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兵马俑简介200字
秦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陵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 一样。
但兵马俑并非按原比例还原,据记载秦国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1)泥塑成果概述扩展阅读
出土秦兵马俑的种类
1、车兵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
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
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
2、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3、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
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色涂层,十分珍贵。
『贰』 蒲松龄纪念馆的概况
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纪念馆现拥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展览面积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以聊斋为主题,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既保持了历史风貌,又独具地方特色。蒲松龄纪念馆收藏的文物包括资料在内达到一万五千余件。其中,蒲松龄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龄画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景点有聊斋复原陈列、蒲松龄生平展室、蒲松龄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斋故事彩塑展、馆藏名人字画展等。
聊斋复原陈列:聊斋原有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正房是蒲松龄出生和去世的地方。
蒲松龄生平展室:该展室以图文并茂的版面配合展橱实物,详细介绍了蒲松龄生平的几个重要阶段。
蒲松龄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
蒲松龄的代表作是《聊斋志异》,但他的创作成就并不仅限于此。他一生“旁骛斜驰”,勤于写作,几乎涉及文学的各个门类。既在传统的诗文方面颇有建树,又在创制通俗俚曲上卓有成就;既孜孜不倦于大量内容广博的杂著的创作,又写下了不少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由此可见蒲松龄深厚的文学功底、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品格和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蒲松龄创作的诗现存1056首、词119阕,这些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也有描写田园风光、吟咏历史古迹、感慨身世、抒发个人情感、讴歌爱情以及酬唱吊贺之作。
蒲松龄创作的俚曲据清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载,共有14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其中《磨难曲》是《富贵神仙曲》的增订本,在流传中成为独立的两种,所以实际上有15种共70余万字。对俚曲创作,蒲松龄倾注了大量心心血和热情,其创作动机主要的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已被评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诗词、文、俚曲外,蒲松龄还撰写了《历日文》、《省身语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家政外编》、《家政内编》、《农桑经》、《药祟书》、《怀刑录》等9种杂著,内容涉及天文、农业、医药、教育等各个方面。另有《闱窘》、《钟妹庆寿》、《闹馆》等三部戏。另外还展出了《聊斋志异》约二十种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历年版行的《聊斋志 异》版本,大致介绍了《聊斋志异》在国外流传的情况。
聊斋故事彩塑展:这个展览精选《聊斋志异》中十个典型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泥塑的形式,将主要情节立体、形象地展示出来。
馆藏名人字画展:该展室展出了郭沫若、老舍、田汉、叶圣陶、胡厥文、王昆仑、刘海粟、俞平伯、钱伟长、赵朴初、阳翰笙、聂绀弩、吴组缃、端木蕻良、王力、吴作人、陆俨少、启功、范曾等绘制的一大批名人字画,共一千余件
『叁』 我喜欢做泥塑神像,做了好多小的神像在家里书架上摆放着,也不供奉,请问这样对家里有影响吗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来说,并不认为神像对家里有影响……
而且没开过光的话你的成果应该只能说是艺术作品,而非神像。(就佛教而言)
如果家里人信这个的话,最好就别摆在家庭成员都能看见的地方,可以把他们摆在你的卧室里~
还有就是以后不妨做点泥塑的历史人物什么的~那就是纯正的艺术作品而不牵涉宗教了~
『肆』 中国有几位会捏泥塑
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
河北唐山玉田泥塑、
河南鹤壁浚县泥塑:发展至今,已分化出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以王蓝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泥塑、
武汉市黄陂泥塑、
河南淮阳泥彩塑、、、、、、
『伍』 泥塑的发展史,制作工具,制作方法!
泥塑,不怎么懂.我是做石雕的.做过泥塑,不过工具都叫不上名字来.制作方法嘛,先做支点架.再做骨架,再上泥.最后成型做细.建议你买本做泥塑的书.里边有详细制作过程和图解.
