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13项成果

13项成果

发布时间:2021-05-04 01:29:18

① 美国13项里程碑项目是什么(大众传播学范畴的)

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跟因数分解是一个原理,就是把一个项目,按一定的原则分解,项目分解成任务,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工作,再把一项项工作分配到每个人的日常活动中,直到分解不下去为止。即:项目→任务→工作→日常活动工作分解结构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
工作分解基本内容
一、分解原则
1、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最底层的日常活动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
2、每个任务原则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
3、日常活动要对应到人、时间和资金投入。
二、任务分解的方法
1、采用树状结构进行分解;
2、以团队为中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充分沟通,一对一个别交流与讨论,分解单项工作。
三、任务分解的标准
1、分解后的活动结构清晰,从树根到树叶,一目了然,尽量避免盘根错节;
2、逻辑上形成一个大的活动,集成了所有的关键因素包含临时的里程碑和监控点,所有活动全部定义清楚,要细化到人、时间和资金投入。
在我们日常管理项目时,要学会分解任务,只有将任务分解得足够细,足够明了,才能统筹全局,安排人力和财力资源,把握项目的进度。

② 雷乐成的主要成就

雷乐成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湿式氧化、光电催化氧化、等离子体氧化等)、微污染源水的深度处理和污水资源化及回用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出版著作三本,其中两本分获中国石化协会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至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90多篇,发表论文被SCI源刊他引500多次。实验室占地200多平方米,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扫描光谱、离子色谱、TOC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等一批先进测试仪器和水处理新技术研发平台。欢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给排水等专业学生报考硕士、博士学位攻读和博士后研究。

③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1)水源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森林资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⑤矿山环境不断恶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区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图像分类体系,进行了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数据统计和变化趋势分析。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遥感数据源为依据,运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图像处理软件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水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该区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图像分类体系。根据影像特征建立判读标志,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影像判读,采用屏幕数字化方式提取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进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数据统计和变化动态分析,揭示出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了水源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表明,水源区属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极敏感区及高度敏感区; 南部丹江口水库库体周围和丹江支流的水体周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北部山区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丹江口库区及周围的浅山丘陵区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区。

(4)建立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系统分析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此次研究选取了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的气象、水资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与土地、灾害和环境污染 8项一级指标,23 项二级指标。

(5)多种方法综合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目前该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人类活动是导致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内生态环境仍然表现为继续恶化的趋势。

(6)对水源区生态环境进行了预警研究。在现状评价基础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趋势外推获取预警时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预测数据。结果表明: 未来 15 年,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状态,生态环境呈现逆向演化趋势,恶化速度不容忽视。根据警度区间划分表可知,警情逐渐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态环境质量由一般状态向恶劣状态过渡。因此,需要对水源区进行报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进行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矿产资源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和体制管理,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保障机制,加大水源区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加强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宣传与公众参与等保障措施。

④ 中科院发布25项科技成国果分别都那些成果

1.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物理研究所
2.细胞编程与重编程的机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3.量子通信,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
5.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6.同余数问题与Langlands纲领问题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7.深紫外晶体器件.激光光源及应用,牵头研究单位是理化技术研究所
8.纳米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9.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牵头研究单位是生物物理研究所
10.突破钍基核能系统关键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11.神经疾病靶点研究,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2.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药物研究所
13.大型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牵头研究单位是电工研究所
14.高温超导与纳米材料,牵头研究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分子反应基础与器件,牵头研究单位是化学研究所
16.工程金属材料的结构纳米化科学与技术,牵头研究单位是金属研究所
17.植物碳氮代谢和性状改良,牵头研究单位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8.生物灾害爆发机制与控制,牵头研究单位是动物研究所
19.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牵头研究单位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牵头研究单位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项目: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由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项目: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由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2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

