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目前,音乐教师在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单1课改为综合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注意学科的综合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综合”音乐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纪在音乐教育方面的1个新起点。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综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开始提到了音乐学科综合。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1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1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从艺术的本质上讲,1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1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1家的,是高度融合在1起的。另1方面,作为艺术的1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所以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验,在内容整合方面,以苏教版课本为主,结合新科标的要求和自己实验的经验,形成1套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验,使我们教师在理论、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方面有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对相关文化多看、多想、多用的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素质或能力有相对的提高,这样有益于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的发展。
3、研究过程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1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从2004年10月下旬起到2005年6月初止,本课题组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本课题组成员除了参加由武进区教委组织的有关培训以外,本课题组还参加本学校的专责课题培训和邀请南师大潭顶良教授的新课程专题报告,看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与讨论时,都坚持做到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区教研室和我校教科室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题方案和《立足音乐课堂,注重多元“整合”》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1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2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周玉芬老师上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茉莉花》,刘燕老师上的区级调研课――《欢度佳节》。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使2者相得益彰。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1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1条主线服务。同时,“整合”使音乐教学空间得到进1步拓展,冲出“模式”概念,突出艺术性和教法的“随机性与灵活性”。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们大力宣扬3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坚持集体备课,争取每个单元有新的突破
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备课活动,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再1起,做到再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1些尊重,多1些理解和鼓励。
1 2下1页
2、教材内容的整合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造、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1、把音乐与姊妹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音乐。
2、把音乐课程与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1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
3、可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音乐资源(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等)可为音乐教学所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方法的整合
通过本阶段的课题实验,初步找出了音乐课程整合教学的1般方法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准备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引导的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整合的课堂,学生再的引导下,或用文学、美术、地理历史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师生1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10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1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还不是全面评价课题成果的时候,我们现在只是看到音乐与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后对学生影响不同的地方。
5、研究成效分析
2004年9月~2005年6,音乐课题组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段时间,全组人员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1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通过本课题实验,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
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边学习边思考,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能积极撰写有关课题实施的相关论文,周玉芬撰写的论文《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范唱》、《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竖笛教学中的作用》分别获江苏省1、2等奖。刘燕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音乐灵性在开放教学中插上翅膀》《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分别获武进区2、3等奖。课题组教师为准备好1个较优秀的音乐教案,相互讨论、研究,课题组先后制作出课程整合研究课课件好几节。周玉芬撰写的教案《茉莉花》获江苏省2等奖,目前,音乐教学与学科整合实验的热情正空前高涨。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1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按照“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研究”教师培训计划,教师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在区调研的1堂教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刘燕老师上的《欢度佳节》,通过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评优中,她上的《西南风情》获得了2等奖,周玉芬老师参加武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走进西藏》获1等奖。