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一五”是什么啊
第11个五年计划。
❷ 有几个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问题衣食住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的整体水平。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促进金融、物流、咨询、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能源、矿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中国的发展是资源节约的发展。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优先,大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约降耗工作。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1000家重点企业的节能改造,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油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第四,中国的发展是环境友好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搞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第五,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进扶贫开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六,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我们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二是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2005年,中国商品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6600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给了我们有益的援助,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国对40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为海啸受灾国、南亚地震救援、禽流感国际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中国就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今后5年,中国的发展将为全球带来更多的机遇,仅商品进口累计就将超过4万亿美元。希望各国企业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机遇,扩大对华投资贸易。继续参与和支持中国的建设。
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相互开放市场,健全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扩大经贸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发展技术贸易.建立技术推广和转让机制,让更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革新的成果;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对话,保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为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广泛开展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推进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强相互磋商,协调国际行动,共同解决贫困、债务、人口以及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等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❸ 如果中国公民在自己的地皮挖到了石油算自己的还是国家的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修正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
正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前和长远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本法。
第三条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国家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分别申请、经批准取得探矿权、采矿权,并办理登记;但是,已经依法申请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在划定的矿区范围内为本企业的生产而进行的勘查除外。国家保护探矿权和采矿权不受侵犯,保障矿区和勘查作业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响和破坏。 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
第四条
国家保障依法设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 国有矿山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国家保障国有矿业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第六条
除按下列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 (一)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二)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 前款规定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
❹ 页岩气的政府支持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规模储量大、易探好采的常规能源越来越少,这严重威胁着各国的能源战略安全。近20年来,随着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对提高该国能源安全、降低对外依存度、缓解天然气供应不足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美国最早发现、研究、勘探和开发页岩气的国家