⑤ 伊海生的科研成果

伊海生教授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共13项,完成9项,包括原地矿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1项,地矿部科技司项目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工程项目7项。目前在研项目分别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九七三计划) “羌塘盆地演化与油气远景”课题,专题负责人,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1:25万乌兰乌拉湖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之一。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和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合作进行可可西里盆地磁性地层测年研究,和瑞士伯尔尼大学合作进行藏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4项,院科研管理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共34篇,出版专著4部。

⑥ 四川省有哪些科技成果奖

9月14日,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奖励办公室在省科技厅网站上,对拟获得“四川省科技进版步奖”的220项科技成果发权出评审公告,广泛征求各界对该次评奖的意见和建议。

参评本次“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220个科技成果项目中,将有1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52项获二等奖,155项三等奖。

在这些参评项目中,有草坪种植、视网膜病变研究、直肠癌治疗研究、火车动力学研究、新式挖掘机、名茶品质研究、玉米杂交等项目涵盖了物理、生物、化学等几乎所有学科,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

此次拟获奖项目中,大学科研机构、各种研究院所仍然是科研项目的主力,其中仅涉及四川大学就有20多项成果。

企业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壮大。在220项成果中,几乎全部科研成果都是由科研人员联合开发。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开始成为科学研究成功的必由之路。

⑦ 2017我国最重要的十项成就

1、国产航母下水

2017年4月26日,今天是个值得全中国军迷庆贺的日子,因为就在今天,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型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下水。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建造航母的历史,我国一跃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几个能够独立自主建造航母的国家,而且也是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三个正在建造/海试大型航母的国家之一。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长度是315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的长度,其宽度为75米。该国产航母与“辽宁舰”的外形基本相似,但可搭载的战斗机数量会更多。

此次测试达标,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能量25MeV的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连续波束流,为后续近代物理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0、袁隆平“海水稻”试种成功

金秋九月,黄海之滨,一片生长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压弯枝头。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⑧ 本项目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钻石产地来源的确定不仅是国际宝石学的技术难题,也是地质学界的科学难题。2002年11月,各国政府、国际钻石行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达成创立金伯利进程证书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e Scheme)的协议,对国际科技界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参与钻石产地来源的科学研究。钻石产地来源的研究从普通的科学问题上升为涉及国际政治、外交关系及人权问题的重要社会科学议题。

本项目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近50年来我国三个钻石产地的地质背景、钻石产量及各种宝石学特征的资料,根据最近开采情况,尽可能收集、观察和统计分析了三个钻石产地产出的数万克拉的钻石,并分析测试了三个产地1077颗钻石样品(远远超过原来设计样品数量),直接到国外参观考察了国外钻石开采和分选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比对和直接测试国外部分矿区的钻石样品/资料,圆满地完成了项目设计的科研工作,取得如下的一些重要进展和成果:

(1)通过对中国三个主要钻石产地开展野外地质野外调研和采样,了解我国最新钻石地质探采和研究进展。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对金伯利岩及钾镁煌斑岩重砂矿物的研究,首次在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脉中淘选出斜锆石样品,对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重砂矿物样品进行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LA–ICP–MS)、Rb-Sr、U–Pb、Lu–Hf 同位素方面的测试分析工作;并首次获得了辽宁金伯利岩斜锆石的精确Pb/Pb 年龄479.6±4.9Ma及176Hf/177Hf初始比值数据(0.282283~0.282389,Hf(t) –2.98~–6.75),证实了至少部分辽宁瓦房店金伯利岩和山东蒙阴金伯利岩是近于同时侵位的;发现辽宁和山东金伯利岩记录了华北新太古宙古大陆拼合(2.4~2.6Ga)和1.3Ga地幔交代事件的锆石年龄,初步证实两岩区钻石结晶时岩石圈地幔状态存在差异,两地在钻石形成时可能并不是统一的克拉通陆块。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前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放大设备及高倍显微镜系统,对中国三个产地钻石大小、质量(重量)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对项目执行期间仍在开采的山东蒙阴701钻石矿金刚石/钻石的品质进行了动态统计分析,获得了山东新开采矿段钻石的质量品质数据。通过对大量样品的实际观察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辽宁钻石晶形完整度比例最高,宝石级钻石含量最高;山东钻石粒度最大,质量(重量)变化也最大;湖南地区砂矿金刚石以带有磨圆特征的完整晶体居多,钻石相对较小,质量(重量)变化小,完整性好。

