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Cdp成果

Cdp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06 16:37:49

A. 党的17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的看法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威海后升为地级市成为第15个),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前沿,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最早感受世界经济浪潮的熏陶和冲击,最先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挑战和洗礼。20年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抢抓先发效应,综合运用国家优惠激励政策,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优势,建立起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加速生产要素的重组和流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崛起,带动东部沿海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民间资本最活跃、社会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对外起到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对内发挥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对推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伟大跨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对15个沿海开放城市20年的经济腾飞作一简要回顾分析。

20年的改革开放,使沿海开放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的努力奋进,铸就了世人瞩目的辉煌。

1、城市规模扩大

按目前行政区划,15个沿海开放城市共有土地面积14.2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8%。对外开放前的1983年,各市规模相差很大。从城市级别看,上海、天津是直辖市,广州、福州是省会,威海是县级市,其他10个是省辖市。1987年威海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大连、青岛、宁波和广州被列为副省级城市。

15个城市1983年年末总人口7861万人,2003年年末户籍总人口9443万人,20年人口增长了16。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却由1983年7.63%下降到2003年的7.31%。由于此数据不舍暂住人口,而这部分人在沿海开放城市中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非常迅速,加上20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所以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扩张,要比现有数据大得多。

15个城市1983年人口密度平均为552人/平方公里,2003年增加到663人坪方公里。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不仅各市的人口密度一直都高于全国平均,而且越来越高。15个城市1983年每平方公里人口比全国平均多444人,2003年比全国平均多528人。

1983年15个城市按人口规模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接近1200万人;第二层次为天津、南通、青岛、温州、烟台、广州、宁波、大连、福州、湛江,460—790万人;第三层次为连云港、威海、秦皇岛、北海,100—350万人。2003年人口最多的仍然是上海,达到1341.8万人;天津从第二层次中脱颖而出,达到926.0万人;南通、温州、广州、青岛、湛江、烟台、福州、大连、宁波和新上升的连云港在同一层次,为460—780万人;最低层次城市秦皇岛、威海、北海人口有所增加,上升到140—280万人。

2、经济实力增强

对外开放前各地发展均较缓慢,沿海城市也不例外。1983年15个城市共实现GDP仅93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甚至低于2003年天津一个城市(2387亿元)的水平。相对而言,15个城市当年的总体基础还好于全国平均水平,GDP占全国总量的15.7%,比人口占全国比重高8.1个百分点。20年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3年15个城市共创造GDP2437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83年的10.3倍。GDP占全国总量的20.9%,比20年前提高5.2个百分点。GDP占全国比重比同期人口所占比重高13.6个百分点,比面积所占比重高19.4个百分点。相当于不到全国144的人口,创造了16的价值。

1983年15个城市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为119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04.7%。2003年15个城市人均GDP为26103元,比20年前扩大了24912元。15个城市人均GDP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288.2%,比20年前增加了83.5个百分点。2003年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154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标志着综合实力跃上新平台,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3、产业结构优化

沿海开放城市产业结构一直优于全国水平,农业比重明显较低。1983年15个城市三次产业构成为17.1:58.7:24.2,一产比重比全国水平低16.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高14.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高1.8个百分点。2003年15个城市三次产业构成为6.3:50.0:43.7,一产比重比全国水平低8.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低2.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高11.4个百分点。20年来沿海开放城市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在发展中提高。一产,比重降低了1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降低了8.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19.5个百分点。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学揭示的规律,工业化进程通常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工业化起步阶段,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二产比重快速上升,同时三产比重也开始上升;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一产比重继续下落,二产比重在高位平台相对稳定,而第三产业比重则逐渐加速提升;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一产比重继续下降,二产比重也开始回落,三产则持续快速攀升。不难看出,经过20年的调整,沿海开放城市整体经济正在向工业化完成阶段演进。

15个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20年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很快。198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9.1亿元、547.2亿元和225.0亿元,二产中工业增加值为508.2亿元;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44.1亿元、12190.5亿元和10640.3亿元,二产中工业增加值为10925.7亿元。198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8.1%、20.7%和17.0%,200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9.0%、19.7%和28.3%。一、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增加了11.3个百分点。

4、质量效益提高

2003年15个城市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09.3亿元,是1983年的8.0倍;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259元,是1983年的6.7倍。沿海开放城市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是经济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具体体现,它综合反映了国民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

沿海开放城市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贷款均有大幅度增长。2003年末15个城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6474.0亿元,是1983年末的95.3倍;其占全国比重为21.1%,比20年前上升了2.9百分点。2003年末15个城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5614.0亿元,金融存贷比为100:76.6。2003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817亿元,是1983年末的136.0倍;占全国比重为17.9%,比20年前上升了1.6百分点。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1222元,是1983年末的114.1倍;相当于当年全国人均的247.0%,比1983年末提高33.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沿海开放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3年15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简单平均计算为-10762元,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是1983年(缺威海、青岛、连云港、南通四市数据)的18.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简单平均计算为4629元,是1983年(缺天津、连云港二市数据)的11.5倍。沿海开放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于全国平均,1983年城镇和农村仅分别高出1.7%、29.6%,2003年已分别高出27.0%、76.5%。

5、三大需求增长

20年来,沿海开放城市努力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实现国资、外资、民资三轮齐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2003年,15个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13.2亿元,是1983年的50.1倍;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4%,比1983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15个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0295元,是1983年的42.0倍,相当于2003年全国人均的2.4倍。

沿海开放城市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是经济增长的动力。2003年,15个城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09.4亿元,是1983年的25.9倍;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9.2%,比1983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15个城市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434元,是1983年的21.6倍,相当于2003年全国人均的2.7倍。

20年前我国的外贸出口较少,全国出口总额只有222.3亿美元,即使是沿海城市许多也几乎为空白。1983年15个城市中,出口总额最多的三个城市上海、天津、广州仅分别为36.5亿美元、22.9亿美元、4.1亿美元,其它城市绝大多数都不足1亿美元,全部合计大约70亿美元左右。对外开放后,外贸出口飞速发展。2003年15个城市出口总额1331.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4%。“三驾马车”中出口占全国的比重明显高于CDP、投资、消费比重,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6、开放经济提速

20年来,对外开放给沿海城市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拉动力。2003年15个城市进出口总额为2655.6亿美元,占全国的31.2%,人均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全国人均的4.3倍。15个城。市外贸依存度达9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30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达45.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1个百分点。

