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201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1-04-27 21:10:54

㈠ 吴义雄的科研奖励

科研类1. 2013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颁发,著作类,获奖著作《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2. 2010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政府颁发,著作类,获奖著作《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3. 2007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颁发,论文类,获奖论文《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税费问题与战后海关税则谈判》)。4. 2006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0年被评为优秀。5.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 2003年,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颁发,著作类,获奖著作《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7. 2003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宣称思想战线“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8. 200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
教学类1. 2011年,获“中山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 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会联合颁发)。3. 2005年,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颁发,集体奖,排名第三)。4.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颁发,集体奖,排名第二)。5. 2001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厅颁发,集体奖,排名第二)。6. 2001年,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广东省政府颁发)

㈡ 宋乃庆的科研成果

项目
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年月 结束年月 项目
总经费 本人排名 立项批文
其它 重大项目 渝社联函【2011】21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宋乃庆 2011/06 2013/11 20万 1/1
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BGP018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宋乃庆 2011/10 2013/12 10万 1/1
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HQ001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宋乃庆 2011/11 2013/12 20万 1/1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AHA120008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易度国际比较研究(小学数学) 宋乃庆 2012/12 2013/12 20
二、论文
作者姓名 通讯作者 题目 期刊名称 年卷期 起止页码 收录类型 影响因子 扫描上传
宋乃庆、李光树、康世刚、张辉蓉、于波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育教材新体系 重庆日报 7 7-8 CSSCI
廖晓衡,唐恒钧,宋乃庆 宋乃庆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9(01) 63-69 CSSCI
黄燕苹,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西藏初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
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庆 宋乃庆 格式塔美学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6) 10-12+87 CSSCI
李国强,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30-33 CSSCI
唐小为,李佳,宋乃庆 宋乃庆 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
朱黎生,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内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
廖晓衡,李岭,宋乃庆 宋乃庆 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教育与经济 2012(02) 22-26 CSSCI
王标,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
邝孔秀,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46-51 CSSCI
宋乃庆,凌琳,邝孔秀 宋乃庆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
黄燕苹,李富洪,宋乃庆 宋乃庆 古典算术问题解题策略探析 数学通报 2012,51(3) 35-41 CSSCI
陈燕,宋乃庆 宋乃庆 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标准的建立及探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
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3) 17-19 CSSCI
杨欣,张辉蓉,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1) 1-4 CSSCI
李静,刘志扬,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多元表征发展代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
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9-11+36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尽快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
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
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国际民俗数学研究: 特点、趋势及启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
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藏族初中数学教师 PCK 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
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新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的思考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3) 78-81 CSSCI
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现象的文化审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58-60 CS宋乃庆,唐恒钧 宋乃庆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
徐兆洋,宋乃庆 宋乃庆 检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5) 17-20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
张奠宙,宁乃庆 宋乃庆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02) 53-54 CSSCI
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1-4 CSSCI
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9-15 CSSCI
张奠宙,宋乃庆 宋乃庆 60 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
宋乃庆,唐智松 宋乃庆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 2009,35(2) 123—127 CSSCI
鲁庆云,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数学通报 2009,48(4) 47-49 CSSCI
温涛,彭智勇,许洪斌,宋乃庆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测度:重庆的证据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
朱福胜,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基于重庆市四区县的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6) 16-19 CSSCI
黄梅,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
仲秀英,宋乃庆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
沈南山,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9(8) 1-1 CSSCI
李明振,喻平,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6) 45-48 CSSCI
朱哲,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4) 11-14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
宋乃庆,程广文 宋乃庆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青年教师 2008(12) 20-21 CSSCI
庞坤,李明振,宋乃庆 宋乃庆 GX 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与反思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1) 75-78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因洗尽铅华而美,因回归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 43-45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 宋乃庆 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的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4) 80-83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7、08) 12-17 CSSCI
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1) 96—99 CSSCI
童莉,宋乃庆 宋乃庆 彰显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数学双基”的比较及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平实·朴实·真实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
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宋乃庆 2006—2007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3) 99-102 CSSCI
李铁安 宋乃庆 宋乃庆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2) 90-94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 教育学报 2007,3(4) 35—38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
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李明振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6 234-238 其它
