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范方志的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志 .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2.范方志,汤玉刚.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J].复旦学报,2007(03) (该文被《新华文摘》引用).
3.范方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05).
4.范方志,张耿庆.中国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J].统计研究,2004(11).
5.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志.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06).
8.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9.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该文入编《三湘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
10.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该文原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11.范方志,麻勇爱.旅游消费信贷初探[J].旅游学刊,2006(11).
12.范方志,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3.范方志,李璐媚.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8(9)(被国研网转载).
14.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5(11).
15.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
16.范方志.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02(06).
17.范方志,杨海水.“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18.范方志,加强《资本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19.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上市和道德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04(06).
20.范方志.市场经济呼唤存款保险制度[J].经济纵横,1999(06).
21.范方志.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10).
22.伍柏麟,范方志.新制度经济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1).
23.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和动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
24.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修改稿)[J].经济研究参考,2000(114).
25.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观点述评[J].国有资产管理,2004(10).
26.范方志.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J].投资研究,2008(01).
27.范方志.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1999(06).
28.范方志.货币政策制度国际比较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J].东南学术,2006(05).(该文题目被列入《新华文摘》(2006年22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
29.范方志,张立军.以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2004(03).
30.范方志,汤玉刚,虞拱辰.反思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变:一个建设性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
31.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2).
32.范方志,谭燕芝,郭英.论跨域消费[J].消费经济,2003(05).
33.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03).
34.范方志,周陈曦.新旧两类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
35.范方志.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J].开放导报,1999(12).
36.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
37.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38.范方志,汤玉刚.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契约性质:——以浙江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
39.范方志,李海海.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04).
40.范方志.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1.范方志,周剑.对外直接投资、外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东岳论丛,2003(06)(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C7《高新技术产业化》2004年1期全文转载).
42.范方志,赵明勋.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43.范方志.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0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44.汤玉刚,范方志.财政规模决定:基于经验模型的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经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
47.范方志.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
48.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
49.范方志.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50.范方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记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
51.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52..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3).
53..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02).
54..范方志.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
55.范方志.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56.范方志.论通货膨胀[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2).
Ⅱ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重要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Ⅲ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制造超级计算机、人工合成蛋白质、成功研制激光器、载人航天技术、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等
1、超级计算机
神威蓝光,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这台名为“神威蓝光”的计算机2012年9月16日安装在山东省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神威系统每秒能进行约1千万亿次运算,很可能排在世界最快的20台计算机之列。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采用的8700片神威1600微处理器是由本国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在上海制造的。
2、人工合成蛋白质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3、激光器
在激光技术方面从1961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制成功,上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4、载人航天技术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5、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Ⅳ 谢长法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学术著作:
(一)专著
1、《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中国职业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黄炎培画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二)主编
1、《简明中外教育史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中国中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3、“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含九部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至2011年版。
4、《中国教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三)参撰
1、《中外教育比较史纲》(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版。
2、《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4、《中国古代教化史》(统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二、学术论文:
(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研究
1、《清末的女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96年第10期。
2、《民国初年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教育与职业》98年第3期。
3、《清末农业科技的引进》,《琼州大学学报》98年第3期。
4、《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7期。 5、《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0期。
6、《晚清实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12期。
7、《民国初期的职业指导》,《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8期。
8、《实业教育的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兴起》,《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
9、《抗战前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4期。
10、《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5期。