1983年引进外资才开始起步,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还不到20亿美元,沿海城市也微乎其微。而2003年15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250.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的46.8%,沿海开放城市无疑已成为全国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地区。2003年平均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接近1983年全国总额。

首批开放城市基本集中了大陆沿海重要港口,承担了我国大部分海洋运输货物吞吐任务。2003年15个城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5.2亿吨,是1983年的5.5倍,占全国的46.0%;集装箱吞吐量为2827.1万标箱,占全国的58.9%。

B. 连续数据保护的CDP应运而生

既然传统的磁带备份间隔较长,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连续的数据保护呢?CDP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
连续数据保护是一种连续捕获和保存数据变化,并将变化后的数据独立于初始数据进行保存的方法,而且该方法可以实现过去任意一个时间点的数据恢复。CDP系统可能基于块、文件或应用,并且为数量无限的可变恢复点提供精细的可恢复对象。
因此,所有的CDP解决方案都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特性:数据的改变受到连续的捕获和跟踪;所有的数据改变都存储在一个与主存储地点不同的独立地点中;恢复点目标是任意的,而且不需要在实际恢复之前事先定义。
所以,CDP可以提供更快的数据检索、更强的数据保护和更高的业务连续性能力,而与传统的备份解决方案相比,CDP的总体成本和复杂性都要低。
尽管一些厂商推出了CDP产品,然而从它们的功能上分析,还做不到真正连续的数据保护,比如有的产品备份时间间隔为一小时,那么在这一小时内仍然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严格地讲,它们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CDP产品,我们只能称之为类似CDP产品。
CDP 半成品出炉
EMC、Symantec、微软都推出了类似CDP产品,这三款软件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使用微软卷影复制服务(VSS)生成快照,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保护,是基于Windows、面向中小企业用户的所谓“near-CDP”产品。
EMC表示它重写了其RepliStor软件以执行几个从文件和应用程序的时间点(point-in-time)数据拷贝。这个基于Windows的异步复制程序的升级版本功能比较类似于微软的DPM,被看作是一款近CDP产品。
6.1版本的RepliStor是EMC接管其收购的Legato软件后继续发展的成果,它拷贝隐藏在微软Windows系统中的文件,避免远程办公室或数据中心的数据丢失。该软件通过网络为服务器提供同样的可用数据集,在另外一台服务器上创建Exchange 2003快照而不影响系统。
为了做到这点,它集成了微软的卷影复制服务,提供一致的快照并使第二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可用。万一主服务器发生灾难或文件损坏可以确保数据恢复。RepliStor 6.1起价为每服务器1650美元。
微软前些时候终于正式发布了其第一款备份和恢复产品,并被归入了“近CDP”应用的行列。数据保护管理器(Data Protection Manager,DPM)装载在运行Windows Server 2003或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03的服务器上。
在初始的设置和备份之后,DPM保存仅字节级别的改变,让它非常有效并非常快。微软公布了来自VeriTest的测试结果,表明DPM在备份和恢复时比基于磁带的数据保护快4到12倍。对微软新提供的这款产品的反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大约有6万个beta下载。
DPM提供备份和恢复的中央管理,但它也让最终用户自己做恢复----这个应用程序与Windows XP和Office 2003集成。DPM起价为950美元,包括一个服务器许可和保护三个文件服务器的管理许可。
微软自己的IT部门有望在部署DPM的头两年通过从130个分支办公室移去基于磁带的硬件和软件节省至少270万美元。该公司发现其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分支办公室在使用DPM之后,把保护300GB数据的时间由使用磁带的需要8小时备份减少到了大约10分钟。
惠普、富士通-西门子和昆腾将提供基于DPM的产品,而CommVault、Yosemite和CA将为DPM数据完成归档任务的软件解决方案。微软预想DPM应用在一个D2D2T(disk-to-disk-to-tape)备份和归档环境,磁带用于离站归档的最后步骤。微软认为,DPM的理想市场是有5至99台服务器的中型数据中心和大型企业的远程办公室。
赛门铁克公司将其Windows安全应用程序与从收购VERITAS得到的备份软件集成在一起,向客户提供一个持续数据保护软件包。
赛门铁克表示,新的Backup Exec 10d和Symantec LiveState Recovery应用软件确保安全的从任一时间点基于磁盘备份和恢复,而不用操心设备的使用。Backup Exec 10的用户可以免费升级到Backup Exec 10d,以前版本的用户升级费用为795美元,新用户的价格: 服务器995美元,代理每服务器295美元。

C. 三维地震在淮南煤田采区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1 淮南煤田的地质情况和地震条件

1.1 地质条件

淮南煤田为全隐蔽含煤井田,据钻孔资料揭露,区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等。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上石炭统太原组含薄煤层无开采价值,二叠系为主要含煤地层。

1.2 地震地质条件

区内盖层为第四系、第三系松散冲积层。主要煤层与其顶、底板相比物性差异大,故煤层与顶板、底板分界面都是良好的反射界面,可形成较强的反射波,主要可采煤层有13-1、11-2、8、4、1煤层等厚煤层,属稳定或较稳定煤层,可获得如下标准反射波。

(1)T0波。对应于新生界底界(基岩顶界面)的反射波,新生界底界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该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形成一个较稳定的波阻抗界面,故定为主要标准波之一,用以控制新生界厚度变化。由于受古地貌的影响区内T0波部分地段品质变差。

(2)T5波。T5波为对应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13-1煤层的反射波。该煤层厚且稳定,与其顶底板之间物性差异显著,波阻抗差异大,形成的反射波波形突出,能量强,波形特征明显,勘探区内都能够连续追踪,是研究上部煤系地层起伏形态及控制断裂构造的主要标准波之一。

(3)T4波。形成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11-2煤层波形突出,特征明显,与T5波间距40ms左右,能够连续追踪对比,是控制11-2煤层的标准反射波。

(4)T3波。对应于二叠系下石盒子组8煤层的反射波,反射波波形突出,能量强,波形特征明显,能够全区连续追踪,是煤系地层的主要反射波,与T5波间距90ms左右。

总之,淮南煤田各煤层对应的反射波发育齐全稳定,能够真实的反映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及构造规律的变化。各煤层反射波及其对应关系见图1,图中左边为实际生产的时间剖面,右边是利用钻孔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与雷克子波褶积获得的合成记录。