王宽明,宋乃庆 宋乃庆 解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 2006(03) 3-16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5) 59-61 CSSCI
李明振 庞坤 宋乃庆 宋乃庆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反思与建议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
杨新荣 李忠如 王洪 宋乃庆 宋乃庆 初 中生数学学 习观性别差异的调 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02) 178-182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
品洁,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30(4) 755—759 CSSCI
李红婷,宋乃庆 宋乃庆 变革课程理念 创生课程文化——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 32-35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独立学院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
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中美高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数学通报 2005,44(08) 14-16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算法教学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2005(5) 41-44 CSSCI
但琦,宋乃庆 宋乃庆 大学生数学建模障碍分析与对策 大学数学 2005(05) 25-29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双基”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探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1) 59-60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回归生活世界 凸显自主选择——从两个教学实例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30-32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61-6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师范院校发挥人文优势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4(6) 80—82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4(3) 33-36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3(02) 1-2 CSSCI
宋宝和 宋乃庆 宋乃庆 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16) 1 CSSCI
张奠宙,张国祥,宋乃庆 宋乃庆 东西方数学课程概览——2002重庆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侧记(英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01) 1-10 CSSC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5) 40-42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袁顶国 宋乃庆 数学新课程在西南地区适应性调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6) 998-1003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通讯 2003(12) 1-3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袁顶国 宋乃庆 “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
刘福林,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11—13 CSSCI
肖红,宋乃庆 宋乃庆 实施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2) 337—340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7(4) 622-625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
宋乃庆 罗万春 宋乃庆 创新学习误区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
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
宋乃庆,闵兰,张广祥 宋乃庆 中学数学区别化课程研究 沪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2-41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4) 92-97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高中数学学习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1) 62-64 CSSCI
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罗万春 宋乃庆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教育学刊 2001(6) 37-39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46-48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1) 28—32 CSSCI
袁爱玲,宋乃庆,张希希 宋乃庆 农村初中“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改革实验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论数学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2) 26—30 CSSCI
张希希,宋乃庆 宋乃庆 “文化农技并进”刍议 中国教育报 2000(1447) 4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1) 76—81 CSSCI
李玲 宋乃庆 龚春燕 韩玉梅 何怀金 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试论数学异步教学原则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1998,7(2) 58-61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学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场情景的表征及其创设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曾宗燊 宋乃庆 21世纪的初中平面几何 数学教育学报 1997,6(04) 6-8+12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课程效益(GX)实验研究简介 数学通报 1996(8) 21-23 CSSCI
宋乃庆,陈重穆 宋乃庆 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学教育学报 1996,5(02) 15-18 CSSCI
宋乃庆,曾崇燊,段泽勇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
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5(04) 1-4+26 CSSCI
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GX”为什么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3) 2+41-4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变教训为财富,把整顿当机遇——走出误区的回顾 高校编辑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提高课堂效益(GX) 数学教学通讯 1994(01) 1-2 CSSCI
陈重穆,曾宗教,宋乃庆 宋乃庆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GX(提高课堂效益)实验简介 数学教育学报 1994,3(02) 1-4+61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育学报 1993,2(02) 4-9 CSSCI
陈重穆,罗介玲,宋乃庆 宋乃庆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介(初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试验课本》介绍之一 数学教学通讯 1990(04) 2+1-2 CSSCI
罗四维,宋乃庆 宋乃庆 教材要多样化 数学教学通讯 1989(05) 2 CSSCI
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综合运用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02) 97-107 CSSCI
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配合中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数学教学通讯 1984(04) 2-5 CSSCI
三、获奖
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 证书编号 本人排名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参与单位数 本校参与学科数 获奖类型 证书扫描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 《教育实验研究》 0 2/3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南贫困地区“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0 2/3 2006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性研究 0 1/1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新课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采纳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教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科研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级 1 1 科研
“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0 1/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三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0 2/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 西南农村地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方联动实习支教”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0 6/6 2013 国家级 1 1 科研
四、著作
类型 名称 作者姓名 第一主编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参与单位数 本人排名 封面
教材 教学设计 徐学福,宋乃庆 徐学福,宋乃庆 2008/02 重庆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新编初等数学选读 宋乃庆 宋乃庆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数学课程导论》 宋乃庆,徐斌艳 宋乃庆 2010/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宋乃庆,张奠宙 宋乃庆,张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课程教学模式论:中学教育与农村建设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宋乃庆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 张奠宙、宋乃庆 张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㈢ 陈建勋的获奖情况

