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煤的最新成果

煤的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06 10:06:30

❶ 中国近几年来的新成就(十年以内)

1、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工程于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9月竣工,工期5.5年。望远镜台址挖掘完工,基地、主动反射面的建造均于2013年内动工。总投资概算为6.67亿元。

2、港珠澳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4、嫦娥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

❷ 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2)煤的最新成果扩展阅读

1、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制工艺品,河南巩义市也发现有西汉时用煤饼炼铁的遗址。《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首次使用煤这一名称。

希腊和古罗马也是用煤较早的国家,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约300年著有《石史》,其中记载有煤的性质和产地;古罗马大约在2000年前已开始用煤加热。

3、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中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

4、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要物质基础。在已发现的142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量,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煤田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产煤国家之前列。

❸ 中国煤化工的前景

一、发展中国煤化工产业的优势:
1、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价格相对低廉
中国已探明可开采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
年产量居世界第
一。品种以褐煤到无烟煤各个煤种,
特别是低变质、中低变质
煤种占有较大比例。
2、国家政策支持,
政府大力扶持,
企业坚固的资金和技
术后盾
实行“节能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煤化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加大对煤化工项目发展的支持力度,
政策倾斜获
得更多的资金投入,
不少实力强大的能源企业也审时度势有选
择地参与发展煤化工,
加大投资,
重视研发。同时,
外资与民
营资本也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大规模进入煤化工行业。
大型高效洁净加压气流床煤气化装置,
新工艺超大型甲醇生产装置,
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装置,
煤基烯烃
(MTP、MTO)
装置等各项商业化示范工厂的建成。
3、市场需求有保障,
产业化前景乐观
新型煤化工产品主要是煤炭液化生产油品燃料,
煤基甲醇、
二甲醚进一步加工生产乙烯、丙烯等。生产上述产品不仅对平
衡我国能源结构,
解决石油短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且有利
于改变传统煤化工的产品格局,
实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相互补充。
二、影响煤化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1、周期长、投资高、技术水平高是煤炭化工本身的固有特性,
要将其从不清洁的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及化工原料,
所需的环节多、流程长、技术要求高、难度
大,
投资高。
2、资源量高度集中
根据
2003
年公布的数据
,国内煤炭基础储量排前
15

的省区占总量的
96.
1%,
其中排前
3
位的山西、内蒙和陕西占
61.
82%,
仅山西就占有中国煤炭基础储量的
31.
29%。
同时,
中国煤炭资源的地区分布还有
2
个特点:
一是煤炭资源储存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逆向分布,
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格局仍
将长期存在;
二是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
富煤地区大
都缺水。
3)环境污染严重
煤直接燃烧的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
SO2

CO2
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
1
位和第
2

,其中
85%

SO2
的排放来自于煤炭的使用。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给
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压力。
2
发展煤化工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2.1
机遇
1)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经济结构
化特征日趋明显,
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
许多替代能源的新技术大部分已有开发成果,
其中许多已商业化或接近商业化。
2、受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国内油气资源不足、
石油进口日益增加的影响,
加速发展煤化工已成为煤炭和化工行业关注的热点。
三、目前煤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点评,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目前,
国内部分煤炭企业和产煤地区把建设新型煤化
工工程作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
并在加紧实施以煤化工调整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
我国煤炭工业长期以来以结构零散、无序竞争为主要特征,
传统的煤化工行业也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以简单的扩张数量为主,
不注重优化结构、治理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
式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
研发不足导致技术滞后煤化工行业持续发展的支撑力量在于技术进步。
另外,煤化工技术开发尚未被提升至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煤化工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还有相当大
的差距,
技术进步速度也比较缓慢。

❹ 含煤岩系烃源岩

1)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是区内主要的含煤岩系,广泛发育于断陷中,沉积环境以河、湖沼泽相为主。火山岩系从火石岭期一直延续至营城期,营城组火山岩系最发育,成为区内重要的储层和有效封盖层。

2)因周边次级断陷对大型物源的拦截作用,使得断陷中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所占比例较大。沙河子组-营城组优质烃源岩,累计厚度达600~1500m。

表10-37 长岭断陷深层地层简表

注:最新研究成果已将火石岭组划为下白垩统。

(据马风荣等,2010)

