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线老师如何研究教材,如何总结研究成果
答:谈一下我个人看法:(1)先从教学体会写起,养成习惯。(2)将教材分析的过程(重点在个人的想法)写出来。(3)看一些相关知识的背景书。(4)看看期刊中其他人写的文章。(5)想想值得研究的问题,再做些研究。(6)将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写出来。(7)别忘了列明参考文献。(8)就是给期刊投稿,别指望投一次就中,投不中就修改,改后再投,直至被录用。2、编者平时看什么书?推荐一下我们教师平时可以看哪些专业书籍。? 答: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很丰厚,要知道、要了解。当前小学数学老师的确缺乏对所教学内容的理论认识,最近参加了几个会,做了点调查,一千三百多名来自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中只有不到二十四人表示学习过算术理论,而算术这门课当年是师范生的必修课,许多知识的理论背景是“算术理论” 答:这三个教材之间区别很小。都是依据“课标”编写的。但数学知识是同一的,没有不同的的“加、减、乘、除” 。把知识系统、前因后果搞清楚了,再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己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上乘境界。依现在课标编的教材大同小异。4、方老师,华罗康先生说过,把一本书讲厚,我想问一下,现在是应该怎么样把现在的教科书读厚。我记得以前读小学时,老师说只要你们把书上的内容都学了,练习都做了,就可以了,但现在看来好象不行! 答:把一本书读厚,小学老师的把书上的内容都学习、练习都做了,是对小学学习行为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不适用于教师、教材即课本。主要读者是学生,教师仅掌握课本知识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对知识背景、相关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算术理论。5、方老师,我现在教二年级,发现镜面对称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真是太难了,课堂上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是孩子理解还是难啊。 答:是难,是太难了。在镜面对称问题上教材编写者似乎也不清楚。不信你可以问他一个问题;镜子改变了什么?他们一般答不出,或答得不对。镜面对称,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学,主要是技能层面,意义不大。6、教师研读教材很重要。到底研读什么?怎么研读?答:(1)研究教材很重要,但对教师来说,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背景更重要,这需要看些参考书。也就说备一节课,再教学目的之前先搞清楚知识背景。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根据学生情况挖掘知识中的营养是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同样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一样就在这里。别指望小学生能自主挖掘出这些营养来。教学生认识1、2、3 容易,让学生认识到1 的价值不容易,让学生通过学习1、2、3 学到从具体个别抽象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1、2、3不容易。(2)我不认为老师研读教材很重要,老师熟悉教材很重要。教材是学生需要研读的,老师围绕所要教的知识设计出高效的课堂很重要。所以,老师要研究知识、要研究学生,二者要对号。研究知识的重点放在挖掘智慧价值上,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收获。(3)数学杂志是数学教师们沟通的平台,沟而不通没关系,大家应该了解我们数学教育正在发生着什么。研究一些问题、开阔一些眼界,不简单的评判对和错,为进一步研究打开空间,这很重要,教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另外,教师在学术问题上、在教育问题上不要讲迷信,要习惯于讲道理!7、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怎样理解这样的三读懂?答:这三读应该改一改,读懂学生最重要,教师要讲知识,不要讲课本,课本很不稳定,数学知识是稳定的。 现行教材体系,对数学知识自身结构尊重不够,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尊重知识的内在结构、尊重儿童的认知结构,考虑教材的编排结构。 答:数学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是定性描述,还是技能。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在编排9以内的乘法口诀是的意图是什么?根据是什么?数学教育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这些知识是智慧的结晶。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智慧的力量(这个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明白智慧在哪儿),数学还有些思想、方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比如抽象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学数学更易获得。乘法口诀是传统的算术方法,集知识、记忆、反应能力于一身,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途径。9、对教育教学有什么要求? 答:我感觉这十多年来,老师在数学教育领域做了很多努力,效果也很好,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些年来,最大的问题是普遍的忽视对知识的研究,我们所教的知识有数千年形成的历史,做为知识系统是由简单向复杂的生成,而用于教育的知识是由初级到高级循序进行的,这两个过程是并不悖的,是顺理成章的,是适合于学习和认知的,这应该得到尊重,但这些年来没得到尊重,采取的是另起炉灶的办法,是违反规律的,后果是长期的,一些大学老师已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个人认为,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学一些算术理论,学一些代数知识,学一些几何作图知识,学一些初等数论知识,学一些离散数学知识,是最重要的事情。
⑵ 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总结报告怎么写
就是意思你抄的科研最终成袭果是以什么形式来体现,来参加结题,比如理论研究的话,就是在哪个级别的期刊上发了几篇科研论文、或者是项目形式,最终的项目展示,硬件或是软件,或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等等。预期成果就是最终你能做到什么程度,比如结题时实习某个工厂的某条生产线改造,已成功应用于其中,并已安全稳定运行多少天等。仅供参考
⑶ 活动成果总结怎么写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内,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容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⑷ 成果总结的三个方面有:展现事实,分析道理和什么
一、会议总结的概念
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自身某一阶段或某一项工作进行总的回回顾,找出内在规律答,以指导未来实践而使用的公文。
总结的目的,是通过对自身工作中的优点与缺点的回顾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以便做好今后的工作。因此,总结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思想、学习和生活进行回顾而写成的总结,不是公文,属于一般应用文。
二、会议总结的特点
(一)经验性。总结和计划相反,是在事后进行的。总结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是自身经历过的,包括典型材料和数据,这样才有实践意义。经验过的事情,在写作上往往更多地采用叙述方式。总结还应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⑸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怎么写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评析同时也是笔者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诠释与研究,是一个联系实际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读。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1、变式结构: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3、案例--问题--分析
4、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
⑹ 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成果总结,写那些方面内容
多用成功事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