182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弗罗里达,页岩气第一次作为一种资源从浅层、低压的裂缝中采掘出来。页岩气的水平钻探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47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口页岩气井。页岩气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那时,美国的传统天然气储量的下降驱使联邦政府对相关的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并且最终促成了定向井与水平井、微震成像以及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的形成。直到20世纪70、80年代,页岩气开发仍然被认为是无法商业开发的。 面对传统天然气储量的下滑,联邦政府对许多替代能源项目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页岩气。投资项目包括1976年东部页岩气项目,以及每年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对天然气研究所的研究经费支持。1982年,联邦政府对该研究机构投入了巨额资金。联邦政府通过1980年的能源法案对能源行业提供了税收优惠等其他优惠政策。能源部随后于1986年与几家私人天然气公司成功建造了第一口利用空气钻井技术的多裂缝页岩气水平井。在20世纪80至90年代,联邦政府进一步通过29号法案对非传统天然气的税收优惠鼓励页岩气钻探。微震成像技术起源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对于煤床的研究。这一技术后来在水力压裂法页岩气开发和远洋石油钻探方面有广泛应用。George P. Mitchell是公认的水力压裂法之父,而且他成功地将开采成本降到4美元。这使得水力压裂法具有商业价值。Mitchell Energy公司利用各种技术于1998年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具有经济效益的页岩压裂。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非胶化压裂液技术。从此以后,页岩气成为了美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主要能源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各国也纷纷开始页岩气的研究。据国际能源署估计,页岩气能够从技术上增加50%的可开采天然气储量。
Mitchell能源公司在美国东部纽约州Chautauqua县泥盆系Perrysbury组Durdirk页岩中钻探,在井深21米处,从8米厚的页岩裂缝中产出天然气。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取得巨大成功,扭转了美国天然气一直以来进口的局面。美国的页岩主要发育在20个州21个大小不等的盆地里。据最近的估算,美国页岩气资源量为42万亿立方米~52.6万亿立方米,2012年前后商业开采主要集中在5个盆地,即密歇根盆地的Antrim页岩、阿巴拉契亚盆地的Ohio页岩、福特沃斯盆地的Barnett页岩、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和圣胡安盆地的Lewis页岩。其中,Barnett页岩是当前美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层位,也是各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学习的样本,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最新的统计,其资源量约0.74万亿立方米,产量在2005年已经超过美国页岩气产量的一半,现所占比例更高。
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历程,从Barnett页岩开采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直井大型水力压裂;第二阶段:1997~2002年——直井大型清水压裂为主;第三阶段:2002~2007年——水平井压裂技术开始试验;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水平井套管完井及分段压裂技术,逐渐成为主体技术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替代能源发展的税收激励或补贴政策,这些政策法规包括:1980年的《能源意外获利法》出台替代能源生产的“税收津贴”条款,对1979~1993年钻探的非常规油气,包括2003年之前生产和销售的页岩气和致密气实施税收减免,对油气行业实施5种税收优惠;1990年的《税收分配综合协调法案》和1992年的《能源税收法案》扩大了非常规能源的补贴范围;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1992年取消了管道公司对天然气购销市场的控制,规定管道公司只能从事输送服务,这使得非常规天然气的供应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的《纳税人减负法案》延续了替代能源的税收补贴政策;2004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研发等;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将水力压裂从《安全饮用水法》中免除,解除了环境保护局对这一过程的监管权力,从而让水力压裂技术很快应用起来。从2005年起,美国政府加大了开发难采天然气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大降低了天然气开采税;为激发土地所有者与开采公司签署土地租赁合同的积极性,政府给土地所有者增加了25%的强制提成;并且鼓励天然气企业积极开展水平井钻探和多级地层水力压裂工序等技术创新。在这一系列政策扶持措施的推动下,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果。
最近几年,随着墨西哥湾深水油气产量的急剧下滑,一些大石油公司开始通过对已有页岩气开发经验的中小公司的合伙、参股或收购等形式参与美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 世界上第二个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发的国家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发的国家,页岩气生产也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加拿大页岩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且资源分布面积广、涉及地质层位多,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地区,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中泥盆统的霍恩河盆地和三叠系Montney页岩,艾伯塔省与萨斯喀彻温省的白垩系Colorado群,魁北克省的奥陶系Utica页岩,新不伦瑞克省和新斯科舍省的石炭系Horton Bluff页岩。根据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协会(CSUG)的资源评价结果,加拿大页岩气的资源量大于42.5万亿立方米,其中霍恩河盆地和Montney的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据世界能源委员会估计,其页岩气资源量为39.08万亿立方米。已有多家油气生产商在加拿大西部地区进行页岩气的开采或开发试验,但与美国相比,加拿大页岩气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开采。按照CSUG主席Michael Dawson在2009年9月一次报告的观点,加拿大的页岩气区带中只有Montney达到了他所称的商业开发阶段,霍恩河盆地则部分处于先导生产试验阶段,部分还处于先导钻探阶段;魁北克低地、新不伦瑞克省以及新斯科舍省的页岩还处于其所称的早期评价阶段。
加拿大在西部沉积盆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部和艾伯塔地区)上白垩统Wilrich组及其同时代地层、侏罗系Nordegg/Fernie组、三叠系Doig/DoigPhosphate/Montney组、Exshaw/Bakken组和泥盆系Ireton/Duvernay组开展了页岩气勘探潜力评价,预测该区页岩气资源量约24万亿立方米。CSUG认为西部(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Bowser盆地)Colorado页岩段、侏罗系及古生界页岩和东南部的泥盆系页岩具有开发的潜力。
早期的页岩气生产来自艾伯塔省东南部和萨斯喀彻温省西南部白垩系科罗拉多群的Second White Speckled Shale,2000年~2001年才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三叠系的Upper Montney页岩开始商业性的页岩气生产。
200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能源矿产部将页岩气的区域资源评价列入能源发展。泥盆系评估工作已完成,三叠系评估项目正在进行。2006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油气委员会已核准的白垩系和泥盆系页岩气试验区块共计22个。
