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铜鼓研究主要成果

铜鼓研究主要成果

发布时间:2021-04-23 10:21:05

①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曾把铜鼓分为几类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于1902年发表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将珍藏于世界各大都市的铜鼓165件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他把它分为四大类型,至今尚为研究者所接受和采用。

② 珍藏于世界的铜鼓有几大类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于1902年发表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将珍藏于世界各大都市的铜鼓165件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他把它分为四大类型,至今尚为研究者所接受和采用。

第一类铜鼓体积很大,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其纹饰的风格主要是自然事物的再现;第二类铜鼓也是大型的,形如大口竹箩;第三类铜鼓体积大小中等,四处接铸青蛙,多为两个累蹲一处,很少有单个的,这类铜鼓多出现缅甸地区;第四类铜鼓,由第一类型转化而来,多刻有中国式的纹饰及汉字,多见于中国各地。

③ 万辅彬的学术讲座

5月12日,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百家讲坛”之“万辅彬教授谈铜鼓文化与铜鼓研究”专场讲座在基地楼202室举行,万辅彬教授讲述了铜鼓文化、铜鼓文化的传播、研究以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万辅彬教授分别从铜鼓的含义、起源、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对铜鼓文化进行阐述。他说,数以千计的铜鼓出土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极具地域特色。众所周知,铜鼎在古代有着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万辅彬教授则认为,铜鼓比铜鼎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铜鼓作为打击乐器问世,又作为权力象征的礼器,具有传递信息,指挥军阵的功能。铜鼓还可用以赛神、祭祀,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万辅彬教授说,铜鼓是流传千古的青铜艺术瑰宝。它雄浑的鼓声给众多古老民族世世代代带来欢乐,它以无穷无尽的奥秘,诱发着人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
万辅彬教授还结合图片介绍了有关铜鼓的类型、主要纹饰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新说。同时指出,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最好还是采用黑格尔分类法,适当加以补充和修订。铜鼓文化是跨国文化,应该有国际视野,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铜鼓文化是各民族的共同财富。
对于铜鼓的研究,万辅彬教授认为铜鼓不仅是一本不成文的民族文化网络全书,而且也是一个丰厚的民族科技史的资料宝库。目前隐藏在铜鼓上的很多信息还未提取,很多秘密还未揭示,铜鼓研究呼唤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加入。最后,万辅彬教授以自己做过的工作为例,就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铜鼓研究中的作用做了详细说明。他说,铜鼓文化必须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期待与自然科学的专家结成联盟,开拓铜鼓研究新局面。

