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中国法院网是不是可以查到全国所有案件的执行公告结果呀
目前来说,这个网站是唯一一个可以查询的地方。但是如果法院不把案件登记进去的话,你是查不到的。
㈡ 有关于对人效力的法院执行案例及分析
有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的暂行意见》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一些疑问做出的更详尽的解释和说明,对实际的案子更具有现实意义。关于中国法律体系的说明:中国的广义法律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上面所说的暂行规定是法律体系以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解释,虽然不是立法机关制定,但是在司法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主体是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
㈢ 执行力心得体会的范文实例
“执行力落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执行力落地》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同样是消化系统,狗只能吃肉,而狼连毛发都能消化掉。因此,狼的生命力远远强于狗。同样是制度,在一般企业仅仅是堆文档,而在狼性企业却真正实现了落地,企业生命力强调的并不是管理的‘五脏俱全’,而是执行力落地。”这是《执行力落地》封面上的文字,曾经一度让我认为这是本只讲执行力落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书,不过,当我真正阅读该书时发现,整本书恰恰都在讲执行力如何落地,这是让我幸喜的一点。
阅读《执行力落地》的第一次震撼出现在第一章,是由一个“三人成虎”案例新解引起的。
假如有人告诉你在一个人山人海的地方有一只老虎横冲直撞,非常猖獗,你信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某个地方是人“猖獗”还是老虎猖獗,关键得看当时当地,是人的势力大还是老虎的势力大。要知道,人怕老虎,老虎也怕人。所以,在人群中,一只孤零零的老虎只会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横冲直撞。
接着,第二个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并且强调:“刚才那家伙说了,我不信,所以特意去那看了看。结果吓了一跳,真有一只老虎在人群中横冲直撞。”现在,你信吗?
或许有人信了,有人还不信。
而后,又有第三个人告诉你同样的事情,还强调他听前两人说了后,也不信,经过现场调查发现,果真如此,而且他据此推测:“看来这只老虎脑子有问题了。”现在,你还不信吗?
如果还不信,那么当第四人、第五人、甚至更多人也告诉你同样的事情时,你信吗?
面对有没有老虎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最终信与不信(当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我们不信也信了),而仅仅在于次数的不同——我们会在第几次相信。这就是信息决定意识最经典的诠释。
由此,作者提出了该书的核心认知——执行力三角:信息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上,该书先后阐述并分析了执行力落地的四个具体内容: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
在阐述完这些内容后,该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表述完了,不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书的最后“后记”中又给了我一次不小的感悟。作者用执行力三角的认知,将管理分为行为、意识和信息三个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很清晰的解答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如何理解无为而治,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下是该书的原文:
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无为而治”中的“无为而无不为”该如何理解。当谈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就困惑了,到底该不该“为”,既然是“无为”,怎么就又说“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不为”,到底该“为”还是“不为”?
我们来看一下,实际上所谓的“不为”,用管理三层次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直接通过行为和意识两个层次来管理员工,管理组织,这是“无为”。反过来,又必须“为”的是什么呢?“无为”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做,不管理,放任了,因为管理者有自己的管理目标,而且忠于这个目标,只是,并不简单的从行为和意识上直接去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信息去引导,去间接的管理员工和组织。
综上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指哪些事情、什么时候该“为”或“不为”,而是指“为”的手段:用信息管理手段去引导自发,不用行为手段和意识手段去直接管理和控制。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无为而治”了。 执行力三角是《执行力落地》的核心认知,其中“信息决定意识”是我在其它书籍和培训中未曾接触到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认知下,作者分别就制度落地、体系落地、沟通落地和文化落地展开的探讨,实际上就是执行力三角(尤其是“信息决定意识”)在现实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颇有感悟(比如本源信息很有实践指导意义)。其中,有关制度落地的章节中,有这么一个案例:
S公司是落地堂的一个北京客户,其主营业务是从山西、陕西运煤到秦皇岛和天津,而后通过海轮将煤卖给日本的某个大型钢铁企业。这个业务本身非常挣钱,但是,让老板李总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是:很长一段时间来,无法杜绝员工在运煤的过程中私自卖煤的现象。
在运输的过程中,尤其是快到港口的时候,国内也有许多煤炭的用户。对于员工来讲,虽然每次不敢多卖,但只要卖一点点,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外快”。当公司查询时,一句“自然损耗”就可以搪塞过去了。李总虽然心知肚明,但也毫无办法,即使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制度,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在与落地堂顾问沟通探讨之后,李总不再一个劲儿地开会强调制度,而是做了一件事情:通过信息手段,记录下每一批次的详细数据。每批煤在山西、陕西装车时是多少吨,而到了港口装轮时又是多少吨,都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这些数据李总知道,当事人也知道。
在这个基础上,李总刚开始是半个月统计一次,并将这段时间内运煤的损耗率最高的几个员工(只写数据,不写人名)进行排序,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公布出去。虽然大家不一定知道这次上排行榜的都是谁,但是当事人非常清楚,李总也很清楚。
自从这个排行榜公布之后,煤的损耗率迅速下降,杜绝私自卖煤的制度顺利“落地”。
读到这个案例时,感悟很多,同时也激起了自己思考的欲望。
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匿名的排行榜就能让员工自觉的遵守制度呢?假如有个员工小王有一次以第一的名次上榜了,他会怎么想?“下一次,我得收敛点,不能卖太多。”原因很简单,“自然损耗”所产生的排行榜应该是无序的才对,如果小王连续几次都上了榜,那就算真的是“自然损耗”也说不清楚了。于是,紧接着的一次,小王收敛了许多。可是他却没发觉,其他同事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结果,他又上榜了。“怎么办?”小王心里很自然地告诉自己:“不能再私自卖了”,而且为了清白,还不得不小心呵护,争取连自然损耗都尽量减少。接着,小王的损耗率大大降低了。而同样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整个公司的损耗率都大大降低了。
这个过程显然有强烈的“自觉”的影子,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员工们争先恐后的“自觉”遵守制度的呢?在这个案例中,其关键性作用的是——“自然损耗”这个借口已经大大失去了作用。
在现实中,当一件事情能够寻找借口的空间越大,规范越不严谨,员工们自觉遵守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员工们就会越自觉地遵守制度。这正是“信息决定意识”的一次实战应用。自觉属于意识,让员工自觉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其意识上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自己公司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往往停留在意识上,通过宣贯、开大会强调自觉的重要性,但效果很差。正如执行力三角指出的,意识不能真正解决意识上的问题,信息决定意识,所以,信息手段才是解决之道。而这个案例中的“借口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手段的突破口,排行榜正是一个看似非常普通的信息手段,但效果非常好,非常实用。看来,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应该更好的去认识“信息决定意识”的价值,更多的找到合适的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 由于我的工作是销售,所以在阅读《执行力落地》时我最关注的还是对销售是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该书让我觉得新颖的地方是“信息决定意识”的提出,并在此基础上讲沟通落地时进一步给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这个概念对我的意义很大。
正如书中提出的,沟通的目的并不是所谓的达成一致,而是改变对方的看法、认识或者态度(书中更专业的表述是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这是个非常新颖的观点,是我在以前所有的销售书籍中没有看到的,而且,这个观点对销售的实战意义重大。
可喜的是,该书并没有到此停住,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改变对方的意识倾向”,并由此提出了本源信息的概念。引出这个概念时,作者用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一艘军舰航行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水手发现前方有灯光迎来,立即向舰长报告:“报告舰长,不远的地方有艘船正驶向我们,若再不改航向,就要撞上了!”
舰长命令,给对方发信号:“把你的航向向东改变10度。”
一会接到对方的信号:“把你的航向向西改变10度。”
舰长不快,命令再次给对方发信号:“我是一名海军上将!改变你的航向。”
很快又收到对方的信号:“我是一名水手!改变你的航向。”
舰长彻底被激怒了,命令再发信号:“我是战舰!改变你的航向!”
对方回信号说:“我是灯塔!”