(3)利用常规的放大设备、微分干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光谱仪(CL)等仪器,对我国三个产地钻石毛坯的实际晶形、结晶度、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观察比较,发现前人所描述的部分表面特征并不是独立的特征,如毛面特征其实是楔形特征的显微表现;利用新的测试手段——钻石观测仪DiamondView(DV)分析统计了超强短波紫外光波在钻石表面激发的荧光影像及生长结构,探讨了该仪器在钻石产地来源方面的应用。在山东个别浅褐色八面体金刚石{111}面上观察到特殊的平行于[100]晶带方向的长条状蚀象,提出了这种蚀像是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优先选择性腐蚀所致;CL和DV图像显示的生长结构表明,我国三个产地的钻石都出现了均匀的无环带和规则层状环带模式。但湖南样品和山东、辽宁样品相比,无环带比例明显偏高,从中心到边缘两期和多期生长结构样品比例则明显偏低,且湖南钻石CL图像出现独特的“皮壳”状发光样式;证实了山东钻石中也存在辽宁钻石中见到的多期多阶段的复杂生长环带形成的“似玛瑙状”生长结构。

特别是通过对钻石进行拉曼光谱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辽宁金刚石的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最小,为5.4737~6.1024cm-1(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为5.6396cm-1;山东金刚石的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范围最大,为5.6069cm-1~6.8527cm-1(主要变化范围为6.2~6.8cm-1),平均值为6.4112cm-1;湖南金刚石拉曼特征峰半高宽变化范围介于山东和辽宁之间,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为5.7027cm–1。研究结果为中国三产地钻石的品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释,显示钻石的结晶度可能对钻石的产地来源有指示作用,是潜在的产地指纹性特征。

(4)首次在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大规模开发以来,对联合国金伯利进程非常关注的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的品质、晶体形态和表面微细特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指出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钻石表面常见的红色斑点的形成与我国湖南等产地砂矿钻石表面常见的褐色斑点和绿色斑点有本质差异,与地质辐照作用无关,是次生氧化铁类矿物沉积氧化致色;根据该地金刚石/钻石阴极发光、DV图像特征以及“十字架”是大量溶蚀坑沿[100]方向折重叠排列的事实,推断这类特定的缺陷可能与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线状和面状缺陷,如位错线、位错束、氮杂质集合体等有关。上述成果对分析马朗金刚石砂矿成矿及其赋存环境提供了有力依据,并首次提出“十字架”形熔蚀图像和红色斑点、斑块为世界金刚石砂矿罕见特征,可作为该产地的“指纹”特征。

(5)对中国三个产地314颗钻石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类比较研究,确认我国所产钻石红外光谱类型主要为IaAB型,其次为IaB型和IaA型。山东钻石的类型相对丰富,IaA、IaB和IIa型钻石的比例均高于辽宁和湖南两地。而湖南IaA型钻石比例偏低,证实了三个产地的钻石中普遍存在H杂质。而被测样品中,除IIa型钻石外,所有样品均显示出与{111}滑移面有关的吸收峰,表明三个产地金刚石/钻石中普遍存在塑性变形。同时,首次对钻石进行了系统的面扫描分析,根据显微红外光谱谱图定量计算出钻石中的氮含量并进行填图示踪,证实钻石生长过程中钻石类型的转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钻石生长过程中氮的含量和聚集度是不断变化的,且成核阶段氮含量可高于或低于其他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阶段氮杂质含量变化不具有单向变化规律,显示钻石生长过程中地幔流体碳和氮存在复杂的交换,不同产地钻石中氮含量频率分布及NB(% )/ N(T)特征存在一定区域性差异;钻石中碳和氮含量并不存在严格的相关性。