④ 铜鼓舞的传承现状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是开展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主阵地,是项目实施和发展的支撑点。其中壮族活动示范点两个: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者兔乡里玉村;彝族活动示范点两个:广南县八宝镇里洒村、麻栗坡县董干乡新寨、城寨村(后两村为一点)。
在授牌仪式上,里洒村村长王国文双手捧着“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活动示范点”的牌子和2000元传承活动经费,激动地说:“近年来我们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曾多次受邀到镇上或县上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没想到我们的铜鼓舞会得到国家如此的重视,现在我们不但要一代一代地跳下去,而且还要跳到文山,跳到昆明,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
据文山州文化馆馆长王瑛介绍,州、县对铜鼓舞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措施主要是:不断充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的文字、音乐、音像、器具等相关资料,建立传习活动及传承人档案。成立州、县、乡(镇)、村四个级别的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责任制的规范保护;以实物、图、文、音像等艺术形式,在文山州文化馆及广南、麻栗坡两县文化馆分别建立“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民俗展厅;在广南、麻栗坡两县分别建立“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示范点的传承活动场所(兼传习所),扶持铜鼓舞老艺人进行传习活动,培养年轻一代;以学校为示范点,将铜鼓舞蹈编入学生课间操中,使青少年学生从小得到铜鼓舞的优美音乐旋律和舞蹈韵律的感染和熏陶。
文山铜鼓舞凝聚着壮、彝人民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壮、彝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铜鼓舞文化折射出壮、彝人民勤劳、聪慧、淳朴、善良的性格及审美观念,是研究壮族、彝族社会历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在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文化工作者经过近3年多的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和组织申报,《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⑤ 中国鼓文化的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据考证,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人”首创。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
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现在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铜鼓,多是出土文物或传世古物,件件都是铸有纹饰、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青蛙、蟾蜍饰物及翔鹭纹,鼓身有羽人舞蹈纹,竞渡纹,或通体云霄纹等。铜鼓上的纹饰,多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神奇奥秘之感,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内涵进行探索。今日出土的铜鼓与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铜鼓,其形制和纹饰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帮助我们探索铜鼓舞中古文化的遗存。如蛙饰:多是立体造型,四只匀称地分铸在鼓面的边沿,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对蛙的重视、蛙的图腾崇拜。壮族至今还有祭青蛙的节日,认为蛙是雷神的女儿,通过它可以祈求雷神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又如太阳纹:它与古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著名的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就画有许多这一类型的铜鼓与铜鼓舞的场面。画面上,铜鼓置于江边,许多人物姿势相同,向同一方向欢呼雀跃,像是在击铜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广西博物馆存的世界最大铜鼓:直径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阳纹,铜鼓上的翔鹭纹认为是水鹤和鹭鸶,水鹤能测风雨,鹭鸶善捕鱼,以此纹饰寄托渔民出海平安、丰收的心愿。羽人舞蹈纹和竞渡纹是当时歌舞娱乐、龙舟竞渡的描绘,这些纹饰有助于研究古代风俗和舞蹈文化的源流。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壮族村寨,节日里素有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风习。铜鼓队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鼓面小)、音色浑厚的母鼓(鼓面大)各两面组成。春节期间赛铜鼓时,各村铜鼓队常把铜鼓搬上岸边山头,隔河与对岸的队赛鼓,鼓手们奋力敲击,都想以洪亮的鼓声压倒对方,直至对方息鼓无声,方算取胜。围观助兴的群众,用草笠为击鼓者扇凉。入夜,人们持火把川流其间,更是热闹壮观。
壮族铜鼓舞,主要是以铜鼓特有的乐音、鼓点的变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击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添鼓舞的气氛,适应群众的审美心理。目前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铜鼓吊挂在村前大榕树上,由四个青年持竹片敲击。一面大皮鼓放置场地中心,鼓舞者双手持鼓槌或正击、反击,或转身、翻身,变换动作边击边舞,舞姿矫健、洒脱,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击铜鼓,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音调和谐,浑然一体,使鼓舞更加完美。另外,表演中,常有两人和击大度鼓者相配合,一人肩扛竹筒,用竹棍敲打,另一人持笠帽为击鼓者扇凉,三人配合默契,穿插跳跃,绕鼓而鼓,非常别致、风趣。 木鼓——云贵高原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当地民族多选优质原木制鼓,此类鼓,人们泛称“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数民族又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木鼓的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整段原木挖制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语称作“布络”。另一种,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两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制成木鼓。双面的木鼓,苗族称作“略斗”,用楠木挖制;侗族称作“工”,用“梅雪香”原木挖制;基诺族称作“塞吐”,用红毛树干挖制;而景颇族的“赠疆”,则用长约3米的巨木挖制;瑶族双面鼓因用于“猴鼓舞”,而叫作“猴鼓”。单面的桶形大鼓,也叫“大鼓”。壮族的单面大鼓叫作“种劳”,用杉木板拼制鼓膛,蒙以牛皮。各民族的木鼓舞,在木鼓的造型、所用原木与制作方法、所敲击的鼓点与音色之不同,从而形成木鼓舞的多种风韵。
佤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先民早在西汉时已居住在云南山区,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许多地方仍从事刀耕火种式的粗放农业,人们崇信鬼神、万物有灵的观念极重,而且尚保存着“猎头祭谷”等陋俗。他们把木鼓看作是神器,并具有多种的功能,因此,制造木鼓与木鼓舞的活动,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从进山选树、伐木、拉运下山、村头制鼓,直至迎鼓送放到木鼓房等,都有严格程式和礼仪,并在“魔巴”巫师的主持下进行,人们和着巫师的唱诵唱歌起舞,是最为原始的木鼓舞形式。

⑥ 历史有哪些关于铜鼓的记载

关于铜鼓,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中有:“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这是对铜鼓的最早记载。晋人裴渊在《广州记》中写道:“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房玄龄《晋书·南史》:“广州夷人,宝贵铜鼓。”当时的广州地域很大,包括今两广绝大部分。骆越系秦汉以前百越民族中的一个部族,即今之壮族。隋唐以来的文献中,更多见到两广、滇、黔、川和湘西等地有关铜鼓的记载。《隋书·地理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唐代杜佑《通典》:“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提到只有一个鼓面。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写铜鼓形象时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一头有面,鼓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匀,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南宋诗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