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刘燕老师的《西南风情》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画面在这节课中反映出来了,学生用舞蹈的形式和听课老师1起共舞,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周玉芬老师的1节《茉莉花》,学生用花语、花食、花疗讲述了茉莉花的功效,学生的兴致调动了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培养了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如,在器乐合奏要加入4声部的节奏练习,有的同学要担任器乐的主奏(旋律声部)有时候又是伴奏,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们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如同学们在竖笛《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握分寸,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奏效果。
Ⅱ 斯琴朝克图的科研与创作成果
一、科研项目:
1、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蒙古族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
3、主持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蒙古族音乐风格作品创作技法研究”
4、参与高等学校蒙古学研究项目“科尔沁史诗的抢救、重建及音乐学研究”
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创作与研究基地负责人。
6、1999年出版第一作品专辑《蓝色的蒙古高原》(盒带)、2009年出版第二作品专辑《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二、论文及著作:
1、《析蒙古族青年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作品的艺术特征》(《中国音乐》2006年第二期、全国艺术类核心刊物)
2、钢琴曲《诺恩吉雅幻想曲》(《音乐创作》2004年第3期、全国唯一创作类核心刊物)
3、室内乐箫与竖笛二重奏《雁归草原》(《音乐创作》2010年第6期、全国唯一创作类核心刊物)
4、《雅俗共赏、喜忧参半》(《人民音乐》2009年第三期、全国艺术类核心刊物)
5、《蒙古族青年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创作的场域与动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6、《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自治区百年论坛论文集)
7、《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抢救与保护》(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一期)
8、《复活的草原恋》(《草原歌声》2003年第7期)
9、《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和设想》(《内蒙古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10、著作:《基础乐理》(高校蒙语教材----与别人合作)
11、博士论文:《中国蒙古族音乐题材交响乐作品研究》
Ⅲ 八孔竖笛教程
《竖笛演奏与教学》作者:韩中健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前言
第一部分 竖笛概况
一、竖笛的历史与发展
二、竖笛的种类与特点
三、竖笛各部位名称图示
四、竖笛的保养
五、竖笛的指法与指法表
六、外国著名竖笛演奏家介绍
第二部分 演奏法概论
一、竖笛演奏的姿势
二、竖笛演奏的手型
三、竖笛演奏的口形
四、竖笛演奏的呼吸方法
五、竖笛演奏的运舌法
六、竖笛演奏的运指法
第三部分 基础练习
一、左手五个音的练习
二、加入右手的四个音
三、高音区的练习
四、加入变化音的练习
五、二、三声部重奏曲
第四部分 技巧训练
一、双吐与三吐
二、气颤音
三、指颤音
四、各调音阶、琵音、三和弦等练习
五、半音音阶
六、练习曲
第五部分 乐曲选练
一、中外名曲
(一)中国乐曲六首
(二)外国乐曲二十二首
二、独奏曲、奏鸣曲、协奏曲
(一)中国乐曲
(二)外国乐曲
附录 常见音乐术语
本书以高等师范音乐系科学生及中、小学音乐教师为读者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一、竖笛概况;二、竖笛演奏法概论;三、基础练习;四、技巧训练;五、乐曲选练。
在第一部分中,读者可以了解到竖笛的历史、竖笛的特点及外国著名竖笛演奏家介绍等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关于竖笛演奏的理论。从演奏方法、演奏技巧的角度,对演奏姿势及演奏中气、指、舌的运用等作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从左手五个音的练习开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指法训练内容为主线,然后加入右手音的学习和高音区的练习,进而啬带有变化音的练习。同时,结合运气、运舌和运指方面的内容进行训练。第四部分的技巧训练,着重在气、指、舌三方面进行专门的练习。选编了有针对性的练习曲与乐曲,供读者在学习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第五部分选编了部分竖笛的优秀作品,既可作综合练习之用,又可供读者浏览参阅。
《儿童竖笛启蒙》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及幼儿园使用。
简介:许国屏,出身于音乐世家,9岁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生学习,现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许国屏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教学实验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奏家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上海儿童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 曾先后出版《直吹笛十八课》、《少年儿童笛子教程》、《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其中《青少年学竹笛》被团中央列入希望书库、许国屏发明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多次荣获世界金奖、银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儿童竖笛启蒙》系作者近二十年来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探索竖笛引进教室的科研成果。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及幼儿园使用。
儿童竖笛启蒙 目录:再版说明开头的话一、竖笛图介二、演奏姿势三、儿童竖笛练习曲九十条 “1、2、3”三个音的练习 (1)“1”音练习 (2)“2”音练习 (3)兄弟俩 (4)“3”音练习 (5)竖笛是我的好朋友 (6)小鼓咚咚响 (7)好宝宝要睡觉 “6”音练习 (8)“6”音练习曲 (9)小夜曲 (10)草原圆舞曲 (11)吹起芦笙跳起舞 “5”音练习曲 (12)“5”音练习曲 (13)洒水车来了 (14)侗笛声声 (15)小喇叭 (16)钟声 (17)小火车 “4”音练习 (18)“4”音练习曲 (19)过小桥 (20)小圆舞曲 (21)各族儿童心连心 “7”音练习 (22)“7”音练习曲一 (23)“7”音练习曲二 (24)四季歌 (25)小鸟飞回来了 (26)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5”音练习 (27)“5”音练习曲 (28)新年好 (29)生日歌 (30)下雨啦 (31)小牧民 (32)牧场上的家 (33)欢乐颂 (34)学吹小军号……四、快乐的小乐队附:儿童打击乐训练
///抱歉,业余考级I don't know
Ⅳ 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竖笛教案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Ⅳ 竖笛吹奏方法
"他的变音以及持续某个音(似乎有轻微颤音)"
这个是靠气息的控制,你听一些歌唱家唱歌时在持续延长某个音就会有这种效果.