3)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断陷内的深凹陷地带,沙河子组沉积于断陷主要发育时期,水体相对较深,主要是半深湖—深湖相泥岩为主,湖沼相沉积范围相对较小;营城组沉积处于从断陷向坳陷的转换时期,沉积水体较浅,主要是湖沼相含煤岩系。但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基本相同。营城组下部及沙河子组湖相烃源岩TOC为0.8%~2.0%,平均达到1.5%,沥青“A”的含量达到0.15%~0.3%,总烃达到0.1%~0.2%,以ⅡB―Ⅲ型干酪根为主。

4)沙河子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黑帝庙次凹和乾安次凹(图10-97),黑帝庙次凹暗色泥岩最大厚度达800m,处于断陷边缘的坨深6井沙河子组暗色泥岩厚239m,占地层厚度的46%;营城组烃源岩分布范围与沙河子组相似,但厚度不及沙河子组。两套烃源岩叠合区,构成长岭断陷的生烃源区,烃类气藏的分布受控于生烃源区(杨光等,2010)。

5)烃源岩埋深3600~6500m,已进入高成熟演化阶段,断陷中心区烃源岩生气强度(200~300)×108m3/km2,为形成大中型火山岩(油)气田奠定了基础(周荔青等,2006、2007)。

❺ PM2.5最新研究成果是什么

据国内外PM2.5研究现状表明,就PM2.5产生过程而言,PM2.5可以由以下三种过程产生:
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
一次粒子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一些地区某些工业过程也能产生大量的一次PM2.5一次粒子的源包括从铺装路面和未铺装路面扬起的无组织排放以及矿物质的加工和精炼过程等,其它的一些源如来自建筑、农田耕作、风蚀等的地表尘对环境PM2.5的贡献则相对较小。
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
可凝结粒子主要由可在环境温度凝结而形成颗粒物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组成。
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
二次PM2.5由多相(气-粒)化学反应而形成,普通的气态污染物通过该反应可转化为极细小的粒子。在大多数地区,硫和氮为所观察到的二次PM2.5的主要组分,而二次有机气溶胶在一些地区也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颗粒物中大部分的硫酸、硫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元素碳(NP)和有机碳(BP)等组分存在于之中。
根据行业分布统计,工业燃烧排放、汽车尾气排放以及生物质燃烧排放,扬尘等都是PM2.5的主要来源。

❻ 中国最近的新成就

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1999年至今发射“神舟”系列飞船、2008年至今发射“嫦娥”系列卫星等。