于是,军舰改变了航向。
什么是本源信息?水手的“我是灯塔”就是一个典型的本源信息。在销售实战中,我许多时候都很像这个水手,明明知道客户就应该卖我们的产品,但相对于客户,我们的地位很“低”,客户就像那个舰长一样“气势汹汹”,常常搞得我手足无措。如何搞定这些“舰长”型客户,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现在,一个本源信息就搞定了。当看到这里时,我甚至有些许兴奋,同时又有些担心“作者可千万别点到为止了”,让我高兴的是后面针对销售的话题还专门用了个经典的案例,并依此提出了销售的三个层次: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
书中的案例如下:
有一个老太太去市场买菜,买完菜路过卖水果的摊位边上,看到有两个摊位上都有苹果在卖,就走到一个商贩面前问道:“苹果怎么样啊”?商贩回答说:“你看我的苹果不但个儿大而且还保证很甜,特别好吃”。
老太太摇了摇头,向第二个摊位走去,又向这个商贩问道:“你的苹果怎么样?”
第二个商贩答:“我这里有两种苹果,请问您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我要买酸一点儿的。”老太太说。
“我这边的这些苹果又大又酸,咬一口就能酸的流口水,请问您要多少斤?”
“来一斤吧。”老太太买完苹果又继续在市场中逛。
这时她又看到一个商贩的摊上有苹果,又大又圆,非常抢眼,便问水果摊后的商贩:“你的苹果怎么样?”
这个商贩说:“我的苹果当然好了,请问您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啊?”
老太太说:“我想要酸一点儿的。”
商贩说:“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
老太太说:“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
商贩说:“老太太,您对儿媳妇可是真体贴啊,您儿媳妇将来一定能给你生个大胖孙子。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你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
“我再来二斤吧。”老太太被商贩说得高兴的合不拢嘴了,便又买了二斤苹果。
商贩一边称苹果,一边向老太太介绍其它水果:“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您要给您儿媳妇买点橘子,她一准儿很高兴。”
“是吗?好,那我就再来二斤橘子吧。”
“您人真好,您儿媳妇摊上了您这样的婆婆,真是有福气。”商贩开始给老太太称橘子,嘴里也不闲着,“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保证新鲜,您儿媳妇要是吃好了,您再来。”
“行。”老太太被商贩夸得高兴,提了水果,一边付账一边应承着。
说实话,这个案例我看到过若干次,但这次的解释却是我见过的最有感触,最深刻的。
三个商贩都在贩卖水果,但结果却不同。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商贩的真正区别在哪?
首先,第一个商贩,比较简单,他是在讲道理,向客户灌输自己的道理,连客户真正的需求都没有弄清楚。所以,他什么都没有卖出去,这个商贩层次是最低的。作为一个销售,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倾听,而不是灌输。
第二个商贩比第一个强很多,他懂得倾听,并且,他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我要酸一点的。于是,他成功的销售出去一斤苹果。老太太的需求,是客户的改造信息(带有说话人主观意识倾向的信息)。
在现实中,大多有业绩的销售属于这个层次。他们大多数比较善于搞好客户的关系,从而获取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同时,在这种“感情”基础之上,想办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销售。但是,这类销售人员往往很难真正摆脱被客户牵着鼻子走的困境。
现在,我们重点来看第三个商贩,显然,这个商贩比第二个商贩又高一筹,他真正做到了顾问式营销。他不仅成功的获取了客户的需求,还成功的引导并挖掘了客户的新需求,在老太太自身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居然又创造性的卖给老太太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更可怕的是,从此,这个老太太就成了第三个商贩的老客户了,而且是非常牢固的常客。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老太太以后再来这个市场,她还会去找前两个商贩吗?再长远一点,考虑到有许多的“老太太”,如果时间再长一点,还会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商贩什么事情吗?这才是第三个商贩真正可怕的地方。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像第二个商贩一样,倾听,并听到客户的需求——改造信息。不过,这时,他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想办法进一步挖掘到客户的本源信息(未经老太太自己加工和改造的信息,是老太太之所以要买水果的根本原因)——儿媳妇怀孕了。从而,成功的销售出去两斤苹果和两斤橘子。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客户的本源信息呢?答案很明显,还是本源信息——用我们的本源信息挖掘客户的本源信息,产生持续销售。就此,我们细致的回顾一下第三个商贩的销售过程。