随着对页岩气的认识加深,加拿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兴趣大大增强,勘探开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北部的中泥盆统霍恩河盆地与三叠纪的Montney页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许多公司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还扩展到了萨斯喀彻温省、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以及新斯科舍省。 英国和波兰是该洲页岩气前景最好的国家
2009年,国际能源署预测欧洲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为0.35万亿立方米,其中将近一半蕴藏在泥页岩中,这个数字远低于美国,从全球来看,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欧洲的页岩气储量可能是最少的。欧洲页岩气主要集中在英国的威尔德盆地、波兰的波罗的盆地、德国的下萨克森盆地、匈牙利的Mako峡谷、法国的东巴黎盆地、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以及瑞典的寒武系明矾盆地等。其中,英国和波兰是欧洲页岩气前景最好的国家。
欧洲启动了多项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2009年初,德国国家地学实验室启动了“欧洲页岩项目”(GASH)。此项跨学科工程是一个为期6年的多学科页岩气研究开拓计划,由政府地质调查部门、咨询机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工作目标是收集欧洲各个地区的页岩样品、测井试井和地震资料数据,建立欧洲的黑色页岩数据库,与美国的含气页岩进行对比,分析盆地、有机质类型、岩石矿物学成分等,以寻找页岩气,对欧洲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与有利盆地优选,探索欧洲页岩气的赋存空间、成因机制及其性质。2010年,欧洲又启动了9个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其中5个在波兰,波兰的马尔科沃利亚1号井1620米深处已出现页岩气初始气流。
多个跨国公司开始在欧洲地区展开行动。埃克森美孚、康菲、OMV及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已经分别在德国、波兰、奥地利和瑞典开始实质性的工作。2007年10月,波兰能源公司被授权勘查波兰的志留系黑色页岩。壳牌公司声称对瑞典的Skane地区感兴趣。埃克森美孚公司已在匈牙利Mako地区部署了第一口页岩气探井,并计划在德国下萨克森盆地完成10口页岩气探井。Devon能源公司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获得在法国钻探的许可。康菲石油公司宣布已与英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在波罗的海盆地寻找页岩气的协议。波兰政府发放了100多个页岩气勘探许可证,积极引入外资开发本国页岩气,埃克森美孚、康菲和埃尼等国际能源巨头都已介入。2011年4月底,阿索纳塔公司与意大利ENI公司签署了联合勘探和开发页岩天然气的合作协议,借鉴ENI公司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双方将开辟能源合作新领域。同年6月,保加利亚政府将为期5年的页岩气勘探许可授予了雪佛龙公司,允许其在面积达4400平方千米的Novi Pazar页岩气田勘探作业。2011年6月,俄罗斯TNK-BP计划投资开发乌克兰页岩气。2012年6月,雪佛龙(Chevron)和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宣布,将在乌克兰得到非传统天然气的勘探权,此举可能使该国置身于欧洲新兴的页岩气开采领域的前沿。同期,世界最大油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公司(XOM)宣布,将停止在波兰勘探页岩气,原因是发现该国东部的两口勘探井的天然气储量不足。这一消息打击了波兰政府的页岩气勘探计划。已有20多家全球性能源公司正在波兰勘查页岩气。 页岩气华东第一井
2013年5月8日,江西省地矿局召开了页岩气勘查工作推进会,确定“华东第一井”首钻施工地点为武宁县清江乡,设计孔深1500米,计划2013年6月左右开钻。至此,号称“页岩气华东第一井”的江西页岩气钻探点火井进入开钻倒计时。
外商助推页岩气开发
中国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页岩气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预测报告》显示2012年3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2015年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6000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000亿立方米。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页岩气勘察开采方面施工钻井80余口,其中水平井20余口,2012年年的产量不过0.5亿立方米。显然,按照这样的进度,《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难以实现。
不过,国家在页岩气政策上有所转变,就是鼓励外国公司开发中国页岩气。新近批准中国石油与壳牌签署中国首份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是标志之一。
受政策鼓励,壳牌将加大对华页岩气投资,法国第一大石油公司道达尔、雪佛龙集团、BP中国公司也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中国页岩气开发。这些国际巨头已拥有美国等地30来年的页岩气开发经验,它们的加入将加快中国页岩气开发的进程。
高端管材需求大增
页岩气开发的提速,除使石油设备制造商进入长期的高景气周期外,相关油井管和输气管制造商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油井管的年需求量在500万吨左右,随着页岩气开发的提速,预计未来油井管的需求每年增长30%以上。其中,高端油井管的增长更快。
同时,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末全国油气输送管总长度将达约15万公里,以全长9035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消耗440万吨钢管来测算,则“十二五”油气管需求量近3500万吨。
页岩气井的地质条件要比常规油井复杂得多。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工程技术人员何宇介绍,页岩气井钻探的深度往往要达到3000~5000米,甚至7000米,如川东北地区的高酸性油气田,油气资源中含有很高的硫化氢,又含有二氧化碳等腐蚀性气体,需要使用镍基合金油井管。
中国钢协专家介绍,镍基合金油井管有多个型号,含镍量从8%~20%不等,有的还需要加钼、加钨、加碳,国内这类管材的售价也从10多万元/吨至20多万元/吨不等,进口的则要达到100万元/吨。目 前,500万吨/年油井管需求中,镍基合金油井管等高端管材占10%左右,因此,尽管国内油井管总体上供大于求,但高端管材需求旺盛,并呈快速增长之势。
岩气中标企业萌生退意
2012年底,国土资源部进行了第二轮热火朝天的页岩气探矿权招投标。在20个区块中,资源条件最好的重庆黔江区块和酉阳东区块引来众多企业的竞逐,而最终拿下这两个区块的是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重庆能源”)及其当时控股的重庆矿产公司。按照合同,在3年内仅黔江区块重庆能源就得投入17.34亿元。这个中标价是中石化出价的10倍,成为当时的“标王”。
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重庆能源就通过转让重庆矿产公司65%股权的方式,将酉阳东区块转让给了华能集团公司勘探。而如今,其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就黔江区块的合作谈判也正进入最后阶段。“页岩气开采企业投资巨大,基本属亏损经营。重庆能源是迫于勘探开发巨大的风险投资,才将区块进行转让,以降低风险。”参与日前国家有关部门针对页岩气开采现状调研的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两大油开发成本高产量小