❼ 如何对煤炭行业有个全方面的了解

全面讲解:
2008年以来,受国内多年积累的能源“瓶颈”因素影响及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国内煤炭市场呈现出极度涨落的特征。主要成因为,近年来国内经济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势加剧,经济主要部类农业和工业发展呈不平衡发展态势。农产品及主要消费品供应不足,首先导致前半年由cpi持续上涨引导的全面物价上涨,并形成相当严重的“泡沫化”价格;而长期依赖外部需求的的工业尤其是加工制造部门的扩张投资,直接造就了能源供应相对不足、价格大幅上行的前提,但一经遭遇外部需求突发性减弱,即暴露产能过剩的弊病。在过剩压力态势下,需求难以短期内恢复、价格大幅下滑、工业品利润率下降、重工行业甚至亏损经营,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工业行业的主要趋势。 煤炭下游用煤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目前下行的趋势仍在加剧。虽然短期内政府刺激投资的经济政策对提振市场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到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尚需时日;钢铁、电力行业的生产开工虽然相比四季度初有所恢复,但当工业保有资源量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仍然将下滑,煤炭需求仍将呈现低位盘整。那么,影响09年煤炭市场的主导因素有哪些,下面笔者分利空及利好两方面加以分析: 影响09年煤炭市场的利空因素主要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宏观调控决策难度在09 年逐渐增大,使09年煤炭市场变数加大。中央政府近期安排的四万亿元投资及在不到一百天内多达5次的货币政策调整,旨在通过增加货币流动性,从而扩大交易量来扩大内需,遏制工业品需求严重不足、价格持续狂跌、就业形势严峻局面,而非对业已过剩的工业行业的重复“追加”投资。政策预期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还很模糊。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受价格及利润影响,2008年年内已建成未投产能及在建产能,不稳定的市场及投资恐慌,将导致09年工业产能的闲置率仍将处于一定水平。煤炭下游产能不能充分运行,进一步使煤炭需求低位盘整。 2、在加大投资力度、刺激内需的时候,政府还必须防止投资方向走偏、并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一方面,资金使用不当,不仅拉动不了需求,反而会无形中加大货币供应量,形成投资陷阱,造成新一论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投资方向失误,将直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为未来一定时期内再次产能过剩埋下祸根。在政府这样的宏观经济路线考虑下,内需不可能象工业投资那样对刺激经济增长短期立竿见影,钢铁、电力原本产能过剩,煤炭产能过剩也是随之而发生的事件。 3、钢铁、电力等主要用煤行业对明年一季度的需求预期仍不是很乐观。一方面,一季度正值两节期间,其下游行业的放假、开工不足等因素促使产品需求走低,市场再次萎靡;另外,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调低,但对反倾销的考虑及外部市场本身难以在短期反弹的因素,仍然决定着国内市场的走势。 利好因素,主要为: 1、国家已经在12月份出台对矿产品增值税税率的调整计划,从明年一季度开始,矿产品增值税率统一调整至17%。煤炭产品的增值税税率将由原来的13%调高4个百分点,增加煤炭财务成本30元/吨左右(按照700元/吨的价格预算)。另外,国家对煤炭资源的资源税制改革也呼之欲出,草案是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从价征收,税率为煤价的5%(可能达到平均30-40元/吨),比以前2.5-3.6元/吨的从价额扩大10多倍。两项税收制度的改革将增加煤炭成本 70元/吨左右。税费的提高,将对煤炭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2、煤炭产品的不可再生性及初级资源属性,不允许煤炭价格一直在低水平运行。我国的煤炭资源经过近3-5年的大规模开采,储量已经大幅减少。20世纪曾经是主采矿区的各大矿业集团目前已把就业及满足煤炭需求的目光转向外围煤田,而本土储量大多接近枯竭,采掘衔接业已出现深层次矛盾。前半年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正是煤炭“瓶颈”及采掘矛盾深层次暴露的体现。只不过税费的调整未及时跟进,明年税制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使煤炭开采的隐性成本显性化,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而促进煤炭价格趋于稳定。 总体看来,明年一季度影响煤炭市场的因素多空并存,整体经济复苏、需求恢复仍然是决定性因素。煤炭资源开采部分隐性成本显性化,将加大煤炭成本,对煤炭价格形成有力支撑。

❽  主煤层煤级展布

目前国内外存在多种煤级划分方案,作者采用我国煤化作用最新研究成果(秦勇,1994;韩德馨等,1997),以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为主要参数,结合本区晚古生代主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与挥发分产率之间的实测关系,对本区煤级进行划分(表2-7)。根据上述煤级划分标准,绘制出研究区晚古生代煤的煤级分布图件,进而得出如下主要认识。

表2-7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的煤级划分方案

注:低煤化烟煤相当于长焰煤和气煤,中煤化烟煤相当于肥煤和焦煤早、中期阶段,高煤化烟煤相当于焦煤后期阶段和瘦煤,低级无烟煤相当于贫煤和无烟煤,中、高级无烟煤相当于超无烟煤。

第一,本区煤级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南最高”的总体展布规律,从低煤化烟煤至低煤级无烟煤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出现了中级无烟煤。从东北部的武乡、沁县至南部的沁水、阳城和晋城,贯穿全区的整个北北东-南南西向地带均为高煤级煤分布带,阳城—晋城一带镜质组最大反射率高达4.20%,进入了中级无烟煤阶段。此带以东的潞安矿区屯留井田一带为高煤化烟煤(贫煤—焦煤),以西的襄汾—翼城有一高煤级煤环带,临汾—洪洞—古县一带产出中、高煤化烟煤(贫煤—焦煤),西北部的霍州—灵石—介休一带则为低、中煤化烟煤(气煤—肥煤)。

第二,煤级高低与主煤层的现代埋深总体上不存在相关关系(图2-15,图1-5)。在煤级最高的东南部地区,主煤层最大埋深小于800m,浅于沁水盆地盆底地带,与煤级最低的西北部地区相当或略浅。在主煤层现代埋深达3000余米的临汾盆地,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远小于埋深较浅的东南部地区。这种分布特征表明,本区燕山运动晚期以来的构造分异(或煤层埋藏史)对煤级展布格局没有影响。换言之,本区煤级可能定型于燕山运动晚期以前的地质时期。