这个没办法教你的,要多练,多体会,慢慢效果就出来了的.
我初中的时候学过竹笛,刚开始那声音也是硬邦邦的,练久了慢慢就出颤音效果了.是靠丹田运气的,跟唱歌运气的方法一样,无法言传,只能意会了.
不急,慢慢来.
Ⅵ 自学六孔竖笛
●●●●●●是5{下面一点}
●●●●●○是6{下面一点}
●●●●○○是7{下面一点}
●●●○○○是1{无点}
●●○○○○是2{无点}
●○○○○○是3{无点}
○●●○○●是4{无点}
○●●●●●是5 {无点}
六孔竖笛 笛子,作为中国拥有最古老历史的民族乐器之一,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延续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8000年前曾出现的骨哨是笛子的前身,笛子大约在秦汉以前就有记载),但古时的人们对笛子的了解远不及现代笛子研究者。包括近代的很多笛子研究者,对笛子的指法、调以及运用的表达仍然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仅希望以本文,能弥补一些笛子学习者对笛子的指法、调的了解不足,同时也希望能和各位朋友一起共同进步。
不管是什么乐器,指法与调子是相互相承的,所以其实也没有调子和指法的分别,由指法不同决定了曲子调子的变化,又由曲子调子的变化派生出不同的指法,两者密不可分,是辩证和统一的关系,不管是笛子作曲家还是笛子演奏家,都不能忽视笛子的指法与调的运用。
下面简单地来说一说笛子常用的指法和调子关系,以及笛子的指法、调子在曲子中的运用。 从笛子可以实现的指法来讲。
以全按作5为例,笛子的指法从低音5一直到极高音1,其实上面还有音(极高音2,4等),只是确实不常用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首先来说一说笛子常用的指法和调子的。笛子常用的调子,如果以C调笛子为基准,全按作1就是G调,全按作2就是F调,全按作6就是降B调,全按作3就是降E调,那么为什么是这么分呢?
因为当C调笛全按作1时,1变成了C调的5,所以从C(1)调往上数一个纯5度,是G(5),那么我们就说C调笛全按作1后是G调,以此类推,当全按作2时,1变成了C调的4,往上数一个纯4度是F(4)所以是F调,那么如果我们换成D调的笛子呢?同样原理,全按作1时, 1变成了D调的5,所以,从D(2)调往上数一个纯5度,就是A(6),所以就是A调,以此类推,D调全按作2时,1变成了D调的4,往上数一个纯4度是D(5),所以我们就说它是G调。也就是说是什么调子的笛子,要全按作什么,只要将这个调子笛子的全按作5的1,向上数到作的什么音,是多少度音,然后把几度音加到原来的调子上去,算出是什么音,就是什么调子了,当然,首先得明白一些音程关系才行,以后会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表达上的研究. 那么笛子的调子和指法在曲子中又是如何运用的呢?