11、《抗战时期与战后职业教育的演进》,《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7期。
12、《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10期。
13、《江苏省教育会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2期。
14、《孟禄的来华教育调查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8期。
15、《穆藕初与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2期。
16、《<教育世界>与晚清实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上)旬刊。
17、《蒋维乔与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09年7月(上)旬刊。
18、《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1期。
19、《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指导的近代化》,《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7期。
20、《舒新城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0期
21、《顾树森与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9期。 22、《民国初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5期。
23、《“新政”时期的女子职业学校述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4、《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倡导》,《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9期。
25、《抗战后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6期。
26、《郭秉文与职业教育》,《职教论坛》2010年第25期。
27、《职业指导在近代中国的引入》,《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28、《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理论著作考述》,《职教论坛》2011年第7期。
29、《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1期。
30、《基督教青年会与职业指导的推展》(第二作者),《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8期。
31、《抗战时期高校就业政策及其管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32、《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职教论坛》2014年第16期。
33、《近代中国职业补习教育研究述评》(第二作者),《职教论坛》2014年第34期。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研究
1、《唐才常的维新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史研究》93年第3期。
2、《陈子褒的教育观简述》,《教育评论》94年第4期。
3、《杨杏佛的实业改造活动与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7期。
4、《任鸿隽的实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99年第8期。
5、《清末教育改革家罗振玉》,《历史月刊》(台北)99年第12期。
6、《蒋梦麟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8期。
7、《庄泽宣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8期。
8、《廖世承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3年第5期。
9、《廖世承的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第25期。
10、《罗振玉:晚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1、《王艮的教育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2卷第12期(2004年8月)。
12、《试析黄炎培与蔡元培的生死道义之交》,《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第1期。
13、《余家菊的师范教育思想》,《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5期。
14、《任鸿隽:中国近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推进者》,《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9期。
15、《蒋维乔: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3期。
16、《顾毓琇:一位科学巨擘的教育追求》,《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9期。
17、《黄炎培与民初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3期。
18、《刘湛恩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6期。
19、《庄泽宣与近代职业指导运动》,《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8期。
20、《任鸿隽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4期。
21、《刘湛恩的职业指导思想》,《职教论坛》2010年1月(上)旬刊。
22、《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8期。
23、《潘文安的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7期。
24、《舒新城与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5、《民国职教知识分子的救国理想及历史境遇》(第二作者),《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26、《何清儒的职业补习教育理论探析》(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5期。
27、《陈选善职业指导思想探析》(第二作者),《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4期。
28、《杨卫玉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第二作者),《职教论坛》2014年第25期。
(三)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研究
1、《清末女子留日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94年第2期。
2、《清末的留日女学生》,《近代史研究》95年第2期。
3、《清末留日运动中的师范留学潮》,《教育史研究》95年第3期
4、《清末的留日女学生及其活动与影响》,《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第4期(96年8月)
5、《晚清的实业留学潮》,《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6期。
6、《留美学生与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年第2期。
7、《留美学生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8、《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与高等教育近代化》,《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
10、《民国初期的留美女学生》,收入《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2006年3月。
11、《留美学生顾毓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徐州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四)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研究
1、《祠堂及其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1期(96年7月)。
2、《清代中前期的尊孔崇儒策略》,《孔孟月刊》(台北)34卷第12期(96年8月)
3、《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96年第3期。
4、《清代地方官学与社会教化》,《孔孟月刊》(台北)35卷第6期(97年2月)
5、《明清时期族谱的教化功能刍议》,《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孟子的教化思想》,《孔孟月刊》(台北)第43卷第7、8期(2005年4月)。
7、《朱元璋以儒治国的策略》,《孔孟月刊》(台北)第44卷第9、10期(2006年6月)。
8、《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9、《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化》,《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9年第9期。
10、《隋唐时期的社会教化政策》,《孔孟月刊》(台北)49卷第9、10期(2011年6月)
(五)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
1、《清末学制近代化的历程》,《教育史研究》97年第1期。
2、《中国近代普通中学职业科施设的历史考察》,《教育与职业》2000年第10期。
3、《清末民初中学的发展及其师资培养》,《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2期。
4、《“五四”时期的中学“男女同学”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始考论》(第二作者),《教育学报》2013年第5期。
Ⅳ 何展翔的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专项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建场测深系统的引进、吸收并开发完成了3套国产200~250千瓦大功率建场测深仪器系统及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用于中国西部油气勘探生产;CEMP采集方式、山地采集实验和三维MT小面元采集等大地电磁勘探新技术,成为西部山前复杂区地震勘探的重要补充;井地电法仪器引进、改造以及井地电法物理模拟和三维数字模拟研究等井地电法油气预测技术,已在国际国内十余个油田井区试验和生产,取得了好的效果;在井下注水压裂充电电位法监测及试验研究中,提出并完成了三维多分量网络动态监测系统;提出时-频电磁法新方法,建立完善了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了一套系统一次采集同时获得时域与频域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勘探精度,在国际国内得到应用取得好的效果;主持和参加海洋电磁正反演模拟研究,实现了海洋可控源电磁复杂模型积分方程正反演模拟,并提出采用MVOSD方法识别高阻油气藏边界,在国内率先开展深海海洋可控源电磁实际资料处理。
他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明奖2项。有12项技术申报和获得专利受理,其中7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得孙越崎科技基金优秀科技奖、铁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科技奖、河北省青年科技奖和河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2005.10~2006-10赴美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完成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模拟及灵敏度研究的博士后课题。 先后承担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十一五”863项目,任课题长,“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当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维电磁勘探技术、海洋电磁方法研究以及电磁油气目标识别与检测方法研究等方面。
