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地名成果转化

地名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1-04-07 19:18:21

⑴ 武汉有趣的地名的来历

武汉有趣的地名的来历:

⑵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在卫生局哪个科室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领导机构是: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和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定于2009—2012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普查试点的目的是查清试点地区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试点,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试点的范围:天津市塘沽区等362个县(市、区),具体试点地区由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另行通知。
普查试点的内容:查清试点地区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
三、时间安排
普查试点从开始,到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确定地名普查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等。
第二阶段: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开展地名调查、搜集和考证,完成资料整理和成果汇总。
第三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成果验收和上报,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
四、组织实施
地名普查试点涉及面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为加强对地名普查试点的领导,成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负责普查试点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民政部负责试点地区陆地地名和有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驻地的海岛地名的普查工作,海洋局承担试点地区海域地名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试点工作。
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试点省(区、市)和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地名普查试点工作。
五、经费保障
普查试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地名普查给予适当补助。
六、工作要求
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确保普查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国家秘密,认真做好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附件: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2009年10月10日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李学举民政部部长
副组长:张勇(国务院副秘书长)、李立国(民政部副部长)、孙志辉(海洋局局长)。
成员:武大伟(外交部副部长)、吴仕民(国家民委副主任)、黄明(公安部副部长)、王军(财政部副部长)、李强(统计局总统计师)、闵宜仁(测绘局副局长)、王津(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兼任。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1] 国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范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普查内容: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三、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旗)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四、组织实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围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工作规程和普查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普查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工作。
五、工作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确保普查任务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工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认真做好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附件: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国务院
2014年1月23日
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王勇国务委员
副组长:李立国民政部部长
阎京华国务院机关党组纪检组组长
宫蒲光民政部副部长
乙晓光总参谋长助理
成员:杜鹰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鲁昕教育部副部长
尚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陈改户国家民委副主任
黄明公安部副部长
王保安财政部副部长
胡存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唐凯住房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
翁孟勇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矫勇水利部副部长
杨志今文化部副部长
孙志刚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刘玉亭工商总局副局长
李强统计局副局长
印红林业局副局长
王志发旅游局副局长
蒋坚永宗教局副局长
刘琦能源局副局长
闵宜仁测绘地信局副局长
傅选义铁路局副局长
周来振民航局副局长
顾玉才文物局副局长
田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兼任。

⑶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成果主要包括哪些

一个临时性的机构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范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普查内容: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三、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旗)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⑷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由哪个单位完成

一个临时性的机构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范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普查内容: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三、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旗)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⑸ 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调查坐标点什么意思

一、地名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背景
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年至1986年进行的。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原有地名不断消失,新生地名大量涌现,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现状,同时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2009-2012年部署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山东省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市等7市42县(市、区)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任务,为全面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目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国务院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普查。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任务
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情况,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普查范围
地名普查的范围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外的全国所有领土(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山东省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12市97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地区需做好地名补查工作。
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地名补查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地名普查内、外业和成果验收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组织实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围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普查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组织领导
县以上各级政府成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政区内的地名普查工作,并接受上级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地名工作有关的部门或单位的分管负责人组成,主要包括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民委(宗教)、公安、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工商、统计、旅游、能源、测绘、铁路、民航、文物、地方志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可结合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确定成员单位。
基本工作流程
制定方案→培训人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标准化处理地名→设置地名标志→建立数据库→制作成果→验收成果审定→上报归档→编纂出版地名出版物→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
二、地名普查相关知识
地名含义
一般而言,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地名的基本信息内容
主要指地名的音(读音)、形(字形)意(地名含义、历史沿革)、位(位置、四至方位等)、类(类型、说明等)五个方面。其内容是:标准地名、少数民族语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地名发音、别名、简称、类别名称、使用时间、地理位置、语种、密级、地名的含义、来历、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多媒体信息等内容。
普查的地名类别
根据地名学、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原则,以《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为基础,地名划分为12大类。此次普查主要是除海域类以外的11大类地名(海域类地名在试点工作中已普查),即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地名。
调查方式
根据普查地区情况,采取政府部门协作分类调取资料,发放调查表,分片调查收集,召集当地群众座谈,走访知情人,实地踏勘等方式进行调查。
地名标准化处理
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是指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地名称谓(名称)、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存在问题的不规范地名,进行技术性处理,使之达到标准地名的要求。
地名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地多名,地名重名,一名多写,地名命名刻意崇洋、名实不符,地名译写不准确,地名用字不规范,地名含义不健康等。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地名标志是表示地名地理实体专有名称和位置等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地名普查过程中,各地应按照《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地名标志设置情况和现实需要,科学、合理、规范建设地名标志服务体系,设置缺失的地名标志,更换损毁的或非标准的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的地名类别
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巷、居民区、楼、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场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应当设置地名标志。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地名标志应当统一。
数据库建设
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包含区划、地名和界线信息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是开展地名普查的基本应用平台。各地地名普查需建立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并保持管理系统软件及时升级更新。
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是充分利用普查获得的全面、准确、权威的地名信息和数据,开发研制生产多层次、多种类、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地名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产品主要包括: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工具书;地名故事丛书等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各类地名出版物;地名公共服务网站(地名查询系统);地名触摸屏;问路电话;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