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除流传使用的铜鼓外,大部分都来自地下埋藏。从公元9世纪起,就已经有铜鼓出土。《岭表录异》中曾记录了最早的两则出土史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在两广和贵州等许多地方,因掘获铜鼓而将山川、村寨冠以铜鼓之名者不计其数,最常见的为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等。明万历戍午年(1618年)端阳,广西桂平有人在浔江打渔,网获铜鼓一面,同日还从土中掘得一面。八年之后,此事被浔州教官乐明盛写成《双获铜鼓记》存于《浔州府志》。112年后,又在浔江同一地方捞得一鼓。因两次得鼓而获铜鼓滩之名,并引不少诗人慕名探胜。胡南藩在《铜鼓滩》中写道:“铜鼓什么年铸曾闻跃此滩,渔人抬不得,神物出应滩。”清代金鉷《铜鼓记》:“雍正八年春,粤西北流县农民获铜鼓一。”《叙州府志》:“宜宾县,横江乡,水洞坝,嘉庆三年,土人掘获,今置城北师来山元祖庙。”铜鼓载于正史、笔记小说和诗词歌赋中的不下百余种,尤以明清以来南方各省的地方志为最,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流传和有关的风俗民情,成为今日研究铜鼓的可贵资料。

⑦ 铜鼓是怎样起源的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黎、白、土家、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铜釜演变而来。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公元前六世纪,约春秋晚期)出土铜鼓,鼓身似釜,表面有烟痕;云南祥云大波拿古墓(公元前三、四世纪,约战国中晚期)出土铜鼓,制作也较粗糙、古朴,接近于铜釜,或另有铜釜伴出,是鼓釜兼用阶段的遗物。至秦汉之际已盛行于各地。主要用于祭祀和乐舞伴奏,也用于传信报时、婚丧活动、战阵助威等。为富贵人家所拥有。是表现其社会身份和夸示财富的象征。晋代裴渊《广州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蛮夷之乐有铜鼓焉。……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都把铜鼓列入乐部之中。

铜鼓通体用铜铸成,呈圆墩形。鼓面圆而平,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曲腰,中空,圆形敞口底。两侧有耳。不同时期和地区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中又有多种形式。鼓面主体多为太阳纹,即中心呈放射状光芒,其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晕圈。花纹装饰繁缛多彩,有的鼓身四周铸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图案或青蛙、骑士立像。其形态典雅、庄重,具有独特风格。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铜鼓。鼓面主体纹饰为翔鹭衔鱼纹,又有芒纹、菱形纹、锯齿纹等。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饰有羽人划船、羽人舞蹈纹。通高36.5、面径56.5厘米。为西汉时期制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广西岑溪出土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其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鼓面及周身饰五铢钱纹。此类鼓形体较大,通高57.2、面径90厘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一件与此鼓形体相近的铜鼓,鼓面中心有八角芒光体,从中心至四周有六列弦纹,间以云雷纹、菱形纹。除鼓面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外,在胴、腰间一面绳纹钮下方还铸一立体虎形饰物。通高52、面径103.4厘米,约为西汉时期遗物。音乐研究所收藏的另一面小型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鼓面和周身有多种纹饰。通高28、面径49.7厘米。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使用铜鼓的广大兄弟民族中间,铸造和搜求铜鼓之风沿续数千年,作为乐器,以其多种演奏形式,形成独特的铜鼓乐。较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将鼓悬挂在木架或树杈上,用特制球形鼓棰敲击。一人击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动,以改变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击奏或由两人抬鼓边走边以手拍击;有的在鼓下置一水桶,盛水过半,使鼓声清纯悦耳;还有的将小型铜鼓挎在身上敲击。铜鼓音色粗犷宏亮,音量较大,鼓声可传数里。

铜鼓即可单独演奏,也可与象脚鼓、鋩锣、钹、拍板、葫芦笙合奏,壮族民间流行着铜鼓乐,农闲时,相邻村寨常聚村郊赛铜鼓。对歌、赛马也击铜鼓助兴。苗、瑶、壮、彝、水、布依等族铜鼓主要用于伴奏铜鼓舞(又称“跳铜鼓”)。将铜鼓悬挂,一人边击边舞,众人围铜鼓双脚交替踏地前后跳跃,舞姿强悍有力。有的地区还有铜鼓芦笙舞。瑶族常以两面音高不同的铜鼓与一面皮鼓合奏,另有其它乐器伴奏,人们围圈而舞。

