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近年来的成就
1、磁悬浮列车技术
2005年,西南交通大学与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签订了“上海城轨磁浮列车车辆总体设计”合同,并于次年3月又签订了“上海低速(城轨)磁浮交通试验线工程悬浮控制设备供货及服务”合同,全面参加上海城轨磁浮试验线磁浮列车研制。
该试验列车为三节编组,为全新结构设计并创下多个“首次”:国内首次采用整体电磁铁结构,首次采用五悬浮架结构,首次采用DC330V悬浮电源,首次采用三选二悬浮传感器,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
2、神州五号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航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竞争激烈、回报丰厚的新兴产业,它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今后我国还将建立更为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
3、2008年北京奥运会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又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举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为协办城市。香港承办马术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
(1)成果29扩展阅读
中国2008年以后的成就:
1、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⑵ 中国近年来的辉煌成就
截止2019年,中国的辉煌成就:
1、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切,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坚持改革开放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功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经受住考验和挑战
经受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严重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疫病灾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和挑战。通过持续努力和奋斗,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开启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军。到本世纪中叶,当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为协办城市。香港承办马术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
⑶ 梦三国竞技场成就29战力7200代练到成就50战力9500得多少钱
2000战力30就OK
⑷ 试验成果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通过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搞清了注入的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系统分析了注入井、采出井动态变化特征。
1.应用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CO2在井筒内的相态分布
为搞清液态CO2在井筒内的相态、温度、压力变化情况,在正常注入的情况下,录取了井筒内的压力、温度梯度资料。从测试结果看,液态CO2大约在1300m开始气化,气化后放热使温度梯度增大,压力梯度减小。井底压力为29.5MPa,折算井筒中液态CO2平均比重(相对密度)为0.89;井底温度63.8℃,比油层温度低22℃左右(图6-21)。
图6-21 压力、压力梯度曲线
2005年4月,对注气井进行了压力降落试井,累计关井576h,压力从29.85MPa下降到28.95MPa,压降速度为0.0016MPa/h。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和均质径向流油藏模型解释的结果见表6-30。两种解释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井筒储存系数很大,油藏渗透率很低((1.26~1.28)×10-3μm2),属特低渗透油藏。表皮系数低于-5.9,说明注入的CO2对近井地带地层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6-30 注入井芳188-138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2.注气压力较低、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未压裂的芳188-138注气井自2004年7月以来,平均日注液态CO220~40t;注入压力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由2004年7月的13.0MPa下降到2007年的10.5~11.0MPa。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2口见气较早的井(芳190-136,芳190-140井)气油比上升,注气井注入压力下降幅度有所加快,与室内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未压裂的注气井在日注液态CO220~40t(相当于日注水40~70m3)的情况下,比州2试验区压裂投注的注水井(平均日注水30m3左右)注入压力低5MPa左右。
另外,从州2试验区注水井与芳48注气试验区注气井霍尔曲线对比情况看(图6-22),未压裂的注气井注入能力是压裂投注注水井的4.8倍。可见,扶杨油层注气压力较低,吸气能力较强。
图6-22 州2与芳48试验区霍尔曲线对比
3.采出井见到较为明显的注气效果
试验区于2002年12月投产,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气20674t(0.413PV),累计注采比为2.93;累积产油9690t,采出程度6.09%,采油速度0.90%;综合含水7.0%。
(1)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油井见效快
由于CO2具有黏度和密度小的特点,注CO2驱油渗流阻力小,注气井和采油井间压力分布与注水驱高渗透油藏类似,注气井和采油井井底压力损失小,注采井间压力梯度大,从而使特低渗透油藏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