Ⅵ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国后,20世纪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6)重要科研成果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Ⅶ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内,主持和完成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9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0余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已有3项科研成果和研发的新技术在油田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目前,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课题1项、国家“973”项目中课题1项、其他重大课题5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5篇、EI收录38篇、ISTP收录6篇。
最近5年来,在气驱(CO2驱、N2泡沫、空气驱)、低(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油藏深部调驱、化学驱、微尺度流动及渗流机理等方面的重要学术技术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为执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温室气体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76次学术讨论会。
● 作为课题长组织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复杂油气田地质与提高采收率技术”中课题“油田开采后期提高采收率新技术”(课题编号:2009ZX05009-004)
●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课题五“CO2驱替过程中多相多组分非线性渗流机理和规律”。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中的子课题“低渗油藏CO2驱深部封窜技术研究”(大庆油田外围低渗透油藏——扶杨油层CO2驱提高采收率)。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研究专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2CCA00700)”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级专题“低渗非均质砂岩油藏深部封堵与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3BA613A-07-05)”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动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4060)”。
●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中课题“新型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
● 承担并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低(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中“低(超低)渗透油藏气驱窜流抑制技术研究”。
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主编的教材《提高石油采收率基础》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获2004-2009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获校优秀博士论文1篇,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获校优秀硕士论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学通报》、《石油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学通报》、《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SCI收录12篇、EI收录36篇、ISTP收录6篇。
近三年代表性论文
论文名称发表时间刊物名称
润湿性对模拟原油微尺度流动及渗流的影响 2010.3石油学报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学报
污泥与盐酸在多孔介质中的反应及分布规律2008.9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驱油剂界面特性和流变性对石油采收率的综合影响2008.8应用化学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块油藏岩石形变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2008.6岩土力学
微管中的酸化反应:沉淀及界面效应2008.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弹性和幂律型驱油剂的等效渗透率2007.1石油学报
Ⅷ 杨欢进的主要科研成果
1.《收益递减理论研究》,33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2.《经济学向何处去》,25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3.《薛暮桥经济思想研究》,31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3万字,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1.《经济学家族》,主编,16万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2.《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主编,28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3.《名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3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WTO与重点行业的发展》,19万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一期;
2.《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的几点意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十期;
3.《〈资本论〉中的工资不是分配范畴吗?》,〖学术月刊〗1985年第四期;
4.《经济规律分类新论》,〖求是学刊〗1985年第六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二期全文转载;
5.《萨缪尔森〈经济学〉研究对象试析》,〖湖南师大学报〗1988年第二期;
6.《企业兼并中的职工意向》,〖经济日报〗1989年5月2日;
7.《工业化过程中的粮食储备变型》,〖经济日报〗1990年11月9日;
8.《经济规律 系统分类研究》,〖管理世界〗1990年第六期;
9.《通货膨胀政策为何在中国行不通》,〖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一期;
10.《20世纪经济科学的三次大分化》,〖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二期;
11.《商人是一个革命的要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3年第一期;
12.《市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力研究〗1993年三-四期;
13.《对假冒伪劣的经济学思考》,〖经济日报〗1993年10月1日;
14.《探索国有亏损企业改革的思路》,〖经济日报〗,1994年12月9日;
15.《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生产力研究〗1995年第一期;
16.《深植实践沃土 不断理论创新》,〖管理世界〗1997年第二期;
17.《改革要有新突破》,〖经济日报〗1998年12日;
18.《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述评》,〖人民日报〗1998年5月16日;
19.《组织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管理世界〗1998年第四期;
20.《李国鼎及其经济思想》,〖台湾研究〗,1999年第二期。 《人口增长的经济挑战》,海洋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Ⅸ 陈穗红的主要科研成果:
《关于复式预算的几个理论问题》,财政研究,1992。
《财政改革与审计》,第一至七章,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商务国际惯例总览·财政税收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企业改革及其财税对策》,财政研究,1998。
《关于我国社会保险税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0。
《黄金流通体制改革初期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黄金珠宝》,2001。
《关于国外黄金税收政策的研究与借鉴》,《财政研究》,2001。
《税收优化理论与税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收录于《财政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现行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研究》(收录于《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和预算改革的国际趋势》(收录于《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收录于《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财政研究》,2002。
《中国税收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美国政府预算编制》(编译,第四章),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和现状分析》,财政研究,2003。
《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改革国际经验》(收录于《财政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保险公司内部目标管理及税务管理》(译),北京中财国嘉投资咨询公司,2003。
《论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应用》,财政研究,200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突破口》,财经界,2005。
Ⅹ 凌洪飞的主要科研成果
1.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于2002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基金。
2.在国际上率先对世界三大洋Fe-Mn结壳开展了Nd、Pb同位素演化研究,发现海洋水成Fe-Mn结壳记录保存了其生长历史时期海水的Nd、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全球三大洋若干区域20 Ma以来Nd、Pb同位素演化历史,揭示了太平洋Nd同位素组成随水深变化的分层性结构、以及三大洋的Nd同位素区域性差异结构已保持了20 Ma以上;发现并解释了20Ma以来太平洋Nd同位素组成对明显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从3 Ma开始至今太平洋和大西洋Nd同位素比值降低的原因。
3.近期的研究又首次将国际学术界对太平洋Nd-Pb同位素演化的了解由以前的20Ma以来,向前推进到78Ma以来。并且有力地阐明了国际上争论的关于海洋中Nd、Pb来源问题。Nd、Pb同位素近年来已发展成为非常有效的古海洋示踪指标,但国际学术界对陆源的Nd、Pb进入海洋的途径仍不清楚,争论很大。我们的研究雄辩地揭示了78Ma以来(i)中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Pb主要来源于风沙,且与气候有关;(ii)风沙对太平洋中部海水Nd几乎没有贡献。太平洋海水中Nd主要来自河流和岛弧火山岩的风化剥蚀。此项成果将为Nd、Pb同位素作为更有效的古海洋学指标作出重要贡献。
4.有关论文被包括国外十多种SCI刊物在内的论文引用410次,其中被《Science》《Nature》引用11次,单篇论文引用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