⑹ 中关村是什么

“中关村”名称由来的谜底
中关村的由来提起中关村,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高科技,然而几十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大多是太监的坟墓。明朝时,太监们就开始在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就寄居在这里,他们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监的捐赠,平时则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称太监为“中官”,所以这里被叫做“中官坟”。
也有一说认为从明朝开始,太监多在此建庙宇和养老的庄园,也因当时人称太监为“中官”,故称此地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楼楼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监祭祀的刚秉庙,还有一个叫“刚秉”的太监像。随着历史的变迁,还出现了一些与“中官”谐音的叫法,如钟关、中关及中官儿、中官屯等。
中关村是怎么从“中官”演化为“中关”的也有不少传说。一说是1913年在《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见到“中关”地名的使用。对于这一称谓,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朝末年有关人员编制地图时,因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故将其“雅”化为“中关”。又有人说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关,用于祝寿,因此得名。
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选择这里建中国科学院,觉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师大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改名为“中关村”。另有一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下属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于1953年迁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经办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诚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屯”听作了“中关村”,时值“三反五反”时期,未免于“浪费”罪名,信封只好将错就错地使用,结果中关村名称沿用下来。
中关村科技园区简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央领导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七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七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目前七园内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万余家,其中有联想、方正等国内知名的公司,还有诺基亚、惠普、IBM、微软为代表的1600余家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12家,其中包括研发机构41家。
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近年来致力于园区的基础建设,在硬件建设环境方面,加大规划和投资力度,在中心区通过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速建设了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区,中科院科学城、北大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在发展区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基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产业化空间。
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同比增长25%;上缴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11%;生产总值760亿元,同比增长25%,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0家,新诞生高新技术企业4268家。近几年来,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累计达到2500多家,从业留学人员近6000人。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中关村国际孵化器、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39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至2004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6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1.4。
中关村早期变迁
“中关村”的真正得名与定名,与中科院的“入住”和随之而起的“科学城”有关。成立于1949年的中科院,是以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原有机构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南京,北平研究院的多数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的东皇城根和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院本部机关则自1950年6月起设在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旧址)。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确定研究所组建方案之后,有些南方的研究所须迁进北京,在京各研究所也都要扩充实验室和办公室,摆在当时院领导们面前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北京选择一个能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科研基地,时称“永久院址”。在建国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的建设规划时,已大致形成了将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安排在西北郊的共识。
科学院曾于1950年向政务院报告申请圈用农科所(今中国农科院)以北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以南为院址,但未得批准。1951年1月20日下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竺可桢代表科学院汇报1951年度工作计划时,明确提出优先考虑在北京修建近代物理所(后来发展为原子能研究所)和地球物理所(后来分化发展出卫星设计院)两座科研大楼,急需落实建楼地址。
院领导于2月1日开会,认为“若科学院不去要地,势将落空”,遂决定致函政务院,再次提出申请用地计划。两个月后,竺可桢在4月7日记参加院长会议:“据丁瓒(院党组副书记、院办公厅副主任)报告谓文委会与首都计划委员会均已同意科学院在西郊农业科学研究所左近圈地事,且即可进行。新建筑即可设立其上。”具体情况是,批准将大泥湾以北、成府以南的4500亩划为科学院用地。
北京大学,原在城内沙滩一带,教学和生活用地也极为紧张。在科学院得到拨地的同时,北京大学得到批准的新校址是在科学院用地的南面,即大泥湾以南至农科所(今农科院)以北的地段上。到1951年末,政府高层已经内定了院系调整计划,北大将迁至燕园。1951年12月初,由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曾昭抡(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出面,要求将北大的用地与科学院用地对调(本年竺日记12月6日)。但此议提出为时已晚,因为科学院的建设规划已经确定,作为优先安排的重点工程———近代物理所大楼,已破土动工一个多月了.在视察现场之后,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出面协调。科学院为此召开院长会议,经讨论,决定从原来拨给科学院的4500亩中划出北面1000亩左右给北京大学(本年竺日记12月8日)。
1958年2月,中关村科学城的大规模建设即全面展开。同年,北大、燕大、清华成立三校建筑委员会,确定用科学院的“割地”修建教职员工宿舍。先是第一公寓,后是连片平房,再后是第二、三公寓。这一片地,后来称作“中关园”。科学城中第一个现代科学实验大楼,毕竟还是近代物理研究所。该所成立于1950年5月,后于1958年7月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因此那座楼后来被称为“原子能楼”。尽管“永久院址”确定于1951年,但在竺可桢日记中记述新建筑所在地时,先是以清华、蓝旗营、保福寺为参照地,后来则以“西郊”代指。