图1 各反射波组与煤层的对应关系

据上述分析,该煤田地震地质条件良好,各煤层反射波波形突出,能量强,信噪比高。煤层之间的波组关系稳定、清晰,分辨率高。

2 三维地震采集方法

采集参数根据不同的矿区、不同煤层埋藏深度及倾角等地质因素,通过试验确定合适的施工参数。淮南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一般采用束状(8线8炮、8线3炮、6线4炮等)观测系统,接收道数192道、384道、576道等,接收道距:10m、20m,叠加次数16~24次,CDP网格为10m×10m。采样率:0.5mS,采样长度:1.5s,记录格式:SEG-D。记录密度:6500BPI。

3 地质成果

3.1 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和次级褶曲的控制

追踪煤层反射波同相轴(图2),勾绘出各煤层的形态;如图3中煤层底板等高线的间隔可以控制到1.0~2.0m。图4煤层的三维可视化显示某煤层的鸟瞰图。在淮南煤田,三维地震能够查明主要煤层的起伏形态及波幅≥5m的褶曲,煤层底板深度误差≤1.5%。利用三维数据体,通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鸟瞰图等可以客观、准确地控制地下煤层起伏形态。

图2 煤层产状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图3 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图4 煤层鸟瞰图

3.2 断层的控制

利用时间剖面上有效波的同相轴、波形、振幅强度、波组特征、时差等综合对比来控制煤层的构造发育。落差较大的断点表现为同相轴的明显错断和重复;落差小的断点反映为对应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错动、扭曲、波形异常等现象,如图5。

图5 落差3m左右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显示

对于淮南煤田,三维地震能够查明主要煤层落差≥3m的断层,平面摆动小于15m;小于3m的断点尽可能给予组合。当主要煤层之上有13-1厚煤层时,查明8煤层落差≥5m的断层,平面摆动小于15m;小于5m的断点尽可能给予组合。

下表是淮南煤田某矿三维地震勘探断层控制一览表,三维地震勘探控制面积为0.3km 2,解释组合断层14条:落差≥5m的3条,落差0~3m的5条,落差0~2m的6条;后经巷道揭露,查明了3m以上断层,落差2~3m的断层基本相符。

中国煤矿物探研究

3.3 岩性及煤厚变化趋势的预测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煤层反射波振幅、相位、频谱的变化,利用钻孔揭露的煤层厚度作标定,可以对岩性及煤厚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图6 不同煤厚对应的反射波同相轴振幅不同

图7 煤层等厚线图

图6是煤层厚度变化与反射波振幅的对应关系标定图,图7是根据图6的对应关系,计算机自动拾取振幅参数计算出的煤层等厚线图。图7是某矿11-2煤层的厚度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11-2煤层厚度变化基本稳定,在测区中东部、东南部、西南角为厚煤带,一般厚度2.0~2.5m;西南部为一树杈形薄煤带,其煤层厚度仅为1.0~1.5m。其余为较厚煤层带,煤厚1.5~2.0m。区内无煤厚小于1.0m的不可采薄煤带。

对于淮南一些矿三维地震勘探的成果资料,从后期验证情况来看,在淮南煤田,对煤层赋存形态的控制,主要煤层的深度误差不超过1.5%;查明落差大于5m的断层,对落差3~5m的断层能够基本查明,解释落差0~3m的断层。结合钻孔资料能够圈定出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和不可采范围。

三维地震勘探经过采集、处理、解释等各个环节的细致工作,提供了煤层形态、构造及煤层结构变化趋势等各项资料,为矿井更加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本文发表于2005年《煤田地质与勘探》增刊)

D. CDP化妆品的详细资料

CDP化妆品的全称是CLE DE PEAU BEAUTE,也可以简称为CPB。中文翻译是肌肤之钥,属于日本资生堂旗下的顶级品牌。

它于1997年正式面市,2001年正式导入中国市场。该品牌已经在全世界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百多家形象专柜。CPB系列产品为各类型肌肤提供最基本的护理产品,也为个别肌肤提供特别护理产品,令肌肤尽现自然雅致之美。

(4)Cdp成果扩展阅读:

资生堂旗下产品:

Maquillage心机彩妆、蒂珂DQ、UALABEL水之印、Cle de Peau(CDP)、IPSA(茵芙莎) Ettusais(爱杜莎)、CARITA 凯伊黛 、Decleor 思妍丽、肌肤之匙(ole de peau Beaute)、Urara(悠莱)、Whitia(白娣颜)。嘉娜宝旗下产品:雅呵雅AUQA、芙丽芳丝freeplus、印象之美Impress、KATE、日月晶采、金炫光灿。

E. 衡量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下列对GDP的表述正确的是( )。 A.CDP是

a错,是GNP的内容
b对
c错,应该是相对水平
d错,GDP是价值,不是商品数量

F. 多波多分量地震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中的苏里格气田,主力储集层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的盒8段砂岩。沉积相为三角洲平原亚相上发育的辫状分流河道沉积。受沉积相带的控制,盒8段储集体在含气后,其含气砂岩的速度与围岩速度接近。而且盒8段的砂岩厚度较薄,纵向、横向上非均质性强,纵波勘探难以解决该地区的储层及有效储层的展布[10,11]。因此,在该区开展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试验是解决该区储层的一项关键技术。

针对苏里格气田地震勘探现状,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在总结2003年度的二维多分量地震勘探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维多波多分量勘探处理和解释的关键性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鄂尔多斯盆地的三维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的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通过研究苏里格气田中的储层及有效储层(含气砂岩)的展布,为区内沉积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优选出该区的天然气相对富集区,为气田下一步有效、经济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下面的内容是根据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研究报告编写的。

7.3.3.1 多波地震试验区

研究区位于苏里格气田的北部苏5井—桃5井之间,南部与苏6井块相接,北部与苏5井块相邻。面积约185km2,地震满覆盖次数(大于120次)的面积为100km2。2003~2004年在苏16井区完成二维多波12条测线324km及苏5井区多波三维采集100km2。该区的表层地貌条件为明沙地(占25%)、沙草地(占20%)、黑梁带(占15%)、碱滩(占40%)。

该区目前共有4口完钻井,其中桃5井和苏13井两口井为1999~2000年完钻的探井,试气获工业气流。另外两口井,苏31-13井和苏31-16井,为2002年完钻的开发评价井,两口井盒8段为薄互层砂岩沉积,试气均未达到工业气流。苏里格庙地区盒8段储层为石英砂岩,盒8含气砂岩主要电性特征表现为“三低、两高、一大”,即低自然伽马、低密度、低补偿中子;高电阻率、高时差;大幅度自然电位异常。

