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亚述人在浮雕和壁画方面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亚述人不重来世,不修筑陵墓,他们的建筑艺术仅见于豪华的宫殿。围绕着宫殿建筑,浮雕和壁画发展起来。
亚述王宫用大量的大理石浮雕板来装饰,每一个王宫都有高达2米的浮雕来记载历代亚述王的军事讨伐、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表现了美术史上最长的历史浮雕场面。既有纪念意义,又有装饰墙面的作用。
亚述壁画也像浮雕一样是五彩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00年在特勒·巴尔喜布修建的宫殿内的壁画,可以作为范例。壁画上所描绘的题材是国王的生活与战争场面,色彩用得比较夸张。壁画与瓷砖装饰一般都在墙壁的上部。在霍尔萨巴德的萨尔贡王宫的小厅堂内,有一些壁画的残迹,反映了亚述壁画的内容和风格。其中有一幅装饰壁画画了一些带翅膀的人物,被整齐地排列在上下两行,中间是一些圆形的植物图案夹杂着动物形象。这些图案或带翅膀的人物图像如二方连续图案一样,做横向展开。最上面是一幅带拱形花框的彩画,国王站在亚述神的跟前。这幅画用的颜色是红、蓝、白、黑四种,用黑色勾勒轮廓。可惜这些壁画绝大多数都未能保存下来。
亚述的美术,从浮雕到壁画,都给以后的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养料和坚实的基础。
『贰』 古埃及王国时代的壁画有哪些成就
古王国时代的壁画,从开罗埃及博物馆所藏第4王朝时的著名《野雁》,便可看出其掌握形象的能力。而最为精彩的还是萨卡拉附近出土第5、6王朝替易和布特哈列菲拉墓中浮雕着色的巨大壁画。壁画的内容是表现墓主人带着妻子和儿女们在芦苇丛生的尼罗河上猎雁和捕鱼的场面。
『叁』 两汉壁画取得了哪些成就
西汉统治者十分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西汉末年不仅宫殿都绘有壁画,贵族府邸内也有不少壁画。见于记载的有鲁恭王刘余灵光殿内图画,有天地、山神、海灵、古代帝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形象;广川王刘去的殿门上也绘有短衣大绔长剑的荆轲像。
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绘有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之类题材的壁画。两汉州郡也利用壁画图绘地方官吏的事迹,并“注其清浊进退”以示劝诫,还利用壁画来表彰属吏和进行政治宣传。
据《后汉书·刘传》记载,王莽在悬赏缉拿刘传期间,就曾下令“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当然,利用壁画伸张正义的事例也曾见于史籍记载。比如,东汉时延笃遭受党锢之祸而死,他的乡里人士便将他的形象画在屈原庙内,以示景仰秦汉时期壁画遗迹。
而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极力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
比如东汉明帝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28人是汉光武帝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最具战功的将领。
灵帝时亦曾于鸿都门学中图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汉末年不仅宫殿都绘有壁画,贵族府邸内也有不少壁画。
除壁画外,在宫殿的屏风上,贵族官僚的车马、舆服、器用上都可见到精美的绘画。汉代还出现一些可以移动观赏的绘画。这些作于木板或绢帛上的绘画被用来赠送,甚至可以买卖,当是后来广为流行的卷轴画之滥觞。
据记载,汉武帝晚年曾召黄门画者画周公辅成王故事以赐霍光,东汉光武帝在宴见臣下时,被身旁屏风上图画的烈女像所吸引而“数顾视之”,梁皇后“常以烈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
《西京杂记》上所载,羊胜所作的《屏风赋》,这样描述屏风的装饰:饰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烈,颙颙昂昂。
可见即使是“古烈”题材,于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过艺术加工,也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用于宫室屋宇,也开始大量用于陵寝墓室、享堂石阙。因为汉代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视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
这就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其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后汉书·赵岐传》记载,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汉代厚葬习俗,可以从汉代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两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有一汉代墓的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
前室象征墓主前厅,南壁门两侧绘职掌守卫的“寺门卒”和“门亭长”,东西北三壁画墓主人生前衙寺内的门下诸吏、椽属和侍卫,如负责击鼓禀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狱的“仁恕椽”、维持治安的“贼曹”、登记功过管理罚赏升降的“门下功曹”、为墓主人车前护卫的兵卒“辟车伍佰”等。
人物的刻画因职务和执掌的不同而在姿态、衣着上区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门下小吏,勇猛过人,有万夫莫挡之气势;举止斯文,神态悠悠的是“主簿”,表现出汉代典型的文职官员形象。
『肆』 隋、唐敦煌石窟壁画主要有哪些艺术成就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伍』 敦煌壁画中古代画师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敦煌壁画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本文鉴于敦煌壁画制作技术研究及有机染料的分析方面存在一些空白,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敦煌壁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1)将分析技术应用在敦煌石窟考古工作中,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偏光显微镜的剖面分析技术对敦煌唐代和宋代壁画样品的分析,首次发现制作这些壁画时采用了干壁画技术。并对印度壁画和敦煌壁画的制作技术及所用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了随印度佛教艺术传播而来的印度古代壁画技术对中国壁画技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并探讨了两国干壁画技术的来源。 (2)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西藏壁画样品进行了分析,不仅首次证明西藏壁画中采用了动物胶作胶结材料,而且发现在其制作过程中使用了近代人工合成颜料-乙酰亚砷酸铜。 (3)利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在敦煌石窟壁画颜料中发现了一些独特的矿物颜料(绿色颜料斜氯铜矿)和天然染料(虫胶染料),并研究了虫胶染料独特的绘制工艺了。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在对近100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成果调查的基础上,对敦煌壁画的制作技术、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作了详细地综述。 