试验区正常注气后,大致3个月左右,渗透率相对较高的芳190-136和芳190-140井陆续见到注气效果,日产油稳中有升。而与之邻近的州2注水开发试验区自投产以来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未见到受效显示。如芳190-136井,2004年8月开始受效,日产油上升,到2005年7月上升到最高点2.5t/d,随后受见气影响,产量逐渐下降(图6-23)。
图6-23 芳190-136井日产油曲线
(2)产量恢复程度较高
试验区5口油井中,芳188-137井未压裂直接投产,初期日产量0.02t,其余4口井均为压裂投产,见效后产量恢复程度为44.1%~71.0%(表6-31)。2006年1月试验区产量恢复到最高,日产量达8.3t,产量恢复程度达61%。注气累计增加原油占总产量的57.8%。
表6-31 芳48试验区见效情况分析
受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高达1.89%,平均采油强度0.25t/d·m,是相邻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分析油井受效较好,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气驱控制程度高(100%),试验区只选取了主力层(FⅠ7)注气,该层为分布稳定的河道砂体,连通较好,气驱控制程度高达100%;二是注入速度高,2004年7月以来,试验区注入速度保持在0.15~0.18PV/a,使油井见到了较好的气驱效果。
(3)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规律递减
根据试验区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以来的实际产量(图6-24),进行拟合求解,得出试验区日产油量呈双曲递减规律,递减指数2.371,R=0.9980。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式中:qt为开始递减第t月时日产量;qi为递减前日产油;Di为初始递减率。
图6-24 实际日产油与计算日产油对比
(4)见气井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
2005年4~6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整体试井,芳190-136和芳190-140井关井末点压力分别为11.6和13.1MPa,明显高于其余3口井(表6-32)。由于这两口井为试验区的主要见效井,随着油井见气后地层压力上升;芳188-137井尽管井距较近,但由于该井未压裂,且受效较差,压力恢复曲线表现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特征;关井15d最高压力仅3.6MPa。
表6-32 注气试验井组试井资料解释结果
(二)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1.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2006年5月,以室内实验为基础,优选了性能稳定的F6气体为示踪剂,并进行了矿场试验,监测结果见表6-33。从表中可以看出,注入气体向芳190-140井推进速度最快(5.45m/d),芳190-136井次之(3.13m/d),芳188-137井较慢(0.99m/d),芳187-138井未见气,芳190-138井见气较晚,未检测到示踪剂。
表6-33 芳188-138井注气气体示踪剂(F6)监测结果
从示踪剂峰值看,芳190-140井最高(20792μg/m3),芳190-136井次之(256μg/m3),芳188-137井尽管见到示踪剂最早,但峰值最低(61μg/m3),表明注入的示踪剂优先向渗透率较高的芳190-140井运移,其次为190-136井和188-137井。示踪剂峰值高低与储层物性和气油比高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微地震气驱前缘监测技术
微地震法气驱前缘监测技术基于地球物理、岩石力学、信号处理及震波传输等理论和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注气引起微裂缝重新开启及造成新的微裂缝时产生的微震波,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一步确定监测井的气驱前缘、注入气波及范围和优势注气方向,为注气方案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月对注气井组进行了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图6-25),结合该井的注入数据及测井等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CO2气驱存在主、次流两个方向,主流方向呈东南164.6°及西南260.8°两个走向,次流方向略呈北偏东43.3°走向。
二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形状呈不规则的“Y”字型,分析气驱前缘形态主要受该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入CO2气推进速度不均匀,在东南及西南方向CO2气推进速度较快,在北西及北偏东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次之;而其他方向的CO2气推进速度相对较慢。
三是CO2气驱前缘波及面积约为7.6×104m2。
四是芳190-140井和芳190-136井位于CO2气驱前缘的两个主流方向上,为主要见效井;芳188-137井为次要见效井,因为CO2气驱前缘向前发展的趋势明显且已接近该井;芳187-138井处在气驱前缘的次流方向上,但由于该井距气驱前缘相对较远,受效也不明显;芳190-138井的方向气驱前缘推进较慢,未见到注气效果。
3.脉冲注气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通过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搞清了扶杨油层非均质特征。为防止CO2气大量突破后造成资源浪费,改善注气驱油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选了脉冲注气方案(注气时关突破井,停注时突破井恢复生产)为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设计了6套方案,考虑了不同的注入速度、注入量和脉冲周期(表6-34)。
图6-25 微地震测试结果
表6-34 脉冲注气方案设计参数
注:5∶2表示关生产井注气5个月,然后停注采油2个月。
从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表6-35)可以看出,脉冲注气开发效果主要与注气速度、注气量及脉冲持续时间有关。综合考虑,持续高速度大排量脉冲注气效果较好。
表6-35 脉冲注气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方案预测指标,采出程度最高的是方案F106,交替周期为6个月(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因此优选方案F106(注气速度为40t/d,注4个月,停注后采出2个月)为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优选结果,2006年开展了脉冲注气试验,先后分3个段塞注入液态CO25239t。取得了以下认识:
一是注气压力略有下降。2006年脉冲注气后,前面两个段塞,日注气量在37t左右,注气压力稳定在12.5MPa左右;最后一个段塞注入时,注气压力下降到11.5MPa,下降了1.0MPa。说明注气井有较强的吸气能力,井组之间有较好的连通关系,停注期间采出井开井,恢复注气后注气压力有所下降。
二是见气井开井后,气油比下降,CO2利用率明显提高。以芳190-136井为例(图6-26),该井2006年5月因出气量大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后,于2006年9月恢复生产。气油比由465m3/m3下降到130m3/m3。之后持续生产,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7年4月份的337m3/m3,比见气高峰期低210m3/m3。表明通过脉冲注气减小了注采压差,改变了地层流体的液流方向,使见气井出气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气油比,提高了CO2利用率。
图6-26 芳190-136井气油比变化曲线
另外,为进一步减少油井生产过程中造成的CO2损失,对油井开井制度进行了优化。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6-27,关井3d后恢复生产1d的产量最高。优选确定了关3d开井1d的生产工作制度,平均日产油1.0t左右。其余3口见气井与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也执行了关3d开井1d的工作制度。
图6-27 芳188-137井不同关井时间产量变化曲线
可见,通过脉冲注气和油井生产制度优化,有效提高了CO2利用率。
(三)气油比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了芳48断块为非混相驱
1.气油比分析技术
气油比是评价注气驱油效果和效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芳48注气井组产量低,无法现场测试生产气油比。因此,我们通过对采出气的组分变化分析,对生产气油比进行了估算,在现场得到较好应用。
设原始气油比为GOR1,目前气油比为GOR2,CO2气未突破时地面气组成为y1i,其中CO2的摩尔含量为y1CO2,注入CO2气组成为y2i,CO2摩尔含量为y2CO2。设地面条件下气的摩尔体积为M(mol/m3)。那么未突破时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1m3;CO2突破后采出1m3油时,采出气为GOR2m3。采出气的摩尔数分别为:GOR1/M;GOR2/M。突破后的气相当于未突破时的气混入了一定量的CO2气,那么对采出1m3油来考虑,见气前后采出气中的非CO2气组分的摩尔量是相等的,因此有: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因此气突破后的气油比GOR2为: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理论与实践
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芳188-137井、芳190-136井、芳190-138井、芳190-140井的气油比,2007年底,4口井的气油比在117~273m3/m3(表6-36)。
表6-36 4口见气井2007年底气油比计算结果
2.芳48断块非混相特征分析
理论和实践均证明: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高于非混相驱,而注气开采的驱油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替压力。只有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时才能达到混相驱替。也就是说,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应用的界限就是最小混相压力。我国多数油田由于原油性质较差,达不到混相条件,只能是非混相驱替。在矿场实际过程中可通过气油比的变化特征判断混相或非混相驱替。
非混相驱替过程中,注入孔隙体积与气油比的关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气油比变化不明显,第三阶段气油比急剧上升。即气体突破前,气油比基本不变。突破后,气油比有所增大,但由于建立了油气混合带,随之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台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气油比才迅速增大(图6-28)。也就是说,在气油比迅速上升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过渡性台阶。图6-28所对应的实验压力为20.6MPa,比混相压力(29MPa)低8.4MPa,为非混相驱替。
图6-28 芳48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变化曲线
混相驱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则明显不同。由于混相驱替建立的油气混合带较窄,因此,采出端见气后,气油比迅速上升(图6-29),中间没有明显的过渡带。图6-29对应的实验压力为50MPa,比混相压力(29MPa)高21MPa,为典型的混相驱。
图6-29 芳48混相驱长岩心实验压差、气油比曲线
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变化规律,为芳48试验区的混相特征分析提供了依据。
试验区见气较早的芳190-136井的气油比变化曲线见图6-26。该井于2005年3月见气,之后气油比逐渐上升,到2006年8月气油比达到最高(600m3/m3左右),这期间共注气11500t,折算地下体积0.23PV,后期由于采取脉冲注气使气油比明显下降。根据室内实验得出的混相与非混相驱的气油比判断标准,芳48试验区为典型的非混相驱。
(四)腐蚀状况监测表明,地面及井下管柱无明显腐蚀,满足了开发需要
2006年9月,开展了注气试验区腐蚀现状调查研究。对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线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并对这2口井安装了腐蚀试验试片。另外,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了J55钢腐蚀试验试片,进行井下腐蚀状况监测,取得了以下认识:
1.地面管道无明显腐蚀现象
从芳188-137、芳190-140井地面管道直管段及弯头部分剖开后的外观情况看,管道基本完好,内表面无蚀坑、破损、裂纹等现象,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2006年9月28日在这2口井的地面管线内部放置20#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除去表层油污后,仍可见金属光泽,试片表面无蚀坑、破损等现象,在试验期内腐蚀挂片未见有明显腐蚀现象发生。