7.3.3.2 试验区三维多波资料解释

(1)盒8段沉积相解释

苏里格气田的沉积背景为辫状河沉积,沉积物源来自于盆地的北部,河流为近南北向展布。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研究,主要研究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干体、方差体地震相研究:相干体技术最早是用来研究储层裂缝系统的。但是,在河流沉积过程中,由于主河道与河岸的水动力环境不同,常会造成河道与河岸的相干性或方差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储层段的地震道之间的差异性来检测河道。

2)频谱分解技术研究沉积相:在砂泥岩地区,低频段的频率主要反映厚砂岩的变化,而高频段的频率成分主要反映薄砂岩的变化。砂体的厚度可以利用频率的倒数来确定。为了更好地研究该区河道沉积的沉积特征,对纵波和转换波计算的调谐体数据和离散能量体地震数据分别进行了叠加显示和沿层不等时切片。叠加显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背景的影响,突出河道的沉积特征。

3)盒8段沉积演化特征分析:在静态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苏里格气田盒8段在沉积期河道的迁移变化情况,划分盒8段内部的层序变化特征,在频谱分解、相干体、主差体等数据体上,采用沿层的不等时切片,进行盒8段内小层沉积相层序演化分析。

在对盒8段层序的沉积演化的研究过程中,对纵波为20Hz的地震数据体进行了20套切片;对于相同地层厚度的转换波数据,进行了40套的切片。主要原因是,针对相同的地层厚度,根据转换波的传播理论可知[12][13],纵波的速度大约是横波速度的1.5~1.8倍左右。从纵波与转换波各自对应的时间域所代表的地层厚度相比较,相同的时差,转换波反应的地层厚度约为纵波的一半。也就是说,纵波的一张切片所代表的地层厚度约等于转换波两张切片所表示的地层厚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把纵波与转换波的层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2)储层岩性及厚度预测

三维研究区的岩性及储层厚度预测

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的岩石物性与多波多分量地震参数的关系分析认为,针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岩储层,在岩性及厚度预测方面,应该主要考虑利用纵波阻抗或伽马反演进行岩性及厚度预测和利用横波速度(横波阻抗)进行岩性及厚度预测。

对纵波阻抗进行初步解释,对全区岩性进行初步的识别,然后利用伽马数据体把小于80API的伽马区域解释为砂岩。把纵波阻抗的解释结果与伽马阻抗的结果交汇,即可得到该区的砂体厚度。

图7.12是INLINE70线的纵波阻抗与横波阻抗剖面对比。在纵波阻抗剖面上显示出桃5井盒8上、下两段砂岩(1815~1840ms,蓝色和绿色)都很发育,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在横波阻抗剖面上,盒8上段按其阻抗值的大小可以解释为泥岩,与实际钻井结果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表明,横波阻抗或速度更有利于在该区进行岩性的识别。

图7.13是盒8段横波平均阻抗沿层切片。砂岩在横波阻抗上表现为大值。图中显示的桃5井以东地区盒8段砂岩发育;桃5井与苏31-13井中间也存在有一个砂体发育区;在苏31-13井以西地区显示出该区砂体非常发育。该图与沉积相研究的分频属性图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从砂岩的发育程度来看,研究区内主要存在有南北向的三条主河道,其中苏31-13井与桃5井附近存在有两条主要的河道,而苏31-13井西存在一条河道。

利用岩石弹性参数识别岩性及砂岩厚度

利用岩石弹性参数识别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岩的方法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岩性识别方法。通常,岩石弹性参数主要通过纵波叠前反演得到,也可以利用叠前弹性阻抗反演得到不同角度的EI阻抗,然后计算出横波速度从而得到岩石的弹性参数;或通过纵横波联合解释技术得到纵横波的速度,然后再进一步计算岩石弹性参数。

图7.14是过桃5井的拉梅系数、剪切模量及密度乘积的反演剖面。对于砂岩来说,拉梅系数、剪切模量及密度三者的乘积要比泥岩大。图中,桃5井东侧三者的乘积明显较高,纵向上盒8下段砂岩比盒8上段砂岩发育;在横向上,桃5井东侧盒8下砂岩发育;桃5井西侧CDP641-CDP691处盒8下砂岩不发育。从CDP641以西至苏13井(CDP487),盒8下段砂体发育。盒8上段砂体在CDP560-CDP725,CDP823-CDP892处较为发育。

图7.15是研究区内盒8段的拉梅系数、剪切模量及密度乘积的顺层切片,主要反应盒8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从整体上可以看出,研究区的北部地区砂体横向变化较南部地区大,东部地区砂体的变化比西部地区的变化复杂。

(3)含油(气)性检测

多波多分量联合进行含气性检测主要包括三种方法[14]:纵横波振幅比、纵横波速度比、纵横波联合计算泊松比。

在苏里格气田盒8砂岩气藏中,经过分析认为,当储层含有流体时,会引起储层段纵波振幅的少许降低,而储层段的横波振幅不变。根据这一特点,分别求取纵波和转换波的目标层位的均方根振幅,然后进行纵横波振幅比或横纵波的振幅比。如果采用纵横波的振幅比,则振幅比值小表明含气性好。对于纵横波的速度来讲,储层含气后引起纵波速度降低。因此,纵横波速度比的低值区代表含气性好的地区。并且当砂岩含流体后,速度比的降低也会引起泊松比的降低,因此,低泊松比也能指示好的含气性。

图7.12 INLINE70线(桃5井)纵波阻抗(上)与横波阻抗(下)对比

图7.13 横波盒8段平均阻抗切片

图7.14 过桃5井INLINE方向的拉梅系数、剪切模量及密度乘积的反演剖面

图7.15 盒8段平均拉梅系数、剪切模量及密度乘积的顺层切片

图7.16为纵横波速度比的平面分布特征。图中除苏13井基本符合外,高产井——桃5井的纵横波速度比低,而两口干井——苏31-13井和苏31-16井的速度比较高,解释结果与实钻井结果一致。另外,从全区来看,苏31-13井的东部含气性要好于西部,这与振幅比的分析结果吻合。