第二章: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镜剖面分析技术,对考古新发现的敦煌壁画白色灰泥残块进行了分析,首次证实了敦煌唐代和宋代壁画中采用过干壁画技术,该技术采用了在石灰灰泥中添加石粉等填料的独特方法。通过对中国和印度古代文献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了在石灰灰泥中添加石粉的技术与近东和地中海地区的古代文明有关的结论。 第三章:首次将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西藏壁画胶结材料的研究中,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西藏布达拉宫和萨迦寺壁画颜料中的胶结材料,发现西藏佛教壁画中用动物胶作胶结材料,绘画技术属于胶壁画技术。此外还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首次发现在西藏壁画制作中使用了近代人工合成的新颜料-乙酰亚砷酸铜,为壁画的保护和制作年代的推定提供了科学数据。 第四章:借助微束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在敦煌石窟壁画制作中使用了罕见的斜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 第五章:利用反射式荧光光谱仪和反射式分光光度计对壁画颜料和染料无损检测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通过对印度壁画和敦煌石窟壁画的制作技术的对比和剖析,证明了印度古代壁画技术是随着佛教艺术从印度和中亚地区传到中国的,并逐渐和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术相融合,产生了敦煌石窟延续1000多年的胶壁画和干壁画艺术。在古代壁画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中应用了新的分析技术,首次发现了一些用于古代壁画制作的独特材料和工艺,如使用天然虫胶染料,证明了印度材料和工艺对中国古代壁画技术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记录我国古代技术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得到印证。中印两国的干壁画遗存,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证。
『陆』 李永宪的研究成果
1.《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霍巍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李永宪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李永宪),论文,载《文史杂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霍巍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
21.《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
24.《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画述略》(李永宪),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李永宪),论文,载《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画艺术》(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画》(美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霍巍李永宪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
42.《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
47.《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学报》2003年12期。56.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宪、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宪:《考古西藏》,《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1.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1.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
『柒』 楚国的绘画有很大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壁画,那楚人在壁上主要画什么呢
在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在艺术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其艺术成就方面主要涉及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与雕刻等方面。而楚国的这些艺术因为它们的博大精深、浪漫瑰丽独特的艺术特色独自成为一个艺术派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由于当时的楚国的信仰是十分多元的,他们信仰天神、地祗、人鬼,他们对天的崇拜是将其演化成为具体的对象,如神话当中的太一、东君、云中君等。对于地祗和人鬼楚国人也各有各的演化出来的形象,当然楚国人还信巫术,所以导致了巫神的形象也在楚地十分流行,进而导致了壁画上基本都会出现这些神祗、地祗、鬼怪、巫神的形象,他们根据壁画所在位置的需求来选取不同的神鬼巫来描画,以此来达到镇邪等作用。
『捌』 西域佛教壁画艺术的成就
主要代表是敦煌莫高窟壁画!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玖』 谁能知道中国当代敦煌学研究成果有什么啊
敦煌学研究成果迭出
专家学者昨聚会鸣沙山纪念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
洪崇恩
我国目前最高的室内大佛——莫高窟九层楼大佛“长”高了一米;唐人小说的“鼻祖”是敦煌讲唱文学;敦煌石窟内的许多貌似西王母、东王公出游图像的天井画,其实是一种正处于“神人临界”状态间的“登仙图”……今天,正值敦煌藏经洞文物重见天日100周年,与敦煌朝夕相处的中国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学家和文物工作者在鸣沙山边聚会切磋,以大批最新研究成果来纪念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
从1943年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机构——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至今,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物研究所)已走过了56年的坎坷历程。半个多世纪来,经过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三四代人在大漠戈壁中艰苦奋斗,敦煌研究院不仅使大量濒临危境的敦煌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在石窟壁画、塑像临摹写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繁荣我国敦煌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广泛赞誉。
最近,为了迎接藏经洞被发现、大量古代敦煌文物重见天日100周年,敦煌研究院即将主持召开“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研究院的学者们潜心研究、积极准备了大批论文,参加这次盛会。其中,彭金章的《莫高窟“九层楼”考古新发现》等,不乏独特见解和重大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