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三次档案编研成果
三次档案编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档案编研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B. 成果总结的三个方面有:展现事实,分析道理和什么
一、会议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某一阶段或某一项工作进行总的回回顾,找出内在规律答,以指导未来实践而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的回顾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因此,总结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而写成的总结,不是公文,属于一般应用文。
二、会议总结的特点
(一)经验性。总结和计划相反,是在事后进行的。总结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自身经历过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数据,这样才有实践意义。经验过的事情,在写作上往往更多地采用叙述方式。总结还应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C. 小学三年级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应该填什么
写作点拨:首先写一些上小学的感触,比如收获了些什么,哪些方面得到了成长,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写。然后谢谢关于学习自己学到了什么最后进行一个小总结即可,例文如下:
我自上一年级以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无论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有了的一定的进步。
本学年我曾被评为xx县“优秀共青团员”和县的“三好学生”。
下面就是我一年来的具体表现。
在德育方面。
三年来,我严格、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系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和黄赌毒活动的影响;认真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向团支部靠拢,并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在智育方面。
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惜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全面地学习了本学年各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及各学科所举办的各项科研活动。
因此,各学科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去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中,我获得了整体综合分第二名;本学期中段考整体成绩一等奖。
在体、美、劳方面。
我十分重视体育课和劳动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和劳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懂得了劳动能创造一切的道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但我也有好些不足的地方。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时向我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时,我觉得还不够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态度也不够热情。
有时看到某些同学做坏事、结群斗殴也不敢大胆揭发等。
这些都是我在过去的三年里表现不够的地方。
以后我决心把这些不足的缺点纠正过来,做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
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描述:
本人性格开朗,喜欢游泳,篮球,羽毛球等诸多体育运动。热爱阅读,钟爱历史。尤其喜欢中国古诗词的阅读,喜欢音乐,经常听一些钢琴,古筝,葫芦丝曲子陶冶情操。
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1、小学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体育特长生”等荣誉。
2、在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3、在音乐方面,荣获国家级钢琴证书。
D. 梁树发的代表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与赵家祥合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主编之一)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马克思主义史 第3卷(主编)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执行主编之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光明日报 1999年2月26日
7.谈谈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9年第6期
8.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
9.卢卡奇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0.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年第4期
11.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 浙江学刊 2004年第6期
12.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1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 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15.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 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8期
16.世界历史、全球化的社会形态意义——兼论世界社会形态概念的合理性哲学研究 2005年第12期
17.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8.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内涵及建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年第3期
19.西方马克思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1期
20.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8期
2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路径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22. 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经验——从划清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多元论”界限谈起 解放军理论学习 2009年第2期
23.“以人为本”何以是一个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 2009年第2期
2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谈起(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学术研究 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
2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与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谈起 (第一作者,合作者李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4期
26. 理论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形式与可能 理论视野 2009年第12期
27. 学科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的互动 党政干部学刊 2010年第2期
28.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研究方法辨析(第一作者,合作者李慧)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第2期
29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第一作者,合作者黄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第3期
30.梁树发,于乐军. 关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J]. 理论视野,2010,(8).
31.梁树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潮研究三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02(004).
32.梁树发,彭冰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认识发展[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
33.梁树发.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路径问题[J]. 理论视野,2011,(2).
34.梁树发. 共产党人要做马克思主义者——写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5.梁树发. 科学“马克思学”的意义[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6.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础理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37.梁树发. 具体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 理论视野,2012,(9).
38.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
39.梁树发. 中国经验、中国式表达中的哲学解读与哲学发现[J]. 理论视野,2013,(10).
40.梁树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推进三个结合,拓展两个视野[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28(B02).
41.梁树发. 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系统[J]. 教学与研究,2014,(1).
42.梁树发.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书写中的三个关系问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3.梁树发.强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河北学刊,2007,(4).《新华文摘》2007年第27期。
获奖成果: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
2.《马克思主义史》199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3.《新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分别获中国人民大学论文一等奖。
4.《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题的几点思考》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
5.《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 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09年9月4日
6.《马克思逝世周年纪念性话语及其启示》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0.
E. 什么是理论成果
指人们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专论述。成属果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在某一活动领域中通过概念作家的联系进行逻辑思维,管理,联系客观实际,推演出正确的概念,形成原理,经过对众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观察和大脑思维的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称理论成果。
(5)三题成果扩展阅读:
理论成果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
F. apec三大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
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和不稳定的因素,我们需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促进一个开放环境的形成,以有利于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长期发展。显然,中国已经试图利用这次会议来说服世界,各国也已经看到,中国准备提供相关解决方案,解决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相关专家学者表示,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复苏的共同挑战,加强世界各经济体间的合作一直是重点,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于国际经济合作的呼声更为强烈。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ISA)、信息技术协定(ITA)、政府采购协议(GPA)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通过的“巴厘一揽子协定”等,都是世界各经济体加强合作的结果。此外,有关国家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上也达成了一致意见,成为全球治理中的新亮点。
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哪三个成果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正确的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中国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过程中,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个论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H. 主要成果
1.利用现有地震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从寒武系至第三系)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层序划分,共划分出70个地震层序。并通过层序界面性质及规模的详细分析,将其组合为三级(四分),从而建立起系统的地震层序地层格架。
2.对沙32井和沙11井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地层分析,根据基准面升降变化旋回和层序叠置关系,将其分为4级,建立起塔北地区钻井层序地层方案。
3.建立了三个典型露头层序地层剖面,详细分析了各个层序的体系域特征。
4.根据地震和测井层序内部的体系域构成、三级层序叠置形式及平面展布特点,归纳出塔北地区的层序地层学特征。
5.根据地震剖面上上超点的迁移方向,编制出塔北地区上超点变化曲线。
6.探索出一套利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基准面变化的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形成系统软件应用于塔北地区,根据测井曲线编制出反映海(湖)平面变化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曲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7.研制开发出一套层序地层发育演化动态模拟系统,应用于塔北三叠系与石炭系的层序地层演化模拟,模拟剖面合理地解释了有关地质问题。
8.研究了三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建立起相应的沉积体系。
9.分析、探讨了如何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评价有利区带。并对三叠系、石炭系有利成藏区带和新的有利勘探区作出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