearce, Frazer R.; Lux, Hanni; Ascasibar, Yago; Behroozi, Peter; Casado, Javier; Moran, Christine Corbett; Diemand, Juerg; Dolag, Klaus; Dominguez-Tenreiro, Rosa; Elahi, Pascal……,Structure finding in cosmological simulations: the state of affai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35(2), pp 1618-1658, 2013/10.
10、*He, Y. Q.; Xia, X. Y.; Hao, C. N.; Jing, Y. P.; Mao, S.; Li, Cheng,Photometric properties and luminosity function of nearby massive early-type galaxies, Astrophysical Journal, 773(1), 2013/8/10.
11、*Elahi, Pascal J.; Han, Jiaxin; Lux, Hanni; Ascasibar, Yago; Behroozi, Peter; Knebe, Alexander; Muldrew, Stuart I.; Onions, Julian; Pearce, Frazer,Streams going Notts: the tidal debris finder comparison project,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33(2), pp 1537-1555, 2013/8.
12、*Li, Cheng; Jing, Y. P.; Faltenbacher, A.; Wang, Jie,THE DETECTION OF THE LARGE-SCALE ALIGNMENT OF MASSIVE GALAXIES AT z similar to 0.6,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770(1), 2013/6/10.
13、*Onions, Julian; Ascasibar, Yago; Behroozi, Peter; Casado, Javier; Elahi, Pascal; Han, Jiaxin; Knebe, Alexander; Lux, Hanni; Merchan, Manuel E.; Muldrew, Stuart I.; Neyrinck, Mark; Old, Lyndsay……,Subhaloes gone Notts: spin across subhaloes and finde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9(3), pp 2739-2747, 2013/3.
14、*Li, Cheng; Wang, Lixin; Jing, Y. P.,Stellar mass versus stellar velocity dispersion: which is better for linking galaxies to their dark matter halos?,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762(1), 2013/1/1.
15、*Sales, Laura V.; Wang, Wenting; White, Simon D. M.; Navarro, Julio F.,Satellites and haloes of dwarf galaxie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8(1), pp 573-578, 2013/1.
16、*Knebe, Alexander; Libeskind, Noam I.; Pearce, Frazer; Behroozi, Peter; Casado, Javier; Dolag, Klaus; Dominguez-Tenreiro, Rosa; Elahi, Pascal; Lux, Hanni; Muldrew, Stuart I.; Onions, Julian,Galaxies going MAD: the Galaxy-Finder Comparison Project,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8(3), pp 2039-2052, 2013/1.
17、*Li, Ming; Pan, Jun; Gao, Liang; Jing, Yipeng; Yang, Xiaohu; Chi, Xuebin; Feng, Longlong; Kang, Xi; Lin, Weipeng; Shan, Guihua; Wang, Long; Zhao, Donghai; Zhang, Pengjie,BULK FLOW OF HALOS IN Lambda CDM SIMULATION, Astrophysical Journal, 761(2), 2012/12/20.
18、*Han, Jiaxin; Frenk, Carlos S.; Eke, Vincent R.; Gao, Liang; White, Simon D. M.; Boyarsky, Alexey; Malyshev, Denys; Ruchayskiy, Oleg,Constraining extended gamma-ray emission from galaxy cluste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7(2), pp 1651-1665, 2012/12.
19、*Han, Jiaxin; Jing, Y. P.; Wang, Huiyuan; Wang, Wenting,Resolving subhaloes' lives with the Hierarchical Bound-Tracing algorithm,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27(3), pp 2437-2449, 2012/12.
20、Jiang, C. Y.; Jing, Y. P.; Li, Cheng,THE DISTRIBUTION OF FAINT SATELLITES AROUND CENTRAL GALAXIES IN THE CANADA-FRANCE-HAWAII TELESCOPE LEGACY SURVEY, Astrophysical Journal, 760(1), pp 16-32, 2012/11/20.
