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何国内景区商品卖不动
作为旅游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旅游衍生品销售一直是国内旅游产业的一条“短腿”。有数据显示,在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普遍达到40%?60%,而在我国并无该项数据的准确统计,业内专家估计这个占比约为10%?15%。
这一占比比例,与我们在业内的感受颇为吻合。目前A股上市的6家山岳型景区,主要收入来自索道、旅游客运、酒店、旅行社等,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比过小往往并不公布。刚刚上市的综合休闲度假景区天目湖,收入结构以多元化著称,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25%,但即使如此,2015、2016年商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500万元、17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82%、4.23%。
另一著名景区无锡灵山堪称特例,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的商品销售额,但其中香烛等宗教用品占了很大比例,无锡灵山做为宗教景区,销售香烛等有天然优势。
古镇古街、仿古小镇是拉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占比的主要贡献者,但也常常被游客诟病,缺乏特色和创新,千篇一律,并且售卖商品以纪念品、小工艺品为主,客单价较低,成长空间有限。此外,乡村旅游中,农副产品是主力产品,但同样面临档次上不去、价格不高、规模有限的瓶颈。
为何中国旅游和发达国家旅游在收入结构上有如此大的差距?中国游客不爱在游玩时买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是出了名的爱购物,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88%是购物消费。
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才3.87万亿元,中国游客在海外购物额相当于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电商、国美在线等所有电商平台总成交额的1/4。其实中国游客在海外所购商品,绝大部分是“made in china”,这引起中央政府重视,多部委联动研究如何把消费留着国内。
对比我国台湾地区,也可以发现大陆在旅游购物方面明显的差距。台湾盛行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观光工厂等均把盈利模式建立在旅游购物上。
台湾于上世纪90年代学习日本推行“一村一品”,把当地的农业生产升级为一种特色文化,借此吸引游客,获得十分显著的成功,例如台湾苗栗大湖乡,从草莓种植到建起草莓主题园区,成立草莓酒庄,开放制酒中心参观、旅游功能,围绕草莓进行各种产品开发,如草莓醋、豆腐乳、保养品等高价值商品,为这个人口1.5万的小村庄每年带来150万客流量和3亿元人民币收入。类似的“一村一品”还有姜麻村、大米村、兰花村等,以及遍布台中、台北、台南等丰富多彩、主题各异的彩绘村。
观光工厂同样是台湾一大旅游品类,全台湾共133家观光工厂,2016年游客人次达2210万人次,相当于台湾每人每年去一次。国内工业企业搞工厂旅游参观目的是树立品牌、打造形象,而台湾观光工厂不同,大部分是以旅游购物为主要盈利点,例如著名的凤梨酥品牌“微热山丘”,75%的销售来自游客,仅25%来自外销。
为何不买景区商品?
为何中国游客不爱在国内旅游景区购物,却不远万里到海外购买中国企业制造的商品?为何国内旅游项目难以摆脱门票经济,而台湾、日本等地区却能将盈利模式建立在旅游购物上?
很多人把这个差距归结于创意创新能力不足,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国内旅游开发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提出“摆脱门票经济”的口号不过数年历史,目前,旅游商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业界对这一领域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浅的阶段。
北京华胥氏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专业从事旅游衍生品开发运营团队,其创始人宫阿娜向新旅界(LvJieMedia)表示,“国内说起旅游购物,往往会停留在旅游纪念品上,继而和文创产业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用了3年时间,终于认清旅游购物的本质是零售。”
对比国内外的旅游购物,一个明显的差别是国内卖的是旅游纪念品,而国外卖的是旅游衍生品。旅游纪念品和旅游衍生品的区别是,旅游纪念品往往实用价值较低,只是旅游纪念或展示地方文化的载具,例如冰箱贴、马克杯、钥匙扣、棒球帽、T恤衫,而旅游衍生品是依托于具体的生活场景,有明确的功能性,产品设计开发的思路是使用需求优先,景区IP、地方特色文化只是主题表达和文化附加值,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宫阿娜介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衍生品商店占据了五层楼,所售商品涵盖方方面面,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它就像一个大超市,只不过每件商品都和博物馆的展品有关,每年设计师从馆藏文物中挑选元素设计新品,定期推出。其设计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植入,而是从整个供应链的出发,做出一款消费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商品。