(6)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三个产地192颗钻石原石的包裹体进行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电子探针成分及激光烧蚀等离子发射光谱与质谱的系统研究,确认了山东和辽宁金刚石/钻石以P型包裹体为主,而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钻石P型和E型包裹体比例接近;首次同时在三个产地均发现了共生于同一金刚石/钻石中的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包裹体组合(P+E型);在湖南砂矿钻石中发现确认了原生蓝晶石矿物包裹体及金红石、柯石英包裹体组合,显示湖南钻石形成过程中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这一认识对于进一步研究扬子克拉通的组成及演化具有重要启示。

根据橄榄石拉曼压力计、石榴子石-橄榄石共生矿物对的Ni温度计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获得的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温度范围为1109~1327℃,压力为4~6GPa,形成深度133~192km,确认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存在难熔的岩石圈地幔,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地幔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湖南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与山东、辽宁金刚石/钻石包裹体的类型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显示出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组成及演化过程存在的差异;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与西澳和非洲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中包裹体类型组合类似,除了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钻石的原生矿来源可能和钾镁煌斑岩相关(榴辉岩型金刚石/钻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还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刚石/钻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地壳物质或者陆壳物质参与了地幔对流和再循环过程。上述成果对认识湖南金刚石/钻石来源的多样性、确定今后找矿方向具有明显的意义,为我国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重要认识。

(7)利用加拿大同位素研究所(CCIM)的SIMS(Cameca IMS-1280离子探针)对我国三个产地钻石进行了精细的碳同位素分层原位测试(123个点)。结果显示,辽宁瓦房店钻石的41个点δ13C的变化范围为-6.0‰~-2.6‰;平均值为-3.9‰;山东蒙阴钻石56个点δ13C值的变化范围在-5.6‰~-2.0‰之间,平均值为-3.6‰,湖南样品碳同位素δ13C的变化范围为-8.6‰~-3.0‰,平均-6.1‰。辽宁金刚石的碳同位素组成范围最窄,湖南最宽。碳同位素原位测试结果显示,辽宁和山东的钻石生长具有更多的期次,变化复杂,在钻石结晶晚期碳同位素大部分呈现变轻趋势;而湖南沅水钻石则变化较为简单、平缓,大部分晚期出现变重的趋势。上述结果显示出钻石结晶时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地台岩石圈地幔流体或熔体碳同位素组成或来源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有关的变化规律仍然需要更多测试结果的证实。

(8)首次系统地对世界25个地区金刚石/钻石及我国三个产地金刚石/钻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通过对9个产地金刚石/钻石中E型石榴子石包裹体的元素含量分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产地来源的金刚石/钻石E型石榴子石包裹体的FeO、MgO、CaO三种组分的含量分组聚类后有一定的差异性,建立了判别方程,证实E型石榴子石的成分是一种潜在的指纹性特征,可以为产地来源的判断提供量化参数。通过比较,确认钻石(矿)形成时间、矿物学特征(特别是晶形及其组合)、氮杂质、包裹体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等要素组合,对于金刚石/钻石产地来源的确定具有明显的重要性。理论上,如果可以确认某个矿区金刚石/钻石的上述特征,在存在国际金刚石/钻石产地完整数据库前提下,可以通过这些要素组合进行单一矿区典型钻石包装样品(指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样品)的产地来源进行判别。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对中国三个主要钻石产地形成地质背景,结晶矿物学特征及包裹体地球化学,原位碳同位素分析,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综述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我国三个产地来源组合特征及其与国际其他产地来源钻石的区别,研究成果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⑨ 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定 业绩成果13项中选4项怎么填写

只是形式上的,业绩只要填写就可以,别人的也可以自己用,不要奖状的

阅读全文

与13项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
潍坊高新区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浏览: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