等115条科研成果请查看科研之友。
C. 科研论文是以什么形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生命在于( )
A.人才 B.创新 C.态度 D.资金
2.科研论文是以( )形版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权是科研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A.文字 B.报告 C.图表 D.记录
3.( )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内外科研前言最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
A.综述性文章 B.专栏性文章 C.报道性文章 D.专题性文章
4.理工科研步骤中( )决定了课题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
A.获取科技事实 B.提出假说设计 C.理论技术检验
D. 刘凌冰的科研成果
1.“大型控股公司如何进行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伊朗SOGR公司的实践与启示”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年第1期;
2.“会计信息系统双语课程教学方案研究”,见《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72-80;
3.“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主要流派及比较”,《现代情报》,2010年第8期;
4.“转轨经济下的辽宁企业管理控制模式现状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ERP系统软件程序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9期;
6.“ERP提高用户决策效益分析——基于关键使用者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7.“经管专业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8. “电子表决系统在大班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英国萨里大学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1期;
9. “利用平衡记分卡解决ERP系统评价难题——美国S公司的启示与思考”,《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年第1期;
10. Measure of ERP Users’ Satisfaction, Proceedings of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IEEE/SOLI 2008, 2008, p 1980-1985, Indexed by ISTP and EI;
11.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研究生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2期;
12.“大班型课堂启用电子决策系统”,《上海教育》,2008年第9期;
13.“信息化项目投资评价模型比较研究:基于可行性视角”,《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15期;
14. “再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控系统的构建”,《国有资产管理》,2007年第11期;
15. “ERP系统风险分析与规避策略”,《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年第9期;
16. “装修中的‘困惑’与实物期权理论”,《期货日报》第4版,2007年8月10日;
1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控系统的构建”,《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年第7期;
18. “莫把“良药”变“毒药”——政府实施平衡记分卡的可行性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12期;
19. “论平衡记分卡的‘不平衡’”,《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年第10期;
20.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热潮背后的冷思考”,《时代会计》,2003年第10期;
21.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
22. “西部大开发,坚持两手抓”,《决策咨询通讯》,2000年第10期;
23. “老百姓为啥有钱不敢花”,《决策探索》,2000年第10期;
24. “关于事业会计制度两个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0年第7期;
25.“‘弱马’怎能‘加鞭’”,《新西部》,2000年第2期; 1.“信息资源会计的信息披露研究”,2010度东北财经大学重点学科科研基金项目,主持人;
2.“地方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管理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C0018),主持人;
3. “双语教学改革研究——案例教学法下互动式教学方案设计”,东北财经大学2008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08011),主持人;
4. “基于环境变化的企业管理控制模式创新研究”,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401031),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5. “提高大班型教学质量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7 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Y07016),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6. “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07]140号),主要完成人;
7.“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辽教发[2007]140号),主要完成人;
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BJY013),主要完成人;
9.“大连市国有资本经营政策与策略研究”,大连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2006D10ZC164),主要完成人/项目协调人;
1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计划编号J05021),主要完成人; 1.《会计报表阅读与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主编;
2.《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和当前问题》(译著),2009年12月,主译;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参著;
4.《会计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参编;
E. 程代展的科研成果
1、*Hongsheng Qi;*Daizhan Cheng; *Hairong Dong,On Networked Evolutionary Games Part 1: Formulation, 19th IFAC World Congress (IFAC 2014), 2014/8/24-2014/8/29, pp 275-280, 开普敦, 2014/8/24, 口头报告.
2、*Daizhan Cheng; *Fenghua He; *Tingitng Xu,On Networked Evolutionary Games Part 2: Dynamics and Control, 19th IFAC World Congress (IFAC 2014), 2014/8/24-2014/8/29, pp 281-286, 开普敦, 2014/8/24, 口头报告.
3、*Daizhan Cheng; *Hongsheng Qi; *Yuanhua Wang; *Ting Liu,On Convergence of Evolutionary Games, 第33届中国控制会议 (CCC2014), 2014/7/28-2014/7/30, pp 5539-5545, 南京, 2014/7/28, 口头报告.
4、*Daizhan Cheng,On finite potential games, Automatica, 50(7), pp 1793-1801, 2014/7/1.
5、*Daizhan Cheng; Tingting Xu; Hongsheng Qi,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of Networked Evolutionary Game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25(7), pp 1335-1345, 2014/7/1.
6、*Yuanhua Wang; *Ting Liu;*Daizhan Cheng,Convergence of Potential Networked Evolutionary Games, 第26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2014 CCDC), 2014/5/31-2014/6/2, pp 3749-3754, 长沙, 2014/5/31, 口头报告.
7、*Daizhan Cheng; Hongsheng Qi; Fenghua He; Tingitng Xu; Hairong Dong,Semi-tensor proct approach to networked evolutionary games, Control Theory and Technology, 12(2), pp 198-214, 2014/5/1.
8、D.Cheng; T.Xu; F.He; H.Qi,On dynamics and nash equilibriums of networked games, Journal on Automatica Sinica, 1(1), pp 32-40, 2014.
9、Y. Zhao, D. Cheng,On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zability of probabilistic Boolean control networks, Sci. China, Inf. Sci., 57(14), pp 1-14, 2014.