相比较而言,国内旅游衍生品仍以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为主。一部分纪念品虽有对应的生活场景,但通常品质粗糙,消费者不愿在日常生活使用,从别的渠道购买更好的产品。另一部分产品,过于追求文化表达,做出的产品要么类似于艺术品,只有欣赏价值,要么工艺复杂,成本过高,难以让消费者接受。
卖消费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商品,是旅游衍生品店的关键。要满足实用性需求,就必须,不仅涉及到生产制造,还有市场调研、需求论证、方案设计、产品研发以及供应链管理。而经营一间旅游衍生品店铺,更需要供应商管理、店铺运营、货品陈列等零售行业知识。
“我们在2013年以文创的名义进入到旅游衍生品领域,但后来在整个工作过程当中,我们前期要制定商业策略,做设计开发,做生产的管理,做终端销售,做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干文创的吗?我们干的这些好像是零售行业的事啊,”宫阿娜表示,“后来我们就向全球两个零售行业顶尖企业学习,一个是西班牙的ZARA,他们用柔性供应链管理让它的现金每年转4.5次。第二个是711便利店,711是通过精准选址获取客流最大化,来提高自己的坪效,这是线下开店时非常需要学习的。”
其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商店正是不折不扣的零售店的经营打法,其仅在纽约就有总部之外的8家分店,同时还设有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及泰国等11家海外分店,每逢圣诞节等节庆,还会推出圣诞特别商品。不仅如此,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还拓展了线上商店,组成一套完整的消费体系,据统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年销售额为5亿元至7亿元。
国内楷模“故宫”
国内与大都会博物馆类似的是北京故宫。2012年以前,北京故宫主要收入为门票收入,衍生品销售占比很小。2012年后,故宫调整衍生品业务的思路和模式,商品品类大幅扩展,并加强供应链管理,截至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产品达8683种,产品涵盖丝绸、陶器、瓷器、家具、铜器、贵金属、书画、首饰、箱包、T恤衫、文房、玩偶、伞、领带等十几个类别。
如此丰富的产品,对于过去的旅游景区是不可想象的。2015年,故宫文创周边产业实现销售额近10亿元,是门票收入的2倍。故宫同样开设了线上店铺,故宫淘宝,可以预计门票收入占比将进一步降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公开表示,“未来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免费开放”。
故宫的衍生品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不能简单得认为这完全归功于故宫强大的IP。故宫有一套一整套产品规划流程,每推出一季新的文创产品,工作人员根据上一季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实际调研情况,先大致规划出新一季文创产品的主题、方向、思路,接下来召集供应商们开会,培训,向他们传达设计思路。
随后,供应商们根据故宫文化服务中心的思路,进行产品设计,经审批后,正式投放相关渠道,如果销售得好,故宫会继续增加定单,销售得不好,故宫方面会和供应商共同研究原因,进行调整,再给予该产品3个月的销售周期,如果仍然表现平平则下架。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设计、研发、制造、运营我们每一个环节都不比国外差”,宫阿娜认为,“但关键在于没有一家企业能有整合能力,把产业链打通,每个景区都是不同的,需要有个人知道这个市场是怎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要卖给谁、怎么卖、怎么效益最高”。
事实上,这就像零售行业的711便利店,几乎每一件商品都是中国企业生产,但711依然是日本品牌,国内尚无零售品牌能与之抗衡。
但随着国内旅游企业对衍生品市场的了解逐渐深入,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故宫淘宝”诞生。宫阿娜说,“我们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台湾的旅游衍生品发展到目前这个水平,大概用了20年,我们有信心把这个时间缩短到10年。”
⑵ 武汉景区门票可以转让吗
只要不是实名制的门票就可以转让
⑶ 我买景区票不让退,我可以低价转卖吗
肯定是可以的呀,只要是别人想买这个景区的票的时候,你就可以低价转让出去。
⑷ 旅游景区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求详解
可以 去工商局备案更改即可
⑸ 公司景区用途房屋可以转让吗
能办产权证就可以;否则,反之。
⑹ 如何走好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之路
从旅游业的需求和发展来讲,转让经营权、引进民间开发旅游资源是大势专所趋,有偿转让景区属经营权解决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推行景区‘两权分离’,出让方专著规划、保护、监管,受让方专著经营,相互之间又有依存又有制约,是达到景区的和谐发展,解决行政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弊病的良好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国有资源如何有偿使用和转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⑺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旅游10个景点9个亏
作者
昨天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发现一份统计数据,中国的旅游景区只有5%在盈利,95%在亏钱!一方面是大规划、大手笔、大建设的局面,一方面是尸横遍野的景区惨状。说好的全名旅游时代呢?说好的朝阳企业呢?
