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推动三会一课与经营四会相结合,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一)勤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
1、领导班子主动出击,加强与监理单位、业主单位及设计单位的联系。在联系中建立信任,增进理解,尤其在设计变更、计量款支付方面抢得先机;
2、及时向公司反馈工程进展情况;
3、注重地方工作。事实证明,一个项目部施工中难免会与当地产生一定冲突,能否处理好这关系,对整个工期进度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也影响着工程效益。另外,精品人品同在,这也是一个企业形象的内在表现;
4、领导班子与职工的联系、项目部人员与作业班组的联系。
(二)抓管理,定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1、抓大放小。项目部在总体上进行把控,赋予现场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力,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2、加强质量管理。上班时间所有技术员和施工员必需现场旁站,对于违规操作或者产品不合格的严格按项目部管理办法处理。各分管领导不定时检查;
3、发挥技术为龙头的作用。各技术员提前作好方案、交底、材料计划等工作,晚上必需加班完善内业资料,由总工及工程部长负责;
4、建立进度联动机制。各工点有条件施工的必需施工,无条件的创造条件施工,人员不够的及时加人,因组织不力而耽误生产进度的,
公开批评。
5、制定进度奖惩办法。项目部根据剩余工程量倒排工期,同时安排30万元的专项资金制定制定详细的奖惩办法。
(三)保资金,从成本上管控
1、保证资金链的连续。加强对项目资金管理;抓住重点,保障正常生产的资金投入;
2、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加强对物资的控制;熟悉施工合同,明确责任,把好计量关;对作业班组加强成本考核;
3、审计工作。项目部做好迎接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工作准备,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做好梳理,完善资金支付凭证和依据,确保合法、合规;对工料机作基本分析,另对主材使用动态登记好,同时附上凭证和依据;清理好开工以来各项计量支付台账,逐一核实;
4、业务招待。管理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招待;任何人有招待之需原则是应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单次招待超过1000元的须经项目经理同意;项目部提倡节俭办事的作风。
(四)重落实,确保中心工作扎实有效
好的管理办法及措施能否产生效果关键在于落实。
② "三会一课"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三会一课"制度的内容是:“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途径。
1.党员会议通常每季度举行一次。 在这个分支中拥有超过一半的党员通常是有效的。 分支委员会通常每月举行一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举行。
2.党组会议是党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组会议通常每月举行一次。 党派是党组织以讲座形式定期教育党员的一种方式。
3.党员必须至少每六个月参加一次党员班; 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教授党的阶级制度,各级党委(党组)每年至少一次为基层党员讲党派。
1.上级党组织应当对党支部“三会一课”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如果他们不经常,不认真或严肃,他们必须批评和纠正他们;情节严重的,应当采取整改等措施。
2.“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这是党的基层党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它也是改善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事实证明,通过长期实践,党是一个有效的党组织生活体系。
3.党的阶级制: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党派,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建设理论和知识,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进行教育。先进的性质,情况和任务。
4.党的要求:要认真制定党的班级计划,组委会成员负责建立考勤制度。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没有理由缺席。因某种原因未能参加党派的党员应及时补课。党支部的教职员工由分支机构秘书服务,他们还可以邀请优秀的领导和党员到具有教学能力的高级典型人物和其他分支委员会。
③ 小学课改成果展板图哪里有
小语辛苦了!有你的付出也才有我们分享的快乐~~
我们学校也有展板:
绽放在课改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记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的语文课改创新实验研究”
在风景如画的南海之滨,在恬淡悠然的南山脚下,有一位激情满怀,不断创新,追求教育理想境界的教育改革家——南山实验学校的李先启校长,在他“教育就是播种爱”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八岁‘能读会写’的语文课改创新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优质教育的成果正在服务于社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
“八岁‘能读会写’的语文课改创新实验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作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师生共同成长等理念。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积累。相信孩子“天生就是学习者”,他们学习的“潜能无限”。假设儿童识字、阅读与写作有一个同步发展的关键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资源,把学生识、读、写能力的培养置于信息技术环境中,通过发掘儿童自身的认知潜能,尝试克服多年来汉字难学、难教的障碍,使实验班大多数七、八岁的儿童学会一般性的阅读和简单写作取得显著成效。
让识字成为儿童学习的一种快乐需求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生活成了我们小学生学习的生动课堂。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方式,老师们充分利用和开发身边的有效资源,如“人名识字”,使刚入学的儿童在互相认识的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认识好多汉字,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亲切;“到超市去购物”,在丰富多彩的购物环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实用;“电脑游戏识字”,在变幻莫测充满挑战和创意的条件下,学生体会到识字的新奇;“游戏识字”,在玩字卡、找朋友、抽大奖等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亲子阅读识字”,在温馨祥和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幸福和快乐。方法灵活,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有效地拓宽了学生识字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年下来远远超过课标所要求的识字总量。