中国页岩气开发勘探程度低、区块资源情况不清、面临开发成本高、产量小且不稳定扶持政策不够等投资风险,这从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大先行者的身上可窥一斑。
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4月底,我国共计完钻63口页岩气(油)井,其中石油企业61口,国土资源部2口,有30口页岩气井获得工业气流,但产量很低。
“井深3600米,每米费用1.8万元左右,投入7000万元,由于没有精勘、储量不清,也无法测算能否实现连续产气,能否收回成本或盈利还很难说。”上述参与调研人士称。
据他介绍,美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仅为1000米左右,储层厚度达数百米,单井钻井成本不足两千万,完钻时间仅需一周左右,经估算,页岩气开采成本是1元至1.27元/立方米。但中国四川、重庆等地的页岩气埋藏深度普遍在2600米至3000米,储层厚度仅几十米,单井钻井、压裂成本接近亿元,而且钻井平台整体水平明显落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化和系统化水平低,打一口井需3个月左右,综合下来中国开采成本大约是美国的4至5倍,即5元至6.3元每立方米。
我国没有专门的页岩气运输管道,页岩气只能通过现有的天然气管道和公路进行运输,加之天然气管道在页岩气分布地区非常有限,且缺乏分支官网,页岩气无法接入管道,只能通过公路运输,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长宁和重庆涪陵焦石坝页岩气生产井每天生产页岩气5万至6万方,只能通过压缩,使用压缩天然气运输车进行运输,增加了成本。上述参与调研人士告诉记者,如没有国家扶持,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基本属于亏本经营。因此,截止2012年,参与页岩气实验区勘探开采的基本上仅是中央油企。虽然国家出台了补贴标准为0 .4元/立方米的扶持政策,但页岩气开发企业能否收回成本或实现盈利心里没底,开发的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
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
2014年9月17日,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国率先在四川盆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探明首个千亿方整装页岩气田,勘查开发技术基本实现国产化,开始进入规模化开发初期阶段;页岩气这种清洁高效资源,可望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9月17日国土资源部专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介绍,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相继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宁、威远、昭通、涪陵、延长等地取得页岩气勘探突破,获得三级储量近5000亿立方米,形成年产15亿立方米产能,建成首条93.7公里的输送管道,累计生产页岩气6.8亿立方米。
预计到2015年,我国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2017年达150亿立方米,2020年将超过300亿立方米,如果措施得当,有望达到400亿~60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的1/5左右。专家预计,页岩气这种清洁高效资源即将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焦石坝页岩气生产能力将超过50亿立方/年
2014年10月18日,中石化集团党组成员王志刚在一个能源论坛上表示:焦石坝地区的焦页1井获得高产,围绕焦石坝地区部署的焦页2、3、4这三口井也都获得了成功,钻明页岩厚度基本上在38到42米之间,产量15万到35万之间,动用的面积是229平方公里,部署了253口井。初步估算,实际钻的100多口井,最终产能高于50亿。 印度、阿根廷、澳大利亚均发现页岩气资源
2011年1月25日,印度ONGC公司在靠近西孟加拉邦杜尔加布尔的一口研究和开发井的大约1700米深处的Barren Measure页岩中发现了天然气。
阿根廷的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1.9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是南美天然气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国家,特别是内乌肯盆地页岩气前景看好,为此吸引了一些世界大油气公司的青睐。
澳大利亚Beach石油公司在大洋洲7个盆地中发现了富有机质页岩,前期评价的资源潜力大,计划对库珀盆地的页岩气进行开发,已在新西兰获得单井工业性突破。
❺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总体形势
当前,随着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初步实现了分开运行,商业性矿产勘查呈发展之势,矿业权市场日趋活跃,勘查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显现,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已经启动。尤其是近几年受需求拉动的影响,矿业呈现周期性复苏的态势,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从资源需求能力、勘查找矿潜力、勘查生产能力、矿业企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矿产勘查面临“3个有利条件”:需求有市场、资源有潜力、发展有机遇,和“3个不足”:法规跟不上、主体不到位、市场不完善。
一、受矿产品需求的强劲拉动,矿产勘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未来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的基本社会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资源约束型矛盾日益凸显。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实现人均GDP翻一番,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必将更加严峻,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是未来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经济背景。
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一半以上的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大于储量增长速度,多数矿产的保有储量逐年下降,新发现矿产地不断减少,后备接替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经济快速增长与部分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且补给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到2020年,石油、铀、铁、锰、铬、铝土、铜、镍、钴、金、钾盐、金刚石等19种矿产品不能保证国内需求。
1990年以来,虽然我国主要矿产品的产量逐年增加,但消费量增长更快,导致供需缺口不断加大。1991~2005年,全国石油、粗钢和铜的消费量年均分别增长6.6%、12.3%和12.7%,产量只分别增长1.9%、12.1%和11.5%,消费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产量增长速度。受国内资源条件和生产能力的约束,我国主要大宗短缺矿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上升,进口额逐年增加。
