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在近些年的化学成果
中国在近些年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化学成果,
主要就是追赶、效仿其它国家的研究成果,缩短和这些国家之间的差异。
『贰』 初中化学的各项成果和它的发现者
舍勒在1774年发现氯气;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金属钾;1869年门捷列夫在继承和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939年鲍林发表了<<化学键的本质>>;碲(一种稀有元素)有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在1797年在分析碲金矿时发现.
『叁』 历史上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
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O2的性质和变化
CO2的性质和变化
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和结构
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和结构
3.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侯德榜的制碱法
O2的用途和制法
『肆』 化学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插层复合法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如:聚酰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纳米复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强度高、耐热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包装薄膜、各类管材和其它结构材料等。2、 纳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于二元协同概念,研究对水相和油相具有超双亲或超双疏特性的纳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建筑、纺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环氧塑封料
"九五"期间研制出的5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研究设计建成了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已试车成功。
"八五"期间研制生产的20多个产品已在国内30多个半导体厂使用。累积创产值8500多万元,利税1700多万元。是电子材料国产化的成功范例。荣获国家专利优秀奖。
4、 有机光导鼓
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研制开发系列激光打印技术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与两个企业合作,建立年产50-60万支光导鼓生产线。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剂
通过对烯烃聚合高效催化剂体系的体统研究,如载体作用本质、活性中心结构和聚合反应机理等,开发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动力学行为好、聚合物性能优异等特点。在辽宁省营口向阳化工厂(化学所联营厂)实现产业化,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并有部分出口。年产值达亿元,利税3500万元。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剂
从催化原理和分子设计出发,研制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剂,以煤炭、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国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综合指标比国际上通用BP催化剂高三倍。已申请专利9项,正与有关国有企业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万吨级生产工艺。
7、 杜仲胶
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杜仲绿色资源,开发了对杜仲胶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杜仲胶材料工程学的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开发出杜仲胶医用功能、形状记忆、硫化弹性橡胶等热塑性、热弹性及橡胶三大类材料,成为国际关注的高性能"绿色"轮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请专利11项,授权8项。
『伍』 近代化学界的重要成就有哪些
这五项化学发明改变了世界
LCD屏幕随处可见——甚至在美术馆。图片来源:Dominic Alves/Flickr, CC BY-SA
不论你是否承认,跟其他学科相比,化学常常是被忽略的那一个。《科学》杂志在Twitter上公布的50位科学大师中,没有一位是化学家;化学新闻往往也不像物理和天文项目那样受关注,即便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登陆彗星以后在上面进行的化学实验。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调查了人们对化学、化学家和化学品的真实想法,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化学家在做什么,也不清楚化学对现代社会有哪些贡献。
化学名人堂。图片来源:Andy Brunning/[Compound Interest], Author provided
这真是太遗憾了,要知道,没有化学就没有现代社会。为此,我挑选了五项最重要的化学发明,正是它们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
青霉素
这可不是牛棚,而是战时的青霉素生产车间。图片来源:Wellcome Images
青霉素很可能挽救过你的生命。没有它,哪怕是小小刺伤或喉咙痛都可能致命。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上的霉块能抑制周围细菌的生长,并把发挥抑菌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penicillin)。
但是,他穷其所能也未曾从霉菌提取出可以使用的青霉素。弗莱明放弃了,他的工作也沉寂了10年之久。直到1939年,澳大利亚药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他的化学家团队才终于找到了一种大量提纯青霉素的方法,使之真正投入使用。
然而,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科学仪器非常短缺。该团队只得用浴缸、牛奶搅拌器和书架组装成一个功能齐备的青霉素生产车间。不出意料,媒体被这种神奇的新药震惊了,但弗洛里和他的同事都不喜欢抛头露面,反而是弗莱明出了风头。
图为弗洛里。图片来源:Howard Florey. Wikimedia
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始于1944年,化学工程师玛格丽特•哈钦森•鲁索(Margaret Hutchinson Rousseau)将弗洛里设计的半调子的仪器设备改进为大规模生产车间。
哈伯-博斯(Haber-Bosch)制氨法
氮肥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片来源:eutrophication&hypoxia/Flickr, CCBY-SA
氮元素在每一个生命体的生物化学反应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氮气还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过氮气通常比较惰性,这意味着植物和动物无法从空气中直接获得氮。因而,氮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瓶颈。
1910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尔•博斯(Carl Bosch)用氮气和氢气制备出氨气,改变了这一切。它可以作为肥料,提高作物产量,最终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
如今,我们体内80%的氮都来自于哈伯-博斯制氨法,这个化学反应几乎是过去一百年间人口暴涨的最主要原因。
聚乙烯——意外的发明
虽是塑料,但历史悠久,价值斐然。图片来源:Dacidd/Flickr, CC BY-SA
大部分塑料制品,从水管到食品袋和安全帽,都由聚乙烯制成。这种年产量8000万吨、在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来源于两次意外发现。