让阅读成为伴随儿童成长的良师益友
“虽然阅读不可以改变人的容貌,但能改变人的精神。我喜欢阅读,阅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二年级学生张思捷,2004)“我看书看到了精彩的片段,我觉得我仿佛就进入了那个世界,我在那个世界里面交了很多朋友,我很开心,我都不想回家了。”(二年级学生杜实,2004)
这是两位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感悟。其实,在南山实验有很多的学生早就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有的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实验班为儿童提供的阅读教材是非实验班的3~4倍。从二年级开始,实验教师将包括印刷文本、超文本阅读材料构成一个个阅读单元让儿童在内容、形式相似的材料中体验、感悟,培养儿童整体理解、把握阅读材料的能力。同时用找文眼、抓核心句段的方法让儿童在阅读中提取、积累词汇语句。
三年级逐步扩展到大单元教学,即一篇带多篇,精读与泛读结合。让儿童在大量文学作品的浸染、熏陶中,丰富精神世界、培育高尚情操。
四年级以后虽然也是一篇带多篇,但阅读的材料、形态和途径更多。基本是以儿童大量泛读为主,教学中每个单元根据儿童的需求,仅选择1—2篇精读,使儿童通过阅读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基础。为形成个性特点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具备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各年级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整本的读书,把大量名著和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学生阅读的环境:可以是浩如烟海的书城,也可以是风景优美的公园;可以是体现高新技术的科技展览馆,也可以是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场庄园。学生的读书形式更灵活多样:阅读指导、阅读欣赏、图书推介、读书汇报等课型及班级读书会、作家交流、书香家庭、书香校园、课室图书角、评选读书大王和有家长引领共同参与的书友队等活动,使儿童在合作阅读、个性阅读中交流、分享,在书香熏陶、文化吸收中长大、成熟。
注意利用阅读交流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信息,感受理解形象以及形成有价值的判断。
让写作成为儿童情感表达和个性张扬的需要
“如果不写出来,我的很多美好的想法就没有了。”(二年级学生周萱宸,2004)“我想把心中的快乐与大家分享。”(二年级学生鲁玫村,2004)“我的脑袋都要爆炸了!”(一年级学生高嘉阳,2003)
儿童的真情表白,说明“书写爆发”其实是情感表达和个性张扬的需要。第一轮实验班儿童入学将近5个月时,课题组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留言版》引导他们交流表达。始料不及的是儿童自发主动地把阅读的收获和经验体会,连篇累牍地贴在网上。从开始的一句、两句,到后来人均每次100—300字的短文,有的可一次写出近千字的习作。《留言版》适应了儿童语言和社交的心理需求,激发了儿童读写的兴趣,成为儿童情绪专注的地方。记录显示,从2001到2004年儿童在网上发表的习作有6万条之多,平均每个实验班的儿童每学期有三、四十篇之多,实在是一种书写的“爆发”现象。
实验在一年级主要是激发儿童写的兴趣,采取开放性写作;二年级提倡个性化写作,让每个儿童都能够在写作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三年级以后在培养儿童感悟生活,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在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逐步地加以规范。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哪一种表现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从而拓宽写作空间,掌握多种表达形式,写出优秀的作文。
具体方法是大作文和小练笔结合:一是,在阅读课中加入问题讨论,利用网络平台,联结儿童情绪、情感和高级思维活动的通道,就生活中、学习中的生成问题进行实时交流练笔;二是,在单元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和命题策略,给儿童提供“一个特别的相似性空间”,让儿童在拓展、联想中写作;三是,在学生观察与实践,丰富感知,丰富表象的基础上,经常安排生活随笔,使儿童有感而发,勤动笔头;四是让孩子浸润在名著的情境和语言风格中写作
④ 三会一课”指的是什么
所谓“三会一课”,其中“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
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途径。“
三会一课”要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要针对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确定“三会一课”的主题和具体方式,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
(4)三会一课成果展板扩展阅读
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从严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的会议,是党支部的最高领导机关。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
一般要有本支部半数以上党员参加方为有效。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党小组会是党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党员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党员至少每半年上一次党课;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每年至少为基层党员讲一次党课。
⑤ "三会一课"质量评价最有效的载体和抓手是什么如何利用好这个载体
“三会一课”制度是健全党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各级党委强举措、重实效、破难题,创新形式,切实增强“三会一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党建工作责任意识,破解“三会一课”开展难问题。坚持季度性检查与考核相结合,以“三会一课” 坚持不坚持开、开得实不实、党员参与度高不高、工作推进得有不有力、成果是否明显作为衡量“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优劣的标准,考核情况将列为各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评比重要依据。
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破解“三会一课”实效不强问题。在“三会一课”新举措实践探索中,各级党委以推进中心工作抓党课、以解决民生问题定议题、开展讨论抓落实,真正让“三会一课”成为集民智、聚人心、破难题的好制度、好。
丰富形式重结合,破解“三会一课”吸引力不强问题。以领导干部大讲堂活动为契机,在管理教育党员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自主学集中讨论做到形式新颖多样,切实增强了“三会一课”的互动性、活动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