⑺ 海南是哪个省

海南是海南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 省内的三沙市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区划。海南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万人。

拓展资料

1、1988年4月, 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2、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3、 2018年6月3日,经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

⑻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第二次地名普查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定于2009—2012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义
普查试点的目的是查清试点地区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试点,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试点的范围:天津市塘沽区等362个县(市、区),具体试点地区由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另行通知。普查试点的内容:查清试点地区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重要地理实体设置地名标志,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三、时间安排
普查试点从开始,到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确定地名普查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等。第二阶段: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开展地名调查、搜集和考证,完成资料整理和成果汇总。第三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成果验收和上报,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四、组织实施
地名普查试点涉及面广、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为加强对地名普查试点的领导,成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负责普查试点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民政部负责试点地区陆地地名和有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驻地的海岛地名的普查工作,海洋局承担试点地区海域地名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试点省(区、市)和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地名普查试点工作。五、经费保障
普查试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地名普查给予适当补助。六、工作要求
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充分认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确保普查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保守国家秘密,认真做好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附件: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十日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长:李学举民政部部长副组长:张勇(国务院副秘书长)、李立国(民政部副部长)、孙志辉(海洋局局长)。成员:武大伟(外交部副部长)、吴仕民(国家民委副主任)、黄明(公安部副部长)、王军(财政部副部长)、李强(统计局总统计师)、闵宜仁(测绘局副局长)、王津(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兼任。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 国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目的和意义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范围和内容普查范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普查内容: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三、时间安排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旗)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四、组织实施此次地名普查范围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工作规程和普查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普查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工作。五、工作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确保普查任务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工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认真做好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附件: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国务院2014年1月23日

⑼ 关于剑桥大学的简介

剑桥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为一所座落于英国剑桥市的研究型大学。它是英语世界中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

剑桥大学的起源为一群牛津大学的学者,因与牛津市民发生冲突而移居至剑桥。剑桥与牛津这两所在中世纪建立的英国大学,在校务运作、学术声望、社会地位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经常合称为“牛剑”。

剑桥大学是一个由成员学院(College)、学术学院(School)、专业学院(Faculty)、与学系(Department)组成的学院联邦制学校。由31所成员学院、超过150个学系、及其它附属机构组成。成员学院享有高度自治权,属于半独立机构。

它们有自己的管理框架、自行招收学生以及学生活动安排。随着时间的演进,目前的成员学院已经减少教学与研究的比重,而是由学系主要负责。学术学院和专业学院为负责管理的上层组织。

剑桥大学出版社也属于大学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及第二大的出版社。大学拥有8个文化与科学相关的博物馆群及一个植物园。剑桥的图书馆群(包括各学系、学院、与中央图书馆)超过100个,总藏书约有1500万册。

大学总图书馆也是英国六个法定图书馆之一,因此有权要求国内出版商提供书籍做为馆藏。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

它同时与剑桥地区的高科技产业聚落 (硅沼,Silicon Fen) 和剑桥生物医学园区(欧洲最大的生医产业聚落) 有密切的合作 。

除了各学系安排的课程,剑桥的学生也需出席由学院提供的辅导课程。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学出版社。除了学习,学生可加入各学会、学团及体育校队,参与不同的课外活动。

剑桥大学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作家、哲学家。截止2018年10月,共有118位诺贝尔获奖者、15位英国首相、11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为此校的师生、校友或研究人员。

(9)地名成果转化扩展阅读:

地理概况

剑桥位于伦敦北面50里以外的剑桥郡。剑桥郡本身是一个拥有大约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称为“剑河”(River Cam 又译“康河”)。

剑河是一条南北走向、曲折前行的小河,剑河上架设着许多桥梁,其中以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剑桥之名由此而来。

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剑桥的公路和铁路都十分健全,到伦敦主要机场也很近。



图书馆

剑桥共有114所图书馆。大学中央图书馆为有八百万馆藏量的法定送存图书馆,馆方有复印所有在英国或爱尔兰出版的书刊的权利。其他学术学院也有各自专门的图书馆,主要收藏个别学科的刊物。学院的图书馆则为跨学科性质,以协助本科生学习为主。

一些古老的学院的图书馆也收藏一些历史悠久的书刊,例如: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就有二十万册在1800年之前出版的书籍,而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图书馆,则藏有超过六百册中世纪的手写稿,数量在全球最多之列。

⑽ 全国带州字的地名有哪些

1.贵州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贵州界于北纬24°37′-29°13′ ,东经103°36′-109°35′,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贵州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参考资料网络-徐州

网络-锦州

网络-忻州

网络-沧州

网络-贵州

阅读全文

与地名成果转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
开题预期成果怎么写 浏览: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试题答案 浏览:741
民事案件申诉的期限 浏览:706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许可合同范本 浏览:281
马鞍山市政府王晓焱 浏览:176
vn猪年限定 浏览:90