图7.16 纵横波速度比含气性检测结果

(4)储层厚度及含气性综合评价

砂岩厚度的综合评价

在对研究区内的储层特征综合分析时,面对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厚度预测的差异以及多种方法进行厚度预测的差异,为使预测的砂体较为可靠,必须进行砂体厚度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时要充分考虑沉积相的特征;以纵波的分频处理成果为主要依据,并将成果转换为转换波的分频成果,同时考虑其多属性的分类结果;对于多种反演之间的矛盾,采取最大原则而不是采用交汇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能够预测到盒8段全部砂岩。

图7.17为盒8段上部的砂体厚度分布图,图7.18为盒8段下部的砂体厚度分布。对比来看,该区盒8下段砂岩比上段砂岩发育。盒8下段砂岩厚度一般在10~30m,而盒8上段砂岩厚度一般在10~15m。综合沉积相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盒8下段主要发育有4条近南北向的主河道,分别为苏13井、苏31-13井西、苏31-13井东和桃5井4条主河道,其中以桃5井的主河道最为发育。河流整体表现为网状交汇,形成了较强的非均质性。

图7.17 多波三维区盒8段上砂岩厚度图

图7.18 多波三维区盒8段下砂岩厚度图

储层含气性综合评价

在对三维多波研究区进行含气性综合评价时,采取加权系数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河道砂体预测及其他含气性检测的结果,均给予不同的权系数,然后进行加权。如果权系数大于7,则划分为Ⅰ类储层;权系数在5~7之间,则为Ⅱ类储层;权系数小于5,则为Ⅲ类储层。地震有效储层厚度与地震检测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地震的含气性检测结果与其有效储层厚度的对应关系为:Ⅰ类储层,相对集中的有效储层厚度一般大于5m;Ⅱ类有效储层为3~5m;Ⅲ类有效储层则小于3m。然后,选择了10个参数进行评价,每个参数的权系数为1。

选用的10个参数为:纵横波分频主河道预测;纵波弹性阻抗反演结果;λμρ弹性反演;AVO的P∗G属性;纵波拟泊松比;AFI反演的碳氢聚合物的可能性分布;AFI反演的油气水分布的可能性;小波变换烃类检测;纵横波振幅比;纵横波速度比(或泊松比)。

图7.19是区内含气性综合评价的结果。该区Ⅰ类有利含气区面积为17.003km2,占整个地区面积的10.08%;Ⅱ类含气有利区面积为64.47km2,占整个地区面积的38.23%;Ⅲ类含气有利区面积为9.49km2,占整个地区面积的5.62%。

图7.19 三维多波区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G.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物探技术方法应用

李洪涛孙党生杨勤海杨进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中经常使用的物探技术方法以及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以求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示范效应,进一步为地质灾害勘察提供先进有效的测试手段。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察物探技术方法

1前言

从1997年至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与论证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奉节三马山小区物探勘察,巴东黄土坡滑坡、万州官塘口滑坡物探勘察,重庆14区县库岸调查等一批应用研究课题及物探勘察任务。先后在三峡库区的巴东、巫山、奉节、万州及丰都、石柱等地进行了大量的综合地球物理勘察。本文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应用实践经验总结和体会,以求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示范效应,进一步为地质灾害勘察提供先进有效的测试手段。

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2.1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2.1.1工作技术方法

(1)展开排列法

考虑到库区地形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奉节和巫山两地,在布置地震剖面之前,作为一种重要的试验方法,都采用了展开排列法。其作用是了解测区地震波波组中各种波的时序排列关系,进行震相分析,从而确定数据采集的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采取合适的激发与接收措施,进行地层介质速度参数的估算。展开排列法观测系统采用0m、10m、20m、30m、40m、50m等不同偏移距,道距2m或3m。

(2)共深度点多次水平叠加法(CDP)

CDP水平叠加法是在不同激发点和接收点上采集来自相同反射点的反射波,在得到的多张地震记录中抽出界面上共反射点道集,经过速度扫描、动静校正之后,进行叠加处理,以时间剖面的形式给出地质界面及构造信息,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对压制干扰波有显著的作用。CDP剖面观测系统中的偏移距的选择,是根据面波、声波等干扰波与目的层反射波的关系确定,分别采用30m、40m和69m。道距采用2m、3m和5m。水平叠加次数大部分为6次,部分用3次。

(3)地震高密度映像法

高密度映像技术采用单次激发、单次接收等偏移距信号采集,其工作模式与水域中声纳法类似,故又称为陆地声纳法。采集的信号经幅度压缩、彩色调制,以彩色映像的方式显示。高密度映像法的偏移距用2m,点距1m。

2.1.2野外数据采集设备

地震勘探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的SWS—1A型多功能面波仪与瑞典ABEM公司MARK6轻便多道地震仪。接收检波器用38HZ高灵敏数字检波器配CDP轻便覆盖电缆。根据探测目的层的深度,以及测区施工条件,分别采用锤击与炸药爆破两种震源。锤击震源锤重24磅,锤垫厚20mm。为增加有效信号,压制随机干扰,采用垂直叠加,叠加次数一般为5次。炸药震源一般在炮孔中激发,孔深1~2m,药量100~200g。

2.1.3资料数据处理

CDP剖面资料的数据处理采用CSP.3.3地震数据处理系统。针对本区地形坡度大且起伏剧烈的特点,在叠前和叠后均作了地形校正。处理内容还包括增益控制、噪音和干扰波切除、滤波、速度分析、动校正与水平叠加等,最终输出含有地形线的CDP水平迭加双程反射波时间剖面图,成果地质解释图是在AutoCAD14.0下完成的。处理流程如图1。

图1浅层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

2.2面波勘探

采用瞬态面波(瑞雷波)勘探。在地表用震源竖向激震时,一般会产生直达纵波、折射纵波、反射纵波和瑞雷波以及各种转换波。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所有这些波中,瑞雷波的能量最强,约占67%。瑞雷波是一种沿地表传播的表面波,其传播的波阵面为一个圆柱体,传播的深度约为一个波长。利用瑞雷波的频散特性,即不同波长的瑞雷波传播特征反映不同深度地质体的特征,进行地质介质结构的探测。

2.2.1仪器设备

面波勘探采用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的SWS—1A型多功能面波仪,接收检波器采用4Hz低频检波器,面波剖面采用12道排列,道距1m,点距5m,偏移距分别为0m、5m、10m、15m和20m。

2.2.2资料处理

面波剖面采用 FKSWSA面波处理系统,通过多道三维傅里叶变换,在时间—空间(T—X)域和频率—波数(F—K)域内进行速度和波数(波长)滤波,消除非面波信号,有效地提取面波信息,绘制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资料的反演解释。