2.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和背景
当前国内外矿产供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矿产品价格趋升,利润空间增大,风险相对减小,有利于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
矿产品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大多数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攀升,拉动了全球矿业投资和勘查投资,国际矿业融资环境趋于改善。矿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保障了矿业投资的源头,为矿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矿业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矿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矿产品在全球的流动和配置日益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矿业和矿产品的互补、互动的依存关系正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展示了全球矿业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趋势。
中国在这一轮全球矿业周期性复苏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起到了促进全球矿业复苏的作用。石油、铜、铁矿石、铝土矿等重要矿产的全球新增需求量中,中国已占有较大的份额。另一方面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了大量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关键矿物原料,尤其是钨、锡、稀土等,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为矿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矿产品的旺盛需求有力地拉动了矿产品的供给及后续的矿产勘查。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供销两旺。反映在市场上是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拉动了社会对矿产勘查投入的增长。对矿产品的大量需求,激活了整个矿业产业链的运转,也拉动支撑了多种产业的发展,对社会财富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劳动力就业、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矿产勘查开发的繁荣复苏景象,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关注和认识。
二、我国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矿产勘查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地域辽阔,有复杂多样的地质成矿条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的国家之一。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辛勤探索,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有171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157种,其中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工作程度偏低,全国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9%;完成1∶5万区域矿产调查图幅1450幅,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1∶5万化探面积仅完成125.7万平方千米,且仍有大批化探异常亟待开展检查工作。我国现在查明的资源储量中地质研究和勘查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
据最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分析(2005年),煤矿资源丰富,但勘查程度低,不能满足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需要。煤矿预测深度在1000米以内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约为1.8万亿吨,查明程度为37%;铀矿资源查明程度仅为16%,仍有很大找矿潜力;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利用前景广阔。重要固体矿产总体勘查程度不高,查明程度为26%~59%,平均为35%,约有2/3的资源待查明;铁矿预测未查明资源总量700亿吨,查明程度47%;铜矿预测未查明资源总量1.2亿~1.56亿吨,查明程度34%~41%;铝土矿预测未查明资源总量40亿吨左右,查明程度40%;初步调查显示,我国一批正在开采的重要矿产大中型矿山中,至少有192座矿山具备一定的资源潜力。总之,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大,不仅西部地区、海域及深部很有潜力,而且在中东部已知的成矿带、矿集区深部找矿或发现新类型矿床也都有相当的潜力。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以改革促发展,地质勘查体制改革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1.地勘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下发之后,共有64万地勘队伍实行了属地化管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工作分体运行的体制框架已初步形成,经过几年的磨合运行,地勘单位转换内部运行机制,企业化经营取得积极成效。地勘单位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从1999年到2004年,各种收入之和从83亿元增加到155亿元,净资产从93亿元增加到144亿元。广大地勘单位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地勘单位逐渐有了探矿权的财产权意识,开始了与矿业企业和矿业投资人的合作,出现了从变现探矿权向在矿业企业占有权益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有的地勘单位自己找矿,自己筹钱,自己开矿,个别开始出现向矿业延伸的模式,逐步向“融地于矿”的矿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2.勘查主体改革模式趋于多元化
矿产勘查体制改革是整个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在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属地化地勘单位融入地方经济,绝大多数属地化地勘单位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各省(区、市)的地勘单位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隶属关系多种多样,搞活地勘单位放在了不同的基点上。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原分属于不同部门的地勘队伍合并;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局为单元重组地质勘查队伍,尝试与矿业整合上市的探索;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则以搞活队以下的二级单位为着力点。对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各省(区、市)的安排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文加速推进改革,先分流社会管理职能,离退休人员单列管理,在职人员给足政策,稳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广东省把事业单位改革和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合在一起,统筹安排。总之,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不再按照大体一致的模式改革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引导的新动向。