当听到客户的改造信息(要酸一点)的时候,这个商贩没有罢手,马上问了句:“一般人买苹果都想要又大又甜的,您为什么会想要酸的呢?”用这个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出了客户的本源信息——“我儿媳妇怀孕了,想要吃酸苹果。”接着,“前几个月,这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总来我这买苹果吃,您猜怎么着?结果都生个儿子。您要多少?”这个本源信息直接引导出客户的“我再来二斤吧。”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里,这个商贩不是用本源信息来引导,而是用改造信息(您知道吗?如果您儿媳妇吃了我的苹果,肯定能给您生个大胖孙子)来引导,效果又会如何?老太太会信这句话吗?更可怕的是老太太还会信任这个商贩吗?还会有下面的故事吗?所以,再次强调:引导客户一定要用本源信息,而不是改造信息。
我们继续看商贩的引导过程。当获取了客户的本源信息,并用另外的本源信息成功的引导客户产生销售(两斤苹果)之后,这个商贩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他进行了第二次引导。“橘子不但酸而且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尤其适合孕妇。”依然是本源信息,从而让客户产生了新的需求,并产生了再次销售(两斤橘子)。
但是,到这里,商贩依然没有罢手,要知道,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下,挖掘到一个客户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客户是多么的重要。最后,商贩又用了个本源信息(我每天都在这摆摊,水果都是当天从水果批发市场批发回来的)成功的引导客户成为了他的老客户,成为了他的常客。
综上,我们可是把销售分为说教式销售、关系型销售和顾问式销售三个层次。
读到这,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一次真实经历。
当时,我在一家软件公司。一次,我遇上了一个“难缠”的客户,说是客户提出做财务深度接口的要求,但从技术上讲成本过高,而且,对客户而言并不实用,也不划算。我曾经苦口婆心的告诫客户,客户却始终坚持。
于是,老总让我约客户来公司参观,在一段简单交流后,客户开门见山:“*总,咱们的软件真的不能做财务接口么?是不是产品还不成熟呀?”
老总说:“您看这样行吗?下周,我们约个时间,我让我们的财务和技术人员一起到你们公司去,您把你们那边财务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约上,让他们之间真实的碰碰。如果你们财务负责人说必须做,或者想做,那么我们直接讨论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您看怎么样?”
客户:“我看这样好,您看下周一如何,我回去就安排。”
……
事情的结果是,周一我带相关人员过去了,双方的相关人员经过交流,让客户的财务负责人对事情有所了解后,她发言了:“为什么要把财务数据放到这个平台上,我们公司财务数据除了财务人员以外,只有老板一个人有权看,放这上干吗?我每周直接用U盘拷给他就行了。”
……
于是,项目首期,客户主动放弃了对财务方面的要求。
现在想起来,我刚开始就是在讲道理,属于说教式销售,难怪客户不仅听不进去,反而还怀疑产品的技术。
而必须做财务方面的这个要求,就明显是客户项目选型人员自己的改造信息,但他对财务并不熟悉,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做出的判断,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当客户的财务负责人听完事情的本末后,她的想法就是本源信息,而且这是个有相当决定性作用的本源信息。老总安排的那次与财务负责人的交流就是顾问式销售,用本源信息来引导客户,从而很顺利的获得了成功。
㈣ 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的案例分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本案判决应由乙市人民法院执行。
虽然本案中一审法院是甲市中级人民法院,但是被申请人(长城厂)住所地乙市,被执行的财显然是在乙市,为了方便执行,应由乙市人民法院执行,才能更好维护申请人的利益。
㈤ 法院受里的七彩嘉园案例有哪些,执行结果都怎么样了
北京某投资有限公司,其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在北京一中院共10件,未清偿债权总标的额本金余额1.8亿元;此外,债务还包括个案违约金、利息及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约2个亿。
执行结果
执行中,一中院查明,被执行人在一中院、朝阳区法院、海淀区法院均有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负债3亿多元。前述执行法院查封、轮候查封了被执行人位于海淀区的一处房产及另外一处土地使用权。因涉案房产为不可分物,属于“不得明显超标的额查封、扣押、冻结”的例外情形,前述执行法院进行了整体查封。2016年9月28日,被执行人向市高级法院提交申请,表示已于2016年8月10日在海淀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对涉案房产进行了分层测绘和分层登记。为了更好地达到保护申请执行人利益的目标,兼顾各方利益,统筹执行工作,市高级法院指定一中院统一负责被执行人涉案房产和土地的查封,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海淀区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沟通协调,在涉案土地不解封的情况下,对涉案房产进行了解封,在相关产权证照制作完毕后立即进行了查封,现涉案房产分层查封的手续已经办理完毕。