FKSWSA面波处理系统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拟合处理,即设定的地层结构参数与计算的地层参数,通过相关系数判断,确定最佳地层结构反演结果。

2.3地震层析成像(CT)

地震层析成像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像技术类似,是一种边界投影反演方法。从地震波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出发,地震层析可分为射线层析和波动方程层析两类。它们分别测定地震波的走时、振幅、相位、周期等信息变化,反演地质介质三维速度结构或衰减特性,并以图像表示其结果。

地震 CT数据采集采用井间与井地结合的方式。井地方式是在两孔之间沿地面上激发弹性波,孔中接收;井间方式是在一孔内激发,另一孔内接收。接收点距2m和1m,炮距2m或视井中条件确定,构成上下交叉的观测系统,以保证射线覆盖测试区域,提高成像精度。

2.3.1仪器

SWS—1A多功能面波仪或 MARK6轻便多道地震仪。

接收采用串联式气囊检波器与井壁耦合。

采用爆炸震源,电雷管激发。

2.3.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CST for Windows地震层析成像系统。每个成像区域均按2m×2m单元剖分,每个单元块上的射线节点密度为10个×10个。成果以波速等值线色谱图展示,图像输出是通过Winsurf6.04实现的。处理流程如图2。

图2地震层析成像数据处理流程

2.4EH—4电导率成像

EH—4电导率成像方法属部分可控源与天然场相结合的一种大地电磁测试法。不同于直流电法,它不是通过延长电缆和加大极距来增加勘探深度,而是在测点上,通过其变频获得深度信息。EH—4在奉节县宝塔坪三万塘地面塌陷坑调查中,在坑底布置了一条南北向剖面,点距5m,电偶极距15m,与剖面方向一致。在塌陷坑南侧地表布置了一条剖面,点距5m,电偶极距10m。

2.4.1仪器设备

EH—4电导率成像系统是由美国 GEOMETRLCS和EMI公司联合生产。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一种电磁法勘探仪器。

2.4.2EH—4的资料处理

包括现场数据处理和后续处理两大部分。现场数据处理主要是一维分析,用于检查野外采集的数据质量和调整参数。后续处理包括数据分析、一维数据处理和显示及拟二维处理。数据分析软件用于识别噪声源,估计和调整发射机的信号电平,分析数据采集质量。一维数据处理和显示是在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到新的功率谱后的资料再处理,可删除噪声严重的数据以减少发散,增加信号的相关度。二维处理是采用EMAP法进行拟二维反演,有效地消除静态效应,构造电阻率断面图,在现场给出解释结果灰度图,通过计算机二维反演,进行彩色成图。

2.5声波测井技术

声波测井是以测定岩、矿的声波速度和幅度为基础,在划分基岩岩性、风化破碎程度,确定破碎带位置、基岩与覆盖层分界面以及在覆盖层、基岩内确定低速层等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单孔全波列声波测试是采用一发双收探管,发射—接收源距50cm,间距30cm。在钻孔内(裸孔)沿井壁发射、接收声波信息,测井时将探管下至井底,按一定点距向上测试,由计算机完成全波列数据采集与数据存储,室内通过回放和资料处理拾取纵、横波,在全波列采集波形中根据波形干涉点、幅度、频谱分析,确定纵横、波初至走时,计算纵波、横波速度绘制成果图。

测试使用的仪器为SSJ—4D全波列声波测井仪(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井下探头分采用干孔贴壁式和水耦合两种类型。

3应用成果分析

3.1滑崩堆积体

滑崩堆积体是一种多成因、多期次的松散堆积体。其大部分是在构造和重力卸荷及岩溶作用下形成的滑坡体、崩塌体、泥石流堆积体和岩溶塌陷堆积体。地球物理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堆积体厚度及深部结构特征,采用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展开排列法、CDP剖面与面波法。

3.1.1巫山新城址净坛路—祥云路—集仙路深部结构特征

该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冲沟人工回填等因素,给地震探测带来了很大困难。图3(剖面F)反映了净坛路—祥云路—集仙路方向的深部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完整基岩埋深达40~50m,而在祥云路至集仙路之间形成深达30m的深槽。图4(剖面 H)横切头道沟,冲沟形态明显。在时间剖面上,凡是在冲沟部位,由于切割、风化呈多同相轴形态,反映冲沟堆积物的复杂性。探测结果明显反映了堆积体的顺层特征。

3.1.2滑崩堆积体精细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提示滑崩堆积体精细结构特征,采用了面波探测来了解浅部的地质结构。图5列出典型的频散曲线及其地质解释结果,可以看到面波勘探能够很好地提供浅部地层细节及其速度分布资料。结果表明,滑崩堆积体内部可划分为3层:

图3巫山新址净坛路—集仙路(剖面F)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第一层:0~3.15m,为含砾石粘土层,横波速度330~470m/s。

第二层:3~8m,为碎石夹土层,横波速度470~770m/s。

第三层:8~16m,为破碎岩层,横波速度770~970m/s。

3.1.3成果解释

滑崩堆积体埋深约40m,但是祥云路至集仙路之间存在深达70m的凹槽。滑崩堆积体底面明显顺岩层方向,倾角达30°。在滑崩堆积体中,可细分为3层,其波速不超过1000m/s,说明其岩体完整性较差。

3.2 滑坡

滑坡勘查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是 CDP剖面法,勘查对象有巴东县新城区黄土坡滑坡、巫山秀峰寺滑坡、重庆市万州区关塘口滑坡、万州区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滑坡等。本文仅对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成果分述如下。

3.2.1巴东县新城区黄土坡滑坡

(1)地震时间剖面波组特征

巴东黄土坡滑坡共做了9条剖面,本文列举2条剖面予以分析。从图6(D剖面)、图7(C剖面)中的时间剖面可以看出均存在一至二组反射波同相轴,其中T1波组较稳定,时间在30~60ms左右,其深度为30~51m,这一层可以认为是第四系滑坡堆积体与下伏基岩的分界面,T2波组时间在50~90ms左右,其深度为52~76m,这一层可认为是基岩风化岩层与完整基岩的分界面。从图6(D剖面)及图7(C剖面)可见均未发现有大的断层形迹的显示,但裂隙(节理)较发育,形成岩体破碎,从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形成了杂乱弱反射或波组的错断标志。

图4巫山新址祥云路(剖面H)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图5巫山新址净坛路—集仙路面波勘探结果