『陆』 雍正的真实容貌,与唐国强版本差别很大,一个泥塑告诉你什么真相
《雍正王朝》是近年来我国历史剧巅峰之作,唐国强版本雍正把雍正的刚愎自用塑造的很是到位。然而,随着一系列文物的展出,人们对于雍正真实容貌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由于故宫馆藏画像,大多都自带美颜效果,雍正的真实容貌,非常容易失真。其实,雍正的真实容貌,与唐国强版本差别很大。故宫一个馆藏文物的泥塑雕像,或许可以告诉你真实的雍正面貌。
故宫馆藏画像中的雍正
在故宫馆藏的雍正画像中,最为写实的便是郎世宁版本的《雍正半身西服像》。郎世宁是融汇中西绘画大成的画家,对于皇帝形象的塑造,打破了常规,善于使用阴暗对比来表现人物。从雍正这幅半身西服像来看,雍正本人颜值并不高,与时下流行的清宫剧雍正形象反差很大。从这幅人物画像中,可以看到雍正相貌清瘦,远不及国画标准画像那般形象威武。
故宫馆藏雍正泥塑雕像正面
通过对各种版本的雍正形象分析来看,故宫泥塑雕像,相对来说还原了雍正的真实容貌。雍正在清代皇帝中,属于相当勤政的有作为君主。泥塑雍正雕像,看着就是一幅忧国忧民的仁君之相,也倒符合人们对于雍正容貌的认知。真实的雍正,长得并不帅,也绝非唐国强版本那般形象高大。不管怎么说,只要做出贡献的皇帝就是好皇帝,容貌又有什么关系呢
『柒』 引导儿童进行塑泥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 一、教师自己要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第 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彩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第 三、泥塑材料的特点决定了泥塑作品追求的是其质朴、淳厚的美感,而学前儿童瘦的动作不灵活,手眼协调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意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教师应注意将儿童的泥塑作品保存在通风阴凉处,若需重新使用泥料,则应与儿童商量或不当着儿童的面处理掉,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15.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根据哪几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一)学前儿童与自我 (二)学前儿童与团体 (三)学前儿童与标准 16.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为哪几种类型? (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 (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捌』 中国神秘的地方发生一些什么怪事
新华网陕西省志丹县发现的道教真身泥塑曾轰动一时,有关专家近来深入研究发现,这尊真身泥塑是中国目前所知唯一的真身泥塑,时代应在清代。
据介绍,这尊罕见的道教真身泥塑是2004年末被群众发现的,位于陕西省志丹县马头山。这里原始次生林发育茂盛,在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罕见的生态区;附近除了古代庙宇的残碑、砖瓦等建筑遗存之外,还有两千多年前的秦直道及其附属建筑。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副主任齐扬说,真身泥塑在半山腰崖体下一处10平方米左右的崖窟内,盘脚端坐于一泥方台上,塑像高0.85米、宽0.45米。塑像头顶挽发贯笄,着大开襟长袍;其头部微前倾,额部隆起,眉弓凸、鼻准直、嘴唇厚、下颌圆,两手下垂搭放在两腿膝处,神态安详。
齐扬说,从塑像胸腔残损处可看到其内的人骨基本完好,骨骼完整洁白,谷杆仍然黄亮而有韧性。其制作办法是用当地产谷子秸秆包裹缠扎于真身上形成塑像胎体,在谷杆上直接施敷细草拌泥完成大体初型,再在其上分两次施两层细泥,完成各部细节后再敷一层极细的白泥浆作底子,然后彩绘。
这尊真身泥塑衣着符合道士的葛巾、单衣、帔等装饰,身上还可检查到泥金、彩绘的痕迹,个别部位还可观察到青莲色、金色、红色及头发的黑色,证明这尊泥塑应该是“真身彩绘敷金塑像”。
刘扬说,通过对地理人文环境及雕塑技法等调查分析,以及对塑像所存麦秸等物进行碳14测年技术检测,其年代为1780到1840年间,泥塑的制作年代当不晚于19世纪初。同时,被真身塑像的可能是马头山道观中的某位道长,是陕北道教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具有历史、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的重大价值。
另据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实习生 刘兰)报道,日前,一尊罕见的道教肉身彩绘泥塑像在我省志丹县境内被发现。1月25日,记者从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举行的“文保成果汇报会”上获悉,文物专家对该肉身彩绘泥塑像的历史背景、文物属性、年代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泥塑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惟一一件此类雕塑品,年代应在明末清初。
这尊肉身彩绘泥塑像保存在志丹县永宁镇孙树坪村马头山上。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齐扬副研究员说,塑像高0.85米,宽0.45米,头挽发髻,背北面南,盘腿而坐,神色忧郁。泥塑的道袍线条流畅,左肩窝下被打破,脊椎和肋骨历历可数。当地人一直认为这尊坐化像是一个平常的泥塑像,因塑像头上梳着发髻,老百姓还以为是个女性,就称其为“坐化娘娘”。后来一个放羊农民不慎打破了塑像,露出里面骨头,才发现是一尊十分罕见的肉身泥塑像。 据了解,我省道教及文物专家看过坐化像后,都十分震惊,认为坐化像线条流畅,工艺精致,达到了十分先进的水平,是我省发现的第一尊肉身坐化像,在全国也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