图2-15山西南部山西组上主煤层煤级分布图

第三,煤级分布与燕山期岩浆岩体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襄汾—翼城一带的高煤级煤环带围绕塔儿山、二峰山岩体分布,东南部高煤级煤地区的外围有燕山期岩浆活动的显示(第一章第二节),区内存在的正磁异常暗示可能存在深部隐伏岩体(杨起等,1988)。进一步来说,燕山期的岩浆热事件可能极大地影响到本区晚中生代古地热场的特征以及煤化作用的进展。

❾ 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

时作舟唐建益方正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河北涿州072750)

摘要地震技术在中国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有40年历史。以往,用这一技术在中国发现了几十个新煤田和煤产地,并与钻探配合,对200个以上地区的煤田、井田进行了普查、详查、精查勘探。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地质情况的独特的综合勘探技术。近年,为适应各大型、特大型煤矿区淮南、淮北、平顶山、兖州、神木、潞安、开滦等综合机械化采煤的需要,发展了一种专门为采区设计服务的地震技术,在为煤炭工业生产和建设提供更高精度的地质成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以实例,简要论述了近年来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包括高分辨率地震、煤矿采区地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煤层横向预测、VSP以及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关键词煤炭地震新进展地震勘探中国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耗结构中约占76%。中国的煤炭主要产自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少部分产自第三系。煤矿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层的稳定性也较差,给开发开采带来了困难。中国东部、中部大型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常因地质构造影响正常生产或使采掘接替失调。一些基建矿井对设计作重大修改或重新调整采区设计或增加井巷工程量,使巷道报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用钻井加密的方法更细微了解地质构造周期太长、成本太高,经济上很不合算,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近年,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大型矿井,因依靠深入的地震工作及其进步技术,进行了成功勘探,在100多个煤矿采区取得了突出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使这100多对矿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煤矿建设和生产上由于地质构造问题引起的被动局面,促进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

现今的地震技术,在煤炭工业中已可成功地完成以下地质任务。

(1)查明落差大于10m以上的断层(二维地震);查明落差大于5m以上断层、查出落差大于3m的断点(三维地震);

(2)查明主要可采煤层中幅度大于10m(二维地震)和5m(三维地震)以上的褶曲,主要可采煤层底顶板深度误差小于2%(二维地震)和1%(三维地震);

(3)确定和预测主要可采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天然焦化带;

(4)确定废弃巷道位置;

(5)探测陷落柱;

(6)探测煤层隐伏露头位置、平面位置误差<50m。

2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煤矿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野外工作方法、仪器和资料处理技术的全面改进。提高分辨率能力的关键是增强信号的高频成分,当然仅提高频率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宽频带和兼顾改善高频讯号的信噪比,以及对环境高频噪声的抑制。这就带来了以下问题:

(1)如何激发频率较高、频带宽的地震信号;

(2)如何接收和尽量避免接收过程中的高频信号的损失;

(3)在记录时如何将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记录下来;

(4)如何提高信噪比,还要尽可能保留反射波中的高频信息;

(5)如何补偿地震波传播中高频的衰减;

(6)如何在处理中提高分辨率。

在中国东部、中部特大型煤矿,通过野外试验确定的方法是:

2.1激发

在兼顾信噪比的基础上,采用高速成型炸药,小炸药量一般为0.5~1kg,按各地区潜水位和地层条件选择激发高频成分、高信噪比的最佳地层来激发地震波,井深8~15m或30m,砾石区采用可控震源(10~125Hz,8~10次扫描)。

2.2接收

(1)采用60Hz检波器或100Hz检波器或水听器或涡流检波器,安置在深0.3m或2m的浅坑或8m浅井中,以防止地表高频噪声和避免低速带对高频反射信号的吸收;

(2)时间采样率0.5ms、1ms;空间采样率2.5m、5m、10m;

(3)采用24位A/D转换,超低噪声超低畸变的地震资料采集系统;

(4)野外地震仪器前置放大器用30Hz或60Hz或90Hz的低通滤波器;