(1)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
(2)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
(3)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
(4)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
(5)200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第1完成人)
(6)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第21完成人)、三等奖1项(第2完成人)
(7)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2、5完成人)、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第2完成人),厅局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第2完成人)
(8)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六届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
(9)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10)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11)2004年荣获第五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12)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3)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7项,软件著作权2项

㈣ 求晋人社厅发【2011】4号文件

山西大同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政策依据与说明

全校广大教职工:

我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已近尾声,为了体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并让广大教职工充分了解我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的整体情况,现将此项工作所依据的政策文件及我校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规定向全校公示(见附件),请广大教职工监督。
附件 1
山西大同大学
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过程中所依据的政策文件
一、岗位设置有关文件
1、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晋人字〔2008〕111号)
2、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实施细则》(晋人职字〔2009〕9号)
3、山西省人社厅《山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试行办法》(晋人社厅发〔2009〕91号)
4、山西省人社厅《关于全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晋人社厅发〔2009〕92号)
5、山西省人社厅 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晋人社厅发〔2009〕108号)
6、山西省人社厅《关于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政策解释》(晋人社厅发〔2011〕4号)
二、岗位聘用有关文件
1、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3〕13号)
2、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签证暂行办法》(晋人字〔2004〕103号)
3、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暂行办法》(晋人字〔2006〕67号)
4、山西省教育厅转发晋人社厅发〔2011〕136号《关于加快推进省直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晋教人〔2011〕60号)
5、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晋教人〔2010〕117号)
6、山西省教育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专任教师内部各等级岗位聘用条件》(参考)
7、山西大同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含实施细则)》(同大党字〔2011〕11号)

附件2
山西大同大学岗位聘用执行的政策条款和具体规定

1、首次岗位聘用的聘期和起止时间:
首次岗位聘用期限为三年,即从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2、所有在编教职工均应参加竞聘,拒不竞聘和未予聘用的,按如下规定处理:
所有在编教职工,均按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拒不竞聘和未予聘用的,按规定予以辞聘,并将其人事关系和个人档案转入人才市场。
3、已按自动离职处理及长期在编无故脱岗人员:
已按自动离职处理且至今未办清手续的人员,将其人事关系和个人档案转入人才市场;因本人原因长期自行脱岗尚未按自动离职处理的人员,拟通过各种方式通知其回到原工作岗位参加岗位竞聘,否则按自动离职处理。
4、根据组织安排从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且未到退休年龄的管理人员、因领导职数减少暂未安排其他职务的领导人员以及单位原有享受相应等级管理岗位待遇但不具领导职责的管理人员:
不占职数,先按原职务聘用,待他们退休或重新安排其它岗位工作后,该岗位自动取消。
5、专职辅导员的聘任和管理:
已经执行了管理工资的专职辅导员纳入管理岗位管理,2010年、2011年及今后新增的专职辅导员纳入教师岗位管理,执行相应级别的工资。
6、内部退养人员:

在推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已批准内部退养、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这次按照本人离岗时所任职务对应的岗位进入本层级岗位最低等级,并据此确定其工资待遇,不再晋升岗位等级。
7、部分已退休人员:

2006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已办理退休手续且退休前聘用为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按照我校同类同级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申报条件和规定程序参加分级,重新确定其岗位等级(不占职数)及相应岗位工资待遇,以其薪级工资和重新确定的岗位工资核定退休费。与同类同级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同步兑现待遇。其工龄和任职年限计算到退休时,退休时间不变。
8、新参加工作人员:
2010年后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试用期满后,在岗位有空缺的情况下,按照相关岗位申报条件,确定其岗位等级。
9、尚未转评、未确定岗位和工资的调入人员:
首次设岗暂不聘用,执行临时工资。待转评或确定岗位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10、已经聘任了管理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的工勤技能人员:
符合岗位聘用条件,现有工人身份人员可竞聘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但首次聘用时,管理岗位不能超过八级,专业技术岗位不能超过十一级。
11、“双肩挑”人员及其确定原则:

高等学校人员原则上不能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工作需要确需兼任的,必须按照我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比例确定,并按岗位设置的申报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双肩挑”人员原则上应是原为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了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因工作需要现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并且仍继续承担一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双肩挑”人员以五级及以上管理人员为主,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