3.矿业企业开始重视矿产勘查工作
随着矿业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取消给国有矿业企业无偿提供接续资源,引导矿业企业通过勘查和收购等形式获取矿业权。国内一些有远见、有能力的矿业公司开始重视依托加强矿产勘查和收购矿业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国内对矿产品的需求增长,危机矿山问题凸现,矿产勘查投资体制转型,使许多矿业公司意识到,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能集团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西部矿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都加大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形式获取探矿权,探矿增储,倚重地勘单位,实现资源扩张。
四、社会投资趋于活跃,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呈现好的发展势头
1.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逐年增长
总体看,近年来钢铁、煤和水泥生产过热,矿产品价格的上扬,刺激了我国矿产勘查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性框架初步形成,矿业权制度逐步完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矿业权市场趋于活跃,商业性矿产勘查已经上路。据统计,1999~2005年,非油气矿产勘查总投入分别为29.88亿元、25.71亿元、26.33亿元、34.35亿元、33.76亿元、43.01亿元、64.63亿元。矿产勘查投资总体上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近两年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地域看,矿产勘查投资增长较快。如四川省2004年投入资金比2003年增长35.6%,比2002年增长111.6%,发展势头十分强劲。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商业性勘查资金投入达到16.9亿元,其中社会资金投入勘查达到约10亿元。
2.勘查登记和矿业权交易趋于活跃
在非油气矿产勘查登记方面,勘查许可证发放总体呈递增趋势,从1999年的4320个,递增到2005年的5763个。1999~2005年采矿许可证发放量大致在3.5万个上下波动。2005年探矿权出让宗数是1999年的29倍,采矿权出让宗数是1999年的64倍。在探矿权、采矿权转让方面,统计显示,近3年矿业权交易异常活跃,分别从2001年的54宗和509宗剧增到2005年的675宗和1333宗,交易金额也从2001年的1.07亿元和14.09亿元,剧增到2005年的8.7亿元和28.79亿元。
3.矿业权市场初步建立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正)》确立了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两权管理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1998年国务院发布3个配套法规,2001年在全国10个省开展采取竞争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的试点,2003年国土资源部颁布《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矿业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逐步被社会认知和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探矿权、采矿权出让数量和金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仅2004年,全国探矿权出让就达5234件,出让价款14.98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448件,出让价款6.51亿元,分别占出让总件数和总价款的8.5%和43.46%);2004年全国采矿权出让33170件,出让价款81.43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12884件,出让价款41.91亿元,分别占出让总件数和总价款的38.84%和51.47%)。
4.矿产勘查投入多元化、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
矿产勘查总投入逐年增加尤其社会资金投入增长迅速。特别是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多方面进入,国有大型矿业企业也开始重视商业性矿产勘查,寻找后备资源。虽然各地发展不平衡,但总体趋势是相同的,即矿产勘查主体多元、投资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逐年增加的矿产勘查投入中,企事业单位增加的投入大大高于财政资金增加的投入。从1999年到2005年的统计资料看,1999年中央财政投入占39%,地方财政投入占16%,企事业单位投入占40%;而2005年,中央财政占17.32%,地方财政占7.21%,企事业单位占58.21%。特别是有些省(区)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据调查山西省2000年以来社会资金投入占勘查总投入的72.98%,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社会资金投入占勘查总投入的70%。社会投资中大部分是民营矿业企业,特别是在探矿权“招、拍、挂”市场上,民营矿业企业已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显示其活力和实力。
在对外开放方面,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9月,共有118家矿业公司和初级矿产勘查公司进入中国寻求矿产勘查投资项目。其中大型矿业公司12家,初级勘查公司106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产勘查对外开放落后于其他行业。在各国引资勘查环境评估中,中国的勘查投资环境排序在后的态势没有根本性变化。在世界矿产勘查风险筹资市场中,中国所占的份额不足总额的1%;在中国引进外资中,矿产勘查的份额,不足总额的0.1%;在中国商业性矿产勘查总投资中,引进外资的份额,不足总额的2%。
❻ (1)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显著提高,出让价款突破万亿元
随着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及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政策的全面实施,占土地出让总面积50%左右的工业用地改协议出让为招拍挂竞价出让,并且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公布的标准。这项政策措施改变了过去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盲目扩张的局面,提高了工业用地的成本,使工业用地出让纳入到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范畴中。2007年虽然土地出让总量有所减少,但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和价款均大幅提升,全国共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11.53万公顷,同比增长了62.1%;招拍挂出让价款9551.44亿元,同比增长64.8%,在招拍挂出让价款大幅增长下,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达11947.95亿元,同比增长47.9%,突破了万亿元,国有土地资产收益显著提高。