先来说一下笛子本身的调子对曲子的影响。我们把笛子的风格简单地分成了两个大块:南方和北方。我们知道不同风格和不同地方的曲子要用到不同的调子,比如北方笛子曲子的调子以G调笛子(梆笛)居多,原因是因为北方的曲子大多高亢激昂,很具冲力,所以G调梆笛善于表现北方音乐的豪爽感,而且又比较适合北方笛子演奏技法中的剁、吐、滑的效果,当然,同样作为梆笛的小F、A调也很适合北方笛子曲子的演奏。南方笛子的调子以D调以下(比如C、B、bB、大A、大G、大F等)居多,大多善于表现委婉和悠闲,所以讲究声音浑厚,具有共鸣感,D调以下曲笛也比较适合南方的笛子演奏技法中的颤、打、叠的效果,尤其是低音区的感觉较梆笛更为厚实。
再来说说不同的曲子应用的笛子的调子吧,很多朋友不知道什么样的曲子配什么调子的笛子,所以我想还是有必要分析一下的。除了以上说过的南北两派风格的差异,我要说的是,北方的曲子如果是表现恬静的、舒适的风格,同样可以用D调来衬托,比如北派笛子代表刘管乐老先生的作品《和平鸽》就是以D调笛子全按作2(1=G)演奏的,他的作品《夸家乡》就是以C调笛子全按作2(1=F)演奏的,也别有风味,另外,南派代表陆春龄老先生的作品《今昔》是以F调笛子全按作5和2(再加上C调笛子全按作2)演奏的,《奔驰在草原上》则是以F调笛子全按作5演奏的。也就说,选用不同调子的笛子与曲子本身没有最直接的联系,那么什么才真正影响着笛子在曲子中的调子呢?
大约有三点,第一,是曲子本身的音域,比如曲子的最高音或最低音超过了全按作5时的常用音域,那么我们就用转调使曲子的音域满足笛子的需要,比如《鹧鸪飞》中最低音为低音2,用全按作5就无法演奏低音区了;第二,是曲子的情绪,如果曲子的风格很活泼,又富跳跃感,那么我们不妨选用梆笛类的笛子,如果曲子的风格很平静很抒情,又富诗意,那我们不妨选用曲笛类的笛子,比如用曲笛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就会发现情绪总是上不去;第三,是适合笛子的技法表现,比如《山村迎亲人》中有飞指的技法,换作其它的指法(调子)就是不能达到效果。相信只要灵活运用指法和调子,不管是演奏什么曲子都会变得应曲而宜、得心应手、效果更加。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笛子的指法和调子就如以上所说。 现在从广义的角度去试着分析一下。大家知道的指法有全按作5、1、2、6、3等,但还有些不常用的调子,就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实际上,可以说只要是12平均律里的,理论上都能作为笛子的调子,这和中国古代所说的5声音阶和近代的7声大相径庭,12平均率,是我国的首先研究发明的,古时的编钟就是12平均律的,还有历史上有传说明朝的一位朱姓人士发明了12平均律的计算方法。一个八度内有6个全音,而12平均率则把这6个全音细分成了12个等分,也就是说,除了我们常用的12345671,又在其中加了中间的变化音,每个音之间的关系是原来全音之间关系的一半,12平均率是这样分配的:1--#1(b2)--2--#2(b3)--3--4--#4(b5)--5--#5(b6)--6--#6(b7)--7--1刚好12个等分(其中3和4之间本来就是半音程关系即小2度,所以中间没有变化音)。 我们学习笛子,刚开始都是新学会全按作5(筒音作5),随后,又分别根据过程的不同,地方的不同,学习全按作1、2、6、3,这些是笛子最常用的调子,但却还不是最完善的,曹文工首先突破了笛子的调子极限,运用全按作7写了他的中期作品《买西莱普》(由李增光演奏),这首及附西域风情的曲子,不管是从作曲角度还是演奏角度来说,都已经踏入了笛子高难度转调曲子的新境界,同时,我国著名笛子研究者曲祥、曲广义也编辑了一本《笛子高级练习曲选》,其中有许多指法都是不拘泥于本身的运用,而是以12平均率的感觉为基础,比如通过移植后的单簧管奏鸣曲([德]兴德米特 曲),用筒音作1的指法,但其有的地方产生的效果却根本没有全按作1的感觉,倒象全按作7,或者说它没有固定的调子,只是围绕着它的基本调性在不停地转调。在《笛子高级练习曲选》中,象这样的例子,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外国的曲子里,比如我国现在作曲家潭小麟写的《离别》,他力图将现代作曲理论和技法,同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离别》是他留美时为 郭沫若谱写的歌曲的主旋律,全曲使用了十二音,却具有五声调式色彩:第一句为D(2)商,第二句为F(4)(),第三句为降E(降3)宫,第四句为降E(降3)商,第五句为D(2)商,第六句为A(6)羽,第七句为#F(#4)羽,最后为G(5)商,也就是说,虽然整首曲子是全按作5的,看来很简单,却又不能按照五声或7升音阶的感觉去理解。 所以笛子的调子是不能定死在常用指法和调子里的,应该随音乐的需要而变化,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指法和调子里发挥笛子自身和演奏者的无限可能性 。