2.井下试片腐蚀现象不明显
2006年9月28日,在芳190-138井油套环空内放置J55钢腐蚀试验试片,2006年11月15日取出,试验周期47d,也未见腐蚀现象发生。
3.腐蚀速率评价
芳48断块注气试验井组现场腐蚀试验分析结果见表6-37。地面和井下试片均未见明显腐蚀,介质腐蚀性等级为低级,平均腐蚀速率为0.0028~0.0032mm/a。
表6-37 芳48断块典型介质现场腐蚀试验结果
分析芳48注气试验区地面及井下管柱腐蚀较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油井含水率低。芳188-137井、芳190-138井基本不含水,芳190-140井含水也在10%以下,这是试验井腐蚀较弱的主要原因;二是试验周期短,对腐蚀试验效果有一定影响。
(五)结论及认识
1)CO2驱油技术能够使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作为一项难采储量动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室内实验测得扶杨油层最小混相压力为29MPa,比原始地层压力(20.4MPa)高8.6MPa,结合现场试验气油比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表明,芳48断块CO2驱油为非混相驱。
3)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研究,较好地指导了试验方案优化设计,矿场试验表明,方案符合程度较高。
4)井温、压力梯度测试技术搞清了井筒中CO2的相态分布特征;气体示踪及微地震气驱前缘测试技术揭示了扶杨油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有效指导了气驱试验的分析与调整。
5)脉冲注气结合油井工作制度优化能够有效解决因储层非均质性强引起的油井受效不均衡,提高了CO2利用率;CO2吞吐作为注气驱油的一项引效措施,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6)注CO2驱油实现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主要表现在油井见效快、产量恢复程度高,见效高峰期的采油速度是同类型注水开发区块的3倍以上;油井见气后产量呈双曲递减。
7)适合CO2驱油的撬装注气装置、KQ65-35-FF注入井井口、油管防腐和油井防气工艺技术,基本满足了试验区开发需要。
8)油藏深部封窜技术抑制了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的影响,可作为提高注入气波及体积、改善注气开发效果的储备技术。
⑸ 预期成果怎么写
预期成果指的是自己开始在某个项目之前预想的成果,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篇论文等,在写的时候可以根据模板往上套就行了。还有就是要说明紫的项目完结时候出来的成果要有个表现形式,比如是公开或者不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是做一个产品(原型之类的)出来。
然后再说说具体的量,比如发表论文,在哪个档次刊物上,几篇。产品的一些基本的条件,然后评审如何进行。
篇一:社会实践活动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达到这些成果。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调查研究的本身,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探讨仿建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就圆明新园个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从各个层面探讨其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应,综合利用各种旅游价值评估方法。调查圆明新园的建设开放,看其是否对浙江的经济结构引起蝴蝶效应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还有圆明新园选择的建设地对其经济价值的影响,例如交通等。想要具体考察圆明新园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就其门票价值,其中的项目构成,游客的旅游意愿来具体分析;一是针对实践调查小组成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培养大家的能力,和对知识更多的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与组员沟通的能力,与调查对象沟通的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术调研和结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质,孕育出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意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也意识到自己知识层面的不足。
篇二:项目预期成果范本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从长远看,前景无可限量。”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刘济生研究员说,“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以说,“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篇三:项目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成果:
兼职APP上线初期,通过学院学生体验评价再面向全校学生试用,到后期全面广泛应用,不断积攒用户,商家入驻收取服务费或者承包业务,从中获利。发展到一定阶段,兼职APP会接手广告业务获利,最终扎根市场,开启学生与企业双赢模式。
市场前景分析:
由于大学生消费能力及总量越来越大,高校市场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高校学生对兼职需求量大,商家与学生不能搭建直接桥梁,导致资源浪费,加之兼职中介机构收取高昂信息费,出现资源空缺,因此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普金,智能手机品牌不断扩大,80后90后成为智能手机APP的主要用户,更利于此款兼职APP的扩大推广。
⑹ 演员成果3月29日直播的游戏是什么
应该是动物之森吧
⑺ 王者荣耀成就29怎么升30
你可以去加一些刷成就的群,十个人在晚上的时候同时开始在迷雾模式匹配,五个人选肉,五个人选射手之类的输出英雄,一般超神之旅、输出机器、人在塔在、最佳队友、血雨腥风、铜墙铁壁、我能反杀、玻璃大炮这些成就都可以刷到,至于像什么冒险家和无尽的远征你就得每天去搞挑战模式了,想这个无尽的远征要达到最高级需要的次数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