(5)12次、24次或48次叠加;

(6)单点多检波器接收。

2.3资料处理

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记录,主要煤层反射波的频率一般仅在60Hz左右。不能达到要求的分辨率,事实上不大可能在采集阶段完全解决分辨率问题,而且也是不经济的。精细处理可以使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众所周知,处理中除有提高分辨率的有力手段之外,也有很多环节包括叠加在内降低了分辨率。因此,在处理中各地区十分注重以下问题:

(1)精细静校正,应用初至折射资料估算静校正量;

(2)高精度动校正,以减小拉伸畸变,减小高频校正误差;

(3)噪声衰减;

(4)压缩和缓和子波作用;

多道最小平方统计反褶积、Q补偿、子波处理、串联反褶积、反Q滤波;

(5)连并约束反演;小波变换。

采用以上方法,使1000m以上主要可采煤层反射波主频达到100Hz左右,优势信噪比频率达到10~200Hz,在地震剖面上能分辨落差大于5~10m的断点,厚约0.7m的煤层。

2.4实例

(1)图1是淮南矿区一张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图中左下角的断层和中部的褶曲构造清晰可见。

图1典型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

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

a—约束反演前地震剖面;b—约束反演后地震剖面

(2)图2连井约束反演地震剖面,经连井约束反演处理后,主要反射频率由60Hz提高到约100Hz。

3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

3.1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特点

前已叙及,由于开采煤炭的深度较浅(垂深1000m以内),对地质构造查明的程度要求又很高。因此,中国煤炭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石油工业中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有着以下不同的特点:

(1)排列长度较短,一般约500~700m,非纵距不超过600m;

(2)CDP网格很密,一般为(5~10)m×(10~20)m;

(3)采用高频检波器接收,其自然频率在60Hz、100Hz,埋置在深0.2~0.3m的浅坑中;

(4)通常以4线6炮或8线3炮制获取12次覆盖共深度点反射地震数据;

(5)在资料处理中通常用每平方公里5~10个钻井数据对反射层位进行标定;

(6)采用钻孔标定速度,使主要解释精度达到1%;

(7)对地震成果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即使用采掘过程中的新获得数据对,地震解释成果进行实际修正,重新解释。

近年,在中国的淮南、淮北、济宁、开滦、永夏、大屯等矿区已完成15块三维地震勘探,每块面积2~7km2

其主要效果:

(1)查明了采区内落差大于5m的断层,落差3m的断点在地震剖面上显示明显;

(2)主要可采煤层底板埋藏深度误差,经巷道验证<1%;

(3)查出运输大巷的位置。

3.2典型实例

(1)图3是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图3淮南矿区LB矿3、4采区三维地震数据盒

(2)图4是淮南矿区PS矿A采区三维地震水平切片的一部分。小断层断距5m,在图中黑框内清晰可见。

图4淮南矿区PS矿三维地震水平切片小断层断距5m

4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

4.1煤层预测

煤层横向预测的地震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结合钻井地质成果和测井成果,研究煤层横向变化。煤层横向预测采用以下几项技术:

(1)煤层层位精细标定技术;

(2)煤层底板空间几何形态描述技术;

(3)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预测技术;

(4)煤层分叉、合并带、冲刷带描述技术;

(5)主要可采煤层露头预测技术。

横向预测煤层的依据是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变化、相位变化、频率变化和速度变化。

通常预测煤层是利用人工合成记录,VSP资料对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层位进行精确标定后用下述方法实现:

(1)波形分析法;

(2)特征参数法;

(3)稳健迭代法反演;

(4)积分地震道技术和波阻抗反演;

(5)子波振幅谱总能量法;

(6)道振幅谱比法。

4.2典型实例

(1)图5是一段典型的处于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图中T3波为3号煤层反射波,T3L波为三号石灰岩反射波。

图5典型的煤层分叉、合并地段的地震剖面(引自刘天仁)

(2)图6是用地震资料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地震解释与钻探不一致的钻孔为T17-9、T8-3、T14-2、T15-3、T23-1、T10-3。

5煤矿采区地震技术

5.1采区地震技术特点

矿井初步设计前后,或煤矿投入生产后为合理布置采区、预备采区或工作面,而应用的地震技术称之为采区地震技术。它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技术,主要特点是:

图6用地震解释的3号煤层分叉、合并成果平面图(引自朱华荣、杨奎)

该成果经三批38个钻井验证成功率达84%,图中●为地震解释成果经钻探验证不一致钻孔

(1)普遍采用二维、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

(2)二维勘探测网较密一般175m×250m,构造复杂区125m×200m;三维测线网(20~40)m×(40~60)m。

(3)采区地震技术要完成以下主要地质任务:

①二维勘探查明落差10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5m的断点;三维勘探则查明落差5m以上的断层,查出落差3m以上的断点;②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误差<1%(三维)、2%(二维);③查明主要可采煤层冲刷带范围;④查明陷落柱的范围。

(4)具有一整套适应各地区不同地质情况二维地震数据时深转换,三维偏移归位技术。

5.2实例

(1)淮南LB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300万t,在即将建成前进行采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原矿井设计区内只有一条原F39断层,设计两个采面。地震勘探后煤系地层起伏形态与精查地质报告基本一致,但断层变动较大如图7。可见两个采区均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延伸很长的F39断层切剖,为此对设计采面进行改动,新工作面可推进2000m。1993年投产至今已产原煤200万t以上。

图7淮南LB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图中原F39为精查勘探查出的断层,F39、Fs为采区地震勘探查出的断层,巷-541/震-537分别为巷道对13-1煤层底板标高验证结果和地震解释结果

(2)河南LE矿井

该矿井设计年产240万t,原设计采区内无断层采区,采区地震勘探后查明断层17条。原设计三个采面中的两个采面被断层切断,见图8。后只好修改设计,避免了经济损失。

图9是一张典型的煤矿采区地震时间剖面,图中T3为3号煤层反射波,由F12和八里铺断层切割,而形成的地质构造清晰可见。

6垂直地震剖面(VSP)

VSP主要用于确定反射波的地质层位;提高地震资料处理分辨率和了解钻井周围及井底以下的地质构造。

7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

奥灰岩溶水一直是中国邢台、峰峰、焦作、鹤壁、邯郸等煤矿生产防治水和开采太原组煤层的主要障碍。据估算至少有5亿t煤受水的威胁无法开采。以往,靠钻井的方法予以探测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奥灰岩溶地震勘探技术主要借助于中、低频勘探,高覆盖次数的地震数据的特殊处理,来完成对奥陶灰岩内幕、岩溶发育带和奥灰顶界的埋深,断层的导水性的勘查。

图8LE矿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前后断层构造对比图

1—地质精查查出的断层;2—高分辨地震查出的断层;3—二1煤层底板等高线

图9典型的采区地震时间剖面

图中TQ为新生界底界面反射波,T3为3号煤层反射波

8结论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煤炭工业地震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可以看到它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分辨率二维、三维地震;地震道反演;VSP等等技术,特别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由于技术成果精度高,勘探周期短,因此把它作为煤矿设计和开采中高度现代化的工具,正在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一些煤矿的标准作法。

今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仍将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基地,开采深度将更深(1000~1200m)。为煤炭工业服务的地震技术将向勘探细小构造3m或更小断层的,高分辨率、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和煤层勘探的目标发展。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料和技术时,煤层横向描述,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描述,地压预测,瓦斯富集带预测,断层导水性预测技术也将在矿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建益.煤田波阻抗剖面.煤田地质与勘探,1985,3:51~61.

[2]方正.中国煤田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41):396~407.

[3]唐建益.中国煤田地震勘探剖面图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❿ 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当前合成氨、尿素等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愈演愈烈,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煤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掌握新型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的最新方向,探索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的可行路径,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传统煤化工出现了有技术没市场、产能过剩的状况,DMM(聚甲氧基二甲醚)、MTA(甲醇制芳烃)是有市场没技术,而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既有技术又有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发展现代煤化工也要遵循这一国策。面对传统煤化工市场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形势,发展现代煤化工是煤化工企业的必由之路。将结合当前各煤化工下游产品的市场、技术成熟度与工艺可靠性等情况,通盘考虑晋煤煤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分析:现代煤化工必须坚持绿色、低碳、高新精细化的发展路线,才能提升行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现代煤化工,都必须符合国家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真正实现煤化工产业全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阅读全文

与煤的最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
马鞍山深蓝光电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