图6巴东黄土坡滑坡(D剖面)浅层地震勘探时间剖面

图7巴东黄土坡滑坡(C1、C2剖面)浅层地震勘探时间剖面

(2)地质解释

巴东黄土坡滑坡地震勘探结果基本查明了工作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体的厚度及空间分布范围、滑坡堆积体的厚度及分布范围。推断地质解释图直观反映了基岩埋深及起伏形态,其埋藏深度分布范围一般在50~90m左右。查明了工作区内基岩软弱结构面的异常分布带及位置,共解释推断基岩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带共计21处。

3.2.2巫山秀峰寺滑坡

(1)地震时间剖面的波组特征

巫山秀峰寺滑坡共做了8条浅层地震剖面,本文列出其中典型的地震剖面1条见图8,从时间剖面可以看出,均存在一至二组反射波同相轴,其中一组比较稳定,时间在50ms左右(消除地形影响后)。这一层可以认为是滑坡堆积体与下伏基岩的分界面,其深度一般为30m左右。对一些不同结构特征的界面,如风化岩体也有所反映。时间一般为75ms左右,推断为完整基岩与风化岩体或碎块石层的分界面。另外,在图8中,CDP点120~140反射波同相轴向下凹陷甚至尖灭,结合现场地质情况,这一位置为一古寺庙所处位置,在地震反射波中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古代工程人工开挖造成地层波阻抗界面差异所致。

图8巫山秀峰寺 D3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2)地质解释

巫山秀峰寺滑坡所完成的8条浅层地震剖面,基本查明了滑坡堆积体的厚度和空间形态,推断地质图直观反映了基岩的形态和覆盖层的厚度变化。除基岩面之外,CDP剖面上还有一些同相轴,它们都是地震波地质信息的真实反映,如D3线所反映的同相轴不连续现象与旧寺庙位置相吻合。秀峰寺滑坡的8条剖面展示了秀峰寺滑坡堆积体厚度约在25~35m之间。

3.2.3重庆万州区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滑坡勘查

(1)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

万州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滑坡勘查共做了5条CDP浅地震剖面。图9、图10是其中两条典型剖面,从图7、图8可见地震反射波的波组特征较明显,一般延续1~2个相位,从波的相位、能量、波形、连续性等方面来对比,其中T1波组为第四系滑坡堆积层与下伏基岩(风化层)的分界面,该层反射波的连续性和相位特征是分析判断崩滑堆积层厚度变化的主要依据。T2反射层推断为基岩内部的反射,是推断基岩埋深及起伏形态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基岩风化壳及软弱岩层的岩性横向的变化特征。

(2)地质解释

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滑坡所完成的5条浅层地震剖面,基本查明了滑坡堆积体的厚度和空间形态。推断地质图直观反映第四系崩滑堆积层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崩滑堆积层平均厚度为3.5~9m。基本确定了工区范围内的基岩风化壳的厚度,基岩风化壳平均厚度为14~17m左右。确定了基岩埋深及起伏形态。对工区内基岩结构面的异常分布及结构特征也作出了相应的地质推断与解释,共解释推断基岩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带共计11处。

3.2.4重庆万州区关塘口滑坡群和巴东县新城址滑坡体声波测井

重庆万州关塘口滑坡群、巴东县新城址滑坡体进行声波测井勘探,旨在结合地质调查,评估划分岩性、完整性,确定滑带、破碎带位置。

图9万州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塌岸)防护工程C—C′浅层地震勘查成果

图10万州长江大桥—上沱口段库岸(塌岸)防护工程D—D′浅层地震勘查成果

万州关塘口滑坡群总计对13口钻孔进行了观测,巴东黄土坡滑坡对12口钻孔进行了观测,图11为关塘口 ZK3典型的声(波)速—孔深曲线,它是由原始记录声波波列及其提取出的声时时差—孔深曲线和计算后绘出的声速—孔深曲线。由此,可对基岩及上覆层的界线明确地做出划分,同时还可看出:基岩部分声速在3500m/s以上,裂隙发育带声速有所低;上部覆盖层可分为平均声速1800m/s、2200m/s两层,其速度变化说明块石与土的含量、块石岩性、地层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图12为声波测试曲线图与钻孔柱状图的对比图,20.5~24m之间曲线频率低、声波幅度小,为岩体疏松的反映。钻孔20.5~24m表明完整岩体内部存在裂隙破碎带(见图12)。图13为巴东ZK1典型的声(波)速—孔深曲线,66.0~67.5m、77.5~84.5m两段波速值明显增高到3800m/s,认为已进入基岩,其间所夹68.0~77.0m段,从变面积图像看接收波形频率变低,速度变低,认为是一层软弱夹层,并在后期治理工程中得到了验证。

图11官塘口滑坡勘察ZK3声波测井成果图

图12ZK7声波测试曲线图与钻孔柱状图的对比图

图13巴东黄土坡ZK1孔声波测井成果图

万州关塘口滑坡群的13口钻井声波测试结果统计出不同地层岩性的声速平均值如表1、表2。

表1关塘口滑坡群主要岩性波速

表2黄土坡滑坡主要地层岩性波速

根据测井资料、钻孔资料分析推断关塘口滑坡存在一个以上的滑带。依据测试成果,本次推断解释的滑带,其位置为上部覆盖层与下伏基岩的岩性分界部位。从测试钻孔整体分布位置分析,滑坡体的前后缘较浅,前缘埋深为20m,后缘埋深为30m,滑坡体的中间部位埋深在55m位置。

声波测井在划分基岩岩性、风化破碎程度、确定破碎带位置、基岩与覆盖层分界面以及在覆盖层、基岩内确定低速层等方面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3.3岩溶与洞穴

3.3.1岩溶塌陷

奉节县宝塔坪小区赵家梁子西侧三万塘沟底缓坡处,于1997年5月30日下午2:30分发生塌陷,形成长短轴20~25m,深约20m的塌陷坑。剖面呈漏斗形,体积约6000~7000m3,东北侧地面裂缝离新迁移民房不足4m。塌陷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县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查明塌陷坑的深度及延伸发育情况,课题组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并运用了先进的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分辨地震勘探、高密度电阻率法、音频大地电场法及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等综合物探。