10、D.Cheng; X.Xu,Bi-decomposition of multi-valued logical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 Automatica, 49(7), pp 1979-1985, 2013.
11、J.Feng; H.Lv;D.Cheng,MUltiple fuzzy re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upled fuzzy control,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15(5), pp 1313-1324, 2013.
12、D.Cheng; T.Xu,Application of STP to cooperative game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 Automation, 2013-2013, pp 1680-1685, 浙江, 2013.
13、D.Cheng; F.He; T.Xu,On networked non-cooperate games-A semi-tensor proct approach, 2013 9th Asian Control Conference (ASCC), 2013-2013, Istanbul, 2013.
14、T.Xu;D.Cheng,Receding horizon-based feedback optimization for mix-valued logical networks: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 case, .32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CC), 2013-2013, pp 2147-2152, 西安, 2013.
15、D. Cheng, X. Xu,Bi-decomposition of multi-valued logical fun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 Automatica, 49(7), pp 1979-1985, 2013.
16、J. Feng, H. Lv, D. Cheng,Multiple fuzzy re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upled fuzzy control, Asian J. Contr., 15(5), pp 1313-1324, 2013.
17、D.Cheng, T. Xu,Application of STP to cooperative games, Proc. 10th IEEE ICCA, 2013-2013, 2013.
18、D.Cheng, F. He, T. Xu,On networked non-cooperative games – A semi-tensor proct approach, 9th ASCC, 2013-2013, 2013.
19、T. Xu, D. Cheng,Receding Horizon-Based Feedback Optimization for Mix-valued Logical Networks: 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 Case, The 32nd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2013-2013, 2013.
20、Cheng Daizhan; Qi Hongsheng; Zhao Yin,An Intoction to Semi-Tensor Proct of Matrices and its Applications, World Scientific, 2012.
等248条科研成果请查看科研之友。
F. 李阳光的科研成果
[1] Yang-Guang Li, Li-Mei Dai, Yong-Hui Wang, Xin-Long Wang, En-Bo Wang*, Zhong-Min Su* and Lin Xu, A new molybdenum-oxide-bas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framework templated by double-Keggin anions, Chem. Commun, 2007, 2593-2595;
[2] W.L. Chen, Y.G. Li*, Y.H. Wang, E.B. Wang*, Z.M. Su,Building block approach to nanostructures: step-by-step assembly of large
lanthanide-containing polytungstoarsenate aggregates, Dlton Trans. 2007,4293-4301;
[3] W.L. Chen, Y.G. Li*, Y.H. Wang, E.B. Wang*, Z.M. Zhang,A new polyoxometalate-based 3d–4f heterometallic
aggregate: a model for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ew
heterometallic clusters, Dalton Trans. 2007, in press.
[4] Kai Yu, Yang-Guang Li,* Bai-Bin Zhou,* Zhan-Hua Su, Zhi-Feng Zhao,and Yu-Nan Zhang, Eur. J. Inorg. Chem., 2007, in press.
[5] Y. G. Li, W. Wernsdorfer, R. Clérac, I. Hewitt, C. Anson, A. K. Powell*, New Valence-Sandwich [MnII4MnIII4MnII4] Aggregate Showing Single-Molecule Magnet Behavior, Inorg. Chem., 2006, 45, 2376-2378.
[6] Y. G. Li, L. Lecren, W. Wernsdorfer, R. Clérac*, Antiferromagnetic order in a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of manganese trimers based on imidazole and Schiff base ligands, Inorg. Chem. Commun. 2004, 7, 1281-1284.
[7] Y. G. Li, N. Hao, E. B. Wang* et al, New High-Dimensional Networks Based on Polyoxometalate and Crown Ether Building Blocks, Inorg. Chem., 2003, 42, 2729-2735.
[8] Y. G. Li, N. Hao, Y. Lu, E. B. Wang*, Z. H. Kang, C. W. Hu, New Two-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Networks Constructed by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ate and Chelate Ligands, Inorg. Chem. 2003, 42, 3119-3124.
[9] Y. G. Li, G. De, M. Yuan, E. B. Wang* et al, A novel two-dimensional arsenic vanadate network grafted with a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Cu(phen)]2[VIVVV4As2O19]·0.5H2O (phen = o-phenanthroline) , Dalton Trans., 2003, 331-334.
[10] Y. G. Li, N. Hao, E. B. Wang*, Y. Lu, C. W. Hu, A novel 3-D inorganic-organic framework with 2-D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based on trinuclear cobalt clusters: [Co3(btec)(C2O4)(H2O)2]n, Eur. J. Inorg. Chem., 2003, 2567-2571.