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显著提高。由于长期以来占土地出让总面积50%左右的工业用地未纳入市场化配置的范畴,近年来土地招拍挂出让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徘徊。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全面实施,2007年全国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出让总面积的比例达50.9%,同比跃升了20.4个百分点;招拍挂出让价款占出让总价款的比例达到79.9%,同比增加8.2个百分点,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出现新的飞跃(图9)。
图92003~2007年招拍挂出让面积和价款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比例情况
2007年国土资源形势分析报告
❼ 第四次作业 “贵州省情”课程实践题:
六盘水市矿产资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勘查与研究证实,六盘水市矿产具有资源较为丰富,优势矿产突出,主要矿产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良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如何合理有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证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对推进我市矿产资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产资源现状发展思路
一、六盘水市地理及矿产资源慨况
六盘水市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脉南端,云贵高原结合部。全市辖水城县、盘县和六枝特区及钟山区,介于东经104°18′―105°42′,北纬25°19′―26°55′之间。因地处黔中高原向滇东高原和广西丘陵向黔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故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乌蒙山东南支脉斜贯全境,成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海拔高度在1400―1900mm之间,最高海拔2900m,最低609m,喀斯特地貌发育,占全市总面积的63.2%。
六盘水市经长期地质矿产勘查,尤其是通过1964年以来,以煤为主大量而广泛的找矿与普查勘探,获得了丰硕成果。勘查与研究证实,六盘水市矿产具有资源较为丰富,优势矿产突出,主要矿产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良好,资源潜力大等特点。发现的矿产(含亚矿种)已达45种以上,其中不同程度探明资源储量的有26种,共有资源储量产地133处。其中尤以能源矿产煤炭及煤层气最具优势,在全省乃至江南占有突出地位;铁、铅锌、水泥原料、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等亦是该市具有重要价值的矿产。以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六盘水市已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是贵州实施“西电东送”,加快火电发展的供煤基地,并建成为贵州重要的钢铁、水泥生产基地。
六盘水是国内著名的煤田,是贵州、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炼焦煤资源基地。全市煤炭分布广泛,煤类较为齐全,产出煤层多,厚度大,地勘工作程度较高,煤质良好,盘县与钟山区、水城是贵州低硫优质炼焦煤的集中产区。历年探明资源储量产地82处,累计探明155亿吨以上,经多年开采至2001年末,全市保有资源储量148.67亿吨(不含原表外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28%左右,仅少于毕节地区,排名全省第二。在全市保有资源储量中,炼焦用煤高达90亿吨,占全省炼焦煤总量的85%,居江南之首,计占南方各省(区、市)炼焦煤总和的76%以上。
六盘水是全国著名的煤层气(瓦斯)分布区,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地质调查与勘查的四大重点煤层气片区之一。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等省内外单位的勘查与研究,煤层中蕴藏有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煤层气,预测埋深2000m以浅的资源量1.42万亿m3,占全省总量的45%,成为贵州最大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区。以富甲烷煤层气为主,占总量的93.7%。按面积、资源丰度、含气量等多项指标进行定量评议排序,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12位。埋深500m以内煤层甲烷含量一般为12―20ml/g,最高可达38.4ml/g。以丰富资源为依托,六盘水市成为当今全省唯一抽取利用煤层气的地区。
六盘水市是贵州铅锌矿的主要产区之一,资源较为丰富,分布广泛。集中产于钟山区与水城县,六枝与盘县亦有少量分布。历年累计探明并正式编入储量表的铅锌资源储量为30.6万吨(铅8.6万吨,锌22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5。经长期开采消耗,尤其是重要的杉树林矿区资源储量已基本采尽,至今全市保有资源储量仅9.1万吨,其中铅3.8万吨,锌5.3万吨。六盘水市也是全省富铁矿的重要产区,尤以钟山区观音山铁矿产出最丰,该区探明资源储量2092万吨,经多年开采,现尚余保有资源储量1156万吨(不含原表外资源储量),是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的主要矿山基地。
全市沉积岩分布广泛,符合水泥用的石灰岩脱离其配料、冶金用石灰岩与白云岩、砖瓦原料和建筑用砂石等资源丰富,遍及各县(特区、区)。通过地质勘查,探明了丰富可供利用的资源储量。其中经多年开采消耗,水泥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仍达2.31亿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5%,列第三位;水泥配料(砂岩、页岩、粘土)共1720万吨;冶金用白云岩与熔剂用灰岩保有资源储量分别有6720万吨与11968万吨;砖瓦原料(页岩、砂岩)共1744万m3。
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六盘水地区金矿的勘查,已在盘县等地发现了新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找矿前景良好。目前已探明盘县砂锅厂等产地的资源储量。同时近年来,在水城立火、沙沟一带等地区新发现了找新前景较好的锰矿,目前正开展勘查工作。
六盘水还探明了伴生、共生的稀有分散元素镉、锗、镓、铟、硒和银、铀、镍、硫铁矿以及石膏、玻璃用砂岩、萤石、饰面用灰岩等10多种矿产的资源储量,但由于资源有限或产出分布零星、矿石质量与开发利用条件等多种原因所限,大多开发利用价值小。其它已发现未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勘查工作程度低,据已有资料,目前难具规模型开发利用价值。