五级以下管理岗位中,确需兼占专业技术岗位的,应把握以下四个条件:一看该管理岗位是否确需专业技术背景;二看该管理岗位是否在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三看管理人员是否仍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四看是否确实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人员和比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从严控制,不超过五级以下管理岗位总数的10%。七级及以下人员中不设置“双肩挑”岗位。


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和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单位的行政领导岗位,一般作为专业技术岗位。受聘在此类岗位的以专业技术工作为主、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不作为“双肩挑”人员。教学单位的党务工作岗位纳入管理岗位管理,其中符合“双肩挑”条件的,作为“双肩挑”人员管理。

高等学校会计、审计、图书、档案、基建、实验、卫生等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专业技术职务与所聘岗位相对应的,可以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不一致的,第一个聘期内暂时纳入管理岗位。
⑹经学校批准在专业技术岗位聘用的“双肩挑”人员,占专业技术岗位设岗单位的岗位职数,确定相应的主岗位工资后,原则上在一个聘期内不予变更,并按照两类岗位职责进行双重考核。
⑺“双肩挑”人员聘用合同书中,所聘岗位填其主体岗位,同时对所兼任其他岗位职务要明确标注和说明;确定“双肩挑”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其主体岗位为依据。
12、既有专业技术职务又有管理职务的非“双肩挑”人员:
岗位聘用坚持一人一岗的原则。不符合“双肩挑”的人员,若选择了管理岗位,则解聘其专业技术职务,如果今后离开管理岗位且重新回到专业技术岗位,可重新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但只能进入相应专业技术层级的最低等级;若选择了专业技术岗位,则不再参加管理岗位的聘用。
13、部分岗职不符人员:
⑴执行专业技术工资的管理人员:
聘用在管理岗位的人员,除符合“双肩挑”条件的人员外,均纳入管理岗位管理。2009年底前已执行了专业技术岗位工资的,在首次聘用管理岗位时,可继续执行原专业技术岗位工资,但只能执行相应层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最低等级,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层级竞聘。待其晋升的管理岗位工资高于原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时,再执行相应的管理岗位工资。
⑵执行管理工资的专业技术人员:
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较低的情况下,2009年底前经主管部门和省人社部门审批执行了管理岗位工资的,首次聘用时可继续执行原管理岗位工资。待其晋升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高于原管理岗位工资时,再执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工资。
⑶在教师岗位上工作的教辅及其它系列和非高校专技系列人员:
未在规定时间内转评为相应教师系列专技职务者,由本人尽快联系设置有本人所聘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接收单位,予以聘任。否则,按本人现岗位聘任,享受现岗位绩效工资,保留原专业技术岗位最低层级基本工资,不参加原专业技术岗位层级竞聘。

⑷在教辅和其它系列岗位上工作的教师系列、不对应的教辅和其他系列、非高校专技系列人员:
未在规定时间内转评为相应教辅和其它系列专技职务者,由本人尽快联系设置有本人所聘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接收单位,予以聘任。否则,按本人现岗位聘任,享受现岗位绩效工资,保留原专业技术岗位最低层级基本工资,不参加原专业技术岗位层级竞聘。
14、因受岗位数量限制而降低层级聘用的人员:
原已聘用人员,在首次岗位聘用时,因受岗位数量限制而降低层级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暂时保留原层级最低等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一个聘期,如所在单位仍安排其承担原所聘岗位工作职责任务,其绩效工资可按原聘岗位同等级人员绩效工资标准发放。
15、首聘期内职务、岗位变动人员:
首聘期内获得高一等级管理职务的管理人员,如其所任职务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该管理岗位;首聘期内获得高一等级工勤技能等级资格的工勤人员,如其任职资格所对应的工勤技能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该等级岗位;获得高一等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如其任职资格所对应的专业技术岗位有空缺,可聘用到该等级岗位的最低等级岗位。
附件3 关于教师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的补充说明
1、任职年限执行标准:任职年限以聘书时间为起始点至2010年底,以实年计;转评人员任职年限以同级别的初评最早年限为起始点,申报材料以转评后(任现职以来)计算。
2、对于直进教授三级论文的认定标准:二类论文----符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版),而且进入《高等学校国家级学术刊物目录》(山西省教育厅职称办)的A类。
3、对于有争议的教师教学工作量,以学院提供的近五年教学工作量为依据,处理原则为:凡近五年内有一年以上无教学工作量(外出学习、产假、工伤除外),依据实际材料定级后,一律降一级认定。已是相应职称最低级别者,不再降级。凡近五年无教学工作量者,一律按相应职称的最低级别认定。
4、对讲师破格升级执行标准:凡讲师年限达不到规定级别的,但科研成果突出者(实施办法中表述:主持省级项目(带经费)或获得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以上并发表本专业省级以上论文2篇以上且参编国家规划教材一部者,可直接聘为八级岗位。),可以升到讲师8级或9级。各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执行学院制定的标准,最后由学校专家委员认定。
5、教授编写教材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网(www.tbook.com.cn)”检索为准;副教授编写教材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网(www.tbook.com.cn)”和“中国新闻出版网”检索为准。
6、为了鼓励学校的发展、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做出突出贡献的少数年轻教授和副教授,突破任职满3年或文件规定的两项必备条件的限制,为这些教授副教授在原级别的基础上调高一级。
备注:
1、省(部)级项目:
包括省科学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省软科学项目及部位所属项目。
2、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或山西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3、省级以上论文:
在不低于本科院校学报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4、国家规划教材: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须提供教育部批复立项文件原件,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www.tbook.com.cn检索为准)、有关部委教材审定机构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
5、突出贡献:
指任职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截至2010年底,经费已到账);获得国家级奖励人员;横向项目科研经费到账500万元以上。
⑴、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⑵、国家级奖励:
国家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⑶、横向项目:
横向科技项目指企事业单位、兄弟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以及政府部门非常规申报渠道下达的项目。
附件4
山西大同大学关于教辅及其它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的量化办法