⑧ 铜鼓这个名称是怎么由来的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

1、铜鼓岭,是文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低海拔热带雨林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但你知道铜鼓岭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听起来就跟打仗啊,战鼓有关。恩,你猜对了!有史料记载,东汉的伏波大将军在此留下了铜战鼓,被后人发掘出来,由此得名。

《琼州府志》记载:古时“诸獠铸大铜鼓置酒招同类。若仇仇相攻,击鼓诸獠云集,后瘗鼓,于乡人挖得,因以名山方舆志。”这是说古人在岭上挖得诸獠的铜鼓,便以此给山命名。《府志》又载:“鼓为马伏波征交趾所铸。”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1962年游览铜鼓岭后作《咏铜鼓岭》诗云:“俯看风吹岭上云,椰浆山果信清芬;伏波去后遗铜鼓,犹对沧溟警寇氛。”诗中的“伏波去后遗铜鼓”句曾作注:汉朝马援(字伏波)大将军征交址时路过该岭,遗下铜鼓,后人挖地得铜鼓,故名铜鼓岭。这是说挖得的铜鼓是汉代马援留下的。两种说法都是“挖得铜鼓”故名之。

铜鼓岭不仅景观奇秀,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有名贵的檀香木、多种药材和矿产;有珍禽异兽,如猢狲、黄掠、穿山甲、大蟒蛇、山雉等。岭上的鹧鹕茶,为野生茶叶,冲泡色清可口,消滞解荤,能治四时感冒。近海盛产龙虾、鲍鱼、海胆等。

2、江西铜鼓县,位于赣西北的罗霄山脉,县城所在地永宁镇,永宁河缓缓流过,河旁有一石,色如铜,型似鼓,水击之,闻有鼓声,故名铜...

3、铜鼓,是世界各国古代民族用于军事、祭祀、娱乐的工具。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是全世界珍藏古铜鼓最多的国家之一,各级文物机构共收藏了世界各种类型、各个时代的古代铜鼓1300多件。在这些古铜鼓之中,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掘和收藏得最多,约500多面,故广西在国际上又被誉为“古铜鼓之乡”。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珍藏最大古铜鼓的国家。在广西博物馆存放着一面“铜鼓之王”,这面有云雷纹铜鼓的鼓面直径为165厘米,高67.5厘米35sk.com,重达300多公斤。另外,全世界最古老的铜鼓也出在我国。据考察,云南的“万家坝铜鼓”,是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它距今已有2600多年。铜鼓多由青铜铸成,鼓身和鼓面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和花纹,是考古和历史学家研究古代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⑨ 关于铜鼓上的几种纹饰的探讨