二、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国有大中型煤矿16对,地方小煤矿467对,新增煤矿地方小煤矿44对,铁矿矿山1对,锰矿矿山4对,铅锌矿矿山12对,金矿矿山12对,其他类矿山600余对。其中以煤开采最为广泛,各县,区的大部分乡镇都有开采,并成为贵州煤炭生产规模和产量最多的地区。在大量开采煤的同时,对煤层气进行了抽放利用,2002年达14404m3,成为贵州唯一开采利用煤层气的地区。铁矿、锰矿、铅锌矿、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及水泥配料(砂岩、页岩、粘土)、建筑用砂岩、方解石、硅石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六盘水市2002年矿石开采量达3667万吨(含万m3),煤占41.6%,达2078万吨,全市矿石总产值达23.62亿元,其中煤达19.95亿元, 占矿石总值93%。
三、开发与勘查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六盘水市矿产开发利用与勘查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有:
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一矿多开,大矿小开普遍。突出反映在全市优势矿产煤炭的开采上。煤炭井田已是开采的最基本单元,但很多已勘探的井田,不是一矿开采,而是多个小矿采掘。全市普查--勘探探明资源储量的煤炭井田或产地,浅部几乎都设置了小矿开采,使资源难以优质优用,达不到“大材大用、中材中用、小材小用”之目的。
2、开采规模小、产量低:全市矿山众多,但以小型矿山占主导地位。其中,开采最盛的煤炭计有矿井483个,除盘江、水城、六枝三大国有矿业集团公司具有大中型矿井16处(其中大型矿井5处,中型11处)外,其余地方煤炭矿井,绝大部分为3―15万吨的小矿,并以3万吨矿井所占数量大。全市矿石总产量低,绝大多数矿山、尤其是小矿,难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3、采富弃贫,采好丢差现象较为严重。全市矿产开采普遍存在采富弃贫,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差的状况。尤以煤炭显著,全市多数地区可采煤层都在数层至10多层,很多矿井未能充分开采,采好丢差,回采率低,浪费资源状况较为严重。
4、开采方式粗放,经济效益差。除大、中型开采的煤、铁、冶金用白云岩、熔剂用灰岩、水泥原料等少数矿山,机械化程度高,生产水平较好外,全市大多数开采矿山,以人工为主采矿,装备与技术落后,开采水平低,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5、采矿及其加工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较为明显。由于矿山不合理的采矿,诱发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日越严重,引发的工农纠纷也时常发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破坏和浪费了矿产资源。
6、地勘工作尚难满足矿山开发建设所需。全市煤炭勘查程度总的较高,但尚有1/3以上的资源储量仅达详查、普查或预查,难以满足规模型矿山开发建设之需,而诸如新发现的锰矿、金矿等矿产工作程度低,只达预查或普查,有待进一步提高勘查程度。
7、非法转让、“炒矿”现象十分严重。未经登记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私下买卖矿山现象十分严重,矿业权的二级市场非常混乱,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到私人“口袋”,同时也严重扰乱了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对这类问题的治理将是国土资源部门下步工作的重点。
四、工作思路
1、为了解决煤炭生产的供需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005年8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煤炭局联合下发了黔国土资发[2005]89号、[2005]90号文件,提高对煤炭的准入条件,我市将根据以上文件精神,对我市煤矿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开采规模小、产量低等现状,提出整合现有合法煤矿的重组意见,同时对严重越界、资源枯竭的将请示省国土厅进行关停。对新设的采矿权一律实行招拍挂。
2、针对采富弃贫、采好丢差、开采方式粗放的矿山,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今年4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61号),要严肃查处一批浪费、破坏煤炭资源的典型案件,坚决遏制破坏、浪费煤炭资源的势头,同时树立一批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正面典型,强制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化企业资源消耗的自我约束机制。为此,我市及各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检查组,此项工作共分三个阶段,目前第二个阶段已结束,以后要把此项工作抓好、抓落实。让矿山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针对采矿权非法转让,省国土厅已于2005年上半年对非法转让的性质的认定的讨论讨论稿进行了多次调研,将于近期和省高院一起出台相关文件,以保证国家资产不流失,杜绝非法转让和非法“炒矿”,以保证矿业权市场的正常秩序,规范矿业权的一、二级市场。
4、采矿及其加工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方面。我市已对部分矿山企业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而近期省国土厅正准备材料,对矿山收取一定比例的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报省政府讨论后能否实施,以保证群众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有责任单位承担,同时也给矿山企业增强环境保证的意识,以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5、近期和中后期至(2010年)我市的矿产规划。我市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贯彻实施公益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的新机制。2005年前开展与完成11处金、铜为主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争提供4―5处可供进一步勘查与开发利用的资源基地,同时启动与开展24处煤炭旨在提高工作程度的商业性勘查,并开展14处以铅锌、锰、金为主的商业性勘查。至2005年完成其中52处煤炭的勘探,提交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备15亿吨以上,并完成10处以上的铅锌、锰、金为主的找矿普查,力争提供5―6处可利用后备资源产地。2010年的五年中,继续完成2005年前启动尚未结束的10处煤炭的商业性勘查,提交可供利用的详查与勘探资源储量40亿吨以上。同时规划2010年前动工兴建160对矿井,预计至2010年末新增设计生产能力4207万吨/年。将开工新建铅锌、金、硅石等4处矿山。
❽ 2012年全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总数是多少万亿目前有没有政府部门统计这个数字
这个最准确和权威的数据在国土资源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在1月11日召开,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指出,2012年全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稳中有增,存量国有建设用地供应量加大,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2.69万亿元。2013年国土部要进一步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和合同成交价款分别为32.28万公顷和2.69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3%和14.7%,而去年同期二者同比增幅均在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