序号

类别

项目

权重

1

年限

任职年限

1分/每年

2

学术荣誉

国家级

3分/每项

省级

2分/每项

校市级

1分/每项

3

学术论文

被收录

3分/每篇

国家级

2分/每篇

省级

1分/每篇

4

奖项

国家级

3分/每项

省级

2分/每项

校市级

1分/每项

5

科研项目及成果

国家级

责任人1—5依次为:5,3,2,1,0.5

省级

责任人1—5依次为:4,2,1,0.5,0.3

校市级

责任人1—5依次为:2,1,0.5,0.3,0.1

6

专利

国家级

发明人1—5依次为:5,3,2,1,0.5

7

著作

国家级

独著:5分/每项,其他编者:3分/每项

省级

独著:3分/每项,其他编者:2分/每项

8

教材

国家规划教材

主编:5分/每项,其他编者:3分/每项

省级

主编:3分/每项,其他编者:2分/每项

附注:
如果出现并列时,国家级项目参与人放宽到第五参与人以后(责任人依此为:0.4,0.3,0.2,0.1,0.05等),省部级项目参与人放宽到第三参与人以后(责任人依此为:0.4,0.3,0.2,0.1,0.05等),校市级项目参与人放宽到第四参与人以后(责任人依此为:0.1,0.08,0.07,0.06,等);论文以公开发表的可检索的实际篇数计算,1分∕篇;专利从第六参与人算起(0.4,0.3,0.2,0.1等)。