推荐阅读:湖南张家界的名胜古迹 内容提要:铜鼓是一种古老而别致的乐器,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铜鼓上的种种图案,可以说都是对其所处时代所在地区的某些社会生活景象、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反映。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铜鼓上的各种图案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民族历史。那么,这部民族历史展示了一幅幅怎样的历史图画呢?其内在的涵义又如何呢?对此,本文将举数例略加讲述。 关键词:铜鼓 纹饰 图腾崇拜 生活景象
(一)太阳纹 饰于铜鼓鼓面中心光体上地的光体纹饰,是铜鼓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的纹饰,除少数原始形态的铜鼓外,几乎所有的铜鼓上都有。光体上的纹饰一般为依托于光体的光芒状的纹饰,光芒的形状,数目因铜鼓所属的系列不同而各有不同。 鼓面中心为何要装饰这个纹饰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世代使用铜鼓的民族对此大多数是模糊其辞,比如像云南地区某个佤族地区的人就说是为了好看。固然,装饰光芒纹是增添了美感,但一个“好看”何以解众人心头之惑。有人根据这些光芒纹的特点认为,这些光芒纹最初应是表现火星的,也就是说,这些光芒纹最初应为火星纹,它是在经过不断的演变之后才逐渐成为表现太阳的光芒纹的。就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来,这似乎是确切无疑的了。据考证,原始形态的铜鼓是由倒置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其鼓面也和铜釜的底面一般是光素而无纹的。到了稍后出现的铜鼓上才出现了草草的光芒状的纹饰,但却多为长短不齐的芒状纹,颇似火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前进,铜鼓也发展成为了专门的乐器,于是其光体便扩大了,装饰于其周围的芒状纹也开始变得整齐而粗大,加上周围一道道弦纹构成的晕圈,看起来整个鼓面就活似光芒四射的太阳。到此,光体周围的芒状纹便正式成为太阳纹了。而这也证明,太阳已成为该铜鼓使用族群的崇拜物了。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对太阳的崇拜的形式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是一种本能的敬仰。因为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直接影响地球的恒星,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长变化所不可或缺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命的繁衍,人们自然会崇拜它。第二种原因则是因为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统治者可以通过祭祀等活动来将自然神“人化”,如把太阳比作人君,从而达到神话自己和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目的,以利于自己的统治的稳固。 (二)青蛙饰 在许多铜鼓上,有着许多青蛙状的立体的饰物,看起来别有番风味多个单个的蛙或按某一相同方向布置,或按一顺一逆,两两相对的等距离旋转布置,或都面向鼓心,也还有都背向鼓心的。当然,这里的单个的蛙有时往往被两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相叠的蛙替代。 用青蛙饰铜鼓的寓意到底何在,到现在亦不能完全了解,但有几种解释听来颇为可信。有人认为在铜鼓上饰蛙与古人求雨有关,因为在神话中,蛙是天公的少爷,是雨的“使者”,蛙鸣便是下雨的预兆。这一解释颇为有理,因为铜鼓盛行之地多为农业区,故而也就重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雨了。如缅甸克耶族称铜鼓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时还是敲奏铜鼓。也有人认为青蛙繁殖力强,饰青蛙于鼓,就反映了古人慕求“子孙繁衍”的思想。这一看法当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中国古代就经常讲“多子多福”,而很多的人也是以“儿孙满堂”为骄傲。还有人认为,饰青蛙于鼓,与图腾崇拜有关,崇拜青蛙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古老民族地区的一种共同信仰。据《韩非子·内储说》载:“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现怒鼍(青蛙),乃为之式,从者日:‘奚敬于此?’王日:‘为其有气故也。’明年,有请以头献王者十余人。因此有人认为南方民族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精神。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族,把青蛙铸在铜锣顶端的三只环扣上,把青蛙图案编绣在衣服上,甚至在进行文身时,还把青蛙图案刺在自己的肤体上。在铜鼓上铸出青蛙,可能具有同样意义,是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宗教观念。 (三)飞鸟共翔 在许多铜鼓的鼓面上,一般都有着一道装饰着飞鸟图纹的主晕。这些饰在主晕上的飞鸟有尖尖的长嘴,有圆圆的眼睛,翅膀不是很长,并基本上是向身躯区两边对称发展,尾巴则展开成扇形,并显得特别硕大。这种飞鸟纹饰最常见的是四只,其次为六只,并依次递增,最多的达二十只,几乎都是偶数,并且一般都是首尾相连以逆时针方向绕中心光体飞翔。但某些类型的铜鼓上,飞鸟数是为奇数的。并且,有些铜鼓上的飞鸟是顺时针飞翔的,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 那么,这些飞鸟叫什么呢?装饰它们又有何寓意呢? 据这些飞鸟的形态看来,这些飞鸟当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水鸟或候鸟。关于这一点,几乎所有学者都是认同的,只是对于其最终属有分歧。有学者认为这些飞鸟就是《南越笔记》中曾讲到的水鹤。水鹤有性通风雨、预测天气的本领,因其“有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可以作为观测气象的根据。