(1)EH—4电导率成像

图14为塌陷坑底 EH—4勘测剖面。

图14奉节宝塔坪塌陷坑底电法勘探剖面

从图中可以看出,完整基岩界面自坑底向下深约55m,加上坑底至地表的距离,塌陷坑底界面距地表深度约70m,同时该剖面还反映了塌陷坑南北两侧基岩风化破碎程度的差异,北侧粘土层覆盖层厚,基岩风化破碎强烈,南侧有一破碎基岩段,底部边界距地表约55m,其下可能为岩溶发育通道。此解释结果与地震 B剖面结果是吻合的。

(2)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图15反映了沿宝塔坪塌陷冲沟的深部结构特征。剖面起自塌陷坑,测线长约200m,近南北向。该区地质结构可划分为4层:

第一层:埋深0~40m,以块碎石夹粘土层为主。

第二层:埋深40~70mm,为破碎松动的岩体。

第三层:埋深70~100mm,为较完整的岩体。

第四层:埋深100m以下,为完整岩体。

另外从顺冲沟作了两条近东西向的横切剖面 B、C(图16、图17)。探测结果表明其地层结构与图15所揭示的类似,但是,在塌陷坑南侧反射界面呈现向上弯曲的拱状,类似绕射波的特点,且局部不连续,推断可能为岩溶异常点。其连线方向与冲沟方向一致。发育深度 B为55~60m,C剖面为60~65m。

(3)地震波 CT剖面

为了进一步查明塌陷坑的延伸与发育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了3条地震 CT剖面,根据地震CT成像剖面图的波速图像特征、波速等值线分布结合钻孔资料综合分析如下(见图18)。

图15奉节宝塔坪 A线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图16奉节宝塔坪B线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图17奉节宝塔坪 C线浅层地震勘探结果

图18奉节宝塔坪浅震1线钻孔 CT成像图

a.整个工作区纵波速度分布较低,均在0.8~3.8km/s之间。其上部(50~60m)碎块石土的波速分布在0.8~1.6km/s之间,基岩部分的波速仅为2.0~3.8km/s,即为钻孔所揭露的破碎岩体段。

b.CT成像的速度分布呈现不均一状,说明工作区基岩部分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上部碎块石土堆积形态不一,结构复杂。

c.由图18可以看到一系列由 NW向 SE倾的界面特征,推测为地层产状或岩性接触面。这一点与浅震B、C剖面(图16、图17)解释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宝塔坪赵家梁子塌陷坑附近,在CT剖面所处位置,基岩部分未发现较大的溶洞。但是高分辨地震与音频大地电场显示的结果都表明,在塌陷坑的下游方向,顺沟发育有一SN向构造破碎异常带,形成地下水通道,对地层介质起到溶蚀、迁移作用,其深度在50~60m。3.3.2 溶洞

为配合“重庆巫山新城地质灾害防治与利用示范研究”专题中有关浅部岩溶发育状况研究,在巫山新城周家包统建房基础作了三对地震波CT。图19为巫山县周家包ZB5—ZB6钻孔CT成像图。其速度分布在0.71~3.40km/s之间,与完整灰岩相比偏低,浅部岩溶极为发育。310m高程以下岩体相对完整,但其波速依然不高,推断解释为裂隙或小溶洞较多,尤其是ZB5—ZB6剖面的底部有一直径3m左右的红色区域,推断为溶洞。从ZB5孔310m高程至ZB6孔280m高程有6个串珠状分布的相对独立闭合的红色区域推断为受构造影响形成的溶洞。

图19巫山县周家包ZB5—ZB6钻孔CT成像图

4结束语

地质灾害受天然和人为的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控制,其分布、形成、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十分复杂,特别是在三峡库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繁多、分布广、发生频繁。单纯借助传统地质技术方法已不能完成勘查、监测、预报和防治的任务,新技术方法是改善常规地质勘查方法、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的有力武器,是地质工作取得新进展和突破的有力手段。在此次三峡库区移民迁建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地质问题的复杂性,给移民迁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为勘查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库区地质灾害勘查防治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地球物理勘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勘查新技术的应用无论从涉及的地质灾害类型、选择的方法种类及其适宜性和投入的工作都是前所未有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多方面的、突出的,历年来我所采用先进的CT层析成像、浅层地震探测、面波勘探、高密度映像、声波探测、EH—4等方法,对三峡库区岩溶分布规律、塌陷坑、滑坡体结构、人防工程分布等进行了示范研究,为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然而由于物探方法理论基础所决定的地质解释多解性的局限,以及三峡库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某些物探工作成果中往往不免存在一些差强人意之处。这要求我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包括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目的,正确地选择物探方法及其最佳组合形式)对现有物探方法的工作布置方式、数据采集和解释处理方法提出改进,以适应三峡库区特殊的工作环境。

H. 如何选择灾备解决方案

容灾是指在灾难发生时,在保证生产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系统的业务不间断地运行。
首先,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一定是符合公司现有的环境的。因此,在制定解决方案之前,工程师与运维人员一定要明确公司现有的环境和资源。到底有多少的存储空间?可以存储多少的数据?一共要备份多少的数据?这些都是在制定解决方案之前需要明确的部分。
其次,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增长来估算未来还有多少数据将进行备份。每年的数据会增加多少?又有哪部分的数据可能用不到了?高可用还是实时备份?数据回滚还是数据归档?这些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衡量。在挑选产品的过程中,不要盲听盲信。只有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
沟通成本越低的软件,越可以快速地部署和使用。例如现在很多的灾备软件都是全英文的界面。全英文的操作界面无论对工程师还是对运维人员来说沟通成本都较高。因此,容易上手的中文操作界面的软件可以降低沟通的成本,不但方便工程师部署,也可以降低后期运维的难度。
结合分析阶段的分析成果,以及企业本身在灾备上的投入,制订企业短期、长期范围内的灾备策略和目标,并有意识地将企业本身的人员组成和组织架构做出调整以适应策略要求。本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制订出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灾备方案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大,但所有的灾备方案都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恢复时间、实施与维护灾备策略所需的投入等。灾备恢复时间的需求越短,所需的实施成本就越大,实施难度也就越高。
以上内容,仅仅是灾备行业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术,但这些内容也是构建整个灾备业务的基石,这些知识有助于从业者更加科学、有序、严谨、合规地进行灾备相关的咨询与规划。

I. 想刻张加密的个人写真光碟加密后不管是在碟机还是电脑上必须输入密码才能播放,请问有没有这样的加密软件

有这样的软件,以前我也用过,但忘了什么名字了。

阅读全文

与Cdp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