关于笛子转调知识的一些补充,也就是关于基本的音程关系的一些知识。我们想要了解的是转调后要确认是全按作什么,就试着看看本文吧。 以前,有过有识之士用图示法来推敲转调确定,这样的方法对于初学者确实是方便可行的,但是,随着我们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知识的求欲,以及笛子水准的各方面的成长,我们必须知道其中的原理,即:不同笛子的转调为什么是这样转?根据是什么?这就必须结合音程关系一起来分析了。 首先说音程关系,是一门乐理知识。 各位可以看下图中的钢琴键盘,不管朋友们是否熟悉,我都说一下,键盘中的CDEFGAB都是音名,那么通常也就是对应我们所知道的1234567,那么,从左边开始的一个C到右边的一个C,称为一个八度,为什么呢?笼统地说,因为其中包含有八度音,从学术上来说,通常一个八度也就是指一个“纯八度”,那么,几度音几度音又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解释起来有点麻烦,但我还是可以试试的: 如图,每两个相邻接的键(不管白键还是黑键)之间都是半音关系,为一个“小二度”,相邻接的两个不含有黑键的白键之间也是半音关系,也称为一个小二度,相邻接的两个含有黑键的白键之间是全音关系,称为一个“大二度”;每相邻接的三个音(不能把黑键漏算),也是一个大二度;在键盘上,黑键表示间于两个全音之间的音,也就是说,C往右看相邻接的一个黑键是念作“升”C,写作#C(在写的时候#是左上标),那么,又因为从D往左看相邻接的一个黑键,和C往右看相邻接的那个黑键属于同一黑键,所以,我们又可以称这个音念作“降”2,写作b2(在写的时候b是左上标),也就是说,#是升号,b是降号;以此类推,D和E之间的音是#D或者bE……如果要问在曲子中这个黑键具体读作升还是降,那就牵涉到作曲家赋予该曲子的“调性”了,“调性”超出了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的范围,所以我在这里不再多作解释了,大家可以参考一些关于乐理知识的其它资料。
以上是必要的提示。现在长话短说,一个八度中所有的音程关系是怎么样分配的呢?基本的,音程关系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小二度(例:3和4之间)<大二度(例:1和2之间)<小三度(例:3和5之间)<大三度(1和3之间)<纯四度(例:1和4之间)<增四度(例:4和7之间)<减五度(例:低音7和中音4之间)<纯五度(例:1和5之间)<小六度(例:中音3和高音1之间)<大六度(1和6之间)<小七度(2和高音1之间)<大七度(例:1和7之间)<纯八度(例:中音1和高音1之间),当然,八度音程关系并非最大跨度的音程关系,但由于九度音以上构成的和弦(九和弦以上)不常用,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任意两个音之间要确定是几度音关系有什么好方法吗?有方法:首先,我们可以先数两个音中包含几个音,包含几个音就是有几度音,然后的关键就是看两个音之间有没有黑键,由此来确定是大音程还是小音程关系。比如3和4之间,包含3、4两个音,因此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是一个二度音程关系,从键盘上来看,因为当中没有黑键,所以确定是小二度关系;1到2之间包含1、2两个音,是一个二度音程关系,再从键盘上来看,因为1和2当中有个黑键(即包含了一个半音),所以是一个大二度;3和5之间有3、4、5三个音,我们可以确定是三度音程关系,那么它究竟是大三度还是小三度呢?我们还是从键盘上来看,因为3和5之间只有一个黑键,所以是小三度关系;再比如1和3之间,我们可以数,其中包含三个音,即1、2和3,那么首先确定它是一个三度音程关系,从键盘上来看,它们之间有两个黑键,所以可以确定是大三度;1和4之间是包含四个音,也就是说是四度音程关系,那么,因为从键盘上来看,它们之间有两个黑键,所以是纯四度,再来看4和7之间,虽然同样包含四个音,但由于它们之间有三个黑键,所以是增四度;以此类推,1和5之间包含五度音,它们之间有三个黑键,所以是纯五度,低音7和中音4之间同样包含五个音,但是它们之间只有两个黑键,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减五度;中音3和高音1之间包六个音,所以是六度音程关系,由于其中有三个黑键,所以是小六度,1和6之间同样包含六度音,但是却含有四个黑键,所以是大六度;中音2和高音1之间是七度音程关系,但其中含有的黑键数是四个,所以是小七度,而1和7之间同样是七度音程关系,但其中含有五个黑键数,所以是大七度;纯八度,没得说,就是一个八度的关系,比如中音1和高音1之间,中音2和高音2之间等等。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基本的音程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结合以上的知识,再回过头来理解笛子的转调知识就会方便很多。 笛子的转调确定,我以前说过基本的方法,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解释,比如我以前说过,以C调笛子为例,假如谱子上的要求是(C调笛)1=C(C调,原调),那么很明显是全按作5的,那么假如要求是1=F(转F调)了呢?