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说的“抬杠”、“十三点”、“250”是什么意思呀来历是什么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著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著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於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藉著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麼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如果由人类普遍的语言及文化习惯史来考察,我们即会发现,每一个文明的语言发展过程里,它很长的时间都是「行动模式」的一种,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谓「行动模式」,它最初即是在两军对垒的战争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枪之前,必然先有两军首领及士兵间的相互恶骂:
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
十三点的来历
有五种说法:
1.“点”是英语ding(叮当响)的音译,原指钟声,钟响十三下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点是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气”,“冒失鬼”,“做事违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只有六个平面,每抛一次,只有一个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只有六点,一粒骰子抛出七点来就是“出色”,两粒骰子顶多能抛出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幺五幺六,两个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点,而幺五幺六的形状像蜡烛扦子,且一个一低,不能配对,所以用这种情况来比喻疯疯癫癫的朋友,好话不听,只能拿蜡烛给他们插进去。
4.“痴”字的笔画是十三划,十三点就是十三划,借指“痴”字,说十三点就是说他是个“痴人”。
5.《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这是民间戏谑性的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吧。
---------------------------------------------------------------
二百五的来历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㈡ 夫妻一说话光抬杠都认死理吵架怎么办
没有不抬杠的夫妻,都有吵架红脸的时候,磨合和了就行了,最后总会有人会变,不是她谦让你就是你谦让他,不要感觉谁不好,换一个也许你会后悔。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多包容多谅解生活才会和谐。
㈢ 善于质疑和善于抬杠有什么区别呢
善于质疑,指的是喜欢提出疑问。善于抬杠,指的是喜欢争辩,这里所说的争辩,往往是指没有必要的争辩。
另外,“质疑”是个褒义词,“抬杠”是个贬义词。我们说某人善于质疑,是夸奖某人善于动脑,善于提出问题。我们说某人善于抬杠,是批评某人喜欢出风头,喜欢和别人对着干。
㈣ 一个男的总是经常和我抬杠,对着干,怼我,气我,还经常会给我的微信运动点赞,给我的朋友圈评论,
没办法。他可能说喜欢上你了。毕竟的话只有当喜欢上一个人之后才会不停的去跟他抬杠,或者说是惹他的注意。没事的话,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多多的去注意他。需要去关注他。毕竟的话缘分这种事情,两个人的话说不定。所以说的话只有你确定了,让我说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㈤ 同事老是抬杠,我们想给他颁发个证书,怎么写搞笑的
他可以呃呃,如果发证书的话,按照那个证书的具体的内容来就可以了呀
㈥ 跟领导抬杠罚款有道理吗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面对“不听话”的下属,吹胡子瞪眼睛,往往有伤尊严,给对方心中留下阴影,不是最佳的选择。
有些老员工,领导给他增加点工作量心里不爽,动不动就递交辞职信,以此来要挟。有些温和的领导怕伤了颜面,好言相劝,毕竟留住一个有资历的员工不容易,本来想增加的工作也不了了之。
拿少数犯错误员工的奖金来补贴大多数人,既安抚了众人的怒气,又对肇事者做了惩戒,杀鸡儆猴,何乐而不为?
㈦ 为什么说“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著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著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於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藉著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麼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 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 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挑衅对骂 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北方的「抬杠会」,应当也是同样型态的语言比赛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东北的许多地方志还显示出元月十五日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还成了「偷窃假期」——凡偷小东西,在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在美国的黑人社会,也有这种「抬杠」的仪式性竞赛。它被称为「抬杠」(Dozens)或「脏抬杠」(Dirty dozens)。这里所谓的 Dozens,并不是指12个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国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贩奴之前非洲的「仪式性对骂」(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这个习俗随著他们被贩为奴,而带进到美国。由於这种对骂习俗里还包括了相骂之后仪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殴,因而遂将「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离出来,称为 Dozens,而后互打的成分减少,「斗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这个原来的字,在南北战争后意义被转变。当时美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白人恐怖主义者,他们以种种暴力阻止黑人在选举时投票,因而被称为 Bulldozer,1876年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后来推土机被发明,又把这个字抢了过来使用。
抬杠斗嘴 抬不过一个「理」字
而这种战争行为的嘴巴工夫,后来开始以一种文明残迹的方式,变成仪式性的「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活动,如中国的相声、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漫才」(两人相声),以及西方各种型态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胜,有的以奸巧见长,有的则以刻薄损人为特色。在这种仪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当做思考及说理的工具,而是成了「斗嘴」的「斗」。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而问题在於,做为文明残迹之一的「抬杠」和「斗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让它成为一种乡愁式的消遣。但在台湾,由於种种因素的凑合,它却成了一种文明发展史隔代遗传所造成的「返祖现象」(Atavism),我们的政治又变回到「抬杠」及「斗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个人都成了东北地区「抬杠会」上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斗嘴」,乃是人类历史语言行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课题,对举岛皆被口水淹没的台湾,由「抬杠会」变成「抬杠」所代表的种族退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