第一次发生在1898年,德国化学家汉斯•冯•佩希曼(Hans von Pechmann)发现他的试管底有一些蜡状的奇怪物质。他和同事一道研究了这个物质,发现它是一种长链分子,称之为聚亚甲基(polymethylene)。不过他们的制备方法没有实用价值,因而像青霉素的故事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毫无进展。
到了1933年,ICI(一家已被收购的化学品公司)的化学家终于发明了一种制造聚乙烯的新方法。他们在一些高压反应中发现了冯•佩希曼曾留意过的蜡状物质。一开始他们没法重复这个反应,后来发现最初的反应中,氧气泄露进了反应体系。两年后ICI将这一偶然发现变成了实用的合成方法,生产出了如今唾手可得的塑料。
从墨西哥山药中提取出的避孕药
美味的墨西哥山药。图片来源:KatjaSchulz/Flickr, CC BY-SA
早在20世纪30年代,医生们便知道激素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和月经失调,也能用于避孕,但相关研究由于缺少高效合成激素的方法而陷入停滞。当时黄体酮价格高达每克1000美元(以今天的物价水平),而如今每克只卖几美元。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拉塞尔•马克(Russel Marker)发现了合成黄体酮的捷径,降低了生产成本。他在植物中寻找结构类似黄体酮的分子,最终在墨西哥山药中分离得到一种化合物,只需一步便能转化成黄体酮,制成第一代避孕药。
你面前的液晶显示屏
LCD屏幕在显示摇滚音乐会的场景。图片来源:lan T. McFarland/Flickr, CC BY-SA
你一定想不到,平面彩色显示器的历史居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晚期:当时英国国防部想要发明一种新的平面显示器,以代替军用车辆装备的笨重且昂贵的阴极管显示器。研究人员立即想到可以利用液晶材料来实现,当时已经有人提出了液晶显示器(LCD)的概念,但问题是它们只能在高温下工作。除非你把它们安装在烤箱中,否则没什么实用价值。
1970年,英国国防部委托赫尔大学(University of Hull)的乔治•格雷(George Gray),让他想办法使LCD能在更实用的温度下工作。他合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叫做5CB,终于实现了这一点。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全世界90%的LCD设备都使用了5CB,直到现在,便宜的手表和计算器中仍在使用它。同时,5CB的衍生物也直接促进了手机、电脑、电视的诞生。
『陆』 化学研究成果
海尔蒙(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个结论 2003
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受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影响,认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完全来自土壤。到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海尔蒙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棵称过重的柳树种植在一桶事先称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他发现这棵柳树的重量竟是刚栽种时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62.2克。因此,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皆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耳”。可惜因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精辟的论断。直到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还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这就是后来人们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出氧气的缘故。然而他却把这种现象归因于植物缓慢的生长过程,而没有认识到光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和实验完成于1771年,因此,现在把这一年定为发现光合作用的年份。
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是由于植物同样有呼吸作用的缘故)。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的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这就是后来人们知道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他还证明植物在暗中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会像动物一样把好空气变坏(这是后来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的缘故)。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色的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
1782年,瑞士的牧师吉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即后来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受当时气体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释放的气体究竟分别属于何种气体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绿色部分)在呼吸过程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到此时,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才有较深刻的认识。
关于植物在光下放氧,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简单实验加以证明:剪取生长旺盛的几枝金鱼藻嫩枝(长度约10厘米左右),置于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再在藻体上罩一个大漏斗,烧杯中的水面应高于漏斗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同时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氢钾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后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紧上端、用石蜡或凡士林密封好并且装满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后,把烧杯置于温度较高并且光线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观察到有成串气泡(即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逸入试管中,使试管中的水面下降。
虽然当时人们对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释放的氧气之间的数量关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学者德·索苏尔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的氧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发现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出的氧的总量,远远超过它们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于实验中只使用植物、空气和水,别无他物,因此,他断定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不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结论不仅证实了海尔蒙脱关于柳树生长过程中合成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来自水的推论,而且把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864年,德国科学家朱利叶斯·萨克斯又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有机物。此时人们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已确信无疑了。因此,最终确定了至今人们还在沿用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然而,当时对于氧气是从绿色部分的什么部位释放出来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国学者恩吉尔曼用具有螺旋形叶绿体的水绵(一种绿藻)作实验。当他把放有水绵和嗜氧细菌悬浮液的载玻片置于没有空气的小室里,然后照光,结果发现嗜氧细菌向被光点照射的叶绿体部位附近集中,这便有力地证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机构是叶绿体。