附件5:省人社厅为我校核准的岗位类型和数量

http://www.sxdtdx.e.cn/rsc/onews.asp?id=400&Page=1

㈤ 谭建荣的代表性成果

1、2004年,谭建荣等研究完成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面向国产重要装备设计,解决当前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与生产中普遍存在用户需求个性化与产品设计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传统的产品配置设计难以实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内最早提出大批量定制技术体系与理论方法,实现了大批量定制环境下的产品配置设计、产品变型设计、产品递归化设计与产品可视化设计,开发了面向定单配置的单元化自组织集成设计系统,客户广义需求分类体系的形式化建模系统,大批量定制的产品递归设计系统,基于知识的产品装配设计系统等。该成果已在汽轮机、电梯与自动扶梯、制氧空分设备、数控机床、机车车辆等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得到应用。已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发表学术论文81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
2、2005年,谭建荣等完成的“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 项目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项目将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建设成为教学研究的中心点、教学改革的试验点、教学水平的示范点、教学科研的结合点和教学成果的辐射源。提出并构建了工程图学教学基地“五个平台”,即基于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的图学素质公共平台、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立体化教材平台、参与式交互式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实验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学习平台和以人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平台。全面推动了全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并从教学改革思想、立体化教材与课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培训三个方面,对机械基础和其他工程基地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参考。
3、2011年,谭建荣等研究完成的“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设计中非标结构设计周期长、设计更改关联多、不同工况性能难以预测、整体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项目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了复杂装备系列产品,成果对推动企业实现复杂装备自主设计开发、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机械工程学科和行业技术进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目提出并实现了复杂装备单元调节和参数调节相结合的混合调节技术、复杂装备设计变更的响应技术、复杂装备工艺工装结构变异设计技术、关键部机疲劳失效机理及多部机寿命预测与排序方法、复杂装备工艺参数与工装成型性能的工艺协调分析技术、复杂装备精度与工艺工装精度的容差协调分析技术等。在复杂装备多需求映射非标转化技术、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结构变异与性能强化设计、复杂装备多尺度质量预测与寿命均衡、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设计与协调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创新与突破,提出并实现的技术经专家鉴定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平台,提出的理论方法与支持技术在大型注塑装备与模具成套工装、大型空分成套装备、高档数控装备、大型电除尘成套装备、海军X 装备等设计中得到应用, 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17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制订了国家与行业标准 5 项,形成设计规范15 项,有效地提高了复杂装备的设计效率与质量,实现了由提供装备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变、由提供单机向提供成套装备的转变、由提供装备向提供装备与工艺工装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1、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谭建荣、祁国宁、张树有、顾新建、韩永生、刘晓冰、毛绍融、钱 江、黄哲人、吴 捷,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
2、基于智能计算的产品概念设计与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魏小鹏、谭建荣、兆文忠、张强、刘振宇、张建明、程锦、米小珍、蒙秋男、赵婷婷,大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3、复杂装备与工艺工装集成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谭建荣、张树有、王米成、叶盛、王珏、刘振宇、冯毅雄、伊国栋、裘乐淼、徐敬华,浙江大学、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申达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4、基于ASP/SaaS的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孙林夫、王淑营、韩敏、唐慧佳、赵慧娟、廖伟智、陈春阳、谭建荣、田凌、李瑞川,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成都国龙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宁波在线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新体系创建与应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谭建荣、陆国栋、张树有、施岳定、周广仁,浙江大学。
2、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谭建荣、陆国栋、张树有、施岳定、盛奎川,浙江大学。
3、工程图学教学资源库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谭建荣、张树有、焦永和、陈锦昌、肖银玲、施岳定、雷建兰、马晨华、陆国栋,浙江大学。

㈥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办学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3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5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2011年科技经费总量15.05亿元。2011年,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2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7项,总资助额度达到13267万元,授权专利482项(其中发明420项)。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中,天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分别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论文被评选为表现不俗的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天津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37种;并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各类留学生1801人,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6月23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学启动。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及茅以升班入选“卓越计划”。

㈦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的办学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3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5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2011年科技经费总量15.05亿元。2011年,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2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7项,总资助额度达到13267万元,授权专利482项(其中发明420项)。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中,天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分别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论文被评选为表现不俗的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天津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37种;并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各类留学生1801人,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6月23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学启动。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及茅以升班入选“卓越计划”。

㈧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学成果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3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52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2011年科技经费总量15.05亿元。2011年,签订千万元以上大项目达到2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7项,总资助额度达到13267万元,授权专利482项(其中发明420项)。2011年公布的2010年度科技论文统计中,天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分别为1027篇、1571篇、814篇,235篇SCI论文被评选为表现不俗的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天津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通过了教育部、科技部的验收并正式授牌。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37种;并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
截至2012年5月,天津大学有各类留学生1801人,来自89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研究院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2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6月23日,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天津大学启动。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截至2011年8月,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20个本科专业及茅以升班入选“卓越计划”。