居于滨海的古代民族十分珍爱它,并曾将其作为珍贵方物进献给周天子。饰水鹤于鼓,同水上作业多的滨海民族观察风云和求雨祭祀有关,反映了他们对水鹤的崇拜。有学者认为这种飞鸟应该是鹭。鹭也属于鹤形目,它们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成群生活于湖沼、稻田之中,而不仅限于是、限于沿海地带。鹭善渔,以水生小动物为食,使人联想到渔归的喜悦,是渔业民族的写照。还有人的认为,这种飞鸟应为朱鹭。因其飞翔时小不逾大,整齐而有序,所以“古之君子‘,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是表示‘鸿仪鹭序’的意思”。 (四)羽人欢舞 在铜鼓上,常可见到戴羽冠,披羽饰,或持器物而舞,或空手而舞的人物形象。有的学者把这些人物叫做“羽人”,认为饰“羽人”于铜鼓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这些人物是经过化妆后的舞蹈表演者,其要表现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舞蹈。因为这些羽人的装束与古代舞者的装束多有相似之处,且其手拿器物而舞的画面也与古代舞者持竿羽以舞或持干戚以舞的记载相吻合,由此可见,羽人欢舞的种种图案是对当时所处时代的某些欢庆仪式或表演的表现。 (五)轻舟竞渡 在石鼓山型铜鼓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就是鼓胸四周的船形纹。这些船的首尾往往被装饰或鸟头鸟尾的形象,船上有经过装扮的人物在活动。并且,在船形纹的下面有鱼纹,前后则有水鸟。这是铜鼓写实图案中最复杂有趣的部分。 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两个铜鼓有船形纹。小铜鼓上有船四条,但都很简单,船头船尾高翘。每条船上平坐二人,这二人都是裸体,双手向向前划桨。大铜鼓上有船六条,船身窄长,首尾高翘,并似乎都以羽毛装饰。每条船上有六人,赤身裸体,但戴有羽冠。这六人在船中排行一行,最前一人手持羽杖,似是指挥者,其它五人都做相同的划船动作。 关于铜鼓上的船纹,研究家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奥地利学者黑格尔认为,船形纹应和铜鼓上的其他纹饰一起,看成是一种庆祝仪式的整体。法国学者戈鹭波则认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法国学者巴门特,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这些船是海船,是对海上航行的反映或对曾经的海上航行的回忆。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船纹饰应是一种龙舟竞渡习俗的写实。这四种解释各有其道理所在,但第四种解释显然更具说服力。 首先,从船的结构来看,船身都显得十分狭长而单薄,首尾两端高翘。取其轻使快捷。这种船无稿无帆,显然只适合在内河内湖中航行,不能在海上航行。这种船靠桨推进,舵则以长梢代替,可以随时提出水面和设置船头,使船急剧转弯。从这些较独特的设计看来,这种船似乎是专为竞渡而设计的,其次,从船上所载人物看来,大都头戴羽冠,有的腰系吊幅,但大多数没有衣着,上下身都裸露,应是有意化了装的人。因为现实中与船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不会这样打扮的。这些人中,有执羽杖指挥的,有划桨的,有掌梢的,各有固定的位置和行动的模式。他们前后坐成一行,动作协调一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一般只有在竞渡时才有如此整齐划一的姿态。另外,每个铜鼓上至少和船四支,并同时朝一个方向前进。船纹与附于其周围的鱼纹,鸟纹一起,实际上就是一幅龙舟竞渡图。 龙舟竞渡,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各民族中非常流行的活动。据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隋书·地理志》中说:“屈原于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舡小,莫得济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x竞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以竞渡为戏。”其实这种竞渡之戏早在屈原之前就已有了。竞渡之戏是以我国南方“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有关的。南方人民多识水性,善使舟,并有很多人以渔业为生,赛龙舟只是他们水上生活的演习和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娱乐活动。 除上途的种种纹饰外,铜鼓上的纹饰还有云雷纹、乘骑纹、牛橇纹、龟纹、螃蟹纹等,这些纹饰,或是表现了一种对某些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的崇拜,或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景象反映。它们表现了铜鼓所处代人民的精神状况,及其生活景象。便除此之外,这些纹饰是否还有其他的寓意呢?历史文献中对此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其间该有多少人部奥秘等着人们去探索啊。 延伸阅读:湖南张家界的古老传说

⑩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将世界各大都市的铜鼓分为几类

奥地利学者赫克尔于1902年发表了《东南亚古代金属鼓》一书,将珍藏于世界各大都市的铜鼓165件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他把它分为四大类型,至今尚为研究者所接受和采用。

第一类铜鼓体积很大,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其纹饰的风格主要是自然事物的再现;第二类铜鼓也是大型的,形如大口竹箩;第三类铜鼓体积大小中等,四处接铸青蛙,多为2个累蹲一处,很少有单个的,这类铜鼓多出现缅甸地区;第四类铜鼓,由第一类型转化而来,多刻有中国式的纹饰及汉字,多见于中国各地。

阅读全文

与铜鼓研究主要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
马鞍山金苹果驾校 浏览:324
软件使用权合作协议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