G. 孙万儒的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酶学、酶工程、基因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参与我国北方生物工程中试基地筹备和建设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六项。在酶法生产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母核6-APA和7-ADCA,及其侧链D-苯甘氨酸和D-对羟苯甘氨酸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在特种生物高分子材料普鲁兰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新兴生物材料在医药、食品、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抗菌多肽乳链杆菌肽的产业化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目前研究重点是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解决手性药物与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问题,已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4本。现担任“科普报告希望行”演讲团副团长。
H. 江若尘的科研成果
论文
1.价格歧视和网络营销 生产力研究 2001.1
2.试析安索夫拓展战略和波特竞争战略的关系 生产力研究 2001.3
3.员工的超监督激励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02.12
4.顾客满意度的衡量 技术经济 2003.5
5.A New Perspective of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Journal of Customer Behaviour 2004.3
6.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IABPA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4.5
课题
1.大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01JA630039);
2.中国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研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0)14号】;
3.WTO与我国经济类研究生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华东研究中心项目;
4.中小企业支持体系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AHSK01-02D041);
5.大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001JW199)。
专著
1.大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微观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获奖情况
磨洋工和效率工资,蚌埠市政府三等奖,2001;
大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蚌埠市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I. 季峻峰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与他人合作研究发现多种新的东亚古季风替代性指标。这些指标涉及黄土和古土壤在季风作用下的多种地球化学变化 。
2.对粘土矿物-环境(包括热液,成岩和成土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指示意义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
3.研究提出了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快速测量土壤和沉积物中铁氧化物矿物含量和磁化率变化的新方法,具有环境和遥感应用意义。
代表性文章、论著
47.Chen J, Chen Y, Liu LW, Ji JF, Balsam W, Sun YB, Lu HY
Zr/Rb ratio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6): 1471-1482 MAR 15 2006
46.Lian B, Hu QN, Chen J, Ji JF, Teng HH
Carbonate biomineralization inced by soil bacterium Bacillus megateriu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22): 5522-5535 NOV 15 2006
45. Fan CF, Chen J, Chen Y, Ji JF, Teng HH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ubility and solubility proct: The roles of crystal sizes and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15): 3820-3829 AUG 1 2006
44.Liu LW, Chen J, Ji JF, Chen Y, Balsam W.
Variation of Zr/Rb ratios in the Chinese loess deposits ring the past 1.8 My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change of East Asian monsoon intensit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7: Art.
43.Shen ZX, Cao JJ, Zhang XY, Arimoto R, Ji JF, Balsam WL, Wang YQ, Zhang RJ, Li XX.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ron-oxide minerals in aerosol particles from norther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67 (2-3): 899-907 AUG 31 2006
42.Wang XY, Lu HY, Ji JF, Wang XY, Zhao J, Huang BC, Li Z
Origin of the Red Earth sequence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ridity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9 (5): 505-517 MAY 2006
41. Ji J, Zhao L, Balsam W, Chen J, Wu T, Liu LW
Detecting chlorite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 by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4 (2): 266-273 APR 2006
40. Ji JF, Balsam W, Chen X, et al.
Rate of solar insolation change and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4): Art. No. L04706 FEB 22 2006
J. 孟中平的科研成果
现任黑龙江白癜风医学研究院首席学者顾问,在攻克皮肤病世界难题——白癜风上,他破除西医治疗白癜风依赖激素和抗癌药的弊端,努力开发祖国医学传统,多年一直致力于白癜风病因病理、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并多次从美国通用、意大利戴克等医疗巨头引进先进诊疗技术。
在国内率先成功运用“黑色素细胞培植法”特效治疗白癜风,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是我国皮肤病色素细胞种植法创始人。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药科学大会上,他的“白癜风早期诊断研究”荣获国家医药科技成果奖。
1991年首次从德国引进黑色素细胞移植疗法,实现白癜风在临床治疗长期无法突破的难题。
2010年与众多白癜风临床医师共同成功研发出“GX-B多维白癜风康复工程”,在2011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已经纳入全国推广。 在从事皮肤病临床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中,为中国银屑病科研与救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奖,在国内率先成功运用国际最新技术——M-D多维银屑病康复体系治疗银屑病,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是我国免疫激活肽修复再生疗法创始人。他曾在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应聘出席国际皮肤病专业学术讲学交流,2011年全国科技大会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国内率先成功运用国际最新技术 ——M-D多维银屑病康复体系治疗银屑病,其相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他曾在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应聘出席国际皮肤病专业学术讲学交流,2011年全国科技大会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