根据以往的经历,居士对影响文旅行业的一些因素做了些分析。首先,对旅游行业影响最大的负责决策的景区官员。因为92%旅游景区投资主体是政府,虽然民间资本也在搞旅游,但审批、规划想要通过还是要听官员的。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唯独旅游一行没有历史,因为古代旅游是免费的,徐霞客拄个棍就跑,高兴了还能在景区涂个鸦什么的。现在要收费,完全无章可循。
官员不懂文旅情有可原,但关键要懂怎么选择好的旅游策划和规划。但中国官场讲究求同,但文旅行业确要求异,只有高度差异化、与众不同才有机会生存。很多地方的文旅项目实际就是程咬金的大斧:第一招考察、第二招学习、第三招模仿。这就导致全国文旅项目千篇一律,似曾相似,完全失去了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的竞争力。
可怜的消费者还要自娱自乐,还要强颜欢笑去评价撞衫的景区那个更美。很多文旅行业的老板对每个项目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族风情都不尽了解!文旅行业每个项目都必须高度原创!房地产多少容积率做多少商住比例,兼顾交通和日照,房屋的摆布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但文旅行业是变量策划,完全无例可循,需要超级创意和震撼性的策划。
原谅我的不厚道,将仙洞放上去。文旅行业没有创意就没有生意,没有震撼你只能留下遗憾。有的行业一定要研究竞争对手,把产品搞得像个产品,要搞得跟竞争对手差不多,这样才有竞争力。而旅游恰恰相反,千万不要把旅游景区开发得像一个旅游景区!什么门头一样,接待中心一样,你应该把大把的金钱花到游客需要跨越千山万水来体验的地方,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官员都将文旅行业需要高度差异化的特征生生的套在求同去异上。
其次,决策者不懂什么是好的文旅策划和文旅规划。只知道规划找设计院、知名高校。殊不知文旅行业只识江湖,不识庙堂。设计院也最会将文旅项目设计成山里的城市景观。90%以上的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都交给了大院大校,结果导致90%的景区半死不活!为什么院校搞不定旅游规划?因为做旅游规划只有一个目的:怎么把大量游客吸引到景区?文旅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任何不宜吸引游客为目的的文旅规划比耍流氓更严重。
要做好旅游策划和规划,一定要极限思考!一定要穷尽可能、做到极致!一定要拿出让竞争对手冷汗直流的创意!一定要把项目当成是你自己投资的来做!这样才能做好。不是把方案做得像个方案交差走人。我记得我在未毕业前曾经为某个城市文旅项目做了个一份规划,教授说,我本身也不太懂旅游,你组织下你们打CS的几个同学抄抄整整。结果官员和投资方赞不绝口,让我们知道我们除了打CS原来还可以搞规划,就这样为这个我特么的一直混迹文旅投资行业。
王健林最近把七十五个酒店和全部文化旅游项目卖给了富力和融创,江湖传言是因为股债双杀的压力,真实原因也有一个是万达旅游真的不太赚钱。万达旅游城每个项目都是投资数百亿,手笔很大,但是创意都很有趣!一个套路、一个模式。南昌万达城的地标性陶瓷罐、合肥万达城的地标花鼓、广州万达城是一朵木棉花、无锡万达城是一个紫砂壶、哈尔滨万达城是一个冰壶,请问王先生,天津万达城是不是准备搞一个包子、昆明万达城是不是搞一碗米线!我都能想象得到我们陕西万达城那肯定是一个兵马俑,我估计这肯定是王先生被另外一伙打英雄联盟的学生深深的忽悠了。
再次,对景区资源、定位和产品认识不清,盲目乐观、盲目决策、盲目规划、盲目投资。大多数旅游景区投资开发投资大、赚钱难、回报慢。只有少数景区盈利十分可观。这里面有三种情况。一是传统的名胜风景区如故宫长城九寨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二是迪斯尼、长隆、欢乐谷,巨大的投资和震撼的体验。三是前二者之外的广大的资源平庸、文化单薄的旅游景区。前二者旅游景区盈利都十分可观,但是不可复制,一个是资源极度稀缺,一个是投资巨大。现在绝大多数旅游投资商拿到的都是三流四流的旅游资源,面对的是第三种情况。因为一流二流的早被开发完了。盈利能力好的景区人家也不可能转让给你。很多老板拿到一大片旅游资源,开心得不得了。逢人便讲:你看这山这水,太美了!我这景区无人能敌!其实,那是因为他以前根本没搞好旅游,见得太少。原来挖煤的你想想那是啥环境,原来搞地产的你想想搞的都是巴掌大的地,现在转过来搞旅游,一看有山有水有树林还那么一大片地,自己肯定就先晕了。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你拿的只是三流四流五流的资源。
中国文旅行业要做好,一是高度重视项目的成败,当成生死大事来看。全国高手要会一遍,一定要找到最能打动自己、最有市场吸引力的方案;二是规划白做了几本没关系,哪个县市政府不是白做了几十本规划,但千万不要盲目去实施,自己有几十年的市场经验和市场嗅觉,感觉不对劲,就要再等等,一直找到最合适的思路再下手。三是学会用网络,连老太太看病都不去医院,改用网络了。咱们的官员和老板也要经常用。
旅游
⑻ 旅游景区的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
可以的 ,国企也可以变成私企,更何况旅游景区的经营权。
景区的经营权的装让要通过法律法规渠道进行装让,过让到另一经营者的法律户名上。 也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批!
⑼ 生态景区招商引资找人合作开发应该在哪里发布消息,如果是整体转让又应该在哪里发布
按贵公司发展的情况看,长期投资的话应该是不错的,建议先找贷款公司尝试解决资金问题,如果不行的话,可考虑找本地政府帮忙引流,毕竟是个不小的项目!至于转让就有点可惜了!发布这类信息可找比较专业的招商公司或平台帮忙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