㈨ 蔡雪峰的所获奖励

1.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国家教育部 2007.8
2.国家级精品课程(专科) 排名第一 国家教育部 2005.12
3.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2009.2
4.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 排名第三 国家教育部 1989.12
5.部级音像教材二等奖 排名第一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2001.7 1.福建省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福建省教育厅 2006.7
2.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5.1
3.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9.3
4.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1.1
5.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排名第一 福建省人民政府2007.12
6.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排名第三 福建省教育厅 2001.1
7.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排名第六 福建省教育厅 2009.9
8.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状 负责人 福建省总工会 2007.4
9.福建省优秀网络课程 排名第一 福建省教育厅 2003.12
10.清华大学优秀访问学者 (个人) 清华大学 2004.7
11.福建省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 (个人) 福建省人事厅和福建省建设厅
教研、科研 序号 课题名称 项目
来源 课题
负责人 参加人员 获奖情况
或发表刊物 1 国家级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张建勋、周继忠、毕贤顺、蔡建平、欧智菁等 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 建筑施工技术
(高职高专)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周继忠、蔡建平、张敦、聂小龙等 2005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 3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国家教育部 蔡雪峰 张建勋、周继忠、蔡建平、庄金平等 ​4 建筑施工立体化教学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5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5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蔡雪峰 周继忠、张建勋、庄金平、张士元、聂小龙、郑永乾等 2009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6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张建勋、毕贤顺、蔡建平、庄金平、欧智箐、张士元、郑永乾等 2007年评为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7 土木工程综合实践中心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张建勋、毕贤顺、周继忠、蔡建平、欧智箐等 2007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 建筑施工--桩基工程施工与质量事故处理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4.7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 9 建筑桩基系列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林渭滨、郑屹峰等 2003年获省级优秀网络课程和优秀多媒体课件 10 建筑工程施工辅助系列录象片制作与应用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郑居焕等 2001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1 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人才工程实践创新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福建省教育厅 陈文哲 陈孝慧、包秋燕、刘国买、李建兴、蔡雪峰等 2009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2 探索专业领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福建省教育厅 张建勋 陈卫华、蔡雪峰等 2001年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3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软件研究与开发(生产教学两用软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 蔡雪峰 周继忠等 200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4 土木工程专业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周继忠、庄金平、张士元等 2008年获福建工程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 15 建筑工程施工辅助系列录象片音像教材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林渭滨等 2001年获中国建设教育技术委员会音像教材二等奖 16 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设想 福建省教育厅 蔡雪峰 ​2001年获中国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形式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7 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 教研论文 蔡雪峰 赵湘慧 2009年1月中国大学教学 18 土木工程施工立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教研论文 蔡雪峰 周继忠、庄金平、郑屹峰、聂小龙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19 土木工程施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 教研论文 周继忠 蔡雪峰、聂小龙 2008年10月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 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教育中作用及培养途径 教研论文 蔡雪峰 毛红兵 2005年3月中国大学教学 2.蔡雪峰教授近年来承担学术研究课题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所起作用 大跨结构模板支撑安全系统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 福建省发改委技术开发项目
(闽发改[2007]877号) 2007.9-2010.9 150万 主持人 钢管支撑体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人才培养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GY-Z0813 2007.12-2010.12 8万 主持人 超高超重结构GMT环保型建筑模板支撑体系技术研发与应用 福建省省科技重点项目
(2007H0001(省科技厅) 2007.7-2009.12 15万 主持人 非线性在超高大跨结构模板支撑技术与安全设计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福建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E0710001)(省科技厅) 2006.12-2009.12 6.5万 主持人 绿色钢构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及服务海西建设平台 福建省服务海峡西岸建设重点项目 2008.12-20012.12 920万 主持人 福建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信息交互系统研究 福建省住宅和城乡建设厅(闽建科[2010]16号) 2010-2011.1 20万 主持人 大跨结构模板支撑体系计算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科研基金项目(GY-H0707) 2007.10-2008.10 8万 主持人 福建东南造船厂轮船下水架承载能力预测 福建东南造船厂(横向课题)
E1000029 2008.6-2009.3 9万 主持人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JB07136 2007.1-2009.12 0.6万 主持人 大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JA06029 2006.11-2009.12 0.75万 主持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6-2009 1万 主持人 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省属高校项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万 第二 基于非傅立叶热传导的微、纳米尺度绝缘层力学性能分析 福建省青年人才项目
(2007F301050044) 2007.07-2010.10 6万 第二 混凝土剪力墙的耐火性能和抗火设计方法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JA08172) 2008.10-2011.09 1万 第二 火灾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力学性能的研究 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GY-Z0855) 2008.10-2010.09 6万 第二 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资助省属高校项目(2007F50005) 2007.07-2009.10 4万 第二

㈩ 北京十一实验中学怎么样

简介: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由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建立,现为公办完全中学,北京市高中示范校。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唯一一所综合教育改革实验校,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 2014年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阅读全文

与201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
七日杀75创造模式 浏览: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