典型意义
执行法院对不可分割的涉案房产,灵活运用了分户查封的方式予以控制,充分体现了北京法院贯彻落实最高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规范执行行为切实保护各方当事人财产权益的通知》的相关精神,在充分考虑和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关方利益,讲究执行策略,注意执行方法,努力实现加大执行力度与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有机统一,既保证了申请执行人的债权得以清偿,也以人性化的执法方式保证了被执行人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案例二:
航天某集团公司申请执行北京某燃料公司、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仲裁纠纷一案
基本案情
2011年11月,北京某燃料公司作为甲方、航天某集团公司作为乙方,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作为丙方,三方签订了委托采购煤炭合作协议,约定甲方委托乙方向丙方采购煤炭并预先垫付煤炭货款2亿元,乙方垫付资金后,丙方应向乙方供应相应价值并符合甲方约定标准的煤炭,乙方将采购的煤炭独家转售予甲方。在上述合作协议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发生纠纷,并提出仲裁申请。2015年3月11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委员会作出裁决,确定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向申请人返还垫付的煤炭资金以及资金收益共计人民币1.4亿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应当由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支付的款项,北京某燃料公司应就未付相应款项差额部分向申请人偿付。
执行结果
2015年4月21日,航天某集团公司申请立案强制执行。执行中,根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财产线索,二中院于2015年4月28日冻结被执行人北京某燃料公司人民币1.7亿元。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已不在其注册地办公,也未向法院报告财产。北京某燃料公司向二中院提供了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对外持有44%的股权(出资额为人民币132万元),二中院进行了轮候查封,暂不具备处置条件,且该股权所在煤矿已长期停产,不具备偿还能力。除此之外,被执行人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再无其他可供执行财产。后北京某燃料公司对二中院冻结其存款的行为,提出了执行异议,二中院经过审理,驳回其异议。后二中院依法扣划了北京某燃料公司的存款,并发还给申请执行人,案件全部执行完毕。
典型意义
本案涉及到补充责任的强制执行。执行中,二中院坚持程序,严格审查,责任分明,财产调查过程全面、详细,既对被执行人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名下进行了严格审慎的调查,又对北京某燃料公司提供的财产执行线索进行了认真核实。在穷尽财产调查手段,对轮候查封股权及持股公司生产经营、财产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后,确认被执行人包头某煤炭有限公司暂不具备清偿能力的条件下,方才对承担补充责任的北京某燃料公司采取强制扣划措施,执行行为规范、公开、高效,得到双方当事人认可,对日后办理类似案件提供了有益借鉴。
㈥ 小学数学案例的创新性成果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㈦ 关于法院执行的案例分析,150高分求助。
1.现在还可以要求A将剩余的资金支付吗?
可以向法院申请继续执行
2.如果A还是不愿支付,有什么具体办法可以让其支付
申请冻结其银行账户等差不多等额的财产 对方确实困难的 那么就会暂缓执行
3.现在可否要求法院再次执行,毕竟7年过去了,A肯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作为对过去行为的反省和补偿,他理应赔偿到位。
可以申请法院再次执行
4.如果是法院执行,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他们的执行有效并且到位?
法院强制执行无非也就是冻结存款 扣押车 房等 这个是法院的事情了
祝好运!
㈧ 要我写工作成果和典型案例不知道什么写
您可以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查找到相关的模板或范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或改编。
㈨ 法院执行案例
我国民事是二审制,即二审判决为最终判决,当事人收到或应当收到之日起,该判决即具有法律效力,哪怕有当事人提起申诉,也不能暂缓执行。也就是说被执行人从收到二审判决开始履行二审判决所规定的义务。
如果你对二审判决满意的话,可以马上向法院立安庭递交申请强制执行书,进入强制执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