从上面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海尔蒙脱到萨克斯和恩吉尔曼,人们对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利用光能作为原动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认识,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光合作用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不断探索、实验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时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些认识和对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定,为近代对光合作用这个极其复杂的反应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柒』 化学成就的例子
一束普通的鲜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孕育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这是发生在300多年前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平素非常喜爱鲜花,但他却没有时间去逛花园。于是,他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摆上几个花瓶,让园丁每天送些鲜花来以便观赏。一天,园丁送来几束紫罗兰。正准备去实验室的波义耳立即被那艳丽的花色和扑鼻的芳香吸引住了。他随手拿起一束紫罗兰,边欣赏边向实验室走去进了实验室后,他把紫罗兰往桌上一放,就开始了他的化学实验。就在他向烧瓶中倾倒盐酸时,一不小心将酸液溅出了少许,而这酸液又恰巧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波义耳叹息之余立即将紫罗兰拿到水中去冲洗,谁知这下却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紫罗兰转眼间变成了“红罗兰”,这惊奇的发现立即触动了科学家那根敏锐的神经:“盐酸能使紫罗兰变红,其它的酸能不能使它变红呢?”当即,波义耳就和他的助手分别用不同的酸液试验起来。实验结果是酸的溶液都可使紫罗兰变成红色。酸能使紫罗兰变红,那么碱能否使它变色呢?变成什么颜色呢?紫罗兰能变色,别的花能不能变色呢?由鲜花制取的浸出液,其变色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经过波义耳一连串的思考与实验,很快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性质,波义耳和助手们搜集并制取了多种植物、地衣、树皮的浸出液。实验表明,变色效果最明显的要数衣类植物-石蕊的浸出液,它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自那时起,石蕊试液就被作为酸碱指不剂正式确定下来了。以后波义耳又用石蕊试液把滤纸浸、晾干,切成条状,制成了石蕊试纸。这种试纸遇到酸溶液变红,遇到碱溶液变蓝,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3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应用波义耳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
1785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②通过实验发现,把不含水蒸气、二氧化碳的空气除去氧气和氮气后,仍有很少量的残余气体存在。这种现象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化学家的重视。一百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③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克,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克。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几毫克。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他怀疑从空气分离出来的氮气里含有没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于是,他查阅了卡文迪许过去写的资料,并重新做了实验。1894年,他在除掉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以后,得到了很少量的极不活泼的气体。与此同时,雷利的朋友、英国化学家拉姆塞①用其它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②。由于这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
1817年,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曾参加了一家硫酸工厂的经营。这家工厂所
用的原料就是来自法龙镇的黄铁矿。工厂的老板毕尤格林先生发现,利用法
龙镇的黄铁矿所得的硫磺,在制取硫酸过程中,总会在铅室的底部凝结有红
色粉末状物质:如果改用别处的硫磺为原料,在铅室的底部就没有这种现象
发生。后来,毕尤格林就找了几位化学家一起去研究探讨这一现象。他们认
为,在铅室底部沉积的物质中,可能含有砷。毕尤格林害怕烧灼砷会造成毒
害事故,因此就不再采用法龙镇出产的黄铁矿了。
贝采利乌斯以一个化学家所特有的敏感,预见到这里面一定有在科学上
值得探讨的内容。于是,他放弃了正在写的一册化学教程的工作,立即转入
到分析这“红色物质”的工作中来。他首先燃烧了250千克法龙镇出产的黄
铁矿,便得到了一定数量的硫磺。所沉淀的红色粉末,却只有3克左右。他
仔细地分析了这3克物质,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贝采利乌斯
把燃烧后的灰烬收集起来,再将它用试管加热。哎呀!这是什么味道?一股
腐败蔬菜的臭味,直冲鼻子。贝采利乌斯被呛得有点受不了,头也痛起来了。
他马上打开了实验室的窗户,苦苦地思索着。在他所熟悉的物质中,哪种元
素燃烧后的味道是这样的呢?难道这正是“地球”?
贝采利乌斯在激动之余立即挥笔写信给在英国的好友——伦敦的马塞特
博士。告诉对方,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命名为“地球”(拉丁文愿意)
的元素碲也在这里发现了。信刚刚寄出去,他却又疑惑起来了。红色粉末燃
烧的气味虽与克拉普罗兹实验时发现的气味相同,但并没有分离出碲的单质来。怎么能肯定里面一定是碲呢?于是,他开始深深地责备自己的不慎重。
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找到碲单质,“以便对这种物质有一个较准确的概念”。
于是,贝采利乌斯便把铅室底部所沉积的红色粉末全部取出来,不厌其
烦地进行了反复实验。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比较,认为这发出臭味的果然不
是碲,而是一种从未被人们所认识的新的元素。1818年2月6日,贝采利乌斯写了一封信给马塞特博士,在信中他纠正了前次信中的错误,并把自己的
新发现告诉给这位英国化学家。
『捌』 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有什么以及什么
合成氨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液氨可直接作为肥料外,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例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的。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玖』 现代化学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http://shell.windows.com/fileassoc/0409/ENFallback.asp?LangID=BadFormat&EXT=pdf
需要付费.
『拾』 中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主要有什么
炼铜,铜矿加热分解为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变成铜.
炼铁,碳还原氧化铁铁矿.
火药的发明:1硫2硝3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