我们还是看键盘,F这个音比C上升了四度音,而且是纯四度关系,那么很明显地,我们原来的1也要向上推一个纯四度,那么1往上数到4,就是一个纯四度,那么此时全按作5时的4变成了现在的1,把笛孔全部按下后的音变成了2,我们就说这样是:C调笛全1=F按作2(即C调笛转F调是全按作2);当然,C调笛的常用转调确定方法都相对简单,进一步深化,假如用的是E调笛,1=E时,按照之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当然还是全按作5不变,但假如1=#F了呢?那么我们来看键盘,E和#F之间是一个全音关系,即一个大二度,那么原来全按作5时的1,就要向上推一个大二度,也就是,原来的2变成了现在的1,此时将笛孔全部按下后,这个音是4,那么我们就说:E调笛1=#F是全按作4(即E调笛转#F调是全按作4);再举一个例子,假如我们用的是降B调的笛子,谱子的要求是降B调笛子1=降A,那么我们看键盘,降B和降A,是往下推了一个大二度,原来全按作5时笛子上的1向下推一个大二度后,第二半孔充当了现在的1,即原来全按作5时的降7变成了现在的1,全部按下后是谱子中的6,那么我们就说:降B调笛1=降A是全按作6(即降B调笛转降A调是全按作6)。
Ⅶ 青少年竖笛教学
请参考http://..com/question/21887184.html里的最佳答案
里面有你要得
Ⅷ 如何让竖笛更好的服务于音乐课堂小课题计划
竖笛进课堂之我见
乐器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必须认真开展,
要
以普及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因而课堂乐器教学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
认真思考的。课堂乐器教学中
---
坚笛,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实效的乐器,用
一支小小的竖笛就可以奏出和谐的旋律,结出丰硕的果子。正如歌德所说:
“如
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
一、选一样合适的乐器全面普及
竖笛以其结构简洁、排孔科学、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易教易学等特点,得到了
广泛的认可。
通过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专家论证,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课标教
材编写的过程中选择竖笛为“课堂乐器”
。
中国音乐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
——朱则平老师,创造了“竖笛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的创立,为中国中小学课
堂器乐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他在“竖笛教学法”中指出:
1
、器乐教学是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物美价廉的竖笛的教学能够使学
生享受到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即视唱练耳、
音乐演奏实践
(独奏、
重奏、
合奏
以及伴奏)
、即兴音乐创作、音乐欣赏等。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固定音高概念。
因此,
该乐器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最佳媒介,
竖笛的普及将会带来国民音乐教
育的的大普及,也会促进国民音乐素质的大提高。
2
、通过学习竖笛,既能使学生得到正统的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熏陶,又
能使学生得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使之得以接受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
3
、在班级人数比较较多的情况下,开展班级的的课堂音乐教学不可能用较大型
组合乐器。
而用竖笛则可能让学生做到人手一只,
使每一个孩子都可能享受到器
乐教学的益处。学生课后还可以把竖笛带回家去继续玩(练习)
,这又可能丰富
每一个孩子的课余音乐生活。
竖笛成为连接学生学校音乐课堂的学习,
与课外音
乐生活或者说一定程度的音乐实践的极好媒介。
二、在开展竖笛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
1
、激发兴趣——一见钟情。
确定好了课堂上将要普及的乐器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前的准备工作了。
怎样激发兴趣呢?我校的竖笛教学是从三年级开始,我会举着一支竖笛进教室,
学生目光集中。我指着笛子问:
“这是什么?”至于学生知道不知道无关紧要。
然后我会说这竖笛是一种乐器一吹就响,
想不想吹,
学生产生兴奋感,
跃跃欲试。
于是我拿出几支竖笛,
先让班长吹,
再让几个比较活泼的学生吹,
最后让坐着不
动的学生吹。证实真的一吹就响。
“这么简单的乐器,能吹出好听的歌曲,你们
想听吗?”
“想!
”学生异口同声。我吹了学生熟悉的曲子《菊花台》
,刚吹完,
学生热烈鼓掌,兴趣昂然,要求老师能教他们。目标已达到,激发兴趣,一见钟
情。学生见之能说乐器名,听之能知乐器声。
2
、坚笛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方法
(
1
)气息的运用:学生在初学竖笛时,气息应作为一个难点。吸气要从鼻子和
嘴角吸气,
吸到胸部和腰部,
小腹微微向里收,
以使演奏是有气息支持的。
为使
学生感受气息的运用,
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运用对比法使学生感受用不同
的气息吹奏竖管所产生效果的不同。
比如;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有的组感受把一
张小纸片放在嘴前,
用气息把它吹动而不能把它吹跑,
或体验把小蜡烛吹动而不
能吹灭;
有的组体验吹肥皂不要把它吹爆;
有的组感受把空中的小羽毛吹浮在空
中而不落到地上;
有的组感受用力把大气球吹起来等等。
通过听辨各组用不同的
气息演奏出的效果的不同,
使学生对坚笛气息的运用有了初步了解,
为进一步掌
握坚笛的基本演奏方法做好铺垫。
(
2
)基本演奏技法的掌握:单吐是用舌尖顶住上牙的牙根,用气息轻轻地把舌
尖冲开,
待声音发出后舌尖有弹性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时舌尖就像一个通气
阀门,
如果我们让它发出声音就像发
“嘟”
音的感觉。
Ⅸ 六孔竖笛怎么吹
1、含笛要求:笛口处放入口中不要太深,吹口含入口中约0.8厘米,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
2、摁孔要求:摁严音孔,要注意:
(1)用指前端柔软多肉处。
(2)摁音孔时手指自然放松,手指不要抬起过高,以免指法不灵巧。
(3)手指不要抬起过低,影响音孔出气声音 偏低(不低于1.5厘米)。
(4)右手无名指按一孔,中指按二孔,食指按三孔;左手无名指按四孔,中指按五孔,食指按六孔。具体按法如图所示:
3、六孔竖笛正确的姿势:
头平视,笛子和身体 垂直与胸呈小于45°角,手指自然弯曲,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用第一关节的指腹按孔。
音程关系的分配:
基本的,音程关系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
小二度(例:3和4之间)<大二度(例:1和2之间)<小三度(例:3和5之间)<大三度(1和3之间)<纯四度(例:1和4之间)<增四度(例:4和7之间);<减五度;
<纯五度(例:1和5之间)<小六度(例:中音3和高音1之间)<大六度(1和6之间)<小七度(2和高音1之间)<大七度(例:1和7之间)<纯八度(例:中音1和高音1之间)。
六孔竖笛-网络
竖笛-网络
Ⅹ 谈如何通过竖笛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器乐进入音乐课堂是大势所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竖笛,是一种廉价而又便于携带的乐器,它与民族乐器横笛指法相近,与朝鲜族的短箫也较相像,而且六孔竖笛指法比较简单,课堂上易学易奏,便于集体教学使用。竖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因此,竖笛学习不能成为技术学习,不应有繁难的技巧要求,也不应有高深的知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